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中心会从美国移向中国吗

合集下载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1-2-2.汤浅研究的方法 汤浅利用的资料主要是1956年日本平凡社 出版的《科学技术编年表》和1951年出版 的两本《威伯斯特人物传记辞典》。 《科学技术编年表》收集了1501~1950年 间2064项条目,每项条目记载一个重要科 学成果。这些科学成果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所示。
表1-2.1 世界科学中心不同时期重大科学成果数
1-1-3.贝尔纳分期评论 是二战后“大科学”在美苏率先兴起之前 的研究成果。
但是,贝尔纳敏锐地揭示了科学活动中心 转移这个课题。这项工作后来给日本学者 汤浅光朝以启发,促使汤浅在1962年系统 地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学说。
1-2.汤浅光朝的《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
1-2-1.汤浅研究的特点
3-2.社会生产与科学活动中心
•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 由生产决定的。” •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给近代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 研究手段和物质条件,因此,各国社会生产的 发达往往会带来科学事业的高涨。 • 但是,科学中心的转移不能单单归因于社会生 产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活动中心的 转移并不是成简单正比的关系。
1-3-1.赵红州74年的独立发现
• 1974年在河南罗山干校劳动期间,赵红州 根据《复旦大学学报》所载的《自然科学 大事记》,也曾独立地发现了汤浅所描述 的现象。但是周期略有不同。 • 当时赵根据《自然科学大事记》得出的重 大科学成果编年曲线如下图所示。
1-3-1-1.赵74年得出的科学成果编年曲线
1-1. 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1954) 1-2. 汤浅光朝的《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 (1962) 1-3. 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1984)
1-1.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 英国科学学家贝尔纳在他的名著《历史上 的科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科学活动中 心的概念,并描绘了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 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贝尔纳认为,科学的进步是不平衡的。在 几个迅速进展的时期之后,隔有更长的停 顿时期甚至衰退时期。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一中国 (以唐宋为例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

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 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 (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相对稳定 (如贞观之治等 ; 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 (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 (15~17世纪1表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 证实其正确性, 他注重实验和实践, 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 ? 为什么? ”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 (如宗教改革。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

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

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如中国三大发明。

(三英国 (17~19世纪中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 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 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成机制
转移模式的复杂性
研究发现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存在着复杂的 网络结构和模式。中心城市和国家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 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和方法的局限性
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历史数据和方法的限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现有研究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细微变化和趋势。
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问题关注
总结词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中的重 要问题,需要各国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和学术诚信管理 ,推动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详细描述
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 面临着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的问题。各国需要加强科 学道德建设和学术诚信管理,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体 系,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这需要各国制定相关 法律法规,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监管和管理,同时加强 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律机制建设,共同推动科学 研究的良性发展。
01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阶段性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具有明显的阶
段性。在不同的阶段,中心城市和国家的特征和贡献有所不同。
02 03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研究揭示了影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多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和教育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方式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 区具有差异性。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与形 成机制
2023-11-10
contents
目录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概述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演进 • 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机制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动因与条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 研究结论与展望

2024年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教育

2024年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教育

2024年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教育一、单选题1、()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力量之源,我们必须抓住,我们必须重视教育。

A、文化B、教育C、科技D、大学正确答案:D、大学2、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历史顺序是:()。

A、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德国B、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美国C、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D、意大利、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正确答案:C、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3、()是使人社会化、现代化、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

A、教育B、改革C、创新D、变革正确答案:A、教育4、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整体结构图上,()融合工作、提升赋能的营养剂。

A、义务教育B、继续教育C、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D、基础教育正确答案:B、继续教育5、教育发展要走自己的路,这条路就是()。

A、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B、坚持优先发展改革事业C、坚持优先发展创新事业D、坚持优先发展革命事业正确答案:A、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6、()是从家庭人到社会人的中间转换器。

A、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B、基础教育C、义务教育D、工作正确答案:A、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7、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整体结构图上,()是孩子走出家庭、学习生存发展本领的底基。

