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论文范本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格式范文(2)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格式范文(2)推荐文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热度: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范文热度: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格式范文热度: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格式范文热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论文范文热度: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格式范文篇三:《试谈马克思主义与教化》摘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为统治“合法性”辩护的同时也面临着树立自身理性权威考验。
而理性权威的树立除了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之外,传播手段的有效性也至关重要。
传统中国社会,儒家在于民教化中有效树立了自身的理性权威,是意识形态教化成功的典范。
相比儒家的教化理念,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传道者理论研究不足、实际践行的缺失、受道者主动性的缺位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儒家教化; 马克思主义; 社会教化意识形态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狭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观念,即传统意义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广义的意识形态则是指包括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一切政治团体(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思想表达。
一般而言,学界较为关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即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研究。
马克思・韦伯在考察完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后认为儒学作为古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其实发挥了西方社会宗教的作用。
因此,马克思・韦伯将儒学称之为“儒教”。
昂格尔则进一步指出古中国的封建时期“存在一种关于价值和观念的牢固的共识”,并且,正是这种共识使得古中国能够形成一种较稳定的社会秩序[1]。
而昂格尔所意识到的这种“牢固的共识”在我们看来正是儒学思想潜移默化的“教化”所为。
无论是韦伯的“儒教”观点还是昂格尔的“牢固共识”理念,从中均不难看出儒学对古中国封建社会所发挥的巨大凝聚效力。
可以说,正是传统儒学为古中国民众构筑起了共同的“精神的家园”。
因此,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从意识形态教化的观点出发,儒学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反观当今之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现实中却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2)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2)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内容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经验与现状,提出五个方面的方法问题:正确理解列宁“三个来源”思想,从纵横两个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研究;“一源多流”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状态,只有把主流与支流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正确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问题,必须把实证方法与总体性方法结合起来;在普遍与特殊的结合中,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总体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地位;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评价,要求把“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考量结合起来,并把“有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一提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研究方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梁树发(1949-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根据对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现状的了解和本人的研究体会,有几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法问题值得提出讨论,目的在于引起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法问题的关注,展开探索,以推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一、从纵横两个方面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研究“来源”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基本精神和发展过程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要成为科学,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搞清楚,把来源考察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既不夸大历史上的某一理论、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生过的影响,也不忽略、埋没产生过影响的历史上的任何一种理论、思潮,并对其科学价值和影响给予实事求是的充分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理论来源,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的理论,而不是与其同时产生的理论。
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①,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的理论体系。
马概论文初稿
心得第一次较为深入的接触马克思,是在上高一语文课上。
那个时候我在河南省荥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念书。
语文老师满怀深情的念着那篇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的挚友,也是其一生中最得力的助手,同时也是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恩格斯撰文的。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这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也是发自肺腑的哀悼与悸痛。
是的,马克思对世人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就像爱因斯坦的思想到现在无人超越一样。
前不久在宿舍观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雪豹》,讲述二战爆发之前,周卫国在德国留学时对随从说了句你真该看看马克思的书,随从说了句,在国内这可是禁书。
周卫国说了句,这里是国内吗?这里是马克思的故乡!当时周卫国还在效忠国民党。
可见,马克思的思想,即使被禁锢,也照常发光。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及其历史实践活动的意义,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群众路线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具体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正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首先得有衣、食、住、用等物质生活资料。
这是由劳动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还是从事社会其他活动的前提;人们不首先取得生活资料,就不可能从事政治及科学文化活动;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3篇)论文预读: 摘要: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摘要: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应该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框架和教学方式;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立足现实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释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专题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旨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实践中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长久以来,“原理”课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教师难免陷入了完成知识讲解和课堂互动讨论的两难之中.如何做到既能完成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又能增加课堂互动和讨论的时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任课教师,既要认清课程性质,把握教材精神、立足课程的教学目的,又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紧抓课程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专题式教学是在理解教材和教学要点基础上领会课程精神,根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核心、综合教材内容后整合成的主题式教学方式.从高校“原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等因素出发,专题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主体条件、学习能力、认知规律的理想教学方式.一、“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突破口(一)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大学开设的“原理”课与中学的政治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原理”课需要注意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以下两个明显问题.首先,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重复.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接触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关于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法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等等.