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03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合集下载

第3章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ppt课件

第3章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ppt课件
总悬浮颗粒物
Dp≤100m
可吸入颗粒物
Dp≤10m
细粒子
Dp≤2.5m
超细粒子
0.1-0.3m
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
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inhalabal particulates, IP
能进入人体呼吸道,且能长期漂浮于空气中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手臂、
后背、腿部、腹部>手掌、足底
37
(四)其他途径
毒理学动物实验: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等
临床:皮内注射、肌肉注射
38
三、分布 (Distribu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 是指化学毒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
巴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 烟和粉尘:
粒子大小:
• 直径> 5 μm者,多因惯性冲击而沉积在鼻咽部:清除、咽下
或溶解吸收入血;
• 直径2.5 μm左右,重力沉降于气管和支气管:咳出或吞咽;
• 直径1 μm以下,吸收入血、清除、或进入淋巴系统长期保存;
• 直径0.1 μm,吸收入血、吞噬系统清除。
34
(2)颗粒物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
✓ 载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rganic-cation transporter, oct)
25
(二)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5. 吞噬和胞饮作用
通过细胞膜的流动将某些液体微粒、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
质包绕并吞入细胞的过程。
26
二、吸收 (Absorption)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外源化学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②外源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Absorption → Distribution → Metabolism → Excretion二、生物转运1.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脂质双分子层基架,分子数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

(稳定性和流动性)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糖类多为短糖链,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

有的可作为膜受体的识别部分,特异性地和激素或递质分子相结合;有的则作为抗原物质,表达某种免疫信息液态/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3.意义生物膜这种液态/流动镶嵌结构与外源性化学物转运密切相关。

膜的流动性1. 使膜可以承受较大的张力和外形变化而不致破裂,即使发生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修复;2. 使细胞具有变形能力生物膜与细胞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息息相关。

4.生物膜的功能5.生物膜的生物转运方式6.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结构、分子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带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生物膜的浓度梯度、厚度、面积、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等。

