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腐蚀多晶硅衬底减反射效果研究

合集下载

针对PID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片减反射膜研究

针对PID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片减反射膜研究

针对PID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片减反射膜研究肖慧萍;曹家庆;周浪;胡动力;杜嘉斌;章金兵【摘要】本文针对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电势诱导衰减(PID)现象,通过开发高折射率电池镀膜工艺,把改变双层减反射膜的折射率作为重点调试的工艺参数,调节镀膜时的SiH4∶NH3比例,同时对膜厚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使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率稳定在17.7%以上,组件经PID测试峰值功率衰减小于5%,达到抗PID要求.【期刊名称】《江西化工》【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107-108)【关键词】抗PID;双层减反射膜;多晶硅电池片【作者】肖慧萍;曹家庆;周浪;胡动力;杜嘉斌;章金兵【作者单位】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新余338000;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63;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63;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新余338000;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新余338000;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新余338000【正文语种】中文电势诱导衰减现象(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PID)影响到了组件的寿命和电站的正常收益[1-3]。

本文通过调节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序的工艺参数以获得具有合适的折射率和厚度的减反射膜,以解决 PID问题。

本文试验中使用的所有P型多晶硅片除PECVD工艺外,其他都经过相同的处理过程。

在组件加载-1000V直流电压,放置在环境实验箱内,实验箱内温度为85℃,湿度为85%,测试时间为96小时。

本文中的三种PECVD工艺(P1、P2和P3)都是采用折射率渐变的SiNx抗反射膜。

由表1可见,工艺P1、P2和P3沉积减反射膜时,第一层镀膜时三种工艺的SiH4:NH3比例基本一致(约0.22左右),第二层镀膜时三种工艺的SiH4:NH3比例分别为0.088、0.17和0.10。

电化学腐蚀多晶硅表面织构的研究

电化学腐蚀多晶硅表面织构的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电化学腐蚀多晶硅表面织构的研究系别材料工程系专业名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学号078102112学生姓名江龙迎指导教师王应民二O一一年五月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电化学腐蚀多晶硅表面织构的研究学生姓名:江龙迎班级:0781021指导老师:王应民摘要:多晶硅片表面织构化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目前,工业化多晶硅太阳电池表面织构大多采用化学酸腐蚀技术,即在HF-HNO3腐蚀体系添加缓蚀剂和助剂,增加可见光的吸收。

该工艺过程将排出大量浓酸废液,给后处理带来诸多不便。

采用电化学腐蚀多晶硅,不仅可以减少HF酸的使用量,而且腐蚀液还可以循环使用,较大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文采用电化学腐蚀技术,通过调节工作电极的电流密度,在线监测多晶硅腐蚀过程E-t变化规律,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多晶硅表面形貌,控制多晶硅氧化-溶解速率,达到优化电化学腐蚀工艺的目的。

具体研究了电化学腐蚀液配比、电流密度,腐蚀时间等工艺条件对多晶硅片绒面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实验表明:在电化学腐蚀液HF:C2H5OH= 1:1,腐蚀电流密度为30 mA/cm2,腐蚀时间120 s,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多晶硅绒面,腐蚀深度达到1.5~2 µm,平均孔径为2~4 µm,达到良好的光陷阱作用和减反射效果。

用化学腐蚀制备多孔硅减反射的研究

用化学腐蚀制备多孔硅减反射的研究

用化学腐蚀制备多孔硅减反射的研究摘要:酸液腐蚀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多晶硅太阳电池工业化生产。

但一般酸液腐蚀表面减反射效果尚不理想,而且其自催化性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可控性差、重复性差等问题。

本文详细研究了多孔硅在HF/HN03溶液中的形成机制。

同时也分别研究了不同溶液配比、温度、水的添加对腐蚀速率的影响规律,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在400-800nm范围内有效反射率小于3%,在800-1000nm范围内反射率小于5%,该技术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多晶硅太阳电池生产中。

关键词:多孔硅;减反射;酸腐蚀;太阳电池0 前言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这两个最大的挑战,而太阳能的利用应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好方案。

当前世界上使用的能源88%是由矿物燃料提供的,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对生态环境有严重的破坏,并且这些能源也越来越近于枯竭,寻找可再生能源实属当务之急;而这些能源的大量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日俱增,因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更是刻不容缓。

矿物燃料的燃烧每年向大气释放5×109吨的CO2以及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和酸雨的主要因素。

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5l-1980年30年平均气温高0.32℃,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21世纪将是五万年来最热的100年。

