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 总则 02 术语 (1)3 绿道功能与组成 (2)3.1 绿道功能 (2)3.2 绿道组成 (2)4 绿道分级与分类 (4)4.1 绿道分级 (4)4.2 绿道分类 (4)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4)5.1 规划设计原则 . 45.2 规划设计成果 . 5 6绿道选线 (9)6.1 基本要求 (9)6.2 分类选线 (10)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2)7.1 绿道游径系统127.2 绿道绿化 (17)7.3 绿道设施 (19)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4)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5)1 总则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1 总则..................................................................................................................................................2 术语..................................................................................................................................................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1 绿道功能.............................................................................................................................................3.2 绿道组成.............................................................................................................................................4 绿道分级与分类 ..................................................................................................................................4.1 绿道分级.............................................................................................................................................4.2 绿道分类.............................................................................................................................................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5.1 规划设计原则.....................................................................................................................................5.2 规划设计成果..................................................................................................................................... 6绿道选线............................................................................................................................................6.1 基本要求.............................................................................................................................................6.2 分类选线.............................................................................................................................................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7.1 绿道游径系统.....................................................................................................................................7.2 绿道绿化.............................................................................................................................................7.3 绿道设施............................................................................................................................................. 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 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1.4 设计必须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合理、公正的分配城市道 路空间,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者的交通权益。(编制目的)
《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1 研究背景
n 北京市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道路设计多以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为核心, 造成行人与非机动车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不高;
n 行人与非机动车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受到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行人 与非机动车出行条件日益恶化;
n《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规定:“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 在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仍是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提倡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 实行步行者优先,为包括交通弱势群体在内的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创造安全、 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
导则条文内容组成
1总则 2术语 3 基本规定 4 行人交通系统
4.1 行人交通特性 4.2 人行设施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4.3 人行道设计 4.4 行人过街设施 4.5 公交车站 4.6 行人引导设施 4.7 行人交通系统的照明 4.8 人行道无障碍环境设施
导则条文内容组成
5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5.1 车辆设计尺寸 5.2 非机动车交通特性 5.3 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5.4 非机动车道设计 5.5 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5.6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5.7 非机动车标识标线系统 5.8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照明
