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改革圭表
航天科学家档案-第8章
第8章郭守敬勤奋少年我国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生于1231年(元太宗三年、金哀宗正大八年)。
家乡在今河北省邢台县。
邢台地方本来属宋朝,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被金朝夺去,到1220年(金宣宗兴定四年)又为后来建立元朝的蒙古贵族占领。
所以郭守敬是在元朝统治时期出生的。
后来元朝在1234年灭金,到1279年又灭了宋,统一中国,郭守敬也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早些时候,金朝北边的蒙古人还过着游牧的生活,处在奴隶社会阶段。
那时他们在金朝北方一带骚扰,进行的战争具有极大的掠夺性和破坏性。
当地的农田水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大量减少,生产急剧下降。
这种状况对于元朝的建立统治是十分不利的。
以元世祖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觉察了这一点,于是在华北地区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支持下,逐步进行了一些改革,改变了一些野蛮的杀掠方式,实行了一些鼓励农桑增产的措施。
因此,在元世祖的时代,华北一带的农业生产才逐渐恢复起来。
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天时,农田排灌需要水利建设,于是对天文历法和水利工程的研究,就成为迫切的要求。
同时,国家统一了,中外交通范围比以前扩大了,更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因素。
因此,元朝的天文学和水利学,在金、宋两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郭守敬正是在这个时期,在这两门科学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
郭守敬父亲的名字,从现有的历史记载中已查不出来。
他的祖父倒还留下名字,叫郭荣。
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
他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
郭守敬就是在他祖父的教养下成长起来的。
老祖父一面教郭守敬读书,一面也领着他去观察自然现象,体验实际生活。
郭守敬自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器具。
有人说他是“生来就有奇特的秉性,从小不贪玩耍”。
其实,由于他把心思用到制作器具上,所以就不想玩耍了。
郭守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显露出了科学才能。
那时他得到了一幅“莲花漏图”。
他对图样作了精细的研究,居然摸清了制作方法。
莲花漏是一种计时器,是北宋科学家燕肃在古代漏壶的基础上改进创制的。
郭守敬调研作文
郭守敬调研作文公元13世纪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城北有一座石桥,达活泉水从桥下潺流过。
本来,它是通往邢州城的交通要道,但因连年战火纷飞,河道得不到及时疏浚,到元代时,原来的桥身已彻底损坏,被深深地埋在淤泥之中。
桥的位置、结构特别是负重量,已无法弄清楚了。
这天,朝廷派来巡视战争灾区的两个安抚使来到邢州石桥附近,指指划划,议沦疏浚河道、修复桥梁之事。
忽然,有个年轻人快步走到安抚使面前,长施一礼,道:“大人莫不是准备修复石桥?我在这里考察多日,倒是搞出一套现成方案。
”说着,便把一卷纸恭恭敬敬递了上去。
两位安抚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治河修桥的详细规划。
上面有河道上下游的地形、桥基旧址的推测以及石拱桥的设计图等等,不觉又惊又喜,上上下下打量了小伙子半天,开口问道:“你是何人?多大了?”年轻人腼碘地笑了笑,拱手回答说:“我叫郭守敬,今年20岁。
”后来,安抚使果然把治河修桥的重任交给了郭?守敬。
于是郭守敬亲临现场指挥,亲自动手,和400民工奋战40余天,把一座既经济又坚固,又能承负万斤重量的石拱桥建成了。
从此,郭守敬这个令人起敬的名字,就传遍了四里八乡。
郭守敬于公元1231年出生在一个学术气氛十分浓郁的书香世家。
祖父郭荣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精通数学、水利。
郭守敬从小跟着祖父一面读书,一面观察自然现象,学得不少实际知识。
后来,郭守敬又到邢州西面的紫金山学馆求学。
那里汇聚着许多饱学之士,相互切磋学问,使郭守敬获益匪浅。
少年时代的郭守敬,沉静好思,学习十分专心,颇爱钻研。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15岁的郭守敬偶然得到一份《石本莲花漏图》,立刻被它迷住了。
这“莲花漏”,原是北宋的一种记时器,由几个漏壶配合组成,结构特别复杂,因而计时也比以前的漏壶精确得多。
遗憾的是,到元代时,莲花漏已然失传,不少著名机械学家对着图纸冥思苦索多年,仍然琢磨不出个道道。
而郭守敬只用了几天工夫,就摸清了它的来龙去脉,并照着图纸成功地复制了一个莲花漏。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他主持修订了什么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他主持修订了什么
郭守敬改进了简化仪器和圭表,主持了全国天文测量,他主持了修订()。
A、时间服务日历
B、紫金历
C、大明历
正确答案:a
郭守敬(1231-1316),字若石。
邢台县,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新都区)。
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1]。
早年在刘炳忠、张文谦手下读书。
他是一个官员,赵文观学士,被称为“郭台石”。
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86岁。
著有《吐蕃》、《历城》等十四部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方面成绩斐然。
[2] 从1276年到致远十三年,他奉命修改新历。
他花了4年时间编制出了流行了360多年的《授时日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日历。
为了修改历法,郭守敬还改革发明了简化仪器、高度计等12种新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通西夏古运河,并设闸、堰,灌溉当地农田。
1291年,郭守敬被任命为首都水务督察。
他负责修复元都至通州的运河。
通惠河工程历时一年建成,南北交通和水运得到了发展。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个陨石坑。
