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模板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意义;2. 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探索加法结合律的概念;2. 加法结合律的性质和意义;3. 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4.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性质;2. 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认识,例如:小明买了两本书,价钱分别是10元和15元,小红买了一本书,价钱是12元,那么小明和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概念讲解(约10分钟)老师简要地介绍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性质,加法结合律是指加法的结果在数的集合内不受加法数的排列顺序的影响,即(a + b) + c = a + (b + c)。
通过具体的示例进行解释和说明。
3. 实例演示(约15分钟)老师给出一些具体的加法运算实例,并要求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计算结果。
例如:15 + 7 + 3 = (15 + 7) + 3 = 22 + 3 = 25。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加法结合律的运用方法。
4. 练习与讨论(约20分钟)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子,让学生进行练习,并鼓励他们互相合作讨论解题思路。
练习内容包括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填空计算等。
5. 拓展活动(约10分钟)设计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小明买了一份饭盒和两瓶饮料,共花了18元;小红买了两份饭盒和一瓶饮料,共花了23元。
请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计算小明和小红共花了多少钱。
6. 总结与归纳(约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是什么?加法结合律的运用方法有哪些?加法结合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是什么?老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四单元 加法结合律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加法结合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加法结合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2. 加法结合律的应用3. 加法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小组活动准备:计算器、练习纸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算式:24 56 76,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提问:这个算式可以先计算哪两个数的和呢?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加法运算中,我们可以先计算任意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15分钟)1. 教师出示算式:24 56 76,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24 56) 76 和24 (56 76) 的结果。
2. 学生计算后,教师提问:这两个结果相等吗?为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先计算任意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4. 教师出示更多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加法结合律。
(三)应用加法结合律(10分钟)1. 教师出示算式:123 456 789,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2. 学生计算后,教师提问:运用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先计算哪两个数的和呢?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练习纸和计算器。
2.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纸上的题目,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概念2.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和应用3.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意义2.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和应用2.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复杂问题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数学练习册3.小组讨论题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知识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加法算式:3+5+2、请同学们计算这个算式的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先计算3+5的结果再加2,还是先计算5+2的结果再加3,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10。
并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加法结合律。
3.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是什么吗?为什么要学习加法结合律?”Step 2 培养理解1.教师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和应用。
2.教师出示一个包含括号的加法算式:(4+3)+2=4+(3+2)。
请同学们计算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验证是否满足加法结合律。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加法,还是先计算括号外面的加法,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9、这说明加法结合律在这个算式中成立。
Step 3 进一步运用1.教师出示一个较复杂的加法算式:(9+3)+7+4=9+(3+7)+4=23、请同学们计算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验证是否满足加法结合律。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加法,还是先计算括号外面的加法,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23、这说明加法结合律在这个算式中成立。
Step 4 拓展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加法结合律解决。
2.学生单独完成练习,在完成后,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答案,并进行讲解。
Step 5 总结回顾1.教师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意义,并强调加法结合律的运用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2.教师鼓励学生总结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并进行小结。
Step 6 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和解答问题。
数学四年级下《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下《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本次《加法结合律》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归纳,自主发现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找零情境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探究活动充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加法结合律。
我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观察、思考、交流中逐步发现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和规律。
整个探究过程层次分明,难度逐渐递增,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层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在练习设计上做了精心安排。
从基础练习到拓展练习,难度逐渐递增。
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激发了学有余力学生的挑战欲望。
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四、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节课中,我始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观察、归纳、实际应用等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数学规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同时,教师还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师个人素质需提高,教学风格需更加亲切自然在本次教学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风格还有待提升,语言应更加亲切自然。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的讲解还不够深入细致。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我将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加法结合律》一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加法结合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应用场景;2. 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数学公式;3.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定义;2. 加法结合律的数学公式;3. 加法结合律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介绍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意义,向学生解释在数学运算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让学生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步骤二:讲解详细讲解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数学公式,通过具体案例给学生展示加法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理解公式和应用方法。
步骤三:练设计一系列练题,让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使用课本中的题或自行编写相关题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四:梳理在学生完成练之后,进行梳理和复。
帮助学生总结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和要点,加深他们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步骤五:拓展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提供一些拓展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应用和拓展加法结合律的知识。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的答案,评估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
可以采用口头提问、小组讨论或书面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准备教材、教具和练题,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可以使用教科书、教学投影仪和白板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
总结教学经验,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加法结合律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模板(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模板(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模板第【1】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8页例2。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观察”“归纳”让学生自主发现加法结合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符号意识。