全球气温将在目前基础上升高1.5-4.5℃,使地球“高烧不退”,由此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变化无常,水、旱、森林大火等灾害频繁,且影响水土状况,加速物种灭绝,危害人类和社会经济生活。

矿物燃料所释放出的氮氧化物也破坏臭氧层,而臭氧层的破坏其后果也是灾难性的,据美国3M药品厂提供美国政府公布的数字称:2075年前臭氧层将减少40%,这将导致美国增加1.54亿皮肤癌病例,将造成340万人死亡。

由于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破坏生态环境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失,Lohdi对此作了定量估计,平均一年损失2360亿美元,每人每年损失400-500美元。

光电化学刻蚀方法去除SiC衬底外延石墨烯缓冲层及其表征

光电化学刻蚀方法去除SiC衬底外延石墨烯缓冲层及其表征

光电化学刻蚀方法去除SiC衬底外延石墨烯缓冲层及其表征孙丽;陈秀芳;张福生;于璨璨;赵显;徐现刚【摘要】高温条件下裂解碳化硅(SiC)单晶,在直径5 cm的4H-SiC(0001)面制备出单层石墨烯。

利用光电化学刻蚀方法,使KOH刻蚀液与SiC发生反应,降低石墨烯与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去掉原位生长过程中SiC衬底与石墨烯之间存在的缓冲层,获得准自由的双层石墨烯。

首先通过对比不同的电流密度和光照强度,总结出电流密度为6 mA·cm−2、紫外灯与样品间距为3 cm时,石墨烯缓冲层的去除效率以及石墨烯质量皆为最佳。

采用此优化后工艺处理的样品,拉曼光谱表明原位生长的缓冲层与衬底脱离,表现出准自由石墨烯的特性。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C1s谱图中代表上层石墨烯与衬底Si悬键结合的S1、S2特征峰消失,即石墨烯缓冲层消失。

通过分析刻蚀过程中的电化学曲线,提出了刻蚀过程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Monolayer graphene was fabricated on silicon carbide (SiC) (0001) face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SiC single crystal of5 cm in diameter. The reaction of SiC substrate with aqueous potassium hydroxide (KOH) by photo-electrochemical etching reduced the interaction force between graphene and SiC substrate, and the quasi-free-standing bilayer graphene was obtained by removal of buffer layer between graphene and SiC substrate. Numerous conditions of current densities and illumination intensities were studied. The optimal condition to remove graphene buffer layer, which would synchronously obtain free standing graphene film in the highest quality, was estimated to be in the current intensity of6 mA·cm−2 when samples held the distance of 3 cm to UVlight source. Among three current densities of 3, 6 and 9 mA·cm−2, Ramanspectra showed that the 6 m A·cm−2 current density was the most suitable for etching process. The decoupling effect of graphene buffer layer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UV light intensity in a certain range. Raman and XPS spectra on graphene film prepared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 showed broken bonds between SiC substrate andin-situ grown buffer laye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ree standing graphene film. The removal of graphene buffer layer was shown by disappearance of characteristic S1 and S2 peaks of buffer layer in XPS C1s spectra. The chemical reaction dynamics in etching process was proposed by analyzing electrochemical voltage-time curves.【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6(067)010【总页数】7页(P4356-4362)【关键词】石墨烯;合成;碳化硅;缓冲层;电化学;光化学【作者】孙丽;陈秀芳;张福生;于璨璨;赵显;徐现刚【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9.1石墨烯是由碳原子以sp2轨道杂化形成的六角形蜂巢晶格的原子级二维晶体材料[1],自其2004年被成功制备以来,其在光学、电学、化学等领域的奇特性质不断被发现[2]。

利用酸腐蚀工艺优化多晶硅绒面

利用酸腐蚀工艺优化多晶硅绒面

利用酸腐蚀工艺优化多晶硅绒面摘要: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改进酸腐蚀工艺来优化多晶硅的腐蚀深度和反射率,利用紫外反射光谱仪测量相应腐蚀深度下的反射率,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相应腐蚀深度下的表面形貌特性,同时跟踪其效率,寻找更优的多晶硅绒面效果。

关键词:酸腐蚀;多晶硅;腐蚀深度;绒面效果1、引言在PV-TRAC of EUROPEAN COMMISSION 发表的“A Vision for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in 2005”的报告中,可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光伏行业中所占的比例最大[1]。

