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传》原文和译文

合集下载

《郭守敬传》原文和译文【精品文档】

《郭守敬传》原文和译文【精品文档】

《郭守敬传》原文和译文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郭守敬传》原文和翻译
原文:
郭守敬,字若思,河北邢台人。

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

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

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

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

通州以南,于兰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氵甸盘浅风浪远转之患。

其二,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城东地。

其三,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余顷。

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自小王村经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

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

《新编三字经》

《新编三字经》

《新编三字经》人之初,善恶无,如幼苗,刚出土。

阳光照,雨露洒,常修剪,成大树。

养而教,严慈亲,教有法,知童心。

育花朵,责任重,路途歧,良莠分。

昔孟母,早启蒙,断机杼,三择邻。

校与家,配合紧,德在先,施教勤。

迎朝晖,练身体,扫门庭,不贪逸。

爱家庭,献孝心,敬长辈,睦邻里。

融四岁,知让梨,香九龄,会温席。

能劳动,懂礼仪,个人事,要自理。

红领巾,胸前系,容装整,队列齐。

升国旗,应肃立,明规章,守纪律。

重团结,重诚实,爱学校,爱集体。

讲公德,尊师长,杨立雪,张拾履。

学本领,贵自觉,立恒心,杵可磨。

胤集萤,康映雪,亦勤奋,亦灵活。

争上进,必谦虚,行百里,半九十。

成由俭,败由奢,吃穿用,莫攀比。

路拾遗,要归还,虽见利,勿忘义。

遇危难,须救助,明事理,遵法纪。

守信用,严律己,善择交,管鲍谊。

语言美,行为端,齐发展,德智体。

周恩来,好总理,真公仆,世人誉。

焦裕禄,为人民,多奉献,少索取。

学雷锋,做好事,学赖宁,为公益。

树壮志,民族兴,接班人,栋梁立。

五千年,华夏史,知国情,必牢记。

古三贤,尧舜禹,夏商周,奴隶制。

战国时,七雄立,秦嬴政,始统一。

两汉后,三国争,魏蜀吴,终归晋。

南北朝,隋一宇,唐太宗,贞观治。

五代更,十国起,宋太祖,黄袍披。

辽夏金,存同时,忽必烈,以元替。

明朝过,清朝建,郑成功,收台湾。

近代史,蒙国耻,殖民地,鸦片战。

斗虎门,林则徐,抗侵略,义和团。

孙中山,共和旗,五四潮,呼声急。

南湖船,经风雨,共产党,始创立。

毛泽东,领航向,新中国,红旗扬。

邓小平,倡改革,建四化,用开创。

盛衰史,记心上,忠祖国,爱家乡。

中华美,国土广,民族多,繁星朗。

珠峰雄,五岳高,长城伟,江河长。

孔孟学,老庄道,孙武子,兵法奇。

楚屈原,赋离骚,司马迁,著史记。

李杜诗,苏辛词,韩柳文,关汤曲。

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都江堰,兵马俑,敦煌窟,丝绸路。

唐玄奘,取佛经,鉴真师,六东渡。

李时珍,撰本草,徐霞客,作游著。

四发明,传世上,明郑和,下西洋。

郭守敬郭守敬儿童资源网电话版

郭守敬郭守敬儿童资源网电话版

郭守敬-郭守敬儿童资源网电话版公元13世纪初,邢州邢台县城北有一座石桥,达活泉水从桥下潺潺流过。

本来,它是通往邢州城的交通要道,但因连年战火纷飞,河道得不到及时疏浚,到元朝时,原来的桥身已完全损坏,被深深地埋在淤泥当中。

桥的位置、结构特别是负重量,已无法弄清楚了。

这天,朝廷派来巡视战争灾区的两个安抚使来到邢州石桥附近,指指划划,议沦疏浚河道、修复桥梁之事。

忽然,有个年轻人快步走到安抚使面前,长施一礼,道:“大人莫不是准备修复石桥?我在这里考察多日,倒是搞出一套现成方案。

”说着,便把一卷纸恭恭敬敬递了上去。

两位安抚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治河修桥的详细规划。

上面有河道上下游的地形、桥基旧址的推测以及石拱桥的设计图等等,不觉又惊又喜,上上下下打量了小伙子半天,开口问道:“你是何人?多大了?”年轻人腼碘地笑了笑,拱手回答说:“我叫郭守敬,今年20岁。

