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小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其他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
这些肿瘤十分罕见,仅见于一些个案报告,包括血管瘤、神经纤维 瘤、皮样囊肿、粘液囊肿、脂肪瘤、雪旺氏瘤、平滑肌瘤、淋巴管 瘤等。恶性肿瘤如肉瘤在文献中亦有报道 。
Page 10
Page 11
图3 48岁女性腹泻患者,腹部增强 CT 轴位图像显示胃肠道自主神 经瘤(梭形细胞瘤)。肠系膜上可见一直径 6 厘米占位,明显强化(↓ ) ,强化程度与肝脏下极海绵状血管瘤(▽)的结节样强化水平相似 ,周围小肠肠壁未见增
(1)经口摄入感染的牛奶、唾沫等,然后通过小肠播散到局部淋巴结; (2)从肺通过血性播散到腹部和主动脉旁淋巴结; (3)从感染器官的浆膜表面直接扩散,如输卵管。
腹腔淋巴结肿大是腹部结核或分支杆菌性感染最常见的征象,受累淋巴结通常表现为 淋巴结的边缘性环状强化,中心部分则因干酪样坏死的存在而表现为单个或多腔的低 密度区;相邻淋巴结容易融合成簇或团,较具特征性。有时淋巴结肿块内可见钙化灶 ;若有腹膜、网膜受累(结核性腹膜炎)还可以出现中等密度腹水(CT值25~35HU )、不均匀腹膜增厚或粘连、系膜增厚呈“星芒状”或“大饼状”。
Page 17
转移性肠系膜肿瘤
肿瘤转移到肠系膜的主要途径
由于肠系膜本身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且肠系膜根部紧邻其 它腹膜、韧带结构和小肠、结肠,因此起源于腹部或身体其它部位 的肿瘤很容易转移到肠系膜特别是根部[9]。肿瘤通常可通过四种途 径转移到肠系膜:
(1)沿肠系膜血管及其周围脂肪直接蔓延; (2)沿肠系膜淋巴管蔓延; (3)肠系膜血源性播散; (4)腹膜内种植。但需注意许多肿瘤的转移往往不只一种途径。
硬化性肠系膜炎(sclerosing mesenteritis) 硬化性肠系膜炎是一种 不明病因、主要累及肠系膜根部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可能与外伤 、感染、缺血等有关。肠系膜脂肪呈现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脂肪 坏死和纤维化。当炎变较重时(此时被称为肠系膜脂膜炎, mesenteric panniculitis),病人通常发生急性腹痛,在CT图像上表 现为肠系膜脂肪内一个被假包膜包绕的局灶性密度增高区(图4), 该征象被称为“雾状系膜(misty mesentery)”,在炎变脂肪内的 纤维化表现为条带状软组织密度影。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腹部出血:腹腔积血的CT表现
腹部出血:腹腔积血的CT表现腹腔出血可发生于各种紧急情况下。
外伤时,CT可以显示腹腔内出血,引导放射科医生仔细寻找受伤的脏器(肝或脾)。
例如哨兵血块征或血管内对比剂的外渗等特殊CT征象,可判断出血的原因和直接处理方法。
另外,出血聚集的形态可帮助鉴别脏器损伤,例如肠系膜聚集的三角形液体常出现于肠管或肠系膜损伤情况下。
没有损伤原因时则很少出现腹腔积血。
医源性腹腔积血可作为手术并发症出现,或其他腹腔介入操作、抗凝治疗引起。
腹腔积血也可见于血液恶液质患者,如血友病和红细胞增多症。
肿瘤合并出血常见于肝细胞癌、肝腺瘤或血运性转移病变等。
其他潜在的非创伤性腹腔积血的妇科情况,如卵巢囊肿破裂出血、异位妊娠孕囊破裂和HELLP综合征时溶血时造成的肝出血。
Ehlers-Danlos综合征全身脉管病变时出现的脉管损伤(内脏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或另一种少见的腹腔积血来源:胰腺炎。
概述虽然超声可用于评价创伤病人的腹腔积血,但CT成像速度快且更接近创伤入口,所以CT应用于此类评价日益增加。
CT对很小的腹膜腔血性渗出具有高敏感性(1)。
很多腹腔积血的CT征象和表现可以帮助放射科医生找到出血的原因和直接处理方法,包括哨兵血块征、活动性动脉血外渗和肠系膜积液。
单个实性脏器外伤后所致损伤,特别是肝脾的损伤,是最常见的腹腔积血原因。
然而,放射科医生必须熟悉其他繁多的与外伤无关的腹腔积血原因,特别是肿瘤出血、附件囊肿破裂或异位妊娠,和手术或其他治疗引起的医源性损伤。
本文章概述了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引起的腹腔积血患者的CT表现的关键(见表)。
腹腔积血的CT征象腹膜腔腹膜腔包含有肝、脾、肠管、胃和肠系膜。
仰卧位,腹部主要以肝肾隐凹(莫里森袋)分区,盆腔主要以盆腔隐凹(道格拉斯隐凹)分区。
腹腔积血从损伤部位周围开始沿着解剖路径流动。
典型的肝脏出血从肝周间隙和肝肾隐窝朝尾部方向,沿着结肠旁沟流入盆腔隐窝,女性流入直肠子宫间隙,男性流入直肠膀胱间隙(图1:肝挫裂伤出血典型流出模式。
肠系膜栓塞诊断标准
肠系膜栓塞诊断标准
肠系膜栓塞是一种肠道病变,为了准确诊断肠系膜栓塞,应遵循一定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肠系膜栓塞患者多为腹痛,有典型的右上腹痛,症状有不稳定性变化。