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第二节吸收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染毒首过效应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首过效应积极的保护作用(肝脏非靶器官)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称为首过效应一、经消化道吸收消化道是水和食物中外源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从口腔到直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1.吸收机制:简单扩散膜孔过滤载体中介吞噬或胞饮等脂溶性的非解离型的有机化学物分子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层到达粘膜的血液外源化学物经膜孔(直径为0.4nm)滤过主要是较小(分子量小于200)的水溶性分子一些金属类可以经特异的转运载体机制吸收,如铬和锰可以通过铁转运机制吸收,铅可以利用钙转运机制吸收等一些颗粒物质如偶氮染料和聚苯乙烯乳胶可通过吞噬或胞饮作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2.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固体物质且在胃肠中溶解度较低者,吸收差;脂溶性物质较水溶性物质易被吸收;同一种固体物质,分散度越大,与胃肠道上皮细胞接触面积越大,吸收越容易;解离状态的物质不能借助简单扩散透过胃肠粘膜而被吸收或吸收速度极慢。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2+
2H SH2 有机底物
NAD
+
1/2 O2
脱氢酶 NADH+ + H+
细胞色素酶系 2Fe3+ O2H2O
S 被氧化的 有机底物
2H
三、生物氧化过程的氢传递过程
3. 无氧氧化中有机底物转化中间产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有一种或一种以上酶参与,最后由脱氢酶辅酶 NADH +
H+将所含来源于有机底物的氢,传给该底物生物转化的相应
中间产物。 兼性厌氧的酵母菌在无分子氧存在下以葡萄糖为生长底 物时,用葡萄糖转化中间产物乙醛作为受氢体,乙醛被还原 成乙醇。
2H NADH+H+ 葡萄糖
系列酶促反应
NAD+ CH3CH2OH
CH3CHO
乙醇脱氢酶
三、生物氧化过程的氢传递过程
4. 无氧氧化中某些无机含氧化合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在这类氢传递过程中,最常见的受氢体是硝酸根、硫酸根和 二氧化碳。它们接受来源于有机底物由酶传递来的氢,而被 分别还原为分子氮(或一氧化二氮)、硫化氢和甲烷。例如:
三、生物氧化过程的氢传递过程
1. 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直接受氢体的传递氢过程 只有一种酶作用于有机底物,脱落底物的氢(H++ e),其中电 子由该酶的辅酶直接传递给分子氧,形成激活态O2-,与H+化 合形成水。
2H+ 2Cu2+ 氧化酶 2Cu+ 2e 1/2 O2 O2H2O
SH2还原酶; 转移酶; 根据催化 反应类型 辅基或辅酶的作
用是:传递电子 、原子
或某些基团。酶蛋白的 作用是决定催化专一性 和催化效率。 辅酶的成分是金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为微粒体混合功能 氧化酶(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MFO), 或单加氧酶(monooxygenase)。此酶系由三部分组成, 即血红素蛋白类(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5)、黄素 蛋白类(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NADH-细胞色素
三、水解作用
脂类、酰胺类和磷酸酯在体内可被广泛存在的水解 酶所水解。血浆、肝、肾、肠粘膜、肌肉和神经组织中 均含有水解酶,水解酶中以酯酶(esterase)最为广泛, 另一种为酰胺酶(amidase)。
酯类化学毒物被酯酶催化水解生成醇和酸,酰胺被 酰胺酶催化水解成酸和胺。
根据与有机磷酸酯的关系,酯酶可分为3类。A类 (芳香酯酶),可水解有机磷酸酯;B类(羧基酯酶)可为 有机磷酸酯抑制,如有机磷酸酯和氨基甲酸酯农药抑制 胆碱酯酶,引起毒性效应;C类(乙酰酯酶),与有机磷 酸酯无相互作用。
Biotransformation of Chemical Toxicants
化学毒物通过不同途径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将发生一系列化 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此种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biotransfon
More effective drug
O H
N
O H
N
Glucuronidation
OH
Acetaminophen
OC6H6O6-
CYP P450 (liver) Prostaglandin H Synthase (kidney)
O
O
H
N
N
Glutathione
Conjugation
SG
OH
O
NAPQI
Binding to protein and DNA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酶、载体、离子通道) *糖(少量) 功能: *隔离功能 *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二)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
2. 特殊转运(special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膜动转运(cytosis)
双功能诱导剂 单功能诱导剂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毒物代谢酶的主要诱导剂 巴比妥类
以PB为代表,可诱导CYP2B1/2、2C、3A1/2、 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EH、UDPGT和GST; 多环芳烃类 以3-MC为代表可诱,导CYP1A1/2、EH 和ST; 醇 / 酮类 如乙醇、异烟肼可诱导CYP2E1; 甾类 如孕烯醇酮16α-腈、地塞米松可诱导CYP3A1/2; 氯贝特(安妥明)类过氧化物酶体诱导剂: 可诱导CYP4A1/2和NAT。 多氯联苯(PCB,如Aroclor1254) 兼有PB和3-MC样诱导作用
Disposition
Summary
absorption
Bio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Biotranformation
excretion
Elimination
(metabolism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研究外源化学物ADEM过程的意义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 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前言 毒物的如何进入机体内的? 在体内发生了什么? 如何排出体外?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详解演示文稿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详解演示文稿
P-450是一个蛋白质超家族,其每一种对底 物专一性都有特征性谱,
基本组成
血红蛋白类:cytP450、cytb5均含有铁卟啉的结 构具有传递电子的功能
黄素蛋白类:NADPH-cyt P-450还原酶和NADHcyt b5还原酶,主要是传递电子并提供电子
磷脂类:促进上述两类酶的相互作用,具体功能 是对膜上各蛋白酶起固定作用。促进底物的羟基 化反应或增强外源性化学物与cytP 450 的结合作 用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 物转化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第三章化学毒物 的生物转化
不经转化排出体外(极少数) 毒物 经转化后毒性降低(绝大多数)
转化后毒性显现(多数化学致癌物) 生物转化的场所: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有
肝、肾、肺、消化道和胎盘。肝脏是最主要 的生物转化器官。
总体上,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使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增加,不易通过生物膜 进入细胞,容易排泄到尿和胆汁中。
③加入分子氧形成氧化型的三重络 合物,氧被还原;
④第二个电子由细胞色素b5供给;
⑤伴随质子的导入,生成一分子水, O-O键的解离产生了极强的活性氧;
⑥底物和活性氧结合生成羟化的产 物ROH,P-450返回静止状态。
在此一连串的反应中P-450进行了 一次循环。
氧化作用
P-450催化氧化
脂肪族和芳香族羟化:八甲磷 双键的环氧化: 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 杂原子(O-,S-,N-)脱烷基 氧化基团转移
细胞色素P-450的专一性不强,凡有一定脂溶性 的外来物质都能通过不同类型反应被其氧化,形 成多种代谢物。
主要的氧化反应有羟化、脱烷基、氧化、脱硫、 脱氨、环氧化等反应方式。
P-450
P-450是细胞色素P-450的简称(也简称为 CYP),是位于微粒体膜(滑面内质网)上的 一组酶。它的名字来源于与CO结合后在 450nm处有吸收峰。P-450在动物界的分布 非常广泛,种类非常多。