4.2 人行设施设计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4.2.3 排队区服务水平
排队区域的服务水平可以参考表4-3,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10-15章)-杭州20190401
• 新版规范编制时,自行车作为独立的交通方式、其交通出行量已急剧下降,全球正兴起 自行车交通复兴的浪潮。自行车交通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原来的“问题制 造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因此,新版规范删除了控制城市自行车出行量的相 关条款,强调优先保障步行、自行车交通的资源分配。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宣贯材料
中国大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演《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宣贯材料
3
10. 步行与非机动车0.1 本章总体说明
• 大背景对本章影响:职住平衡模式打破,城市出行距离扩张,非机动交 通工具助力化、多样化
滑板
旱冰鞋
助动车
电平衡车
独轮车
电动自行车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
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 树立行人优先理念,倡导绿色出行,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
〔2013〕36号)
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3〕37号)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2014年)
二、标准条文 的解读
• 10.1 本章的总体说明
• 与95规范的差异:7、步行交通从注重环境设计转变为注重网络整体与系统 综合
95规范着重对步行交通的交通环境设计进行了规定,关键指标包括:人行道宽度、 通行能力、过街间距,并专门给出了商业步行区的交通设计要求。
新标准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道路上人行道的设置、步行设施网络密 度、步行道宽度等方面给出设施规划控制指标/要求。更加注重服务便利性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解读
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2014.06——南京、再次形成拼合稿件,各单位代表集中讨论
参编单位:
深圳交研中心、南京城交院、同济大学、天津 市规划院、重庆交通院、天津市政院、杭州交 研中心、广州交研院等
2014.06-2014.09——分头工作,持续调整完善 2014.08、09、2015.01——北京,主编单位三次封闭工作 2015.02——北京、专家评审 2016.08——征求意见稿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挑战五:目前的规范内容存疑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对自行车网络密度没有规定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步行和自行车路网密度规定如下: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自行车专用路路网密度
城市所有地区是否
1.5~2.0(km/km2),道路间 均能按此标准实
站点与周边用地脱节 出入口数量少、距离地块过远 接驳设施数量不足、使用不便
北京公主坟地铁站,名副其实的“换乘站” 地铁1号线与10号线的换乘站 1号线:日均客流100百万人次; 10号线:日均客流约200万人次 所有的出入口,均设在立交内
北京公主坟地铁站
对于多数城市而言,轨道交通仍然作为缓解拥堵的方式, 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而已
以问题为导向编写详细交通设计内容
强调精细化、人性化的交通 设计理念和方法
既有规范的内容存疑问题 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研究
针对关键指标提出建议
应对一:将交通设计“嵌入”既有规划设计体系
原有体系必要的有益补充和衔接手段
纵向拓展、承上启下 向上承接综合交通规划和各类交通专项规划
(道路网、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货运、慢 行等…) 向下指导具体交通基础设施的施工设计和实 际建设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全文(可编辑)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3 年 12 月目录前言 II1 总则. 12 术语和定义. 23 基本规定 54 步行网络规划85 步行空间设计. 146 步行环境设计. 227 自行车网络规划278 自行车空间与环境设计319 自行车停车设施设计. 3510 公共自行车系统3811 步行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4212 步行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协调. 4613 其他要求51附录1: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编制大纲 54 附录2:建筑控制线和贴线率的计算规则64附录3:本导则用词说明. 66I前言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灵活、准时性高, 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 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 “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133 号) 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要求设市城市政府“组织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 “合理规划步行、自行车道及停车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方案”。
为科学、规范地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 保障出行安全, 推动绿色出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以下简称《导则》 )的编制工作。
导则参照既有标准和规范,借鉴国外最新发展经验和国内示范项目实践, 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 提出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原则、系统控制指标、各要素技术指引和规划编制大纲, 对编制各层次城市规划及专项规划, 具有指导意义, 对既有道路改善、道路工程设计、城市绿道建设等涉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相关内容,也具有参考价值。
城市慢行系统设计说明
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为了创造“新北京交通体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打造北京新形象,北京海融达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慢行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
地理位置示意图海淀区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西起西六环,东至温泉地区界,南起海淀区界,北至温北路。
本次设计所包含道路为温北路、双坡路、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御风路、叠风路、簸箕水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路和白家疃东路,共计9条道路,全长约9.37km。