血常规分析结果显示有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显著性)或上调的血清C反应蛋白(少许)和C半乳糖苷酶(高于正常)。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有气体栓塞,气体栓塞是肠系膜栓塞的典型特征,常与腹部拍片、磁共振及CT联合使用。
3.胃肠钡剂造影:术中经右肋孔注入钡剂,根据钡剂的回流与清除,有利于诊断是否有肠系膜栓塞。
4.腹膜穿刺:多用于确定已发生积液时,可在腹膜下穿刺或结论腹积液清除有助于诊断肠系膜栓塞。
5.免疫学检查:血清质检可检测出抗凝血酶活性、囊性纤维瘤抗原等,可用于诊断肠系膜栓塞。
肠系膜栓塞的诊断最终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胃肠钡剂造影以及免疫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才能准确确诊。
大网膜和小网膜的正常解剖及常见病变的CT特征
⼤⽹膜和⼩⽹膜的正常解剖及常见病变的CT特征腹膜是⼈体内最⼤的浆液性膜,也是结构最复杂的膜。
⽹膜是连接胃与邻近器官的双层腹膜的延伸。
腹膜折叠形成⼤⽹膜和⼩⽹膜,腹膜内液体的⾃然流动性决定了进⼊腹膜腔内的液体的蔓延路线,也决定了腹腔内疾病的扩散路线。
⽹膜既是限制疾病蔓延的分界线,⼜是疾病扩散的通道,它常被感染、炎症、肿瘤、⾎管性病变及外伤等疾病所侵犯。
CT是评估⽹膜疾病的主要诊断⽅法,这些疾病⼤部分都表现为⾮特异性临床特征。
多排螺旋CT多平⾯重建⽅法为准确检查腹腔内复杂的解剖结构提供了可能性,对腹腔内解剖结构的认识是理解⼤⽹膜和⼩⽹膜病理过程的关键。
01引⾔CT是⼀种评价⽹膜病变(尤其是表现为⾮特异性临床症状的病变)的主要诊断⼯具。
⼤⽹膜和⼩⽹膜是可以⽤CT充分评价的解剖结构复杂的区域。
同样,⽹膜病理改变可以表现为从液体聚积到弥漫性⽹膜渗透等多种不同的⾮特异性结果。
⽹膜不但是限制某些疾病蔓延的分界线,⽽且是疾病扩散的通道。
因此,⽹膜可以被多种疾病侵犯,这包括感染、炎症、肿瘤、外伤及梗死等病变。
⾼分辨多排CT多平⾯重建有助于⽹膜解剖结果的显⽰和⽹膜病理改变的发现。
对⽹膜解剖结构、侵犯⽹膜的疾病种类以及病变特异性CT表现的熟知是正确诊疗疾病所必须的。
本⽂主要回顾⽹膜的正常解剖、常见的⽹膜疾病进程及其特异性CT表现,讨论多排CT多平⾯重建技术⽤于评价⽹膜病变时的重要性。
02CT的诊断意义⼤部分⽹膜病变都表现为⾮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这样,疾病诊断建⽴在CT表现的基础上,这对患者的治疗⾮常重要。
CT是能够证明⽹膜疾病及其病因存在的最佳成像⽅法。
⽽且,冠状位和⽮状位CT重建图像可以帮助描绘⽹膜病变的确切位置、起源及其扩散⽅式,同时也可以详细阐明⽹膜复杂的解剖结构。
03正常解剖⼤⽹膜是由悬挂在胃⼤弯和近端⼗⼆指肠下⽅像围裙⼀样的双层腹膜组成的,下⽅覆盖着⼩肠,其上升和下降的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个四层含有⾎管脂肪的类似围裙的东西(胃结肠韧带),其内有⼀个潜在的腔隙与⼩⽹膜囊相通。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得CT表现时间:20111030 来源: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会议作者:李健丁【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腹膜就是覆盖于腹壁与腹腔脏器表面得一层薄膜,由内皮与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腹腔脏器表面得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得较厚腹膜称壁腹膜。
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与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上述结构得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
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一)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就是由结核杆菌引起得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得诊断。
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与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
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得肿大淋巴结。
