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合集下载

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

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

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新课标中确立的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情感教育。

语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一、让语言营造情感的氛围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早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灌输,而是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的一种感情交流,教师的语言是否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一定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感情相符的氛围去吸引、感染、打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美感,从而真正地走进语文艺术的殿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导语,立足于以情动人,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或激发情感,或制造悬念,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在一节课的开始就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学习期待,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

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适时地运用精练、生动、优美、幽默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利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灵魂深处,和作者一同品味生活的喜怒哀乐,受其感染,受美熏陶,从而进入课堂教学的佳境,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不仅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陶冶了情操。

二、重朗读推进情感的深化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即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积累离不开朗读,没有朗读,体验和领悟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想情感便无法实现,也就谈不上情感教育的渗透。

其实,对于朗读的作用,古人早有明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最好的体现。

文章之味是读出来的。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够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冲击,激起同感引发共鸣。

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匡易才
语文教师应该将蕴含在语言文字 中的“ 情” 挖 掘出 “ 引渡” 到 自己身 上 , 我设计情 景 : 如果你碰 到类似 的 来, 渗入到学生 的心灵 , 塑造他们追求真善美 的道德情 情况会 怎么做 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 。“ 地 操, 让语文课承担起“ 教育人 、 引导人 、 鼓舞人” 的责任。 震 时 ,我会把 自己积攒 的零 花钱捐给灾 区。” “ 野炊


读 中传 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 我会将 自己的水分 给忘带 的同学 。” “ 看到小 鸟掉
声 之于文犹如花之 于树 ,文 章的情是通过 声音 下窝 , 我会拾起它轻轻放 回窝里 。” 朴实 的话语 , 折射
来再现和传播 的。教学《 卖火柴 的小女孩 》 时, 我 引导 出纯真 的心 。我 分明感觉 到文 中小姑娘 身上 的光芒
担, 心 情会 放松一 些 ; 心 中的疑 问说 出来 , 心 里会 更 然增美 ” 的课 外实践 活动 , 活动得 到了孩子们 的积极 明 白。” 课 文所写的人和事 , 所绘的景和物 , 所抒 的情 响应 。有 的在树林里做 鸟窝 , 给小 鸟一个温 暖的家 ;
和意 , 都会 引发 学生心底 的呐喊 , 像惊 涛拍岸在 学生 有 的在 农 田里 制 作木 牌 ,书 写 “ 请 保 护人 类 的朋 心里泛起浪花 。课文《 七颗珍 珠》 写 的是小女孩 宁可 友——青蛙 ” ; 有 的在小河里 清理河 面上 的各种垃圾 自己受 渴 , 把来 之不易 的一 罐水让给小 狗 、 妈妈 和过 路人喝 。为让学生感受小姑娘 的善 良, 并把她 的善 良
… …
学生用双手为大 自然增添了一道靓 丽的风 景。 ( 作者单位 : 双 峰县锁石镇特佳学校 )

用爱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用爱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用爱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是用一颗心去唤醒、激励另一颗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真正地爱孩子。

”班主任工作就是用心的言传、爱的身教、独特的唤醒教育艺术,细致入微地关爱欣赏每一个孩子,激励感染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把心灵的呵护和智慧的培育作为教育的两翼,助推孩子们跑起来、跳起来、飞起来……用爱轻轻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倾听生命花开的声音,真正让班主任工作长出“妈妈的味道”。

一、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唤醒激励每一颗心灵爱是教育的永恒前提。

爱之于教育,犹如大海之如水,没有水的大海不能称之为大海,同样,没有爱,绝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为人师者,必须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生的心灵,每一天都应从关爱开始,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爱一切孩子,爱孩子的一切,把一切爱给孩子”,相信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你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以爱的春风绽放每一朵蓓蕾,以信任的目光开启每一个心灵的宝库,让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

