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一)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 1928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推广 2.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 立。 1936年春解散。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 论。
大学语文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赏析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现代:modem (1917-1949) 当代:contemporary (1949-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文化的催生和新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择取。 2.自身历史孕育的结果,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 启蒙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强调用现代知识照亮人们的 头脑,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启蒙。“立人”(“五四”运动称 为“人的运动”)。梁启超提出“新民”,新的是思想, “欲新一国民,必新一国之小说”。 李大钊《晨钟报》: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 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 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 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 必须革新旧文学。
(五)文学革命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思潮涌入:把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在几年内全 部搬演一遍 3.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创作实绩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问世
三、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三个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 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 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 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当代文学-先锋文学 课件 ppt

2、戏剧领域:“实验戏剧”
从1982年的《绝对信号》开始,中国的话 剧向小剧场模式发起了探索。
高行健
孟京辉
3、小说领域 1984年,马原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突破 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转 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 衷,先锋小说由此徐徐拉开帷幕。 先锋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只有独 一的问题需要解决:怎么写。那时的口号是, 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
影响余华的十篇短篇小说
《青鱼》 (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
(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 康成)、 《南方》(博尔赫斯)、《傻瓜吉姆佩尔》 (辛格)《孔 乙己》(鲁迅)、《礼拜二午 睡时刻》(马尔克斯)、《河的第三条 岸》 (罗萨)、《海上扁舟》(史蒂芬· 克莱恩)、 《鸟》(布鲁诺 · 舒尔茨)
请女人猜谜
我冒险叙述这个故事,有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变态 行为。其难点不在于它似乎是一件极为遥远的事情, 而在于它仿佛与我瀚海般的内心宇宙的某一迷朦而 晦涩的幻觉相似,在我费力地回溯我的似水年华时, 尤如某个法国女人说的,我似乎是在眺望时间消逝。 假如我坦率地承认我的盲目性,那么我要声明 的是,我是这个故事的转述者。但我无力为可能出 现的所有含混之处负责,因为这个故事的最初的陈 述者或者说创造者是一个四处飘泊的扯谎者。
(冯梦龙)、《驿站长》 (普希金)、《献 给爱丝美的故事》(塞林格)、《忧国》 (三岛由 纪夫)、《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 (毛姆)、《刎颈之交》(欧· 利)、《关 亨 于犹大的三种说法》(博尔赫斯)、《采薇》 (鲁迅)、 《他们不是你丈夫》(雷蒙德· 卡 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ppt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在语言和形式上 摒除文言文,用白话写作, 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 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 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 形式。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对立统一的矛 盾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 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
-
◆《阿Q 正传》的艺术特色:是一部伟 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真实地再现了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成功地运用了讽刺幽默的手法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人物语言个 性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大词小用、庄 词谐用、成语活用、文言巧用、反语妙 用等修辞手法。
-
鲁迅不同时期照片
(分别于1903、1925、1933年所摄)
-
二、思想发展 ◆1918年以前称作早期——思想沉淀期。 ◆1918年至1927年称作前期——鲁迅思 想初步形成的时期——“立人”(培育 人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性)和改造国民性。 ◆1927年至1936年称作后期——“鲁迅 的最后十年”。
-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 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 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赵丽宏: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 林中小溪,意境悠远,有诗意之美。
《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 斯在海边》《与象共舞》《学步》《爱在 人间》《赵丽宏散文选》 等散文集
张洁、陈慧英、马瑞芳、李佩芝、斯妤、梅 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蕙 等女性散文作家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女性 视角观察社会和人生,感悟生命,书写出 独具风情的多彩人生和别具一格的情感世 界。
当然与“大散文”观念相对的有“艺术散文” 的提倡。
“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写法和真实、自 由的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表现个性、裸 露心灵的艺术性散体短文,即谓之散 文”。——刘锡庆
巴金的《随想录》
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 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 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发表时间为 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 为总题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 版,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在散文理论上贾平凹提倡“大散文”观念。
其一是人情怀中走出 来,关乎时代、社会。
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 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
其三则是力主散文文体形式可“泛”,正如贾 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 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杨绛的散文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学者。
