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情感之弦 激扬生命火花
拨动学生情感的弦-文档资料
拨动学生情感的弦拨动学生情感的弦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牛埠中心小学汤爱平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这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
因此,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情感交流的教学,是不完整,不和谐的教学。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情感调控,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我们应清楚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老师只是引导者,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不会使整个教学活动迷失方向。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细腻、微妙、复杂的情感领域里与学生心灵相通,情感交融。
因此,教师应淡化对学生的求高求全求速心理,自觉、敏锐地观察学生细微的反应、变化,广施教育之爱,时时表达良好的期待,激发学生自我激励,增强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主体作用。
二、发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把握情感的最佳结合点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客观依据,是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载体。
因此,新课标下的众多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注意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发掘出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把握住教材内容最佳的情感结合点,只有经过深钻、发掘、把握的过程和深刻的体验,才能保证教材内容的引人入胜,才能创设出一种极富陶冶力量的情境,才有可能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展示情感过程。
如教学《翠鸟》一课时,在学习完翠鸟的外形漂亮和动作敏捷两部分课文,有一学生提出他有一个“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的想法时,我真诚地告诉他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可是我们的愿望能实现吗?同学们都说不能,因为鸟是我们的朋友。
这样,师生心灵交融,实现零距离接触,无障碍沟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这改变了传统教学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忽视情感因素的弊病。
涓涓情感之流,润泽心灵之花
涓涓情感之流,润泽心灵之花——谈语文课中的情感教学娄店二中韩红娟内容提要:语文课堂需要的是真情,是感动,是震撼,是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
一、吟诵以入情。
二、鉴赏以动情。
三、情动而辞发。
关键词:心灵交融、吟诵、入情、动情、情动、辞发。
正文: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语文教育中营造动人的情感氛围和广阔的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唤醒他们的真情体验,引领他们走入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打开一扇扇有真有善的情感之门,沐浴一缕缕有美有爱的人性光辉,从而深入地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完美健全的人格,应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正如干旱的田野需要甘霖,冰冻的雪原需要暖流,被中招分割的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需要的是真情,是感动,是震撼,是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
没有情感支撑的语言只是一种苍白的符号,没有情感流淌的教学只是一种冷漠的训练。
如何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摆在每一个致力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我认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吟诵以入情无论是鹤唳、雪月、霜天,还是卧眠、春风、暖日,无数文人或愤激、或闲适、或孤寂、或欢悦的情感体验,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铭文无不带有强烈的爱憎怨恨,喜怒哀乐之情结。
有些文章不仅有文字之美、音韵之美,更有涵咏之美、意象之美。
不少铭文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吟之诵之,悦人眼目,豁人性灵。
诗歌要吟诵,引导学生通过抑扬顿挫、舒缓徐急的语气、语速变化,反复吟诵,涵咏咀嚼,让那文句,那意境,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体会李太白笔下恢宏的气势;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感受李易安心中婉约的情思;读“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品味到的是陈子昂不尽而永恒的孤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领略到的是王维心中摆脱凡尘喧嚣的静美。
拨动情感的琴弦
拨动情感的琴弦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将永远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
”这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便是一缕缕化雨春风,一个个跳动的字符便是作者跳动的心,便是一曲曲情感的乐章,它们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和情致。
教师应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借助语言文字这个情感载体,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掌握中国语言规律,习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更要以其内在的人文精神来涵养、濡染学生的心灵。
那么,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一、熏陶感染,启迪情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没有鲜明的爱憎,是不可能用他的语言去征服学生的。
