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复习资料

训诂复习资料训诂复习资料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训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研究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文字、语法、词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训诂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献的分类古代文献主要包括经典、史书、子集、集部等,其中经典是最重要的一类文献。
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这些文献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训诂的基本方法1. 语义分析: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找出其本义和引申义,从而理解文献中的意思。
2. 语法分析:通过对句子结构、词类、词序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3. 文字考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文字进行考证,找出其中的错误和变异,从而恢复原文的正确形态。
4. 推理分析:通过对文献中的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思想内涵。
三、训诂的难点与应对方法1. 古代文献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语法、词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其内涵。
2. 古代文献中存在着许多生僻的字词和句式,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记忆,才能熟悉并理解其含义。
3. 古代文献中的文字错误和变异较多,需要通过文字考证的方法,恢复原文的正确形态。
4. 古代文献中的内容常常含有一定的隐晦性和多义性,需要通过推理分析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思想内涵。
在面对这些难点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应对方法:1. 多读经典:通过多读经典,熟悉古代文献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特点,培养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能力。
2. 多做习题:通过做一些训诂的习题,提高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对古代文献的敏感度。
3. 参考训诂学资料:参考一些训诂学的资料,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训诂学的复习资料

《训诂学》的复习资料2002.10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1.曰2.反训3.貌4.之为言5.推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汉代著名的训诂学家,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等。
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最卓特。
2.互文见义,谓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观点。
4.辽?释行均撰________一书,所收多为________,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辞书。
5.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
6.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7.颜之推的后人唐初的________,除注《汉书》外,还撰有________一书,在训诂上亦有所发明。
8.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_和_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1.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柱:屋柱。
2.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 )哀思:哀念。
3.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 )缓急:紧急之时。
4.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
( )排比:安排。
5.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劳劳:怅惘若失的样子。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1.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2.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
3.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
4.广张福罪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5.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6.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7.梁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于是天子意梁王。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辞书编纂与修订
辞书编纂的原则: 准确、简明、实 用
辞书修订的意义: 保持辞书的时效 性和准确性
辞书编纂的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分类、编写条目、 审查校对
辞书修订的过程: 发现问题、收集意 见、修订条目、重 新审查、发布新版
学科交叉融合的趋 势和影响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 合作的情况
学科发展面临的挑 战与机遇
研究热点与趋势
训诂学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交 叉研究
古代文献的数字化整理与语义 分析
跨文化语境下的训诂学研究与 应用
学术会议与论坛
训诂学年会:每年举办,汇聚业内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国际训诂学研讨会:两年一届,邀请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训诂学发展 学术讲座与工作坊:不定期举办,针对特定主题或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学术期刊与出版物:定期发布训诂学研究成果,为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重要平台。
论文集:由专 家学者编撰的 论文合集,涉 及领域广泛, 是学习和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
料。
训诂学自考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知识点梳理
训诂学基本概念:解释其定义、性质和作用 训诂学研究方法: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分析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传统训诂学方法
形训:通过字形分析来解释字义
义训:直接解释词义,不涉及字形 和语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声训:通过语音关系来解释字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反训:一个词具有相反或相对的意 义
现代训诂学方法
传统训诂学方法:以《说文解字》等传统字书、韵书为依据,通过字形、音韵、语义等方面的 研究来解释古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贰练习题姓名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10、“三礼注”的著者是东汉的大训诂家__郑玄____;所谓“《史记》三家注”是指__裴骃____的《史记集解》、张守节的《____史记正义______》和司马贞的《____史记索隐______》;唐代__颜师古____的《汉书注》、陆德明的《______经典释文____》、李善的《_____文选注_____》、孔颖达的《_____五经正义______》、释玄应和释__慧琳____的《一切经音义》等,都是重要的训诂著作;所谓“段王之学”的“段王”是指_____段玉裁____王念孙_________,所谓“王氏四种”是指_____《广雅疏证》_______、《读书杂志》、______《经义述闻》______、《经传释词》这四部书;清代训诂大家很多,如着有《_____古书疑义举例(或“群经平议”或“诸子平议”)_________》的俞樾、着有《__________》和《墨子间诂》的___孙诒让_____。
