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190410

合集下载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考试要点60条

训诂学考试要点60条

《训诂学》期末考试重点1、训诂:“训”、“诂”二字都是指语言解释,意义相近,经常连用,两字的次序早期不固定。

后来次序趋于稳定,逐渐凝固成一个双音词,指的是解释语言的工作以及解释古书语言形成的训诂资料。

后来又成为学科名称。

2、传统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先秦时期训诂学特点: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

2、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

5、两汉时期训诂兴盛的原因:(1)、重视文化建设(2)、经学的带动(A、汉武帝:“独尊儒术”B、“五经”:《诗》《书》《礼》《易》《春秋》C、经学弟子可以不服徭役,优秀者可以做官D、读研古书成为社会时尚,古书新注本、新解说不断涌现,同一经书常有多家注本流行,互相辩难争鸣。

)(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6、今文经特点: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解读经书,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因而他们注释往往繁冗庞杂,穿凿附会,大搞繁琐考证、义理发挥,甚至宣扬谶纬迷信,神化儒家经典。

7、古文经学的特点:反对今文经学的义理发挥,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训释,按照字义解释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

汉代就有“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8、汉代训诂成就:(1)、整理注释古代典籍(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2)、纂集资料创立专书9、《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

10、《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

内容包括序录和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

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540个部首中。

部首和部首之间,以形体或意义相近为排列顺序。

同一部首内的字,一般也按照意义之间的联系排列。

《训诂学》训诂的运用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运用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运用复习要点一、训诂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词义,它跟讲授中学文言文的关系十分密切。

1、帮助准确解释古书的词义(1)《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少益耆食,和于身。

”“少,副词,稍稍。

益,副词,更加。

”(王力《古代汉语》)“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

”(《古代散文选》)“益”在这里并非更加之意,而是稍的意思。

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

稍,渐也。

”(2)《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十三校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声声思,一声声都含有哀怨的情思。

”“思”在此当“悲”讲。

《诗·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文选》卷19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善注:“思,悲也。

”《淮南子·缪称篇》:“春女思,秋士悲。

”2、帮助取舍进行决断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如:《诗·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毛传:“旅,众也。

”朱熹《诗集传》“旅与膂同”。

清代陈奂、胡承王共、王念孙、段玉裁都维持毛说,章太炎力主朱说。

认为“旅力”即“体力”。

指诗作者周大夫一人之力。

应取后说。

3、帮助弥补注本的不足。

对于古文选本当注而未注之处,训诂知识可以使我们敏锐地察觉,并且经过研究,觅得正确答案。

如:《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

”课文无注。

此应作疲倦讲。

《广雅·释诂》:“疲,惫,极也。

”4、帮助纠正误注。

课本或某些古文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

如:《屈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高中第四册:“意思是,绝没有受尘世的滋浊垢污。

”获字在此是辱的意思,《广雅》:“获,辱。

”5、使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汉字的学习中,训诂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本文将从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训诂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是对文字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字。

在古代,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对于有效沟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训诂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字义的辨析、音韵的考证和文献的整理等。

字义辨析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对文字的用法和语境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文字的具体含义。

音韵考证是训诂学的另一重要方法,它通过对文字的音韵演变和变异进行研究,揭示文字在声音上的演变规律。

文献整理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揭示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学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文字的翻译和解释,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训诂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首先,训诂学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高语文水平。

其次,在文化传媒领域,训诂学可以为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此外,在文化产业中,训诂学可以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结起来,训诂学作为研究汉字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在汉字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希望本文的资料能够对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你有兴趣和需求,建议深入学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文献,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训诂学水平。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1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训诂学简答题重点

训诂学简答题重点

1、训诂与文字、音韵、语法之间的关系(1)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子几千年变化很小,使我们后代的人能通过它来研究古代的语言。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通过字形来辨明音、义。

古代的“六书”就是文字学研究出来的一个重要成果。

“六书”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字形摹写实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

《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牙部》:“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通过文字的字形我们可以求其义。

