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分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现状的分析(doc 8页)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现状的分析(doc 8页)计规范不完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会计规范下生成的会计信息能否绝对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二是会计规范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是否达到了目前供给能力的顶点。
由于会计理论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绝对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求。
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供给者的自我保护倾向、规范实际制定者有限理性的限制,制定出来的规范也总会存在着种种不足。
这种原因造成会计规范的不完全性,即便会计人员完全遵循了规范要求,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也不可能100%地达到目前供给能力的要求,存在着失真情形。
(二)技术性失真。
技术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技术性失真是否会发生依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在英、美等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国家,因技术性原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概率一般较小,而在我国由于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很多人难以达到准则要求和实际会计工作的需要,技术性原因也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会计信息失真。
(三)违法性失真。
违法形式真实指有关企业或个人故意违反法律规章制度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信息造假。
此种行为虽然并不都是以个人利益为目的,但具有欺诈的倾向,以蒙蔽股东、债权人或政府部门等。
最终会破坏会计的真实性,使利益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安全。
从以上三类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规范性和技术性失真主要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且这类信息失真由于没有明确的利益导向,所造成的危害也相对较小,也容易被发现和纠正。
违法性失真即会计信息造假则主要是由会计信息披露者主观因素造成的,有着通过操纵会计信息以便从中牟利的明确利益导向,其舞弊手段很难被发现,结果往往误导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决策,所造成的危害极大,也是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关于我国情况的分析就主要是针对违法性失真而言的。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摘要]会计信息是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银广厦、安然、世通等国内外一系列会计造假案的曝光,使会计信息失真愈演愈烈。
本文从会计体系自身和会计体系以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健全法制、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1、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客观的经济活动的现象。
失真的会计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严重程度已经对国家经济秩序构成了一定威胁。
2、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目前已日益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
然而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会计信息失真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财政部2006年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员办事处对152户企业2005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情况公告如下:本次检查共查出152户企业资产不实85.88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41.38亿元,利润不实28.72亿元。
其中:资产不实比例5%以上的企业23户,占被检查企业户数的15.13%;利润不实比例10%以上的企业82户,占被检查企业户数的53.95%利润严重不实,虚盈实亏企业5户,其报表反映盈利3551万元,实际亏损1.5亿元;虚亏实盈企业有6户,其报表反映亏损1.4亿元,实际盈利4亿元;有16户企业违规设置账外账。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已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值得关注的现象。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下面从会计体系自身和会计体系以外两个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1、会计凭证方面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凭证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原因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贸易的日益繁荣,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对于企业的经济运行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逐渐凸显,给企业经营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在当今社会,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往往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通过虚假信息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出现数据造假、隐瞒损益等行为。
这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误导企业管理层做出错误的决策,还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导致市场的混乱和不稳定。
面对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其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蔓延,保障企业经济的稳健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
在本文中,将重点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以强调其重要性。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虽然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频繁发生。
而这种失真不仅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和社会的不公平。
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危害及原因,以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规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屡见不鲜。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可能会故意隐瞒部分财务信息,虚报利润或资产,以此来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还可能诱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破坏市场秩序。
一些会计人员在处理财务报表时可能存在不正当行为,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和管理,以保障企业和社会的利益。
2. 正文2.1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在会计过程中出现虚假、错误或误导性的信息,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财务报表造假、资产负债表不平衡、利润数据虚增等。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本文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详解。
标签: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经济活动,没有真实表达经济层面所发生的经济趋向,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1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状1.1 虚盈实亏,资产不实。
传统的造假手法主要有利用虚拟资产谎报利润、利用利息费用资本化夸大利润、利用长期股权投资编造投资收益、利用其他应收应付款调节利润、利用时间差提前确认收入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经济形势的萌发,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会计造假手法,如利用资产重组虚构利润、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价变更调节利润、利用资产评估消化“资产泡沫”掩盖潜亏、利用财政补贴粉饰盈利能力等。
1.2 虚亏实盈,瞒报利润。
企业瞒报利润的目的,一是为了逃避税收。
企业为多保留利润,采取多列虚列支出、提前折旧、快速折旧、母子公司利润转移等各种方式在会计报表上造假。