3、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小游戏: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
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上海”(生:海上)、“语言”(生:言语)。
很好,接着来,声音再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多媒体出示)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好吗?教学流程:练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想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个数学知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看来同学们不仅会玩游戏,还能在游戏中联想到我们的数学知识,真不错!师:那聪明的你们能快速的口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吗?(ppt出示:1+2+3+4+5+6+7+8+9=)师:怎么这么快啊?你是怎么算的?师:这方法听起来真不错!师: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算?通过咱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知道了。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在情景中初步感知规律出示教材例2主题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骑自行车吗?李叔叔也特别喜欢骑自行车,因为这样既节能环保、又能锻炼身体。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ppt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咱们用三条线段分别表示出了每天的路程。
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ppt线段图合并在一起)。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一⑦2)+2869+(一⑦2+28)壹伍5+(145+207)(壹伍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米)40+56=56+40(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一⑦2)+28=69+(一⑦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引言加法结合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在进行加法运算时,无论先进行哪个加法式子的计算,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定义;- 掌握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应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定义;2. 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3. 分析和评价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发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思考。
例如:“小明买了两本书,每本书的价格分别是10元和15元,他先付了10元,再付了15元,最后一共付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2. 概念讲解(15分钟)在概念讲解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图示等方式,简明扼要地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定义。
例如,教师可以用两个数的加法算式和运算顺序的不同来展示加法结合律的效果。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结合律来解答。
例如:“如果有三个数相加,按照加法结合律的原则,我们可以先两个数相加,然后再与第三个数相加,你能找到一个例子来验证加法结合律吗?”4. 实践应用(20分钟)在实践应用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尝试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
例如:“小明从家里到学校需要经过公交车站和地铁站,他先走了10分钟到了公交车站,然后坐了15分钟的公交车,最后又走了10分钟到了地铁站。
请问他从家里到地铁站一共用了多少时间?”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在总结与拓展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他运算法则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
但是,对于加法结合律这样的抽象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例题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理解。
2.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3.准备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例如,出示一个算式:2 + 3 + 4,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计算。
让学生意识到,加法结合律可以帮助我们更简便地进行计算。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教学素材,呈现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规律。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
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出规律。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1.出示例2.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49=48+(50+49)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2023最新-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
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整理的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和实验,学生能体验加法结合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发现和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加法结合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验,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并进行验证。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方法。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法结合律的知识。
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四、板书设计1. 加法结合律的定义: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 加法结合律的表达式:(a+b)+c=a+(b+c)3. 例题解析:通过具体的例题,展示加法结合律的应用过程。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实质,能够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场景图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
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2、提出问题。
谈话:再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去体育活动场看看吧!体育活动场上有28个男生在跳绳,一qi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提问: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5)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三个问题。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
2023最新-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
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壶知道为您带来了6篇《加法结合律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的理解,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系统整理提问: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回顾与整理1、梳理知识。
小组讨论:(1)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3)本单元学习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上面的三个问题,将本单元学习的这些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等于180。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二、查漏补缺训练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再独立画高。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方法,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各有多少条。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这道题是根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3、初步认识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的知识?引出课题,用三种花引出算式。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引出的两组算式:(4+8)+6、4+(8+6) 和 (19+62)+38、19+(62+38)小组讨论比较两组算式的异同。
【相同点】:都含有小括号,三个加数相同,三个加数的位置相同,得数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引出发现:三个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相加或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事例1:果园里有桃30个,梨40个,苹果50个,一共有多少个?(30+40)+50 30+(40+50) 老师进一步启发:以上两个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呢?事例2:一个足球20元,一个游泳圈23元,一个皮球6元,一共需要多少钱?(20+23)+6 20+(23+6)老师进一步启发:以上两个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呢?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相加或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注意】:加法结合律改变的只是运算顺序,加数的位置并没有改变。
3、思考: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算一算:57+288+43=57+288+43 57+288+43=(57+43)+288 =288+(57+43) 加法交换律=100+288 =288+100 加法结合律=388 =388引导:57+43正好是100,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先算57+43。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
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
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总结规律:仔细观察,什么是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镜头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学生思考,充分发表意见,老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8、小练习:填数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
大家真的很不容易。
现在让我们再解决一个问题,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
课件演示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
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3.比较这两个公式:有什么区别?什么是一样的?为什么数字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方程。
4.出示书中的题目,说出来,算出来。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加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设计3篇