A、义务教育B、继续教育C、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D、基础教育正确答案:D、基础教育8、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整体结构图上,()是通向社会、获得才干的双车道。

A、义务教育B、继续教育C、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D、基础教育正确答案:C、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9、()引领驱动,学校和地方的发展都要依靠它。

A、教育B、改革C、人才D、变革正确答案:C、人才二、多选题1、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远大理想,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学生立志高远、勇于奋进,为实现伟大梦想(),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A、进行伟大斗争B、建设伟大工程C、推进伟大事业D、推进伟大变革E、进行伟大奋斗正确答案:A、进行伟大斗争B、建设伟大工程C、推进伟大事业2、(),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强调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在渐次提高。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转)(2011-12-01 17:57:26)转载▼标签:杂谈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科学史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按照这一规律和标准,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

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

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

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

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世界科技中心是如何转移的_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39题质疑

世界科技中心是如何转移的_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39题质疑
(p.291)
2006 年高考四川卷第 39 题也有 " 想当然 *
之嫌 !此题考查的主题是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 转移 + 在这道地理 -历史 -政治跨学科综合题中 ! 与历史学科相关的是材料二 - 材料三及第四问 第五问 + 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立法保护发明创造 ! 成立科技组织 - 奖励科技人才 - 确立君主立宪制 度等内容 ! 要求学生据此回答第四问 . 概括英国 在 17 /18 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 ! 分析 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 + 第五问是据材料三设 计的 !请看材料及问题 . 材料三 据统计 ! 某工业大国在 1 870 年至
意大利成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 与 意大利生产力的发展 % 文艺复兴有关 $ 14 世纪意 大利的工场已有自动纺车 ! 操作分工精细分明 !
命 题 研 究
!"
仅呢绒工场就有 20 多个工序 ! 商品生产已发展 到很高水平 " 而文艺复兴又促进了人们思想的 解放及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 意大利出现了一大 批善于创新的科学巨匠 ! 他们在数学 # 物理学 # 化 学 #医学 #天文学等一系列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 $ 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 他 如伽利略 ! 被称为 发现了落体定律 # 摆的震动 # 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 提出了加速度概念 ! 奠定了近代动力学的基础 " 又如布鲁诺 !他提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 限的 !没有固定的中心 ! 也没有界限 !发展了哥白 $ 太阳中心说 %" 尼的 英国是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个中心 " 科学 方面 !17 世纪 ! 英国出现了著名科学家牛顿 ! 牛 顿发现的三大定律 ! 使天体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 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的框架中 &哈维建立 了血液循环学说 ! 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 技 术方面 ! 瓦特发明的 $ 万能蒸汽机 %! 使人类进入 $ 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大多是 英国人作出的 " 法国成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三个中心 ! 启蒙 运动功不可没 " 启蒙运动是欧洲继文艺复兴后 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 而这一运动的高潮就在 法国 " 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 ! 提倡科 学和理性 ! 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 而法国的一批 著名科学家及其科研成果 ! 也足以令世人瞩目 ! 例如 ! 著名数学家 # 力学家拉格朗日及数学家和 天文学家拉普拉斯 ! 开创定量分析 # 创立燃烧氧 化学说 # 推翻支配化学发展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 说的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等 " 德国是近代科技的第四个中心 " 从高等教 育和科学理论的研究来看 !1810 年 ! 德国创办了 ’’ 柏林大学 ! 成为全 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化大学 ’ 球仿效的样板 " 德国现代化大学由国家资助 ! 并 奉行科学 # 理性 # 自由的教育原则 ! 威廉三世的三 $ 科学无禁区 # 科学无权威 # 科学自由 % 为德 句话 国大学学术自由风气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 大学成 为研究者们的共同体 " 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也是 世界一流大学 ! 哥廷根大学奉行 $ 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 % 的原则 ! 适应了科学与工业化时代的真正 需要 ! 创造了 20 世纪前期人类教育与科学发展 史上 $ 辉煌的哥廷根时代 %" 教育的发展使德国 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 ! 如世界著名的数学 家雅可比 # 高斯 ! 发现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的物理

