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
《国语之邵公谏厉王弭谤》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邵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杀掉批评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已经不敢再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治民者,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个典故的寓意很深,它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不要以为掌握了大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就能够把老百姓的嘴巴堵住;当然,这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是,终归是要被老百姓赶下台的。一些古代的统治者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常常说出这样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谓民意难违,就是说的这样一个基本道理。
但是,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些思想糊涂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思想水平几乎比那些明智的封建君主还要“落后”,他们对如下的信条深信不疑:有了权,就有了一切,谁掌握了权力,谁就能决定一切。所以,“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等说法,只不过是说说而已。这些人认为,芸芸众生,名义上是“国家主人”,其实只不过一些由当权者随意驱使的阿斗罢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谈谈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
2013-09-02第16版:党校教育专刊综合文化
作者:宋惠昌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597
中国古代的历史常识告诉我们,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中,封建帝王是至高无上的,他对所有的臣民都有绝对的生杀大权。所以,一般的大臣,对皇帝只能是唯命是从,至于那些所谓“草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是不值一提了。由此,有些人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封建社会中,是统治者决定国家的命运,而芸芸众生,对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这样说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个原理,在这个历史时期岂不是错误的了吗?其实,这个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就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时代,老百姓——人民群众——归根到底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这里引用我国的古典文献《国语》中的一部典籍,作些分析。其中《国语捠周语》中的《邵公谏历王弭谤》一文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篇一: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时间:20XX-05-0101:54作者:陈奕伦点击:630次这个故事我第一次是在1月初应景而讲。
但是鉴于过去一年多来,尤其是近况,此故事配此景都甚恰当,故在此重发一遍。
在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人叫做姬胡。
姬姓是古代周朝的王姓,而姬胡也是一位周朝王室的成员。
姬胡出生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是周夷王姬燮的儿子,并在公元前878年即位成为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后世称为周厉王。
姬胡即位的时候周朝的国力早已日趋式微,不仅时常被周边的部族欺侮,连下面的各国诸侯也逐渐开始不听话了,经常互相征讨,甚至有些人都开始称王了。
于是小胡上任以后就下决心要整治这样一个中央权力衰落的局面。
他首先开始改变了原来周公、召公这两个世袭公爵作为卿士的政治协商传统,而改重用荣国国主夷公和西虢国国君长父两人,一边南征北战,一边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很快,在长父的带领下,周王室的军事力量重新开始崛起。
诸多原本称王的诸侯都放弃了自己的王号,也不敢再随意互相征讨了。
但是小胡在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却进展地没有那么顺利。
姬胡和荣夷公最重要的一项新的措施就是所谓的“专利”,也就是把所有这些公有的或者贵族拥有的山林川泽都加强了控制。
现世的普遍说法认为“专利”是对这些山林川泽的国营垄断行为,但是而今又有人考据出这项措施只不过是一种税收制度而已,只是从经济上打击贵族的金库而加强中央财政。
不过我今天只是讲故事,所以无所谓了。
而同时,厉王在还大力发展农业。
我们也不知道他当时是否想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但是根据当时的一位大臣芮良夫在《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中所说的,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都进入了“代食”的官员的肚子里。
如此大的变革,无论是好是坏,肯定是侵犯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当这种变革是国家前进一步而民间力量退后一步的时候。
于是很多人开始表示他们的不满。
河南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河南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古文翻译题 5. 填空题7. 文学作品赏析9. 词语解释10. 理解分析单项选择题1.警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 )A.《史记.李将军列传》B.《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C.《左传.郑伯克段于鄢》D.《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正确答案:D解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召公劝谏周厉王的话,让厉王应当听从百姓的意见,适当调整统治政策。
2.下列关于《诗经》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B.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0篇C.古人将其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D.在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此后才被称为“诗经”正确答案:B解析:《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后来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