加法结合律教案教学设计3篇加法结合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潜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由整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20+34=+36+=64+A+700=+二、新授1.出示准备题:37+26+63、37+59+38+732和59+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2.上述两题贴合猜想,可能是偶然。
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贴合猜想的式题。
谁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如:+○=□+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三、练习1.下面哪些等式贴合加法结合律?a+=+915+=+b+30+40=10++402.简便计算。
273+352+64864+36+81+193.五班有学生51人,四班有学生47人,四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37+26+63=37+59+38+732=59++9688+加法结合律:+c=a+加法结合律教案: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的异、同点,及其特点.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潜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准备1.口答.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304+215=51985+632=215+304=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教师指出: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那么什么叫做呢?这就是我们这天要研究的课题.教师指出,如果把刚才板演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三班有49人”,就是我们这天要研究的例2.出示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本上.板书:+4948+=98+49=48+99=147=147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提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一班、二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48和50相加,再加上49;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班、三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50和49相加,再和48相加.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透过比较明确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能够写成.+49=48+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19○32++40○75+启发学生明确: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里应填上“=”.继续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归纳:①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②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算式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③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那么等号左、右两边加的顺序一样吗?它们的和怎样呢?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教师明确: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的字母公式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第49页结论.板书:+c=a3.教学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有什么异同点?从而得出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 +a;不改变加数的位置,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 +b+c=+c=a+.特点: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4.教学的应用.在加法中应用运算定律能够使计算简便.教学例3:计算480+325+75.提问: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因为375和25相加能得整百数,再算480+400比较简便,那里应用了.板书:教学例4.计算325+480+75怎样算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启发学生想出325和75相加能够得到整百,先用加法交换律交换480和75的位置,再计算325加75,那里又应用了.板书:比较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确,例3只应用了,而例4是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教师概括:在加法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有时要用到交换律,有时要用到结合律,有时既要用到交换律还要用到结合律.无论如何应用,在计算时为使计算简便应思考,哪些数相加能够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要先用加法交换律把这些数移在一齐,再应用把这些数结合起来先算,最后求这几个数的和.练一练完成课本第50页“做一做”的题目.说明怎样算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提问:过去哪些知识应用了?例如,做口算加法36+48,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36+48先改写成36+,然后算+8这就是应用了.巩固反馈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56=23+654+=+□2.下面哪些等式贴合?a+=+915+=+b+30+40=10++40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91+89+1178+46+154168+250+3285+41+15+59作业练习十一第8~10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学生过去对有过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主要是透过学生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抽象概括出.新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习例2,透过一系列的启发、讨论,逐步总结出.第二部分透过比较和加法交换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并掌握它们的特点.第三部分学习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透过计算让学生懂得加法应用了什么定律,怎样应用的定律.只有真正理解定律的好处,才能做到灵活运用.本节课的练习目的明确.围绕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两个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简便运算.板书设计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49=98+49=14748+=48+99=147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49=48++1932++4075+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c=a+加法交换律和相同点:计算结果――和不变不同点: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位置后,仍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应用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加法结合律教案: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运用.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3+67=+35+=65++18=19+a+100=+3、下面各等式哪些贴合加法交换律?270+380=390+26020+50+80=20+80+50a+400=400+a140+60=60+140谈话引入:以上,我们运用了加法的好处及交换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运算.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14○12++230○320+1、教师提问:上面等式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三个加数,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每组算式说明什么?2、归纳加法的结合律.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教师板书:+c=a+等号左边+c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等号右边a+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相加.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4、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2=25+130+=+□教学简便算法.应用加法结合律我们能够改变一些数的运算顺序,但应用加法交换律更主要的一点是能够使一些计算简便.1、例4计算480+325+75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要计算480+325+7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教师板书:480+325+75=480+=480+400=8802、例5计算325+480+75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325+480+75=325+75+480=+480=400+480=880教师提示:哪一步能够省略?325+480+75=325+75+480=400+480=8803、比较例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的不同.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直接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进行了简算;例5要使325与75相加,则务必先应用加法交换律将75交换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简算.4、反馈练习:137+31+6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定律?5、想一想,过去哪些计算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如:36+4836+48=36+=+8=76+8=84教师说明:根据加法结合律不仅仅能够做口算加法,还使一些计算简便.简算时要注意数字特点.三、巩固发展.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56=23+654+=+□2、下面哪些等式贴合加法结合律?a+=+915+=+b10+20+30+40=10++40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88+75+126+2+7+4+879+145+2114+9+2+11+625+97+15+37+39+43+61+8+324、选取比较简便的方法填在括号里.399+154+201=①399+②+154374+268+126+432=①+②+268+432四、全课小结.这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有什么不同之处?五、布置作业.光明小学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60厘米、164厘米、158厘米、156厘米、162厘米.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六、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例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例4计算480+325+75480+325+75480+=480+400=880例5计算325+480+75325+480+75=325+75+480=+480=400+480=880。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1】篇〗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动身,通过质疑、猜测、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只仅局限于让同学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置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同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只和同学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体验了数学问题的发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引导同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同学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胜利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同学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动身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