”后来,安抚使果然把治河修桥的重任交给了郭守敬。

于是郭守敬亲临现场指挥,亲自动手,和400民工奋战40余天,把一座既经济又坚固,又能承负万斤重量的石拱桥建成了。

从此,郭守敬这个令人起敬的名字,就传遍了四里八乡。

郭守敬于公元1231年出生在一个学术气氛十分浓郁的书香世家。

祖父郭荣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精通数学、水利。

郭守敬从小跟着祖父一面读书,一面观察自然现象,学得不少实际知识。

后来,郭守敬又到邢州西面的紫金山学馆求学。

那里汇聚着许多饱学之士,相互切磋学问,使郭守敬获益匪浅。

少年时代的郭守敬,沉静好思,学习十分专心,颇爱钻研。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15岁的郭守敬偶然得到一份《石本莲花漏图》,立刻被它迷住了。

这“莲花漏”,原是北宋的一种记时器,由几个漏壶配合组成,结构特别复杂,因而计时也比以前的漏壶精确得多。

遗憾的是,到元代时,莲花漏已然失传,不少著名机械学家对着图纸冥思苦索多年,仍然琢磨不出个道道。

而郭守敬只用了几天工夫,就摸清了它的来龙去脉,并照着图纸成功地复制了一个莲花漏。

《郭守敬》文言文讲解

《郭守敬》文言文讲解

中统三年时,张文谦向朝廷推 荐郭守敬是位通晓水利工程的人才,精 巧的构思,超过平常人。(元)世祖 (忽必烈)召见(他),(郭守敬)当 面陈述了应该兴办的六项水利事业,每 奏报一项,元世祖就赞叹说:“办事的 人都像这样,那就没有空吃俸禄的了。” 于是授(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的官职。
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二年, 授都水少监。守敬言:“舟自中兴沿河四昼 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及见查泊、兀郎海 古渠甚多,宜加修理。”又言:“金口,其 水其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 所失,因以大石塞之。若按视故迹,使水 得通流,可以广京畿之漕。”帝善之。
浑仪
简仪
【当初,刘秉忠认为自从辽、金开始施行的《大明历》 已有二百多年,渐渐地与历象不符了,须加以修改,但未 付诸实行就去世了。】
至元十三年时,江东的南宋平定之后,皇帝想采纳刘 秉忠生前修改历法的建议。于是就让郭守敬与王恂率领原 来北宋、南宋掌管天文的官员,分头观测进行具体的天文 测量并作推算。守敬首先指出道:“制定历法的根本在于 测量,而测量的工具首先在于仪器。现在用的司天浑仪, 是故宋皇祐年间在汴京制造的,跟这里的天文度数并不相 合,比较测量天球上南北二级,大约相差4度;圭表的基石, 因年深日久,也有偏斜。”郭守敬于是全部考正它的偏失, 并扶置到准确的位置。
(1)行:巡视,巡察, 省xǐng:察看,考察 行省[shěng]: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员出使地方称“行省”。 (2)河:黄河 (3)漕运: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 的一种专业运输。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 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 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 (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或“漕辇”。 (4)兵:军事,战争 (5)典守:主管,掌管 (6)因:于是,就 (7)按视:查看,考察 (8)广:扩大;京畿jī: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9)善:认为……好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观星台的建立是为了改进历法,所以《授时历》的颁行和观星台是分不开的。

元初,郭守敬曾向元世祖忽必烈进奏说:唐朝开元年间,一行(张遂)为了改革历法曾令南宫说(天文官)到十三个地区进行测验,而今天国家的疆域比唐时广大,更需要到边远的地方进行测验。

元世祖批准了他的建议,于至元十六年(1279)遂设十四员监候官,分几路出发,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观测。

据记载,当时“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这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掌握一路的实际测验。

当时的观测分详略两种记录方式。

二十七所中的前七处,观测内容较详,包括北极出地高度、夏至晷景和昼夜时刻的测验,而其余二十处,只测北极出地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详测的七处: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北海、大都,在地理纬度上是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

从“北极出地”高度看:南海15度,衡岳25度,岳台35度,和林45度,铁勒55度,北海65度,大都40度。

前六地每移一地相差10度,后者是国都,自当详测。

显然,这次测验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

这一南北数千里的实测资料,不仅为元代当时改革天文历法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也为此后的天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史料。

