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组织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互动
1、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 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社会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 派别。
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是米德。
米德的学生布鲁默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 理: 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富裕的意义而对 其采取行动;
第二,我们所富裕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戈夫曼认为,在表演中,人们通常都比较关 心并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他们往往通 过语言、姿态、手势等表现来形成人们所希望的 印象。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几种印象: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刻板效应。
3、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埃莫森等。
3、冲突
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的反 对关系。
4、暗示
是在无强制条件下,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 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刺激,并可能使人们 依此刺激而作出反应的一种行为方式。 5、交换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 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 是交换关系。
本土方法论认为:
(1)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间的相互作用,都 受着某些“民间”规则的支配,群体中的成员都 具有某种对现实世界的共同认识和理解,这种认 识和理解构成了“民间”规则的基础。
(2)这一理论认为,规定着社会相互作用的 民间规则包括许多含蓄的理解和期待。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社会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讨论的是 最常见的几种形式。尽管在理论上我们分别讨 论之,但实际上他们常常以不同的方式结合, 并相互转化。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分层与流动解析
•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 1.从流动的动因上分 • 结构性流动:由社会因素引起的、非本人意愿 的流动。 • 自由流动:由个人原因引起的。 • 2.从流动的方向上分 • 水平流动:在同一社会地位之间横向流动。 • 垂直流动:可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 • 3.从流动主体分 • 代内流动:个体一生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 • 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
• 第二,划分标准不同: • 阶级是一元的经济标准 • 阶层可以是一元的、多元的、也可以是复 合的标准。 • 第三,存在时间不同 • 阶级是历史范畴 • 阶层是永恒范畴。
2.社会分层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 社会分层主要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造成 阶层隔阂。 • 交往原则——趋同性
二、社会分层标准
1.收入 2.职业 3.受教育程度 4.权力
四、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
• (二)社会流动的条件
• 1.社会因素—决定了社会流动的规模和频率 • (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 平。 •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分化出新的、地位较高的 职位,并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吸引人们上向 流动。 • (2)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它直接影响社会 流动的难易程度。 • 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劳动力流动受价值规 律的支配,劳动者在法律上有自由迁徙、自由 择业的权利,人为约束少,流动较多。
• 中国的社会分层以1978年为界 • 78年以前分层简单,之后复杂。 •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课题组 •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 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 • • • • • • • • • •
十大社会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过渡性特殊阶层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区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二:社会学的现象力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群体和组织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之比较
初级群体
包含了每个参与者的多种 角色和利益
每个参与者的全部人格投 入
包含大量自由的交往 充满个性特征与情感 别人不容易替代
次级群体
一般只包括每个参与者的 一种角色与利益
参与者只投入了与情景具 体相关的那些方面的人格
与特殊关系主体的局部交 往
相对无个性 无情感交流 参与者可以互相替换
初级社会群体概述
库利: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是指成员间有 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 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这种群体反映着 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 活的基本单位
在我国的社会学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主要是 指家庭 相邻家庭组成的地域性群体——邻里 以及儿童游戏群体
组织决策:四个阶段 组织沟通:形式 组织控制:预先控制 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 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2. 确定的目标; 3. 规范性的章程; 4. 权威的领导体系; 5. 物质基础 包括资金 设备 活动场所等
社会组织的特征
组织目标的特定性和明确性 组织成员的契约性关系 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组织结构的复杂性
社会组织的结构
概念:指社会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 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
分类: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 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 各职 能部门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一般表现为结 构图
非正式结构;如中国组织中的私人关系 派系 关 系网等
山东某 铝业 结构图
7 3什么是组织
广义: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 群体形式;包括氏族 家庭 政府 军队 学校等;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自考版)