3.《左传》最擅长的是叙写( )A.心理B.环境C.对话D.战争正确答案:D解析:《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千余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千姿百态,几乎每战不同。
它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4.(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A.《春秋》B.《国语》C.《左传》D.《尚书》正确答案:B解析:《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史实。
5.按照《史记》体例,全书的纲领是( )A.本纪B.世家C.列传D.表正确答案:A6.“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赤壁赋》B.《赋篇》C.《李夫人赋》D.《归田赋》正确答案:B7.影响杜甫思想最大的学派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佛家正确答案:C8.《苦恼》的作者是下列哪国的作家( )A.英国B.俄国C.法国D.美国正确答案:B解析:《苦恼》的作者是契诃夫,契诃夫是俄国作家。
9.苏轼的文学主张是( )A.“辞必已出”“惟陈言之务去”B.“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C.“明道”“致用”“事信”“言文”D.“胸有成竹”“心手相应”正确答案:D解析:A选项出自唐代韩愈《答李翊书》;B选项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人书》;C选项出自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D选项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篇一: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时间:2010-05-01 01:54 作者:陈奕伦点击: 630次这个故事我第一次是在1月初应景而讲。
但是鉴于过去一年多来,尤其是近况,此故事配此景都甚恰当,故在此重发一遍。
在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人叫做姬胡。
姬姓是古代周朝的王姓,而姬胡也是一位周朝王室的成员。
姬胡出生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是周夷王姬燮的儿子,并在公元前878年即位成为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后世称为周厉王。
姬胡即位的时候周朝的国力早已日趋式微,不仅时常被周边的部族欺侮,连下面的各国诸侯也逐步开始不听话了,经常互相征讨,甚至有些人都开始称王了。
因而小胡上任以后就下决心要整治如此一个中央权力衰落的场面。
他首先开始改变了原来周公、召公这两个世袭公爵作为卿士的政治协商传统,而改重用荣国国主夷公和西虢国国君长父两人,一边南征北战,一边加强对经济的操纵。
特别快,在长父的带着下,周王室的军事力量重新开始崛起。
诸多本来称王的诸侯都放弃了本人的王号,也不敢再随意互相征讨了。
但是小胡在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却进展地没有那么顺利。
姬胡和荣夷公最重要的一项新的措施确实是所谓的“专利”,也确实是把所有这些公有的或者贵族拥有的山林川泽都加强了操纵。
现世的普遍说法认为“专利”是对这些山林川泽的国营垄断行为,但是而今又有人考据出这项措施只不过是一种税收制度而已,只是从经济上打击贵族的金库而加强中央财政。
不过我今天只是讲故事,因而无所谓了。
而同时,厉王在还大力开展农业。
我们也不明白他当时是否想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但是按照当时的一位大臣芮良夫在《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中所说的,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都进入了“代食”的官员的肚子里。
如此大的变革,不管是好是坏,确信是进犯到了特别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当这种变革是国家前进一步而民间力量退后一步的时候。
因而特别多人开始表示他们的不满。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国记事的国别史。它记载了西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到东周智伯被杀(前453)500多年的历史。全书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以记述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它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表现出来的思想随所记之人不同而各异。它的文风也不统一。它的作者,司马迁等认为是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和《左传》相比,从史学角度看,它比《左传》多出两百多年,有些史实是《左传》没有的;从文学角度看,它的文字简明质朴,不及《左传》精炼蕴藉,叙事情节一般也无波澜起伏,不及《左传》婉转多姿。但它善于记言,有些谏对之辞写得十分出色,如本文。
【解题】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是后加的。召公又作“邵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士。厉王,即周厉王,名胡,是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对外用兵失败,对内进行“专利”,即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的行为,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纷纷议论,严厉批评。为了压制舆论,厉王使卫国神巫监视国人,禁止批评,违者杀头。这时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进行劝谏,厉王不听,以致矛盾愈来愈尖锐。到了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逃。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谏言说理透彻,且具有民主因素。
本文在写作上详于“记言”而略于“记事”。
1.文章详于记言。记言部分既阐明了事理,又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如召公的谏辞: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压制批评,会造成严重后果;继而用“天子听政”要从12个方面纳谏求治的历史事例,从正面说明广开言路,才能“事行而不悖”; 第三,再从正面设喻,“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更深一层说明按老百姓的意见办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最后得出结论:老百姓的口是堵不住的。最后一句“其与能几何”是暗示不久会出乱子。这些喻证和例证,既把“弭谤”之害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得非常透彻,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又表现出了召公的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善于言辞。