从教师的角度,就是:爱——信任、期待——唤醒教育的主体自觉;从学生的角度,就是:被爱——自信——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尤其对心灵有创伤的孩子,“教育者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和关切的态度,会在受教育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苏霍姆林斯基)。

他们犹如背阴山坡上的小草,冷寂的心里更需要爱的阳光照耀。

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用“显微镜”看他们的成绩,用“放大镜”看他们的长处,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都会在这些孩子的情感世界里激起更强烈的波澜,产生更灿烂的阳光效应。

二、真爱自己的学生,让每一个细节充满“妈妈”的味道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人,把自己当成孩子情感路上的朋友、求知路上的伙伴,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是一种纯粹之爱、理智之爱、科学之爱。

真爱,是衡量一个教育者是否合格的标准。

“妈妈”这一角色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当中都无可替代,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让每一个细节充满“妈妈”的味道,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

走进学生心灵 拨动情感之弦

走进学生心灵 拨动情感之弦

走进学生心灵拨动情感之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一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我们都知道,那根琴弦应该始于老师的指导,源于老师的鼓励,基于老师的教学如何定位。

其实,只要老师肯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只要老师肯富于激情地弹准音符,只要老师能够鼓励学生将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来,就能将《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写作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这一要求进行到底,最终就能使学生这把”琴”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

当我翻开学生的《老师,我想对你说……》这一篇篇作文时,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种种声音:或委婉,或哭泣,或悲痛……我的心情激动万分。

有个女孩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向来只会纸上谈兵,动手操作能力差了点。

在自然课上,老师让我们做实验,当我正在琢磨怎样做才更完美时,别的同学几乎都做完了,老师说:‘你太笨了’,这伤了我的自尊心……”还有个女孩似乎在恳求说:“老师,我是个单亲孩子,我渴望爱,我想每天到学校都能看到您的笑脸。

”这一句句、一声声的真情流露,在震撼我的同时,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纤细、真挚的笔触正在通过一件件平时被我忽视的、不屑一顾的小事,呼唤着人间真爱——师生情!这个很平常的题目,不正是我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学生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生活和困惑,诱发他们乐于作文的好机会吗?我窃喜,那种“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局面将要被我打破!认识到这一点,我开始了作文教学的新探索——艺术地再现作文场景,走进学生心灵,拨动情感之弦。

于是我认真阅读了学生每一篇想和我说的心灵之语,然后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了心灵对白。

我给这位性格内向、只会纸上谈兵的小女孩这样写道:“孩子,你很优秀,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堪称同学的表率,所有任课老师都喜欢你。

其实自然老师并不是故意说你,更不想伤你自尊,如果你把这句‘太笨了’看作是一个外祖母对外孙女亲切的呢喃,意义就不一样了。

拨动孩子内心的那根“情”弦——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拨动孩子内心的那根“情”弦——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拨动孩子内心的那根“情”弦——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

作文应是有感而发、有情而发,而现在一些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是不是我们没有找到那根能触动他“有感而发”的弦呢?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并总结了一下,有了一些体会:一、拨动兴趣之情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习作例文叫《护蛋》,写的是一次保护鸡蛋不破碎的实践活动,学期初我拿到新书读了后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想到了另一个“护蛋”计划——把鸡蛋从高空中抛下,怎么做鸡蛋不会破碎?这个习作计划才布置给了学生,他们就唧唧喳喳的议论开了,先给这个实验计划起名为“安全着陆”,又饶有兴趣的讨论具体怎么做。

我沉默不语,任由他们讨论。

过了一会儿,几个孩子有了主意,举起了小手。

我没有让他们立刻说出来,而是让大家把自己的设想写下来,要求是要写清楚。

然后,布置孩子们回家把自己写好的计划读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帮助进行“理论验证”,最后实施计划并完成习作。

