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测算实证研究
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测算的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9-012-02摘要农村劳动者作为理性人,在面对城乡收入、农业和非农产业收入差别越来越大,会做出的理性选择就是在农村或城市去从事第二、三产业。
以此为理论,本文对江苏近十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测算实证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现代化、城镇化建设。
而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非常重要。
江苏省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转移力度加大。
但相对农村地区的需求来讲,目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
为了能顺利转移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底有多少。
只有弄清这些问题后,才可能提出合理建议,找到可行办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动态的和相对的概念,它随着耕地面积、机械化程度、科学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
即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不影响农业的发展。
当然,农村二、三产业也会产生剩余劳动力,但考虑到他们兼业较多,而产生剩余后最终回到农业生产中,因此笔者认为农村二、三产业不存在剩余劳动力。
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实际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小于农业剩余劳动力。
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去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农村劳动力剩余种类主要有三种类型:积累型。
由于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而引起的积累型剩余。
效益型。
随着新科技和机械化在农业的应用,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效益型剩余。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基于对苏北地区的实证分析
企 业 经营者 应重视研 究职 工需要 、动机 、情 感 、个 性 ,在 物质 、制度 、精神等多种层 面上尽量满足职工
需 求 ;组 织 员工 学 文 化 学 技 术 ,开展 岗 位 技术 技 能 比
注 : 本 文 是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农 村 经 济 与 金 融 研 究 所 、 中 国 农 业 银 行 农
( ) 三 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培i和职业 导 J J I 旨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 出,由于企业技术要求与就业农 民的技能不适应,劳动力供需结构性失衡的情况普通存 在,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尤为必要。
根 据 调 查 结 果 , 建 议 在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之
定价的话语权,提高公司的营业额与利润率 ,从而降低 企业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缓解 “ 招工难”问题。
的 机 会 ,由此 避 免 职 工 因知 识 老化 过 时 而 面 临 下 岗淘
1 、提高工人工资与福利待遇。对于经济条件较差
的农 民工 ,决定劳动力 流向的主要 因素是价格 ,劳动
收益是劳动者选择就业的首要 因素 。企业要确立 “ 职
工 就 是 企 业 财 富 ” 的理 念 ,真 正 把 人 力 资 源 开 发 、提
价 格 与 价值 的相 对 平 衡 ,按 时 发 放 工 资福 利 ;积 极 参
参考文献 :
l [ ] 费景 汉 ,古斯 塔 夫 、 美
版社 ,18年 。 99
拉 尼斯 . 力剩 余 经济 的发 展【 . 劳 M]华夏 出
2 蔡防. 中国 的劳动 力 市场 发育 与就业 变化 [J经济研 究 ,20 ()。 J. 07 7 3 、张晓 波 ,杨进 ,王 生林 . 国经济 到了刘 易斯 转折 点 了吗 ? 中 一 来 自贫 ……- 困地 区的 证据 [ . 江大 学学 报( J浙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 99。 ,2} () 0 4 、陈钊 ,陆铭 . 割 到融 台 :城 乡经 济增 长 与社 会 和谐 的政 治经 济学 从分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 引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从事非农就业的现象。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者,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们无法在农村地区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就业的减少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受到影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对城市地区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3.1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业的就业空间逐渐减少。
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促使他们选择外出打工。
3.2 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较多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
城市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有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
对于农民来说,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就业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还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促使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退休、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也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化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化实证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运用江苏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从农民自身的角度,运用eviews7.0软件对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并建立了模型,最终保留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三个因素。
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最为显著,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业机械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机械;农民收入一、引言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要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
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农业机械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手段和先进生产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清洁生产方式。
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影响农业机械化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综合因素的考虑上。
例如彭代慧,祝诗平从劳动力、土地状况等和农机产品相关的影响因素方面剖析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农资产业的自主创新,实行农业服务专业化的一系列政策意见[1]。
杨敏丽、白人朴利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指标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农机总动力随人均收入、劳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增长而增长[2]。
张丽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建模与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均纯收入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贡献比较显著[3]。
