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训诂学试题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吟:呻吟。
2.富有天下而无怨财。()
怨财:滞财。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偏义复词,单指作。
4.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
浙江省2010年1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反训
2.义界
3.互文见义
4.破读
5.形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______,二、______,三、______。
得失:得与失,犹成败。
3.偶以(武汉自考)形佳骨娴,皮媚色称。()
称:匀称。
4.臣愿披心腹,堕肝胆。()
堕:毁。
5.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觉:觉察,觉悟。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无虑: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流:
3.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不如也。”
浙江省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义训
2.貌
3.读如
4.反训
5.对文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汉语训诂学史

汉语训诂学史简介汉语训诂学是研究汉字的形体、音韵和义理等方面的学科。
它通过解读汉字的构造、音韵规律和语义变化,揭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内在规律。
汉语训诂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汉字文化的内涵以及汉字的使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起源和初期发展汉语训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古代学者开始对文字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文字本源和意义的见解。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说文解字》,它是西汉训诂学家许慎所著的一部系统解释汉字的字词学著作。
《说文解字》对于后世的训诂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将汉字分为六书分类,并详细解释了每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和义理。
这部著作不仅对于后世的字形学、音韵学和释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汉字学习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唐宋训诂学派的兴起汉语训诂学在唐宋时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训诂学家出现并形成了各自的学派。
其中最著名的是韩愈和欧阳询的学派。
韩愈推崇《说文解字》的观点,强调文字义理的研究。
他认为汉字的意义是通过古代先贤的心灵感悟得出的,应该以经典文献为依据来解释汉字的含义。
韩愈的训诂学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清代的字义学研究中。
欧阳询则注重汉字的形体和字音。
他认为文字的形状与含义有直接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笔法和字体设计来推崇字形学的重要性。
欧阳询的书法和字体设计对于后世的书法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代训诂学的发展清代是中国训诂学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钱玄同的《说文新证》。
这部著作对《说文解字》中的一些解释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字义解释。
钱玄同通过详细的考证和对比研究,对于一些旧有的字义解释提出了批判和修正,提供了便于理解的新的解释。
除了《说文新证》,清代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如郭象的《字义》、张玉曾的《训诂学纲要》等。
训诂

训诂学复习大纲训诂的条例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声训:亦称音训,去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义训: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训诂的方式互训: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
推原: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亦称“推因”。
义界: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
作者及代表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著作有《方言》、《训篇》。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著有《五经异义》、《淮南子注》、《说文解字》。
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北海高密人。
东汉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著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毛诗笺》。
刘熙:字成国,东汉北海人。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
著有《释名》。
邢昺:作《尔雅》、《论语》、《孝经》三疏。
陆佃:著有《尔雅新义》、《埤雅》。
朱熹:《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卓越的思想家和学者,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等。
段玉裁:字若膺,一字茂堂,江苏金壇人。
乾隆举人,官四川巫山县、贵州玉屏县知县,曾师事戴震。
著《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等。
王念孙、王引之:《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评议》。
孙诒让:《名原》、《周礼正义》。
训诂术语曰、为、谓之: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
谓:格式是“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儿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
谓一般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被释的词常放在谓的前面。
貌: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最新整理)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8.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文、整部书的用词等等。
9.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和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1.司马贞
2.颜师古
野王
4.方以智
5.段玉裁
6.阮元
7.顾炎武
8.钱绎、钱侗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尔雅》
2.《广雅疏证》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九歌·东君》:“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鸣箎兮吹竽。”縆、箫、鸣三字骈列,“縆”、“鸣”均是动词,则“箫”字亦当是动词。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五“注书难”条引蜀客所见本作“扌肅”。《广雅·释诂》、《广韵》并训为击,则“箫钟”即是“击钟”。王念孙又进一步指出“瑶”读为“摇”,动也。縆瑟以下三句,皆相对成文,若以瑶为美玉,则上下文不类矣。
活:
2.富有天下而无怨财。
怨:
3.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复:
4.少益耆食,和于身。
益:
5.保厥美以骄傲兮。
保:
6.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作健:
7.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跋扈:
8.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亡。
行:
9.教之以礼,工商不相豫。
豫:
10.酒用林花酿,茶将野水煎。
将: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训诂学代表人物

国学大师点评训诂学大师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指出,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训诂学大师:
1、郭璞
东晋训诂学家。
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2、顾野王
(519—581),南朝陈人,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
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 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3、段玉裁
(1735—1815)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清朝小学方面的国学大师。
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江苏金坛人。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
其中以《说文解字注》影响最大,被列为“《说文》四大家”之首。
著名企业文化顾问郭金瑞指出,对待国学经典,必须要追究到文字背后的东西,也就是研究文字背后的哲学及其演进,唯如此,方能真正理解经籍,才能了解经籍背后的弦外之音,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的读懂经籍。
本文摘自国学经典网:。
训诂学的复习资料