防民之口
周朝第十任国王姬胡,贪财好色,狠毒残暴,谥号厉王。
姬胡即位第30年,他亲近、重用大奸臣荣夷公,把大大小小的各种行业,全部改由朝廷经营(公有制),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对。
大夫芮良夫进谏说:“荣公只知独占财利而不了解会有大难,招来的怨恨非常多,他拿这种残暴的做法引导你,你在位能长久吗?普通人独占财利,人们就把他叫做强盗,大王你也照着去做,人心就离散了,周室一定会败亡。
”但厉王一意孤行,就是不听,反而采取高压手段,重金聘请很多卫国的巫师,在首都镐京建立秘密警察,这些充当特务的巫师巡回大街小巷,凡是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立即下狱处决。
这样,议论的人是少了,但四方的诸侯都不来朝拜了。
到了34年,厉王更加严苛狠毒,国内民众都不敢发表意见,亲朋好友在路上相见也只用目光示意。
厉王高兴,自夸他能消除诽谤和反叛。
召公谏说:“这只是堵别人的嘴而已。
防民之口,胜过防川,水被堵塞而堤坝就会崩溃,伤害的人会更多。
治水应疏导,治国也应该是宣泄使言路畅通,仅只堵嘴不能解决问题。
”厉王还是不听,民众忍无可忍,公元前842年政变发生,军队攻进皇宫,厉王只好出奔,逃到彘邑(今山西霍县境内),14年后死去,巫师全部被砍杀。
厉王逃跑后,军队还要杀他的儿子姬静,幸而召公、周公保护,才免一死,但不允许继位。
由召公、周公共同摄政,主持没有元首的中央政府,史学家称“共和政治”。
共和第一年,即前841年。
名人名言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爱因斯坦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
——爱德蒙柏克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
——安卜罗斯皮尔斯恶国家甚于无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陈独秀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
——列宁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
疏和堵的名言
疏和堵的名言以下是五个关于疏和堵的名言及其赏析:1.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大禹治水》赏析: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强调了治理问题时采取疏导的方法比单纯地堵塞更为有效。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采用了疏导河流的方法,将洪水引向大海,从而解决了水患问题。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面对问题时,直接阻止或堵塞往往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通过引导和疏通,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国语·周语上》赏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堵住百姓的嘴,比堵塞河流还要危险。
河流堵塞后一旦决堤,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这句名言强调了在社会管理中,不能简单地采取堵塞言论的方式,而应该倾听民意,解决问题的根源,否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3. “宣之使言,导之使谏。
”——《国语·周语上》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引导人们畅所欲言,让他们敢于进谏。
与堵塞言论相比,引导和鼓励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更为重要。
这句名言强调了开放沟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听取各方意见,才能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4.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喻老》赏析: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百尺高楼,常常因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这句名言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忽视微小的隐患或漏洞,因为它们可能会逐渐扩大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防范于未然,是非常重要的。
5. “宜疏不宜堵。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赏析: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处理问题时应该采取疏通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堵塞。
与堵相比,疏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根本,避免问题的恶化。
这句名言强调了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方法,选择最适合的解决途径。
这些名言都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采取疏导和引导的方法比单纯地堵塞更为有效。
邵公谏弭谤原文翻译
邵公谏弭谤原文翻译[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宣告召公曰:吾能够弭谤矣,实乃不敢言。
召公曰:就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城陷,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就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保民者,宣之并使言。
故天子临朝,并使公卿至于列士作诗,瞽献上典,史献书,师箴,瞍诗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导,耆艾修之,而后王推敲矣。
就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存有口也,犹土之存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来;犹其存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启。
善行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以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
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说召公说道:我能够稍缓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骂人了。
召公说道:这就是堵塞他们的口。
挡住百姓的口,比挡住河水更难受。
河水阻塞而冲破堤坝,危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鹿河水一样。
所以环境治理河水的人,必须堵塞它,并使它通畅,环境治理百姓的人,必须纵容他们,使他们讲话。