毒理学课件: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毒理学课件: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9
2. 特殊转运
外源化学物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 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和胞饮作用 (pinocytosis)
20
(1)主动转运
1)定义
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 逆浓 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22
表 细胞膜对外源化学物主动转运系统
名称 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 多药耐受蛋白(P-糖蛋白)
多耐受药物蛋白 乳腺癌耐受蛋白
以溶质为主转运蛋白(SLC)
缩写
mdr mrp Bcrp
功能
减少胃肠道吸收,血-脑屏障,胆 汁分泌,胎盘屏障 尿排泄,胆汁排泄 将化学毒物代谢后的硫酸结合物 排出细胞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肽类转运蛋白
oatp 肝摄取 oat 肾摄取 pept 胃肠道吸收
Kir6.1/K-ATP通道:帕金森病神经保护的新靶标,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 胡刚, 240万, 2010, 批准号:81030060 23
(2)易化扩散
第一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第二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
5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二、吸收 三、分布 四、排泄
6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一)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 ——脂质
镶嵌蛋白 ——受体、 酶、载
体、离子通道等
特点 功能
膜孔 ——生物膜上水通道
9
1. 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 2)对象

第三章__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第三章__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Molecular Recognition in Toxicology: Induction of Cytochrome P450
Toxin Receptor
DNA
Outside
Inside
2.羰基还原
醛、酮还原由醇脱氢酶和一组羰基还原酶催化羰基 还原酶是NADPH依赖性酶,存在于血液、肝、肾、脑及 其它组织的胞浆中。 3.含硫基团还原 含硫基团还原反应在体内较少。二硫化物还原并裂 解成巯基化学毒物。肝和肾胞浆中硫氧化还原依赖性酶 催化亚砜还原。在氧张力降低并存在NADH或NADPH时, N-氧化物可由线粒体和/或微粒体酶催化还原。
和水解(hydrolysis);第二相反应(phaseⅡreaction)主要为结合
反应(conjugation),结合反应指化学毒物经第一相反应形成的中 间代谢产物与某些内源化学物的中间代谢产物相互结合的反应过
程。
肝脏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在
肝脏进行。其它组织器官,例如肺、肾、肠道、脑、皮肤等也具有一定 的生物转化能力,虽然其代谢能力及代谢容量可能相对低于肝脏,但有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of Chemical Toxicants
化学毒物通过不同途径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将发生一系列化
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此种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或代谢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More effective drug
人肝脏主要含15种以上不同的生物转化化学毒物和 /或内源性底物的P-450(CYP1A2,2A6,2B6,2C8,2C9, 2C18,2C19,2136,2E1,3A4,3A5,3A7,4A9,和 4A11)。涉及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人肝主要P-450的底 物、抑制剂和诱导剂见表。 P-450的催化机制共有7步。 P-450催化的总反应为: 底物(RH)+O2+NADPH+H+ 产物(ROH) + H2O+NADP+

环境毒理学 第三章

环境毒理学 第三章
定义:
是外来化合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 后,随着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 细胞的过程。 吸收后的毒物随血液循环遍及全身,在血液 中呈物理溶解状态,或结合红细胞或结合其他血 浆物质,通过不同途径分布于各器官. 毒物由于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和与组织的亲和 力不同,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蓄积有很大差异

