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而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而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平潮初中/陆永红
我感觉,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初中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学生习惯了老师的讲,常常是听听、抄抄、背背即可,思维量的训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相对缺乏,而走进初一第一件事,我决定开始扭转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我真正去努力做到适时引导、适当点播。下面我就以第二单元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抓住课题做文章。
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不允许学生先看正文,只是先观察题目。其实,这已经是一个老套的做法,只不过,在力求把这件事做实、做细了,期望学生真有所得。每篇课文,学生看到课题,须书面完成以下三个内容:
1、这个题目你感觉好不好?好,写出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上去很普通而直白,但可以培养学生审视问题,大胆评价的能力。)
2、你能不能取出一个感觉比作者更好的题目?必须得说出你取的题目好在哪里?
3、这个课文题目让你写,你准备写什么,并在看课文之前写一个你认为最精彩的片段,留到学习课文时进行比较,到时请找出你的成功之处或与名家的差距之处。
拿《往事依依》为例,我挑了一些学生的回答,与大家分享:
有同学说,《往事依依》中“依依”两个字用得比较好,给人一种对往事有感情很美的感觉。但整体这四个字的题目,我感觉还是普通了一点。如果给我起,我就写“如烟的往事”我用了比喻手法,很形象;
也有同学说,让我写往事,我就起“再回首”,因为这个名字是一首歌名,会吸引到别人。还有同学说,我想起个名字叫“在指缝间溜走的往事”,我觉得我起的这个题目很生动也有趣,就像往事是个淘气的孩子悄悄溜走了,有一种跑动的感觉。起这个题目的学生是班上比较机灵的一个,我当时就表扬了他的创意特色,全班鼓掌。在他们众说纷纭之后,我则顺势和他们一起总结出,一个好标题的评价标准以及好标题作用,答案不必强灌,而自然水到渠成。
我感觉学生所起的题目,不管好差,起码他们在没有走进文本之时,就已经全力开动了脑筋,并学着与名家比较、学着评价、学着不迷信权威,并且在比较中增强了信心,激发了兴趣,而且学生对标题的兴趣颇为浓厚,也为下面进入课文奠定了扎实的一笔。而在全文学习结束之后,我会带他们回过头来再看课文的题目,以及看看自己取的题目和于老师相比,侧重点的不同,就可以知道于漪老师起这个题目,并非是独追求新意,而是为了表达对往事的一种深切的依恋、怀念之情,也就更让学生明白,切合文章的感情基调也是好题目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语文教学读为本。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但有时,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些埋怨,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会,我教知识点还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和他慢慢读啊。殊不知,对于生动活泼、喜好表现的初一学生而言,通过读,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感,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时,每篇课文,我都会给他们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被动选择的机会。所谓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就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摘抄、熟读成诵,为大家展示读;而被动选择的机会就是我规定一段,全班来读,并进行比赛读。还以《往事依依》为例,我选择了第二位老师上课的一段:“从老师朗诵着到注满情思的眼睛”,课前我就要求她们将这一段摘抄在本子上,同时,朗读成诵,然后,4人组成一个小组,先在小组内选出朗读最到位的,到上课时,就请每组选出的代表上台朗诵,而其他组的成员就负责指出优点及缺点。
我发现一开始学生好像都拘泥于比谁的嗓门高,一般也只能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真正能注意朗读技巧的不多。我不动声色,不谈技巧,只是为他们范读了一遍,当我动情地读到“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我停了下来,整个教室静得出奇,接下来爆发出一阵掌声。我微微一笑,仍然不谈技巧,只是又例举了这样一句话“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难,让我坚定地走下去”,第一次范读,我把嗓门提得很高,我这样读(示例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难,让我坚定地走下去),然后我停了一下,进行第二次范读,我把语速放慢,声低而气重,我这样读(示例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难,让我坚定地走下去)孩子们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嘴里还轻声地模仿着,看得出他们似乎在品悟。然后,我请他们谈听后感,学生一一发
言,这时,我再顺势指导,朗读不是拼声音高低的,朗读的技巧千千万,我从语速的快慢谈到语调的轻重,谈到抑扬顿挫,谈到朗诵的环境,谈到情感的投入,谈到“声低而气重,声高而气匀”,谈到什么叫“于无声处听惊雷”学生侧耳谛听、兴趣颇浓,争相模仿。前一周,我班上的一名学生就是在我们通西片演讲比赛出线,并到区里来参加演讲比赛,这并不是说,我一定有多大的功劳,但我相信,语文老师能时刻将“读”“诵”放在心头,落在口头,学生必将爱上朗诵,爱上语文!。
三、走进课文学写作。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便是为了运用,学以致用乃高境界。而运用之中最重要的一点,我感觉便是写作。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我在语文课文教学中便是尝试“以例生文”。
还拿“往事依依”为例,仍然以课文第五段老师上课的情景为例,之前在指导朗读阶段,我已经带学生充分地读了,现在,我要他们静静地看,默默地读,在读中继续品悟。学生再次看了这一段以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这段话写两位老师的过程中,写到了老师身上的哪些器官?”,学生感觉我提的问题很奇怪也很有意思,赶忙寻找并回答:“写到了老师的头、肩膀、眼睛”,然后我让学生将自己课前写的片段拿出来找,自己写的往事中,有没有提到人物的,提到人物的,有没有写到任何器官的。学生马上兴奋起来,一行一行寻找,找了半天,一个学生举手了,他写小学时,参加运动会的跳高项目的,他写道:“我参加了运动会的跳高项目,第一跳我轻松的跳过去了,后来,看到杆子又升高,我的双腿在抖。”这段中提到了器官“腿”。还有一个学生也写老师上课的情景,有这样一句:“当我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的眼睛亲切的望着我。”提到了“眼睛”。看来,答案似乎不够丰富,有点冷场。
在此种情况下,我马上拿出我课前所写的一段“下水作文“范读”,我是这样写的:“记得当年教我初一的孙老师尤其喜欢朗读,每次朗读前,他都要用他严厉的目光环顾一下整个教室,那种眼神似乎在提醒我们“洗耳恭听”噢,然后他便会清清嗓子,将书举到胸前,大声朗读起来,他的头和身子会随着他的朗读而摇晃,他的嘴角会随着优美的句子而上扬,整个脸上溢满了无尽的快乐。”学生鼓掌,然后寻找我的这段文字提到了孙老师的“目光”“眼神““嗓子”“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