因此天子环境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作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上书,太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读诗歌,朦者诵读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谏官,百姓恳请人传话,近臣尽心劝告,亲戚填补监察,太师、太史展开教导,元老大臣整理阐述,然后君王考量推行。
所以政事获得实行而不违反事理。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存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好象土地存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
口用以刊登言论,政事的.优劣就创建在这上面。
推行不好的而避免糟的,这就是多样财富衣食的基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典故-释义-近义词-成语故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典故|释义|近义词|成语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典故|释义|近义词|成语故事【注音】fáng mín zhī kǒu , shèn yú fáng chuān【典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厉王虐,国人带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日:“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玻赋,噪诵,百工谏,麻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者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①。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彘之乱,宣王②在邵公之宫。
国人围之。
邵公日:“昔吾骤不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
”(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有删改)材料二: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③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
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荣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荣公若用,周必败。
”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④,王流于彘。
(选自《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有删改)【注】①兴:体现。
②宣王:厉王之子。
③卑:衰微。
④享:献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停顿处序号分组正确的一项是()(3分)川壅而溃①伤②人必多③民亦如之④是⑤故为川者决之⑥使导⑦为民者宣之使言A.②③④⑥B.②③⑤⑥C.④⑦D.⑤⑦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谤,文中指公开批评、指责或议论别人的过失,与《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中的“谤”意义不同。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篇一: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时间:20XX-05-0101:54作者:陈奕伦点击:630次这个故事我第一次是在1月初应景而讲。
但是鉴于过去一年多来,尤其是近况,此故事配此景都甚恰当,故在此重发一遍。
在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人叫做姬胡。
姬姓是古代周朝的王姓,而姬胡也是一位周朝王室的成员。
姬胡出生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是周夷王姬燮的儿子,并在公元前878年即位成为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后世称为周厉王。
姬胡即位的时候周朝的国力早已日趋式微,不仅时常被周边的部族欺侮,连下面的各国诸侯也逐渐开始不听话了,经常互相征讨,甚至有些人都开始称王了。
于是小胡上任以后就下决心要整治这样一个中央权力衰落的局面。
他首先开始改变了原来周公、召公这两个世袭公爵作为卿士的政治协商传统,而改重用荣国国主夷公和西虢国国君长父两人,一边南征北战,一边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很快,在长父的带领下,周王室的军事力量重新开始崛起。
诸多原本称王的诸侯都放弃了自己的王号,也不敢再随意互相征讨了。
但是小胡在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却进展地没有那么顺利。
姬胡和荣夷公最重要的一项新的措施就是所谓的“专利”,也就是把所有这些公有的或者贵族拥有的山林川泽都加强了控制。
现世的普遍说法认为“专利”是对这些山林川泽的国营垄断行为,但是而今又有人考据出这项措施只不过是一种税收制度而已,只是从经济上打击贵族的金库而加强中央财政。
不过我今天只是讲故事,所以无所谓了。
而同时,厉王在还大力发展农业。
我们也不知道他当时是否想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但是根据当时的一位大臣芮良夫在《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中所说的,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都进入了“代食”的官员的肚子里。
如此大的变革,无论是好是坏,肯定是侵犯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当这种变革是国家前进一步而民间力量退后一步的时候。
于是很多人开始表示他们的不满。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
作品原文厉王虐(1),国人谤王(2)。
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6)。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7),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9),为民者宣之使言(10)。
故天子听政(11),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2),瞽献曲(13),史献书(14),师箴(15),瞍赋(16),曚诵(17),百工谏(18),庶人传语(19),近臣尽规,亲戚补察(20),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2)。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3),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4)。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5)。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6),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7)?”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8)。