[3] 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012年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小
行星”[4]。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还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拉莫斯特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5]。
正方位、定节气的圭表
正方位、定节气的圭表远古时,人们就意识到太阳运行与时间的关系,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联系。
当他们发现地上的影子会随着太阳在天空的运行轨迹而出现长短变化时,一个大胆的设想由此产生:能不能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来确定时间呢?起初,人们把一根竿子直立在平地上,用尺子去测量它的影子长度。
后来人们发现,每到正午时竿影总会投射在正北方。
于是,他们就想了个“偷懒”的法子:在长方形石板上刻或画上刻度,南北向平铺在地面,将竿子垂直立在石板南端 ,这样一来,竿影就直接投射在石板上。
由于石板上有刻度,人们可以很直观地知道竿影长度。
人们将这根竿子叫作“表”,将刻有刻度的石板叫作“圭”。
圭和表组成了圭表。
圭表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也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天文仪器。
现代考古表明,最晚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懂得了使用圭表来确定二至日的方法,即将正午表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正午表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
古人通过圭表测量正午时日影的长度,先确定冬至和夏至,继而确定回归年即人们常说的“一年”长度和历法起算点。
正方位、定节气的圭表1 正方位朝廷在长安城的灵台上设置了一座铜圭表,表高八尺,圭长一丈三尺。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表高八尺,圭长一丈三尺”便成为圭表的标准尺寸。
不过,这种圭表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不足:首先,导致测得的影长存在误差;即十分之一分,不够精准。
以冬至为例,假设日影长度的误差为一分,据此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就会存在半个或一个时辰的误差。
对于天文历法来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改进圭表,将表的高度增加到四十尺,即标准表高的五倍,因此也被称为“高表”。
因为表高增加,表影长度也随之增加,边缘模糊所造成的误差也就相对变小了。
此外,郭守敬还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了景符。
当太阳、高表顶端的横梁、景符正中的小孔处于同一直线时,圭面上就会出现横梁的清晰实像。
如此双管齐终于使圭表测影的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是人们在一 年中的关键性时间标记点,对农业耕作有指导作用。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他主持修订了什么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他主持修订了什么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修订了(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您问世。
“寿司历”是公元1281年(元朝十八年至元朝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称。
它是以元朝始祖忽必烈的名字命名的。
在原著和史书中称之为《寿世经》。
该方法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现代观测值365.2422只相差25.92秒。
它的精度相当于公历(1582年),但比西方早了300多年。
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管国史院”,负责这项工作。
王迅和郭守敬是研究和修改这部作品的副官员。
郭守敬(1231-1316),字若石。
邢台县,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新都区)。
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在刘炳忠、张文谦手下读书。
他是一个官员,赵文观学士,被称为“郭台石”。
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86岁。
著有《吐蕃》、《历城》等十四部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方面成绩斐然。
从1276年到致远十三年,他奉命修改新历。
他花了4年时间编制出了流行了360多年的《授时日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日历。
为了修改历法,郭守敬还改革发明了简化仪器、高度计等12种新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通西夏古运河,并设闸、堰,灌溉当地农田。
1291年,郭守敬被任命为首都水务督察。
他负责修复元都至通州的运河。
通惠河工程历时一年建成,南北交通和水运得到了发展。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个陨石坑。
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012年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还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拉莫斯特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2021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及答案解析
A.电冰箱
B.电视机
C.电脑
D.电热水壶
3.(2 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
金属勺
B.
瓷碗
C.
塑料盒
D.
4.(2 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木铲 )
A.
汽车轮胎上刻有花纹 B.
瓶盖上刻有竖条纹
C.
脚蹬面做得凹凸不平 D.
