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性与视觉文化_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_吴琼

合集下载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经常被定义为现代主义的危机,即广泛复杂的种种表征观念和模式的危机,从业已形成的关于进步的信念,到抽象绘画和现代小说的兴起。现在,由于没有出现其他变化,这些表征手段似乎不再令人信服了。结果,后现代的主导风格就是反讽:一种刻意的混杂,它被当做新发明的手段而受到品评。现代主义的后现代重现了包括大量出现于购物中心的古典色彩、现代派绘画的危机以及"五分钱影院"(Nickelodeon)复制品的泛滥。在本文所处的语境中,后现代是现代主义和现代文化因面临自身视像化策略的失败而引起的危机,换言之,它是造成后现代性的文化所带来的视觉危机,而不是其文本性的危机。诚然,印刷文化肯定不会消失,然而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后现代文化,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后现代特征。 当然,后现代主义不单单是一种视觉经验。在阿尔让?阿帕都莱(ArjunAppadurai)所称之为“复杂、重叠、破碎”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中,是不能期待整齐划一的。过去时代中也没有这种整齐划一,不管你是看哈贝马斯赞誉的18世纪咖啡屋公共文化,还是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描绘的19世纪报纸和出版业的印刷资本主义。正如这些著者无视其他更大范围的选择,只突出一个时代的某一特征作为分析手段一样,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我们称之为分离的、破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最好从视觉上加以想象和理解,就好像它在19世纪经典地呈现在报纸与小说中一样。 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视觉文化是指通过人类眼睛所能感知到的各种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它涵盖了艺术、设计、影像、媒体等多个领域,通过视觉表达和交流,传递人文思想、审美观念和社会观念。

视觉文化研究则是对这些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视觉文化研究的目的是理解和解读视觉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它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视觉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视觉分析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了解到不同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直接感知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视觉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视觉文化研究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艺术作品、设计作品、影像作品、媒体作品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

他们也可以研究不同设计作品的功能和表达手法,从而探讨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分析影像和媒体作品,了解到不同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影响和影响。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视觉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同时,它也为我们创作和传播视觉作品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视觉文化研究是对通过人类眼睛所能感知到的各种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视觉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视觉文化研究详细内容

视觉文化研究详细内容

视觉文化研究详细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视觉文化的研究方法以及视觉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展望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概括总结了本文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艺术作品,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视觉文化研究、重要性、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当代社会、影响、传统文化、关系、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个体、社会、意义、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结论总结1. 引言1.1 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变得越发凸显。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视觉信息的时代。

视觉文化已经深刻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对视觉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影像、符号、视觉语言等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揭示视觉文化与人们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密切关联。

视觉文化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审视和解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转化过程,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碰撞。

在全球化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理解。

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关乎个体的视觉体验和文化认同,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背景传统文化与视觉文化的交融也为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现象。

通过研究视觉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拓展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视觉文化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

国内外关于美术跨学科课题的研究综述报告

国内外关于美术跨学科课题的研究综述报告

国内外关于美术跨学科课题的研究综述报告美术跨学科课题的研究,是围绕美术教育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关系,探寻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关系,为美术教育注入新的理念与元素。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在国内,美术跨学科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周静教授等人,针对美术与数学领域的交叉,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数学美学”的概念,探讨了数学与美术的共性及互补性。

此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蔡晓平教授等人,开展了美术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交叉研究,尝试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教育中,探索信息时代的美术教育模式。

在国外,美术跨学科课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学教授艾莉森·法克斯(Alison Fox)等人,通过对美术与科学、历史、文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提出了“艺术整合”(Art Integration)的教育模式,强调了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美术教育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巴里特(Christopher Barritt)等人,探索了美术与社会学、人类学等领
域的交叉,研究了美术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提出了“视觉文化研究”(Visual Culture Studies)的概念。

总的来说,美术跨学科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关注与支持,这一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考与动力。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更多研究者的努力下,美术跨学科课题的研究将
会有更加丰富的成果呈现。

视觉文化的名词解释

视觉文化的名词解释

视觉文化的名词解释视觉文化是一个既广泛又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人类通过视觉感知和表达来创造和传播意义的各个方面。

它包括图像、图形、符号、表情和其他视觉元素,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价值观和社会文化背景。

视觉文化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而且还涉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所看到的事物。

视觉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当古人类开始用绘画、雕刻和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时,视觉文化就开始发展起来。

这些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视觉文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各个文化、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艺术和符号体系。

比如,中国的传统绘画注重表现意境和意蕴,通过线条和墨色来传达情感和哲理;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逼真的描绘和透视效果,追求更真实的视觉体验。

视觉文化也是一种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通过观察视觉文化作品,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比如,一幅描绘贵族生活的画作可以展现出当时的阶级差异和社会分层;一副表现民间生活的壁画则可能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视觉文化也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我们与世界交流和感知的媒介,通过各种视觉元素,我们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理解事物,并且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视觉文化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能够重新解读和理解世界。

视觉文化不仅仅包括艺术品和传统文化遗产,还包括了广告、电影、电视、海报、杂志等各种媒体和传播形式。

这些媒体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结合,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意义。