王德成采用ahp 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和人均科研经费与农业机械化装备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影响因素之一逐渐被关注,但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影响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很少有计量探究。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失业和转移就业的问题。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就业的困难与挑战、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社会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技能提升、产业转型、农村经济、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农民共同努力、政策措施、支持体系。
1. 引言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地区中超过农业劳动需求量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已经超过数千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和生活压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不仅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转移就业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加不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将导致农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加剧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如果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将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闲和农业淡季时选择外出务工或转行其他行业从事非农劳动的现象。
由于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综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参考文献,内容涵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方式、影响因素和政策等相关内容。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张振新等(200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论文通过对河北省的调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进行了研究。
通过相关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家庭规模、教育程度和市场需求等。
2.赵坚等(201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选取了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案例调查的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1.范建民(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抉择条件分析——以浙江省丽水市、四川省广元市和河南省济源市为例》:该文章通过对浙江、四川和河南三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流动、留守和近乡就业等,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邓李建等(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创业和就近就业等。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1.章锦河等(201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土地流转》:该论文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促进作用。
镇江农村富余劳动力测算实证研究
村 、 理安 排农 民培 育方 案都 有重 要 的意 义 。 合
2 概 念 界 定 与 方 法 介 绍
农 村 富余劳 动力 是指 超 过农 村产业 需求 的那部 分 劳动力 , 般 可 以从 静态 和 一
动态两 个角 度对 农村 富余 劳 动力进 行 界定 。从 静态 角度 来看 , 村 富余 劳 动力 应 农
该 是农 村 劳 动力 与实 际所 需 要 的劳 动力 数 量 之差 ; 而从 动 态 角度 出发 , 需要 考 则 虑导致 劳 动 生产率 提 高 的相 关 因素 , 农 业生 产 投 入 的增 加 、 术进 步 和 科学 管 如 技 理等 , 即在现 有耕 地 面积 不变 的情况 下 , 业 劳 动生 产 率 的提 高 将使 劳 均 负担 的 农
下降到 2 0 0 8年的 3 4 0人 , 占农村 从 事农 业人 员的 比 重从 1.3 98 55 %T 降到 1 .5 35%,但 富余 劳动 力数 量 仍 然 巨
大, 对 这一 问题 本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最后提 出 了解 决农村 富余 劳动 力 问题 的政 策 建议 。 针
◇
1 导 言
◇
基础 上推 算农 村 富余 劳 动力 的 测算 方 法 并对 镇 江 2 0 — 0 8年农 村 富 余 劳动 力 00 20
数量进 行测 算 。
3 镇 江 农 村 富 余 劳 动 力 测 算 的 实 证 研 究
1 5
镇江社 会科学 21 0 0年 第 1 期
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迁移的实证分析
而美 国 、 日本 、 国、 大利亚 等发 达 国家最多 只有 6 即便 是 埃及 、 德 澳 %, 巴西 、 印度 、 国等 国家 也都 在 2 % 泰 0
- -
4 %之 问。我 国显然存在 规模 巨大 的农 业剩余 劳动 力 。与此 同时 , 国地少人 多 的现状决定 了农村 就业 0 我
的 困难 , 何促进 非农就业 成为一 个重要 的现实 问题 。经济 体制改 革之后 , 如 长期 阻碍农 民进城 的户籍 制度 已经松动 ,大量农 村剩余 劳动力 开始 流 向城市 。 18 年 ,农村 劳 动力在 三次 产业 间 的分 布 比例为 08 : 95 . 2 01 :.8到 20 . 0 , 03年这一 比例变 为 06 :. :.0 0 0 . 01 02 。表 1 述 了改 革开放 后 , 4 6 描 农村 劳动 力 向其 它行业转 移
走 的农 民工达 7万人次 , 春节 后从 2月 1 5日起 到 3月初 , 广州 火车 站每天抵 达 的旅 客达 1 多 万人次 , O 西 站高峰期 日客 流量达 2 8万人 次 , 当于 几座百 万人 口的大城市 在火 车上运 来运 去 , 相 如此 规模 的人 口迁移
世所 罕见 。
然 而 , 所有人没有 想到 的是 ,0 5年开始 , 令 20 珠三 角地 区的广 州 、 深圳 、 东莞 等地 急缺 生产工 人 20万 0
一
5 7— 维普资讯 Fra bibliotek区域经济
陈承明 刘文可 农村剩余 劳动力跨 省迁移的实证分析
第 6卷 第 2 期
从 上世 纪 8 O年代起 , 中国 出现 了一浪 高过 一浪 的 “ 民工潮 ”, 以百 万计 的农 民涌 入经 济 繁荣 的东 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为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意愿、转移方式以及转移后的就业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本次调查选取了我国地区农村地区的五个村庄作为样本,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调查对象主要为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的农村劳动力。
三、调查结果1.转移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有大约80%的农村劳动力表示有转移意愿。
其中,30%的人表示有强烈的转移意愿,40%的人表示有一定的转移意愿,剩下的10%的人表示愿意尝试一些新的就业机会,10%的人则表示没有转移意愿。
2.转移方式根据调查数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约占总体的5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城镇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获得相对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2)外出务工:约占总体的30%。
这一方式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外地城市或附近农村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临时打工,获得一定的工资。
(3)创业就业:约占总体的1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自主创业或开设小型农业产业进行就业。
(4)家庭就业:约占总体的1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发展农村家庭经济,进行自给自足的就业。
3.转移后的就业情况据调查显示,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收入较转移前有显著的增加。
其中,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收入最高,其次是创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家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收入较低。