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
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膜炎就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得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就是一种原因不明得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得改变等。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诊断
3. 4 MRI 表现 MRI表现虽无特异性,但显示脂肪、软组织成份
和血管受累与否优于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最有 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显示 不同组织的信号特点,如以纤维组织为主的肿 物,T2WI 呈低信号。②显示主要血管(SMA、SMV) 及其分支是否受累,血管正常表现为“流空效应”。 因此MR 对显示病变纤维组织和评价血管是否受累 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方法。
可出现致命的合并症。治疗上一般只需保守性治疗。若出现严 重并发症肠梗阻,则需要外科手术治疗。除了外科手术外,抗感染、 免疫抑制剂、化疗等根据临床选择使用。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诊断
肠系膜主要由脂肪及穿行于其中的供应肠道的动、 静脉和淋巴管构成。
Gudinchet 等早在1927 年Jura 提出“回缩性 系膜炎(Retractile mesenteritis ,RM) ,”1947 年 Pemberton 等描述“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 (mesenteric lipodystrophy ,ML) ,”直到1965 年 Ogden 等命名“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MP) 。”有关MP 的命名较多,病理证 实:MP、ML 和RM代表同一种疾病。在组织学上炎
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和纤维化往往不成比例混杂存
在。肠系膜脂膜炎呈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 和纤维组织形成“假肿瘤结节”为特征的少见病。
• 肠系膜脂肪炎(mesentericpanniculitis)是以腹部包 块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肠系膜疾病,临床少见。 Crane(1955)首先报告于临床,Dgder(1960)对本 病的临床及病理做了详细的描述。指出该病是因 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系膜广泛增厚,继而纤维 化,故又称肠系膜脂肪肥厚症、肠系膜脂性肉芽 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孤立性肠系膜脂营 养不良症、退缩性肠系膜炎、Weber-Christian病、 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等。本病大多数病人临床 经过良好,有自限性趋势。
肠梗阻的CT影像诊断
水
可编辑ppt
64
小肠套叠
可编辑ppt
65
肠套叠
可编辑ppt
66
结肠脂肪瘤+肠套叠
可编辑ppt
67
肠系膜上静脉栓塞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embolism
可编辑ppt
68
CT 征象
CT增强静脉期,肠系膜上静脉充盈缺损,最主要 诊断征象
肠壁出血
可编辑ppt
50
女性,72岁, 阵发性腹痛8小时
可编辑ppt
51
手术结果:距回肠末端80厘米处肠扭转
可编辑ppt
52
男,54岁, 腹痛腹胀6小时
可编辑ppt
53
小肠扭转 缆绳征
可编辑ppt
54
乙结肠扭转 漩涡征
可编辑ppt
55
停止排便排气3天,伴恶心呕吐
可编辑ppt
56
肠系膜积液
可编辑ppt
5
阑尾炎
可编辑ppt
6
阑尾穿孔
可编辑ppt
7
左侧 输尿管 结石
可编辑ppt
8
左侧输尿管结石,小肠结肠均见充气。
可编辑ppt
9
胆囊炎
可编辑ppt
10
盆腔脓肿,小肠结肠均充气,直肠窝 内显示脓肿。
可编辑ppt
11
麻痹性肠梗阻
成 比 例 的 小 肠 和 结 肠 以 及 胃 均 扩 张 (>6~8mm) 肠内积液较少 多见腹部术后、腹膜炎等
Children’s intussusception
多数原因不明,如有腹泻、食物过敏以及上呼 吸道感染等则可诱发,
腹部重要的26个征象