学生是很感性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根据教师的情感引导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心态、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追求和向往。
让学生认为你是最好的,在情感上建立信任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调节情感的艺术。
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
教师饱满的精神、富有情感的表情、手势都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由于情感上的息息相通,学生都爱与你亲近,都愿欣赏你的成果,你就不愁教不好学生了.为此,我们要以百倍的努力、真切的爱心去关心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甚至朋友和家庭,以万分的欣悦去赞赏他们的成绩,以极大的耐心去指正其不足。
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
在课堂上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与鼓励,尊重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教师“教”的恰当、灵活,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师生之间教与学反馈及时,课堂充满了师生共同努力获取知识的兴奋和喜悦的和谐气氛,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拨动情感之弦 助推阅读教学
的情 感体 验 , 使 文本 内容 显得 更 加丰 富 多彩 。
星星 一 闪 一 闪 的 , 就像一 个个 调皮 的孩子 ” 。
就在 学 生学 习 兴 致 最 为 活跃 时 , 笔 者 又趁 机 引 导说 : “ 我 国有一 位 作 家 , 他 不 光 用 眼 睛 观察 星 星, 还 会用 心灵 触 摸 星 星 , 让 心 灵 与 星空 相 约 ,
中蕴涵 的深切情感 。因此 , 教师应充 分挖 掘教 材
中的情感 因素 , 运 用适 当 的教 学 手 段 , 拨 动 学 生 的情感 之弦 , 助推 整个 阅读 教学 。
一
步 提高 了 阅读 质 量 , 这 也 是 其 他 教 学 方 法 所 无
法 替代 的教 学优 势 。
二、 角色参 与 。 丰 富情 感 “ 纸上 得来 终 觉 浅 , 绝 知 此事 要 躬 行 ” 。在
无 限遐想 , 几 乎 每 个 人 关 于 星 星都 有 自己 的故
事 。那 么 , 当你仰 望 星空 时 , 仔 细 观察 过那 些 星 星吗?( 展示星空 图) 那么, 此 时此 刻 , 看 着 这 幅星空 图 , 你 又会 想 些 什 么 , 说些什 么, 对 星 星 有 哪些 感 受 呢? ” 在 教 师 精 心 营 造 的 教 学 情 境 中, 学 生心 中积 淀 的情感 被激 发 出来 , 有 的说 出 了有关 描 写 星 星 的词 语 “ 繁星如海” 、 “ 熠 熠 闪 光”、 “ 众 星拱 月 ” 、 “ 疏 星淡月 ” 、 “ 星罗棋布 ” ;
此, 在 阅读 教学 时 , 要 想 获得 对 这 些 文学 作 品深 刻 的理解 和感触 , 就要从情感 人手 。对 于阅读 教
热爱 科 学 、 探 索科 学 的热 情 , 从 而使学 生 自然 而 然地 融 人 到对 语 文 新 知 的探 索 和 阅 读 中 , 进 一
拨动情感的弦,扬起作文的帆
1 . 启 发 性
Hale Waihona Puke 有 启 发 性 的 诱 发 不 但 能勾 起 学 生 对 生 活 的 回忆 ,使 头 脑 中 浮现 出写 作 素 材 的鲜 明形 象 , 而 且 能 开 阔学 生 的 思路 . 由此 及 彼产 生联 想 , 激 发 他 们潜 在 的情 感 。
2 . 趣 味 性
0 7 3 2 0 0 )
“ 在一个人的教育 巾, 情 感 起 着 重 要 作 用 。 道 德 告 诉 人 们 应 该 怎样 做 , 理智 告诉 人 们 用 什 么 方 法 做 , 而 情 感 则 告 诉 人 们 愿 意 怎样 做 ” 。在作文教学 中, 学 生 的 情 感 直 接 决 定 作 文 的成 败, 我们要拨动情感的弦 , 扬起作文的帆。 触动心弦 . 诱 发 情 感 教师在写作指导前 , 应 充 分 考 虑 学 生 的生 活 与 情 感 实 际 , 贴 近生 活 、 贴 近 实 际 作 文 是 学 生 倾 吐 生 活 积 累 的过 程 .是学 生 实 际 生 活 的 反 映。 前 置性 作 文教 学 必 须 符 合 学 生 的 生 活 积 累 , 触 动 学 生 的 心 弦, 诱 发 学 生 的情 感 , 才 能 调 动 他 们 作 文 的 积极 性 和 主动 性 。
一
、
种 思 想行 为 。 陶行 知 先 生提 出的 “ 生 活 即教 育 ” 理 论 实 为至 理 。 教学《 美 丽 的校 园》 这一习作时 , 针 对 我 班 学 生 的特 点 : 外 出到 著 名 景 点 的 同 学 很 少 , 参 观 过 名 胜 古 迹 的寥 寥 无 几 , 有 部 分 同学 旅 游 过 一 些 景 点 . 但 印象大多 已经模糊 , 或 有印象 , 但 不会清楚描述 、 准确 表 达 。 鉴 于 这 种 情 况 , 我 选 取 大 家 熟 悉 的 景 点 —— 学 校 指 导 习 作 , 使 本 次 习作 化 难 为 易 、 化 繁 为简 。 1 . 学 生准 备 ( 1 ) 我 用一节 课 的时间带领学 生在校 园内进 行观察 , 先 让学生 确 定观 察顺 序 , 然 后整 体 观察 , 思考 校 园给 你 留下 了怎样 的 印象 。 然 后按一 定顺 序选取 校园 中有代 表性 的景点 . 指 导学 生仔细 观察 , 并详 细记录 , 把 看到 的 、 昕到 的 、 阐 到的 、 感 受 到的分 别逐 条记 录 。 ( 2 ) 学 生 整 理 自己 的笔 记 。 ( 3 ) 学 生 收集 一 些 描 写 景 物 的词 汇 。 以 备写 作 时 引用 。
唤醒生命——拨动情感之弦,共享学习之味
唤醒生命——拨动情感之弦,共享学习之味
石红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作为一个班主任,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学生盲目地生活着,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不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存在。
【总页数】3页(P146-148)
【作者】石红
【作者单位】湖北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用"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r——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策略探究 [J], 刘富安
2.拨动学生思维的弦读《唤醒教育思维》有感 [J], 王丽君
3.拨动情感之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J], 孙芳蕊
4.拨动情感之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J], 孙芳蕊
5.关注情感教育——拨动情感之弦 [J], 张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拨动情感流转之“弦”,奏出思维迸发之“曲”