5.(2 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cm。
17.(2 分)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18.(3 分)小丽在中国科技馆“会发电的衣服”的展台区,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用脚踩
动踏步机踏板,带动发电纤维抖动,LED 灯被点亮;增大踩动踏板的速度,发现被点亮
的 LED 灯 的 数 目 增 多 。 请 你 根 据 小 丽 的 实 验 步 骤 及 现 象 。 写 出 她 所 探 究 的 问
B.在未断开电源开关的情况下更换灯泡 C.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D.及时更换达到使用寿命的插座、导线和家用电器
9.(2 分)在体育课上,小康用胳膊将排球向上垫起后,排球上升过程中运动得越来越慢。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排球在脱离胳膊后能继续上升,是由于排球所受的重力小于排球的惯性 B.排球在脱离胳膊后的上升过程中,受到方向向上的力
C.排球在脱离胳膊后的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逐渐减小
物理试卷 第 2页(共 9 页)
D.排球在脱离胳膊后的上升过程中,动能逐渐减小 10.(2 分)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点时,通电螺线管在某状态下的两个实验现象如图
所示,其中小磁针(黑色一端为 N 极)静止时的指向情况如图甲所示。铁屑静止时的分 布情况如图乙所示。选项图中能正确用磁感线描述这两个实验现象的是( )
中国的“第谷”-郭守敬
中国的“第谷”-郭守敬郭守敬,字若思,顺德路刑台县(今河北省刑台县)人。
生于1231年,卒于1316年,是我国元代杰出的科学家。
因其父亲早年去世,郭守敬从小随祖父长大。
其祖父郭荣学识渊博,通晓五经、数学、天文、水利等多种学科。
他因受祖父的熏陶,从小学习就很刻苦,并且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
祖父为了使他得到深造,曾让他跟随自己的老朋友刘秉忠学习。
刘秉忠深通天文、算数、地理、音律等各方面知识,当时他正在今河北武安县紫金山与朋友张习谦等人一起研究学术,郭守敬和唐县的少年王恂等跟着知识渊博的大师们学习,很快在天文、算数、历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长进。
郭守敬从小胸有大志,专心致于学习,遇事善于思索,学习勤于实践。
在他十五、六负时得到了一份“璇玑图”,被古人用仪器观测日明星辰的景象吸引住了。
他认真阅读了“璇玑图”,又亲自动手用竹蔑制了一台竹浑天仪,还自己动手修了一个安放浑天仪的土台,在台上用竹浑天仪直接观测天空中星星的位置。
还有一次,他得了一幅古代计时仪器“莲花漏”的图样,莲花漏的原理和构造的当时是比较复杂的,成人不风实物也不容易搞清它的原理。
可是郭守敬得到这幅图后,象着了魔似地日夜琢磨,终于弄懂了它的原理,并能清清楚楚地把原理表述给别人。
郭守敬的经历和科学研究同他幼年时期紫金山的师友有密切的关系。
他30岁时,其师长张文谦兼任了大名府和彰德路(今河北大名地区西部至河南安阳地区东部)的宣抚使,郭守敬应邀做张文谦的助手。
在这些地区亲眼见到了灾害频繁、农村凋敝的情景,了解到战争破坏和赋役压迫下北方人民的苦难,感到恢复农业生产的根本的问题之一是兴修水利。
于是他认真地察看了这一地区河流水渠的分布情况,仔细对地势地形进行实地考察,并且酝酿了一整套治理的规划设想。
中统三年(1262年),当张文谦引荐他见到元世祖忽必烈时,他向忽必烈提出了治理这一地区的6项建议,忽必烈称赞“象他这样的人,才是真能办事的人,而不是摆样子吃闲饭的”。
郭守敬传(3)原文
郭守敬传(3)原文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
执政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
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独守敬不许其请。
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为令。
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郭守敬,字若思,是顺德路邢台人。
他的志趣从小就跟别人不同,不喜欢耍玩游戏。
他祖父郭荣熟悉五经,精通数学与水利。
当时正好有刘秉忠、张文谦、张易与王恂等人,一起在滋州西部紫金山学习,郭荣就让郭守敬去跟刘秉忠学习。
中统三年时,张文谦向朝廷推荐郭守敬是位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并且思想灵巧,胜过平常人。
元世祖忽必烈命他进见时,他当面陈述了应该兴办的六项水利事业如下:第一,金代中都原有的水运河道,东面可到通州。
如果引西郊玉泉山的水流入,使舟船能通行,每年可节省雇车的运输费六万缗。
第二,将顺德府达活泉的水引进到城里,分为三支,可用以灌溉城东的土地。
第三,顺德府的沣河,本来向东通往古任城。
现在原有河道已淤没,水流漂淹百姓土地一千三百余顷。
如果将它开通,这些田就可以耕种。
从小王村经滹沱河会合入御河,还可通行船舶。
第四,从磁州东北滏河与漳河会合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往下经鸡泽而流入沣河,可以灌溉土地三千余顷。
第五,怀孟路的沁河,虽然灌溉了农田,但还有穿过土堰的余水,向东与丹河的余水相会合。
如果引此水向东流送至武陟县北,合流入御河,可以灌溉土地二千余顷。
第六,从孟州西部开渠引黄河的水,穿过新旧孟州之间,再沿黄河的古岸边东下到温县南面重新进入典河。
这一段亦可灌溉良田二千余顷。
每奏报一项,皇帝总是赞赏道:像这样去办事的人,方才不是白吃饭的。
于是派他担任提举诸路河渠的官职。
中统四年,升任佩银符副河渠使。
早年,刘秉忠鉴于从辽、金两代沿用到元初的《大明历》,已经二百多年了。
正方位、定节气的圭表
正方位、定节气的圭表作者: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19年第08期远古时,人们就意识到太阳运行与时间的关系,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联系。
当他们发现地上的影子会随着太阳在天空的运行轨迹而出现长短变化时,一个大胆的设想由此产生:能不能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来确定时间呢?起初,人们把一根竿子直立在平地上,用尺子去测量它的影子长度。
后来人们发现,每到正午时竿影总会投射在正北方。
于是,他们就想了个“偷懒”的法子:在长方形石板上刻或画上刻度,南北向平铺在地面,将竿子垂直立在石板南端,这样一来,竿影就直接投射在石板上。
由于石板上有刻度,人们可以很直观地知道竿影长度。
人们将这根竿子叫作“表”,将刻有刻度的石板叫作“圭”。
圭和表组成了圭表。
圭表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也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天文仪器。
现代考古表明,最晚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懂得了使用圭表来确定二至日的方法,即将正午表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正午表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
古人通过圭表测量正午时日影的长度,先确定冬至和夏至,继而确定回归年即人们常说的“一年”长度和历法起算点。
以表为圆心画一个圆周,观测同一天日出、日落时的表影与圆周的交点。
连接两个交点的直线,就代表正东、正西的方向。
正午时的表影方向和夜间北极星的方向,可作为验证依据。