比如,一则广告通过精心设计的图像和口号,可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一部电影通过画面和剧情的安排,可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然而,视觉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新的视觉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旧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适应。

工业设计的视觉文化研究——以产品的视觉性和文化实践为视域

工业设计的视觉文化研究——以产品的视觉性和文化实践为视域

工业设计的视觉文化研究——以产品的视觉性和文化实践为视域导语: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将功能、技术、美学和人类使用习惯有机地结合,为用户提供富有吸引力和实用价值的产品。

在设计过程中,视觉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工业设计中产品的视觉性以及视觉在文化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产品的视觉性产品的视觉性是指产品在外观上所呈现的特征,包括形状、色彩、纹理等方面。

视觉性不仅仅局限于外观的美感,更涉及到产品的功能性和符号性。

例如,汽车的视觉性不仅仅是指它的外形有多漂亮,还需考虑到驾驶员的视野范围、车身颜色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等。

因此,视觉性需要与产品的功能性相结合,使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具备辨识度和个性化。

二、视觉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视觉在工业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和整体体验。

一方面,视觉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激发购买欲望。

华丽的外观设计和吸引人的色彩组合可以使产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增加销售量。

另一方面,视觉也能传达产品的品牌和价值观念,塑造品牌形象。

例如,苹果公司的产品在设计上注重简约与纯粹,从而将用户与品牌的理念进行了紧密的连接。

三、文化实践对产品视觉性的影响产品的视觉性受到文化实践的影响。

文化实践是指特定社会群体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颜色、形状、纹理等视觉元素有着不同的偏好和理解方式。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往往被视为充满活力和热情,而在东方文化中,红色往往与喜庆和吉祥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设计产品时,需要考虑到目标用户所处的文化环境,以避免出现视觉冲突和误解。

四、工业设计中的视觉文化研究工业设计中的视觉文化研究旨在探讨产品的视觉性如何与文化实践相结合,以满足用户需求和期望。

它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外观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方式和体验感受。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户对产品视觉性的需求和偏好的调查和研究,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心理和文化背景,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摘要】本文围绕着视觉文化研究展开,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

首先介绍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相关概念和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后分析了视觉文化研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接着回顾了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从起源到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最后展望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了其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通过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全面分析,本文旨在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视觉文化研究, 理论框架, 方法论, 当代社会, 发展历程, 未来发展方向, 价值和意义1. 引言1.1 视觉文化研究概述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领域,旨在探讨视觉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视觉文化指的是通过视觉传达和表达的文化现象,包括视觉艺术、影像传播、视觉符号等。

这些视觉元素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审美。

视觉文化研究通过对这些视觉现象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出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和意义。

视觉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视觉文化,揭示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人类的观念、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是如何通过视觉表达得以传达和传承的。

视觉文化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论、重要性、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全面展现视觉文化研究的深远价值和意义。

2. 正文2.1 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文化研究、视觉文化学、媒体学、美学和社会学等。

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着重于探讨图像、符号、视觉符号系统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与意义。

符号学的理论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一,旨在解析图像中的符号与符号系统。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引言视觉文化传播是一种旨在通过视觉形态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独特文化内涵的传播方式。

它通过图像、设计、摄影、电影等不同形式的视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背后的符号、符号系统和符号意义进行沟通,进而达到传递意义、建立共识、引起共鸣的目的。

视觉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媒介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

本文将对视觉文化传播进行阐述,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视觉文化传播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

相比于纯文字传播,图像和视觉元素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人类视觉系统对于图像的感知和理解是一种原始、直观的方式,能够快速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和内在共鸣。

其次,视觉文化传播具有隐喻性和多义性。

图像和视觉元素往往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可以通过视觉符号携带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意义。

这使得视觉文化传播更加丰富和有趣,能够触及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第三,视觉文化传播具有较高的传播效率和延展性。

视觉元素可以在不同的传媒平台上进行传播,包括网络、电视、印刷媒体等,进而形成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它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迅速扩散和传播。

视觉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视觉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广泛多样,包含了艺术作品、广告、品牌标识、影视作品等多个领域。

首先,艺术作品是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通过视觉元素传达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广告作为商业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也是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精心设计的广告画面和形象,广告传达着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特征,还有品牌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优秀的广告作品往往能够引起公众的共鸣,形成品牌认同与忠诚。

第三,品牌标识是企业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独特而富有辨识度的标识能够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符号,并在市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视觉文化导论

视觉文化导论

视觉文化导论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感知和表达来传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它以视觉艺术、视觉传媒和视觉设计为主要载体,通过视觉元素的组织和表达来传递思想、观念和情感。

视觉文化导论作为一门学科,探讨了视觉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研究了视觉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视觉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视觉传达信息,如绘画、雕塑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视觉媒体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古代的壁画、宗教艺术到现代的电影、广告等,视觉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视觉文化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首先,视觉文化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

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过视觉媒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其次,视觉文化对个体的认同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通过视觉文化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情感体验和审美观念,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和自我意识。