拨动情感流转之“弦”,奏出思维迸发之“曲”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首诗,一曲歌,更是一段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丰富的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所在,当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才能迸发思维的火花,浸染情感的认知。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拨动学生的情感流转之弦。
《秋天》是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第一篇课文,作者巧妙地融情入景、入境,借助文末的“啊!秋天来了”直抒胸臆,表达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有其独特的美感价值和情感价值。
对于识字量尚少的一年级学生而言,该如何拨动其情感之弦,需要教者仔细揣摩。
一、创设情境,捕捉情感兴奋点杜威说:“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
心理学家也反映:在儿童时期,形象化的内容更易于接受。
所以,情境对于语文教学必不可少,它是连接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感情的纽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音乐、录像、角色表演等手段,创设某种情境,调动学生的相应的情绪,达到“以境育情”的效果!教学伊始,教者用视频再现做为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秋天美丽的景色中,激发起儿童对秋天美景和丰收的喜爱之情,从而自然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
此时,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情感迸发而出,对秋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钻研文本,挖掘情感训练点文本是情感的载体,教者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领会作者和编者的情感,并抓住相关语句,让学生体情揣意,接受它所传递的情意,将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情观万物,万物皆着我色彩”,因为作者的喜欢和热爱,秋天的景物才会显得如此“可爱”。
第一小节伴着阵阵秋风,黄叶翩翩飘落,如蝴蝶又似飞鸟,作者对这一秋景的赞美就藏在这“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中。
这是秋日给学生留下的第一次美好的印象。
第二小节里大雁往南飞,作者看到的不是萧瑟,而是各种各样的雁阵,宛如艺术,视觉的美带来的是情感的愉悦。
点燃情感的火焰 拨动心灵的琴弦——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堡 : 塑 兰 二 垡 I I l l
义、 不好 回答 的 问 题 而 表 现 出不 高 兴 、 不 耐 烦 。 教 学 要
把学生的质疑 、 问难作为不可缺 少的重要环节 , 无 论 在
什 么 时 侯 都 要 鼓 励 学 生 提 问 ,使 学 生 逐 步 养 成 好 问 的 习 惯 。此 外 。 教 师 还 要 不 断 地 提 高 质 疑 问 难 的质 量 , 认 真 研 究 和 分 析 学 生 的思 路 . 教给他们 提问的方法 , 善 于 发 现 和 捕 捉 好 的提 问和 答 问 , 带动全 体学生参与 , 促 进
述 的 是 一 位 瞎 眼 荚 姨 抱回 被 遗 弃 的 “ 我” 的 故 事 小 时
创新 意 识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提 高 。 新材 料 作 文 的 命 题 就 是 考 查 学 生 创 新 意 识 和 创 新 能 力 的最 好 方 式 。高 考 作 文 由全 命 题 到 半 命 题 , 再 到 话 题. 最 后 到现 如 今 的新 材 料 命 题 . 经 过 了很 长 时 期 的 发 展和演变 , 从 转化 的 过 程 中 我 们 可 以清 楚 地 看 到 , 如 今 的 高 考对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考 查 力 度 越 来 越 大 。因 此 。 我
拨动情感之弦共奏生命乐章
拨动情感之弦共奏生命乐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常看到很多学生口头道理连篇,行动时无动于衷,也就是所说的“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状。
英国哲学家休谟指出: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感情决定的。
情感的选择多么鲜明,情感的力量就多么执著。
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内化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
而情感体验是一个精细的、独特的精神过程,在品德课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贯穿于品德教学的各个环节,加深学生情感体验,为学生课堂外良好的行为作好铺垫。
一、挖掘情感因素,以情激情“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最终达到师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授《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时,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到爷爷奶奶虽然疼爱我们,可是有时年龄大了,爱啰嗦。
这时,教师讲述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儿时没有完全体会到外婆的关心和疼爱,时常说一些、做一些让老人伤心的话,如今,外婆去世,永远无法回报老人们的爱了。
教师真挚的情感表露,使人不禁产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踌躇和伤感。
被感动的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珍惜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日子,遇事要多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心感悟他们的爱。
教师因为有真诚的“爱”,才会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使整个教学活动富有情绪色彩,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
二、丰富语言艺术,以情染情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衡量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智慧课堂而言,充满智慧的教学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情真意切的评价语,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能起到与学生沟通情感、交流信息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激荡情感狂澜-拨动心灵和弦》