测定节气(主要用途)冬至:表影最长春分:表影适中夏至:表影最短秋分:表影适中西汉时,朝廷在长安城的灵台上设置了一座铜圭表,表高八尺,圭长一丈三尺。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表高八尺,圭长一丈三尺”便成为圭表的标准尺寸。
不过,这种圭表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不足:首先,表影边缘不清晰,导致测得的影长存在误差;其次,圭的刻度单位仅能到厘,即十分之一分,不够精准。
以冬至为例,假设日影长度的误差为一分,据此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就会存在半个或一个时辰的误差。
对于天文历法来说,这是很大的误差了。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改进圭表,将表的高度增加到四十尺,即标准表高的五倍,因此也被称为“高表”。
2013-2022北京中考真题物理汇编:光现象章节综合
2013-2022北京中考真题物理汇编:光现象章节综合一、单选题1.(2022·北京·中考真题)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日晷上呈现针的影子B.景物在镜中成像C.鸟巢在水中形成倒影D.筷子好像在水面处弯折2.(2020·北京·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B.日晷上呈现针的影子C.透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D.人透过水球所成的像3.(2020·北京·中考真题)为了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将一束单色光从玻璃槽的外侧由左侧倾斜向上射入盐水中,但光在盐水中并不是沿着直线传播,而是发生了弯曲,如图所示。
这是由于()A.光从空气到玻璃发生了折射B.盐水不均匀使光发生了弯曲C.光发生了色散D.光从玻璃到盐水发生了折射4.(2018·北京·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手在屏幕上形成的手影B.鸟巢在水中形成的倒影C.人透过水球成的像D.勺柄好像在水面处折断5.(2017·北京·中考真题)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着平面镜和直立的铅笔,平面镜中呈现铅笔的虚像.当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8 cm时,像的高度为h1,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s1;当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4 cm时,像的高度为h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s2.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A.s1=s2B.s1<s2C.h1>h2D.h1=h26.(2017·北京·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中,MM'为平面镜,P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PON等于60°,其中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光路图是A.B.C.D.7.(2013·北京·中考真题)下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现象是()A.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8.(2016·北京·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A B.B C.C D.D9.(2015·北京·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手在屏幕上开成手影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10.(2014·北京·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放大镜把字“放大”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C.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D.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二、填空题11.(2022·北京·中考真题)小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及相同高度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玻璃板面镜成像特点,其中玻璃板和蜡烛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蜡烛的高度为6cm,蜡烛与玻璃板之间的距离为10cm。
第02讲 光学作图的四种类型-2023年中考物理重点核心知识点专题讲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第02讲光学作图的四种类型(解析)类型一:光沿直线传播作图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常见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例1】(2022·无锡二模)如图所示是两个半标杆及它们在灯光下的影子,请在图中画出光源的位置(用点P表示),并在图中画出人在此光源下的影子(用线段EF表示)。
类型二:平面镜成像作图光的反射规律:①三线共面: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④光路可逆:反射现象的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平面镜成虚像。
【例2】根据对称性作图在图中,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A’B’。
【例3】已知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和入射角(或反射角)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例4】已知发光点小丽站在落地镜前看到了自己的全身像。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她的眼镜E通过平面镜看到自己的右脚上P点像的光路图。
【例5】画平面镜小郭同学像利用一块平面镜将此时的光照亮井底,请帮助他画出反射光线和平面镜的位置。
类型三:折射作图性质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空气角大)④当光线垂直射入玻璃时,传播方向不变;⑤光路是可逆的。
【例6】下图已经标出了反射光线OB,请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AO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OC。
类型四:凸透镜和凹透镜作图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例7】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1.(2022·江苏无锡·二模)如图所示,ABCD是一间不透光的房间,墙AB是平面镜,房间中S处有一个正在发光的小蜡烛,CD墙上有一个小孔P,在墙外不远处的另一白墙EF上会得到上下两个亮点。
强国挑战答题技巧