由于这个实验让孩子们兴趣大增,并且亲自动了手,所以完成得很顺利。

也有部分孩子因为浪费几个鸡蛋被爸爸妈妈批评,我也因势利导让他们又写了一篇后续作文,并及时表扬了写得好的同学。

以后,在每次作文前,我总是先找到学生的兴趣之门,带领他们饶有兴趣地说一说,做一做,再写下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谁说不是呢?二、拨动爱恨真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习作包括一些课文都是在引导孩子去观察生活,对生活现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从而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于是,每周我都会组织学生讲讲一周见闻,我也会及时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电视上看到、听到的事情讲给孩子们听,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

不拘长短,不拘内容形式。

事要重点记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要重点记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景要重点记下景物形状、颜色、大小、动、静特点;物要重点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途与功能……再用写信的形式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互相读信。

拨动学生情感的弦

拨动学生情感的弦

拨动学生情感的弦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标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

因此,语文教学除了重视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之外,还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造,要关注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加强情感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使学生透过情感积淀很自然的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呢?我在平时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一、选准“触发点”,诱发情感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实际上作品内部都有境,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道理,便会产生一种亲近感。

如《船长》一文,我捕捉课文的动情点。

首先利用投影出示文中插图,紧接着录音播放:“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们透过阴森可布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师:看到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选择逃离呢?他这么做有何意义?生: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我佩服他的勇敢。

生:这里为何用“雕像”一词?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文听其言,感其行,大家一定能清晰的看到你心中的哈尔威船长。

我用这一特定的镜头作为情感的触发点,煽动学生的情感,使其以心入境,很快进入文本。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上课伊始,我用动情的语调说:“我们赞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慨叹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敬慕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而伟大的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紧紧的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那浓浓的爱国之情深深的打动了我们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肖邦,收获那份感动。

’’老师的语言描绘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文章的情境,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走进学生心灵 拨动那根琴弦

走进学生心灵  拨动那根琴弦

走进学生心灵拨动那根琴弦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季永军一位德育专家说过:“凡是有成效、有魅力的教育方法,都是建立在教育者对当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深入洞察和深刻理解基础上的。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对这些话有着切身的体会。

如果班主任能够以发自内心的爱和开诚布公的态度对待学生,就容易架起师生之间的心桥,走进学生的心灵,也就很容易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独特的琴弦。

一、与孩子的心灵对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心与心的对白,在生活中只有走进对方的心灵,才能感受对方的灵魂。

作为班主任,只有与孩子的心灵对话,才能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先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这些孩子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

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导致教育的失败。

那么,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有影响的教育呢?案例1:我曾教过一个学生,他叫小宇。

这个学生对什么事都无所谓:父母的责怪,学习成绩的好坏,别人的看法,似乎都与他无关。

他说话特别少,与同学们玩不到一块儿。

在接触中我了解到,虽然他不善于交流,但学习成绩不算太差,同时我也发现他有许多优点。

只是几个原因导致他有自闭倾向:一是父母对他的要求很高,以成年人的想法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便厉声呵斥;二是他胆子比较小,怕说错话别人笑话。

针对他的情况,我决定从四个方面入手:1、有意识地与他交流。

我在作业本上给他留言,比如“你今天的字写得很漂亮”,“明天争取一道题也不错”,同时要他也写一写自己想对老师说的话。

刚开始他没有什么反应,慢慢地他写到“我真高兴”、“谢谢老师”。

话虽然不多,可是我感觉到了他的变化。

每当我微笑着看他的时候,他也开心地笑了。

2、有意识地让他在人多的地方说话。

课堂上让他多回答问题,在故事会上讲故事,让他负责主持升旗仪式。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近年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已经成为了教育界一种普遍的说法,意思是指成功的教学需要触动学生内心深处,如同弹奏一架琴般让学生的灵魂在教学中得到了升华。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是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灵层面的提升。

众所周知,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感到乏味和无聊,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加愉悦地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品德修养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首先,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习惯、兴趣、情感都有所不同。

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把课堂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结合,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情感因素。