科技强国的中国路径

科技强国的中国路径

科技强国的中国路径作者:陈劲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7年第25期设计一条符合国国情的路径,力争在“转折点”处实现超越。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有全球视野,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紧紧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

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 世纪中后期以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世界科学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一些基础科学领域孕育着革命性突破,先进制造、清洁能源、人口健康、生态环境等重大创新领域加速发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应用型技术成为创新蓝海。

这些领域将持续涌现一批颠覆性技术,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技术路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变量。

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催生了以英、法、德、美、日等国为代表的科技强国。

目前,美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依然处于全面领先地位,德、日、英、法国处于第二方阵并在一些重点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的排名大致在20—30位。

但随着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迅速崛起,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东亚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提升,北美、欧洲、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全球创新格局正在被改写。

2006 年,我国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明确提出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

2012年,中国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翻开世界科技成果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的历史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的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

对科学中心转移现象进行系统的定量化研究的第一位学者,是日本的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他得出的结论是,“从意大利到美国,科学中心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每个国家的平均兴隆时期约为100年”。

“科学兴隆时期比起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要短得多”,每次科技中心的转移都引起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科教和社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反映了科技是生产力的论断。

分析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历程,可以看到很多规律性的现象,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

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条件,有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中心之一,进一步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之一。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摆在我们政府、科教界和企业家面前的一系列的迫切课题。

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才能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

一、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部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在科技史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五次大的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再到美国。

每次科技中心转移的同时世界经济中心也随之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科技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最终反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在中国,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秦汉时期起,古代世界的科技、经济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

特别是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从统治者到平民十分重视技术的积累与应用,这一时期科技进步迅速,相继产生了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农学、中医、天文、算学等实用科学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在水利、地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张衡发明地动仪、沈括完成《梦溪笔谈》、郦道元写成《水经注》等等。

这一时期突飞猛进的科技带动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当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和外国使者前来学习,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

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则发展缓慢,可以说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科技中心,显而易见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但是自唐朝之后,中国多数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不重视,未给予科技足够的地位,科技工作者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而且科举制度的长期实行,让知识分子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八股和功名上,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特别是明清时期一些皇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科技落后、国防薄弱。

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世界科技中心的第一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近代意大利从13世纪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催化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世界经济中心五次转移

世界经济中心五次转移

一、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

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自然辩证法-科学活动中心将移向何处

自然辩证法-科学活动中心将移向何处

科学活动中心将移向何处专业:学号:姓名: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心曾发生过五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

通过对转移周期的分析发现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周期平均为80年,而到2000年止,美国已经在科学活动中心这把交椅上坐了整整80年,因此有推测称科学活动中心将会再次发生转移。

但就当今的局势来看,我认为近期科学活动中心仍会留在美国,后期也许会出现以美国为中心的区域作为科学活动中心,而中国也有望成为科学活动中心之一。

原因如下:首先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氛围中,先进的、民主的社会制度能够推动科学的迅速发展,而落后的、专制的社会制度则阻碍科学的进步,最终必将成为科学发展的桎梏。

美国的社会制度下,各人的机会相对更均等,努力与回报的对等程度比较高,这成为其制度的最大优势,能大大促进个人发挥自身的科学创造能力。

其次,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与转移是一项复杂社会现象,要使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除外部条件外,还要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重视,全民的思想舆论的准备,优秀人才的聚集,充足的资金注入,宽松的政治和研究环境,以及正确引导科技、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政策。

美国在政治上仍然控制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美国发展产生阻碍的因素被一个一个被拔除。

美国开放式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杰出科技工作者。

甚至有这么一种说法: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在清华,清华最优秀的学生在美国,而且在其它国家这种情况也差不多,这自然使得美国掌握大部分的优秀人才和高科技。

由此可见其开放式的文化仍然对其科技发展有利,还没有达到阻碍其科技发展的地步。

最后,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实力和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的支撑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就没有科技创新。