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定义: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
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 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区别: 细胞吞入的物质为液体或极小的颗粒物质,这 种内吞作用称为胞饮作用(pinocytosis)。胞饮作 用存在于白细胞、肾细胞、小肠上皮细胞、肝巨噬 细胞和植物细胞。 细胞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物质,如细菌、细胞 碎片等,称为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 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④主动转运有一定的选择性。即化合物必须具有一定基本 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则可影响转运的进行; ⑤如果两种化合物基本结构相似,在生物转运过程中又需 要同一转运系统,两种化合物之间可出现竞争,并产生 竞争抑制。 影响因素: 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 细胞内的能量代谢。 肾、肝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血脑屏障等,其细胞膜均具 有主动转运功能。
层,

滤过
定义:化学物质通过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大
量的水可借助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作用通过孔道进入 细胞。外来化合物可以水作为载体,随之而被动转运。
毛细血管的细胞膜有较大的膜孔(40埃),允许分子 量 < 69000(白蛋白)的分子通过。因此,分子量较大的 外源性化学物也可通过毛细血管,在血浆和细胞外液之 间达到浓度平衡。
如任何损坏表皮屏障的因素都可使皮肤的吸收增加,如 擦伤,温热和酸碱的化学灼伤均会增加皮肤的通透性; 脂水皆溶的毒物比溶于脂而微溶于水的毒物被皮肤吸收 迅速; 毒物与皮肤接触的条件(面积、时间、皮肤温度、溶剂 性质): 如出汗有助于皮肤的吸收,因其使气态毒物处于溶液状 态而易被吸收.

毒理思考题(1)

毒理思考题(1)

绪论1.什么是体内试验?什么是体外实验?2.什么是外源化学物?什么是内源化学物?3.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什么是毒物、毒性、选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2.表示毒性常用的指标(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毒作用带)?3.剂量反应曲线定义、类型?4.什么是量反应、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1.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哪几方面?2.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运包括哪几种类型?3.什么是吸收?吸收的途径有哪些及其转运方式?4.什么是排泄?排泄的途径有哪些?5.什么是分布?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6.什么是靶器官?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1.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什么?2.代谢反应过程分为哪几相?其定义是什么?3.什么是代谢活化?经过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几类?4.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主要包括哪几个反应?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什么是细胞钙稳态?外来化学毒物如何影响细胞钙稳态?2.机体内自由基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自由基的类型?自由基如何损害生物大分子?3.什么是终毒物?4.毒性作用实现的途径?第五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1.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有哪些?2.主要有哪些毒物因素影响毒性作用?(注意各种例子)3.主要有哪些机体因素影响毒性作用?4.主要有哪些环境因素影响毒性作用?5.什么是毒物的联合作用?其形式有哪些?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1.什么是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分为哪几种类型?2.何谓急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设计?3.何谓蓄积毒性作用?常用的蓄积毒性试验方法有哪些?4.什么是蓄积系数?蓄积系数公式,K值的大小与毒性的关系?5.何谓慢性毒性作用?其试验目的是什么?怎样进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6.何谓亚慢性毒性作用?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1.什么是生殖毒性?2.什么是胚胎毒性作用?由外源化学物引起的胚胎毒性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什么是显性致死试验?4.什么是致畸物?什么是致畸试验?5.什么是致畸指数?致畸指数与致畸作用的关系?6.简述单细胞凝胶电泳(SCG)试验的原理和方法?7.雄性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有什么?8.体外致畸试验有哪些优点?第八章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1.什么是突变?什么是致突变作用?2.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有哪些?3.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机理及其后果如何?4.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类型5.什么是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突变的类型6.什么是遗传?7.什么是变异?造成生物变异的原因有哪些?8.列举八种常用的致突变试验?9.简述细菌回复突变实验(Aemes试验)的原理?第九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1.什么是肿瘤?2.什么是化学致癌物?如何分类?3.化学致癌分为哪几个过程?4.什么是遗传毒性致癌物?什么是非遗传性致癌物?5.什么是直接致癌物?什么是间接致癌物?6.化学毒物致癌性的判别系统分为哪几个大类?第十章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1.什么是免疫系统?2.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及免疫器官种类?3.什么是免疫应答?4.什么是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类型?5.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6.什么是自身免疫?什么是自身免疫病?。