79、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阳人,南宋人,被尊称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80、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宪法性文件是(美国独立宣言)
81、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
82、20xx年4月13日,与法国科学家安娜德尚、于克德戴共同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得舍贝里将的中国科学家是(陈竺)
5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开展情报信息工作,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情报信息的鉴别、筛选、综合和研判分析。
54、谈到人生追求,我们经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它们分别是(宋词、唐诗、楚辞)
55、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
30、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写的(墨经)
31、(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松江华亭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3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顾炎武)
33、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准时消退火灾隐患
17、有阅历的汽车师傅都会告诉徒弟,冬天洗车最好用(冷水)
18、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及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
19、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和《联合国宪章》签署,第一届军运会于1995年9月4日至16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
69、(泉州)位于福建东南,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联合国唯一认定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70、被称为世界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的著作是(天工开物)
71、南齐医药学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将人文原则的”三品’分类法改为依药物自然来源和属性的分类法,开拓了本草学的新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圭表和日晷
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圭表和日晷人类自从数千年前进入文明时期开始,就对天上的日月星辰开始了观察,从而诞生了早期天文学,所以说天文学是人类科学中出现最早的学科之一。
在对日月星辰的观察中,最为瞩目的当然是太阳了,太阳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温度,人们很早就知道了太阳的重要性。
因此,无论在哪个人类早期文明中,太阳的地位都是最为崇高的。
对太阳的观测,成为了各个文明最重要的天文观测之一,由于太阳有规律的运动,成为人们最早用来计时的自然标准。
我国古代常用的计时仪器就是圭表和日晷了,这两者都以太阳为观测对象,其中圭表最为简单,其出现年代很早,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在大约4000年前的陶寺遗址时期,就已经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了。
陶寺遗址中的古观象台通常来说,圭表是由表发展而来,而日晷又是由圭表发展而来的。
表的最初形态就是一根树立在平地上的杆子或者石柱,古书中所谓的竿、髀、碑、槷(音聂)、臬等字都有类似的含义。
在远古时代,人们发现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投下影子,而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着。
随着人们对这种规律的熟悉,逐渐想到用竹竿或者石柱作为专用物品来观察影子的变化。
这样,就产生了最古老的天文仪器,表。
表的结构虽然简单,但却很有用。
古人根据表投下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可以确定方向、节气、时刻、地域等,后来慢慢由表发展处多种的仪器和观测方法,其中包括根据正午时表影的长度变化定节气和年长的圭表,利用一日之内表影的方向变化定时刻的日晷等等。
圭表作为计时仪器,是由表和一个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组成的,平放的尺叫做'圭',与表相互垂直,组成圭表。
最初的圭表是分开的,人们立杆为表,然后用一种叫做'土圭'的量度工具来测量影子长度。
后来发现,在中原地区,正午时分表影总是投射在表的正北方,所以人们就用与表同样的材料制作了一个平板,一头放在表下面,向北延伸,并在平板上刻凿尺寸这样,正午时表影投射到平板上,就可以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了。
2023年北京中考物理模拟仿真卷(一)
2023年北京中考物理模拟仿真卷(一)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分)1.(2分)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A.秒B.千克C.牛顿D.帕斯卡2.(2分)下列四种用电器中,主要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 )A.电冰箱B.电视机C.电热水壶D.电脑3.(2分)通常情况下,下列物品属于导体的是( )A.湿木棒B.玻璃棒C.橡胶棒D.陶瓷筷子4.(2分)某同学在用细线、小车、垫圈、回形针等安装了一个小车,在光滑的桌面做“小车的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实验中,如果不增加挂钩上垫圈的数量,那么要使小车运动更快一些,最好的方法是( )A.在小车上放一些垫圈B.把桌面上垫上一层毛巾C.在车轴上涂抹润滑油D.绳子用长点5.(2分)下列情况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坦克的宽大履带B.道路的限重标识C.啄木鸟的尖喙D.书包的宽背带6.(2分)下列简单机械中,属于省力机械的是( )A.滑轮B.镊子C.赛艇船桨D.钢丝钳7.(2分)下列措施可以使蒸发变快的是( )A.用保鲜膜把蔬菜包好并放入电冰箱B.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四周扫开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D.利用管道替代沟渠输水8.(2分)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A.将多个大功率用电器接在一个插线板上同时工作B.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保险丝或空气开关C.电线的绝缘皮破损了仍然继续使用D.用湿布擦拭正在工作的微波炉9.(2分)如图所示是中国女篮对战韩国队的精彩画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篮球最终落地,是由于篮球具有惯性B.抛出去的篮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重力和推力C.篮球掉落过程中,其动能和势能都在减小D.运动员用力抛出篮球,不能改变篮球的惯性10.(2分)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点时,通电螺线管在某状态下的两个实验现象如图甲、乙所示,其中小磁针(黑色一端为N极)静止时的指向情况如图甲所示,铁屑静止时的分布情况如图乙所示。