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密计算,终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颁布了一部进步的新历——《授时历》。

(摘编自张家泰的科普文章《登封观星台: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材料二:元朝郭守敬的“四海测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大地测量。

郭守敬的测量方式,与僧一行所为几乎完全一样,都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定若干分离地点,派人分别测量观测地点的北极出地高度、夏至影长、昼夜时刻等。

《元史·郭守敬传》记载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

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

《郭守敬传》原文和译文

《郭守敬传》原文和译文

《郭守敬传》原文和译文《郭守敬传》原文和翻译原文:郭守敬,字若思,河北邢台人。

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

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

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

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

通州以南,于兰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氵甸盘浅风浪远转之患。

其二,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城东地。

其三,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余顷。

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自小王村经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

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

其五,怀、孟沁河,虽浇灌,犹有漏堰余水,东与丹河余水相合。

引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

其六,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古岸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

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授提举诸路河渠。

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

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

兵乱以来,废坏淤浅。

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

二年,授都水少监。

守敬言:“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及见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宜加修理。

”又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

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

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

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

”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

”帝善之。

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郭守敬传(4)原文

郭守敬传(4)原文

郭守敬传(4)原文
就此又重新设立了都水监机构,使郭守敬为主管。

皇帝命令,开工时自丞相以下百官,都亲自拿起畚插等工具,等待郭守敬安排,带头参加劳作。

原先,运河只到通州,通州到大都是改从陆路运送官粮的。

每年运来几万石正值霖雨时节,拉车的驴子等牲畜不知要累死多少。

这时都可免除了。

至元三十年,皇帝从上都回朝,路过积水潭,只见船头接连船尾,把水面都遮没了。

他大为高兴,把它起名为通惠河,赐给郭守敬钱钞一万二千五百贯,仍任太史令,兼任提调通惠河漕运事。

郭守敬又上言,在通惠河澄清闸稍东处,引水跟北坝河相接,在丽正门西边设立闸门,则舟船可环绕大都城护城河通行。

这件事并没有实现。

至元三十一年,他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

大德二年,朝廷召郭守敬到上都,商议有关开控铁幡竿渠的工作。

郭守敬汇报道:山洪常年暴发,渠道一定要宽广,并加设土坝,宽度非五十步到七十步不可。

办事人员不愿多工资费用,认为郭守敬所说太过头了,缩小了三分之一。

第二年大雨,山水暴发,渠不能容,浸没了人畜及庐帐,差点危及行宫。

元成宗对负责官员说:郭太史真是个神奇的人物!可惜没有听从他的话。

大德七年,朝廷下诏书,内外官员年纪到了七十岁的,都可退休,唯独没有同意郭守敬的请求。

从此以后,翰林、太史、司天官员都不退休,成为一项规定。

延佑三
年,郭守敬八十六岁时去世了。

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

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
其次,有一些官吏未到致仕年龄,却可以提前致仕,这是因为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任职效能。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受伤者,虽未到致仕年龄也可以致仕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致仕。由此可见,提前致仕是容许的。
三、“致仕”后的待遇
致仕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致仕后的待遇,这关系到致仕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古代官吏的致仕制度发轫雨何时难以考察,但到周代,随着奴隶制官僚制度的完善,与之配套的各级官吏的致仕年龄和善后问题已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致仕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致仕制度的内容
一、“致仕”一词的来源
“致仕”一词始见于唐宋文集,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致仕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致仕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何谓“致仕”?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
两宋时期对致仕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致仕。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致仕少了一点实权。
明朝初期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致仕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有规定致仕官员一般清情况下不发放致仕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基本上也按照明朝的致仕制度执行。(看来明清两朝品级较低的官员致仕后生活比较惨,这也不难理解,贪官会那么多了和他们在职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了)
三是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如在唐太宗时,官吏致仕年龄是七十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致仕年龄。但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