企业隐瞒利润的第二个目的是私设小金库,既可以逃避税收,逃避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又可以供领导人大肆吃喝玩乐,甚至有的领导人员还利用小金库贿赂上级,在便于业务开展的同时为自己升迁铺路。
1.3 报表造假,调节利润。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在会计报表上造假,而会计报表的造假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与原国有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联交易一向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现在的上市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关联交易,通过关联交易来造假会计报表,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2.1 社会诚信水平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社会诚信水平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2 会计制度缺陷。
企业的具体情形各式各样导致会计准则、制度、政策的制定不可能很完备,致使会计事项的处理具有不确定性和选择性,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便利。
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一、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并且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数据,它可以对人们的决策产生指导作用。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者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会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合理决策,预测和评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动,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有利于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会计信息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失真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表现为:原始凭证失真、成本费用核算失真、会计核算资料失真、税金核算失真等。
在会计实务中,凡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信息,都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分为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是指财会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原因造成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而后者是指由于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多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涉及到的单位数量多、范围广,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单位。
这些单位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非国有企业;既包括企事业单位,也包括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等。
除此之外,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也比较深,涉及到的数额也较大,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例如:在2011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各地财政部门共检查企事业单位23396户,会计师事务所1398户,发现违规问题金额552.29亿元,查补税款9.11亿元。
各级财政部门对检查发现问题依法作出了严肃处理,对单位处以罚款3875.52万元,对193名直接责任人员给予了罚款、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行政处罚,移送其他部门处理62户企业。
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或不一致的情况。
根据失真的程度和性质,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以下几类:
1. 偏误性失真:是指错误或疏漏导致的失真。
比如,将一项收入错误地计入支出,或者将某笔资产漏报等。
2. 故意性失真:是指有意地篡改会计信息以达到个人或企业的利益。
比如,伪造发票、虚构交易、掩盖亏损等。
3. 误导性失真:是指会计信息被故意安排或调整,以让人们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错误的印象。
比如,将某项支出分摊到多个账户,以掩盖该支出的真实性质。
4. 不完备性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缺乏必要的信息或数据,导致信息的不完整或不准确。
比如,没有及时记录某笔交易的信息,或者没有记录资产的折旧等。
以上失真形式都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会计信息的审核和监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 1 -。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东营职业学院孟蝶摘要由于当前我国宏观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等外部因素以及企业利益驱动的内在动因和会计方法本身的缺陷使会计信息质量大受影响频频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事件。
要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应健全法制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同时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等。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是一个特定主体的经济信息它主要用货币量来表示以表明企业在一定的量点上或一定时期内资本运动的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的载体如会计凭证。
从我国十多年来市场建设实践来看经过广大财会人员的不懈努力会计信息结构有了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会计秩序混乱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因此深入揭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核算资料的失真。
主要是作为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失真。
会计凭证出现在原始凭证上常见的是通过以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达到隐匿事实真相的目的或者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地列入合法项目之中。
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失真除受到会计凭证失真影响之外还大量存在伪造账簿虚设会计科目故意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及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等。
2.成本费用核算失真。
这是由于企业利益机制驱动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
这种手段是采取不正当方法增加或降低应列费用人为地造成成本膨胀及压缩最终改变盈亏的结局。
其具体表现是:有些单位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置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制度于不顾制订“土政策”用挤占成本的方法要求企业完成某些集资、摊派任务或者千方百计地在成本上做文章。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对策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对策当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削弱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可能导致企业微观决策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整顿会计工作的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2001年度,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抽查,在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造假金额达70多亿元;根据吴联生(2001)的统计和估计,1984-1999年之间有15年总体违纪金额超过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其中7年超过了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总体违纪金额达到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5倍。
由此可见,当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的范围之大,程度之深,触目惊心。
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始凭证失真。
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收支由”非法“变成“合法”。
二是财务账目管理混乱。
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之间、账账之间、账表之间、账实之间严重不符。
三是会计报表虚假。