此外,视觉文化还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视觉媒体所展示的形象和故事,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视觉文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艺术、传媒和设计等多个学科。

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核心领域,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传媒作为视觉文化的主要传播渠道,通过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体形式来传递信息和娱乐观众。

设计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审美追求。

视觉文化导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和传媒形式,培养对视觉文化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学习视觉文化的实践技能,如绘画、摄影和设计等,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为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多可能性。

视觉文化导论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视觉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的视觉研究讲义

文学的视觉研究讲义

图文对立”的“图像偏见”在近年来的视觉文化研究中,围绕着“图像”与“文字”的纷争一直持续不断。

“图像转向”几乎就是“视觉转向”的同义词,视觉文化的到来即意味着图像在当代文化中的泛滥,而这一图像更具体地指向了以影视网络这些新的视觉媒介技术为载体的文化形式。

于是“图像”/“文字”、“观看”/“阅读”、“图像文化”/“印刷文化”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式分析便获得了展开。

除了这种理论上的思维惯性之外,对“视觉污染”、“图像泛滥”而引发的文化焦虑也构成了产生“图文对立”的“图像偏见”的原初动力。

“读图时代”所包含的“由读图而带来的阅读危机”成为关注的重心,而对“读图时代的到来欢欣鼓舞”则被指责为“落入了‘进步主义’的陷阱”。

由此,“读图时代”以一种新的危机的形象而开始了其学术化的历程,并成为人文学者对当代文化实施理论批判的场域①。

对于这种图像恐惧和文字忧虑的理论表达,便是将“视觉”等同于“图像”,从而与“文字”相对立,甚至将之上升为“图文战争”的高度,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忧虑和恐惧在不断加深。

在“图像转向”取代“语言转向”的逻辑下,视觉文化时代最重要的文化后果被认为是“图像”对“语言”的僭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家园的丧失。

于是问题的焦点便集中到了“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与文学阅读”的焦虑。

比如说近年来一致密切关注媒介文化、视觉文化的金惠敏,当他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角度来思考视觉文化的到来时,他对视觉文化对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及其影响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一旦他把重心转到文学研究,思考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境遇问题时,其忧虑之情则溢于言表,如其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一文中,他认为电子媒介所带来的时代症候就是图像的增殖,而这对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学危机,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二是瓦解了文学赖以存在的深度主体,新媒介拟像一方面抽掉了文学对现实的指涉,另一方面则现实地被资本主义商品语法所操纵和榨取②。

201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立项名单)

201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立项名单)

中古良贱乐人社会身份的形成与中古伎乐的 国家一般 转型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夏滟洲 西安音乐学院 李城 安徽师范大学
11BD042 安徽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11BE043 中国当代舞蹈口述史研究
刘青弋 中国艺术研究院
11BE044 舞蹈人体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11BE045 江西赣南采茶舞蹈保护与实践研究 11BF046 美国当代艺术研究 11BF047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学 11BF048 中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雕塑研究 11BF049 民国时期的美术社团研究 11BF050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 11BF051 美术史视野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步研究 11BF052 西域佛教艺术史 11BF053 冷战时期的东西德美术 11BF054 数字化技术在版画创作中的应用 11BF055 长江流域美术专题资料库建设研究 11BF056 中国色彩应用体系研究 11BF057 新中国历届全国美展研究 11BF058 宋元楼阁界画艺术研究 11BH059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设计艺术与理论研究
杨小彦 中山大学 左恒峰 清华大学 董占军 山东工艺美术学 院
11AH007 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研究 11AG008 艺术品交易方式及制度设计研究 11BA009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理论、实践与批评 11BA010 现代性视域中的西方艺术思潮
杨胜刚 湖南大学 吴琼 中国人民大学
李世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文革 北方工业大学 邱国珍 温州大学 杨厚均 湖南理工学院 胡应明 湖北省艺术研究 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华老字号·传统 国家青年 技艺研究 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11CG126 国家青年 护与开发研究 11EA127 “气”的思想与中国艺术观念之关系研究 11EB128 濒临消亡的重庆阳戏的抢救与保护 11EB129 国家西部 国家西部

视觉文化的“视觉性”概念及其艺术史溯源

视觉文化的“视觉性”概念及其艺术史溯源

视觉文化的“视觉性”概念及其艺术史溯源作者:王艳华来源:《求是学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在批判的现代性/后现代性话语、图像学与艺术史研究以及“文化研究”三种理论语境共同影响之下,视觉文化中诸多概念界定模糊。

就视觉性这一核心概念而言,它同时具有“象征价值”和“形式价值”,并具有“世界图画”的文化表征功能,它发端于艺术史上视觉理论的开创时期,经过艺术史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以及形式研究与图像研究的方法论转换,并在批评理论作为阐释工具的介入之下,逐渐融入文化研究潮流,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范畴。