三年(29),乃流王于彘(30)。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1]词句注释(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
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
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谤者:批评国王的人(7)弭(mǐ米):消除。
(8)障:堵塞。
(9)为川者:治水的人。
(10)宣:疏导。
(11)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12)公卿:指执政大臣。
防民之口_陈仲丹
自1821年起梅持涅长期担任奥国首相,位尊权重,成为国家主要决策人。
在梅特涅主政的20多年中,奥地利政治上保守,不事改革。
梅特涅对各种自由思想严加提防,尤其惧怕新思想在大学生中传播。
所以他一直主张大学生要不问政治,超然于各种纷争之外,专心学习,认为这才是大学生的本分。
他下令对大学严加监督,解散各种大学生协会,解聘具有自由思想的教授。
梅特涅还在全国实行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
当时在奥地利被列为禁书的不下5000种,其中许多是有影响的名著。
检查范围不限于书报,还包括地图、石刻、徽章等,甚至从法国运来的瓷器上有“自由”字样也要清除掉。
梅特涅压制言论、“防民之口”的做法在漫画中就被表现为用面罩封口的模样。
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小民不能畅所欲言,自然就会逐渐积怨,终于到1848年3月在维也纳爆发了革命。
革命的主力正是梅特涅严加防范的大学生。
梅特涅也算识时务,男扮女装,逃出维也纳,流亡到英国度过余生。
对“防民之口”的危害,周厉王、梅特涅等大概不会一无所知,但仍然还要防堵,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对“处士横议”没有听得进去的雅量。
防民之口□陈仲丹
这幅漫画讽刺的是奥地利在梅特涅主政时政治不民主、人民没有言论自由的状况。
48。
上古歌谣——精选推荐
上古歌谣上古歌谣:是指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和乐为歌,徒歌为谣,是⼈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
是远古⼈民的⼀种集体的⼝头⽂学创作,作为反映⽣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产的重要⼯具,乃最早出现的⽂字样式换。
神话:是⼈类幼年时期的产物,是远古⼈民的⼀种集体的⼝头的⽂学创作,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和解释⾃然现象与社会⽣活,是最早产⽣的故事性作品。
诗经六义:《⽑诗序》谓:?诗有六义?(风赋⽐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是按⾳乐性质的不同⽽分类,风⼟之⾳⽈风,指带有地⽅⾊彩的⾳乐,共15国风,160篇;朝廷之⾳⽈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包括⼤雅⼩雅,共105篇;宗庙之⾳⽈颂,是⼀种宗庙祭祀⽤的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赋⽐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法,即铺叙,⽐喻,起兴。
《春秋》三传:由于《春秋》微⾔⼤义、简约难懂,所以后世学者仿照其编年体例,对之进⾏阐释说明的著作共有三部;《春秋公⽺传》、《春秋⾕梁传》、《春秋左⽒传》,史称?春秋三传?。
前两者注重阐释《春秋》的微⾔⼤义,属经学;后者则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属史学,是我国第⼀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巨著。
楚辞:1,是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出国⽂⼈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种新体诗。
乃是继《诗经》之后的⼜⼀种崭新的⽂学体裁样式。
较之《诗经》,篇幅扩⼤,句式增长,现实主义⾊彩减淡⽽极富浪漫主义⾊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富有浓郁的地⽅⾊彩,故名?楚辞?。
乐府:本是秦汉时期⾳乐机关的名称,后来演变成诗歌体裁的名称。
狭义上只指两汉以来采⽤⾃民间或⽂⼈仿作的能够合乐歌唱的诗歌:⼴义上则包括那些未⼊乐⽽只是沿⽤乐府旧题,模仿乐府体裁或继承乐府传统的诗歌。
此外也包括宋元以后合乐能唱的词与曲。
古诗⼗九⾸:南朝梁昭明太⼦萧统在《昭明⽂选〃杂诗》中,把汉代⽆名⽒所作的《⾏⾏重⾏⾏》等⼗九⾸⽆⾔抒情诗编选在⼀起,题名为《古诗⼗九⾸》,以后便成为专名。
以游⼦思妇,⽮志伤时为主要内容,成为我国感伤主义⽂学最早也是最集中的表现,代表了汉代⽂⼈五⾔诗歌的最⾼成就。
国语及《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理解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理解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⑨。
【注】①壅:阻塞。
②瞽:瞎眼。
古代乐官都由盲人充任。
③史:史官。
④师箴:少师向王进箴言,用规谏王的过失。
⑤瞍:没有眸子的盲人。
⑥矇: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
⑦耆、艾:年高望重的人。
⑧犹其有原隰衍沃也: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一样。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低下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水灌溉的土地。
⑨彘:地名。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矣(堪:能忍受)B.国人莫.敢言(莫:没有人)C.吾能弭.谤矣(弭:消除、阻止)D.是.障之也(是:动词,表判断)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厉王实行残暴统治的一组是()①厉王虐,国人谤王。
②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③以告,则杀之。
④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⑤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④⑤⑥B.①②③C.③④⑤D.②③④3.下列对文章有关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点是在记言。
B.本文通过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反动本质。
防民之口猜歇后语
防民之口猜歇后语
1.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像堵住河流一样,那岂不是自找麻烦?
比如说,在一个团队里,如果领导不让大家提意见,这不是相当于把大家的嘴都堵上了嘛,那还怎么进步呀!
2. 防民之口——堵不住的言论洪水,想想看,如果硬要去捂住大家的嘴巴,那不就跟想挡住洪水一样难吗?就好像一个班级,学生们有想法不让说,能憋得住吗?