●情感表现的含蓄与文字的分寸感与准确,形成一 种含蓄蕴藉的美,使文章有一种大家气象:
一九七九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
所为调查清末中国同盟会(包括其他革命团体) 会员情况,给我一封信,原文如下:“令尊补塘 先生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 参加过东京励志社,创办《国民报》《大陆杂 志》,在无锡首创励志学社,著有影响”,因此 要我介绍简历及传记资料等,并提出一个问题: “在补塘先生一生中,有过一个重大的变化,即 从主张革命转向主张立宪。这中间的原因和过程 如何,是史学界所关心的,盼望予以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10先锋小说

格非的先锋小说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而格 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 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格非 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 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善于把故事讲 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但格非的小说显然不 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 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 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其次, 其次,格非的小说与其说要讲述一个完整 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 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不同于传 统小说因果结构链式的小说。 统小说因果结构链式的小说。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 一九八六年》《 》《往事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活着》《现实一种
马原(1953-),辽宁锦州人。 1953-),辽宁锦州人。 -),辽宁锦州人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 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 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拉 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中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叙事 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 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 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 年代末 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 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马原 年代后 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等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 》:《死亡的诗意 剧本。 剧本。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转型阶段
五四运动时期,以鲁迅、茅盾、郭沫 若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散文、随 笔等形式为主,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 思想潮流。
改革开放以后,以莫言、余华、贾平 凹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诗歌、散 文等形式为主,反映了社会转型和思 想多元化的趋势。
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以巴金、老舍、钱钟 书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散文、戏 剧等形式为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 和人民生活的变迁。
交互式文学
新媒体技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交互式小说、游戏化 文学等,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参与故事情节。
跨媒体叙事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模式,出现了跨媒体叙事,如电影、 电视剧、游戏等与文学的结合,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跨国文学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跨 国文学节、国际书展等活动为各国作家提供了交流平台。
详细描述
知青文学的作家通过书写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和经历,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 和思考,作品多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和怀旧情感。
先锋小说
总结词
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潮流,强调小说的形式和实验性。
详细描述
先锋小说的作家通过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和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限制,作品多 以短篇小说为主,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创新意识。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 现当代文学概述 • 文学流派与思潮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与社会文化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 • 未来展望与挑战
目录
Part
01
现当代文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当代文学是指自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PPT

孙伏园、川岛等组成了语丝社。 其它文学社团:未名社、莽原社、浅
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返回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 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 文学社团,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影 响最大的文学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 沈雁冰、叶圣陶、孙伏园、许地山 等12人,会员包括先后参加的朱自 清、冰心、庐隐、老舍等著名作家。
“学衡派” :以吴宓为代表的一些欧美留学生, 鼓吹要”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攻击新文化运动, 反对言文合一。
“甲寅派”:代表人物章士钊,在《评新文化运动》 等文中非难白话,赞美文言,提倡读经,攻击新文 化运动。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的成员们撰文驳斥复 古派,予以沉重的打击,其中尤以鲁迅的杂文为最。
郭沫若《牧羊哀话》表达了反帝情绪,《漂流三 部曲》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诉说了他们经济和爱情的苦痛,对旧的社会制度 表示了强烈的愤怒。
张资平的小说多以知识分子的恋爱生活为题材, 早期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梅岭之春》 等描写下层妇女的痛苦。后期的《冲积期化石》 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祝福》
祥 林 嫂
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他的散文诗 意浓郁,文情并茂, 《背影》、《荷塘月色》 是最负盛名的佳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赏析-PPT课件

第一讲 文学作品的类型及接受
四、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二)净化 (三)领悟 (四)延留 “余味无穷” 五、文学作品接受的方式:精读与泛读
第四讲 老舍的《骆驼祥子》
祥子悲剧原因探讨: (1)社会原因 (2)文化原因 祥子:农民文化的体现者(道德观、生存方 式等方面) 虎妞:城市市民文化的精神体现者 思考题:虎妞的悲剧反映了作家怎样的文化 心态?
