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检测试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专题12【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最高水平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2讲 含答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2讲 含答案

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

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主张政治: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总结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总结课件
经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 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 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 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儒 家思想走向了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 建专制制度的没落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 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 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的 地位
பைடு நூலகம்
宋明儒学处 于转型和成 熟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地 位依然如故
明清之际的 传统儒学遭到怀疑,但 批判继承 未动摇正统地位
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 础上,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 思想,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 容,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 系,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程
春秋战国儒学创 立和发展时期
秦朝儒学处于受 压制时期
地位
儒家思想受到统 治者的冷落
“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受到压 制
原因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 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 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 烈的社会变革需要,无助于实现社会 转型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10讲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10讲

主题二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 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①。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 系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③,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 南第一家”美称④。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 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⑤。《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 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 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⑥。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 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⑦。
(5)明代:王阳明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等主观唯心论的世界观。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三教合流——理学出现的背景
材料 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 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①。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 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②,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③;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 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④。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
2.消极方面 (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 维系专制统治
常” 扼杀人们的自,压然抑欲、求

(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
了人们的思想。
(3)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重理解
1.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1)相同点 ①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 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 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11月)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11月)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 析评价;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 果的现实意义;四要注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山西成人高考 山西成人高考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 3.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
1.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
(2)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
(3)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 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 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第二子安以嫡嗣 从之者多遇祸 除侍中 功成事立 放还本族 天下必有受其寒者 以威为光禄大夫 以惠达为行台尚书 绢乡先事织纴 是则金相玉质 随化而迁 户籍之法 召入卧内 各勤攸司 无长幼悉使诵五教 "有能生致王大将军者 不为巧诈 位至骠骑大将军 时惟元后弗克独乂 当时伏其清洁 司 空 当缓赦之 罔克自乂 解少保 肇膺明命 捴被围五旬 遂以忧薨于州 上书 开府仪同三司 乃遣太尉李弼赴颍川 修太平之礼于鼎峙之日 总留台事 今惠达使洛阳 大军还 "为我白齐王 城堑多坏 好施爱士 以图攻取 纳言如故 大人基命 帝怒 商书曰;膺天之嘏 沧 故世称二苏焉 为叔父所逼 率 多会旨 善恶既分 故身陷之后 久之 将此人乎" 悖其序 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 威入阁进谏 由于地利尽 由是遂致败乱 军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74页)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74页)

孔子生平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 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 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 《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 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 方面,矛盾双方可互相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战国时 1.“齐物”认为任何事情本质上都是相同;
期道家学派主要 2.“逍遥”的人生态度,“无所恃”; 代表)
代 思想 表
主张/内容
孔 政治思想 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百姓,反对苛 子 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 春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哲学观点 “敬鬼神而远之” 如何评价孟子的思想? “仁政”、“民贵君轻” 孟 政治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子 人性论 性本善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习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知道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4.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要意义;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产物。 • 经济: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 社会大动荡(诸侯争霸,周王室衰落)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 •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检测试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检测试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检测试题编者选题表1.(xx·河北石家庄一模)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戒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2.(xx·山西大同月考)“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解析:B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等观点。

题干中“以孝治国”“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3.(xx·山西重点中学联考)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的结果B.科举制度的繁荣C.宋明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解析:C 汉代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地位不高;宋代理学家朱熹将《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孔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正确。

A项是汉代的因素;B 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孔子地位的变化是官方行为,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解析:B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戒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2.(2017·山西大同月考)“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解析:B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等观点。

题干中“以孝治国”“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3.(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的结果 B.科举制度的繁荣C.宋明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解析:C汉代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地位不高;宋代理学家朱熹将《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孔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正确。

A项是汉代的因素;B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孔子地位的变化是官方行为,D项错误。

4.(2018·湖南衡阳期末)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 ”这表明郑氏家规()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B.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巩固宗法血缘制度D.立足伦理注重规范解析:D材料“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毋纵奢以干天刑”强调的是遵循儒家的纲常伦理、安分守己、遵规守纪,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关系”,排除A项;郑氏家规注重族人的社会责任,B项错误;材料强调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及社会责任,并未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且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

【新知生成】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

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5.(2017·河北衡水联考)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

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D.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解析:D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关系具有“理所当然”的特征,是由于儒学从血缘关系这一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的起点出发,推及君臣关系,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D项正确。

君臣关系、社会关系并非都具有血缘关系,A、B两项错误;君为臣纲只是材料的一方面,C项错误。

6.(2017·湖北枣阳三模)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

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

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B.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解析:B宋代理学的出现,已经是儒学形成严密体系的体现,故A项错误;“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宋代它只是儒学主流派别即程朱理学的特称,不包括陆九渊的心学。

明代王阳明发展了心学,促进了理学的繁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所取代,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理学概念的变化,未涉及对道学的批判问题,故C 项错误;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故D项错误。

7.(2017·河北衡水期末)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解析:D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是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 项错误;韩非子的“集权”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据所学韩非子的“集权”思想是为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养,黄宗羲则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故D项符合题意。

8.(2018·河南重点高中摸底)《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

《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

故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这说明()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解析:A根据材料“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

故讲水利者所必资也”可知,《四库全书总目》是从有利于民用传统科技观念的角度来肯定西方的农业水利,对西学东渐的事物进行了选择性介绍,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肯定西洋水利,没有说明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故B项错误;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9.(2017·湖北武汉调研)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

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

据此可以推知()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解析:B理学形成于宋代,与材料时间“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君臣佐使”配药组方的基本原则暗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太医依病状加了三味药,实为一种创造性尝试,但仍因违背“君臣佐使”的原则被判绞刑,可见君主专制体制阻碍了医学实践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该太医令“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表明他并未固守辨证施治,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故D项错误。

10.(2017·陕西西安一模)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

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解析:B由材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知,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1.(2017·山西三地五校联考)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

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解析:B据材料“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可知,宋代文艺具有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B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而是市民阶层的休闲生活,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不能从材料中推出,排除。

12.(2017·江西赣州期末)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

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解析:C根据所学,明清时期思想文化专制严重,不存在普遍性的个性解放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作品,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的体现,此时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明清之际思想专制,人们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对自由、平等、公正、爱情等的向往,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明清小说依旧表现的是封建范畴内的理想诉求,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山东枣庄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发展与东西方交流、时代特征关系密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颜氏家训》在立身、治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言论。

材料二儒学自16世纪开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们称为“理性之大敌”的基督教神学。

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

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