在21世纪光伏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多晶太阳能电池的技术发展不仅要围绕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两个主题,电池的外观也开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由于多晶硅晶粒取向的随机性,制备较好的多晶硅绒面效果一直是国内外技术人员研究的热点。

目前,在多晶制绒众多工艺中,酸腐蚀工艺[2.3]是一个比较容易整合到多晶太阳能电池处理工序中的制绒技术[4],基本也是成本最低、应用最为广泛的制绒技术[5]。

因此,使用低成本的酸腐蚀制绒技术制备具有高效、美观的电池片已成为当今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的重点。

本文采用酸腐蚀制绒技术,通过改变酸腐液的温度和浓度配比,对多晶硅片进行各向同性腐蚀,用紫外反射光谱仪测其反射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形貌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从而寻找更优的多晶硅绒面效果。

2、实验原理和过程本实验样品是由英利(中国)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B参杂P型多晶A等硅片,电阻率为0.7-2.0Ω·cm,尺寸为156×156mm,厚度约为190μm。

酸腐蚀制绒设备是由RENA厂家提供的RENA链式制绒机。

腐蚀槽中的腐蚀液由浓度为65%的HNO3、40%的HF和去离子水(DI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中,HNO3具有强氧化性,在反应中破坏硅表面的Si—H键,使Si被氧化为SiO2,此过程中生成的NO易溶于水生成HNO2,可起到自催化作用,促进反应的进行。

多晶硅电极腐蚀机理及表面钝化策略

多晶硅电极腐蚀机理及表面钝化策略

多晶硅电极腐蚀机理及表面钝化策略关键词:电极腐蚀氢终端FDTS 自组装单层多晶硅摘要我们进行了一个在高相对湿度和施加偏压的情况下,在多晶硅电极的形态和化学演化方面,对几何形状和表面终端的影响的详细研究。

腐蚀测试结构由两个通过氮化硅层从基板上分离的多晶硅电极组成。

阳极氧化在具有天然氧化物层的电极上被观察到。

当阳极到阴极面积之比大于1时,阴极在RH值≥89%条件下20小时内发生损坏。

不寻常的现象归因于在系统中的表面电解质驱动的电化学反应。

对腐蚀机理的了解,使表面钝化预处理的选择降低所观察到的腐蚀。

特别对氢终端和三氯硅烷为基础的自组装单层涂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据发现,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在这两个电极上降低腐蚀速率,但是自组装膜有更持久的影响。

这是由于自组装膜的更大的稳定性和其上形成的氮化硅具有隔离层的能力。

由Elsevier B.V.发布致,当阳极被破坏到下面的衬底,从电化学点打破了对称[9]。

在相对湿度为74%的较低环境下,所有未钝化的电极暴露20小时后只观察到阳极腐蚀。

电化学反应,如假定为是在MEMS器件中引起腐蚀的,需要一种电解质作为离子物质的载体。

在这项研究中,涂有自然氧化膜和硅氮化物的多晶硅的隔离层都具有亲水性表面就证明了低的水接触角,列于表1。

因此,在潮湿的环境中,水层在微观结构的表面上是容易被吸收的。

厚度随相对湿度[21]单调递增的薄水层是一种表面电解质,并形成过隔离层的从阳极到阴极的导电路径。

在阳极孔被供给,硅的氧化是主要的反应:H 2O→H+ + OH- (1)Si+ 2OH - +2 H+→SiO 2+ H 2 (2)电子在其中的阴极被供给,提出还原水和溶解氧[9]:2H2O+2e -→H 2+2 OH -(3)O2+2 H2O+4e-→4OH- (4)散装电解质缺乏限制了反应副产物的扩散。

从方程(1)至(4)如H +和OH -的副产物可能堆积在产生它们的电极。

因此,在阳极的附近的pH值倾向于酸性,并且本地pH将围绕阴极趋于碱性。

化学腐蚀法制备多晶硅的绒面

化学腐蚀法制备多晶硅的绒面

收稿日期:2002 08 20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4040200)文章编号:0254 0096(2004)02 0138 04化学腐蚀法制备多晶硅的绒面卢景霄1,孙晓峰1,王海燕1,李维强1,谷锦华2(1.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郑州450052; 2.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北京100080)摘 要:为了降低光在多晶硅表面的反射,采用化学腐蚀法在其表面制备了绒面。