腹部重要的26个征象1、靶征(肠套叠)是肠套叠最常见的特征性CT征像,为肠套叠长轴与CT扫描层面垂直时的表现,反映了套叠的各层肠壁、肠腔及肠系膜间的关系。
典型排列为自外向内分别代表鞘部外层肠壁、鞘部肠腔内造影剂、鞘部内层肠壁、偏心性套入部肠系膜、套入部肠壁、套入部肠腔内造影剂。
肠套叠指:一段肠管及与其相连的肠系膜(套入部)被套如其相连的一段长管内(鞘部),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阻碍。
婴儿由于大肠与小肠管径之比例相差大。
故小肠易陷入大肠而被套牢。
少数肠套叠可能来自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美凯尔憩室、肠息肉、异位胰腺小结、血管瘤、异物、复制肠管、淋巴增生、肿瘤、寄生虫等,其中以美凯尔憩室最多,过敏性紫斑也常会合并肠套叠,大于2岁的小孩发生肠套叠,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病变。
大于5岁的病例中,则以淋巴瘤为最多;成人肠套叠小肠多见,常伴发良性病变;结肠型肠套叠则更多由恶性病变继发。
良性病变有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腺瘤样息肉、美克尔憩室、术后粘连机场动力性病变等;恶性病变有转移瘤、腺癌、类癌、淋巴瘤及平滑肌肉瘤等。
由于肠套叠长轴与CT扫描层面的角度不同,表现各异。
如扫描层面和迂曲的肠道相平行时,表现为彗星尾征或肾形征:即套叠近端肠系膜血管牵拉聚拢的征象。
一般情况下,慧星尾征均与肾型肿块相伴出现。
该肾形肿块为套鞘部游离缘与套入部近端肠管及肠系膜的CT斜切面图像,其中游离的套鞘呈弧形围绕套入部,形状若肾轮廓外形,而套入部近端肠管、肠系膜形状若肾蒂。
此时,所谓慧星尾征的组成还应包括套入近端肠管。
如果套叠的肠管与CT扫描垂直,则呈靶形征,即肿块影表现为圆形或类似环形。
通常在肿块内可分辨出层样结构,推测可能是继发于套入部和鞘部间的液体或是肠壁水肿造成密度对比,类似同心圆形;当套入部肠壁显著水肿坏死或套入部肿瘤周围浸润累及肠系膜,肠系膜血管及脂肪、套叠时间较长,套入部系膜血管受挤压时,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套入部肠壁充血水肿、变硬,形成不完全性肠梗阻,套叠以上肠管蠕动增强,可引起代偿性肠管扩张肥厚,并可见肠系膜连同其血管纠集、扭曲,形成“漩涡征”。
肠梗阻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整理ppt
1
正常影像
正常时腹膜腔内无气体。 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有气。 除婴幼儿外,小肠很少有气(少量气体参看内
径)。 大、小肠的鉴别
位置 结肠袋:间距较宽,长方形,切迹
整理ppt
2
胀气肠管示意图 1.空肠 2. 回肠 3. 结肠
空肠—弹簧状黏膜皱襞 ;回肠—管壁平坦 ;结肠—可见结肠袋间隔
整理ppt
13
小肠梗阻(仰卧位) 大跨度肠襻示意图
整理ppt
14
单纯性:大跨度肠袢、全腹分布、蠕动亢进
整理ppt
15
仰卧位:大跨度肠袢
整理ppt
16
2、立位检查或卧位水平光线投影:
充气肠曲中有多数液平面,形成所谓“阶梯状”表 现。其宽度不等,呈拱形,透视下液面上下运动, 提示肠蠕动亢进。
的 肿瘤周围胀气扩大的
肠曲衬托下有一软组织
肿块影,位置固定。此
系闭袢内充满大量血液
整理ppt
27
小跨度卷曲肠袢
数目不定的小肠袢 胀气扩大且蜷曲显著呈 “C”形,相互挤在一起 的形象。每段胀气肠曲 不超过腹腔横径一半。 这种小跨度蜷曲肠袢可 排列成多种特殊形态, 如“8”字形、同心圆状、 一串香蕉等。
•病理与临床
1、纤维粘连 2、蛔虫病 3、肠狭窄
单纯性肠梗阻
病变开始后3~5小时 出现梗阻以上的肠管 胀气和扩张,随时间 而向上延伸。
梗阻远侧肠腔内气体 减少或无气体
整理ppt
12
影像学表现
1、X线卧位腹部平片: 充气扩大的小肠呈连贯的透亮影,横贯腹腔
之大部,称为“大跨度肠襻”,常自中腹部 向上腹部层层平行排列,互相挤靠。
38
肠系膜脂膜炎的CT及磁共振成像表现
2 结 果
致 命 的 合 并 症 。治 疗 上 一 般 只 需 保 守 性 治 疗 。若 出 现 严 重
并发症肠梗阻 , 则 需 要 外 科 手 术 治 疗 。除 了 外 科 手 术 外 , 抗 感染 、 免疫 抑 制 剂 、 化 疗 等 根 据 临床 选 择 使 用 。 目前 肠 系 膜 脂 膜 炎 最 有 效 的影 像 学 诊 断 方 法 是 C T 和 MR I 。C T表现因炎性 渗 出、 纤维 化 、 脂 肪 坏 死 三 者 组 成 成 分 的不 同而 表 现 多 样 _ 2 ] 。典 型 C T 表 现 为 围 绕 肠 系 膜 大 血
于 任何 年 龄 , 最 常见 于 5 O ~6 0岁 , 男 : 女 比例 为 1 . 5: 1 . 0 。
9 O 以上患者累及小肠系膜 , 少数 可以发生于结肠 系膜 、 网
1 . 1 临床资料 : 回顾 分 析 我 院 2 0 1 0年 1月 至 2 0 1 3年 4月