在经济上,虽然美国的增长速度缓慢,考虑到其雄厚的基础,总体水平仍然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实力的保证。

综上所述,近期科学活动中心仍会留在美国。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曾国屏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22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

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像达·芬奇这样跨越艺术、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旷世奇才”。

随着“大宇宙”和“小宇宙”信念的兴起,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向神学发出了挑战书: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倡日心说、反对地心说。

而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则指出,男人的肋骨并不比女人少。

到16—17世纪,意大利成为第一次科学中心。

奠定(地面)近代力学之基础的伽利略,“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以及第一个明确从事科学研究的山猫眼研究会相继出现。

研究会由一位贵族支持,伽利略于1611年成为会员。

不过。

此时的大学尚没有发挥作用,教会的力量仍然阻碍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伽利略就因捍卫哥白尼学说而受到宗教审判。

1633年“意大利科学失去了活力”。

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英国成为了第二次科学中心。

17世纪,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大力倡导将科学应用于社会的思想。

英国皇家学会也于l662年成立,标志着科学活动获得了“政府”承认(不过皇家学会还主要是靠会员费维持运作,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

皇家学会对于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立了种种皇家“科学中心”,1666年创立的《哲学学报》,开创和奠定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传播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得到迅速发展,实现了以牛顿《原理》(1687)发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大综合,但科学与技术总体上是互不相干、各自发展的。

世界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思考

世界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思考

世界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与思考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数目超过同一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总数的四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当今世界的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

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进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上,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大转移。

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经济和科技的第一中心。

第一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蛋定、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作为发展资本主义最早国家之一的英国在17世纪成为了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科学界人才辈出,如牛顿、哈雷、达尔文等;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

这些先贤的思想精髓使得英国稳居于世界科学中心长达百年,不仅英国受益,也影响着欧洲其他国家。

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法国的资本主义在17世纪末兴起,并在科学上登上世界舞台,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学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理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

19至20世纪德国的社会变革与科学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

德国特别注重将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20世纪至21世纪的美国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

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主要学者观点自1954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做出整体概括,最早支出从古至今18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互动中心。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的全部内容。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转)(2011-12-01 17:57:26)转载▼标签:杂谈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科学史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按照这一规律和标准,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转移.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

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

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

当前是中国迈向世界制造强国最好时期

当前是中国迈向世界制造强国最好时期

为什么说当前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最好时期第一个理由,从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演变来看,历史上制造业中心大体经历了四轮大规模转移。

第一轮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爆发使英国成为全球主要的制造中心,其制造业产值曾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0%左右;第二轮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美国制造业产值曾占全球制造业产值50%以上;第三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德国和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日本制造业产值曾经占到全球制造业产值的16%;第四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将劳动力密集型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中国与美德日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新的所在地。

可以预见,这个格局今后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还要多少年才能赶上制造强国呢?我看未来10年是中国制造业的关键期。

第二个理由,从16世纪初至今约500年的时间里,世界科技中心先后在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之间转移,大约100年转移一次。

世界科技中心的每次转移,都大大推动了大国的崛起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

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是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至今已有80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风起云涌,世界科技中心也快到了转移的时候。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发展与应用正在加速经济和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三个理由,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着力点。

今年是我国制造业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不少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写照。

集聚着大量人才和海量成果,但由于限制多、管得死、缺少有效激励,科研人员对产业化积极性不高,大量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沉睡”。

因此,首先要尊重知识产权,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收益激励改革,推动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

其次,在美国等国家对我实施人才封锁的情况下,要注重引进国际人才,更要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试错机制激励科研人才创新,在实践中培育本土人才。

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

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学术中心?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学术中心?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学术中心?作者: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19期根据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的“汤浅定律”,世界科学中心从意大利开始,经英国、法国、德国至美国,历经了五次转移,每次的平均周期为60~80年。

于是,人们开始思考亚洲,乃至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学术中心。

英国教育评估组织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QS)在2013年发布了亚洲大学排名榜,认为亚洲大学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进展,有可能在20年内超越西方大学。