第03章毒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化ppt课件

第03章毒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化ppt课件

外源化学物代谢酶的抑制
抑制类型
(1)可逆或不可逆性结合; (2)发生竞争性抑制;变构作用;
(6)缺乏辅因子.
eg: 许多药物能对肝微粒体中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 其他药物代谢减慢,导致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增加。
酶抑制剂:西咪替丁、酮康唑、口服避孕药等。
9.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 其他影响因素:营养状态、疾病等。
思考题
P52: T1、T2、T8、T9、T10
水溶性↑,易排泄
5.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第Ⅱ相反应类型
6.外源化学物代谢活化产物——终毒物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 是指外源化学物可直接与内源 性靶分子反应并造成机体损害时的化学形态。终毒物是外源 化学物引起毒作用的关键。 一、外源化学物本身就是终毒物,如强酸,强碱,尼古丁,
(2)很多外源化学物可有多种可能的代谢途径,产生多种 生物 学活性不同的代谢产物。在这些途径之间、代谢解毒和代谢 活化 之间的平衡和竞争对于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有重要的意义。活性 中 间代谢产物不稳定,所以在其产生部位附近的生物大分子就成 了
(3)外源化学物的代谢可能是解毒,也可能是活化。代谢活 化 可涉及几个不同的生物转化酶,可涉及I相反应或Ⅱ相反应, 并 可需要几个组织的配合或转运到特定部位再进行代谢,甚至 包 含肠道菌群的生物转化。如肠道菌群催化的硝基还原对某些 硝 基芳香化学物的毒性起重要的作用。
12) 使上述几种蛋白失活。硫氧化还原蛋白是一种可还原必需二
13) 硫键的内源性二巯基蛋白。
8. 外源化学物的代谢活化和代谢解毒
(1)外源化学物的代谢可能涉及连续的步骤。Ⅰ相反应之 后可 接着进行一种或几种Ⅱ相反应。而且,外源化学物可能经历几 种 Ⅰ相反应,也可以发生循环的代谢方式或可逆的代谢方式,在 进 一步的代谢转化中,可能将解毒产物转变成毒性产物。

毒理学-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毒物动力学

毒理学-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毒物动力学

(三)经皮吸收
部位:表皮及附属器官(毛囊、汗腺、皮脂腺)。 过程:
♪穿透相:过角质层 ♪吸收相:进表皮较深层(颗粒层、棘层、生发层)→
真皮(真皮内静脉、毛细淋巴管)入血 影响因素:
♪脂/水分配系数 ♪种属 ♪皮肤不同部位 ♪皮肤完整性 ♪温湿度
(四)其它途径吸收 腹腔(enterocoelia) 皮下(皮内)(subcutaneous/intracutaneous)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 阐明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 探明化学物种属差异存在的原因 预测人类暴露化学物后的处置及在毒性中的作用
◆有助于阐明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机制 ◆通过改变外源化学物的ADME过程来预防和治疗化学
中毒
第一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biomembrane) (一)生物膜的结构 细胞膜(质膜)(cell membrane) 细胞器膜:核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等 组成结构 脂质双分子层 膜蛋白(结构pro、受体、
(三) 毒物代谢酶的抑制与激活 1. 酶抑制
竞争性抑制
因为毒物代谢酶的底物特异性相对较低,活性 有限,如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 为一种酶代谢,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这种抑制 并不影响酶的活性及含量,而是一种毒物占据 了酶的活性中心,导致其它毒物的代谢受阻。
♪利于排泄 ♪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 ♪活性中间产物(reactive intermediate)
▫亲电子剂(electrophilic) ▫自由基(free radicals) ▫亲核剂(nucleophilic)(少见) ▫氧化还原剂(reductant-oxidant, redox)(少见)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二、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性:
生物转化酶类底物特异广泛,一类或一种酶可代谢 几种外源化学物及多种内源性化学物
三、毒物代谢酶的分布
1、 肝脏含外源性化学物生物转化酶最丰富转化能力 最强。 2、中等:肾脏、小肠、皮肤 3、弱:睾丸 首过效应:由胃肠道吸收的外源性化学物,肝脏和肠 道上皮限制了经口摄入外源化学物的全身生物活性作 用,称为首过消除。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 生物转化
概念:指外源性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 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第一节 生物转化概述 一、生物转化的意义:
Ⅰ相反应
Ⅱ相反应
生物合成
外源性 化学物
暴露或增加 功能基团
氧化、还原和水解
初级产物 结合
次级产物
结果:
代谢解毒:化学物(毒性) 中间产物(低毒或 无毒) 产物(无毒性) 代谢活化:化学物(无毒性) 中间产物(毒性) 产物(无毒性)
二、还原作用
1、硝基和偶氮还原 羰基还原作用 3、二硫化物、硫氧化物和N—氧化还原 4、醌还原 5、脱卤反应
三、水解作用:
1、醌酶和酰胺酶 2、肽酶 3、环氧水化酶
第三节 Ⅱ相反应
又称为结合反应,除甲基化和乙酰化结合 反应外,其他Ⅱ相反应显著增加毒物的水溶性, 促进其排泄。 一、葡糖醛酸结合 由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催化 二、硫酸结合: 三、乙酰化作用 四、氨基酸结合 六、谷胱苷肽结合
第二节 Ⅰ相反应
一、氧化作用: 1、细胞色素P—450酶系
血红素蛋白类 由三部分组成 黄素蛋白类 磷脂类
2、微粒体含黄素单加氧酶 肝、肾、肺等组织微粒体含一种或几种含黄 素单加氧酶,可氧化多种毒物的亲核性氮、硫 和磷杂原子。
3、醇、醛、酮氧化—还原系统和胺氧化 (1)醇脱氢酶 (2)乙醛脱氢酶 (3)二氢二醇脱氢酶 (4)钼水解酶 (5)单胺氧化酶、二胺氧化酶 4、过氧化物酶依赖性的共氧化反应