视觉文化研究中视觉性概念被实体化,其“形式价值”以及方法论功能被忽视,导致关于视觉性概念的某些偏颇之见。

关键词:视觉性;图画性;李格尔;泽德尔迈尔;潘诺夫斯基;维也纳艺术史学派作者简介:王艳华,女,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从事西方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3-0127-081994年,W. J. T. 米歇爾和博姆继罗蒂“语言学转向”之后分别提出了“图像转向”(the pictorial turn or the iconic turn),后来又被“更加广泛地概括为‘视觉转向’(the visual turn)”[1](P11)。

此后国内学界迅速做出回应,如今我们的视觉文化研究已有近二十年历史。

然而,视觉性作为核心概念之一,对它的意义和起源的阐释仍不够透辟,反之,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视觉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开掘。

正如迪克维斯特卡亚在《文化转向之后的视觉研究》中所言,对于视觉研究的范围、对象、定义及方法等完全没有达成共识。

[2](P2)在国内吴琼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对于其(视觉文化——引者注)基本的理论问题和方法论,人们的认识尚有诸多暧昧不明之处”[3]。

所以,他建议根据三个谱系学源头去梳理学科的发生史及基本范畴和方法,即批判的现代性/后现代性话语、图像学与艺术史研究以及“文化研究”。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一)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一)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一)【内容提要】“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后现代学术语境下出现的一种学术思潮,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这一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它与传统的视觉文化研究有何分别,人们还不甚了解。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梳理视觉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视觉中心主义以及对它的批判、奇观社会中的拟象进程以及英国文化研究的扩展。

通过这一描述和阐释,可以清楚地看到,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并非视觉产品本身,而是隐藏在一切文化文本中的【关键词】视觉性/视觉中心主义/视觉政体20世纪末以来,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思潮的洗刷之下,随着现代哲学的中心化主体的坍塌,一种所谓的“表征危机”弥漫于哲学和文化的思考中。

所谓“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德里达语),说到底就是表征的背后空无一物。

在传统哲学中,表征总归是某个“在场”的表征或再现,不论那“在场”是实际存在的(如某个物)还是想象中的(如上帝)。

那么,在现代之“后”的哲学中,表征是什么?从消解的方面说,表征即是文本,表征即是自身;表征不是在场的呈现,尤其不是隐藏在表征背后的不在场之物的呈现;从构建的方面说,表征乃是一种文化实践,表征是显现在场的机制,是生产意义的机器,是捕捉不可见的显形的异型。

然则,何以主体的坍塌会与表征的危机联系在一起?表征的危机在文化上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或者说从文化的视角看来,表征的危机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皆关涉着各种后现代思想的核心,也同样关涉着我在这里所要讨论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核心。

“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几年在西方学术界颇受关注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研究,这一研究针对着现代和后现代时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visuality)的问题,对现代世界的主体构建、文化表征的运作以及视觉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揭示了这一辩证法与现代主体的种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纠葛。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摘要】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人类视觉感知、传播和文化符号的理解。

本文首先介绍了视觉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演变,从视觉艺术到数字媒体时代的变迁。

随后讨论了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包括视觉语言、符号学和视觉社会学等,以及影响视觉文化研究的因素。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视觉文化研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指出其对文化交流、跨文化理解和艺术表达的影响。

展望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推动视觉文化研究走向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视觉文化研究、概念、内涵、历史演变、当代、方法、因素、重要性、社会、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视觉文化研究简介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人类视觉文化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传播和影响。

视觉文化研究探讨了视觉传达的各种形式,包括艺术、影视、广告、摄影等,以及这些形式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变化和演变。

视觉文化研究旨在理解人们如何通过视觉媒介来构建和表达他们的身份、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这些视觉文化产品如何影响社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以及视觉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 正文2.1 视觉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视觉文化是一个涉及视觉艺术、视觉传播、视觉符号等多方面内容的概念。

它是对人类社会中视觉现象和相关文化现象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探讨。

视觉文化的内涵包括了视觉的历史变迁、视觉表达形式、视觉艺术、视觉传播等方面。

视觉文化不仅仅是关于图像或者艺术品的研究,更是关于视觉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探讨。

在视觉文化中,人们通过视觉感知和理解世界,通过视觉艺术、设计等方式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视觉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

视觉文化的概念与内涵不断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得以拓展和深化,它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不断受到新技术、新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视觉文化的概念

视觉文化的概念

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感知与理解世界以及表达和传达自己的观点、情感、认知和价值观的方式。

它是一种文化形式,它的内容包括艺术、设计、摄影、电影等各个方面的视觉表现形式,也包括视觉符号、视觉习惯、视觉语言等。

视觉文化与其他的文化形式如音乐文化、舞蹈文化、建筑文化等一样,是人类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视觉文化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首先,视觉文化是一种感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

人类通过视觉感知世界,通过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来理解和认识世界。

视觉文化激发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人们去观察、思考和发现真实世界以及世界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艺术作品以及设计作品都是从艺术家和设计师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思考和表达中而来。

其次,视觉文化是一种表达和传达的工具。

人们通过视觉的表达来传达自己的观点、情感、认知和价值观。

通过视觉形式的表达,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传达信息、交流思想、传播文化。

例如,广告中使用的图像和设计元素可以通过视觉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达到产品宣传的目的。