激荡情感狂澜,拨动心灵和弦——读陈大伟先生《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有感从很久以前开始,上现代文阅读课,我心中便时时有警钟敲响:“不要企图面面俱到,争取一课一得”。
这道箴言是从我十分尊敬的教学前辈那里得来的,在我初登教坛,彷徨惶惑的日子里,犹如一道金光,劈开了我心头的迷雾。
但是后来,在我自己身上,慢慢变味儿了。
“一课一得”的得,到底意味着什么?急功近利的我在快节奏,强压力的语文教学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我把“得”完全等同于应付考试的能力,尤其是应付中考大分值板块“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一段时间内,我仔细研究了近几年的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试图总结出现代文阅读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格式。
我上网广泛查找、搜集与之相关的方法和技巧。
并尝试自己归纳出数条“经验”,集结成“宝典”,让学生背记。
要求学生做作业,考试,必须按照我的答题方式来组织答案,力求“规范”。
一段时间内,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批面对阅读题目摸不着头脑,缺乏思考能力的学生,在背记了“宝典”之后,起死回生。
班级A等人数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飘飘然以为,我摸清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从此可以一劳永逸了。
但是,慢慢的我发现。
这些调教出来的学生特别“愣”,做题时只有撞上了特定的题型,他们才会“完美”作答。
而一旦题目出现变形,出题方式更加灵活,或者说遇上“难度大的卷子”,答题卡上只有“套话”,“空话”。
他们似乎成了没有感受,心灵干涸的驱壳。
读不懂文章,没有情绪的波澜,掀不起心灵的共鸣,“宝典”成了扼杀思维的重锤,过犹不及,让我从心底反思自己对“得”的理解。
陈大伟大先生说,阅读教学须下足几道功夫。
首先,要在读懂语言上下功夫。
阅读本身是与作者言语活动的作品——文本的沟通和对话,文本就由语言构成。
不对语言本身下功夫,对话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也就难以理解作品和作者。
任何阅读题目的解决,都应该建立在充分读懂文本的基础上。
不理解作者在说什么,就难以达到沟通的目的,更别提分析深层的情感和内涵了。
语文教学重在拨动情感之弦
语文教学重在拨动情感之弦语文教学重在拨动情感之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可见,语文教学是认识的活动,也是情感的活动,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情感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学生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而且因为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
于是情感教育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灵魂。
这几年,我一直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拨动情感之弦,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用美文灌之以情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
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这两句话都明确地阐释了文章是以“情”为中心,为主宰,为灵魂。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体验和生命思考的凝聚,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情感的溪流。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挖掘这些美文的情感因素,用美文灌之以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1、朗读美文朗读是与教材对话的最有效方式。
课堂教学中,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这样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首先,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
拨动情感心弦 倡导生活作文
师德培训优秀作业拨动情感心弦倡导生活作文沁阳市第十四中学杨欢欢拨动情感心弦倡导生活作文沁阳市第十四中学杨欢欢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可见文章是心灵情感的产物。
情感不仅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还可以激发、推动人的认知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人的认知内容。
带着情感去认知事物,被认知的事物必然受情感的影响。
只有带着情感去作文,才会使平凡的,神奇了;抽象的,具体了;无情的,含情了;平面的,立体了;呆板的,活跃了;无生命的,也有生命了。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为基石,以兴趣为引导,以自信为动力,以赞许为牵引,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一、走近生活,让情感在激情中凸显每上作文课,都会看到一些学生,面对着作文本抓头抓脑、愁眉苦脸,每每询问,都是“不知道写什么!”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
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学生一提到作文必然就“头痛”,感到没东西可写,索然无味。
追本溯源,是学生缺乏素材,缺乏对生活的体味。
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去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让情感在激情中凸显。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把思想的触须伸向校外四周,把审视书本的视线投向窗外的世界。
清明节到了,组织学生一起踏青,亲近自然的灵魂;母亲2节到了,要求学生送妈妈一份别致的祝福,感受亲情的温馨;劳动节到了,带领学生一起登山,享受成功的喜悦……于是乎,平凡枯燥乏味的生活,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就变得兴趣盎然,然后必会产生一种想写的冲动,那么,再作文就会情真意切,一切生活的美必将尽现无遗。
二、自由写作,让情感的心弦尽情飞翔在中学生中,有许多“尖尖角”,爱写点歪诗,写得形散,意也散的散文,还有理想化了的小说和童话,然而,还来不及成形,就被有些老师借“不按要求作文”腰斩了。
拨动情感之弦,以情促行(金玉仁)