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调整报表数字,有的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是人为调节利润,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
收入不实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普遍存在。
从2002年全国财政专员办检查的192户企业统计情况看,少计漏计收入的户数有72户,占38%;虚列多计收入的有29户,占15%,这些企业的成本核算极不规范,手段各式各样。
对账外账、“小金库”国家三令五申,仍屡禁不绝。
形成账外账、“小金库”的渠道主要有:各种手续费收入、房租收入、大额存单的利息收入、资产变价收入、虚列费用套取现金等。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原因1. 引言1.1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的背景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在会计报告中存在的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信息,可能导致股东、投资者、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做出错误的决策。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愈发普遍,不仅给企业和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影响了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监管。
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和股价增长,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财务造假和欺诈。
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漏洞,从事各种操纵市场、洗钱等违法活动。
会计信息失真除了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直接影响外,更严重的是其对市场的信任和稳定造成的破坏。
投资者如果无法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最终导致市场的不正常波动和恶性循环。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是企业管理层和监管机构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
1.2 问题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失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会计信息在企业决策、投资者决策、政府监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将给企业经营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企业经营决策,导致企业盲目投资或决策失误。
企业在制定战略、扩张市场、选择投资方向等方面需要依赖准确的会计信息作为基础,如果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管理者将无法正确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陷入错误的经营决策中,最终导致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
会计信息失真对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
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产品时往往需要依赖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果这些财务报表存在失真,投资者将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的价值和风险,从而可能造成投资收益的损失。
会计信息失真还会影响政府的监管和税收征收工作。
政府需要依靠企业提供的准确会计信息来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征收税收等,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将影响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甚至导致税收漏税问题的出现。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1、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规则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的有限认知理性所造成的。
因此,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2、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是指会计规则执行人违背会计规则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而为之。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存在由来已久。
从某种程度上讲,审计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不断取得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存在。
3、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规则执行人未透彻理解会计规则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无意而为之。
人类的有限性是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存在的根本原因。
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会计学界的认可。
从具体治理思路上看,三类不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显然是显着差异的。
因为会计规则是一个多重的、系统的“博弈”的结果。
所以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治理首先在于会计规则制定者应能充分兼顾各方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能够尽可能地运用已有存在于所有人头脑中的会计知识以及创新的知识,对会计规则进行准确的表达,使之成为博弈双方愿意执行的具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
而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治理关键在于设计一个合理的责任合约安排,使会计规则执行人的违规行为所带来的成本超过由其带来的收益,从而改变理性的会计规则执行人的行为决策。
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治理措施则主要在于加强会计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以及加强会计工作中的核查与验证下作。
二、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就必须找出根源所在,只有找出根源所在才好“对症下药”。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1、不健全的法制目前,由于我国保障会计信息真实的相关法制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尚不完善,结果形成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局面。
具体表现为:一是重罚款,轻刑罚;二是处理造假的直接责任人多,处理法人少;三是法律规定造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没有规定构成犯罪的法律条件,无法操作。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第一篇:会计信息失真论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会计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成为宏观调控、微观经营以及投资人,债权人了解经营状况和做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实施,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会计核算环境不断变化,就目前来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较严重,为此,本文针对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工作提供的关于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
保证会计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不仅是会计信息客观性特征的总要求,而且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目的和重要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也要满足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单位外部各方面了解单位财务状况的需要。
近些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各行各业的一些单位中时有发生,并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
假账、假报表、假成本、假利润、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干扰着国家的宏观管理,干扰着市场资源的配置,不仅对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了误导作用,也为当事人谋取局部、小团体、个人利益提供了机会和方便,为贪污腐败大开了绿灯。