(2)音韵学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一种语言可能没有文字,但不可能没有音和义。

所以语言和文字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研究语言的时候也不能摒弃声音和意义。

A.声训例1:《说文》“天,颠也。

”《说文》:“父,巨也。

”段注:“以叠韵释之。

”《说文》:“臣,牵也。

”段注:“以叠韵释之。

”《说文》:“木,冒也。

”段注:“以叠韵为训。

”《说文》:“衣,依也。

”段注:“叠韵为训。

”例2:汉代末年刘熙的《释名》一书中大量运用了“声训”。

他一方面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来源,探索词的命名的意义,另一方面广泛地综合了各地的方言,分辨它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来探索词义的特点。

太阳叫作“日”,月亮叫作“月”,何以名“日”名“月”?《释名·释天》说:“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阙也。

”其意谓“日”由“实”而得名,“月”由“阙”得名。

B.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提到王圣美的“右文说”。

“右文说”主张形声字的声符皆有表意作用,同声符之字,意义必能相通。

但这种说法有的是凭空设想,不求根据。

右文说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它发现了“右文”(声旁)的作用;然而因为只局限于形体,相比与重视读音的“声训”甚至是一种倒退,而且有的是凭空设想,不求根据。

C.清代有声义同源规律的提出。

最早提出“声义同源”的是段玉裁。

不过他所说的“声义同源”是指“会意形声两兼之字”,声中有义,声在义在。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是学者们进行研究和传承的基础,因此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一些常用的训诂学方法。

一、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简单来说,就是对文献进行解释和注释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语言、文字、词义、句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目的是还原文献的原貌,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程训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研究。

最早的训诂学方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和《公羊传》。

这些传注是对《春秋》的注释和解释,对后世的经典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三、常用的训诂学方法1. 字义研究:字义研究是训诂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释和比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中的字词。

2. 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可以揭示文献中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意义。

3. 文字考证:文字考证是训诂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和流传情况。

通过对文献的比较和整理,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避免因版本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4. 注释编撰:注释编撰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

通过对文献的细致研究和理解,可以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注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意义。

四、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的意义,避免对文献的误解和曲解。

其次,它可以揭示文献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最后,它可以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推动古代文献的传承和发展。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训诂学考试重点笔记

训诂学考试重点笔记

训诂学考试重点笔记一、字词的形音义关系那可是重中之重啊!你想想看,就像盖房子,字词就是那一块一块的砖头,形音义就是砖头的形状、质地和用处。

比如说“解”这个字,它在古文中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解(jiě)”可以表示分解、解开,像“庖丁解牛”,这是我们常见的用法。

而“解(xiè)”在古文中还能表示姓氏或者官名呢。

要是搞不清楚这个,就像盖房子用错了砖头,整个理解都会垮掉的呀!二、训诂的方法可得好好掌握。

有互训、递训、同训这些。

这就好比是解密的钥匙啊。

互训就像两个人互相指着说,“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

比如“老,考也”“考,老也”。

递训呢,就像是接力赛,一个传一个。

像“崩,薨也;薨,卒也;卒,死也”。

同训就像是一群小伙伴有共同的名字,像“初、哉、首、基”都有开始的意思。

要是没掌握这些方法,就像在迷宫里乱转,找不到出口的。

三、古代的注释书也是考点满满呢。

像,那可是训诂学的宝藏啊。

你要是把它当成一座宝山,里面的每一条注释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比如说郑玄对的注释,那详细得就像给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袄,把每一个字的含义、每一首诗的背景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要是忽视了这些注释书,哎呀,那简直就像守着金山却去讨饭一样傻啊!四、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这几个概念可不能混淆啊。

古今字就像是祖孙关系,新的字是从旧的字发展出来的。

像“莫”和“暮”,以前用“莫”表示日暮,后来为了区分,就有了专门的“暮”字。

异体字呢,就像是双胞胎,虽然长得有点不一样,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像“泪”和“涙”。