高校“原理”课中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其次,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衔接上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重复.中学的政治课主要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热爱.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宣传、说教和灌输的特点.而目前高校“原理”课依然是采用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与中学政治课一脉相承的是,两者都应该坚持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主旋律,都涉及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都应该侧重思想性和政治性,传播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校“原理”要继续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把握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中学政治课不同的是,高校“原理”课要在中学政治课基本原理讲解的基础上,更加立足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解释社会现象,解答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困惑,让大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例如,在高校“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基本原理在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教师在安排具体的专题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程重点、难点突出,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根据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的特点,要克服高校“原理”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存在的教材内容重复和教学方法重复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就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和传统教学方式.(二)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原理”课由三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课传统教学理念是立足教材体系,也拘泥于教材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独立展开阐述.“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突破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授课理念,不再对教材做全面撒网式的泛泛阐述,不再仅是对教材表面性知识的初层次阐述,而应该“抓大放小”,站在21世纪的高度,围绕根本性问题进行详细浅论,开展专题式的讲授,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而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概念和知识点,可以简单讲解,甚至让学生自学.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还应大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专题式教学中略讲的概念和知识点可以放进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自学,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专题式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突出“原理”课的方法论功能和实践功能,改变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面面俱到的灌输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教材的取舍和把握,突出重点和难点,采用专题教学,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解答学生的困惑.(三)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传统教学框架立足传统教学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开讲授.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彼此在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环环相扣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专题式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专题的设计应当充分把握教材精神和课程目标,各专题之间应当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还应具有贯通的理论逻辑,在专题内容的逻辑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考虑和设计,把握好三个组成部分间各个范畴和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在专题的选取上,要注重教材的相关性.例如,在设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历史观专题时,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教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实际运用,可以突破教材的框架,作为一个完整的专题来讲解.(四)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能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问题意识鲜明,既能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体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讲授,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除了立足课程重点、难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实际困惑形成专题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案例专题式教学、问题专题式教学、讲座专题式教学、讨论专题式教学等.如案例专题式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能生动具体地阐述观点说明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问题多方面的探讨,学以致用.讨论专题式教学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而案例和讨论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互动性,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专题式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开阔的现实视野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题式教学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时代感.二、“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原理”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有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魅力,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本质性、深刻性和思想逻辑性,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的形象和面貌.(一)专题式教学要明确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原理”课的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是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仅仅围绕课程性质、教材精神和教学目标,从感悟的启迪、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行动的引导四个方面来选择和设计专题.(二)专题式教学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虽然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从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命题(观点)、方法和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推进、浑然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相互一致、高度统一的.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专题式教学要特别注意三个部分的联系,在专题的选取和设计过程中,重点阐述相关专题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专题间的联系和贯通,凸显各自专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二是必须重视对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把握.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贯彻到全部教学过程的始终.(三)专题式教学要立足现实,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专题式教学在设计专题主题、选取教学案例、配置教学方法时,要有问题意识,立足现实,立足学生的现实困惑,重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现实问题,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这样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的闪光点和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长期从事“原理”课的教学和研究中,笔者总结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几个主要困惑.困惑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去将近170年,对当代社会现实是否适用?有何当代意义和价值?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现实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当代社会出现的许多新生事物,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力,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例如,在专题教学中以当前收入差距、“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如何处理好收入分配差距和扩大内需之间的问题.困惑二: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解释.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应该立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本质认识.任何不同的理解和解释都不能违背这个本质.困惑三:马克思是因为“仇富”才成为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吗?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可以详细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友谊,重在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信念是完全一致的,引导学生思考青年应该怎样作出自觉和主动的人生选择.