第四讲 老舍的《骆驼祥子》
(二)艺术特色: 1、结构:单线谨严,线索分明; 2、人物形象的塑造: (1)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合一; (2)结合人物的具体遭际写景 3、语言:浓郁的“京味”、俗白、新鲜、准 确而富有表现力。
第三讲 沈从文的《边城》
一、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年) 二、都市的边缘者与边地的牧歌者 (一)表现都市生活的系列 《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如蕤》等 (二)表现以湘西为代表性地域的边地生活 系列 《媚金.豹子与那羊》《柏子》《萧萧》等
第三讲 沈从文的《边城》
二、《边城》 (一)创作背景介绍 (二)主要故事梗概 (三)主要思想内容解读 1、翠翠与傩送爱情内涵的本质解读 理解关键:对于“车路”和“马路”的选择 2、作品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家怎样的矛盾心 态?
第五讲 巴金的《家》
二(四)《家》的艺术特色 1、严谨的结构组织,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 2、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A、充分展示各类的心理状态,以及显示这 种心理状态的细枝末叶的变化过程; B、通过系列形象或形象群内部之间的对比手 法塑造人物; C、运用情景交融、借景生情的艺术手法,使 人物的内心状态表现得富有诗情画意。
当代文学-新时期小说PPT课件

B.从伤痕到反思
c. 现实社会反思
a) 谌容、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b) 因袭的传统与现代社会不和谐处
d. 文化反思
a) 张炜《古船》、陈忠实《白鹿原》 b) 文化决定心性与行为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的内容:
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左倾”思潮对人们的生 活和命运的影响,总结教训;李国文的《月食》,古
28
班主任张俊石的形象
作者把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祖国未来的信 念都熔铸在班主任张俊石的形象中。这位工作在 平凡岗位上的人民教师,他的一个最可贵的优点, 是善于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研究孩子们 的心灵,从对社会的广泛观察和了解中去探寻救 治孩子们心灵创伤的途径,从而表现了一个人民 教师深邃的目光和宽广的襟怀。为了祖国的未来 而毫不犹豫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疗救“四人帮” 坑害的孩子、铸造丰富而美丽的革命灵魂的伟大 事业中。张俊石这一形象使人们对新一代的健康 成长充满了信心。
第 一 阶 段
2020/1/1
2
第
二
• 小说创作由以现实主义为主潮而走向 多潮头竞争的探求状态。
阶 段
2020/1/1
3
本节内容:
造 成 的 创 伤
文 革 给 人
伤痕
理 性 精当 神代 的作 深家 化 。
反思
对 的现 关实 怀变
革
改革
2020/1/1
4
70
年
代
末 到 80
治即具下“ 学伤 层文有的改 采痕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乡场上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三千万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王蒙坚硬的稀粥路遥平凡的世界
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全套精品课件

3、在具体的创作上,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 矛盾的作品,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在文学创 作中,最能显示“双百方针”的巨大精神力量的是青年作 家王蒙、刘宾雁、宗璞、李国文、陆文夫、丛维熙等人的 小说创作和流沙河、邵燕祥、公刘等人的诗歌创作。
“反党集团”的批判。
三、对批判的认识
1、这些批判不是纯粹学理上的批评,是主 流意识形态强行要求文学认同其规范的行 为,带有行政手段和权力色彩。
2、作为批判对象的“异端”派由于得不到 官方支持,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战自败。
这些批判共同巩固了第一次文代会所确定的 文学规范在当代文学前30年的统治地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中国当代文学定义 1、“中国当代文学”(分三个层面来理解) (1)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2)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的
文的分期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特定的文 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 形态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文艺大跃进”和走向
“文革文学”
一、“文艺大跃进”
1、从“民歌”到“文艺大跃进”。1958年春在成都召开的 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搜集民歌”的任务,后又经再三 提出,“搜集民歌”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上至下的 新民歌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后来“搜集民歌”发 展为写作民歌,提出了“村村要有李有才,县县要有郭沫 若”的口号。为顺应当时的经济大跃进,郭沫若提出“文 艺也要放卫星”,要求文艺上的大跃进。各省各地开始定 计划、作规划,“文艺大跃进”运动就此展开。此次运动 的成果是大跃进民歌的大量出版,单1958年下半年出版的 诗集数量就超过了新诗产生以来的诗歌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严辉老师课堂课件整理绪言一、当代文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1、概念: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域:大陆地区2、有关概念的争论:19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的提出1980年代中期:“20世纪中国文学”199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新世纪以来:争论远远没有停止……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1)当代文学既是现代文学的承继,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现代性2)当代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