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手段、形式、目的、结果等方面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行为人不精通业务、技术和政策,不精心操作以及单位管理不善造成的。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与优化对策分析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与优化对策分析作为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点或时间内资本运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企业经营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针对当前企业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标签:会计信息;失真;对策F231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1.1 会计凭证失真会计凭证有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的失真主要表现在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伪造、篡改原始凭证,使用虚假发票,违反票据法开具、使用发票等。
记账凭证失真主要在于记账凭证要素与原始凭证不符或是无中生有,在无原始凭证情况下,凭空编制记账凭证。
1.2 会计账簿失真会计账簿失真主要表现在违反《会计法》及相关规定设置会计账薄、使用会计科目,如递延资产科目、收入不入账、挂账、涂改账目等或设置“账外账”,账目混乱、账证、账表严重不符。
1.3 会计报表失真会计报表失真具体表现为表表不符,如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与利润分配表不符,利润分配表中净利润与损益表中不同;虚报盈亏,一些企业为降低税额或为达到其他不法的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虚报成本及收入或虚假增加利润;表帐不符,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大应收帐款和坏帐准备金额;报表附注不真实,未对会计报表不能包括或不详尽的内容作解释说明;编制合并报表时弄虚作假,如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不当、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抵销项目不完整等、不按照报表编制合并的条件随意合并等。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多种,从其本质来看,主要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处理相关的会计数据时出现操作性、原理性的错误,尤其是新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一些会计人员缺乏财务人员应用的职业道德,违法操作。
一些企业管理者缺乏法制观念,为自身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弄虚作假或指使他人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也有些企业管理者为打造发展兴旺的形象,以吸引投资,有意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一、问题分析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短期利益,故意篡改会计信息,使其失真,以实现某些不当的目的。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财务报表信息失真: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常常进行虚假记账、资产负债表虚增、利润表虚减等手段,使得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2. 成本和费用失真: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和费用,常常在成本和费用的核算上进行假冒虚假,使得成本和费用的核算失真,造成财务信息的不准确。
3. 税收信息失真:一些企业为了逃避税收监管,会故意篡改自己的税收信息,以减少纳税额,并且可能对外提供虚假税收信息,使得税收管理部门无法准确监管。
4. 股东利益失真:企业为了蒙骗股东和投资者,有可能故意美化企业经营成果,虚增盈利,使得股东和投资者对企业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
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失真问题的原因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1. 利益驱动: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故意歪曲财务信息。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追求高速增长和高利润,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人为因素: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企业中,财务人员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认识不够,缺乏责任感,故意出于自身利益或部门利益篡改财务信息。
3. 缺乏监管:一些地区、行业或企业的监管不到位,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
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使得企业失去了诚信意识,将会计信息利用起来追求不法利益。
三、对策建议1.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应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分析(1)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分析摘要:会计信息是一个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供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机构和其他人员进行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的经济资料,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但是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决定,消弱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可能导致企业微观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务之急应该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目录1 会计信息的理论阐述 (3)1.1 会计信息的相关概念 (3)1.1.1 会计信息的定义 (3)1.1.2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3)2 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4)2.1会计凭证失真 (4)2.2会计账簿失真 (5)2.3会计报表失真 (5)3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6)3.1监督机制不健全 (6)3.1.1企业缺乏会计监督的自觉性 (6)3.1.2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软弱 (6)4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6)4.1健全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 (6)4.1.1健全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 (7)4.1.2应进一步明确规定企业的会计责任由企业经理人员承担 (7)4.2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7)4.3会计相关法则的更新 (7)4.4加强企业财务的会计信息化网络建设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1 会计信息的理论阐述1.1 会计信息的相关概念1.1.1 会计信息的定义信息是对人有用的,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数据。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表征,也是客观事物状态经过传递后在人脑中的再现,从而可以对人产生指导。
任何信息只有经过传递才能被人接受和利用。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1.1.2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会计信息主要用来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法规,方法和程序,把他们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划分及其治理措施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划分及其治理措施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在采集、记录、处理和报告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准确或
误导性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会计数据的虚报、隐瞒、错误计算等。
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划
分及其治理措施如下:
1. 会计数据虚报:即人为夸大或伪造财务数据。
主要表现为资产、负债、收入或利
润被人为夸大,以达到掩盖财务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提高经营绩效等目的。
治
理措施包括严格审计和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虚报行为,加强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
监督和制约。
2. 会计数据隐瞒:即故意掩盖或隐瞒财务数据。
主要表现为资产、负债、收入或利
润被故意低估或隐瞒,以掩盖财务困境、避免纳税或减少税收等目的。
治理措施包括加强
会计信息透明度,完善会计监管制度,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真实性。
3. 会计数据错误计算:即在会计数据的计算过程中出错。
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方法、计算错误、计算遗漏等问题,导致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治理措施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