通假字就像是借东西,本来该用这个字,却临时借了另外一个字来用。

比如“蚤”通“早”。

要是把它们弄混了,就像把自己的亲戚都认错了,多尴尬呀!五、词义的引申和演变也很关键哦。

这就像一颗种子长成大树,不断地发展变化。

比如说“兵”这个字,最初的意思是兵器,像“弃甲曳兵而走”里的“兵”就是兵器的意思。

后来引申为拿着兵器的人,也就是士兵的意思。

再后来又有了战争、军事等意思。

训诂学重点归纳

训诂学重点归纳

训诂的条例:声训: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有同音的,如《说文》:衣“,依也。

”有双声的,如《说文》豈部:“愷,康也。

”有叠韵的,如《说文》人部:侨“,高也。

”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形训。

义训:以通行词训释古词语或方言词的意义,谓之义训。

如《尔雅·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与,始也。

”始是通行词,前面被解释的十一个词,或为古语词,或为方言词。

因声求义(读若) :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因形求义(词形) :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考求字(词)义。

因文求义(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直接解释词义。

因形求义因声求义之外的训诂方法都可归于此。

三苍:一、指秦李斯《苍颉》七章、赵高《爰历》六章、胡毋敬《博学》七章。

是秦统一文字之后,介绍小篆楷范的字书。

汉代合此三书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统称为《苍颉篇》。

凡五十五章,计 3300 字,小篆的常用字已大略具备。

二、以《苍颉篇》为上卷(包括《爰历》、《博学》),以西汉扬雄《训纂》为中卷,以东汉贾鲂《训纂》为下卷,也合称为《三苍》。

又作《三仓》,为四言韵文,便于学童诵读记忆。

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 ,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

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

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注: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

本义是用水灌注。

水道堵塞,用水灌注才能疏通。

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疏: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

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训诂学知识点总结一、训诂学的概念训诂学(Phonology)是古代汉语研究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古文字学两大部分,音韵学主要研究古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文字,是对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研究。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学者开始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学术体系。

宋代刘大櫆、戴复古、舒元成等学者,明代吴承恩、刘玉山、毛晋等学者,清代戴震、许衡等学者,都对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三、训诂学的基本内容1、音韵学:音韵学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

古代文字是通过声母、韵母和声调来表示发音的。

音韵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声母的发音规律、韵母的发音规律、声调的发音规律等。

古代文字的音韵变化规律是古代汉语的基础,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和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古文字学: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

古代文字的形体结构包括字形结构、字义结构和字音结构等。

字形结构主要研究字的形体特征,包括笔画结构、构造方式等;字义结构主要研究字的意义特征,包括义符、义音等;字音结构主要研究字的发音特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

古文字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字特点和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训诂学的主要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字考证法、文字比较法、音韵演变法、字形分析法等。

1、文字考证法:文字考证法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通过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的相互关系,找出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文字考证法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的重要手段。

2、文字比较法:文字比较法是训诂学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字形体结构和发音意义,找出古代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谓:既可以解词,又可以解句,解词时被训词均放在术语前,解句时,被解释的内容可不出现而直接用术语带出讲解内容2.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3.之言:“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二、填空题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所谓“尔”就是(“近”)的意思,“雅”就是(“正”)的意思。

2、《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作者是(扬雄),成书于(西汉末年or公元1世纪初),全称叫做(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释名》的作者是(刘熙),成书于(东汉)。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三、翻译1 《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

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2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