3. 防民之口——硬捂是不行的呀,这就好比想把放飞的鸟儿硬抓回来,能
做到吗?假如公司不让员工表达自己,这不是很荒谬吗?
4. 防民之口——岂能随便堵呀,这跟想阻止风刮起来有啥区别呢?就像在
家庭中,不让成员说话,这多压抑呀!
5. 防民之口——强堵不如引导,这不就跟治水一个道理嘛,强行堵住不如
合理引导。
好比在一个社区,一味不让人说话,还不如引导大家好好沟通呢。
6. 防民之口——岂是容易堵的哟,就如同想把火焰压下去一样难呐!比如说,在一场讨论中,不允许别人发言,这怎么行呢?
7. 防民之口——堵不是办法呀,这就跟想把烟雾困在一个地方一样不现实。
比如在学校活动中,不让同学们提出想法,那活动能办好吗?
8. 防民之口——越堵问题越大,这很容易理解呀,就像把气球一直吹气,
肯定会爆的呀!要是在一个组织里不让人说话,矛盾肯定会越来越多的呀!
9. 防民之口——别妄想能堵住啦,就好像想抓住所有泥鳅一样几乎不可能嘛!就拿一个群体来说,想完全不让人表达,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的观点结论:防民之口是不可取的,应该尊重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权利,积极引导和沟通才是更好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当政时国力已出现衰象。
这时候,外族入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空虚。
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走上桀、纣的路子,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为了决定增加赋税,维持过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
要该收的税都收了,怎样再立名目设立新税呢?什么名目来征税呢?他想不出来,该收的税都收了。
这时,手下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给厉王出了一个点子,让他对一些重要物产征收“专利税”。
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
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
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避忠言。
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
他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很伤人心的做法。
”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宠信荣夷公,让他来免责实行“专利”。
实行专利后。
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顿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意思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指粮食)。
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
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
”百姓们对周厉王的强烈不满情绪溢于言表。
老百姓们对周厉王充满了怨恨情绪,都纷纷咒骂他。
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说:“王上,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了,‘专利’法再不废除,难得不发生动乱!”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
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
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
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
整个镐京,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虎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
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
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残酷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有压迫就有反抗,国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国都里的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聚集起来,冲向王宫,去找厉王算账。
起初厉王还想把民众镇压下去,可调来的军队中的兵士原来全是平民出身,他们见国人造反,很多人也参加进去了。
周厉王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了一些随从,偷偷溜出了王宫。
厉王临走前把太子姬静托付给了召虎,然后就逃奔到了今山西霍县。
愤怒的起义群众找不到厉王,满腔怒火难平,决定找太子去抵罪。
他们得知大臣召公虎家里收留了太子,于是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勒令召公交出太子。
召公心想,“过去天子不听我的规劝,才落到这般地步。
现在我交出太子,会不会有
人说我是对天子的不忠、伺机报复呢?当初我满口答应保护太子,好让王安心,现在若是交出太子,岂不是天大的不义?可是国人见找不到太子,他们一定不肯答应,怎么办呢?”他考虑再三,决定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交给了起义群众,这才使太子没有被国人杀死。
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就带着军队开到镐京。
这卫武公,叫共伯和。
共伯和率军到镐京是前来平叛,可是起义群众在当他来到王都之前,已经散去。
于是共伯和就率领部队,进到了王宫里驻扎。
厉王在逃不敢回国都,太子虽在国都,但年龄太小,不能主事。
他是召公用儿子换下来的,现在暴动刚平,还不到说出真相的时候。
于是召公虎提出,国事暂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全都赞成。
共伯和虽然是代理,实际上却在执政、问事上同天子一样,所以这二年被称作共和元年(公元前八四一年)。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的年代可以查考。
共伯和执政以后,采纳了召伯虎的建议,废除了厉王时的“专利”法,减少了名目繁多的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又趋于稳定。
史书上把共伯和执政的时期,称为共和时期。
转眼十四年过去了,周厉王死了,太子姬静也已经在召公虎家里长大成人了。
召公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朝去对共伯和及众大臣讲了真相,说周朝大臣见太子还活着,结果大家一致同意让太子继位。
共伯和知道自己不是周室正宗,若争下去难以服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亲自到召公虎家把太子静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
他回到原来的封地,当他的诸侯王去了。
新即位的天子,就是周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