的8 例肠 系膜 脂膜 炎患者 资料 , 其 中 男 性 5例 , 女 性 3例 ; 年龄 5 3 ~7 8岁 , 平均 6 7岁 。 临 床 表 现 为 : 5例 患 者 有 不 同 程 度 的腹 痛 、 腹泻 、 恶心、 呕吐 、 乏力, 发 现 腹 部 包 块 1例 , 8 例患 者中 , 1例 为 淋 巴瘤 确 诊 患 者 , 3例 曾 有 过 手 术 病 史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肠 系膜脂膜炎病 因较 复杂 , 大 多 数 为 原 因 不 明 的 特 发 性 病 变 。多 数 学 者认 为 , 部分肠 系膜脂膜炎与腹部 手术 、 外 伤、 感染 、 溃 疡病 等所 引起 肠 系 膜 损 伤 后 的非 特 异 性 反 应 有 关 。据 统 计 3 O 肠系膜脂膜 炎患 者与恶性 肿瘤有 关 , 如 淋 巴瘤、 慢 性 粒 细 胞 白血 病 、 骨 髓 瘤 等 。肠 系 膜 脂 膜 炎 可 发 生
肠系膜解剖及病变的影像表现
44y,女,
腹痛 1周,既往子宫肌瘤次全切除术史4年。
谢谢
疫相关如IgG4相关的硬 化病 • CT:境界清楚或模糊、 可钙化、强化方式多样
• 排他性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
• 无症状,或盆腔疼痛、 痛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性交疼 痛
• 长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 宫内膜异位植入可能纤维化、 引起毗邻肠管的瘢痕粘连,可 导致肠梗阻。
• 肠道浆膜面结节状或毛刺状软 组织
• 不同成分的肠系膜软组织肿物,边界清或不清,密度增高, 推移邻近肠管并包绕肠系膜血管
• 肠系膜脂膜炎 • 特点:肠系膜的纤维脂性
肿块,可见“假包膜”, 包绕肠系膜血管,血管周 围保留脂肪环。
• 炎症和脂肪坏死>纤维化
• mist mensentery
51y女性,反复下腹部绞痛1周
• 卷缩性肠系膜炎 • 纤维化和卷缩>炎症和
脂肪坏死 • 脂肪环征及假包膜征消
失,可见钙化
• 常见部分管腔狭窄
• 89y男性,主诉左下腹痛6个月,降结肠-乙状结肠粘膜慢性炎症伴不典型增生
血管性病变
• 急性肠系膜缺血 • 门静脉高压 •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 肠系膜静脉内气体 • 动脉瘤
急性肠系膜缺血
• 病因: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静脉血栓形成和心衰、 休克等肠壁低灌注状态
男 81岁
动脉瘤伴血栓
男,42岁
,上腹部疼痛1个月 肠系膜上动脉中上段真性动脉瘤伴血栓形成
外伤性病变
• 肠系膜损伤在腹部钝伤中 较常见。
• 一般肠系膜损伤合并肠管 的损伤。
• 表现为:肠系膜周围的脂肪 呈现雾状线条状的变化; 三 角形的液体积聚于小肠系 膜内。
女 49岁 外伤5小时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肠系膜纤维瘤病
CT特征
• 肠系膜较大软组织肿块.包裹肠管.可穿透肠管,致肿块内积气 • 边界较清晰,可局部浸润生长 • 平扫密度均匀,可因与肠管穿通出现坏死,原发囊变少 • 增强扫描轻或中度强化,内散在明显强化区 • 侵犯肠管穿孔,合并感染时,呈复杂囊实性改变,边界模糊,囊壁明
显强化
精品课件
• 部位:右侧多见(隔下负压及右结肠旁沟)
• 增厚处可见强化,与正常腹膜强化不同
• 可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胃低分化腺癌腹腔转移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转移性腹水(卵巢癌)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腹水,网膜饼)
腹膜转移(孤立腹膜结节)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性粘液腺癌
精品课件
50
精品课件
30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
• 发生于胃肠道外网膜、系膜韧带等处 • 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表型相同 •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大差异 • 多以腹痛、腹胀包块就诊
精品课件
胃肠道外间质瘤
CT表现 • 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易坏死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 • 强化明显,多呈不均,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等引起 • 系膜任何部位、以小肠系膜多见 • 病理学分为:浆液性;乳糜性;良性间皮性;被覆其他成分
精品课件
肠系膜间皮囊肿
肠系膜间皮囊肿
精品课件
肠重复畸形
• 病因不明,与胚胎期肠管发育异常有关 • 临床分为4型:
✓ 肠壁囊肿型 ✓ 肠外囊肿型 ✓ 肠外管状型 ✓ 憩室型
精品课件
80
肠重复畸形
腹腔干病变之影像学表现
外源性压迫-病理压迫
横断位CT: 1.腹腔干狭窄,显示不规则; 2.来自胰腺恶性软组织(arrows) 在腹腔干及其分支周围扩大; 3.脾动脉闭塞; 4.肝总动脉近端狭窄。
腹部血管病变
慢性肠系膜缺血 急性肠系膜缺血 外源性压迫 腹腔干夹层 上消化道出血 实质性脏器出血 动脉瘤 血管畸形
外源性压迫-病理压迫
病理压迫典型地发生在腹膜后肿瘤 ,它包绕了腹腔干 及其分支。 肿瘤的增大将会导致血管受压或者血管被侵入。 病变可以导致腹腔干供给前肠的血液减少,病变范围大 而常见,包含了腹膜后纤维化、淋巴瘤、胰癌、淋巴结 转移及腹膜后肉瘤。 外在压迫导致动脉轮廓清晰光滑的狭窄,并形成钝角, 但是局部侵犯经常是模糊的,界限欠清。
腹腔干夹层
在腹腔干内,单纯腹腔干夹层发生率次 于主动脉壁夹层形成蔓延至腹腔干而造 成腹腔干夹层。在最早的现象中很罕见, 在文献描述中只有20例左右。 腹腔干夹层可能被低估,大部分的患者 是无症状的, 可能是因为相关小肠缺血 相对的、不频繁发展,并且前肠的侧支 循环扩张。 腹腔干夹层通常是医源性的,但是这个 原因是次于动脉粥样硬化、怀孕、创伤、 纤维肌性发育异常、动脉囊性中层变性 及发炎或者感染的疾病。 它更常见于男性,平均年龄在55岁左 右被诊断。
胚胎学特征
在成对的腹部节段性动脉融合时,融合失败 或者动脉成对融合过程的其他变异都会导致 许多腹腔干的解剖变异。 因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肾动脉,都是同时融合的。 常常只要有一对成对的动脉发生分裂,就会 造成其他成对动脉发生解剖变异。
解剖结构
腹腔干是三支不成对动脉的第一支动脉,它起源于腹 主动脉,一般在第一椎体上方。穿过前下方,经过正 中弓状韧带,然后又向前上方走形。腹腔干通过许多 动脉网络负责前肠的血液供应,为肝脏、胆囊、胰腺、 脾脏、胃、末梢食管、近端十二指肠供血。 腹腔干的动脉网络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慢性局灶性缺 血时,他们可以成为动脉供血的重要来源。 腹腔干及其分支的病变可发生在任何地方。 在制作有效的治疗方案时,对这些动脉网络的了解是 至关重要的。 最突出的动脉网络是胃网膜左性肠系膜缺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时间:2011-10-30 来源: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会议作者:李健丁【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
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
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一)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
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
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
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
少数病人无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正常,部分患者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等。
CT特征:①围绕肠系膜大血管根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脂肪肿块,与腹腔脂肪或后腹膜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
②“假包膜”征与“脂肪环”征。
“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可见脂肪密度影围绕,病变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大血管。
“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系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代表炎症的一种自限性反应。
③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
④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可见肿块内或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二、肿瘤性病变(一)腹膜间皮瘤起源于间皮和(或)向间皮细胞分化的间皮瘤细胞。
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万,属临床罕见肿瘤。