拨动情感之弦,以情促行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历来都十分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但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这样:学生什么道理都懂,什么都明白,但是什么都不愿意做。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正是由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把课堂变成了说理的地方,才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教学过程机械呆板,学生只有被动接受,没有体验,缺乏利用所学的道理,去指导自己行为的源动力,最终导致我们的教学面临情感缺失的残酷现实。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认知和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达到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怎样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呢?一、创设合理情境,怡情激趣。
知识情感的获得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而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体现同样应该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实现。
对学生而言,“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真实、具体、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自然沉浸到情境中体验、感悟。
我们在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故事、音乐、图片、设疑等方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参与的欲望,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心理上呈现最佳的投入状态。
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演一演、试一试、猜一猜等体验活动,再现情景,使善恶美丑一目了然。
二、引入生活实例,启智明理。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多彩的生活给学生带来各种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还很稚嫩,认识问题也不够全面,很容易被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和蒙蔽,所以他们对实际生活中所遇到过的和观察到的许多情况会产生困惑,产生问题,特别是和书本知识对照,有些更是难以解释,因此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困惑,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才有助于我们进行针对性教育,以免学生产生模糊的认识和盲目的行为,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上《祖国江山的保卫者》这课时,以“心里话”为主线贯穿全课的活动。
远在边防线的战士们的生活是孩子们最难体验的,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孩子们自由组成小组,收集关于“边防战士守卫边防线的事例”,让孩子们通过课前调查的形式对边防战士的生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直观的了解。
拨动情感之弦,引发教学共鸣——谈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拨动情感之弦,引发教学共鸣——谈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情感世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挖掘渗透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用自己富有情感的言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运用情感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一、运用富有激情的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颖的课题导入,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那么,应如何进行课题导入呢?我认为课题的导入既要与授课内容相挂钩,又要不失趣味性、创新性。
二、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情感和求知欲,教师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用自己生动活泼的授课艺术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1.语言艺术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有十分深刻的见解,他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詹天佑》是一篇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为了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教学时充分运用语言表达艺术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朗读示范时,第二部分有关帝国主义者对修筑京张铁路阻挠、要挟、嘲笑的语句,要读出对帝国主义者的愤慨;读“消息一传出来……可争了一口气”时,要读出扬眉吐气的兴奋之情,并把对詹天佑的敬仰之情表达出来;读第四、五、六自然段时,要读出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和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决心。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打开情感教学之门
拨动学生(xué sheng)情感之弦打开情感教学之门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可见,情感对人生的重要。
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情感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
强烈而深厚的情感是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动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
教育活动也是如此,它不仅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而且(ér qiě)还要有情感性。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校除了有获取知识的需要外,还有情感需要:成功感、愉快感、受尊重感等。