具体项目情况表序号道路名称起点终点长度道路等级1 温北路温泉路黑龙潭路3800m 主干路2 双坡路温泉路温北路650m 次干路3 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双坡路叠风路15号院东侧1600m 支路4 御风路双坡路白家疃西路530m 支路5 叠风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东路720m 支路6 簸箕水路温泉路御风路210m 支路7 白家疃西路温泉路显龙山路430m 支路8 白家疃路温泉路温北路750m 支路9 白家疃东路温泉路杨家庄路680m 支路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1) 设计依据1、北京市交管局设施处《2018年海淀大修及慢行道路交通组织变化审查会议纪要》;2、海淀交通支队《2018年道路大修慢行系统建设会议纪要》;3、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京海淀发改(审)【2018】112号。
(2)相关规范1、现况1:2000地形图;2、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2016.05);3、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J12549-2014);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6、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9、《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11/T 493.1-2007);(DB 11/T 493.2-2007)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11、现行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等。
《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编制思路与技术要点
(.B in e e lMu ip lE gn ei ein ad R sac ntue e ig 10 8 ,C i ;2 C eg La iY 1 e i G nr nc a n ier g D s n eerh Istt,B in 02 hn jg a i n g i j 0 a . hn i J e n ( e ig n ier g Dei o, t. B rn 0 0 3 C ia .e ig Ta sot inR sac e t , e ig 10 7. B in )E gnei s n C . Ld, e i 10 4 , hn ;3 in rnp r t eer C ne B in 0 0 3 j n g g B j ao h r j
8
城市交通 第9 第 5 2 1 年 9 卷 期 0 1 月
专题导读
An I r d c i n t pe i lT pis nt o u to o S ca o c
在全球低碳 经济发展和 国家节能减排 的新形势下 ,特别是 面对城市交通拥堵 的严峻形势 ,绿色出行和低 碳交通 日益受到全社会 的强烈关注。如何建立 以高品质的公共交通 为骨干 、步行和 自行车交通 为补 充的城市绿 色交通体 系,促进城市紧凑 、高效 、可持续发展已成 为城市与交通规划、建设及 管理所 面临的关键课题。营造 良好的步行和 自行车交通空间与环境 ,对引导居民选择绿色交通出行 ,减少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 ,构建与城市
消亡。
中国大多数城市在机动车道路设施方面都有较为详细 的统计数据 ,并且近年来致力于为预测 、模拟城市 机动车交通量的产生和分布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然而 ,针对 同样在城市中穿梭的行人 、骑车者及其使用的城 市公共空间质量情况 ,一般缺 乏数据统计和实证分析 。《 基于 P P 调研方法的步行和 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评 LS
2023年度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度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7题)1、“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第一次在建设管理行政法中出现,最早见于()。
A.《文物保护法》B.《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C.《城市规划法》D.《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答案】 C2、行政行为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两证”,处罚违法建设,是属于什么行政行为( )A.抽象行政行为B.特定行政行为C.管理行政行为D.具体行政行为【答案】 D3、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建设项目选址各规划管理的行政主体表述中不符合规定的是()。
A.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一般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核准前,必须向省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B.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布局和原则C.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国家级的重大建设项目和跨城市行政区的建设项目外,一般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D.对于国家级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跨城市行政区的建设项目,可向省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选址意见书【答案】 A4、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审核内容不包括( )。
A.建设项目与周围环境的和谐B.建设项目与城乡规划的协调C.建设项目与相关设施的衔接与配合D.建设项目与划拨用地的吻合【答案】 D5、下列四个选项中,叙述错误的一项为( )A.从狭义上讲,法律是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B.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管理权的存在与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C.在特殊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一些虽然与现行法律相抵触但合乎情理的措施D.行政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答案】 C6、根据《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版)的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 )的原则。
步行优先的慢行系统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步行优先的慢行系统研究—以成都市为例【摘要】低碳交通要求交通出行方式要向绿色交通转变,步行既是绿色交通方式也是所有其它交通方式开始和结束的桥梁,鼓励步行的城市环境能够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论述了如何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通过考虑步行环境、设施、步行者需求的多样性等,构建安全舒适、便捷连续、美丽活力的步行系统。
【关键词】步行系统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引发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鼓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提出要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加强慢行系统环境治理。
目前成都市正在开展公园城市建设,构筑公园城市的生活、消费等场景也离不开舒适宜人的慢行系统,打造高品质的以步行为主体的慢行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成都市正处于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和轨道加速成网阶段新阶段,至2025年轨道交通运营规模将形成约650公里,交通出行方式由机动车交通向绿色交通转变,对步行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一、成都市慢行系统现状1、现状居民步行出行特征成都气候宜人、地势平坦、人口众多,是天然的适宜步行的城市,根据2016年成都市综合交通调查数据,步行出行占据所有慢行出行的69%,而慢行出行占整个中心城区出行比例近半。