四、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问题:1.转移意愿高但实际转移机会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农村劳动力有转移意愿,但只有50%的人选择了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而且创业和家庭就业的比例都较低。
这说明在转移方面,政策和市场的供给还没有达到农村劳动力的期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007-12-16 13:11: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中专文化程度的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
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其中省外万人,省内万人。
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万人,其中女性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
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
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指农村中年轻、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由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不足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无法在农村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只能选择向城市转移寻求工作机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容易,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土地资源不足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有限,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在家乡找到实现自身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从而选择向城市转移。
二、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目前我国农业结构呈现出农民人均收入低、种植业赖以生存的土地逐渐减少、农业税费负担较重等问题。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不到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在农业领域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只能选择向城市转移。
三、户籍制度限制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流动性,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政策多数是面向市民户口的,农村户籍者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和待遇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职业技能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技能水平不高,适应城市工作的能力较差。
这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也加大了他们向城市转移的难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一、加速农村土地结构改革应加快土地流转和国有农场发展的进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规模化、专业化农业转移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应该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使他们更容易融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
三、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应该逐步取消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户籍限制,建立更加开放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城市享有与城市户籍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政策。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地区差异——基于苏南、苏中、苏北三地的实证分析
述了江苏省农村劳 动力转移 的概 况 , 通过对苏 南 、 中和苏北三个地 区的问卷调查进行 对 比分析 , 苏 找出转移劳 动 力在地 区之间的状态差 异 , 并对转移劳动力的收人和进城迁居意愿这两个方面进行 了重 点分 析。
关键词 劳动 力转 移 ; 区差异 ; 地 收入 ; 迁居意愿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3 5 (0 6 0 -0 10 1 0—4 6 2 0 ) 40 4-4 中图分类 号 : 2 F4
江 苏 省 农 村劳 动 力转 移 情 况 的地 区差 异
— —
基于苏南 、 中、 苏 苏北三地 的实证分析 张玉洁 , 唐 震 , 李 倩
(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苏 南京 2 0 9 ) 江 10 5
摘要
江苏省 区域经济 发展 不平衡 , 使得农村劳动力在 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中也 出现 了一定 的差异 。文章 阐
、
问题 的提 出
力转移 的高峰时期 , 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生产劳动率也大幅度 提高 , 富余 的农村劳动力开始 品价格下跌 , 民收人增长缓慢 。需求 的限制和供 农 悄悄流 动 。8 代 中期 , O年 由于 乡 镇 企 业 发 展 迅 速 , 给的放大 , 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 使得农村剩余劳动
大部分 劳动 力流 向 了当 地 的 乡镇 企 业 。到 了 8 O年 力的流动逐步陷人困境之中[ 。 2 ]
代后期 , 随着城市经济改革 的显著成效 , 工业化大发
近年来 , 国家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 展和第三产业 的崛起 ,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方 如户籍制度改革 、 社会保障制度改进 以及农 民工权 向的流动提供 了广 阔的空 间。9 年代是农 村劳动 益的维护措施等, O 都积极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但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性因素。
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劳务经济资源配置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经济基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通过使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把握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流动现状和基本特征,特别是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当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转移,国内学者对转移速度和流向持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假设入手,揭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考察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一)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慢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来看,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或者是国家统计局存在着低估的现象。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高度代表了我国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从78年的18%到2012年的53%。
其中,日本在这个三十余年里,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4.5%;韩国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5.1%。
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我国的下降速度。
(二)劳动力转移供求缺口大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52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
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6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一、概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评述和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行考察的研究成果。