我们的情感体验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与学是情感交互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充满了感情,才会真正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所以,教师应该寻求与学生产生共情,感受到学生的愉快和痛苦,快乐和沮丧,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第三,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个人价值和学校的整体价值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强化对共同体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在课堂上加入一些集体活动,如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不仅促进学生成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将学生的问题抓在萌芽状态时及时解决,以保证教学效果,并启发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自学能力。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需要教师的发掘、呵护和培养,也需要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和自我申诉。

语文教学如何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语文教学如何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语文教学如何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灵魂地位,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水乳交融,是教师、学生、作者共同弹奏的一曲和谐美妙,动人心弦的心灵交响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丰富灵动的情感之弦,营造和谐愉悦、充满情味的语文课堂氛围?一、因故事诱情故事以趣味性强,语言通俗明快,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等特点被人们所喜闻乐见。

课堂上用故事诱情,犹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就会情不自禁进入课文情境掀起情感涟漪。

1.口述故事。

例如我上《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先讲《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故事。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人世”的顽石,这便是贾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

“木石前盟”主要讲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这顽石即天庭的神瑛侍者,下世前,曾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她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人间走一遭,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回报他。

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的感觉;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些故事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听故事录音。

教师可从课外资料中精选一至两个能反映主题的主人公的故事,或将本文故事的录音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学生听,提出倾听要求。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主要写邹忌规劝齐王纳谏的故事。

上课时,可将故事通过录音播放给学生听,给学生一种新奇的、先人为主的印象,避免因文言文的深奥晦涩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3.看故事光碟。

通过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配音,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情感得到陶冶,思维得到提升。

如教学课文《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时,可让学生观看《水浒传》中有关林冲、鲁达、杨智的故事光碟,让学生了解其人物的性格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二、于品读悟情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拨动学生心中情感的琴弦

拨动学生心中情感的琴弦

拨动学生心中情感的琴弦比赛前一天抽到了《掌声》一课。

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掌声》跃入眼帘。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它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综观全文,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鼓励的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

刚读完课文我就被这个短小的故事深深感动,也被小英那戏剧性的生活经历所吸引。

但感动之余,心底也冒出了不少疑问。

如此感人的课文我该如何讲呢?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到底该是什么呢?是让学生理解掌声的深刻含义,还是让学生了解掌声所具有的魔幻般的作用。

反复品读课文后我突然感悟,这掌声其实只是孩子们当时内心涌动情感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而已,也许在当时有些孩子是因为同情而鼓掌,有些孩子是因为想鼓励小英而鼓掌,有些孩子只是被大伙所带动而鼓掌。

在鼓掌的同时,孩子们的内心只有情感在涌动,并没有思维在深化。

于是我决定带领孩子们透过那朴实的话语,走进课文,去体会小英情感的变化,去领悟掌声对于一些正遭遇困境的人所具有的魔力。

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也一下子清晰了不少。

课文是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也就借助了“小英自卑——自信”这一情感主线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情境谈话,拉近人文上课伊始,我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孩子们,今天后面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表示欢迎!”接着,我又说:“正因为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所以陈老师今天也有些紧张,大家能用掌声鼓励鼓励我吗?”学生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谢谢大家!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今天咱们继续学习21课——《掌声》!”这一导入不仅挑起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掌声的力量。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问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是富有情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盛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生命演绎。

在语文教学中,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也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源泉是“情感”。

那么如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浅见。

一、培养“三位一体”的师生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我们都知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信其道”。

我们让学生“亲”,首先必须“亲”学生。

这很简单只要我们把自己的角色定在“三个位置”上就足矣。

第一个位置是老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只要老师博学多才,又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那么就会得到学生的“钦佩,尊重之情”。

第二个位置是父母后兄妹。

教师就像关爱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去爱护和教育自己的学生。

这种角色如果到位的好会在学生那里得到同一家人之间那样的“亲情”。

第三个位置是朋友,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当作朋友,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友好的尊重学生,学生就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向你说心里话,同你讨论各种问题。