其中,居民慢行平均出行距离2.5km,其中步行0.79km,非通勤性出行比例高达55%,成都休闲城市特征比较明显,并且目前已具备构建以步行优先的慢行系统的条件。
2、现状步行出行问题经过现场调研,成都步行交通系统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安全性不足。
部分路段缺乏必要安全保障设计,步行和机动车道路混合,缺乏物理隔离,行人缺乏安全感;交叉口过街缺少安全岛和行人等待区;局部人行道、部分公交站台过窄,难以满足步行宽度需求。
二是步行空间缺乏连续性。
交叉口转弯半径过大,造成过街距离过长;市政设施、共享单车等占用步行空间,造成步行不通畅;后期修建的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附近的步行空间没有随着站点的建设而更新,缺乏疏散空间。
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
步行友好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
NEWS) 和 步 行 环 境 质 量 指 标 (Pedestrian
品质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对城市步行性的研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PEQI)等[1];2)通
究起步较早,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步行友
过对路网、用地等一系列网络开放数据进行
好就已经成为欧美许多城市人性化、生态化
分析的网络评价方法,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
城 市
的目标之一,如今步行友好也成为评价城市
美国的步行分数(Walk Score)。
步 行
友
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发展最成熟
近年来,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
好
性姚
的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通
中国越来越受到关注。自 2012 年住房城乡
文章编号:1672-532(8 2019)01-0085-04 中图分类号:U491.2+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13/11-5141/u.2019.0113
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
姚怡亭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美国)北京代表处,北京 100026)
摘要:为了提高政策制定者、规划人员及公众对步行友好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步行友好性原则在建 设实践中得到更多的体现,自 2013 年起,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对中国城市进行 了步行友好性评价的探索。截至目前已发布三期评价报告,从不同视角探讨及评价了城市步行友好 性。第一、二期报告采用相似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以步行的舒适性、便捷性、安全性以及政策与管 理 4 个维度 12 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价方法。前两期报告对总计 52 个城市进行了步行友好性评价, 结果显示香港排名第一。第三期报告参照国际上较成熟的步行分数(Walk Score)的评价方法对 287 个 城市建成区内的所有街道进行评价,在排名时采用了不同城市分组对比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方法,从 不同角度对比城市的步行友好性。 关键词:城市交通;步行友好;评价体系;步行指数 Evaluation of Chinese Cities' Walkability Yao Yiting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Inc. Beijing Representative Office, Beijing 100026, China) Abstract: To raise the awareness about importance of city's walkability to policy makers, planners, and public, the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 an international nonprofit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 unfolds a series of attempts to evaluate the walkability of Chinese cities since 2013. Three versions of walkability report have been publishe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citi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 evaluated methodology in the first two reports used 12 indicators at 4 dimensions, i.e., comfort, convenience, safety, relative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to assess walkability for 52 Chinese c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Hong Kong is the most walkable city. In addition, the third report adopted a different methodology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Walk Score to evaluate the streets in 287 cities' built-up areas. Due to a large size of dataset, this paper only analyzed and ranked the cities based on the averag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streets within each city. Keywords: urban transportation; walkability; evaluation; walk score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2
2.1.8 建筑贴线 为保证街道界面的完整性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所划定的三维控制线, 要求部 分或全体建筑物外立面在一定高度内需紧贴该线建造。 2.1.9 路侧自行车停车场 道路沿线两侧结合绿化带、设施带、建筑退线空间等设置的自行车停车场。 2.1.10 自行车过街带 通过地面标志标线或铺装指示规范自行车过街的通行区域, 提高自行车过街 的安全性。 2.1.11 公共生活-公共空间调研方法 公共生活-公共空间调研方法(PLPS 方法) ,是一种专门针对步行、自行车 交通和设施空间环境的调研方法。包括公共生活(行人流量、行人停留)和公共 空间两方面的调研, 通过了解人在公共空间中行为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评价现状 公共空间的质量,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1.12 导向标志 由图形标志、文字标志、距离信息与箭头符号组合形成,用于指示通往预期 目的地路线的公共信息标志。 2.1.13 安全标志 通过颜色与几何形状的组合表达通用的安全信息, 并且通过附加图形符号表 达特定安全信息的标志。 2.1.14 位置标志 由图形标志和(或)文字标志形成,用于标明服务设施或服务功能所在位置 的公共信息标志。 2.1.15 无障碍标志 由专为轮椅利用者(老年人、肢体残疾人、伤病人等) 、视觉障碍者使用的 图形符号、文字(包括盲文)和有关设备设施等构成,用于提高导向、位置、综 合信息服务的标志。
5