根据甲图和乙图所示的实验现象,用磁感线描述通电螺线管磁场情况如图丙所示。
郭守敬,邢台的骄傲-写人的作文350字相关作文
郭守敬,邢台的骄傲-写人的作文350字相关作文
邢台,有一位令我们邢台人骄傲的科学家,他就是元朝水监——郭守敬。
在今天的达活泉公园,可看到手捧四书的郭守敬铜像,这“四书”指的是郭守敬在天文,水利,数学和制造仪器方面的贡献。
先说天文,他用他的简仪、混仪等仪器,测到的恒星比宋朝多了两倍。
还有水利,郭守敬做水利工程是很厉害的。
他的治水是在邢台,他仔细研究了邢台的水系,开凿了汉延渠、唐徕渠,调整了白马河、牛尾河、七里河等水系,这样水不会再淹没农田,而且还能灌溉农田呢。
之后他的治水范围就更广了,后来的宁夏治水,大都治水都是他的功绩。
我们还没说郭守敬最牛的呢,那就是——制造仪器。
他造了一台大明殿灯漏,依靠水滴的力量使它运转,他还把浑仪改进了十多项,成为了我国第一台大赤道仪—简仪。
他制造了轴承、圭表一系列奇妙的东西,和东汉的张衡不分伯仲呢。
这就是我们邢台人的骄傲,每个邢台人都以他为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检测卷(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检测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受变色龙的启发,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压缩状态时为红色.则该材料( )A.在拉伸状态时吸收蓝色光B.在拉伸状态时反射蓝色光C.在压缩状态时吸收红色光D.在压缩状态时反射蓝色光2.2020年6月21日,在我国部分地区观察到了日环食现象(如图).日环食现象是由于( )A.月球表面反射太阳光形成的B.月球挡住太阳光形成的C.太阳光经过小孔后形成的D.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反射后形成的3.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把玩具枪放在了玻璃台面上,打开壁灯时,多出了好几把“枪”.关于这些“枪”的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是枪的影子B.③是枪经玻璃所成的像C.②是③的影子D.②是①经玻璃所成的像4.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往往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是 5 m.下图是小红同学在一次测量视力时的情景,关于这次视力测量说法正确的是( )A.视力表中开口向上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向下B.视力表中开口指向纸外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指向纸内C.小红同学按要求进行视力测量,则L的大小应该是0.6 mD.小红同学按要求进行视力测量,则L的大小应该是0.3 m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21分)5.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用其中一种光照射钞票,可以使钞票的荧光物质发光,这种光叫(填“红外线”或“紫外线”).6.当动车行驶在长隧道时,车窗旁的乘客伸出手掌,结果在车窗中看到了两只手掌,这是光的现象.若手掌向窗户靠近,车窗中的像会(填“变大”“变小”或“不变”).7.如图所示,桥在平静的水面成像,半圆形桥孔与其像正好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圆.如果圆的直径为6 m,水深2 m,则圆顶部到水面的距离为m.由于下雨,造成水位上升,桥面上黄牛的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黄牛,是因为光在黄牛身上发生了(填“镜面”或“漫”)反射.三、作图题(第8题5分,第9题7分,共12分)8.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如图所示,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后,通过潜望镜进入小明的眼睛.请画出光的传播路径.9.如图所示,点S为光源,点S'为S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在光源发出的光线中,有一条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点A,S、A、S'恰好位于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请按照下列要求作图.(1)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保留作图痕迹;(2)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四、实验探究题(第10题21分,第11题17分,共38分)10.如图甲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①如图乙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②如图丁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木块的位置保持不变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 1 2 3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 1 2 3(3)验,解决方法是(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1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1)实验前,应将纸板放置于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时针方向转动.(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A.仍在纸板上呈现B.被纸板挡住C.在纸板前方五、科普阅读题(共9分)12.请阅读《华夏之光——圭表》.华夏之光——圭表我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天文学家们发明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其中圭表就是典型的代表.圭表(如图1所示)包括圭和表两部分,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叫作圭,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或石柱,叫作表,圭和表相互垂直.战国以前的天文学家已能够利用水面来校正圭,使其水平,使用铅垂线来校正表,使其与圭相互垂直.依据圭表正午时表影长度的变化,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依据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就能确定一回归年的天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圭表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与创新.