“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同学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同学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布置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同学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同学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同学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加法结合律主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
加法结合律主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一1、本节课中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过程中,池老师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
其次,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
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
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
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
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4.3《加法结合律》(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
《加法结合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意义。
2. 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加法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2.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用书、练习本。
3.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发现加法结合律的特点。
(2)教师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进行板书。
(3)学生尝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强调加法结合律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4.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加法结合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方法。
6.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加法结合律现象,并与同学分享。
六、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板书设计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意义。
2. 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加法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4.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引入和运用。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核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使学生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开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才能。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展运算。
教学方法:主动探究法教学用具:挂图、卡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3〕老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二、探究加法交换律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1〕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
〔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2〕说说自己的发现。
〔同桌交流,展示〕〔3〕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4〕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老师相机板书2、讨论交流: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E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3、练习357+218〔计算并验算〕三、探究加法结合律〔1〕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2〕让学生观察比拟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交流自己的发现〔3〕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究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稳固理解运算律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五、总结进步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鸡西市铁路小学姜丽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
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
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
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
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
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36+()=64+()a+100=()+()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①230+370=300+300()②60+80+40=60+40+80()③48+b=b+48⑷幼儿园大班有48人,小班有35人。
幼儿园共有儿童多少人?学生独立解答。
做后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老师:上节课加法交换律,并运用它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加法结合律二、学生自学1、质疑。
看谁算得对又快。
(分组比赛,要求按运算顺序算)A组B组⑴(24+35)+76 ⑴35+(27+76)⑵47+2+8 ⑵47+(2+8)⑶64+(36+27)⑶(64+36)+27⑷125+237+75 ⑷125+75+237订正结果。
提问: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2、学习例2。
⑴板书例题,提出问题。
⑵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题。
②了解题中所给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③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⑶尝试解答。
①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②通过看图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出第一天、第二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三天的路程。
)谁是这样算的,你是怎样列式的?板书:(88+104)+96=288(千米)③还有不同算法吗?(先算出第二天、第三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一天的路程。
)板书:88+(104+96)=288(千米)④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表明要先算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路程和)三、展示点拨1.观察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把两个加法算式连起来)板书:(88+104)+96=88+(104+96)这个等式如果用文字叙述,可以这样说:88与104的和加上96,等于88加上104与96的和。
2.想一想:(88+104)+96=88+(104+96)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因为无论是先把88和104相加,再加96,还是先把104与96相加,再加88,它们的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和不变。
)3.比较发现。
教师板书:(69+172)+1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比较上面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①算一算: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相等)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每组等式说明什么?②观察:每组有几个算式?(2个)每组算式有几个数相加?(3个)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一样。
)每组两个算式变了,什么没有变?(和没有变)③请同学说一说每组两个算式的运算关系。
4.归纳概括。
教师投影出示填空内容,学生思考后填完整。
三个九相加,先把()相加,再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同()相加,它们的()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填完后,学生齐读,理解后记忆。
5.抽象概括。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老师板书:(a+b)+c=a+(b+c)等号左边(a+b)+c表示先把前两上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想一想: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四、当堂巩固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
⑴278+129+118=287+(□+118)⑵(32+47)+65=32+(□+□)⑶183+(46+a)=(183+□)+□⑷(75+36)+64=75+(□+□)⑸230+(170+82)=(230+□)+□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⑴a+(30+5)=(a+30)+5 ()⑵△+(□+○)=(△+□)+○()⑶(10+20)+30+40=(10+40)+(20+30)()⑷a+b+c)=a+(b+e)()五、达标测试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⑴9+99+999+9999+99999⑵69+18+23+31+82⑶516-56-44-16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它对于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运用好它。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课题,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复习引入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伊始,通过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自主探究中,遵循认知规律,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基于我班同学思维基础,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通过观察算式88+104+96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
接着通过对几组等式的观察,进一步验证这一定律。
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观察——推理——验证——总结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
在学生发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最后通过思维训练题,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1、教学中对“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渗透不到位。
再教学时,我会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作用在课中适当渗透。
2、对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3、下次教学时,最后一道判断题和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题换一下位置,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