《训诂学》的复习资料2002.10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1.曰2.反训3.貌4.之为言5.推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汉代著名的训诂学家,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等。
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最卓特。
2.互文见义,谓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观点。
4.辽?释行均撰________一书,所收多为________,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辞书。
5.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
6.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7.颜之推的后人唐初的________,除注《汉书》外,还撰有________一书,在训诂上亦有所发明。
8.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_和_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1.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柱:屋柱。
2.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 )哀思:哀念。
3.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 )缓急:紧急之时。
4.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
( )排比:安排。
5.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劳劳:怅惘若失的样子。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1.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2.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
3.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
4.广张福罪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5.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6.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7.梁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于是天子意梁王。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1.郝懿行:《易说》《书况》2.刘熙:释名、孟子注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5.郭璞:尔雅注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
训诂学复习题

训诂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义训2.貌3.之为言4.推原5.读如6.谓之7.犹8.当为9.对言10,义训11,互训12,当作13.破字14.琏语二,填空题1.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__________________,二,__________________,三,__________________.2.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3.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除了作《毛诗笺》外,还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著作,合称《三礼注》.4.训诂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是这许多学问的综合运用.5.凡以一句释一字之义者,即谓之__________________.6.《释名》:"沦,伦也,水之相次,有伦理也."此为__________________的训诂方式.7.《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此为__________________的训诂方式.8.杜牧《闻雁》:"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由賖."句中远,賖__________________,賖犹远也.9."留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又写作"牢落",乃落魄不耦之义.10,最早研究俗语词的专书,大概是东汉服虔的_____________ .11,《广雅疏证》是清代训诂大师_____________ 的代表作.12,汉代的训诂学家,以许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四人最著名.13,联绵词,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也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14,所谓集解(或称集注),一般是指_____________ .15.继张相《____________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的《__________________》.1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三项.1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典释文》.18.辽·释行均撰________一书,所收多为________,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辞书.19.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20.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21.颜之推的后人唐初的________,除注《汉书》外,还撰有________一书,在训诂上亦有所发明.22.清代《说文》注家中当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家为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23.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24.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_______ 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25.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26.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助字辨略》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经传释词》.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1.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枳句:言枳树多句(曲).2.《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存:养.3.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的的:明确,分明.4.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党见:频见也.5.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俭:俭朴.6.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挥:挥酒.7.杜甫《秋雨叹》:"秋来未省见白日."( )省:见.8,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失:通佚,指放逸.( )9,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始开的花.( )10,国大乱,百姓恫恐.恫:痛也.( )11,少益耆食,和于身.少益:稍稍更加.( )12.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缓急:紧急之时.13.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 )排比:安排.14.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15.《史记·刺客列传》:"因自皮面决眼."( )皮:剥,离.16.《晏子春秋·问篇》:"公市不豫,宫室不饰."( )豫:诳.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1,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3,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4,阴沉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5,强自取柱,柔自取束.6,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7,唧唧复唧唧,木头当户织.8,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上有积财,则民臣必匮乏于下;宫中有怨女,则有老而无妻者.(《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怨:2.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韩非子·五蠹》)利:3.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史记·项羽本纪》)微闻:4.盈盈公子步,冉冉府中趋.(《陌上桑》)冉冉:5.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贾谊《旱云赋》)终:6.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史记·日者列传》)夸严:7.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柱:8.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唧唧:9.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战国策·楚策四》)与:10.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白居易《伤友》)苦: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刘熙2.王逸3.皇侃4.张守节5.郭象6.徐锴7.周伯琦8.郝懿行9.朱骏声10.王逸11.郑玄12.陆德明13.胡三省14.段玉裁15.孙诒让16.俞樾17.李善18.陆德明19.《玉篇》20.《广雅疏证》21.《一切经音义》六,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犹倦也.《广雅·释诂》:"疲,惫,极也."是极有疲,惫之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笅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极,倦对文,则极亦倦也.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不极"极字,一本作"劳".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2,《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唐杨注云:"党见,频见也,言如朋党之多."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于古无据.惠氏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傥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缮性篇》:'物之傥来,寄也.'《释文》:'傥,崔本作党.'《史记·淮阴侯传》:'恐其党不就',《汉书·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三、写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
《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2.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西汉扬雄著。
今存13卷。
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
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
《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
《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作者蒋礼鸿,语言学家。
字云从,浙江省嘉兴人。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
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
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
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
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和反驳类。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
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