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等,亦可无明显症状。
虽然接触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原因,但其与腹膜间皮瘤关系尚不明确。
腹膜间皮瘤文献有较多的分类: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上皮型较多;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弥漫型文献报告相对较多;根据所含液体和实性成分,分为干性、实性和混合性;根据瘤体成分,分为实性、囊性和囊实性。
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要点如下:(1)显著的腹腔积液;(2)腹膜不规则增厚;(3)广泛分布的腹膜结节、肿块,增强明显强化。
局限型腹膜间皮瘤主要CT征象是:(1)上腹盆腔或后腹膜内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或肿块;(2)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3)一般无远处转移及腹水。
普遍认为,上述影合影像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诊断尚需结合临床,以排除外性诊断思路为主,确诊需病理。
本组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2例,1例表现为肝及胃肠道浆膜面明显不均匀增厚,腹腔内结节及囊性影,增强后实性区域明显强化;1例以中等量腹水表现为主,局部见小结节影。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胃肠道外间质瘤可发生于腹膜及形成的结构,如网膜、系膜、韧带等,是一类发生于胃肠道外与GIST表型相同的肿瘤。
以往对于EGIST的认识不足,此类肿瘤常被误诊为平滑肌肉瘤和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等疾病,E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大差异,多以腹部不适、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就诊。
小肠系膜、结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区是其好发部位,患者以腹痛腹胀就诊者多见。
GIST生物学行表现为从良性到显著恶性,文献上不乏GIST良恶性的参照标准,但事实上判断GIST的良恶性常常十分困难。
Emory等将GIST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三类。
最可靠的恶性征象是术中发现肿瘤浸润邻近器官或出现腹腔及肝脏等处转移,其发生率为25~30%。
但对于无转移或周围脏器侵犯肿瘤,临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常十分困难,一些直径<2cm 肿瘤,核分裂像数目为1个/50HPF,甚至肿瘤无核分裂像,临床病理诊断良性,却在10年或更长时间发生转移。
因此,2001年4月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推荐用危险度替代常用的良恶性分类来评估GIST复发及转移的潜能。
EGIST的CT表现有以下特点:①EGIST体积较大,与恶性GIST大小相似;②肿瘤形态与恶性GIST不同,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③肿瘤增强模式和边界与恶性GIST一致,多呈不均性强化,边界清晰,但肿瘤内不出现气液平面;④转移和播散模式与恶性GIST一致,表现为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少见腹水和淋巴结转移。
EGIST的CT表现除肿瘤形态不同于恶性GIST外,肿瘤大小、边缘、增强模式、转移和播散方式均类似于恶性GIST。
本组7例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多较大、易坏死,但分叶较多;强化明显、动脉期点线状紊乱血管影;动脉期正常肠系膜血管进入肿块提示肠系膜起源。
(三)腹腔假性粘液瘤腹膜假性粘液瘤又称假性腹水,为腹膜继发性肿瘤,以粘液外分泌性细胞在腹膜或网膜种植而导致腹膜内大量胶冻状粘液腹水为特征的疾病。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本病有两个特点:粘液性腹水;粘液或腹膜种植中有肿瘤细胞,二者缺一不可。