这个角色得到的是“友爱之情”。

“三位一体”角色得到“三情合一”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对老师且敬且爱又视同知己了,也就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满腔情,满腔爱。

他们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就会积极寻求,千方百计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兴趣盎然的吸收知识,从而进入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字正腔圆地读,激情澎湃地涌,如情入境地吟,生动活泼地悟,有的放矢地议。

二挖掘文本的动人之情新课标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所学范文篇文质兼优,不仅叙事性文章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就是一般以论文,说明文也都包含着作者分明的爱和憎,完全脱离感情的课文是没有的。

语文教师要会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使之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与课文中人物,已经融为一体。

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琴弦四年级作文

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琴弦四年级作文

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琴弦四年级作文引言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根琴弦,只要触动它,就能奏响美妙的旋律。

近来,我在学校的音乐课上学会了弹奏钢琴,深深感受到了音乐的奇妙之处。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一段我与琴弦的故事。

让我与琴弦成为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音乐比赛。

比赛中,我第一次接触了钢琴,并立刻被它的优美音色所迷倒。

从那一刻起,我决定要学会弹奏这件充满魅力的乐器。

我向音乐老师请教,老师详细地告诉我如何读谱、如何摆放手指、如何配合自己的节奏等等。

我一边听着老师的指导,一边默默记住了每一个细节。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每天都坚持练习琴,与琴弦逐渐成为了朋友。

琴弦给我带来的快乐通过不断地练习,我逐渐掌握了弹奏钢琴的技巧,并能弹奏一些简单的曲子。

每当我弹奏钢琴时,琴弦就像是一位倾听者,用它那独特的音色陪伴我,让我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有一次,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上,我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们一起表演钢琴独奏。

当我坐在钢琴前,双手轻轻触碰琴键,琴声渐渐响起。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与自豪。

观众们的掌声如同夹杂着赞赏与鼓励,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动力。

琴弦教会了我耐心弹奏钢琴需要耐心和坚持。

当我在练习时遇到困难,琴弦教会了我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咬紧牙关,继续努力。

每一次的练习,都是一次锻炼我的意志力和耐心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磨炼和坚持,我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提高自己的弹奏水平。

琴弦也教会了我欣赏美,并将这种美通过我的指尖传递给世界。

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演奏技巧,还学会了理解和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

琴弦的共鸣,让我能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情感,让世界听到我的声音。

结语琴弦四年级作文相信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分享,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我的感受。

弹奏钢琴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通过琴弦的陪伴,我学会了欣赏美,学会了耐心,更学会了与琴弦共舞,奏出属于自己的旋律。

音乐的世界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正如琴弦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一样。

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作文教学应在“情”字上下功夫

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作文教学应在“情”字上下功夫
人的情 感源 于外在客观现 实。学 生 沉浸在物我交流的愉 悦中 ,对客观事物 的认 识加深了 ,能感受到平 日所没有感
因为他能使人最动感情 的去写。 语言发生的本身 ,是为着要 在人群
中表达 自我 ,或要 鸣发 内心的感情 ,顺
着这两个倾向 ,自然会 情不 自禁。现 在
学生作文一般都是 “ 逼 出来的” ,真正