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

所以古老。

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

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

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

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

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

《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hui3)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复习纲要
第一讲 训诂学· 绪论
【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 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 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 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 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第二讲 训诂小史
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一)萌芽表现: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 随文释义的注疏 1.形训 《左传• 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 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 《礼记• 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 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 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 《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 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一)兴盛的原因 (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 (二)兴盛的表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 (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 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 (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 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魏—唐训诂的特点
第四讲训诂体式(上)
第一节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 内容总归: (一)解释词语(解释词语是训诂学最核心的内容。) 例如:传曰:谓吾舅者,吾谓之甥。(《仪礼• 丧服》) (二)串讲句意(三)说明章旨 串讲句意和说明章旨,都是读懂古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后来训诂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串讲句意,就涉及到语法、修辞;说明章旨,就涉及到辞章结构及写作中的诸多问题。 第二节 随文释义的注疏(附经) (一)注疏的名称 曰“传”、曰“说” 、曰“解” 、曰“诂” 、曰“训”,后来又有称“笺”、 “注”、“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 “隐”、“疑”、“义”、“疏”、“音义”、“章句” 等。 1、传有内传、外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小传、补传、集传。【内傳】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 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如《左传》被称为《春秋》的内传,《国 语》为外传。 2、【索隱】《史记索隐》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3、疏—义疏(见前面) 【疏】基本义:开浚,开通—引申义: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 但也往往从事校勘。如陆德明《经典释文》,“释文”就是“音义”的别名。)
4、语法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清代语法专著渐多,如:袁仁林《虚词说》、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 马建忠《马氏文通》,西学东渐,马氏引进西方的语法学,构建汉语语法体系,是汉语 语法训诂而独生。 (三)清代训诂的特点 1、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3、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 4、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更新时期—“五四”以来的训诂 1、总结历代研究成果,使训诂学更加理论化、科学化 2、大学开设训诂学,训诂理论著作大量出现 3、大量出版古籍新注和辞书 训诂学小史 纪要 (一)内容对象:训诂材料(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 (二)训诂体式:注、注疏/义疏、集解 (三)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境训 (四)成果表现: 1、字书系列:《说文》及其其他 2、词书系列:《尔雅》及其他 (五)最终目标:语义系统研究、通经致用
同义词典<>类义词典(按义类分布词语、按义类分布卷篇) 1) 《尔雅》是一部训诂工具书,是古代训诂材料的汇编。2)《尔雅》是解经的教科书 3)《尔雅》是一部字典。4)《尔雅》是一部分类词典(辞典)。 三、《尔雅》的价值与缺憾 (一)价值 1、首先在于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其次在于它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 (二)缺憾:1、收词不完备,主要集中在经书;2、在分类方面有些不科学的毛病 3、 释义有不明确,依然费解。 四、《尔雅》的注疏 1、汉魏-晋代:犍为文学、刘歆、李巡、孙炎;郭璞; 2、唐宋:陆德明、邢昺 3、清代:邵晋涵、郝懿行 五、其他《尔雅》系训诂著作简介—仿照《尔雅》编纂体例而做的训诂词典。 主要有:《小尔雅》(P78)《广雅》(P82)《埤雅》(P112)《骈雅》(P113) ★《方言》简说 1、《方言》的称名和作者 全称:《 輶轩使者 绝代语释 别国方言》。旧题:汉· 扬雄撰。[扬雄—杨雄] 2、《方言》的内容体例 (1)列举若干同义词,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 (2)用“通语”(共同语)解释方言; (3)编排体例虽不像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采用分类编次法。 3、《方言》的语言文化价值 首先,《方言》开创了描写方言学的科学方法。 其编写体例是以意义为单位,一条一条收集方言资料的。每条先列出不同方言区对某一 词语的不同说法,然后用一个比较常见的大家都能懂的雅言对它们进行解释,使书面语与口 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雅言与方言共存的两个语言体系。 其二,用共同语解释方语。 其三,扬雄的《方言》注意从音理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内部的语音变化进行分析 其四,《方言》反映的汉代方言区划 。 总之,扬雄的《方言》,是汉语方言第一书,是西汉乃至更早的汉语口语活化石,是“悬 诸日月,不刊之书”。 ★《释名》简说 1、《释名》作者和内容体例 旧题汉北海刘熙成国撰,成国是刘熙的字 。共八卷二十七篇,篇名如下:释天、释地、 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 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 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分类较《尔雅》 为细,也比较合理。 2、《释名》的价值 (1)“声训”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2)保存了很多词语古义,记录很多名物、典制、风俗习惯,为汉语语源探寻提供了 线索。 ★《经典释文》简说 1、《经典释文》作者和内容体例(所谓“释文”,就是释义和释音。)
