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人教)一轮复习全程构想(检测)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8.1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完全讲义-文档资料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完全讲义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完全讲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完全讲义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真题共赏】1、(2018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鉴赏-(共106张PPT)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 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 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 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登幽州台歌》),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 心却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 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 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 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诗歌中的原型扩张 作者的形象表现在诗歌中,就扩张为涵义丰富的 艺术形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 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 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 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 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 见一斑。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典故分析诗歌情感,首先结 合注释“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理解任公子的典故; 然后结合盛唐政治环境和诗人的情怀,就能推断出诗 人的思想感情,联系李白怀才不遇的人生经历得出“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的结论。)
考纲在线 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2018高考语文人教一轮复习全程构想检测专题八 古代诗
学案一活页作业题组一把握思想情感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题目: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诗人借钓者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2)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
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答案:(1)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2)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
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卢纶①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
②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答: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并且明确指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
2018届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ppt (8)
【答案】
全诗通过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
月等景物,绘成一幅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别离的悲怨之情。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3.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考纲篇目: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 《雁门太守行》(李贺) 题材特征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内 涵 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 诗人的兴衰之感, 以寄托 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借 怀 古 叹 今 (2) 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 的坎坷 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 比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 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 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② ①
【注】 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本诗的思想感情的。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1.命题特点 (1)从诗歌体裁和时代上看,近几年考查主要以唐宋诗歌为主,兼顾其他年 代的诗歌,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的热点。从题材上看,写景诗、咏物诗、 政治讽喻诗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2)从题目涉及的考点看,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一直是命题重点。 2.命题形式 从试题的题型看,稳中有变。高考命题,都是选一首或两首诗(词),题型设 置 2012~2015 年第一小题均为填空题, 2016 年变为简答题; 这些年的第二小题 均为简答题。分值为 7 分。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统计考试范围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体弱多病。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
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运用了动中见静的方法。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2018高考语文(人教)一轮复习全程构想(检测)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8.4含答案
学案四活页作业题组一表现手法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诗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
首句用“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的艰险,次句“花柳帝王城”,写出了“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的景象,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长安的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感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更加深沉。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解析: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藏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答案: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驿台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条简析.答:答案:①以虚写实。
闺妇看“当窗柳”遥思宦游人,宦游人见“扑地花”远想闺妇,两种思念的伤感皆是诗人的想象,却真切动人,收“实"之功效。
②情景交融,以物衬情.闺妇见柳丝柔长、柳色萋萋,思念宦游人;宦游人见花飞遍地、满目凋残,遥想妻子空闺独守、盼夫归来。
高考语文(人教)一轮复习全程构想(课件)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8.2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答案: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词人 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 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种忧 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 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答案:①生活窘迫;②仕途失意;③心情愤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 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 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 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 生:语助词,无义。 题目: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 意加以分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专题学案 角度一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怎样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既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也可以是叙事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是抒情诗中的客观人物。鉴赏人物形 象就是体会、挖掘人物或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的 肖像、动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 物形象的个性特征。高考对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②赏析诗歌 中的人物形象;③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④赏析诗歌 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步骤“三步走” 步骤一:什么形象,身份、特征;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描绘形象; 步骤三:形象的意义(情感)。
高考语文(人教)一轮复习全程构想(检测)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8.3 Word版含答案.doc
学案三活页作业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谿叟景云豁翁居处静,谿鸟入门飞。
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
露香菰米熟,烟暖荇丝肥。
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
题目:诗歌前三联是围绕尾联哪一个词来写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解析:答题时,考生首先要找准关键词,要重点关注概括性的形容词,如本诗中应该是“潇洒”。
其次,要理解该词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本诗中前三联分别从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行为、饮食等方面表现出“潇洒”。
首联通过“鸟入门”这一细节,体现居住环境的悠闲潇洒;颔联通过“早起钓鱼”和“乘月归”体现主人公行为的自由无拘;颈联通过“菰米熟”“荇丝肥”这两个细节,说明主人公在山中衣食无忧,生活潇洒。
答案:潇洒。
首联以“鸟入门”体现居住环境的潇洒;颔联写主人公早出钓鱼,乘月而归,表现其行为无拘,自在潇洒;颈联以“菰米熟”“荇丝肥”体现主人公住在山中衣食无忧,潇洒自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司马光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殷。
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1)本词上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请简要分析。
答:(2)本词下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答案:(1)“梦”。
开头“容易”二字表明一叶渔舟无意间进入春山仙境,人们领略到仙家生活悠闲的景象,颇有梦幻色彩;“朱颜”指年轻美貌的女子,“绮窗”句不正面写女子的姿容,而是透过玲珑的雕花窗和掩映的薄窗纱想象出女子的倩影;“相逢醉梦间”,直接点出梦境,紧承上句朦胧恍惚之境,似真似幻。
(2)善用叠词,强化了作者的情感,“匆匆”体现了将要回归尘世的无奈,“寂寂”“潺潺”极写春山景色的美好,强化渲染了作者孤寂忧伤的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秋夕远怀元稹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
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
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1)请赏析本诗颔联的表达特色。
答:(2)有人说,此诗最妙处是在时间推移中诗人的情感愈加浓烈。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精品教案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精品教案项目内容课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修辞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常用修辞方法和定义。
2、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
鉴赏修辞手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其对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比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长亭送别》中“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等都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
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
2、拟人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
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八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入门(一)熟悉变化了的高考新题型(明考法)——新高考命题分析一、命题形式方面为顺应全国卷文本材料(文学类、实用类均为必考)增多、题量增多,但考试用时不变、分值不变的实际情况,以及真正落实“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考纲要求,古诗歌阅读这一考生的难点题型将有所改变,其主要变化就是由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5选2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
同时,比较鉴赏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选项,应引起考生足够重视。
二、选材范围方面选材上,全国卷将会遵循在以往只考唐宋诗歌的选材特点的大方向下,拓宽选材范围,其他朝代(如元、明、清等)的诗歌有望进入命题视野。
三、考点题型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4大考点保持稳定。
具体到题型上,仍以表达技巧分析题和情感分析题为主,但随着“5选2综合性选择题”的介入,题型和考点覆盖面将大幅拓宽,呈现出多题型、多考点的命题新态势。
——新题型试做领悟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
“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
E.尾联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传达出了诗人对“无战伐”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游猎生活的向往。
解析:选BE 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_古代诗歌鉴赏_8-2_有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E(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1)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本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
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
解答本题,需要先从借景抒情角度分析,再分析本联内容与标题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一活页作业题组一把握思想情感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题目: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诗人借钓者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2)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
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答案:(1)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2)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
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卢纶①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
②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答: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并且明确指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
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景”和“情”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赋予诗歌内容跌宕起伏的意味。
(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
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题组二概括思想内容专练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2)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
请作简要赏析。
答: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
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
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先结合景物特征,再现诗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答。
答案:(1)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2)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
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
(意思相近即可)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题目: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
答案:同意后一种意见。
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
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贾岛[注]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答:(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
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题组三评价观点态度专练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杜甫雨中百草秋先烂,阶下决明注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题目: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中评说该诗“语虽委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答案:①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如决明般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
②“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心,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
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作为的伤感,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
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答: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
(2)“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
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
②累:无罪被迫而死。
③杜若:一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解析:(1)本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可抓住上阕中“湖海”“落日”“君山云气”“草木”“缺月”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景色。
(2)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
(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