近目的地设置,以提高效率和方便使用。 4) 应特别注意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无障碍设计,以方便老人、儿童及残障 人士出行。 3.1.4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舒适性原则。 1) 在道路新建、改造和其他相关建设项目过程中,应保证步行和自行车通 行空间和环境品质,保障系统舒适性,增强吸引力。 2) 除满足基本通行需求外, 应结合不同城市分区特点, 结合周围建筑景观, 建设完善的林荫绿化、照明排水、街道家具、易于识别的标志及无障碍 等配套设施,尽量提供遮阳遮雨设施,提高舒适程度和服务水平。 3) 应与城市景观、绿地、旅游系统相结合,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与城市景 观廊道、绿色生态廊道、休闲旅游热线合并设置,尽可能串联城市重要 景观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4) 在兼顾经济实用的前提下,应考虑地面铺装、植物配植、照明、标识及 城市家具的美观性,力求体现当地环境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特质。 3.1.5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应着重处理好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优化换乘 环境,密切车站与目的地的联系,形成贯通一体的出行链,拓展公共交 通覆盖范围,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2) 市政设施、管线应结合绿化带、设施带布置,并考虑与周边环境的适应 和协调,不得影响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3) 公共服务设施应结合沿线区域的需求进行设置,并考虑与周边建筑已有 服务设施整合,避免重复,不得影响行人通行的安全与顺畅。 4) 核心商业区、活动聚集区、广场等行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应适当提高步 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标准,满足行人通行和休憩要求。 3.1.6 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并参照各地相关规范标准: 1) 城市绿道应结合城市水体、山体布置,并尽可能延伸到城市中心,与城 市公园、绿地、公共空间相互贯通,连线成网,丰富和补充自行车交通 系统,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和休闲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2) 城市绿道除休憩健身功能外,在中心城区应同时考虑交通功能,如设置 最短路径的自行车道,并与城市道路相连通,使城市绿道系统与城市步 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有效衔接。 3) 城市绿道应在铺装、街道家具、绿化景观、指示标识等方面满足步行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13.12.30•【文号】建城[2013]192号•【施行日期】2013.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其他规定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建城[2013]192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交委),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交通委员会,天津市规划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重庆市规划局、交通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文件精神,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科学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我部组织编制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发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预防和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灵活、准时性高,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是城市综合交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当地实际和《导则》要求,抓紧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2015年前,设市城市要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参照《导则》的总体要求,研究出台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各项鼓励政策与指导细则,在城市道路新建、改扩建以及城市“绿道”、“河道”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方便性和吸引力,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_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_编制思路与技术要点_李金山
《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编制思路与技术要点
2 基本要求与设计体系构成
2.1 基本要求
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针对行人和骑车者 的需求,结合城市沿线土地利用以及服务设施, 为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行人和骑车者提供安 全、通畅、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以吸引更多 出行者使用步行和自行车[4]。城市行人和非机动车 交通系统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城市交通 第 9 卷 第 5 期 2011 年 9 月
《导则》 于 2010 年 6 月发布,其编制总体目标 定位为:结合北京市城市规划体系,提出行人和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层面的相关要求,改善微 观设计质量,力争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由“车本 位”向“人本位”转变[3]。从根本而言,只有在规 划层面注重构建优质网络、在微观层面注重设计 细节,才能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发展 模式。《导则》 编制采用借鉴国外经验、综合现有 标准、适合北京现状的总体思路开展,旨在解决 北京市行人和非机动车领域设计层面指导性文件 从无到有的问题。其间,针对 《导则》 编制过程 中涉及的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作为导则条文 编制工作的基础。
vey resul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key technical issues in the
guideline preparation: the spatial scope of pedestrian and bicycle systems, effective passage width, pedestrian crossing facili-
城市交通常用技术标准梳理(2018)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交通调查导则
-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规范
GB/T 51150-2016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道路交通拥堵经济损失评估指南
CJJ/T 141-2010 GA/T 1248-2015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
GB/T 33171-2016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2017.4.1
1996.9.1 1998.5.1 2009.10.1 2011.3.1
2012.1.1
2012.5 2013.3.1
2012.9.1