根据反射光谱的测试结果,研究了不同多晶硅绒面的形貌特征及光学特性。

在适当的腐蚀液中制备了3 3cm 2、5 5cm 2和10 10cm 2多晶硅绒面。

10 10cm 2多晶硅绒面,在300~1100nm 波长范围内的加权反射率的最好结果为5 2%,表面织构均匀,这一结果可以和具有双层减反射膜的多晶硅表面的反射率相比拟。

关键词:多晶硅;化学腐蚀;绒面;多孔硅;减反射膜中图分类号:T M 914 4 文献标识码:B0 引 言目前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工业化生产中,尚缺乏有效、价廉的绒面制备技术。

目前,为了有效地减少入射到电池表面的阳光的损失,常常采用SiN 等减反射膜,其工艺设备比较昂贵,工艺成本也比较高。

众所周知,早在1974年就研究成功单晶硅表面的各向异性碱腐蚀法,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此法通过形成随机分布的金字塔织构(俗称绒面),成功地将硅片表面的反射率从1/3降低到11%,且工艺成本很低[1]。

但是,多晶硅由于晶粒取向的随机性,其表面的各向异性碱腐蚀不能有效地降低光损失。

因此,多晶硅表面的绒面制备技术成为当前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

尽管已尝试了用机械刻槽[2]、反应离子刻蚀[3]以及光刻技术[4]等方法形成多晶硅表面织构,但是这些方法成本比较高,难以被多晶硅电池生产厂家接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展低成本和行之有效的各向同性酸腐蚀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用各向同性酸腐蚀法在多晶硅表面形成多孔硅减反射层起始于1982年[5],随后陆续探讨了将多孔硅层用作多晶硅电池绒面的可行性[6 7],并形成了化学腐蚀法和电化学腐蚀法[8 12]两类不同的方法。

超声波辅助湿法腐蚀制备多晶Si低反射表面

超声波辅助湿法腐蚀制备多晶Si低反射表面

超声波辅助湿法腐蚀制备多晶Si低反射表面
王艺帆;周浪
【期刊名称】《半导体技术》
【年(卷),期】2008(33)10
【摘要】为降低光在多晶Si表面的反射,一种以湿法腐蚀为基础,添加超声波震荡的新方法,首次被用来腐蚀多晶Si太阳能电池片。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此法所制备的多晶Si片表面形成了较多窄而深的沟壑状结构。

其反射谱测试结果表明,此方法所获得的凹凸表面的减反射效果良好,加权反射率达到3.5%;同时减反射效果对入射光波长选择性不明显。

最后,在实验的基础上对腐蚀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超声波的空泡特性有利于腐蚀的纵向深入,抑制了腐蚀的横向发展,是形成此沟壑状形貌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4页(P888-891)
【关键词】多晶硅;织构化;湿法腐蚀;超声波
【作者】王艺帆;周浪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NCU-LDK太阳能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14.4;TN306.7
【相关文献】
1.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湿法制绒低腐蚀量研究 [J], 石亚芬;李倩;闫英丽;刘新玉
2.低反射率多晶硅绒面的湿法制备研究 [J], 张力典;沈鸿烈;岳之浩;王威;蒋晔
3.Si(111)湿法腐蚀后表面形态的FTIR研究 [J], 李静;吴孙桃;叶建辉;S.F.YLi
4.多晶Si太阳电池表面酸腐蚀制绒的研究 [J], 肖文明;檀柏梅;刘玉岭;牛新环;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t
【7】Jakubowicz J.Nanoporous silicon fabricated
different illumi—
图4不同处理工艺对表面反射率的影响
n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conditions[J].Superlattices and
四结论
通过在HF/DMF/H:O体系中进行对酸制绒后 的多晶硅进行电化学处理的系列实验,研究了不同 处理时间和电流密度对多晶硅表面反射率和表面形 貌的影响,经实验和分析测试,得到以下结论: (1)利用电化学方法处理酸制绒的多晶硅可明 显降低多晶硅片表面的反射率。采用合适配比的 HF/DMF/H20腐蚀液和电流密度,可在多晶硅衬 底上获得平均孔径为5~201.tm、坑深为1~3ktm的 腐蚀坑,其加权反射率达到1 1.353%,比处理前降