中国学者们也在深入探讨将北京建设成为全球学术中心的可能性。

美国高等教育学者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s Altbach)则坚持世界中心-边缘理论下的西方学术中心说,否认未来学术中心会移至亚洲。

从当下的世界格局与亚洲(中国)发展进程来判断世界学术中心能否转移似乎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英文学术论文的第二大产出国,越来越多的海外回国人员和国内的科研政策不断促使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学术声音,一些本土英文学术期刊已经在世界学术圈崭露头角,这对未来的世界学术格局和中国学术自身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尚待时间来验证。

中国教育实践的发展与变化吸引着世界的关注。

上海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测试中连续夺冠,震惊多国朝野,他们纷纷向上海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化水准日益提高,在多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如全美教育年会和世界国际与比较教育年会上,中国学者发言数量每年持续增长,人们慨叹没有中国学者的会议将不能称为国际会议。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学者还主编了多种教育学英文期刊,并在全球出版。

然而,尽管近年来关于中国教育的英文论文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涨,但其中大陆学者贡献的论文数量不足1/3。

由美国的汤森路透公司主办的科学网(Web of Science)的SSCI教育学数据库中,尚没有一本关于中国教育的学术期刊,也没有一本由中国学术机构和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期刊。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发展类型及演化趋势

量和等级都处于弱势地位,亚洲支配型科技创 新中心的数量只有9个,仅相当于美国一国的 数量(表1)。
1.2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集中生长在世界大 城市群地区 从国家或区域尺度上看,全球科技创新中
心集中在世界大城市群(Megalopolis)地区, 尤 其 是 北 美 和 西 欧 世 界 大 城 市 群 ③ 地 区( 表 2)。北 美34个 全 球 科 技 创 新 中 心 有19个 位 于 其3大城市群中,其中,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城市群拥有8个,分别是纽约、波士顿、华盛顿、 费 城、纽 瓦 克、里 士 满、巴 尔 的 摩 和 普 罗 维 登 斯;北美5大湖城市群拥有7个,分别是多伦多、 芝加哥、蒙特利尔、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魁北 克城、匹兹堡、安娜堡;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圣 迭戈城市带④有4个,排名第一的旧金山—圣何 塞便坐落于此。
文章编号1673-8985(2015)01-0076-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 首先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评选出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 格局进行了揭示,其次依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创新热图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类型进行了阐述,发现区位是 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转移和演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在 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速向亚太板块转移的趋势下,亚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更具备孕育科技创新中心所 需的资源丰度和市场深度,且随着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功能,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城市发展将是世 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
16
除此之外,加拿大、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北美、
17
西欧发达国家支配型和枢纽型的创新城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科技中心会从美国移向中国吗?摘要:本文论述了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分析了美国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现状,得出美国科技中心还能持续50年,中国只有在剩下的50年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释放,才能够在与其它国家角逐世界科技中心地位时取得先机和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科技中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1.引言人类已迈入充满诱惑和希冀的21世纪。

文明发展至今,世界科技中心曾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

据学者分析,科技中心转移的周期平均为80年,而到2000年为止,美国已满80年,美国科学兴隆周期何时终止?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技中心?只有在对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深入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比较准确的推断。

2.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科技的发展决定于科技自身力量与政治改革、经济腾飞、思想解放三大环境因素,从吻合适宜到互有差别,再到相互矛盾的过程。

新的科技中心的形成,是在新形势下各国科技力量、三大环境因素对科技发展适宜程度较量的结果。

社会的政治变革是引发科技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

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氛围中,先进的、民主的社会制度能够推动科学的迅速发展,而落后的、专制的社会制度则阻碍科学的进步,最终必将成为科学发展的桎梏。

社会制度的变革最终通过政策、法律和体制的中介作用,协调科学与教育、经济、文化、社会等系统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需求刺激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为解决生产发展和技术改进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

随着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定会引起人们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行为,进而促进人类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