• 三、初级群体 • 涵义: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 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 初级群体特征 • ①规模小 • ②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 ③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 ④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 ⑤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 初级群体类型: ①家庭 ②邻里 ③伙伴群体 • 初级群体的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出现 了衰退和外移的趋势。
第二节
组织和组织理论
• 一、组织的概念: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 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 制度化的群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 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活动 效率,延伸和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 二、组织过程 • (一)组织决策 • 概念: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 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 过程。 • 过程: 四个阶段①情报阶段②设计阶段③抉择阶段 ④审查阶段
• (三)科层制优点和弊端 优点:相比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 管理效率高 弊端: 1、形式方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 科层制强调严格照章办事,过度的照章办事会产生形式主 义的弊端,即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甚至 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 (2)繁文缛节。 • 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 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 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过多的公文往来和举行仪式将大大 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 (3)用人困境。 • 科层制规定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会产生源于“彼得原 理”的用人困境问题。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 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 的能力。由此会造成能力不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 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
二、社会互动的性质
按韦伯对社会行动种类的划分:
理性互动----工具理性,利益是交往的目的,
感情交换只是手段;
非理性互动----价值理性,感情既是交往的目
的,也是交往的手段;
混合型互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互动通常
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
+ 三、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 两个最基本向度: 情感上的亲疏爱憎(遵循回报性)和地位上的尊卑(遵 循互补性) 。
简言之,我们并不是直接对其他人作出反应,而是根据我们的 文化所提供的和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所学得的知识和规范, 去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 。
+ 四、本土方法论
“本土方法论”由哈罗德·加芬克尔提出,又译做“民俗方法 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 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 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即通常的社会互动是基于既成的习 惯,习惯简化了反应的过程。
3.集体行为的特征
自发性、狂热性、暂时性、 无规范性、人数众多
+
4.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 :
集体行为
(1)结构性压力,如经济萧条、自然灾害、失业、社会不 平等等结构性因素对社会中的一部人会造成了心理压力。
(2)意外事件的发生,人们对意外事件没有准备,而已有 的经验和正常的规则与办法又不足以应付突然的变化。
第五,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 识自己,形成和修正自我概念。
+
2.当代符号互动论发展
芝加哥学派----以布鲁姆(Leonard Broom)(米德的学生)为代表的芝加 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组织
政治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在于保证整个社会的目标 获取和实施社会权力的配置,如政府组织、政党组织。
整合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 会秩序,如法院、监狱、警察组织等。
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菲力浦•塞尔斯尼克从 结构-功能分析模式的角度研究非正式组织。
-组织内部相互作用的个人、亚群体、正式和非正式的 关系所构建起来参照群体看来,作为行为主体的人, 当他们以正式组织参加者的身份出现时,实际上他们 内在地存在一种抗拒理性的欲望和倾向。
-这种欲望和倾向表现为他们对科层制中非人格化的排 斥,以保持他们的人格需要和日常习惯。这样做或许 还是为了信守对组织外的某个群体的承诺。
2. 非技术行为:是指对组织目标无直接作用的行为。 3. 根据行为是否涉及他人的维度可将行为划分为涉他行为和独自
行为。 4. 涉他技术性行为,独自技术性行为,涉他非技术行为,独自非
技术行为。
四类行为中,稳定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涉他非技术 性行为就会引发非正式关系,而涉他技术性行为往 往带有社会性,所以这种行为也易于滋生出一定程 度的非正式关系。
特定的活动目标。现代社会的高度的分化和整合,使 新的目标不断出现,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剧。
正式的行为规范。主要是指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这 些制度以更正式、细致、严格、书面公文的形式使行 为规范明确化。
续
一定的组织机构 。即被制度化了的权力体系。纵向看, 这个权力体系使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支配和服从 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横向看,权力体系使 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关系。组织中 判定权力合理性的依据是权力行使者是否占据着相应 的职位和负有相应的责任。
社会学概论第7章
本章序号及名称第七章社会群体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群体的特征;2.群体内部关系;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人类的群体生活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
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