再次,视觉文化是一种视觉符号和视觉习惯的集合。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视觉符号和视觉习惯的理解和认同也会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人对红色的情感认同与西方人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象征着危险和警告,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是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视觉文化中的符号和习惯是人们在视觉交流中所共识的一种潜在语言和规则。

最后,视觉文化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视觉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传统的视觉文化是在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沉淀中形成的,它们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

电影、电视、新媒体等先进的视觉表达方式使得视觉文化具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视觉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视觉文化能够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视觉文化表现出来的视觉符号、形式和风格各有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学术研究领域,涉及了艺术、设计、传媒、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其研究范围广泛、丰富多彩,为人们对当今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在进行视觉文化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视觉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视觉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从广告到电影、从服装到产品设计,都包含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视觉感知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这对于对这些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进行视觉文化研究时,需要考虑到这些视觉元素是如何被人们所接受、理解、诠释和应用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

其次,视觉文化研究需要关注文化背景。

视觉文化是在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进行视觉文化研究时需要关注具体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人们的视觉理解和应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文化的历史和社会历史对视觉文化的影响,这对于深入理解和解析视觉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视觉文化研究需要关注视觉语言。

视觉文化是一种表达方式,视觉语言是其有效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进行视觉文化研究时需要关注视觉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视觉元素可以通过形状、色彩、线条、纹理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

这些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组合和运用,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

因此,进行视觉文化研究时需要关注视觉语言的规律和特点,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析视觉文化现象中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最后,视觉文化研究需要关注社会实践。

视觉文化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学术领域,它与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视觉文化所表达的是文化和社会现象,因此,对于当今社会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行研究,需要关注社会实践的具体背景和实际需求。

只有在考虑到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视觉文化现象的实际价值和深层意义。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图像过剩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文化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1、视觉文化及其内涵研究视觉文化并不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具有视觉器官,图像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与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几乎同样久远。

只是在过往历史中,并没有将视觉以及图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

在原始时期,图像是作为岩画、图腾等仪式被研究,随着时代发展继而演变为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视觉文化的明确定义是二十世纪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的预言,他认为电影的出现将产生新的视觉文化来取代旧的印刷文化。

在西方哲学史中,黑格尔曾经断言:“一切艺术都是从人的眼睛开始的,而人的心灵则从现实的物质材料和形式里获得其形象。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这一预言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当今时代描述为“世界图像时代”。

这就意味着,这个时代的本质是以图像来把握世界,也就是说,用形象的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世界。

同样,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描述了当代文化的典型特征:“它越来越倾向于将本身没有非视觉化的东西视觉化”。

另一方面,关于视觉文化的内涵,许多学者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大。

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应包括视觉技术、视觉媒介以及与观众的关系等。

在她看来,视觉文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更为重要,而这些联结会在哲学、伦理、政治等层面体现出来,同时会影响人们如何认识观看这一行为。

在视觉文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法国学者让·保罗·拉康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尼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认为“视觉文化”的涵盖的范围应该更广的观点。

法国学者埃雷特罗格夫也认为视觉文化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图像的研究上,而应研究视觉文化价值、哲学意义和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全过程。

德国学者米克·巴尔在他的著作《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对象》中认为,视觉文化问题需要通过具体的研究对象来解决,因此视觉研究应扩展到视觉性研究,视觉性研究就是指视觉文化何以被看到,如何被看到的这一完整过程的研究。