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化(3)

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化(3)
反应并引起突变,在大多数评价化学物遗传毒性的短期试 验中是观察不到的。因为这些体外的遗传毒性试验缺乏肠 道菌群的生物转化或者Ⅱ相(结合)酶的作用。
37
38
• 苏丹红I在体内可以被还原代谢为初级产物苯胺(aniline)和 1-氨基-2-萘酚(1-amino-2-naphthol)。苏丹红II在体内代谢可 产生二甲基苯胺(2,4-xylidine)和1-氨基-2萘酚。 • 苏丹红III在体内代谢可产生4-氨基偶氮苯(4aminoazobenzene)、1-氨基-2萘酚、苯胺、对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和1-4氨基-苯基偶氮-2萘酚[1-(4aminophenyl)azo]-2-naphthol]。 • 苏丹红IV在体内代谢可产生邻-氨基偶氮甲苯(orthoaminoazotoluene)、4-氨基-2-甲苯基偶氮-2-萘酚[1-(4amino-2-methylphenyl)azo]-2-naphthol]、2,5-二氨基甲苯 (2,5-diaminotoluene)、1-氨基-2萘酚和邻-甲苯胺(orthotoluidine)。
的过程。 (正面意义)如,多氯联苯类化学物 • 化学物(无毒性)——→活性中间产物(毒性)————→产物( 无毒性)
肝脏解毒方式 • 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它可保护机体免受损害, 使毒物成为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排出休外。 • (1)化学方法:如氧化、还原、分解、结合和脱氧作用。 • (2)分泌作用:一些重金属如汞,以及来自肠道的细菌,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RH (毒物)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ROH (氧化产物)
O2
NADPH2
NADP
H2O
定位:内质网的微粒体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 还原型辅酶Ⅱ-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微粒体FAD-单加氧酶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2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2