60mm
图3相同电流(8.6mA/cm2)、


有效降低。所有样品在长波段(700~1 100nm)的表 面反射率没有太大差异,而在短波段(400--700nm) 有明显差别,尤其是当电流密度为8.6mA]cm2时,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在400-700nm波段样品的 表面反射率差别较大,说明在这个电流密度下,如 图2所示表面的微结构的变化主要影响短波段光 的吸收与反射。
【6】Agrawal A A,NelliIla B J,Reisig K V,et a1.Porous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membranes
UU
as
highly permeable and molecularly thin sub—
strates
波长nm
for cell culture[J].Biomaterials,2010,31(20):5408—5417.
经不同电化学处理工艺后的多晶硅样品,在波
长400-1 100nm范围内的表面加权反射率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经电化学处理后的样品表面反 射率最低能达到11.353%,比处理前降低了60%。 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相同电流密度下的多晶硅 片的表面反射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可能 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硅片表面的腐蚀坑先是 尺寸扩大,深度变深,这有利于反射率的降低,进 而相邻的腐蚀坑互相合并,形成更大的腐蚀坑,如 图2c所示,这样的结构降低表面反射率的效果较 差。电流密度从4.3mA/cm2增大到8.6mA/cm2,多 晶硅片表面反射率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电流密 度的增大会使腐蚀的速率增大,在相同处理时间 内,腐蚀坑的深度会更深,这有利于反射率的降 低。但根据电化学硅的理论,出现多孔硅有临界电 压,高于这一电压,硅片表面将会被抛光。临界电 压的大小主要依赖于硅片的掺杂浓度和掺杂种类, 故所施加电流的大小需根据硅片来选择,以免抛 光和过度腐蚀。
的技术,所制得的多孔硅被广泛用于微纳加工【6’71、 单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减反射[8'91等领域。其所采用的设备和工艺 较为简单,易于大面积制备【1 01。采用电化学处理单 晶硅金字塔绒面能使其表面反射率明显降低¨11, 而少子寿命未出现明显降低。故电化学方法是一 种有潜力的降低多晶硅片反射率的候选技术。
本文采用经过标准酸制绒并在HF/DMF/H20
过酸制绒的腐蚀坑尺寸;其腐蚀坑深度为1~ 3“m,与只经过酸制绒的腐蚀坑深度相当。通过 对腐蚀坑显微形貌的观察对比(图2c与图2d)可 知,相较于常规酸制绒工艺所得到的表面而言,
SOLARENERGY 02/2013
万方数据
因孤髓日■■_
SOLAR ENERGY
布着已制得的腐蚀坑,故进行电化学处理时,电场 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不会出现电场明显集中在晶 界或缺陷处的现象,所获得的表面形貌也较佳。 在相同电流密度(8.6mA/cm2)下,不同处理时 间对多晶硅片表面形貌的影响,其结果如图3所 示。根据法拉第定律可知,经电化学处理腐蚀的硅 的量与整个电解池所通过的电量成正比,而在本 文采用的恒流条件下,则是与时间成正比,处理时 间越长,腐蚀硅的量则越多,相应的腐蚀坑形貌也 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实验证明,随着处理时间的 增加,多晶硅表面形貌有明显的变化,当处理时间 为30min时(图3a),硅片表面尺寸为5~20t.tm,腐 蚀坑较为平坦;处理时间为60min时(图3b),腐蚀 坑尺寸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但腐蚀坑深度有所增 加,出现很多较深的孔洞,肉眼能观察到硅片表面 分布有少许黑丝;处理时间为120min时(图3c),硅 片表面腐蚀坑尺寸比60min时明显增大,且更为平 坦,这是由于在长时间的腐蚀作用下,腐蚀坑发生 合并而尺寸增大。从图3可以看出,腐蚀坑中有很 多白色小点出现,此处的硅结构是在随着腐蚀的进 行,原表面结构由于腐蚀速率的不同而形成的。根 据电化学硅技术的理论,这些结构的宽度应小于2 倍耗尽区宽度,由于空穴耗尽而无法被腐蚀【12】,随 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明显。
低了60%。
Microstructures,2007,41(4):205—215. 【8】Gonzdlez—Dfaz B,Guerrero—Lemus
porosity porous silicon nanostructures
solar R,Borchert D,et a1.Low—
on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Systems and
cells【J】.Physica E:Low—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2007,38(1—2):215—218. 【9】Priyanka,Sharma S N,Salam S,et a1.Comparison of the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为.在电解液中,未 施加电场的情况下,多晶硅的能带会弯曲,使其费 米能级与电解液的化学电位达到平衡;在施加正 向电场后,这种平衡被打破,电解液的化学电位升 高,使得多晶硅中的空源源不断地从低能量的硅 中流向电解液,表面富含空穴的硅在HF酸的作用 下溶解,使得原有的腐蚀坑进一步腐蚀【111。经酸制 绒后,多晶硅表面已形成一定起伏的表面形貌,在 不同地方的电场大小、腐蚀速率有所不同,使得处 理后的表面仍呈腐蚀坑的形貌。 笔者在进行酸制绒后再将多晶硅装入电解池 进行电化学处理,是因为电化学处理硅时,在电场 集中的地方腐蚀优先开始进行,因为此处的腐蚀
Ph,et
a1.Micro and
nano—
by femtosecond laser:Application to silicon
photovoltaic cells fabrication[J].Thin Solid Films,2008,5 16(20): 6791—6795.

