通货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的原因
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
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通货膨胀的特点
①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
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
纸币的贬值程度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是:纸币贬值率=(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纸币贬值率
②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
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物价上涨率的计算公式是:物价上涨率=(-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物价上涨率=(-1)×100%=100%。
类型中另有:④输入型通货膨胀。
由于输入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
这
种类型一般出现在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等途径在国际间传播。
⑤抑制性通货膨胀。
在市场上存在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控制物价和商品定额配给的办法,强制性地抑制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是一种实际上存在,但没有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现代经济学界在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或经济效应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大致有“促进论”、“促迟论”和“中性论”这三种不同的意见。
1、促进论
“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能促进经济增长。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育费兰克斯、西尔斯及萨尔沃等人,其理由是:(1)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的提高一般快于工资的提高,结果导致实际工资降低,厂商的利润增加,这样就会刺激厂商扩大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2)在货币经济中,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高收人阶层(即利润收人阶层)而不利于低收入阶层(即工资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由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促使社会储蓄率的提高,这就有利于经济增长。
(3)通货膨胀实际上是货币发行者(即go-vern-ment部门)从货币持有者(即私人部门)手中获得收入的过程。
因为在人们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go-vern-ment通过发行货币,获得对一部分商品或劳务的支配权,这实质上是go-vern-ment向所有货币持有者征税(货币税或通货膨胀税),从而使go-vern-ment收入增加。
如果go-vern-ment将所获得的这种通货膨胀税收收入用于投资,则将提高社会的投资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这派学者就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
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
2、促退论
“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不仅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损害经济的增长,这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
“促退论”者认为,由于以下原因,通货膨胀必然会导致低效率和阻碍经济增长:(1)在持续性的通货膨胀过程中,市场价格机制将遭到严重破坏。
由于市场价格机制失去了其应有的调节功能,这就往往会促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经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严重浪费,使经济效率大大下降。
(2)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它降低工薪阶层险实际收入水平和储蓄价值,因此公众都不愿以货币的形式进行储蓄,以免遭受经济损失。
在预期物价会进一步上涨的心理支配下,公众势必为避免将来物价上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储蓄而增加目前消费,这就会使社会储蓄率下降,从而使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下降。
(3)通货膨胀会动摇人们对货币的信心,并促使人们更多地持有那些价格随通货膨胀不断上涨的实物资产、囤积货物、抢购黄金、外汇以及各种奢侈品、或从事房地产等投机活动,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生产性活动,结果将严重地阻碍经济的增长。
而且,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下,人们会放弃货币,而用实物作为交易媒介,这会使交易成本大大提高,从而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4)如果本国通货膨胀长期高于外国,则使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不利于本国的出口,并刺激进口的增加。
本国通货膨胀率长期高于外国,还会促使人们将国内储蓄转移到国外,这样就势必导致本国国际收支的逆差,并使黄金和外汇外流,从而绘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此外,如果通货膨胀超过一定限度,便会产生预期作用,造成物价与成本螺旋式地上涨,从面有可能演成累积性的恶性通货膨胀,这种恶性的通货膨胀甚至有可能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崩溃。
3、中性论
“中性论”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它是“中性”的。
同“促进论”和“促退论”相比,持“中性论”观点的学者并不多,其理论依据似乎还比较模糊和牵强,故人们一般主要讨论“促进”和“促退”两种效应,也即通货膨胀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综合以上观点,并根据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是弊多利少。
通货澎胀的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西方各国都在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
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一样,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以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
运用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有以下几种方式:(l)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和收入减少,从而使其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
(2)削减财政支出,以平衡预算、消除财政赤字,从面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
(3)降低go-vern-ment
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起到抑制个人收入增加的作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要是从需求方面来抑制通货膨胀的。
3、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棗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
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
(1)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
这种指导线是由go-vern-ment
规定在一定年份内允许总货币收入增长的一个目标数值线,即根据估计的平均生产率的增长,go-vern-ment当局估算出货币收入的最大增长限度,而每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率应等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不允许超过。
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整个经济中每单位产量的劳动成本的稳定,因而预定的货币收入增长就会使物价总水平保持不变。
但由于“指导线”在原则上不能直接干预,而只能说服,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2)强制性措施,即由go-vern-ment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硬性规定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暂时将工资和物价冻结在某一既定水平上。
(3)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go-vern-ment以税收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限制工资棗物价的增长。