☞溶质载体(solute carriers, SLC)
①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organic-anion transporting peptide , Oarp
②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organic-anion transporter , Oat )
③肽类转运蛋白 (peptide tr收过程的首过消除
(first-pass elimination)
定义: 毒物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就开始被消除的
现象。 常发生部位:
胃肠道粘膜、肝、肺 毒理学意义:
可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或组织的量,减轻毒效应。 例子:
乙醇:胃粘膜,醇脱氢酶氧化 吗啡:小肠粘膜、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定义: 毒物经过吸收入血或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 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 *器官组织血流量 *器官组织对毒物的亲和力 *各种屏障的作用 *某些细胞具有特殊膜转运机制
(一)毒物在组织器官中的贮存 蓄积(accumulation)
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 象称为蓄积 贮存库(storage depot)
固态颗粒入细胞内; ②胞饮作用(pinocytosis)
液态颗粒入胞内; ③胞吐作用(exocytosis)
细胞内到细胞外。
二、吸收
1. 定义 毒物从接触部位(一般为机体的外表面如皮肤 或内表面如消化道粘膜、肺泡的生物膜)转运 至血循环的过程。 2. 毒理中常见的吸收部位: 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实验研究也用特殊途径:如腹腔、iv、im、皮 下注射
☞毒物代谢酶特性: 广泛的底物特异性 多态性 立体选择性
☞毒物代谢酶的分布 组织分布 *肝:种类最多,活性最强; *小肠:次之 *皮肤、肺、鼻粘膜、眼 也具有 *其他:如肾、脾、心、脑、生殖器官、胎盘、血 也有一定的代谢能力 细胞内分布:内质网(微粒体)、胞质 主要分布 胞核、线粒体、溶酶体 分布较少。 高脂溶性物质的代谢酶多位于生物膜;高水溶性物 质的代谢酶多位于细胞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提高多数外源化学物的极性
D.降低多数外源化学物的极性
E.提高多数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
[答疑编号1110301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A2型题
1.谷胱甘肽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出的主要排泄途径是( )
A.与未吸收的食物混合
除甲基化、乙酰化外 ,反应的结果是极性增高、水溶性增强。较易由体内排出。故Ⅱ相反应具有双重的毒理学意义。
1.葡萄糖醛酸结合 葡萄糖醛酸结合是最常见的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的供体来源是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在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下与化学物羟基、巯基、氨基和羧基等基团结合,反应产物是 β-葡萄糖醛酸苷。
1.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一般不具有高度底物专一性,两种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可受同一酶系催化,在同一酶的活性中心发生竞争性抑制。这种抑制并不影响酶的活性与含量。
2.非竞争性抑制:
(1)抑制物与酶的活性中心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结合
(2)破坏酶
(3)减少酶的合成
(4)变构作用
3.水解反应 脂类、酰胺类和磷酸酯类化合物在体内可被广泛存在的水解酶所水解。水解酶包括酯酶和酰胺酶。脂类外源化学物可被酯酶催化水解生成醇和酸,酰胺类可被酰胺酶催化水解生成酸和胺。
水解反应是许多有机磷杀虫剂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例如敌敌畏、对硫磷、乐果和马拉硫磷等水解后毒性降低或消失。
环氧化物水化酶使环氧化物加水生成二氢二醇。如苯[并]芘被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生成苯并[a]芘7,8-二氢二醇后,可进一步被氧化为强致癌物苯并[a]芘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
4.乙酰结合 乙酰辅酶A将乙酰基转移到含有伯胺、羟基或巯基的化学物上,形成酰胺、酰肼结合物。
5.氨基酸结合 羧酸、芳香羟胺两类物质。由N-酰基转移酶催化与甘氨酸、谷氨酸、牛磺酸等氨基酸的氨基反应,形成酰胺键。
6.甲基化作用 组胺、氨基酸、多胺、蛋白,由S-腺苷蛋氨酸供给甲基。
二、代谢活化
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反应类型有:①脂肪族和芳香族羟化:脂肪族链末端、芳香环上的氢被氧化,例如苯可形成苯酚。②环氧化反应:外源化学物的二个碳原子之间形成桥式结构,即环氧化物。③杂原子(N-,O-,S-)脱烷基反应:与外源化学物分子中N原子相连的烷基被氧化脱去,形成醛类或酮类;④杂原子(N-,S-,I-)氧化和N-羟化反应:羟化在N原子上进行,例如苯胺、致癌物2-乙酰氨基芴都可发生。⑤氧化基团转移:氧化脱氨、氧化脱硫、氧化脱卤素作用。⑥脂裂解。
(一)代谢活化的概念
化学物质本身无毒或毒性较低。但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后,形成的代谢产物毒性比母体物质增大,甚至产生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这一过程称为代谢活化。
(二)活性代谢产物
经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四类:①生成亲电子物质;②生成自由基;生成亲核物质;④生成氧化还原物质。
(三)Ⅱ相反应