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支撑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实力和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的支撑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就没有科技创新,而这是需要经济实力保证的。

社会文化教育和哲学思想是科学中心转移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教育对科技中心的形成和转移有重要影响。

科学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不继承以往人类的知识成果,就很难开展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活动是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

没有教育,就没有知识的继承,也不会有创新。

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教育质量、规模和发展速度,直接反映着那个社会和国家的科技水平。

另一方面,哲学对科技中心的形成和转移也有重要影响。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一切理论思维过程,都要受到科学家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这就不能不涉及哲学。

不同的哲学观点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亦不同。

只有建立在科学本身发展的基础之上,并能转变为科学家自己掌握的思维工具的哲学,才能对科学发展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此外,文化传统也会影响科技中心的转移。

科学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

科学只能在一定的文化基质上生长,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科学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与作用。

文化传统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它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成为科学进步的动力;但到了另一个历史时期,又能显示它的消极作用,成为科学进步的阻力。

3.美国科学兴隆周期何时终止?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是相对连续不断的。

科学家的研究在日复一日地不间断进行,科研成果相应在涌现,科研课题组成员与管理形式随着课题的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而不断地变换与改变,科技管理体制也在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变革。

政治体制则不一样,宏观上从一次到另一次大的政治变革往往是间断性的、滞后的。

微观上,某种政权一旦建立,它就有一些牢不可改的最基本的特点。

虽然在一些微观管理方式上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政治体制改革,但是这种有限的改革也是不经常的,只是势在必行时才可能,是多少年才进行一次的,间断的。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连续性、超前性与政治变革的间断性、滞后性的矛盾作用机制,容易导致科技中心的衰退。

下面来看一下美国的情况:一方面,在现有政治体制下,环境污染、毒品、艾滋病、国际恐怖主义等社会问题已困扰美国。

甚至可以说美国已陷入恐怖主义的泥潭,时不时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

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也不如前。

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了美国科技的发展,曾名噪一时的美国硅谷,如今已夕阳西下。

硅谷这颗美国局部高科技新星的失色,标志着美国高科技工业全面衰退的开始,过去美国几乎全部占领全世界半导体市场,而现已下降到40%,而日本则上升到50%。

一个国家先成为教育中心而后才成为科技中心。

一个国家先失去教育中心的地位而后才失去科技中心的地位。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教育兴隆期越长,科技兴隆期也越长。

从高科技人才现状来看,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0岁,出现了明显的科学集团老化现象,这可以看作它进入兴盛期后期的不祥征兆。

据统计,美国在高等学校就读的本科毕业生中,理工科所占学生比例逐年下降,理工科专业的硕士和博士所占比例下降的幅度更为严重,虽然近年来美国理工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总数仍相对稳定,但那是国外留学生人数增加的结果。

美国政府也试图维持上述比例,但美国的妇女问题和公民的生育观念使政府的想法很难实现。

科技中心转移的第一阶段,是原有科技中心的科技成果在世界上的领先程度不断降低,科技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最后沦为一般性国家。

近年来,美国的科技水平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科学家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

社会问题的困扰、经济的衰退、科技人员的恶化、新生力量的匮乏、科技水平与其它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似乎预示着美国科技独领风骚的年代即将过去,历史将完成又一大循环。

然而,美国在政治上仍然控制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美国发展产生阻碍的因素被一个一个被拔除(先是阿富汗,其次是伊拉克,现在轮到了伊朗,下一个会是谁呢?)。

美国开放式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杰出科技工作者。

有一种说法: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在清华,清华最优秀的学生在美国。

其它国家也差不多。

这自然使得美国掌握大部分的高科技。

可见其文化仍然对其科技发展有利,还没有达到阻碍其科技发展的地步。

经济上,虽然美国的增长速度缓慢,考虑到其雄厚的基础,总体水平仍然遥遥领先它国。

综合这些,可以预测:在未来50年内,美国这把宝刀还不会老,科技中心还将在美国。

4.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技中心?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当原有科技中心衰退以后,是一个多中心并存、平等竞争阶段。