困惑四:什么是共产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本质变没变?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变没变?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还光明不光明?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这一类困惑,专题式教学要立足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立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阐述中应该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突出讲解,如公民与市民的区别、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的区别、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共同体等,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原理”课专题式教学应该以问题作为教学起点和着力点,以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认同,凸显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起学生共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对“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性质为依据,注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框架,立足学生现实困惑,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主题、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原理”课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参考文献:[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0.[2]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3]鲍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71-75.[4]高宁,刘松乔.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类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69-72.[5]庄文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49-53.[6]叶启绩.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与整体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6-36.[7]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修订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11-15.。
马概论文
简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我们已经上了两个月,将近大半的课程了,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的淡化,大部分同学不能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种现象不仅我们学校存在,也普遍存在于全国其他高校。
中国社科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不容乐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定程度上表明需要更多的方法和途径树立、提高、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课堂内容应兼顾两面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对立统一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也存在着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存在着正面和反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告诉我们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认识事物的正面也要认识事物的反面。
我们的课堂上过分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正面性,而部分同学则过分的夸大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之处,这都是不利于我们正确的学习、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
我们需要树立、提高、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青年学生普遍存在叛逆心里,你越肯定对的事物他就越要证明这件事物的错误、不足之处,鉴于这个原因,我建议课堂上课适当穿插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之处,对不足之处做出解释,然后再举例说明这些不足之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小部分并不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或者老师提出网络上有些扭曲的观点,让同学们反驳这些观点,在反驳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举办各种形式的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活动要树立、提高和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需要让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提高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提供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动力。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需要举办各种形式的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活动。
何种形式呢?除了平常的征文比赛、青马班培训等外,可以借鉴校内的一些社团活动,其一:举办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辩论赛,同学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会养成以辩证的眼观看待问题,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
马概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用马克思相关原理理论分析大学生作息时间与宿舍卫生问题年级专业: 2012级财务管理(8)班学生姓名:学号: 126718024完成时间: 2014年5月8日成绩:指导教师:胡智轩福建.福州.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用马克思相关原理理论分析大学生作息时间与宿舍卫生问题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整体与部分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质变与量变的观点、价值观、科学技术的两重性特点等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谈谈大学生宿舍生活之卫生问题。
关键字:宿舍;卫生;大学生 ; 作息时间快学了一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让我获益良多,尤其是老师上课时结合实际讲学更是把课本的知识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对于理论结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我们具有重大影响。
其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并不会那么的枯燥无味,它所诉说的道理深深地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我认为它充满了很多生活上的哲理,无论是老师授课还是那些过于社会上的实际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来到了大学里大多数的学生都远离家乡远离自己的父母亲,所以宿舍就是我们这四年的家园。
宿舍不仅是个休息的地方,也是一个使人心蜕变的地方。
高中那种紧张而忙碌的生活瞬间被吹到九霄云外。
取而代之的是轻松而又自由的日子。
但是,学生住宿管理不力,加上有些学生日常作息时间混乱,于是在一些宿舍形成这样的怪圈,4人一间的宿舍和6人一间的能一样挤,多出来的几平方米都堆着垃圾;厕所间长期不清洗,臭不可闻,学生宁可憋到教学楼去上厕所,宿舍的厕所成了垃圾间;有学生笑谈,住得挤是堆垃圾的地方不够;住得不挤,也会被垃圾堆得挤。
一、用整体与部分的观点分析大学生宿舍生活之卫生问题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整体与部分两者的关系,整体是事物的各内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而部分是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正如我们宿舍四个人一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大二必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经过一学期短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在我心中,以前我有我自己心中的一个社会主义,我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公平。
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这都是一个过程。
这需要我们的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等待去创造。
可能或者说是一定,作为社会主义的创造着和建设者的我们是看不到社会主义完全建成。
因为真需要时间的积累,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众多因素全面的进步缺一不可。
虽然我们看不到那一天的来临,但我们的子孙会看到的。
跑在奋斗的路上也是一种幸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深化对人力资本观的认识论文摘要: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派别,其理论和观点极具价值,并为现代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但是其理论以服务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带有西方社会的特征,具有明显阶级性和局限性。
所以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人力资本观的认识。
以更好地运用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及其意义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派别,最先出现于战后的美国。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早的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出了全新的解释,是人力资本学说的奠基者和第一创始人;贝克尔则为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全资本的概念应该包括人、物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
它促进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它使人们认识到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高度互补性;它促进了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普遍提高;同时它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理论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支撑点。