他将表的高度增加,并且在表顶加一根架空的横梁,使表高变为传统表高的五倍.这样,测量时,把传统的确定表影端的位置变为确定梁影中心的位置,提高了测量影长的精度.郭守敬又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景符,利用景符可以在圭面上形成太阳和横梁的清晰像(如图2所示),这样就可以精确测量表的影长了.这些措施成功解决了圭表发明以来,测影时“虚景之中考求真实”的困难.以圭表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攀登新的科技高峰.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郭守敬的改进与创新措施解决了早期圭表的什么问题?(2)除了圭表,请你再列举一个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在拉伸状态时为蓝色,说明这种材料拉伸状态下只反射蓝色光,吸收其他色光,故A 错误,B正确;在压缩状态时为红色,说明这种材料压缩状态下只反射红色光,吸收其他色光,故C、D错误.故选B.2.B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星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一部分太阳光,形成了日环食,这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B正确.3.C ①是壁灯发出的光被枪挡住在墙壁上形成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③是枪经玻璃所成的虚像,不会形成影子,②是枪的影子经玻璃所成的像,故C错误.4.C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视力表中开口向上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也向上,视力表中开口指向纸外的“E”,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开口也向纸外,故A、B错误;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是5 m,由题图可知,小红到平面镜距离为2.2 m,所以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为5 m-2.2 m=2.8 m,视力表到平面镜距离也为2.8 m,L的大小为2.8 m-2.2 m=0.6 m,故C正确,D错误.二、填空题5.色散紫外线6.反射不变7.3 不变漫三、作图题8.如图所示.9.如图所示.四、实验探究题10.(每空3分)(1)位置反用薄玻璃板(2)①GH重合②相等(3)照亮木块11.(除标注外,每空3分)(1)竖直(或垂直) 顺(2)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4分)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分) (4)C五、科普阅读题12.(1)解决了早期圭表的表影边缘模糊不清的问题,提高了测量影长的精度. (2)日晷.(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链接:圭表
圭表
据记载,春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借日测影的计时钟叫“圭”。
由放置在正南、北方向平卧的尺子“圭”和直立在平面的标竿“表”组成。
测量表影的长度可以定出正午时刻,并推算出24节气。
从表影长度的周期变化,如连续两次日影最长或最短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定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所包含的天数),同时,还能测出日影最短的那一天是夏至,日影最长的那一天是冬至。
圭表的缺点是计时精度不高,应用的局限性较大,夜里和阴天就根本不能计量时间了。
登封观象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由台身和石圭两部分组成,距今已有700多年,是元代杰出的
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建造的,为当时全国的观测中心。
当时郭守敬利用这座观象台编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这部历法施行达360年。
授时历计算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比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而现在世界通用的阳历是公元1582年才制定的,它与授时历相一致,但比我国授时历要晚300年。
登封观象台为全世界瞩目。
观象台、授时历和郭守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北京市2021年中考物理真题试卷(Word版+答案+解析)
北京市2021年中考物理试卷一、单选题(共13题;共26分)1.作为国际通用测量语言的国际单位制,极大地方便了国际交流。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A. 千克B. 牛顿C. 焦耳D. 瓦特2.下列四种用电器中。
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A. 电冰箱B. 电视机C. 电脑D. 电热水壶3.图示的四种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A. 金属勺B. 瓷碗C. 塑料壳D. 木铲4.图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A. 汽车轮胎上刻有花纹B. 瓶盖上刻有竖条纹C. 脚蹬面做得凹凸不平D. 储物箱下装有滚轮5.图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A. 饮料管的一端剪成斜口B. 在铁轨下面铺枕木C. 书包背带做得较宽D. 图钉帽的面积做得较大6.图示的四种工具中,正常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 园艺剪B. 筷子C. 瓶盖起子D. 核桃夹7.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A. 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B. 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C. 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D. 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8.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不正确用电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甚至会危及生命。