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结果公告

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结果公告

研究生组一等奖广州大学李东芳《“学习故事”对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钟晨焰《社会建构视角下儿童游戏中学习行为的研究——以数学棋类游戏为例》华南师范大学黄鹤《留守学前儿童家庭环境纷杂度、心理弹性与社会退缩的关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葛颖《母亲亲职压力对小班幼儿焦虑的影响——母亲教养方式中介作用》公孙一霏《社会技能训练对中班幼儿社会适应影响的实践研究》卢亚《儿童早期同胞关系——以上海市A 幼儿园为例》首都师范大学纪亚宁《北京市优质幼儿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现状与问题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四因素评估模型》马菁菁《5~6岁儿童数字估计策略运用及其与估计能力的关系:基于眼动数据》西北师范大学魏梦琦《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的元交际信号研究》西南大学刘婧文《民族村落学前儿童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以G 省X 州为例》李玥婧《我国台湾地区幼儿园行为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杨瑒《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学知识的现状及其与课程质量的关系研究》杨媛媛《互动式阅读对4~5岁幼儿无字图画书叙事能力的影响》张政《美国早期学习标准社会领域的分析研究》二等奖广州大学袁源《一位城中村幼儿教师专业情感的田野研究》孔敏仪《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表现性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刘露《美国学前儿童家访项目研究与启示——以HIPPY 、PAT 、NFP 家访项目为例》华南师范大学曹倩婷《留守学前儿童师幼关系与行为问题——心理弹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洪恬《幼儿园户外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王叶《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助人行为表现的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陈静爽《幼儿园课程方案评价的探索研究——以三套省编课程方案为例》首都师范大学马歌《幼儿园教师观察与评价幼儿游戏的实践研究——以积木游戏和角色游戏为例》闫慧琼《幼儿序列学习及其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张菁《电子游戏对4至5岁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干预研究》娄鹏仙《运用PCK 理论提升幼儿园教师数学教学能力的实践研究》马建芳《3~6岁幼儿角度大小感知的干预:基于整体标签理论》陈鑫《3~6岁儿童同胞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李新颜《电子游戏对中大班幼儿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研究》陈炳宏《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信任关系现状与促进策略研究》李绵绵《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幼儿园教研活动运行机制研究》张环环《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上海师范大学谭华丽《华德福幼儿语言教育特征分析——基于华德福幼儿园的调查研究》罗琴《家庭数学活动与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执行功能的作用》王芮《母亲教养方式与其温暖表达关系的研究》陈思雨《小班幼儿顺从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李雪莹《母亲教养知识、亲子互动质量与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关系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贺刚《5~6岁儿童对幸福的认知——基于马赛克方法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任洁《中班幼儿责任心发展水平的研究——基于布卢姆情感态度目标分类学理论的视角》重庆师范大学胡东琴《学前教育教研员队伍现状及建设研究》三等奖安徽师范大学周瑞《芜湖铁画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广州大学胡景琳《幼儿教师否定性日常评价行为研究》河北大学张迎春《运用多元表征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模式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沈童《中美幼儿数学动画片之比较研究——以中美两部幼儿数学动画片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祝绮《农村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实施路径的行动研究——基于安仁县华王乡A 幼儿园的实践》邢悦鑫《基于绘本阅读的幼儿建构游戏指导研究》华南师范大学黄佩珊《幼儿园教育戏剧活动设计模式之行动研究》华盼盼《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吉林师范大学王桂芬《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牟奕蒙《4~5岁听力障碍儿童词汇水平研究》郑碧香《幼儿园秘密空间研究——基于5~6岁儿童的视角》郭丽《未来15年S 市幼儿园发展需求调查研究——基于幼儿园园长的调查》刘德泽《3~4岁幼儿进餐教育现状研究——以南京市某幼儿园为例》南通大学刘璐《学前儿童情境创造力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刘丹《家庭生育二孩对3~6岁头生子安全感影响的研究》胡圣兰《江苏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入职准备现状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张卓然《昨天、今天、明天:农村早期家庭教育代际变迁的个案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段兰兰《从儿童视角审视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马赛克方法的实践》冯旼《母亲权威教养、小班幼儿努力控制及其焦虑水平的关系研究》胡佳瑶《美术区域投放绘本对中班幼儿美术创作的影响之实践研究》蒋琴《父亲参与教养、父子依恋与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关系的研究》彭女贞《父母教养效能感和亲子关系对幼儿入园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徐婷《结对带教背景下民办三级园教师培训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徐娴《棋类活动对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研究》张煜莹《专业标准视域下中美学前教育实习指导手册的比较研究》胡芳《母亲权威教养对幼儿社会适应的预测:努力控制与执行功能的作用》李垚《母亲教养行为对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母子关系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结果公告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教育和《幼儿教育》编辑部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活动自2018年4月征稿以来,截至2018年6月10日,共收到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60余所院校选送的800余篇参评论文。

居伊·德波景观理论的视觉性批判——兼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反思

居伊·德波景观理论的视觉性批判——兼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反思

第41卷第1期2021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1Feb.2021居伊·德波景观理论的视觉性批判——兼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反思余燕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蕴含着丰富的视觉性元素,从不同角度批判景观社会的视觉表演性、视觉密集性、视觉对倒性和视觉消费性,构成了视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视觉层面阐释景观理论,将景观批判话语纳入视觉文化理论谱系,无疑是近年来建构视觉文化理论体系的必要环节。

不容忽视的是,景观理论存在一概而论的决裂性,导致景观的视觉话语方式缺乏严密的系统论证,也使其在真实和幻象之间失去价值重建的信心。

然而,在批判理论和视觉文化的交汇点上,德波为研究当代具有批判意义的视觉文化提供了一个思想个案,在推动与发展当代视觉文化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参照意义。

关键词: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视觉性;视觉文化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1-0063-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1.011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巴黎,居伊·德波必然感受着都市的速度、绚烂和过度刺激。

那是铺天盖地的时尚广告,高耸林立的摩天大楼,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以及缤纷多彩的橱窗陈列,不断更新着视觉景观之中的都市形式。

更为瞩目的是现代媒介所引发的变革,正如商品的逻辑支配着资本家竞争的野心,战争的逻辑支配着武器的升级,同样,景观的逻辑也促发着媒体的丰富多样性,照相、电影和电视生产的影像不断占据人们视野,为景观的无限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

德波敏锐地意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宏阔命题已转换为景观、空间和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他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现实抽离为一幅真幻对倒的视觉图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框架中提出了关于视觉思考的“景观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吴 琼内容提要 “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后现代学术语境下出现的一种学术思潮,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这一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它与传统的视觉文化研究有何分别,人们还不甚了解。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梳理视觉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视觉中心主义以及对它的批判、奇观社会中的拟象进程以及英国文化研究的扩展。