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 三、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 •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旱灾 、风灾 、雪灾、地震等。 • “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 葬 • “五保对象”有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 形式。
• 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 • (一)变单纯的社会救助为生活救助与生 产扶持相结合。 • (二)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化进 程 • (三)根据国家的救助方针,积极推进救 灾改革 • 1、实行救灾款包干,探索救灾分级管理的 路子
第七章 社会救助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概念及其对象
•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原始形态,是最低层 次的社会保障,它只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 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及各种群体运用掌 握的资金、实物、服务手段,通过一定机构 和专业人员,按照科学的工作方法,向无生 活来源、丧失工作能力者,以及向生活在“ 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个人和家庭 ,向一时遭受自然灾害和不幸事故的遇难者 ,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以使被救助者 能继续生存下去。
7、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是() A.公民可以无条件地享受 B.承认救助公民是政府的义务 C.社会救助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D.社会救助是较高层次的保障 8、“五保”不包括 ( ) A.保吃B.保穿 C.保住D.保富
• • • • •
9、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有( ) A.自然灾害救助 B.洪水、地震救助 C.孤、寡、病、残救助 D.城乡贫困救助 E.伤残军人救助 10、现代社会救助的目标是保障公民享有 _________。 • 11、我国社会救助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大力 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________。
• 3)救助的依据不同。工业化以前是无法可依;现 代社会的救助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建立在立法基础上的社会事业,并构成社会 政策的一部分。 • 4)救助的管理水平、方式不同。工业化以前,私 人救济无所谓管理;现代社会救助不仅有一套建立 在科学基础上的专门机构,而且管理人员经过专业 教育,会利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享受社会救助的程度 • 5)救助的基本原则不同。工业化以前救助作为一 种恩赐,是纯消极的;现代社会救助贯彻“以工代 赈”和“生产自救”、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 我国社会救助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按造 成贫困的主要原因相应设置了自然灾害救 助、孤寡病残救助、城乡贫困户救助。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七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功能单位,它们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社会群体的定义、分类、主要结构和特性,以及作为社会群体基本类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定义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个人都不得不依靠他人来满足其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
我们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休息,到单位上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学习,闲暇时间和朋友们一同聊天、游戏……总之,人们的大量活动是在群体中完成,大量的时光是在群体中度过的。
正是因为社会群体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所以它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不过,并不是任何人群体都可叫做社会群体,社会学里的社会群体概念有着更加严格的定义。
所谓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稳定集体。
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任何个人脱离群体就难以生存),又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
社会群体不等于其组成成员的简单相加,它会形成一种完全属于自身的特性,区别于每个成员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持续的互动。
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如家庭、邻里、朋友圈、机关、学校、公司等都是如此。
那些偶然碰在一起、暂时发生联系的人群,例如在书店、商店购书、购物的顾客,同乘一架飞机、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因交通事故而围观的人群等等,由于这些群体中的人们相互间不存在持久的交往,因而并不构成社会群体,它们只是简单的人群聚合体(social aggregate )。
此外,统计上按某种共同特征归类的人群体一般也不叫社会群体,如男人或女人、老年人或青年人、工人或农民等等。
社会学概论精编第三版第7章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理(布鲁默): o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 o第二、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o第三、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
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我 们自己交流。”
社会互动的理论
• 顾客把账单交给收银员,并掏出钱包。收银员准备收钱并找 零。他们对于账单的行动都是基于他们所赋予账单的意义, 这种意义是他们共享的——互动论的第一条原理
里登台表演。由于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 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因而,他的 理论被成为“戏剧论”。 戈夫曼认为,在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 试图控制自己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 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 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为“印象管理”。他认为,在 互动中,个人的行为由满足自己的需要转变为满足 他人的需要。
因此,戈夫曼指出,成功的形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
社会互动的理论
就业面试中的印象管理:
面试前要准备什么: • 汇集信息:了解自己、了解用人单位 • 对对方可能问的问题进行设计(专业、性格、你对公司的疑问、对职位的心理准备等) • 带好详细的材料 • 做好前台的各种准备 • 别紧张,要自信。 • 要熟练的描述自己的技能。 • 交谈时敢于直视对方眼睛。 • 做一个好听众。 • 对不适于回答的问题可以有意忽视。 • 就自己申请的工作表明自己的兴趣。 • 结束前安排了解结果的方式,给自己留出思考时间。
社会互动的涵义
当两个陌生人在城市的大街上迎面而过… 请两位同学表现该场景,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的目 光… ➢ 他们一直盯着对方看,直到擦身而过? ➢ or,他们在一定距离内将目光投向他处?