⑩ 堡 堕
情景 : “ 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 ,只 见大娘 、小金花大嫂 依然伫立车站 ,不 停地挥手告别 。此时此刻 ,战士们再也
忍不住了 ,泪水模糊了双眼 ,要想对朝
中写了最可爱的人告别朝鲜人民的动人 地观察现 实生活 ,观察周围景物 ,能使 观察更主动 、更持 久 、更深 入。
我国古典美学中 ,一直把情感放在创作 的最 重要 、最 突 出 的地 位。刘 勰 《 文
段音乐等 ,使 学生进入情境 、进 人角
个学生发现 暴风雨后 “ 瘦 弱的小草被
色 ,通 过分 角色表演 “ 表白自我” “ 鸣
打得歪歪斜斜 ,身上溅满了泥 ,我想小 草一定完了 ,谁知太阳~晒 ,她们就抖 掉了脸上晶莹的泪珠 ,慢慢地又挺直了 腰 。”有学生惊喜地发现了岩缝里生长 的小草 ,并在文 中写道 : “ 我也要做一
滔不绝 ,斐然成章 。
心雕 龙 ・ 情采 》中说 , “ 情 者 ,文 之 径” , 《 知音 》中又说 , “ 缀文者情动 而辞发” , 白居易《 与元九 书 》 中写道 “ 感
人心者 ,莫先乎J 隋”。Ng U 作 《 被侮辱 与被损 害的 》时 ,生动地进 行了诠释 ,他说 : “ 在那些漫漫 的长夜
观察成果 , 使 感知 的形 象能持久 的储存
在 学 生记 忆 里 ,只有这 样 学 生写 出 的 作文 才 生动 感人 。如指 导 学 生观 察小 草时 ,让 学 生融 入 思想 感情 ,喜 欢 对

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 获取最理想的物理教学效果

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 获取最理想的物理教学效果

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获取最理想的物理教学效果“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随着江苏教育新政的不断推行,广大教师进一步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对物理感兴趣,使之想学、爱学,从而学好物理。

那么物理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去获取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通过对古今物理名人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家事迹,如讲述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的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的故事,以及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通过教师良好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要指导学生重交往、愿交往、会交往,即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辩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优化,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心、动情。

通过教师良好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课堂答问时,教师就得有所区别的给予学生或鼓励或严格的情感信息。

要用期待的目光亲切地看着学生,轻言轻语地点拨、鼓励。

学生一旦完整地回答出来,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总之,情感导流,要因人而异。

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千万不能再用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来扼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通过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丰富的情感,幽默的语言,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

风趣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创设情境,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沈玉莲)

创设情境,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沈玉莲)

创设情境,拨动学生情感的弓弦——青浦一中初二语文备课组3月份听课反思沈玉莲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听了张宝莲老师的课之后,对这一点的感受更深了。

张老师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一开始就运用了多媒体播放了配乐朗诵,并有同步画面呈现。

包含感情的朗读,低沉悠扬的音乐,淡色勾勒的画面,自然地营造出了一种带着淡淡地忧伤的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其中的父子深情所感染。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的确,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静态语言转化为动态语言,那么,不但能形象地把课文的物景再现给学生,而且能轻易地拨动他们的情弦,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刘霞老师的《活板》一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运用了一段制作活板的录象资料,她让学生先看录象,然后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活板的制作流程。

从之后学生的发言表现来看,学生已经从中清楚了解了活板的制作过程,并且也清楚地感受到了活板相对于之前的雕版印刷的先进性,对毕升这一发明的意义有了叫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此一环节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可见,通过多媒体对描绘性的语言进行语音形象的模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听”的景,可感的情,避免了那种平板的、单调的接触,能较轻松地扫除学生的理解障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刻的体会作品的内涵。

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当然,创设情境,并不局限于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

让小学阅读教学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让小学阅读教学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创 新 教 育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来的。

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是情感,情感是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因、手段和目的。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形式的链接,实现从课堂到情感的跳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心灵的沟通,进而发挥作品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1 调动经验——融情阅读感悟需要调动经验来支持,只有课文展示的情境与生活经验融合,感悟才能带有鲜明的情感,对课文思想的感悟、才能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

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把贮存在学生脑海中的相似经验激活,架起经验和课文主题之间的桥梁,引发联想,实现经验与课文情境的融合,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感悟未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笔者在上课开始前先让学生拿出几张小时候的照片。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出生时都是那么娇小,是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与呵护下一天天健康成长,过着快乐的生活。

谁能向我们讲讲母亲是如何细心照料你们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都绘声绘色将母亲的爱描绘了出来。

