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 1.2《师说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师说》教案鲁教版2师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其倡导的“古文运动”以及韩愈的重要文学作品;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技能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科学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传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字正音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试译难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2.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1.结构图解演示第一层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一般的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指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众人”之所以更加愚蠢,关键在于前者不自满,虚心向师求教,后者既无自知之明,又耻学于师。
第二层的对比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作者指出这是一种见小而不见大、“小学而大遗”、爱子而不自爱的愚蠢行为,因而嘲笑说:“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层以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耻于相师的“君子”(士大夫)相比。
作者肯定了前者的态度,揭露和嘲笑了后者反对从师学习的种种谬论,指出,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士大夫,他们的智力(就从师学习而言),反不如他们瞧不起的人,讽刺语气强烈。
接连三个对比,把反对从师学习的人驳的哑口无言,使耻学于师的人显得十分可笑,达到了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目的。
在进行对比的时候,文章运用了排笔的手法,不仅使对比显得十分鲜明,而且使文章显得十分有气势,很有感情,从而加强了论述的效果,充分表露了作者对耻学于师的士大夫的不满与鄙视。
(2)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
语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鲁人版必修1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作业(背诵《师说》)三、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谀经传郯苌弘蟠贻巫②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一、检查上堂作业: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第一段:正面阐述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从师圣益圣今之众人——不从师愚益愚爱其子——择师惑矣,未明也于其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其可怪也欤?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一学案 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
◆2师说居里夫人尊师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从而,她享有盛誉,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
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
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妇人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妇人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感动了,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赏读: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赏读:对待民众和气,对待下属厚道,对待别人宽容,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赏读:单个人的力量脆弱,容易受挫折;集体的力量强大,不容易被打垮。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三国志》赏读: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 1.2《师说第一课时》教案
1.2 师说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2 师说》
对其身——耻学于师——大遗
③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疏通文意,指出重点字词。
2、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3、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五、梳理反思
1、结构梳理
段落段意论点
4课前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小组商议解决。无法解决的向老师提出。
②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③小组研习,作者是如何阐明中心论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三、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长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人才。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1、走进作者——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古文运动
3、解题
4、韩愈为何写《师说》(研习第四段)
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②当时的社会风气(背景)——耻学于师佛老思想的流行
语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鲁人版08版必修1
《师说》的有关资料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
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
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师说》译文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师说 第2课时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读讲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讲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1、2段。
2.读讲课文第3、4段。
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
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那么可作高明讲。
“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
“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
“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
“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
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
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第4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
作者称赞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
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
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
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
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
也是片面的。
鲁人版高一语文师说教学计划范文:上册(第二课时)
鲁人版高一语文师说教学计划范文:上册(第二课
时)
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编
辑了鲁人版高一语文师说教学计划范文,欢迎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字;接着说明童子之师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不能传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对
照比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
这里也有对照的叙述,但对照方式与上述两种不相同:两相对照的事物;一个
叙述简略,一个叙述详细。说说为什幺作者为什幺要着重叙述士大夫之族耻
于从师的情况。(师道不传关键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学风不正,本文就是针对这
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
明理由。
(2)本文语言犀利,试从这一段中举出几个例子。
答案要点:
(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
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
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
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
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个欤字,更:先给提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各层大意。
提示:要注意段的起结,找出关键语句(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两语意思相
近);再看中间部分跟起结的关系(具体阐述不传不复的原因);中间部分有三小
鲁人语文必修一教案 2 《师说》 含解析
2 师说目标导航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三维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著名的论说“师道"的文章。
文中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老师的作用,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择师的标准等问题,重点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本文中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在当时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在今天也仍有其重要的作用.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老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的风气,也赞扬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乐于从师的风尚.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事实充分,析理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第1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总论的必要性和的标准,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2段,运用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具体事例进一步阐明“”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交代写作缘由。
【答案】耻于从师从师择师择师传道不拘于时行古道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提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山东省宁阳实验中学语文高一必修一《师说》第一、二课时教学案 鲁人版
2、《师说》教学案课型:新授课课时:5课时日期:2012年08月第一部分:学习建议这是韩愈提倡从师学习的一篇重要论文,文章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重要,有些语句的含义也比较难以理解,建议学习本课时采用以下方法:1.用一节课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掌握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理清文章结构,逐句理解,熟读、逐段背诵,培养语感。
3.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再分析,做一些落实与巩固性的练习。
旧知识铺垫:“而”的用法1. 表示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2. 表示递进关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 表示承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 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 表示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第一课时预习、梳理充分预习、熟读后完成下列内容1.注音句读或不焉经传贻笑大方读书不能传道心旷神怡聃蟠苌弘近谀冉潘无长无少须臾2.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或师焉,或不焉(通)3.一词多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孔子师郯子、苌弘()④吾师道也()师⑤不耻相师()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古:今:)②句读之不知(古:今:)③小学而大遗(古:今:)5.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有、、、、、、、。
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第二课时一.解释文题“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二、研读第1段(诵读、自译、质疑、疏通)重点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古:学者今:古:所以今:古:从而今: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3、分析层意:中心论点: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
高中语文 《师说》三合一精品教案 鲁人版必修1
鲁人版必修一《师说》精品资料三合一教学目标1.积累“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方法。
3.理解韩愈的“师道观”,培养“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聚焦重点1.积累“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方法。
3.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教学建议这是韩愈提倡从师学习的一篇重要论文,文章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重要,有些语句的含义也比较难以理解,建议老师在教授本课时采用以下方法:1.用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掌握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理清文章结构,可以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3.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再分析,也可以做一些落实与巩固性的练习。
1.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或师焉,或不焉 ( 通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孔子师郯子……师襄( )④吾师道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⑦不耻相师( )①择师而教之( )②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古之学者( ) ④师道之不传,可知矣( )⑤句读之不知(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词类活用①吾从而师.之(师: )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远: ) ③而耻.学于师(耻: )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 ) ⑤孔子师.郯子(师: )②句读..之不知 (古: ,今: ) ③小学..而大遗 (古: ,今: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鲁人必修1高中语文师说获奖教案
鲁人必修1高中语文师说获奖教案鲁人必修1高中语文师说获奖教案鲁人必修1高中语文师说获奖教案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师说教案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三、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