文章从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因素,以及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国家投资策略、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还有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等方面,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国外及中国典型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作了介绍及评析。
文章还分析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和产业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这些政策建议包括完善基本制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和城市非农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进城农民工培训等。
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国家总人口的相当大一部分。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以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收入水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个体的发展,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可以提供劳动力供给,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劳动力的低技能和低素质问题,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和非农产业中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就业歧视问题,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
本文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原因分析1. 农村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足,主要以人口密集和自然资源短缺为主。
许多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农场疏散,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加。
2. 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知识,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从而增加了转移的难度。
4. 政策扶持不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但是由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缓解,这也是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在城市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转移意愿。
3. 加强农村产业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家乡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他们在转移时的安全感,减少他们对转移的恐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2)一、引言 (3)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 (4)三、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分析 (6)四、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8)(一)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指标测算 (8)(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11)五、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统计041 丁卫东指导老师白先春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正确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以及转移原因,可以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避免引发社会问题。
本文根据2006年江苏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和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旨在找出影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bstract: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constrain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t is one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must be resolved.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and the transfer reasons, can avoid the waste of labor resources and the social problems.The paper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s to identify impact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reason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Keyword: Rural Areas; Surplus Labor; Shift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递进转移,因而就业结构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
克拉克在对多个国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转移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人均GDP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互动规律,推断出了不同阶段的就业构成。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和发达经济初期五个阶段的比重分别为:80.5%、63.3%、46.1%、31.4%、17.0%[1]。
2006年我国200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42.6%,说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
十六大指出,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这意味着全国农业劳动力人数要从2006年的42.6%下降到30%以下。
有学者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农业劳动力将下降到25%和20%[2]。
据2001年《世界经济年鉴》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资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接近的印度尼西亚、科特迪瓦、圭亚那、洪都拉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乌克兰等七个国家中,除巴布亚新几内亚外,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都比中国大约少25%,即中国农业领域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农业劳动力未得到合理配臵[3]。
从总量上看,全国农村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4]。
要将其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可谓任重道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其关键又在于农村的收入低、负担重、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2006年我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084元,而农民可用的纯收入只有5813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到8271元。
如何缩小这一差距?第一,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投入和生产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很难办到,由于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和市场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决定,农业的生产率提高速度永远赶不上工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领域,工业领域可能靠一个技术更新,使生产率成倍提高,农业不可能有这个前景。