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反应,是外源化学物经过Ⅰ相反应代谢后产生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羰基和环氧基等极性基团,与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所形成的产物称为结合物。
在结合反应中需要有酶的参与并消耗能量。
结合反应主要在肝脏进行,其次为肾脏,也可在其他组织器官中发生。酶都存在于胞液中,只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在内质网上。
三、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一)酶的诱导和诱导剂
1.概念 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的含量增加和活力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凡是具有诱导效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诱导剂。
2.诱导剂的类型 可分为以下几类:
(1)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PB)可诱导细胞色素P-450 2B1/2,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2)多环芳烃类:如3甲基胆蒽(3-MC)可诱导细胞色素P-450 1A1/2,谷胱甘肽S-转移酶 。
(3)醇、酮
(4)甾类
(5)氯贝特(安妥明)类
(6)多氯联苯(PCB)兼有PB和3-MC样诱导作用
(二)酶的抑制及其类型
许多外源化学物对代谢酶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可分为几种类型。
第三单元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答案:隐藏
答案:显示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行距: 单倍 1.2单倍 1.5倍 1.7倍 2倍 字体: 大 中 小 隐藏: 答疑编号 手写板
一、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
(二)Ⅰ相反应
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氧化反应
(1)微粒体酶催化的氧化反应: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系(MFO)或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
微粒体是组织经细胞匀浆和差速离心后内质网形成的碎片,而非独立的细胞器。该酶系存在于细胞的内质网,即微粒体中。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多种酶的催化形成其衍生物和分解产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称为代谢转化。
处置(ADME过程)的环节之一。
生物转化包括Ⅰ相和Ⅱ相反应。
经过生物转化,多数可以降低毒性。相反为代谢活化。
使大部分难以排泄的亲脂性物转变为水溶性、极性较强的物质,从而使其易于排出体外。
A.N-脱烷基反应
B.N-羟化反应
C.环氧化反应
D.氧化脱氨基反应
E.醇脱氢反应
[答疑编号1110301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3.生物转化的意义不包括( )
A.降低外源化学物的毒性
B.毒性增高,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
B.胆汁排泄
C.肠内排泄
D.肠壁和菌群
E.随汗液排出
[答疑编号1110301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3.谷胱甘肽结合 谷胱甘肽(GSH),可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催化下与含有亲电原子C.N、S、O化学物生成结合物。
GSH结合物极性水溶性,经胆汁排泄。也可在肾脏中,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硫醚氨酸衍生物,由尿排泄。
GSH与环氧化物的结合反应非常重要。GSH在体内的生成与储备有一定限度,如亲电性物质的量过大,可引起GSH的耗竭,导致明显毒性反应出现。
(5)缺乏辅因子
A1型题
1.机体对外源性化合物的处置包括( )
A.吸收和分布
B.吸收和代谢
C.代谢和排泄
D.吸收和排泄
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答疑编号1110301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2.下列反应不由MFO催化的是( )
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血红蛋白类(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5)、黄素蛋白类(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类。
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氧化反应的特点是:在反应过程中,O2起了“混合”的作用,即一个氧原子被还原为水,另一个氧原子掺入作为底物的外源化学物分子中,使其增加一个氧原子。
(2)黄素加单氧酶(FMO)
(3)非微粒体酶催化的氧化反应:肝细胞液中含有醇脱氢酶、醛脱氢酶等。这些酶能使各种醇类化合物氧化。如乙醇催化后,脱氢氧化,最后生成C02。
在肝、肾、肠、神经等组织的线粒体中有单胺氧化酶,胞液中有二胺氧化酶,可使各种胺类氧化脱氨生成醛和氨。
2.还原反应 含有硝基、偶氮基和羰基的外源化学物以及二硫化物、亚砜化合物,在体内可被还原,例如硝基苯和偶氮苯都可被还原形成苯胺。
葡萄糖醛酸结合作用主要在肝微粒体中进行。外源化学物在肝脏中经结合反应后,具有高水溶性,主要随同胆汁排出,少量随尿排泄。
2.硫酸结合 内源性硫酸的来源是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再在磺基转移酶的作用下与酚类、醇类或胺类结合为硫酸酯。
结合物主要经尿排泄,少部分从胆汁排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