强烈的现实关照3)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分法)新中国文学:1949-1966:简称“十七年”。
当代文学格局的基本形成1966-1976:革命十年。
文学的浩劫时期新时期文学:1976年以来:又称“新时期”。
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文学的多元化时期。
新世纪文学第一章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意义: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确立延座讲话精神为新中国的总方针。
以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坚持普及第一。
新中国文艺界的“大会师”。
解放区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
经验与教训。
二、文学环境1、新中国文学组织和体制的建立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协)《文艺报》(文联)2、作家的整体更迭一些作家的边缘化,甚至消失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和原左翼的进步作家;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3、文学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①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②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③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三、文艺批判和文艺运动的周期性震荡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确立新中国文学的规范。
当代文学进入“一体化”时期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学批评。
”——毛泽东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评1、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①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1951):创作=政治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政治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政治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文艺观点:主观战斗精神,写真实由1952年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始,到1955年“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告终。
主要解决的是革命文艺内部由来已久的文艺思想分歧问题2、“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1957)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文艺界出现短暂的繁荣和活跃,文艺思想界批评的矛头直指教条主义。
如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刘绍棠《我对当前文艺的一些意见》,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等。
——对文学一体化的严重质疑1957年6月起,反“右派分子”斗争在全国展开。
扩大化,严重失误。
给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3、1958年开始的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批判1958年,大跃进,“两结合”的提出。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
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
“新民歌运动”、“三结合”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
文艺环境相对宽松。
1963年开始,“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
第二节“革命文学”时期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58年,“新民歌运动”。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
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
对“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的批判。
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4月。
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5.16通知》、《十六条》、《炮打司令部》。
二、文学环境: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批评。
2.作家:“横扫牛鬼蛇神”,“黑线人物”,“反动文人”。
大规模的政治迫害。
失去写作的权利。
文艺刊物停刊。
3.写作方式:集体创作受到鼓励和提倡。
(“样板戏”、长篇小说)。
“写作组”(理论批评:“初澜”、“江天”等“石一歌”)4.文学影响和文学阅读:隔绝。
封闭。
文学的“无经典”时期(例外:毛诗词、鲁迅)。
也有暗流涌动。
(民间的私人藏书,“内部出版物”)三、公开的文学:1、“极左”的激进文学思潮对以往文学的全面否定:“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
文化的断裂。
试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文艺。
2、“三突出”和“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就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就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严重扭曲了文艺创作的规律。
强加给文艺创作的绳索。
3、“革命样板戏”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
第一批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政治的乌托邦想象和大众文艺形式的结合。