4UU bUU bUU /UU 800 gUU 1UOU 11
面的腐蚀坑平均尺寸为5~201xm,明显大于只经
速率会较快,这些地方通常是硅片表面的一些缺 陷、凹坑,对于多晶硅来说还有晶界。对未经过酸 制绒的多晶硅片进行电化学处理,所得到的结构 与图2b类似,所不同的是,由于未经过酸制绒,其 表面晶界处的腐蚀速率明显较其他地方更快,出 现较深的腐蚀沟和腐蚀坑,以及在肉眼下就能明 显分辨的黑线。这可能是由于电场在晶界处较为 集中,较大电场导致这些地方的腐蚀速率较快。而 经过酸制绒的多晶硅片,由于其表面上均匀的分
(1)处理多晶硅片。将在太阳电池生产线上生 产的标准的酸制绒P型多晶硅片,在1%的氢氟酸 溶液中浸渍30s,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 (2)电化学处理。经步骤(1)处理好的多晶硅 片放入盛有腐蚀液的双电极双槽型电解池内对硅片 进行电化学处理,其中腐蚀液为HF(40%):DMF:
HzO=l:5:5(v01%)的混合溶液,利用恒压恒流电
表1经不同处理工艺后的表面加权反射率对比/%
经不同电化学处理工艺后的多晶硅样品与仅 经过酸制绒的样品反射率特性曲线的对比如图4所 示。从图4可以看出,经过电化学处理的多晶硅片 的表面反射率有明显降低。除4.3mA/cm2处理 30min的样品由于腐蚀坑特征尺寸变化较小表面反 射率变化较d,gb,所有样品的反射率在整个波段都
第12届中国光伏大会暨国际光伏展览会优秀论文选登(十三)
电化学腐蚀 多晶硅衬底减反射效果研究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李兆辰赵雷刁宏伟李海玲周春兰王文静

要:将多晶硅片置于邯、N,N一二甲基甲酰胺(DMF)、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中,研究电流密度、腐
蚀时间对多晶硅绒面形貌以及表面反射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可在多晶硅上获得平均孔径 为5~209m、深为1~39m的腐蚀坑,其加权反射事达到11.3%,较处理之前降低了60%。
SOLAR ENERGY 02/2013
万方数据
捌荆捣谁圜衄
SOLAR
ENERGY
经过电化学处理后的多晶硅表面较为粗糙,呈现 出多孔结构。
图1双电极双槽型电化学腐蚀多晶硅装置示意图
c未处理样品腐蚀坑底部局部图 d电化学处理后 样品腻蚀坑J氏鄙局鄙吲
实验步骤如下:
图2电化学处理(4 3mA/cm2,60min) 前后多晶硅表面形貌对比图
关键词:电化学腐蚀;多晶硅;减反射
一引言 太阳电池的效率与太阳电池成本密切相关。 未经处理的多晶硅的反射率高,其光反射损失约 可达40%。为有效减少入射到电池表面的光损失, 对于单晶硅,通常通过高温下NaOH各向异性腐 蚀,在其表面形成随机分布的金字塔陷光结构,进 而增加光的吸收【11。多晶硅由于其晶粒的晶向随机 分布,使NaOH的高温腐蚀仅能在具有(100)取向 晶粒上获得到好的结构,故在生产线上一般都采 用HF+HNO,各向同性腐蚀制绒的方法【21。经其处 理后多晶硅的光反射率仍较高,约为21%,故仍 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为取得更好的硅表面陷光 效果,研究者尝试反应离子刻蚀【31、机械刻槽H1和 激光刻槽【5】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均存 在一些缺陷,如反应离子腐蚀的设备较为昂贵,工 艺难度较大;机械刻槽对硅片的厚度有一定要求, 以保证一定的力学性能等。 电化学腐蚀是一种常用的制备各种尺寸硅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