郭守敬文言文翻译

郭守敬文言文翻译

郭守敬文言文翻译【原文】:郭巨,宇文举,汉时河南林县人也。

性至孝。

父亡后,奉母能菽水承欢。

妻子姑亦极尽妇道,夫妇二人堪称佳儿佳妇。

母亦顾而乐之,每语人曰:“吾家天伦乐趣,虽南面王恐不逮也。

”后值岁故名,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米珍例如珠。

粮商乘机居奇,粮价有增无减,人民痛之。

巨于老母饮食,依然甘旨汤沐,己与妻不过就是藜藿杂糠秕,有知果腹而已。

其时巨子年甫三岁,每突遇饮食,必分以食之。

恍妻曰:“年荒粟贵。

母旧矣,竭力孝敬,尚惧不当。

今儿分母甲壳类,致母严禁饱暖。

不如掩埋儿,以便养母。

母死不可再生,儿死尚可再育。

舍此别无善法。

”妻亦以为然。

乃抱子外出,巨手持锨掘地,忽于土内发现黄金一釜,上有文曰:“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人不得夺。

”巨惊骇欲绝,乃向空谢罪,同妻仍抱儿回。

夫埋儿养母,未为可训,然只知有母,不知有儿,一念之诫,感动天地。

鉴其苦衷,论者略迹原心,亦无法以亓官氏责之。

【注释】①闻:常。

②盍(hé):何不。

③釜(fǔ):古代的锅。

这里指形状似坛的一种容器。

④赐(cì):赏给。

【译文】:郭巨,字文举,东汉时期河南林县人。

生性十分孝顺。

父亲去世后,侍奉母亲十分周到。

其妻对婆婆也是尽了儿媳职责,夫妇二人堪称是好儿好媳。

母亲看到他们这样,也是十分高兴,经常对人说:“我家的天伦之乐,即使是帝王之家恐怕也做不到。

”后来遇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野地里到处都是饿死的人,米像珍珠一样宝贵。

粮商借机囤积居奇,粮价节节飙升,人民苦不堪言。

虽然如此,郭巨奉祀老母亲的饮食,依旧像是往日一样多样,自己和妻子仅仅就是依靠野菜参杂谷物的糠秕,姑且用这些去果腹。

这个时候,他的儿子那年三岁,每次喝茶的时候,母亲一定必须分一些给他。

郭巨对妻子说道:“碰到灾年,粮价这么便宜。

母亲旧了,我们竭尽全力孝敬,还害怕母亲喝不好。

如今,儿子又分食母亲的饮食,使母亲食不饱腹。

不如把儿子活埋了,以便孝敬母亲。

母亲死去了,无法再造还;儿子死去了,还可以再生育。

《元史》卷四十八志第一

《元史》卷四十八志第一

《元史》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司天之说尚矣,《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又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自古有国家者,未有不致谨于斯者也。

是故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舜在璇玑、王衡,以齐七政,天文于是有测验之器焉。

然古之为其法者三家:曰周髀,曰宣夜,曰浑天。

周髀、宣夜先绝,而浑天之学至秦亦无传,汉洛下闳始得其术,作浑仪以测天。

厥后历世递相沿袭,其有得有失,则由乎其人智术之浅深,未易遽数也。

宋自靖康之乱,仪象之器尽归于金。

元兴,定鼎于燕,其初袭用金旧,而规环不协,难复施用。

于是太史郭守敬者,出其所创简仪、仰仪及诸仪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

其说以谓:昔人以管窥天,宿度余分约为太半少,未得其的。

乃用二线推测,于余分纤微皆有可考。

而又当时四海测景之所凡二十有七,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是亦古人之所未及为者也。

自是八十年间,司天之官遵而用之,靡有差忒。

而凡日月薄食、五纬凌犯、彗孛飞流、晕珥虹霓、精昆云气等事,其系于天文占候者,具有简册存焉。

若昔司马迁作《天官书》,班固、范晔作《天文志》,其于星辰名号、分野次舍、推步候验之际详矣。

及晋、隋二《志》,实唐李淳风撰,于夫二十八宿之躔度,二曜五纬之次舍,时日灾祥之应,分野休咎之别,号极详备,后有作者,无以尚之矣。

是以欧阳修志《唐书·天文》,先述法象之具,次纪日月食、五星凌犯及星变之异;而凡前史所已载者,皆略不复道。

而近代史官志宋《天文》者,则首载仪象诸篇;志金《天文》者,则唯录日月五星之变。

诚以玑衡之制载于《书》,日星、风雨、霜雹、雷霆之灾异载于《春秋》,慎而书之,非史氏之法当然,固所以求合于圣人之经者也。

今故据其事例,作元《天文志》。

简仪简仪之制,四方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

趺面上广六寸,下广八寸,厚如上广。

中布横輄三、纵輄三。

南二,北抵南輄;北一,南抵中輄。

趺面四周为水渠,深一寸,广加五分。

四隅为础,出趺面内外各二寸。

《元史·郭守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元史·郭守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元史·郭守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