如果工资和物价的增长保持在go-vern-ment规定的幅度内,go-vern-ment 就以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作为奖励,如果超出go-vern-ment规定的界限,就以增加税收作为惩罚。
4、收入指数化政策
收入指数化政策一般被当作是一种适应性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所谓收入指数化就是工资、利息、各种证券收益以及其它收入一律实行指数化,同物价变动联系起来,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格数的变动而作出调整,从而避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井减轻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
很显然,收入指数化政策只能缓解通货膨胀对收入阶层的损失,但并不能对通货膨胀起多大的抑制作用。
5、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它主要是通过改善劳工市场的运行,消除劳工市场的不完全性,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克服结构性的失业,以谋求降低与任何一定的通货膨胀率联系在一起的失业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力政策只是医治通货膨胀的辅助剂,其目的旨在防止失业并发。
人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对劳动者进行重新训练,提供有关劳工市场的信息和加强就业指导,指导和协助失业者寻找工作,增大劳动者在地区间职业方面的流动性,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低的部门以扩大就业,由
go-vern-ment直接雇佣私人企业不愿招雇的非熟练工人,让他们在从事对社会有利的事业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就业能力,等等。
6、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一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
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
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
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例如,当国外发生通货膨胀,将使本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本国货币币值升值。
这一方面使本国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从而有利于恢复本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另一方面,本币升值还将使进口国的国内价格下降,从而可以隔绝国外通货膨胀对本国物价的影响。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
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7、其它政策
除以上政策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1)增加有效供给。
即供应政策这是一种长期的反通货膨胀的措施。
在西方,这主要是以拉弗为代表的“供应学派”的观点。
“供应学派”认为,过去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过分注重需求而忽略供给,即忽略了运用刺激生产力的方法来同时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在供应方面加制通货澎胀为主要措施有:a.减税。
使企业和个人的税后净收入增加,以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生产力的提高和供给的增加,这样就可抑制以至消除因供给不足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这一方面可削减go-vern-ment财政赤字,以消除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杜绝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心理,促使人们更多地工作,从而使失业减少。
(2)反托拉斯和垄断行为
这种政策主张认为,当通货膨胀是由于那些垄断性行业部门中操纵价格上涨而引起时,一种可能的纠正办法就是把那些较大企业划分成为较小的企业,以便增加竞争。
(3)实行币制改革
如果一国的通货膨胀己达到难以扼制的状态,而上述任何一种反通货膨胀措施都不能使情况好转,go-vern-ment还在被迫不断地发行货币,整个货币制度已经处于或接近于崩溃的边缘时,那么唯一可以采取的对策就是实行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一般做法是废除旧货币,发行新货币,并对新货币制定一些保证币值稳定的措施,币制改革还必须同时辅以其它措施。
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似乎更为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内流动性过剩。
当前,国内流动性远远超过2007年-2008年,更令人担忧。
近两年,M1、M2增幅高于20%,远远高于以往水平。
2009年以来,中国的M2与名义GDP之差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M1-M2增幅“剪刀差”在2010年1月扩大到12.87,是历史最高水平。
贷款增速居高不下。
10月,新增贷款接近6000亿元,远超市场预期。
如此宽松的流动性将导致今年的新增贷款很难控制在7.5万亿元以内。
尽管货币供应量到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二、资产泡沫表现异常。
虽然当前股市整体水平低于2007年,但这主要是受大盘股拖累,实际上中小盘股整体已经呈现上涨趋势。
另外,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更为严重。
2009年,房地产一度萎缩,但在国家信贷和税收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业迅速升温。
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中国房地产价格却再次快速上涨,其势头甚至超过2007年。
虽然政府已经出台打压投机行为,但房价较高的局面尚未有效缓解。
较高的资产泡沫和严厉的打压措施,让游资转向它处,更多的炒作行为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三、劳动力工资上升,可能推高中国通胀。
“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随着低端劳动力供不应求,农民工工资显著提高,并有可能逐步传导到其他部门,形成整体工资水平的上行压力,未来将会带动核心CPI稳步上涨。
一直以来,笔者主要关注由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而这次即使忽略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劳动力工资上涨也将推动物价水平提升。
经过“刘易斯拐点”后,日本和韩国均出现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高通胀和高工资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四、资源价格面临上调压力。
目前,以煤电油气为代表的资源产品价格正进入集中上涨期,在内外因素的重叠压力下,长期通胀压力不可小觑。
主要表现在:(一)天然气需求旺季来临,国内天然气销售价格上涨似乎已经成为必然。
今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统一提高国内
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0.23元/立方米,并规定在调后基准价格基础上再上浮10%,同时要求各地尽快理顺下游天然气销售价格。
(二)民用低电价时代行将结束。
10月21日,居民阶梯电价征求意见结束,电价面临上调。
尽管国务院已经出台要求稳定资源价格改革,但长远来看,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风险仍然存在。
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现象”。
如果弗里德曼仍然是正确的,根据今年前6个月的M1值测算,今年二季度的通胀率应在9%以上。
虽然,我们近期一直在强调明日国家统计局实际公布的CPI数值可能成为短线节奏变化的关键,但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将长期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确定背景下,通货膨胀的发生实际上已经是个必然,CPI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
当然,我们知道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是供需关系,但是在特别是农产品刚性消费的前提下,一旦供应或库存消费比出现下降,则大的涨势已经确定。
而这样的涨势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很可能将被极大的夸大,甚至恶化。
比如国外的小麦。
所以,明日的国内经济数据的好坏,CPI的高低一定是个不确定性,但并不一定是利空。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
4月份的PPI同比涨幅为6.8%,较上月回落了0.5个百分点,PPI环比涨幅0.5%,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4月份CPI同比涨幅为5.3%,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高于我们5.1%的预期和市场预期平均水平。
我们预计5月份CPI环比水平预计在-0.1%左右,同比涨幅将在5.3%左右,仍维持在高位。
计局4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采用新权数计算的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5.383%,环比下降0.207%。
国家统计局发布2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