通过这一描述和阐释,可以清楚地看到,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并非视觉产品本身,而是隐藏在一切文化文本中的“视觉性”,而对构成视觉性的“视觉政体”的解构和批判将是这一研究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 视觉性 视觉中心主义 视觉政体 20世纪末以来,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思潮的洗刷之下,随着现代哲学的中心化主体的坍塌,一种所谓的“表征危机”弥漫于哲学和文化的思考中。

所谓“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德里达语),说到底就是表征的背后空无一物。

在传统哲学中,表征总归是某个“在场”的表征或再现,不论那“在场”是实际存在的(如某个物)还是想象中的(如上帝)。

那么,在现代之“后”的哲学中,表征是什么?从消解的方面说,表征即是文本,表征即是自身;表征不是在场的呈现,尤其不是隐藏在表征背后的不在场之物的呈现;从构建的方面说,表征乃是一种文化实践,表征是显现在场的机制,是生产意义的机器,是捕捉不可见的显形的异型。

然则,何以主体的坍塌会与表征的危机联系在一起?表征的危机在文化上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或者说从文化的视角看来,表征的危机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皆关涉着各种后现代思想的核心,也同样关涉着我在这里所要讨论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核心。

“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几年在西方学术界颇受关注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研究,这一研究针对着现代和后现代时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v i s u a l i t y)的问题,对现代世界的主体构建、文化表征的运作以及视觉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揭示了这一辩证法与现代主体的种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纠葛。

总之,“视觉文化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针对“视觉”或“视觉文化”的研究,而是一种针对“视觉性”的文化研究,是对“视觉性”进行的一次后现代质疑,是对“奇观”社会作的一种后现代逆写。

在此,我拟对这一研究的学术谱系做一梳理。

—84— 文章编号:0257-5876(2006)01-0084-13一、视觉中心主义与视界政体如同“吃”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一样,“看”也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而在人类思想史中,吃被认为总是与生理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看还常常与人的认知活动联系在一起,因而与吃相关联的味觉总是处于一种受贬抑的低级地位,而与看相关联的视觉则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可用于真理性认识的高级器官,并且在人们的日常语言和哲学言说中,常常运用视觉隐喻来意指那种具有启示意义和真理意义的认识。

尤其是在西方,无论是对真理之源头的阐述,还是对认知对象和认识过程的论述,视觉性的隐喻范畴可谓比比皆是,从而形成了一种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一种可称之为“视觉中心主义”(o c u l a r c e n-t r i s m)的传统。

这一传统建立了一套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一套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规制的运作准则,形成了一个视觉性的实践与生产系统,用马丁·杰(M a r t i n J a y)的话说,一种“视界政体”(s c o p i c r e g i m e)。

这一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和视界政体的历史可一直追述到古希腊。

在古希腊思想中,尽管也有许多体现某种视觉恐惧的意象和观念,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俄耳甫斯、墨杜萨等形象,尽管人们对视觉的可靠性并非总是坚信不疑,但视觉以及视觉隐喻在古希腊世界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并且这一地位是依靠一种感官等级制确立起来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是这一制度的系统阐述者①。

在他们那里,一方面依据灵魂与肉体的二分将灵魂置于肉体之上,将灵魂的理性的认识和德行的生活视作是人的理想追求,而视肉体是灵魂的拖累和坟墓;另一方面他们又依据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把人的感官分为距离性的感官(如视觉和听觉)和非距离性的感官(如触觉、味觉和嗅觉),并认为前者是一种认知性的高级感官,后者是一种欲望性的低级感官,因此前者必定优越于后者,尤其视觉,在所有的感官中,更被视作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一种高贵礼物。

例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这一充满诗意想象的对话作品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神学的宇宙创生体系。

根据他的说法,造物主先创造了灵魂,并为灵魂指定了一个星体作为它原初的家;然后再把灵魂置于终有一死的肉体之中,这样,一种新的生命存在即人就诞生了。

肉体本身是灵魂的累赘,在那里,灵魂忘记了其在降生之前的神圣知识,必须通过学习方能回忆起它们,而这种回忆的最高境界就是对永恒形式的认识,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

由于意识到了灵魂与肉体之间的这种冲突,造物主在设计我们的时候让我们最神圣的部分与最容易败坏的部分保持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

作为理性之家的头部居于最上方,并与身体的躯干分开,后者是一架包括有欲望和激情的笨拙机器。

然而,在身体的众多感官中,居于最上方的视觉被看作是理智活动的可见的同伴。

柏拉图借蒂迈欧之口评论说:在我看来,视觉是于我们最为有益的东西的源泉,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见过星星、太阳和天空,那我们就不可能有用来描述宇宙的语言。