二、名词解释1. 训诂: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解故”等,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
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1.2.2“训”、“诂”、“训诂”的字面意义和字面形式字面意义就是普通的词汇意义,概念、术语意义通常都是由词汇意义经过专门化、单纯化而形成的,所以了解相应的词汇意义是理解概念涵义的基础。
古人的上述解说,《尔雅》、《说文》讲的都是字面意义。
“训”,《尔雅》解释为“道”,应该读为“导”,就是《说文》的“说教”。
“说教”,段玉裁注解为“说释而教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解释并且传授给别人。
“诂”,《说文》解释为“故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古语、古代汉语。
“训诂”,根据《尔雅》、《说文》,的解释,“训”和“诂”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解释古语。
这和术语的涵义已经很接近了。
因此,孔颖达、段玉裁、陈澧都是由解释字面意义进而阐述概念涵义的。
“训诂”的字面形式,也就是写法、组合、次序,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而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形成过程。
最初是单称分说的,始见于《尔雅》的篇名“释诂”、“释训”。
组合为复语,最早见于《毛传》,全称是“诗故训传”,“诂”写作“故”,而且还与“传”并列使用。
《尔雅》草创于战国末、定于汉初,《毛传》是西汉初的著作,大约到西汉末,出现了“训诂”这个字面形式1。
这个过程大约历经100年。
就是“训诂”出现之后,学者们也时常使用之前的形式,上述马瑞辰的解说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
1.2.3 今人的定义上引古人的解说,是后人认识“训诂”涵义的基础,尤其是郭璞和陈澧的论说,指出训诂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的时空特点即时代性和地域性,为后人定义“训诂”提供了基本依据。
下面是今人对于“训诂”的一些定义:这种工作——顺释故言的工作便叫作“训诂”或“训诂”。
2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
3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叫做训诂。
4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5解读古书的词句。
6在古、今人的这些论述中,黄侃的定义,居于古今,承前启后:既深得《尔雅》、《方言》的精髓,继承郭璞、陈澧等观点的精华,融通古人精神,确定了训诂的基本内容;又具有发展的前瞻性,特别提示了用来解释语言的“语言”即训诂语言这一新元素,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
现在,我们把以黄侃为代表的古人、今人的有关论述概括为一个定义:训诂就是用今语解释古语、用通语解释方言。
1.2.4 我们的定义上面这个定义是训诂学迄今为止的理论结晶,但是并不是终结,关于“训诂”定义的理论探讨,看来还有拓展的空间。
因为有不少训诂材料的事实,用这个定义解释不了。
比如:例1《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
”例2《释名》:“腕、宛也,言可宛屈也。
”例3《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疏不熟为馑。
”1如扬雄《答刘歆书》:“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有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又如《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2齐佩瑢《训诂学概论》第6页,中华书局,1984。
3洪诚《训诂学》第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4陆宗达《训诂简论》第2页,北京出版社,1980.5郭在贻《训诂学》第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赵振铎《训诂学纲要》第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例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例5《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
”例6《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例7《诗·墉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传》:“天谓父也。
”例8《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章句:“美人谓怀王也。
”例9《说文·玉部》:“珣,读若宣。
”例10《礼记·明堂位》:“天子皋门。
”郑玄注:“皋之言高也。
”例11《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例12《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郑玄笺:“毋,禁辞。
”这些例子都不是用今语释古语或用通语释方言的:例1、2是推求语源的,例3、4 是辨析同义词的,例5、6是界定词义的,例7、8是讲解词的言语义的,例9、10是指出本字的,例11、12是指明虚词的。
显然,已有的定义还不能概括训诂的全部内容,而定义中“解释”一词的概括度也不够。
有的学者可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郭在贻定义里“疏通”两个字,不是不经意的,可能是想弥补“解释”的概括度;陆宗达用“扫除…障碍”来表示,用意在回避“解释”这个字眼。
不过靠弥补、回避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问题,恐怕还得在问题的根本上作探讨。
这个根本就是定义与事物的关系。
事实上,任何一个定义都只能揭示相应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特点,换言之,同一事物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止一个的定义的。
“训诂”这一事物也是如此。
已有的“训诂”定义是从语言的时空性角度对训诂内容进行描写的,而语言除了时空性,还有其它特性,比如形、音、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语言的时空性往往是通过形、音、义关系曲折而隐蔽地表现出来的,所以训诂也往往着眼于揭示形、音、义关系的曲折性和隐蔽性,上述12个例子,总的来说,就是揭示形、音、义的种种关系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把“训诂”定义为:表述古代汉语的形、音、义关系。
如果说已有定义是一个描写性定义,那么我们这个定义可以叫做解释性定义。
我们认为,这两个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训诂”的内涵,各有各的价值,它们应该共存互补,而不是互相否定。
实际上,还可以从训诂语言的角度考察“训诂”,将“训诂”定义为“用元语言表述对象语言”,这将在《训诂的语言》一章讨论。
由于这个定义与已有定义有很大不同,特作以下说明:(一)定义里用“表述”,而不用“解释”,是因为并非所有的训诂都以解释为目的。
比如刘熙《释名》:“日,实也。
”“日”本来很好懂,刘熙这么一说,反而不好懂了,所以刘熙这一条训诂的目的显然不是“解释”。
《说文》一书这样的例子也俯拾皆是,如上举例1“木,冒也”这样的训诂,如果被看作解释,那是有问题的。
蒋善国批评许慎说:“以冒训木,已犯了声训的附会,后世经传里面,大约没有把‘木’训为‘冒’的吧!”7其实推源并非“解释”,孙雍长说得很好,声训(推源)“不是为了解释词的所指义”。
8实际上使用“表述”并不是我们的创造,而是王宁首先使用的,她说:“训释是对词义的表述。
”9我们认为“表述”一词很赅备,既能包括“解释”,又能包括“解释”以外的内容,是很合适的训诂定义的理论语言。
(二)我们在定义里用“古代汉语”作限定,是因为:首先,训诂属于语言学范围,毛、郑以来的传注,有许多不属于语言学范围的内容,我们认为不应列在训诂学研究对象里面;其次,训诂属于古代而非现代的汉语的研究。
(三)我们说“形、音、义关系”,把“形”即字形也包含了,而字形并不是语言要素。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材料毫无例外的都是文献书面语言,都是用汉字记录的;而汉字的基本特性又恰恰是表意文字,即字形具有表义作用,因此汉语的意义与汉字形体便有了普遍而深刻的关系,训诂也就必然地要表述形、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