马工程社会学概论课后思考第七章
马工程社会学概论课后思考第七章1. 引言本文是对《马工程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的课后思考。
第七章主要探讨了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社会组织的类型和功能,以及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迁。
本章内容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2. 社会组织的类型和功能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有机体系,可以是官方机构、民间团体或非政府组织。
社会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学校、媒体机构等。
社会组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组织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服务,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
例如,政府机构提供公共服务,企业组织提供就业机会,学校提供教育资源等。
2.社会组织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秩序。
在社会组织的带领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合作和交流,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3.社会组织为个人提供了社会身份和认同感。
人们通过加入某个社会组织,获得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感。
3. 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迁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
社会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过程实现:1. 分工和协作分工和协作是社会结构形成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不再单一,而是分工合作。
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促使了社会组织的不断出现和变化。
2. 权力和统治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不同的权力和统治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从而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3. 文化和价值观文化和价值观在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对社会组织和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塑造了社会结构的面貌。
4. 社会变革和调整社会结构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变革和调整而发生变化。
社会变革可以通过社会运动、政治改革等方式实现,从而影响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迁。
4. 总结与思考第七章的内容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了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社会组织
2、现代社会是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传统社会: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
什么是组织? 广义:泛指一切社会群体 狭义:次级群体 三种视角: 理性系统: 自然系统: 开放系统: 定义: 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在与环境的互动 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关系和结构模式 的社会实体。
三、组织的基本要素:
1、参与者 :成员准入标准、资格
2、目标体系:个人目标、组织目标
3、组织结构:
规范结构: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
“应该怎么样” 行动结构:“实际怎么样”
4、技术:硬件、软件技术
5、组织环境 :外界社会环境
四、社会组织的特征
1、组织目标的特定性和明确性 2、组织成员的契约性关系:位置与角色
一、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一)正式结构 ~指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 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是经 过精心设计的组织形态 正式结构的构成要素: 职位:数量、类别、要求等 部门:相关职位的稳定组合:经常化、程 序化、制度化 正式结构的主要形式:
1、传统形式的组织结构
(1)直线制
二、组织权力结构
1、 集权 和 分权 2、家长制与科层制
3、官僚主义问题:P190
家长制 决策
制度
科层制 经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行政部分 执行
事本主义,公事公办
凭家长(长官)意志,一言堂
没有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 只依据个人直觉、经验、 惯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传统权威(世袭制、终身 制) 个人委任制(建立在成员 对家长效忠、服从之上, 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分层不明或简单化,分工 不明,责任不清,推委、 扯皮
(2)职能制 (3)直线参谋制
社会学概论第章社会组织
7.3 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总公司和事业部处理集、分权3关5 系
难度较大
7.3 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7.3.2 社会组织的结构类型
• 6.团队型 • 团队也称工作团队。 • 一般是指对一个工作目标负责的具有角色不可替代的至少由两
个专业工作人员组成的协作性极强的任务小组。
7.3 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7.3.2 社会组织的结构类型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1 社会组织的定义
• 社会组织的含义 •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社会组织实质上是一种建立
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群体活动的形式。 • 它有广狭两义,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类一切共同活动的群体,
既包括家庭、家族、和邻里等初级社会群体,也包括政府、政 党、企业、学校、医院和宗教团体等次级社会群体。狭义的社 会组织主要是指次级社会群体,即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的目标 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协作性的群体。 (1) (P100)
7.2 社会组织的环境与目标
7.2.3 影响社会组织目标的因素
• 1.外部影响因素。 • 外部影响因素即社会组织的外环境。(3) (P102)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政治制度 社会经济 文化教育状况 人口分布密度是指人口地域范围内的疏密状况。(4) (P103) 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社会大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
第七章 社会组织
第七章 社会组织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
社会组织的环境与目标
7.3
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7.4
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
世界性的社会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
国际粮农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越轨行为剖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中对 越轨所做的定义是:
越轨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 为或偏离行为。越轨行为的特点有: (1)具有相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 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中的越 轨行为,在另一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的行为; (2)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3)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4)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5)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 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一、越轨的含义
对于越轨的含义,道格拉斯认为,我们 应使用一种不封闭的定义,它有助于在现实 生活表明我们正在研究的东西。他将越轨定 义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是违反其准 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动”。为 了理解这一点,道格拉斯设计了一种上大下 小的“越轨漏斗”,其中装满了各种可能的定义。
2. 价值标准
以道德、习俗或价值观作为认定越轨的准 则,这是最为总要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标 准。因为不需要借助于纯科学的手段就可以表 达对越轨的态度,这恰恰是反实证主义学派的 基本立场和研究方式,因此这是从本体的意义 上理解越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在现实中,实证研究同样也要伴随着思辨 的方式的越轨的价值含义加以界定。比如对酗 酒者酒后驾车违章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测量 酒精对人的辩证能力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会 注意到开车去喝酒的人,在没有酒后驾车之前, 他们的规范意识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某种偏差。 也就是说,他在清醒的时候就有过超常规的违 章记录,或是喝酒时就决定了酒后驾车,而不 是因为他喝多了而稀里糊涂地驾车肇事的。 这就是价值标准在研究中的作用之一。
第七章 越轨行为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 现象。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 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 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 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号:40094030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适用专业:社会工作责任教学单位:文法系系社会工作教研室总学时:64学分:3.5考核形式:考试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读方式:必修教学目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
学习社会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1、社会实践化和社会生活化社会学概论,针对同学们对社会学概论的陌生及社会学概论的相对抽象性,以助同学们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
2、尽可能地引导同学掌握以社会学视角认识社会,分析现实问题,增强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认识社会的自觉性;3、为同学们学习相关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为同学们考研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航生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本科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以理论内容为主,或可以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为知识依托,或可为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提供基础性的知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重点:社会学界定及学科特点。
教学难点:学科特点。
教学要点及要求: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及其基本问题;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及社会学的功能。
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社会与社会运行教学重点:社会运行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角度。
教学难点:社会运行。
教学要点及要求:社会与社会系统;社会运行;社会运行的物资基础;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和提出
非正式组织的功能和成因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关系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
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是组织中未 能被正式组织的规定所定义和描述、未能被组织的管 理者多确认和维护的那些人际关系。这些团体有自然 形成的规范和惯例,其成员必须服从。
第七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组织的定义和类型 组织结构 组织目标的定义和类型 组织管理 组织过程和变迁 有关组织研究的理论视角
正如我们看待这个社会的许多别的方面 一样,我们也许会对组织熟视无睹。你 可能属于基督教或犹太教的教堂,属于 某个联合会或兄弟会。你可能会到一家 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去存钱,到超市买东 西,或者在某一所大学上课。然而面对 你成天接触的社会组织,你是否经常思 考它的结构和特性呢?
套明确的规定、纪律和程序。包括规章、法规、内部 细则、命令和达成目标的时间表。
正式结构的显功能:每个成员都分担了特定的组织任
务,同时每个人必须都清楚与别的任务承担者的成员 关系。所以,每一个成员对别人的权力、成员之间的 交流和协作的期望模式等都有严格而清晰的说明。每 个成员都知道何时、何地、由谁通过何种方法来进行 决策,他或她处于组织等级中的哪个位置。
部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小群体研究。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与正式组织的结构模式比较):
-非官方性,它不是由组织管理者规定形成的有形结构,而是由正 式组织内的成员自发形成建立的。 -非正式组织没有被组织结构图所标明,而组织的正式 结构可以由 组织结构图所规定。 -非正式组织不依从正式程序。 -非正式组织中的共同准则和规范并不是公布于众、明示成文的。 -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人物不是民选和议定的,而是因其突出的影响 力在人际互动中自然形成的。
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场所,生活条件等)和社会环
境(政策、形势等)。
3、组织的类型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结构) 自愿组织、强制组织和功利组织(根据成员加入组织
的动机和目的)
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根
据组织的功能和目标)
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综合组织(中
非正式结构(informal structure):组织的正式结构总
是以非正式结构为补充的,非正式结构是由群体成员 的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
非正式组织的现实形态包括:正式组织中的小团体,
派系,组织中存在的家族网络等。
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
1932年梅奥的(Elton Mayo)的霍桑实验——对美国西
第一节 组织的定义和类型
1. 什么是组织? 2. 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
3. 组织的类型
1、什么是组织?