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

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

(元)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

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授提举诸路河渠。

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

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

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

兵乱以来,废坏淤浅。

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

二年授都水少监。

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

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

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①,分掌测验推步②于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

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③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

”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

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

又作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

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

十七年,新历告成。

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卢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

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卢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

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

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

元史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元史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元史·卷一百五·列传第四十二·郭守敬传》郭守敬,字若思,河内人。

少孤,力学不倦。

大德初,从刘秉忠游,受业于李俊民。

俊民,金末名儒也,博通经史,尤精《易》学。

守敬从之游,尽得其所学。

俊民异之,曰:“此子他日必成大器。

”乃以其女妻之。

守敬性聪敏,好学不倦。

初仕元,为提举,迁监察御史。

时成宗崩,仁宗即位,守敬以直言极谏,言多所匡正。

仁宗悦其直,擢为翰林待制。

时四方多事,守敬屡献良策,皆被采纳。

仁宗乃命守敬修历,以正历象。

守敬乃召集群儒,考订历法,创制浑天仪,以测天文。

又制简仪,以测日、月、星。

又制仰仪、地平仪、景符、候极仪,以观天象。

守敬又修《授时历》,历成,奏之仁宗。

仁宗览之,大悦,赐名《授时历》,命刊行于世。

守敬又奏请立太史局,以掌天文、地理、历算之学。

仁宗从之,置太史局于大都,选其贤者为之长。

守敬为太史令,领修历书,考订天文、地理、律历之学。

守敬又创制漏刻,以授时。

又制铜壶滴漏,以考校历法。

守敬之学,深得仁宗信任,历事三十余年,未尝一日废业。

守敬既老,以其平生所学,悉授于其子郭天锡。

天锡亦才学过人,承其父业,益著其名。

守敬卒,年八十五。

仁宗闻之,嗟悼不已,赐谥曰“文靖”。

翻译:郭守敬,字若思,河内人。

年幼丧父,勤奋学习,不知疲倦。

大德初年,跟随刘秉忠学习,受教于李俊民。

李俊民是金末著名的儒者,博学多才,尤其精通《易经》学。

郭守敬跟随他学习,完全掌握了他的学问。

李俊民对他十分赏识,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郭守敬性格聪明,好学不倦。

最初在元朝为官,担任提举,后来升任监察御史。

当时成宗驾崩,仁宗即位,郭守敬因直言极谏,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仁宗喜欢他的直率,提拔他为翰林待制。

当时四方多事,郭守敬屡次献上良策,都被采纳。

仁宗于是命令郭守敬修订历法,以校正历象。

郭守敬于是召集众位儒者,考订历法,创制浑天仪,用来观测天文。

又制作简仪,用以观测日、月、星。

我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要贡献

我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要贡献

我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要贡献在天文学、地理学、水利学、数学、光学五个方面。

1、天文学:①天文观测: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

他所从事和领导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最精确的,或近于最佳的。

其中较为知名的即为四海测验。

②四海测验: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议:如今元朝疆域比之前大了很多,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不同、各地的时刻也不同,旧的历法已经不适用了,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以编制新的历法。

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分别在二十七个地方进行天文观测,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

郭守敬从上都(今多伦)、大都(今北京)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跋涉数千里,亲自参加了这一路的测验。

在其中的6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这些观测的结果,都为编制全国适用的历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③编制《授时历》:在《授时历》创作中,郭守敬虽然有专业分工,他负责制器和测验,但与整个创作中的其他部分以及总体工作,并非全然无关。

《授时历》的编制是一件规模较大的集体工作。

工作中既有专人分工负责,也有重大问题的集体讨论。

《元史》作者除了在王恂、郭守敬的列传中记叙了改历之事外,还在许衡、杨恭懿等人的列传中也作了相当篇幅的叙述。

这些叙述中都透露出《授时历》编撰工作的集体性。

按照当代科学史家钱宝琮的观点,甚至可认为,早在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等人同学的时代,他们就对历法问题有过许多探讨。

