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时间:2011-10-30 来源: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会议作者:李健丁【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

(一)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少数病人无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正常,部分患者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等。

CT特征:①围绕肠系膜大血管根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脂肪肿块,与腹腔脂肪或后腹膜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②“假包膜”征与“脂肪环”征。“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可见脂肪密度影围绕,病变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大血管。“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系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代表炎症的一种自限性反应。③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④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可见肿块内或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二、肿瘤性病变

(一)腹膜间皮瘤

起源于间皮和(或)向间皮细胞分化的间皮瘤细胞。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万,属临床罕见肿瘤。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等,亦可无明显症状。虽然接触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原因,但其与腹膜间皮瘤关系尚不明确。腹膜间皮瘤文献有较多的分类: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上皮型较多;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弥漫型和局

限型,弥漫型文献报告相对较多;根据所含液体和实性成分,分为干性、实性和混合性;根据瘤体成分,分为实性、囊性和囊实性。

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要点如下:(1)显著的腹腔积液;(2)腹膜不规则增厚;(3)广泛分布的腹膜结节、肿块,增强明显强化。局限型腹膜间皮瘤主要CT征象是:(1)上腹盆腔或后腹膜内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或肿块;(2)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3)一般无远处转移及腹水。普遍认为,上述影合影像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诊断尚需结合临床,以排除外性诊断思路为主,确诊需病理。

本组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2例,1例表现为肝及胃肠道浆膜面明显不均匀增厚,腹腔内结节及囊性影,增强后实性区域明显强化;1例以中等量腹水表现为主,局部见小结节影。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

胃肠道外间质瘤可发生于腹膜及形成的结构,如网膜、系膜、韧带等,是一类发生于胃肠道外与GIST表型相同的肿瘤。以往对于EGIST的认识不足,此类肿瘤常被误诊为平滑肌肉瘤和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等疾病,E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大差异,多以腹部不适、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就诊。小肠系膜、结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区是其好发部位,患者以腹痛腹胀就诊者多见。GIST生物学行表现为从良性到显著恶性,文献上不乏GIST良恶性的参照标准,但事实上判断GIST的良恶性常常十分困难。Emory等将GIST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三类。最可靠的恶性征象是术中发现肿瘤浸润邻近器官或出现腹腔及肝脏等处转移,其发生率为25~30%。但对于无转移或周围脏器侵犯肿瘤,临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常十分困难,一些直径<2cm 肿瘤,核分裂像数目为1个/50HPF,甚至肿瘤无核分裂像,临床病理诊断良性,却在10年或更长时间发生转移。因此,2001年4月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推荐用危险度替代常用的良恶性分类来评估GIST复发及转移的潜能。

EGIST的CT表现有以下特点:①EGIST体积较大,与恶性GIST大小相似;②肿瘤形态与恶性GIST不同,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③肿瘤增强模式和边界与恶性GIST一致,多呈不均性强化,边界清晰,但肿瘤内不出现气液平面;④转移和播散模式与恶性GIST一致,表现为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少见腹水和淋巴结转移。EGIST的CT表现除肿瘤形态不同于恶性GIST外,肿瘤大小、边缘、增强模式、转移和播散方式均类似于恶性GIST。

本组7例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多较大、易坏死,但分叶较多;强化明显、动脉期点线状紊乱血管影;动脉期正常肠系膜血管进入肿块提示肠系膜起源。

(三)腹腔假性粘液瘤

腹膜假性粘液瘤又称假性腹水,为腹膜继发性肿瘤,以粘液外分泌性细胞在腹膜或网膜种植而导致腹膜内大量胶冻状粘液腹水为特征的疾病。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本病有两个特点:粘液性腹水;粘液或腹膜种植中有肿瘤细胞,二者缺一不可。

CT特点:(1)、腹、盆腔内囊样密度肿块,密度均匀,C T值近似水或略高,边缘性强化;多囊,囊壁大多厚度一致;并可在脏器表面形成扇贝状压迹;此征像较为典型;(2)有些病例可见斑点状钙化;(3)大量粘液形成时形似大量腹水,但肠管不能到达前腹壁,改变体位无腹水流动现象;

(4)有些病例除了见到腹腔囊样包块外,还可显示原发灶及网膜、腹膜及肠系膜浸润改变、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本组8例均为弥漫性腹膜假性粘液瘤,主要表现为形态趋向固体化的腹水:密度相对较高,呈结节、团块状,腹水与其后方器官如肝、膀胱间有脂肪间隙,部分肝圆韧带内侵入较厚腹水,小网膜囊内出现积液;腹水包压肠管,向后收缩聚拢;部分腹水内结节状或不规则团状软组织影,增强后可有强化,其周围血管影增粗;腹水向实质脏器内侵犯而局部缺如。

(四)腹腔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多为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或良性肿瘤。好发于颈部、腋部,腹腔、腹膜后淋巴管瘤罕见,90%发生于2 岁以前,男性略多于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