性和完整性。
4.会计政策选择失误:即在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中出现错误。
主要表现为会计政策的
选择不当或失误,导致财务数据失真。
治理措施包括加强会计政策的监管和指导,建立健
全的会计政策审查和调整机制,确保会计政策的合理和公正。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完善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
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真实性,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以
实现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和完整。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对社会、对企业危害甚大。
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程度和失真原因的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会计信息的现状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
会计信息对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决策的语言,也成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它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
而社会经济的平稳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定的会计核算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而会计一般性原则当中的第一条就是真实性原则,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
可以这样说,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力。
但是,目前社会上一些单位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经成为较突出的问题。
财政部曾多次进行大规模大范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财政部正式公告显示,中国80%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
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百户经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国有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了抽查,发现大多数企业主要会计要素核算存在偏差,如虚列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实、损益不实等。
另外,被检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些企业明显存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不真实、不合规范、账账、账实不符等问题。
企业财务管理明显松懈,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1、还未形成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许多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已建立的法律、法规不严密,法律、法规之间互不协调,执行起来有很多漏洞可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分欺诈的倾向,以蒙蔽股东、债权人或政府部门等。
最终会破坏会计的真实性,使利益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安全。
从以上三类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规范性和技术性失真主要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且这类信息失真由于没有明确的利益导向,所造成的危害也相对较小,也容易被发现和纠正。
违法性失真即会计信息造假则主要是由会计信息披露者主观因素造成的,有着通过操纵会计信息以便从中牟利的明确利益导向,其舞弊手段很难被发现,结果往往误导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决策,所造成的危害极大,也是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关于我国情况的分析就主要是针对违法性失真而言的。
二、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历史及现状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问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
据调查,92.9%的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质量不满意。
根据国家审计署2001年下半年组织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32份上市公司2000年的年报中,有23份严重失真,造成的财务会计信息虚假金额高达71.43亿元。
中国证监会是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主管机构,负责对证券市场举报或抽查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加以调查,从1996年起针对多家会计信息严重虚假的上市公司做出了处罚决定,其披露的舞弊金额之大、手段之多样、利益关系之复杂无不令人震惊。
从表1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存在着虚构利润的现象,大部分公司将巨额的亏损报告称良好的盈利或缩小亏损的程度,在资本市场上树立“美好”的形象。
此外,财政部自1999年起,依据《会计法》对国有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进行了若干次质量抽查,先后公布了第1、3、5、7号质量抽查结果公告。
结果显示,会计信息造假已发展成为我国企业的一个较普遍现象,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表1)根据以上调查不难看出,当时,我国上市公司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具有普遍性,能够达到可靠性和公允性两个基本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披露较少,而与此同时,会计造假在金额上不断扩大,参与主体不断增加,出现了管理层、董事会甚至社会中介部门联合造假现象,社会危害程度极其严重。
舞弊、失真、造假、信用危机等已成为人们对资本市场和会计界最为普遍的看法,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纷纷质疑,整个市场的信用关系陷入了低谷。
针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世界性难题,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监管部门也采取了相应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于2002年颁发实施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框架性文件,同时财政部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对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进行了多次完善,证监会也从多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约束,从公司内、外部治理两个角度对上市公司进行了约束与治理,从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制度性保证。
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得到了较有效的治理,但由于公司治理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还是存在的,并且继续影响着投资者的利益。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如前所述,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的效率有着天然的联系,一个运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系统,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外部监督等机制能够有效地遏制管理者的会计造假行为,而如果公司治理存在问题,那么出于各种因素考虑,会计信息造假就不可避免,例如“内部人控制”、企业产权界定模糊等情形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我国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已逐渐在企业中建立起来,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因此,从公司治理角度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1、对以国有产权为主体的上市公司来说,产权主体的缺位将导致公司内部利益主体的合谋造假。
作为全民所有的国有企业,其真正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而股东大会只是受托者,这就导致国有上市公司产权主体的虚化,由于产权模糊,使其产生不了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
在特定环境下,代表所有者、管理者、职工的各类利益集团,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目标,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合谋造假。
所以说,明晰产权将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首要任务。