2013.4.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2016.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停车
29
城市停车规划规范
GB/T 51149-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7.2.1
30
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
CJJ/T 114-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7.10.1
31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4部分:公共交通车站
GB/T 15566.4-2007
55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4部分:作业区
56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5部分:限制速度
57
交通设施设计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6部分:铁路道口
GB 50156-2012 GB 5768.1-2009 GB 5768.2-2009 GB 5768.3-2009 GB 5768.4-2017 GB 5768.5-2017 GB 5768.6-2017
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4.1.2 行人空间取值
导则条文 相关文件
4.1.2 一般每个行人排队或站立时所需空间为0.75平方米。
——《HCM2000》手册 ——《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
4.2 人行设施设计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4.2.1 人行设施设计通行能力
不同人行设施的设计通行能力见表4-1。 表4-1: 参数选取表
导则条文内容组成
1总则 2术语 3 基本规定 4 行人交通系统
4.1 行人交通特性 4.2 人行设施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4.3 人行道设计 4.4 行人过街设施 4.5 公交车站 4.6 行人引导设施 4.7 行人交通系统的照明 4.8 人行道无障碍环境设施
导则条文内容组成
5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5.1 车辆设计尺寸 5.2 非机动车交通特性 5.3 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5.4 非机动车道设计 5.5 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5.6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5.7 非机动车标识标线系统 5.8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照明
4.1 行人交通特性
4.1.1 行人速度
导则条文
4.1.1 行人速度一般取值在 0.8~1.2m/s 之间。信号交叉口,宜使用 1.2m/s作为设计速度;一般人行道,设计速度取值可为1.0m/s;行 人滞留和老年行人通行较多的区域,设计速度应适当降低。
相关文件
——《HCM2000》手册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附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 ——《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
研究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北京城区范围内(中心城区及新城),新建及改扩建各级城市道 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其他道路可根据情况参照本导则执行。
关于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宽度值的研究
D iscussion 探讨34 | 道路交通管理 2019/10关于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宽度值的研究文|胡雁宾 刘君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比对了国内外在非机动车道宽度值设置方面的相关规定,总结归纳了我国非机动车道宽度合理取值的要求,并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标准的意见建议。
一、国外有关规定的分析2011年,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员协会(NACTO)制定了《城市自行车道设计指南》,分自行车道和骑行专用道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设置停车道的路段,骑行专用道位于机动车停车道外侧(停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而普通自行车道位于机动车停车道内侧。
各类车道宽度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美国根据车道设置形式和安全等级划分自行车道种类,其中一条自行车道最小宽度为0.9米。
另外,在设计自行车道时,重视保障骑车人的安全,有专门的缓冲自行车道和骑行专用道。
在设置自行车道宽度时,考虑了隔离设施、骑行速度差、停车泊位对骑车人安全的影响,并设置了安全距离。
英国《公路工程师手册》规定,双向主干线上的自行车道一般设置3.5米,双向次干线一般设置2.7米,单向线一般设置2.7米。
二、我国有关规定的分析中国公路学会编制的《交通工程手册》规定,一条自行车道总宽度为1米,如果两侧有高出地面的路缘石,那么骑车时靠近路缘石每侧的0.25米难以利用,故在车道总宽度中还应加上0.5米,即1条自行车道应为1.5米,两条车道为2.5米,以此类推。
国家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规定,适宜自行车骑行的城市和城类型定义宽度自行车道传统自行车道通过路面标志系统划分出骑行专用空间,通行方向与相邻机动车道行驶方向一致理想骑行宽度(外侧骑行边界距离路缘或纵缝的距离)为4英尺(1.2米),最小为3英尺(0.9米)在靠近护栏等物理屏障时,应宽出2英尺(0.6米),以保证最小安全距离缓冲自行车道设置缓冲区域的传统自行车道,将自行车道与相邻的机动车道分隔开。
北京城慢行系统设计说明
具体项目情况表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海淀区2018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为了创造“新北京交通体系”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慢行地区慢行xxx交通环境,打造北京新形象,北京系统完善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1) 设计依据1、北京市交管局设施处《2018年海淀大修及慢行道路交通组织变化审查会议纪要》;2、海淀交通支队《2018年道路大修慢行系统建设会议纪要》;3、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京海淀发改(审)【2018】112号。
(2)相关规范地理位置示意图 1、现况1:2000地形图;东至海淀区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西起西六环,2、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2016.05);温泉地区界,南起海淀区界,北至温北路。
本次设计所包含道路为温北路、双坡路、3、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J12549-2014);、御风路、叠风路、簸箕水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路和白家显龙山路(杨家庄路)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9疃东路,共计条道路,全长约9.37km。
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16、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1、平面设计维持现状平面线形不变,具体设计详见平面设计图。
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2、标准横断面)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维持现有机动车道宽度不变,详见横断面设计图。