让每个学生的心理被这些饱含深情的往事所深深的打动。

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诵读课文的关键语句“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

”通过如此教学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母亲的不辞辛劳,以及对子女体贴入微的关爱,进而教育他们不要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2 创设情境——激情小学生主要以形象记忆为主。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课件,运用媒体,把课文形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画面,以帮助学生再现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进行朗读训练。

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教学伊始,笔者让学生通过录像,亲眼看一看巨浪翻腾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及长江两岸的繁荣景象。

这时,笔者再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很快地把学生带进了课文,带到了长江边。

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起来,对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古老悠久、气势磅礴,也就有了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不是序言]我们积极地探究:如何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做到童言无忌、我口写我心。

可有一天突然发觉,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也不能做到这一点,总是喜爱雕刻、或许还借来他山之玉,把一篇文章写得不姓自己。

本篇也许你看了会觉得它不像是论文,然而你一定会赞同它的真实。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作文教学的一点探究《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看摸索和练笔的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的确,“生活确实是作文”,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又是平淡似水的,限于学生认知、情感、经历的局限,要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真情却往往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我们不妨来看看现在的小学生作文吧!作文“假”、“大”、“空”,写老师无非确实是“批作业到深夜”、“雨雪天坚持给学生补课”、“生病了仍旧坚持上课”等等,而写母爱确实是“冬夜织毛衣,双手冻得通红,两眼布满血丝”、“小孩生病了几夜没合眼,守在小孩周围”等等,写助人为乐确实是“把零花钱节约下来捐给期望工程”等等诸如此类的。

更有甚者,在一次“红十字”征文竞赛中竟有一名学生写了自己得了白血病,同意别人的捐助150多万元,(事实上他专门健康)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作文成了吹牛不用缴税的直截了当表达。

长此以往,我们暂且不说学生的习作水平如何,就连最起码的“做人”可能也成了问题,说假话、说空话、做事不务实、待人不诚……“诚信”,成了纸上谈兵。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做到“童言无忌”、“我手写我心”呢?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探究之路真实的展现给大伙儿,期望能给您一点启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的初探究当我面对着小孩们作文时的愁容不知所措时,有同行向我传授了“宝贵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但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至理呀。

因此,我带领着我的小孩们漫游书海(事实上看得最多的依旧作文书)。

一时刻,各种作文书纷涌而至,学生们面对作文不再说“不”了,我沉醉在这时的“成功”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众所周知,小学生作文教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把情感因素融入其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如果选取学生熟悉的、愿意写的东西,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学生就能“情动而辞发”。

教师设计文题,也要与小学生的具体生活、思想实际紧密联系,让他们能写他们所喜闻乐见,或正是心里想要说的话,同时还要注意带点矛盾冲突,灵活多变,要有新鲜感,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样做,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选择所要表达的内容,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

标签:拨动;情感;学生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一种高难度的思维活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尽管命题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他们也毫无兴趣,觉得无话可说。

原因在哪里呢,主要是没有写作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研究,忽视了情感的作用和情感因素的培养。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文中写了最可爱的人告别朝鲜人民的动人情景:“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

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我们读着,一定会被这催人泪下的语言强烈感染,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深厚的抒情基调,已经回荡在我们的心间。

“文学所以增人感”就是指以情感人,一切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真切地写了自己既独特又普通的审美情感体验。

文学是情学。

历史上人们对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因素的重视不是偶然的。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一直把情感放在创作的最重要、最突出的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径”,《知音》中又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对于创作的意义在哪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创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时,生动地进行了诠释,他说:“在那些漫漫的长夜里,我沉湎于兴奋的希望和幻想以及对创作的热爱之中,我同我的想象,同亲手塑造的人物共同生活着,好像他们是我的亲人,是实际活着的人,我热爱他们,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有时甚至为他们的心地单纯的主人公洒下最真诚的眼泪。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情感滋生着某种创造力,没有作者火一样炽热的情感,艺术生命的产生是不可能的。