但是现在,昼夜日月的轮换和年岁的更替已经创造了数,赋予了我们时间的观念和探索宇宙本质的能力。

而且,我们还从这一源泉产生了哲学这一神所赋予有限的生命的东西中最为完善的……神发明了视觉,并最终把它赐予我们,使我们能看到理智在天上的过程,并能把这一过程运用于我们自身的与之类似的理智过程,同时,通—85—文艺研究 2006年第1期 过向它们学习和分享理性的自然真理,我们可模仿神的绝对无误的过程,调整我们自己的错误行为。

(47k-c)②同样地,亚里士多德的感官等级制尽管不如柏拉图的那么充满神学色彩,但在推崇视觉这一点上两者是一样的。

例如在《形而上学》开篇的著名几句中,亚里士多德宣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理由是:能使我们认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

”③在《论灵魂》以及他的伦理学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还对各种感官与认识和快感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其中尤其强调了视觉的认识功能和不会激发引致放纵的快感的特征。

总之,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由感官等级制所确立的视觉中心的地位对于保证哲学思考和人的精神活动的纯洁性是至关重要的:从认识论的方面说,视觉被认为能够提供有关对象的“客观”信息,并且视觉所传达的信息可有助于人们进行反思和抽象,由此形成有关世界的知识;从道德学的方面说,视觉经验被认为是一种不会引致欲望放纵的经验,相反,它会在对对象的距离性沉思中净化人的灵魂,把人从对对象的占有或依附状态引向纯理智的静观,引向德行的实践;从审美的方面说,同样是由于视觉的距离特征,视觉的对象同时也被认为是美的对象,视觉的活动是对对象作一种纯形式的观照,由此而引起的快感即便会导向放纵也不足为害。

那么,为什么视觉可以孕育哲学?为什么视觉在哲学中会具有如此核心的地位? 1954年,美国现象学家汉斯·乔纳斯(H a n s J o n a s)在一篇题为《高贵的视觉》的论文中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乔纳斯指出,视觉是通过三大特征来区别于其他感官的。

首先,视觉经验的内容的发生具有同时性。

我们看到的眼前的一切都是同时展现于此的。

视觉不同于听觉和触觉,它的活动无须依赖于时间的连续过程,它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在眼睛张开或瞥视的一瞬间,也就展现了在空间中共同存在、在深度上排列有序、在不确定的距离中连续存在的物质世界④。

其他的感官则要求一个伴随时间的、连续的经验事件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妨碍主体保持超然的态度。

“实际上,只有视觉的同时性以及它的对象的具有广延的持续`在场',才导致了变与不变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成与存在之间的区别……只有视觉能够提供感觉基础,通过这一基础,心灵才能产生恒久的观念,或者说永恒不变和永远存在的观念”⑤。

视觉区分于其他感官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动态的中立”:即人们在观看某个对象的时候可以无须进入与它的某种关系。

被看的对象不必通过直接作用于认识者来让自己被看到。

最后,乔纳斯还指出了空间距离对于视觉活动的意义。

距离能使视觉的前两个特征得以实现。

视觉是“理想的距离性感官”,也是惟一的距离性感官,这一优势就在于它不需要认知者与对象之间的接近。

在结语中,乔纳斯重复了这些特征,他不仅把视觉抬高为最高贵的感官,而且概述了它与诸多哲学论题之间的一致性:我们甚至发现,在我们所描述的视觉的这三个特征中,每一个都可以作为哲学的某些基本概念的基础。

呈现的同时性赋予了我们持续的存在观念,变与不变之间、时间与永恒之间的对比观念。

动态的中立赋予了我们形式不同于质料、本质不同于存在以及理论不同于实践的观念。

另外,距离还赋予了我们无限的观念。

因而视觉所及之处,心灵必能到达。

⑥—86—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感官等级制不仅确立了西方哲学的视觉中心主义传统,而且为一种视界政体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尤其是随着开普勒以后的现代科学的兴盛,随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的透视法的出现,随着笛卡儿的“我思”哲学的确立,还有16世纪古腾堡的活字印刷革命,这一切都在不停地强化视觉中心的地位,使视界政体成为主体建构与社会控制的重要机器⑦。

所谓“视界政体”,简单来说,就是指在视觉中心主义的思维下,视对象的在场与清楚呈现或者说对象的可见性为惟一可靠的参照,以类推的方式将视觉中心的等级二分延伸到认知活动以外的其他领域,从而在可见与不可见、看与被看的辩证法中确立起一个严密的有关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主动与受动的二分体系,并以类推的方式将这一二分体系运用于社会和文化实践领域使其建制化。

比如在性别问题上,人们想当然地以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思维认定男性要优越于女性,具体就体现在:在认识的方面,认为男性是能运用视觉的理性的认知者,而女性更多地受触觉所引发的感觉和情感的控制;在道德的方面,男性被确立为是有责任心、冷静和正义的楷模,而女性的形象通常是温柔娴静或优柔寡断;在政治的领域,男性的世界是公共的和抽象的,是与“心灵”联系在一起的,而女性的世界则主要在家庭内部,是与“肉体”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二元的概念结构的有害影响不仅在于它想当然地使对立双方的一方优越于另一方,而且还体现为它对那被归入低级一类的事物的贬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