)DB 11/T493.2-2007 11/T 9、《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493.1-2007);(3、路面结构设计 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超薄型彩色防滑路面路面结构:11、现行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等。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建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1.总则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2.0.2 绿道游径系统指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
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
2.0.3 绿道连接线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
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
2.0.4 绿道设施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
2.0.5 驿站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3 绿道功能与组成4 绿道分级与分类4.1绿道分级4.1.1 根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域的不同,绿道分为区域级绿道、市(县)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三个等级,绿道规划应与各级城乡规划相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3 年 12 月
目录
前言............................................................... II 1 2 3 4 5 6 7 8 9 总则 ............................................................ 1 术语和定义 ...................................................... 2 基本规定 ........................................................ 5 步行网络规划 .................................................... 8 步行空间设计 ................................................... 14 步行环境设计 ................................................... 22 自行车网络规划 ................................................. 27 自行车空间与环境设计 ........................................... 31 自行车停车设施设计 ............................................. 35
10 公共自行车系统 ................................................. 38 11 步行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 42 12 步行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协调 ................................. 46 13 其他要求 ....................................................... 51 附录 1: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编制大纲 ....................... 54 附录 2:建筑控制线和贴线率的计算规则 ............................... 64 附录 3:本导则用词说明 ............................................. 66
5
近目的地设置,以提高效率和方便使用。 4) 应特别注意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无障碍设计,以方便老人、儿童及残障 人士出行。 3.1.4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舒适性原则。 1) 在道路新建、改造和其他相关建设项目过程中,应保证步行和自行车通 行空间和环境品质,保障系统舒适性,增强吸引力。 2) 除满足基本通行需求外, 应结合不同城市分区特点, 结合周围建筑景观, 建设完善的林荫绿化、照明排水、街道家具、易于识别的标志及无障碍 等配套设施,尽量提供遮阳遮雨设施,提高舒适程度和服务水平。 3) 应与城市景观、绿地、旅游系统相结合,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与城市景 观廊道、绿色生态廊道、休闲旅游热线合并设置,尽可能串联城市重要 景观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4) 在兼顾经济实用的前提下,应考虑地面铺装、植物配植、照明、标识及 城市家具的美观性,力求体现当地环境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特质。 3.1.5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应着重处理好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优化换乘 环境,密切车站与目的地的联系,形成贯通一体的出行链,拓展公共交 通覆盖范围,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2) 市政设施、管线应结合绿化带、设施带布置,并考虑与周边环境的适应 和协调,不得影响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3) 公共服务设施应结合沿线区域的需求进行设置,并考虑与周边建筑已有 服务设施整合,避免重复,不得影响行人通行的安全与顺畅。 4) 核心商业区、活动聚集区、广场等行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应适当提高步 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标准,满足行人通行和休憩要求。 3.1.6 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并参照各地相关规范标准: 1) 城市绿道应结合城市水体、山体布置,并尽可能延伸到城市中心,与城 市公园、绿地、公共空间相互贯通,连线成网,丰富和补充自行车交通 系统,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和休闲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2) 城市绿道除休憩健身功能外,在中心城区应同时考虑交通功能,如设置 最短路径的自行车道,并与城市道路相连通,使城市绿道系统与城市步 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有效衔接。 3) 城市绿道应在铺装、街道家具、绿化景观、指示标识等方面满足步行和
I