小学生的习作与作家的创作活动虽然有所不同,但写作的心理规律是大体一致的。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作”。

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内在的心灵的运动过程。

小学生一旦对所写的事物和文章题目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习作任务。

写作的第一步便是“积累材料,感受生活”,即把客观生活里的东西录入心中。

但儿童往往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冷淡,观察时漫不经心,浮光掠影,未必达到留心的地步,这就很难有写作欲望。

美学告诉我们,用热情的眼光趣味盎然地观察现实生活,观察周围景物,能使观察更主动、更持久、更深入。

人的情感源于外在客观现实。

学生沉浸在物我交流的愉悦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深了,能感受到平日所没有感受到的美好的情感,在司空见惯的平凡之处看到动人的美,这样就形成生动、真切、完整地浸染着学生情绪色彩的新表象。

有感情地注视,还可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形象记忆的能力,巩固观察成果,使感知的形象能持久的储存在学生记忆里,只有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才生动感人。

如指导学生观察小草时,让学生融入思想感情,喜欢对象,亲近对象,或扮其形,或思其情,这样多数学生对这随处可见不惹人注意的小草都能有新颖的发现和独特的感受。

一个学生发现暴风雨后“瘦弱的小草被打得歪歪斜斜,身上溅满了泥,我想小草一定完了,谁知太阳一晒,她们就抖掉了脸上晶莹的泪珠,慢慢地又挺直了腰。

”有学生惊喜地发现了岩缝里生长的小草,并在文中写道:“我也要做一株顽强不屈的小草。

”这些词句所抒写的,不再是一般的对景物的观感,而是饱含着情感的体察。

注意观察与写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把情感移到观察感知的对象上,通过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加工综合观察事物所得的各种情感信息,能为学生在获得作文素材通向表达作文内容间架起一座桥梁。

学生有了厚积的写作材料,在构思时还必须根据写作目的进行选择。

选择哪些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内在联系的材料,关系着写作活动的成败。

客观世界、万象纷呈、人物形象、场面情景、人文风情……该怎样选取记忆表象呢?这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态度。

叶圣陶说:“事事物物,与学生接触而引起其思想情感者,均可为文题之材料。

”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一定是学生所喜爱的人、事或活动。

只有选取学生熟悉的、愿意写的东西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学生才能“情动而辞发”,因为此事此物独特的性质、状态、发展变化,在特定环境中的影响,能启动学生情感的开关,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索,所以才成为选择的对象。

一定要选择最感兴趣、最吸引他们的东西写,也就是说,让学生写那些最能动人感情的东西。

因为他能使人最动感情的去写。

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达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情,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情不自禁。

现在学生作文一般都是“逼出来的”,真正有写作欲望的很少。

重视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学生则能淋漓尽致地表述。

教师既是情感的体验者又是情感的诱发者,在指导中,一方面要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讲述,以及适时地赞赏、评价,为学生作文提供最佳情绪背景。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情感总是被生动的对象引起,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如做一个游戏,欣赏一幅图画,听一段音乐等,使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通过分角色表演“表白自我”“鸣发内心感兴”,让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产生符合情境的情感,形成一个有利于作文的氛围。

学生的写作情感燃烧起来时,在内心情感的驱动下,就能展开联想,文思泉涌,滔滔不绝,斐然
成章。

比如指导《考试失败的滋味》这一题目的写作时,让学生分别扮家长和学生,进行表演,再让学生讨论事情发展的背景,展示事情的经过,揭示人物的心理,表达人物的感情,最后可抽取学生与老师配合表演考试失败后挨批评时的对话片段,为该次作文更好地按题目要求将内容形成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在这种宽松、有趣、愉快的情感化的气氛中,学生写起来则有话想说,有情想抒,有理想辩。

总之,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将索然无味,难以成篇。

因此作文教学应注意在”情”字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

学生怀着感情,充满乐趣,就能“自由地呼吸”,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M].李霁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