安全用电是每一位公民的必备素养。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 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保险丝或空气开关B. 在未断开电源开关的情况下更换灯泡C.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D. 及时更换达到使用寿命的插座、导线和家用电器9.在体育课上,小康用胳膊将排球向上垫起后,排球上升过程中运动得越来越慢。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排球在脱离胳膊后能继续上升,是由于排球所受的重力小于排球的惯性B. 排球在脱离胳膊后的上升过程中,受到方向向上的力C. 排球在脱离胳膊后的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逐渐减小D. 排球在脱离胳膊后的上升过程中,动能逐渐减小10.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点时,通电螺线管在某状态下的两个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其中小磁针(黑色一端为N极)静止时的指向情况如图甲所示。
郭守敬四丈高表测影再探究——兼论中国古代圭表测影技术的革新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4丨卷(2020年)第4期:5奶一559T h e C h in e se J o u r n a l f o r th e H isto ry o f S c i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o g y Vol.41 (2020) No.4郭守敬四丈高表测影再探究—兼论中国古代圭表测影技术的革新肖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北京100084)摘要元朝郭守敬创制四丈高表和景符进行圭表测影,使测影精度大大 提高。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郭守敬定高表表高为四丈的原因,四丈高表本身是否提高了测影精度,以及郭守敬四丈高表测影的精度水平如何。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四丈高表的高度并非随意而定,表高定为四丈有其理由;此外,在都使用景符的情况下,相比于八尺表,四丈表并不会提高测影精度;最后,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我们推断郭守敬冬天的四丈高表测影误差在4毫米左右。
此外,本文还梳理了中国古代圭表测影技术的发展,指出郭守敬的四丈高表测影达到了中国古代圭表测影技术的巅峰。
关键词郭守敬四丈高表测影精度中图分类号N092:P l-0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1441(2020)04-0549-11圭表测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观测手段,通过圭表测影确定至日时刻,是历法制定 的关键内容,因此,圭表测影一直被古代天文学家所重视。
中国古代的圭表测影,多用 “八尺”表,据研究,表高八尺的制度在东周已经形成[1],其后一千多年里,历朝官方几乎 都用八尺表进行测影。
元代郭守敬建四丈高表之前,官方仅在南朝梁武帝时使用过九尺 表,郭守敬之后,明清官方还使用过四丈、六丈和一丈表。
纵观中国古代的圭表测影,郭守 敬对于圭表测影技术的革新无疑是最突出的,因此,本文从更细节的层面再次研究郭守敬 的四丈高表测影。
郭守敬用四丈高表和景符测日体中影,其测影精度十分之高[2]。
李约瑟认为郭守敬 建四丈高表,是“受到了阿拉伯仪器巨型化倾向的激励”[3],不过史料中并无对此说法的 明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守敬改革圭表
元朝初年,沿用金朝的《重修大明历》。
由于这部历法使用多年,误差积累日益显著,根据它预推天象,往往不准。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全国统一已成定局。
就在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入住大都,决定编制新历,特地成立专门机构──太史局。
那时候,敦守敬在水利部门任职,但他精通天文,元世祖就将他抽调出来,到太史局从事编制新历工作。
编制新历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制订历法的根本在于实际观测,而观测离不开仪表,所以准备精准的仪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
他所谓的“仪表”,是古代天文观测的两类主要工具。
一类为浑仪,它是用来观察、测定天体在空中运行位置的工具;另一类为圭表,它是用来测定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确切时刻的工具。
圭表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它可以用竹木制作,也可以用金石制作;“圭”,是从表的跟脚沿水平向北方延伸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的时候,表影刚好落在圭面上。
测量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节气的时刻。
表影最短的时候就是夏至来临。
圭表是古代中国人创制的一种天文仪器。
这种仪器乍看起来极简单,可使用起来却会遇到几个困难。
首先是表影边缘不清晰。
阴影越靠近边缘,颜色越淡,到底影子的尽头在什么位置,很难判断。
影子的边界不清,影长就测量不准。
其次是测量影长的技术欠精密。
古代量长度的尺,一般只能量到分,往下可以估计到厘,即十分之一分。
按照传统方法,测量冬至影长,如果量错一分,按此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就会有一个或半个时辰的误差。
古代将一日分成12个时辰,一个时辰合现今两小时。
这在天文历法上是很大的误差。
最后是圭表只能观测日影,不能观测月影和星影。
面对这些困难,唐宋以来,科学家们想过许多办法,但始终没有解决好。
郭守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
他从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入手,然后针对各个原因,分别寻找对策,解决困难。
前代的“表”仅高八尺,表影很短,表影边缘模糊,测量错一点,实际误差很大。
敦守敬设计的圭表,称为“高表”,就是把表竿增高至40尺,提高到五倍,因而观测时的表影也加长到五倍。
表影加长了,表影边缘的清晰度明显提高,测量的数据精确多了,按此例推算节气的误差也就明显减少了。
另外,高表顶部还架设了一根横梁。
高表还不能彻底解决表影边缘清晰度的问题。
郭守敬创造了一个称为“景符”的辅助仪器,用来提高测量的效果。
景符,即影符。
它是一片四寸长、二寸宽的铜叶,正中开一个针孔那样的小洞。
铜叶的一端用枢纽接在一个二寸见方的框子边上;另一端用小棍支撑起来,就跟箱子盖那样可以自由启闭,以便调节其倾斜度。
将景符放置在圭面上,正对太阳,日光通过小孔,射到圭面上,就会形成一个极微小的太阳像,非常明亮。
测量正午日影时,先将景符放在圭面上影端旁边,使符面垂直于日光,然后前后移动景符,使太阳、高表顶部横梁与符上小孔三者正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圭面上所显露出的太阳像跟米粒大小,亮晶晶的,中间有一条细如发丝的横梁影子,立刻记下它的位置,就可以测量日影的长度了。
这样的表影长度,当然会比以前圭表测影要精确得多。
郭守敬还创造了一个叫做“窥几”的辅助仪器,使圭表在星光和月光下,同样可以测量影长。
郭守敬改革圭表的工作大约完成于1277年夏天。
这对于编制新历具有重大意义。
元朝编制的《授时
历》于1281年Array颁布推行。
《授
时历》以
365.2425日为
一回归年,现代
测定的一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相关仅26秒。
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同样采用365.2425
日为一回归年,但它的颁行,要比《授时历》晚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