农业技术进步有一个客观规律,它所能导致的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总是不断趋近一个极限。
第二,中国农民主要生产粮食,而中国的粮食价格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价格,玉米、小麦等产品的价格有时还高于国际价格,要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增收的空间十分狭小。
第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协议规定,中国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
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24737.0亿元,它的8.5%是2102.645亿元,即使全部补贴给7.3亿农民,人均可提高288元,相对于2002年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8271元是微不足道的[4]。
而且对农民补贴增长的速度要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显然不可能。
政府补贴不可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甚至连彻底摆脱贫困都难,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且可持续的办法,就是把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留守农业的劳动力人均可利用土地等资源增加,而且转移出来的农民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了农产品的消费者,农产品的价格会相应提高,几个方面都可以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
中外发展的经验也一再证实,能够使农村人口的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差距不会扩大甚至越来越小的有效措施就是减少农业从业人员。
任何一个在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大量集中在农村,但是工业化、现代化后,农村、农业人口通常都在5%以下。
欧洲、美国如此,东亚的国家也是如此。
如日本在1950年时,务农人口还占48%,到现在只有3.9%;韩国1950年农村人口达到74.3%,现在只有8.8%左右[5]。
我国别无选择地也要经历这一过程。
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江苏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转移的力度加大,数量在逐年减少,但相对于农村地区的需求来讲,目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2006年江苏省农村劳动力2665.48万人,除去农业生产所需和已转移劳动力,仍有至少600万以上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
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几年,江苏仍将处于新增劳动力的高峰期,每年将有近60万新成长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繁重。
江苏省政府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驱动器,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6]:(一)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增速快。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1992年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迅速增加。
1995-1997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1998年以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加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
(二)劳务输出减缓,向省内、苏南比重提高,省外和境外比重下降。
2006年在转移劳动力中,劳务输出总量达到了730.09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速回落了3.73个百分点。
全省就地转移788.1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速加快了0.9个百分点。
2006年在全省730.09万人劳务输出中,其中输向省内的436.38万人,占59.77%;省外282.62万人,占38.71%;境外11.08万人,占1.52%。
与2006年初相比,人数分别增加了23.28万人、7.42万人和0.18万人,比重除省内增加0.69个百分点外,省外和境外分别下降了0.65和0.04个百分点。
这表明一方面积极主攻省内市场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另一方面努力拓展省外和境外市场的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6年在省外,吸纳江苏最多的4个省(直辖市)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约占输向省外总量的30.8%、8.8%、7.6%和6.7%;与年初相比上海市增加了0.6个百分点,北京市持平,广东省和浙江省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在省内,苏南已成为吸纳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在输往省内436.1万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中,62.7%的劳动力输往苏南地区。
(三)市场化、自发转移仍是主渠道。
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靠自发和亲属介绍,占转移总量的81.6%;有组织转移的比例为13.3%;其他占5.1%。
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42个百分点和提高1.32、0.01个百分点。
(四)转移劳动力受培训比例进一步提高。
2006年在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实际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人数比重达到33.76%,较年初提高0.16个百分点。
劳务输出人员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重达到了50.1%。
一方面说明各级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对劳动力素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五)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有所减少,签定劳动合同比例提高。
各地对民工权益的维护力度大幅加大,民工权益得到了一定保护,特别是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有所下降。
(六)返乡创业在苏中、苏北已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今越来越多的民工都开始回乡创业,一股外出民工返乡创业潮正在苏中、苏北涌现。
(七)农民增收主渠道地位进一步突出。
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
全省34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江苏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830.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9.7元,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
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560.9元,增加217.9元,增长16.2%。
在工资性收入中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务收入人均497.6元,增加78.6元,增长18.9%。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额中57.4%来自于工资性收入。
三、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主要因素是一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因素;二是在制度因素;三是劳动力自身因素。
关于经济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众多学者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高国力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两个方面,它们都是研究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经济变量;蔡昉认为应从具有较低的务农收入的农民最有可能作出转移决策这一角度出发【7】;高立金认为除了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外,还应该有一个转移后农民生活保障基金【8】;蔡昉、都阳认为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贫困同时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