前言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灵活、准时性高,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解 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 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 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 〔2013〕36 号)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 “切实转变 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 (建城〔2012〕 133 号)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要求设市城 市政府“组织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 “合理规划步行、自行 车道及停车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方案” 。 为科学、 规范地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 车交通系统建设,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推动绿色出行,住房 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以下简称 《导则》 )的编制工作。导则参照既有标准和规范,借鉴国外最新发展经验和国 内示范项目实践, 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提出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 原则、系统控制指标、各要素技术指引和规划编制大纲,对编制各层次城市规划 及专项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对既有道路改善、道路工程设计、城市绿道建设等 涉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相关内容,也具有参考价值。 《导则》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步行网络规划、步 行空间设计、步行环境设计、自行车网络规划、自行车空间与环境设计、自行车 停车设施设计、公共自行车系统、步行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结合、步行和自行 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协调、 其他要求等章节。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除应 符合导则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参加编写工作的主要单位是:中国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 京工业大学等单位。
II
1
总则
1.1.1 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 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战略, 指导全国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 通系统设施水平和环境品质,特制订《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1.2 本《导则》适用于各层次城市规划及专项规划中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规划指引,以及道路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指引。城市交通要树立行人优 先的理念,倡导绿色出行,积极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改善居民出行 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应建设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强行人 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切实转 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倡导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组织 城市或片区的用地功能和空间布局。 1.1.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交通 是居民出行的基本方式,自行车交通是居民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大 城市、大城市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重点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 共交通的接驳换乘;中小城市要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作为主要交通方式 予以重点发展。 1.1.4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可在全市范围内编制,也可针对重点城市功 能片区编制,编制完成后应定期修编。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可同 时编制,也可分别编制,且均应满足本《导则》的相关规定。应统筹安 排涉及步行和自行车网络、空间、环境、交通衔接相关的各类资源和要 素,需要将包括建筑前区、沿河绿化带、道路红线外沿路绿化带、城市 绿道等在内的步行和自行车设施统一纳入规划设计范围。 1.1.5 本《导则》没有规定的应按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
3
2.1.16 稳静化措施 稳静化措施是道路设计中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的总称, 目的是降低机动车 车速、减少机动车流量,以改善道路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保障步行和自行 车交通使用者的安全。
43基本规定3.1.1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安全性原则。 1) 应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使用者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安全性,在满 足安全性的前提下统筹考虑连续性、方便性、舒适性等要求。 2) 应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通行空间,不得通过挤占步行道、自行车道方 式拓宽机动车道,杜绝安全隐患。 3) 步行和自行车道应通过各种措施与机动车道隔离,不应将绿化带等物理 隔离设施改造为护栏或划线隔离,不得在人行道及自行车道上施划机动 车停车泊位。 4) 在过街设施、道路照明、市政管线、街道界面等的设计和维护中应考虑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使用者的安全,降低交通事故或受犯罪侵害的风险。 3.1.2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连续性原则。 1) 应根据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布局与两侧用地功能,结合滨水、公园、绿 地空间,形成由城市道路两侧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专用路、自行车 专用路构成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保证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的连续、 通畅。 2) 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与铁路、河流、快速路等相交时,应通过工程 及管理措施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安全、连续通行。 3) 应研究探索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穿越公园、小区以及大院的可行措施,增 强网络密度,提高连通性。 4) 在设计道路交叉口和过街设施时,应特别注意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连续 性,避免出现断点。 3.1.3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方便性原则。 1) 在既有城区改造、新区建设、轨道交通、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实施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设施布局,并可贯通周边公 园、大型居住区内部路网,作为城市路网补充,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系统的便捷路径,完善步行和自行车微循环系统。 2) 鼓励结合城市水体、山体、绿地、大型商业购物区和文体活动区,建设 步行和自行车专用道路或禁车的步行街(区) 。在城市滨水空间和公园 绿地中应设置步行专用路和自行车专用路, 方便居民休闲、 健身和出行。 3) 步行和自行车网络布局应与城市公共空间节点、公共交通车站等吸引点 紧密衔接,步行网络应与目的地直接连通,自行车停车设施应尽可能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