作为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学生,平等对待他们,用真挚积极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打开他们的智慧之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呢?个人(gèrén)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tōngguò)朗读,渲染情感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qízhōng)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
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
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
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
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激荡情感的涟漪,催生智慧的火花
激荡情感的涟漪,催生智慧的火花作者:鲍道成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年第05期【内容摘要】“涵泳”的涵义、功能、方式是一个宽泛得多的范畴。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涵泳”美词美句,“涵泳”文章的语调节奏,体会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达到让学生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和获得审美情趣的效果,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涵泳语文课堂有效性“涵泳”,在我国的母语教学中有久远的历史,我们优秀的古人最早在古代文论中就有提及,古人经过不断的实践,“涵泳”不断的丰富,并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
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
“涵泳”一词,在左思的《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
“涵泳”的原初性语义是沉浸其中,后来由原初语义的转化便形成了涵化吸受的意思,变成对对象的深入体认和把握。
《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写道:“入德必自敬始。
故容貌必恭也,语言必谨也。
虽然,优游涵泳而养之可也,迫则不能久矣。
”程氏所论,是寻“理”得“道”所需要的主体心境。
由此可知,“涵泳”是一种体认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宋代理学家又将它运用于读书,所谓“读书之法又当熟读沉思,反复涵泳,铣积寸累,久自见功。
”他们特别以《论语》《孟子》为例,认为读此一书“只是须涵泳”,通过“体认”“读书”“涵泳”,遂形成接受。
而在文艺领域是指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由于艺术作品言理、言事,常常并非质直言之,而是比兴之法,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仅靠理性判断是不行的,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索或玩味,以求获得其中奥妙或“味外之旨”。
我感觉我们的现代课堂上特别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大力提倡“涵泳”之法,它也是符合新课标改革精髓的,可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相结合,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涵泳”赏读文章,从而达到领悟,接受的目的。
这会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还能够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率,促成有效课堂的形成。
拨动“情”弦,打造富有生命真情的语文课堂
胡 晓 莉
所 以教 学时 , 教师 要巧设 悬念 , 诱 导学 生专心 地去 学 、 激 发 学 生 内心 的情 感 。
四、 放 飞想 象 , 引入 意境
爱 因斯 坦 曾说过 : “ 想 象比知识更重要 ” 。 语文教 学 各版块 的知识都 离不开想象 ,想象发挥着 极其重要 的 作用, 在教 学中 , 如果 我们 充分调 动学 生 的想 象力 , 就 可 以激 发 学 生 的 求 知 欲 , 打开学 生的智慧之 门。 如 学 习
可 以讲讲尊 老爱幼 的传 统美德 故事 , 如“ 卧冰 求鲤 ” 的 故事等 。 这些 故事往往蕴含着深 刻的道理 , 由故事 的引 入 启迪 学生 的心灵 , 丰 富学 生情感 , 不仅 能生动 课堂 ,
更 能促 进 学 生 的 成 长 和 进 步 。 六、 引导 品 味 , 熏 陶感 染
致! 听着 这音乐 , 想起 父亲买几个橘 子时的那几个 动作
“ 走” 、 “ 穿” 、 “ 跳” 、 “ 爬” 、 “ 探” 、 “ 攀” 、 “ 缩” , 同 学 们 一 定 会想 到父 爱是一 种深 沉 的、 厚重 的 、 温 馨 的爱 , 同 时 也 会 想 起 生 活 中父 亲 对 自己 关 爱 的 点 点 滴 滴 。这 样 就 为 理解课 文 《 背 影》 中 儿 子 对 父 亲 的 百 般 怀 念 和 无 限 的 感
幽, 宿 营地旁将 士们 裹紧铠 甲, 蜷 缩在地 上 , 巡 夜的 士 兵用打 更的梆子到处巡逻 的情 景 。 这样 , 学生就插上 了 想象 的翅膀 , 加 深 了对 课 文 的理 解 。
五、 引 入故 事 , 启 迪 心 灵 中学生普遍好奇心强 , 喜 欢 听有 趣 的 故 事 。 语 文 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拨动情感之弦激扬生命火花
凤兰小学邹惠芳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从“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到“三亚落日”的美轮美奂;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情怀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从催人泪下的母子情到悲壮浓郁的爱国情,无不渗透出浓郁的情感色彩。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效果就能大大提高。
如何拨动情感之弦,使其演奏出优美的旋律,在于教师能否做一个好演员,去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了。
一、师生互动,趣味相投——情感共鸣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最能吸引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行主动地学习。