在估价集体工作的体制下郭守敬的作用时,应注意的是:一方面,郭守敬所分工负责的任务一定会吸收别人的智慧和劳动。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11 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

仕隋为虎贲郎将。

文帝命覆①陇西牧簿,得隐②马二万匹,帝怒,收慕容悉达等千五百人,将悉殊死。

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

”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

今当免悉达等,旌③尔善言。

”遂皆以减论。

(通)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数岁,召为刑部尚书。

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

(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注释】①覆:审察。

②隐:隐藏。

③旌:表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后家长安( )(2)朕不明,乃至是( )(3)时贼珍用山积( )(4)固辞,改工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尊使命》)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2)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4.屈突通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

期月,邑人悉向化④,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

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

”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

尝出郭省敛⑥,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

秦玉良传文言文翻译

秦玉良传文言文翻译

秦玉良,字子石,河间人也。

生于宋乾道二年,卒于元至正二十年。

幼聪颖异常,好学不倦,及长,遂以文学称于乡里。

尝游太学,与诸生论诗论文,声誉远播。

及归里,遂闭门谢客,专攻经史,博览群书,尤精于《周易》。

玉良为人正直,心怀仁义,乐善好施。

遇贫者,必倾囊相助;见疾苦,必倾心救济。

里人感其德,咸称之曰:“秦先生,仁者也。

”时值宋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玉良见此,痛心疾首,遂弃家出游,寻求治国安民之道。

途遇异人,授以兵法,玉良潜心研习,渐成一代名将。

后归乡,辅佐地方官,屡建奇功,百姓安居乐业。

一日,玉良游于郊外,见一女子啼哭,问之,知其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无依无靠。

玉良怜而收养之,教以诗书,使成才淑女。

女子感激涕零,誓以终身相报。

玉良年过半百,仍壮心不已。

一日,闻辽东有异事,遂赴辽东,欲一展抱负。

至辽东,见百姓生活困苦,便广施仁政,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

辽东之地,自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玉良在辽东,结识了一位奇才,名叫郭守敬。

二人志同道合,共谋天下大计。

郭守敬曾言:“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为民请命,为社稷尽忠。

”玉良深以为然,遂与郭守敬一同投身政治,为民请命。

至元朝,玉良官至尚书右丞,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政绩卓著。

时值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玉良竭尽全力,安抚百姓,稳定民心。

然而,天不假年,玉良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任上。

玉良一生,勤政爱民,功勋卓著。

其品德高尚,才学渊博,堪称一代英杰。

后世之人,无不敬仰其德,传颂其名。

有诗云:“秦子石,仁者心,一生为民,名垂青史。

”此乃对秦玉良一生最好的评价。

秦玉良传,以其生平事迹,展示了古代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堪称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其光辉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晋书·郭璞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晋书·郭璞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晋书·郭璞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晋书·郭璞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