这种状况持续到发生新的科技革命为限。

平衡竞争是跃居世界科技中心的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是“水往低处流”与“人往高处走”的大较量,而不是天然的转换时期。

当原科技中心的发展状况逐步衰退,科技中心的科技力量、科技水平、科技成果数都退为普通国家水平,这时会形成一个世界科技的多中心甚至无中心局面。

多中心并存有多长的时间?我们认识到,这是与科学发展及科技革命相协调的。

在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后往往发生一次科技中心的转移,但只要不发生重大科技革命,科技成果就不会往其中的某一个国家集中,科技发展的两极分化趋势就不会出现。

这是因为,过去的科技高潮是建立在特定的科技理论基础上,科学也曾选择了最适宜自己的国家,让其大力发展,使该国一度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按照科学的层次采掘模型学说,在这个层次上该发现的重大成果,绝大部分都已发现了,在原有理论框架中探索科学的难度大大增加,科学体系处于休养生息阶段。

在一次浪潮已经结束,进入一个新的科技发展浪潮之前,各国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各国都面临新的机制和挑战。

任何一个力争在新的科技浪潮中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国家,就千万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抓住了机遇,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分析一个国家是否成为下一个科技中心,应从这个国家是否先拥有科学发展的政治、经济、科技队伍的条件等因素上去分析。

一个国家在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之前,会有许多早期迹象。

科学队伍方面,要出现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科学成就的科学大师,社会环境,必须具有经济起飞、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作为前提,而且这三方面的前提必须综合出现在标志整个人类历史里程碑的世界主流事件上。

下面来看一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政治方面,由于网络的存在,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都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下一步将是什么,将是问题的解决。

中国现在的制度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民主,但网络却给与人以民主。

华南虎事件充分体现了网络中的民主的优越性。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缓慢。

美国经济起伏不定,日本经济恢复艰难,东南亚及欧洲经济有恢复迹象,唯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中国经济自身,得益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但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是很低的,城乡及地区差异仍在扩大,就业及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科技竞争力,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还待深入。

这一切制约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2007年7月份以来的物价持续上涨已将中国经济的弊端完全暴露。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化方面,西方文化入侵十分厉害,中国传统文化处于没落的边缘。

性开放(严格说应该是性泛滥)等西方价值观念被广泛宣扬,《色戒》的广泛流传便是佐证。

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某人掀起又一轮废除中医的高潮,很多人拥护,可见不少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抵触情绪非常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已彻底被抛弃,且看07年电影评论:“看完《苹果》发现男人靠不住;看完《色戒》发现女人靠不住;看完《投名状》发现兄弟靠不住;看完《集结号》发现组织靠不住”。

好在政府高层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

哲学方面,现走入困谷,哲学自身落后于时代,不能映现时代的发展。

近几年来,哲学研究者在增多,但没有形成哲学家阶层,他们大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的哲学理论,虽然解释、普及哲学方面的论著颇丰,但新论不足。

相当一部分哲学研究者靠祖宗老本,真理性获得求助于对原著的反复咂摸。

所谓的学术争论无非是从经典中找根据。

另外有一部分哲学研究者置生动、丰富的现实于不顾,热衷于揣测上面的意图,一味追求应时文章,将严肃的哲学研究等同于政治宣传。

中国哲要实现繁荣,就必须映现时代,贴近社会和人生,这一切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教育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的主要目是晋升职称和完成学校规定的科学研究任务。

只有很少的科技工作者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了阐明新发现、新观点、新技术而进行科学研究的。

按照目前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的有关规定,论文数量是硬指标,必须要有一定数量、达到一定“级别”的论文才能够取得参加相应职称的资格评审和完成相应岗位的绩效考核,而职称和岗位分别与工资和津贴挂钩,因此,论文数量最终与科技工作者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晋升职称和完成规定的科学研究任务成为大部分教师撰写论文的直接动力,不难看出其目的是非常现实和功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