我力求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变得鲜活,学得兴致盎然,享受学习的乐趣,使其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针对语文教材的不同题材,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只要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我们老师都可以用于自己的课堂中。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课前我主动和学生一起排演了课本剧,和学生一起揣摩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性格,在欢声笑语中,我们熟悉了人物的音容相貌,我们了解了人物的高尚品格。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表演,学生不光得到了一台演出,更能在表演中激发他们做人要向公仪休一样的大公无私的情感。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你富有“激情”,富有“情趣”,能和学生打
成一片,一起快乐,一起玩耍,一起参与感兴趣的活动,一起体会美丑善恶、喜怒哀乐。
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二、活用媒体,巧设意境——入景移情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想、情感较为肤浅。
教师要巧设一定的意境,引领学生入景移情。
只有当学生身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处境中时,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体会出的情感才会是真切的。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重写《国榷》用了9年时间,他先后寻访了173人次。
由于年代久远,谈迁遇到的坎坷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是学生无法真实体验到的。
教学时可以通过媒体,播放一张张能令人刻骨铭心的图片,巧设意境:那是一个黄沙飞舞的早晨,谈迁顶着飞沙,一手护着眼睛,一手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进。
老师可以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体会谈迁寻访过程中的艰辛,引领学生发挥想象: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谈迁;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谈迁;那一天谈迁劳累过度病倒了,他还。
通过不同意境图片的再现过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情感的移植,促成了“我”就是“谈迁”,“谈迁”就是“我”。
通过体会、领悟、反思,能有效地为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学生的情感之火被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撞击,那么他们的心灵一定会被谈迁锲而不舍的精神所震撼。
三、励生好问,善思乐疑——升华情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
在《李广射虎》的课堂作业时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为什么李广将军射了老虎之后,要等到第二天才去寻找猎物呢?为什么不直接去找?这时的学生都纷纷议论起来。
如果按照预设环节进行教学,老师应该拉回话题继续作业,但是善思善疑不正是我们作为教师千辛万苦培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习惯吗?不能就此扼杀!相反,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呼唤”和
“鼓励”,要为学生创造生疑、质疑、辩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这样学生才有思考问题的空间,才会乐于参与,自由表达,才会勇于求知,追根究底。
所以我放弃了预设的轨道,课堂便生成了新的环节。
“如果我是李广将军,我肯定马上去寻找猎物,把射死的老虎抬回去与士兵们一起吃,与属下一起分享美味。
”“对,这样不仅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老虎肉,还可以拉近与士兵之间的距离,士兵们一定会觉得我李广将军是个和蔼可亲的将军。
”“我觉得与士兵吃肉固然是一件美事,如果马上派人去找猎物,不是可以立马验证李广将军射箭技术的百发百中……”
是呀,老师只要给予学生质疑的自由,让其思絮飞扬,那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才不会流于表面,会向纵横扩展,最终形成心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反之,如果学生处于刻板呆滞或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及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地情感体验,只是一句空话。
四、顺势延伸,乘胜追击——情理交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如果老师在教学《李广射虎》时按照教案来完成教学任务,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拒绝学生的提问,那么学生对李广将军的印象就只能停留在“神勇无比”和“力大无穷”上,虽然这样也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教师无形中抹杀了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挑战课文的勇气就此夭折。
所以老师可以顺势延伸,乘胜追击:“李广将军带兵巡逻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巡逻是为了保家卫国。
”“为了防止匈奴入侵。
”“为了恪守将军的职责”……老师马上抓住要点:“对,李广没有忘记作为将军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他没有马上派人去寻找猎物是恪尽职守的表现。
”李广的英雄形象顿时高大了起来,对英雄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在短短絮语的交流中,思维的火花进行着碰撞,情感不停地交融,学生能从“神勇无比”体会到“有责任心”,从“力大无穷”体会到“有亲和力”,这是
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结果,是思想情感上的拓展和延伸。
所以老师应该学会善用学生的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问,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使其在自信心的驱动下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情感的升华。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
教育与情感的关系被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比喻成池塘与水的关系,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应毫不吝惜地鼓励学生去思考,争辩,开启学生智慧,陪伴他们走过一节节“激情燃烧的课堂”,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