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

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惠怀之际,河东先扰。

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

璞至,门吏不为通。

璞日:“吾能活马。

”吏惊入白固。

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

得此,马活矣。

”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

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

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

固奇之,厚加资给。

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

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日:“大吉。

”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

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

”于是劝帝讨敦。

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

敦将举兵,又使璞筮。

璞曰:“无成。

”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

若住武昌,寿不可测。

”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

”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

时年四十九。

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

(节选自《晋书·郭璞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东,古地区名。

明史·志第一 天文一(4)原文

明史·志第一 天文一(4)原文

明史·志第一天文一(4)原文志第一天文一(4) 若夫望远镜,亦名窥筒,其制虚管层叠相套,使可伸缩,两端俱用玻璃,随所视物之远近以为长短。

不但可以窥天象,且能摄数里外物如在目前,可以望敌施砲,有大用焉。

至于日晷、星晷皆用措置得宜,必须筑台,以便安放。

帝命太监卢维宁、魏国徵至局验试用法。

明年,天经又请造沙漏。

明初,詹希元以水漏至严寒水冻辄不能行,故以沙代水。

然沙行太疾,未协天运,乃以斗轮之外复加四轮,轮皆三十六齿。

厥后周述学病其窍太小,而沙易堙,乃更制为六轮,其五轮悉三十齿,而微裕其窍,运行始与晷协。

天经所请,殆其遗意欤。

夫制器尚象,乃天文家之首务。

然精其术者可以因心而作。

故西洋人测天之器,其名未易悉数,内浑盖、简平二仪其最精者也。

其说具见全书,兹不载。

▲极度晷影宣城梅文鼎曰:极度晷影常相因。

知北极出地之高,即可知各节气午正之影。

测得各节气午正之影,亦可知北极之高。

然其术非易易也。

圭表之法,表短则分秒难明,表长则影虚而淡。

郭守敬所以立四丈之表,用影符以取之也。

日体甚大,竖表所测者日体上边之影,横表所测者日体下边之影,皆非中心之数,郭守敬所以于表端架横梁以测之也,其术可谓善矣。

但其影符之制,用铜片钻针芥之孔,虽前低后仰以向太阳,但太阳之高低每日不同,铜片之欹侧安能俱合。

不合则光不透,临时迁就,而日已西移矣。

须易铜片以圆木,左右用两板架之,如车轴然,则转动甚易。

更易圆孔以直缝,而用始便也。

然影符止可去虚淡之弊,而非其本。

必须正其表焉,平其圭焉,均其度焉,三者缺一,不可以得影。

三者得矣,而人心有粗细,目力有利钝,任事有诚伪,不可不择也。

知乎此,庶几晷影可得矣。

西洋之法又有进焉。

谓地半径居日天半径千余分之一,则地面所测太阳之高,必少于地心之实高,于是有地半径差之加。

近地有清蒙气,能升卑为高,则晷影所推太阳之高,或多于天上之实高,于是又有清蒙差之减。

是二差者,皆近地多而渐高渐减,以至于无,地半径差至天顶而无,清蒙差至四十五度而无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守敬传》原文和译文《郭守敬传》原文和翻译原文:郭守敬,字若思,河北邢台人。

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

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

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

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

通州以南,于兰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氵甸盘浅风浪远转之患。

其二,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城东地。

其三,顺德沣河东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余顷。

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自小王村经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

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

其五,怀、孟沁河,虽浇灌,犹有漏堰余水,东与丹河余水相合。

引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

其六,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古岸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

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授提举诸路河渠。

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

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

兵乱以来,废坏淤浅。

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

二年,授都水少监。

守敬言:“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及见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宜加修理。

”又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

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

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

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

”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

”帝善之。

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

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

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

”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

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

又以为天枢附极而动,昔人尝展管望之,未得其的,作候极仪。

极辰既位,天体斯正,作浑天象。

象虽形似,莫适所用,作玲珑仪。

以表之矩方,测天之正圜,莫若以圜求圜,作仰仪。

古有经纬,结而不动,守敬易之,作立运仪。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守敬一之,作证理仪。

表高景虚,罔象非真,作景符。

月虽有明,察景则难,作窥几。

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月食仪。

天有赤道,轮以当之,两极低昂,标以指之,作星晷定时仪。

又作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为四方行测者所用。

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给印章,立官府。

及奏进仪表式,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

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

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

”帝可其奏。

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十七年,新历告成,守敬与诸臣同上奏曰: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

自黄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爰及三代,历无定法,周、秦之间,闰余乖次。

西汉造《三统历》,百三十年而后是非始定。

东汉造《四分历》,七十余年而仪式方备。

又百二十一年,刘洪造《乾象历》,始悟月行有迟速。

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纪甲子历》,始悟以月食冲检日宿度所在。

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历》,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

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有岁差之数,极星去不动处一度余。

又五十二年,张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迟疾留逆。

又三十三年,刘焯造《皇极历》,始悟日行有盈缩。

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历》,颇采旧仪,始用定朔。

又四十六年,李淳风造《麟德历》,以古历章蔀元首分度不齐,始为总法,用进朔以避晦晨月见。

又六十三年,一行造《大衍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异。

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历》,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

又二百三十六年,姚舜辅造《纪元历》,始悟食甚泛余差数。

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历经七十改,其创法者十有三家。

自是又百七十四年,圣朝专命臣等改治新历,臣等用创造简仪、高表,凭其测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

自丙子年立冬后,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日取对,冬至前后日差同者为准。

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刻半,又定丁丑夏至在庚子日夜半后七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刻半;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刻半。

各减《大明历》十八刻,远近相符,前后应准。

二曰岁余。

自《大明历》以来,凡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时合用岁余。

今考验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五分为今历岁余合用之数。

三曰日躔。

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日躔,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度有奇。