第五讲训诂体式(下) ——通释语义的专著起讲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对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两者都是释义的书,但所释的义和释义的 方法却有些不同。后者所释的义常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 中的意义【动态的、具体的语境义】。就释义的方法来说,注疏的释义是随文而释,通释语 义的专著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同语常用的、 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静态的、一般理性义】。因此,它的释义方法就不应随文而释,而要 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会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 ★《尔雅》系训诂著作 一、《尔雅》称名及其作者 1、《尔雅》称名 汉代:刘熙《 释名• 释典艺》:“《 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 正也。” 《 汉书• 艺文志》张晏注:“尔,近也;雅,正也。” 东晋:郭璞《尔雅注》 : “(《 尔雅》 )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尔,近也;雅, 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近人:黄侃的观点(P70)——经书词典,以正语释异言。 2、作者 周公所作;孔子及其门人所作;秦汉之间的人编成 二、《尔雅》内容体例和性质 1、 《尔雅》内容体例 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十九篇,分类编排: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 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概 括起来,两大类:前三篇是一般词语,后十六篇是各种名物。 2、《尔雅》的性质
(二)注疏的内容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意 3、分析句读【句讀】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 处为读。书面上用圈(“。”)、点(“、”)来标志。 4、校勘文字【校勘】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 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校勘四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5、阐述语法 (1)词法:虚词的用法;实词的用法 (2)句法:①特殊句式,如被动句;②省略;③倒装 6、说明修辞:如《诗经》六义之三:赋比兴 7、诠释典故典故=语典+事典 【語典】此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 【事典】此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 8、考证古音古义 音由义定—义随音转—因声求义 9、叙事考史 10、记述山川 11、发凡起例 【發凡】揭示全书的要旨或体例。【起例】定出体例;创立凡例。后以“凡例”指体制、 章法或内容大要,今多指书前说明本书内容或编纂体例的文字。
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后泛指补充和解释 旧注的疏证。《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 左传正义》。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 读者理解。一种是汇合“經”与“傳”,为之解释。) 3.成果上:训诂新著的涌现 孔颖达领衔主编“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摘注 14 部书=儒家 12+老、庄) 4.交流上: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 四、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一)宋代训诂的特点 理学/宋学—汉代经今文经学 在我国经学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汉学】指汉代经学家(主要是古文经学家)有关语言文字训诂和各种名物制度考证的 一套学问。汉学家在训诂和考证中,学风比较踏实,不尚空谈,也不过于烦琐,故后人称之 为朴学。【宋学】指宋儒的理学。宋代理学家如张载、程颐、朱熹等都撰写过儒家经典的注 释。张载有《横渠易说》,程颐《易传》,朱熹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 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在这些书的注释中,他们也解 释语词,也有对名物制度的考证。不过,他们的注释,常常大谈义理。宋人所作的注疏,一 反汉人的朴学传统,把注疏变成了宣传理学的工具。 (二)宋代训诂的成就 1、疑古—创新 2、创立“右文说”,为研究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3、对语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4、利用金石学成就,使训诂学与金石学结合起来 五、低迷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这个时期训诂学著作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卢以纬的《语助》,这是我国研究虚字的最早 的专著。新编的训诂学专著,只有朱谋玮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和黄扶孟的《字诂》、《义 府》可以独树一帜。《骈雅》搜集古书中的双音词语,依《尔雅》体式分章解释,自《释话》、《释 训》以至虫鱼鸟兽,凡二十篇。可以说它是一种分类联绵字典。《通雅》取材于先秦诸子, 史书、方志、小说,考证古音古义,兼及方言俗语,分门别类,加以训释。 字书有梅膺柞《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是明代两部流行的字典 六、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一)复兴的最主要原因: 1、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支持分子,鼓励他们尊孔读经 2、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韵训诂 3、有近二千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乾嘉学派) (二)复兴的表现 1、注释书大量涌现 2、训诂专著超越前代 3《说文》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 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蒙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