2、“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许多企业不仅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甚至连董事长和总经理也合二为一,使得公司内可能既无制衡的动因,也无制衡的机制安排,当所有者利益与管理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发生冲突时,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将难以体现所有者的利益要求,会计信息质量必然低下。
3、对管理者激励和约束的不对称。
激励约束机制是代理关系中最有效的保障措施,而我国对上市公司管理者(主要指总经理)的激励主要是政治上,而物质激励普遍较低且与企业效益挂不上钩。
这就使得管理者通过玩数字游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而且往往官做得越大,所受的约束就越小,造假就越严重,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长期低下。
4、外部市场缺乏竞争机制。
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导致上市公司缺乏被接管或兼并的压力,从而降低了经理层的努力程度,也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成本,提高了经理进行会计信息舞弊的动机;而经理市场竞争的匮乏则弱化了市场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外在需求及约束。
5、独立审计未发挥应有作用。
在我国,股东大会并未真正行使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利,实际权力掌握在管理当局手中。
有些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因为某些原因或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有意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而本应是会计信息质量重要保障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为了在竞争中争取到客户,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管理当局勾结,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另外,政府监管制度不健全以及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利益而对本地上市公司的“帮助”,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
四、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博弈分析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及上文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会计信息失真是由于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委托-代理制的条件下,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进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的结果。
换句话说,也就是公司利益各方在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博弈的结果。
通过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博弈过程,可以找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
博弈所研究的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博弈理论的基本假设有两个:一是强调个体行为理性,假设当事人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到他所面临的局面,并能够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二是假设博弈各方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能够选择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从社会生活实际看,这两个假设是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的,因为在各种情况下,个性为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或目标函数,都面临着选择问题,在客观上也要求他选择最佳策略。
因此,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决策问题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博弈问题。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公司内部治理博弈分析。
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在经营者的控制下编报出来,而后受到所有者的约束查验,即企业的经营者先行动,而所有者后行动,所以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进行的是一种动态博弈。
动态博弈中又一个中心问题是“可信性”问题。
这是指动态博弈中先行为的一方是否该相信后行为的一方会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或不利的行为,后行为方将采取对先行为方有利的行为相当于一种“许诺”,而将来会采取对先行为方不利的行为相当于一种“威胁”。
因此,我们将可信性分为“许诺的可信性”和“威胁的可信性”,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真实性这一动态博弈中,威胁是指经营者对会计信息造假被所有者发现,而许诺则是指造假未被所有者发现。
在完善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经营者被发现造假给自己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包括承担责任、失去现有工作、对未来就业造成恶劣影响等等。
我们现在将经营者不造假时的得益表示为A,将其被发现造假的得益表示为C,且满足CA;与之相对应,我们将所有者在这三种情况下的得益分别用B、D、F表示, B>D>F。
则这一博弈过程可用图1表示。
(图1)显然,因为E>A>C,且B>D>F,当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会计造假行为能够发现是具有威胁的可信性时,公司的经营者是不会选择造假的,而此时所有者的得益也是最大的。
一个充分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密的内部制衡关系,这一整套制度安排能够保证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被及时发现并受到惩罚。
因此,建立其完善的现代企业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将有效地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在公司内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
(二)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公司外部治理博弈分析。
合理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设计能起到有效防止失真会计信息生成及披露的作用,但就我国实际情况来说,这种保障机制缺乏对造假者的实际惩罚,效力往往有限。
而且当造假能够带来预期收益时,代表所有者、管理者、职工的各类利益集团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还存在着共同舞弊,向外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
因此,要杜绝会计信息失真,外部治理惩罚机制的威慑力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会计信息生产者造假成本超过其造假收益,会计操纵的剩余收益小于0,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会计信息失真。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来对此进行分析。
博弈的双方分别为会计信息生产者和外部监管者,会计信息生产者有造假和不造假两种战略选择;而监管者也有两种战略选择:监管与不监管。
(表2、表3)由模型中可以得出博弈双方在选择不同战略时的收益函数如下:(1)外部监管有效的预期收益为:(C-D)×P+(-D)×(1-P)=P×C-D监管机构不监管或监管无效的预期收益为:0×P+0×(1-P)=0很显然,只要会计信息生产者造假的概率P与监管造假行为带来的收益C的乘积大于监管成本D,那么,外部监管就是必需的。
而根据《财政部会计信息抽查公告》所揭示的数据,会计信息造假的概率至少在80%以上,而虚假会计信息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之巨大也是有目共睹,相比之下,监管成本简直微不足道。
因此,外部监管不仅是有必要的而且其力度还是要大力加强的。
(2)会计信息生产者造假的预期收益为:(-B)×Q+A×(1-Q)=A-Q×(A+B)会计信息生产者不造假的预期收益为:0×Q+0×(1-Q)=0要从源头上杜绝造假动机,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必须是会计生产者造假的预期收益小于0,也就是A五、结论一个组织合理、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系统能够对会计信息质量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它通过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来约束经营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同时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督惩罚机制来威慑会计信息生产者,使其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所以,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杜绝会计信息失真,我们一方面需要大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内部制度安排上杜绝虚假信息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外部市场的建设以及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会计信息造假的监管,加大监管的有效性和惩罚的威慑性,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