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和组织机制以 及理性化的成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有固定 的分工合作机制的社会群体。它是以专门承担分化 了的诸多功能中的某一功能为目的而产生的社会组 合形式。例如学校,教堂,医院,监狱,公司和政 府机构等。 组织的特征: 组织具有明确的劳动和权力分工,以便有效地达到 组织目标。 组织的权力通常集中在领导者手中,领导者凭借组 织的权力控制组织活动以及实现组织的目标。权力 的分工和相对集中都是为了保证组织活动的有效性。 组织成员不是固定的,成员关系具有非个人的理性
能)。
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菲力浦•塞尔斯尼克从
结构-功能分析模式的角度研究非正式组织。 -组织内部相互作用的个人、亚群体、正式和非正式的 关系所构建起来参照群体看来,作为行为主体的人, 当他们以正式组织参加者的身份出现时,实际上他们 内在地存在一种抗拒理性的欲望和倾向。 -这种欲望和倾向表现为他们对科层制中非人格化的排 斥,以保持他们的人格需要和日常习惯。这样做或许 还是为了信守对组织外的某个群体的承诺。 -这种欲望和倾向还可以表现在分配时,与他们具有不 能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一致的利益时,他们会抗拒正式 组织在分配上的理性原则(如根据角色和地位进行分 配等),他们的抗拒行为导致了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根据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产生的影响作用,
将非正式组织的功能区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非正式组织的正功能包括: -有助于组织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否则组织的效 率可能降低,目标难以达成(如企业营销中的非正式 手段); -非正式结构总是有助于组织获得更高的效率(“应付 游戏”)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也有一定的消极后果(负功
国按照组织性质和功能的分类)
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组织(根据组织的规模)
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就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正式的组织规
章制度的组织。正式组织对成员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 色,所享有的权利以及成员之间关系有明确的规定, 成员在组织活动和交往中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正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
2、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定数量的成员。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一定数量的成
员构成的,这是建立组织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任何 一个社会成员都不能自然地成为某一组织的成员,某 一社会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履行一定的手续, 才能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
特定的活动目标。现代社会的高度的分化和整合,使
新的目标不断出现,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剧。
即使是那些生活在组织之中的人也很少意识到 这些社会单位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的,诸如 科层制和领导职位等组织结构是怎样发展起来 的。熟视无睹的那些复杂科层管理体系并非就 是简单地由其自身发展起来的。组织是怎样产 生的?人们为什么要创造它们?人类又怎样对 它们进行管理?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私人 生活,对我们彼此联系的方式产生了何种影响? 这些都是织的各项规章制度。这
些制度以更正式、细致、严格、书面公文的形式使行 为规范明确化。
续
一定的组织机构 。即被制度化了的权力体系。纵向看,
这个权力体系使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支配和服从 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横向看,权力体系使 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关系。组织中 判定权力合理性的依据是权力行使者是否占据着相应 的职位和负有相应的责任。
1.
2.
3.
组织和初级群体的区别
社会组织目标的特定性而非综合性。 组织内社会关系主要性质是功利性而非情感性。 社会组织内部互动形式的规范性而非随意性。 社会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而不是非理性。组织结
构的合理化主要表现在内部有严格的分工体系 和制度化了的权力系统,有明确而严格的规章 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