CT特点:(1)、腹、盆腔内囊样密度肿块,密度均匀,C T值近似水或略高,边缘性强化;多囊,囊壁大多厚度一致;并可在脏器表面形成扇贝状压迹;此征像较为典型;(2)有些病例可见斑点状钙化;(3)大量粘液形成时形似大量腹水,但肠管不能到达前腹壁,改变体位无腹水流动现象;(4)有些病例除了见到腹腔囊样包块外,还可显示原发灶及网膜、腹膜及肠系膜浸润改变、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本组8例均为弥漫性腹膜假性粘液瘤,主要表现为形态趋向固体化的腹水:密度相对较高,呈结节、团块状,腹水与其后方器官如肝、膀胱间有脂肪间隙,部分肝圆韧带内侵入较厚腹水,小网膜囊内出现积液;腹水包压肠管,向后收缩聚拢;部分腹水内结节状或不规则团状软组织影,增强后可有强化,其周围血管影增粗;腹水向实质脏器内侵犯而局部缺如。
(四)腹腔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多为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或良性肿瘤。
好发于颈部、腋部,腹腔、腹膜后淋巴管瘤罕见,90%发生于2 岁以前,男性略多于女性。
腹腔、腹膜后淋巴瘤的CT特征:①形态上单房型呈圆形或卵圆形,病变范围较小;多房型呈不规则分叶状,常沿组织间隙匍匐性生长,形态与组织间隙形态吻合,病变范围较大。
②病灶密度:因囊内容物性质而异,囊液为乳糜液时密度较低;囊液为浆液时,CT值近似于水;合并出血或感染时,密度偏高。
有研究认为囊内脂肪液体是淋巴管瘤的特征改变,囊液CT值偏低具有较大的定性价值。
③囊壁、间隔情况:多数可显示囊壁、间隔,囊壁、间隔明显增厚时提示合并感染;少数囊壁未显示,无壁结节是其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要点。
④病变部位:腹腔内淋巴管瘤多发生于小肠系膜,可能与该区域淋巴网络丰富有关。
本组2例,1例位于肠系膜上,呈不规则多房囊状;另一例呈弥漫腹腔内分布,囊壁不强化,术后于一年后再次复发。
(五)腹膜转移瘤腹膜转移常见于许多恶性肿瘤,尤其是盆腹部恶性肿瘤,原发肿瘤多起源于胃、结肠或卵巢,其次为胰腺、胆道或子宫。
初次就诊时无原发肿瘤病史者,可表现为腹胀、腹痛等,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缺乏特异性,易发生漏诊和误诊。
腹膜腔转移瘤转移途径:沿系膜、韧带直接蔓延;腹膜腔种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
腹膜转移瘤对腹部病变的鉴别诊断、肿瘤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腹膜转移瘤CT表现多种多样,与原发灶及转移途径有关,常表现为:①腹水:多为中到大量腹水,局限性积液常是种植转移的重要征象;②网膜改变:包话网膜饼形增厚、结节灶、混浊样密度增高、囊样改变;③腹膜改变:可累及壁腹膜或脏器浆膜,呈不规则、结节状、条带状增厚,可压迫相邻肝、脾表面产生光滑压迹。
④肠系膜:混浊样密度增高及结节状改变;⑤小肠壁增厚和肠管移位。
⑥膜转移灶部位:右侧腹壁的腹膜受累多见,与右侧膈下负压及右结肠旁沟的解剖结构有关。
⑦各腹膜增厚处可见强化,与正常腹膜强化程度、形态不同。
⑧可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本组临床或相关影像检查漏诊、误诊3例,最终病理分别为胃癌、胆囊癌及卵巢癌。
1例以网膜、肠系膜多发结节影为主伴腹膜增厚,1例以腹腔内多发囊影为主,增强后环形强化、肝边缘压迹,1例以大量腹水为主,呈多处散在局限性分布伴肝边缘波浪状压迹,且临床腹水极易抽出。
(六)腹腔其它间叶源性肿瘤1 腹腔血管瘤腹腔血管瘤非常少见,包括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静脉血管瘤和血管淋巴管瘤5种,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该病主要来源于腹腔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等。
其临床表现与肿块来源、大小有关,位于肠系膜、腹膜后较小病灶症状较少,多由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较大者常以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体征。
腹腔血管瘤CT表现大多数与肝血管瘤不一致,主要在于:平扫病灶可呈明显高低不均匀密度;多缺乏肝内血管瘤“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并向中心扩展及延迟呈等密度强化”典型表现;巨大病灶无明显强化;病灶内静脉石常见并可见血管包埋现象。
海绵状血管瘤肿块内常可见多发点状钙化(静脉石)。
形成静脉石的原因是肿块内血栓形成、血块机化及钙化。
病灶内多发静脉石及血管包埋现象可能为该病重要的CT特征,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本组1例腹内有两处血管瘤,分别位于腹膜后右肾前方及肠系膜根部,见多发静脉石,强化不明显。
2 腹腔神经鞘瘤神经鞘瘤是一种生长缓慢、起源于神经鞘膜许旺细胞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