仍凭每日测到太阳躔度,或凭星测月,或凭月测日,或径凭星度测日,立术推算。

起自丁丑正月至己卯十二月,凡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于箕,与月食相符。

四曰月离。

自丁丑以来至今,凭每日测到逐时太阴行度推算,变从黄道求入转极迟、疾并平行处,前后凡十三转,计五十一事。

内除去不真的外,有三十事,得《大明历》入转后天。

又因考验交食,加《大明历》三十刻,与天道合。

五曰入交。

自丁丑五月以来,凭每日测到太阴去极度数,比拟黄道去极度,得月道交于黄道,共得八事。

仍依日食法度推求,皆有食分,得入交时刻,与《大明历》所差不多。

六曰二十八宿距度。

自汉《太初历》以来,距度不同,互有损益。

《大明历》则于度下余分,附以太半少,皆私意牵就,未尝实测其数。

今新仪皆细刻周天度分,每度分三十六分,以距线代管窥,宿度余分并依实测,不以私意牵就。

七曰日出入昼夜刻。

《大明历》日出入夜昼刻,皆据汴京为准,其刻数与大都不同。

今更以本方北极出地高下,黄道出入内外度,立术推求每日日出入昼夜刻,得夏至极长,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初二刻,昼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

冬至极短,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刻,昼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

永为定式。

所创法凡五事:一曰太阳盈缩。

用四正定气立为升降限,依立招差求得每日行分初末极差积度,比古为密。

二曰月行迟疾。

古历皆用二十八限,今以万分日之八百二十分为一限,凡析为三百三十六限,依垛叠招差求得转分进退,其迟疾度数逐时不同,盖前所未有。

三曰黄赤道差。

旧法以一百一度相减相乘,今依算术句股弧矢方圜斜直所容,求到度率积差,差率与天道实吻合。

四曰黄赤道内外度。

据累年实测,内外极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圜容方直矢接句股为法,求每日去极,与所测相符。

五曰白道交周。

旧法黄道变推白道以斜求斜,今用立浑比量,得月与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拟以为法。

推逐月每交二十八宿度分,于理为尽。

十九年,恂卒。

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皆未有定稿。

守敬于是比次篇类,整齐分杪,裁为《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

二十三年,继为太史令,遂上表奏进。

又有《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一卷。

其测验书,有《仪象法式》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一卷,《新测二十八舍杂坐诸星入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星》一卷,《月离考》一卷,并藏之官。

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泸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

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泸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

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甕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

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

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

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

先是,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

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

守敬又言: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霸河接,且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

志不就而罢。

三十一年,拜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

”执政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

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独守敬不许其请。

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为令。

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参考译文】郭守敬,字若思,是顺德路邢台人。

他的志趣从小就跟别人不同,不喜欢耍玩游戏。

他祖父郭荣熟悉五经,精通数学与水利。

当时正好有刘秉忠、张文谦、张易与王恂等人,一起在滋州西部紫金山学习,郭荣就让郭守敬去跟刘秉忠学习。

中统三年时,张文谦向朝廷推荐郭守敬是位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并且思想灵巧,胜过平常人。

元世祖忽必烈命他进见时,他当面陈述了应该兴办的六项水利事业如下:第一,金代中都原有的水运河道,东面可到通州。

如果引西郊玉泉山的水流入,使舟船能通行,每年可节省雇车的运输费六万缗。

第二,将顺德府达活泉的水引进到城里,分为三支,可用以灌溉城东的土地。

第三,顺德府的沣河,本来向东通往古任城。

现在原有河道已淤没,水流漂淹百姓土地一千三百余顷。

如果将它开通,这些田就可以耕种。

从小王村经滹沱河会合入御河,还可通行船舶。

第四,从磁州东北滏河与漳河会合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往下经鸡泽而流入沣河,可以灌溉土地三千余顷。

第五,怀孟路的沁河,虽然灌溉了农田,但还有穿过土堰的余水,向东与丹河的余水相会合。

如果引此水向东流送至武陟县北,合流入御河,可以灌溉土地二千余顷。

第六,从孟州西部开渠引黄河的水,穿过新旧孟州之间,再沿黄河的古岸边东下到温县南面重新进入典河。

这一段亦可灌溉良田二千余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