4、其他文体创作:诗歌: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工具小说:基本停滞1972年后,文学创作有限度的恢复。
但创作手法严重扭曲,文学成就整体不高。
艺术水平不完全一致。
浩然、谌容、古华、黎汝清、张抗抗5、“浩然现象”浩然(1932-2008),原名梁金广。
天津宝坻人。
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
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长篇小说《艳阳天》。
突出农村中的“阶级斗争”。
《金光大道》(1971),高大泉。
对体制的顺从。
空隙、裂缝,“本质化”80年代,《苍生》等90年代引起的大争论。
畸形的时代。
复杂的人性。
四、另一种文学:异端的、潜在的、秘密的存在方式:手抄本、手稿1、地下诗歌1)诗人的地下诗歌:七月诗人:曾卓、绿原、牛汉、流沙河等。
“牛棚诗抄”郭小川(1919-1976):《团泊洼的秋天》(1975)穆旦(1918-1976)的最后的诗(1975-1976)文学事件。
这些诗歌的发表、传播和影响都在70年代末以后。
2)知青的地下诗歌:早期: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命运》等。
影响很大。
“白洋淀诗群”:主要为北京的中学生。
多多、芒克、根子、北岛等。
写作即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
“朦胧诗”运动的先声。
2、“手抄本小说”张扬《第二次握手》影响非常大文革后期:靳凡《公开的情书》、赵振开《波动》、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文学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第一节概述一、小说家的境况离开或主动放弃: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创作逐渐失去影响,被遗忘:废名等改变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巴金、张天翼等创作受到批判,不能继续:丁玲、萧军、路翎、萧也牧等成功的中心作家同样面临各种困难二、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三个主要时期1、1950年代初新的表现内容:新人新事;革命的回忆;抗美援朝总体风格:对新的社会的热爱和歌颂新的写作规范的创立:批判萧也牧(1913-1970)《我们夫妻之间》路翎(1923-1994)的小说2、1956-1957:“百花文学”时期内容:触及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揭露生活“阴暗面”。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在桥梁工地上》(刘宾雁)等突破题材禁区,描写人性人情。
爱情题材。
《红豆》(宗璞)、《在悬崖上》(邓友梅)、《美丽》(丰村)等“干预生活”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民文学》1956、9)刘世吾:“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
有经验、有能力、老练世故、冷漠。
内心的矛盾挣扎。
林震:“22岁的生命如一张白纸”。
来自青春和成长的启示:事业(刘世吾)、爱情(赵慧文)。
失落。
爱情婚姻题材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7)背景:1940年代末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叙述的矛盾。
对爱情的细致描写,同情的态度,使作品离开了批判和反省的初衷。
齐虹的性格开掘不够,没能明确写出江玫对爱情动摇的心理基础。
诗意和散文化的风格。
含蓄、伤感、优美的“闺秀文学”影响。
1957年夏,批判开始。
被认为是“一股创作上的逆流”。
反右-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毒草”。
《重放的鲜花》(1979)。
3、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丰收期成就较高的是写农村生活和革命历史的:如“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三家巷》、《李自成》、《大波》、《艳阳天》等等。
原因:作家的生活积累。
长篇小说的创作特点。
俄苏文学的影响政治环境的短暂宽松。
十七年作家的“史诗性”情结——“半本书现象”、“修订本现象”1960年代初期的短篇历史小说创作:背景。
取材于非革命的古代历史,不以歌颂英雄为主题,表达的是复杂的主观情感和现实内涵。
主要作品: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徐懋庸《鸡肋》等。
象征性叙述。
现实题材的作品难以表现。
开拓历史题材,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感慨。
作者在人物身上大多投在了强烈的主观意图。
——“影射”说。
受到严厉的批判和迫害。
三、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甚至决定小说的性质。
两大题材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乡土小说。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等。
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单一。
(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第二节农村小说一、概说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还有周立波1908-1979、李凖1928-2000、浩然等。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重视。
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等。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农村生活中的政治运动和斗争(土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两条路线的斗争”等);作家的立场、情感、观念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致。
二、赵树理:1、生平:(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
他来自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和农村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
1942年以后,赵树理的小说真正成熟并产生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943年9月)、《李有才板话》(1943年12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的创作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