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现在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的客观事实[31,其理论和观点极具价值,并为现代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人力资本理论毕竟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它在反映社会生产的同时,有立足于西方社会经济关系的特点,以服务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
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必然带有西方社会的特征,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
马克思论文5则范文
马克思论文5则范文第一篇:马克思论文有尊严的活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会摘要:温家宝总理在解释“尊严”的涵义时说,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人民,就是每一个人。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
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不仅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和重要方法,而且给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尊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这是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的一句话。
同样的话,温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过。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家总理两次提到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这句话让人不由得眼睛一亮。
尊严,《辞海》解释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而温总理认为“尊严的活着”有三层含义:第一,“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 第二,“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 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我们要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总之,在物质需求和社会权利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个人能够凭借自我意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为“有尊严的活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也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这就是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形成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组织起来的联合体,个人真正地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类彻底地获得了解放。
纵观历史,人类为了摆脱被奴役的生存状态,获得相对的生存自由,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
马克思主义论文15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1500字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1500字)8、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答:几天前,全世界数不清的媒体都在炒作这条新闻:“世界人口已70亿了,不得了!”于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们都跳出来,大谈世界人口论。
而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人口普查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
大陆是1339724852。
近十年年均增长率0、57%,男女性别比例为105.20:100??那么,到底人多了好,还是人少了好?我们到底应该紧张还是淡定?这是个哲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对人口因素给出定义:人口数量、构成、分布、密度、质量(健康以及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变化规律。
人口是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具有自然的生物属性,它既是社会生产中的劳动者,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着。
人类自身的生产、再生产数量多少、增长快慢、质量和分布状况等对社会发展都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一,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为生产提供劳动力资源,是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承担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数量和一定的素质(体质和文化素质)的人,会形成劳动力资源的缺乏,就无法大规模的开发自然资源,开展经济建设和不断扩大再生产。
人口过多超过了生产资料所能容纳的限度,多余的劳动力就不能发挥作用,同样也会影响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从而负面影响社会的发展。
第二,人口的增长状况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比例关系,只有控制好这个比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否则,当生产满足不了人口的消费和就业等需求,就会造成一些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发展。
第三,人口的构成和分布状况以及人口质量高低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人口比例合理化的另一个体现即为人口分布合理。
现在的中国,经过了快速崛起的过程,逐渐进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都能看到近十年、二十年中国已经从一个后进者成长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强大群体,城市的发展、街道的变化,甚至你我的饮食、衣着、娱乐媒介都日趋国际化,可是,繁华背后,我们也看到,仍然有那么多的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各种慈善机构、慈善行为不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应把握深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篇一浅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专题教学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突出地面临着教学内容多、授课时间短的问题,按章节讲授教材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教学专题教学容易抓住重点和联系现实,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兴趣,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实效性的一种尝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应把握深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必要性问题专题教学法是一种非常规的教学方法,它一改以往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章按节讲授教材的传统,主要是教师结合社会、学生和教材实际选定几个主要问题,围绕这几个主要问题,分教师分专题进行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体现着这些年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就,但也面临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等问题,而专题化教学则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实效性的一种尝试,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1.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的需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阶段,即“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跟着教学计划走,围绕教材转,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锁定在课堂上”,[1]以教科书的章节乃至每个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失去了自主性、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使学生理解、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考核上仍以期终闭卷考核为主,这虽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但容易导致学生走入“为考而学”、“为考而背”的应试教育的误区,无法达到通过考核强化“两课”教育功能的目的。
马概论文
马概论文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10-6班姓名:学号日期:2011年12月15日功利与道义,孰轻孰重?内容提要:朱熹曾经说:“存天理,灭人欲”。
就是要把道义放在第一位,把功利放在第二位。
道义是做人之本,没有道义,就会被人远之;唯利是图,乃小人也。
所以说这个先后顺序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当我们纵观历史,放眼现今社会,到底是功利第一还是道义能被放在第一位呢?宋朝的李新说:“廉吏十一,贪吏十九。
”[1]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曾说:“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其实是一部贪污史”。
的的确确,哪朝哪代,谁敢说没有贪污案。
刘泽华与王兰仲的《论古代中国社会中的贪污》称“西周时已有贪污受贿的记载”。
《汉书·田延年传》: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唐代宗时宰相元载专权贪污,大历十二年三月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逮捕元载、王缙二相于政事堂;庆历四年,环庆路都部署兼知庆州滕宗谅因任意使用“公使钱”馈遗游士、犒劳民兵,结果被弹劾,谪守巴陵郡;嘉靖四十四年,严嵩、严世蕃父子倒台时,《明史》称,抄出来“黄金可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他珍宝服玩所值又数百万”;清朝和珅,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首贪,所积累财富竟然超过清政府15年来的财政收入总和;等等此类的贪污案件数不胜数。
他们的道义和在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应该说何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该怎么办呢。
在面临蝗灾,黄灾,水灾,旱灾等各种天灾时,百姓流离失所,没有食物充饥,夸张的又饿殍千里,方圆几百里之内不见人烟,百姓粮食颗粒无收,却还有繁重的苛捐杂税,一些贪官却还不放过此机会,更是将政府拨下来赈灾的灾粮灾款大部分收入囊中,道义何在?撇开贪污受贿,说说奸佞小人,又有哪朝哪代没有奸佞之臣呢?大凡奸佞之臣,无不是善于浮夸、工于骗术之徒。
明明是大灾之年,他能说成是喜获丰收;明明是天下骚然,他能说成是国泰民安;明明是丧师失地,他能说成是所向披靡。
为了升官发财可以把清正廉明的官员说成是大贪官,是叛逆之贼。
马概论文-1
哲学源于生活摘要:有一次,我的卡丢了,我以为会像前两次一样被别人还回来,就没去挂失,结果最后卡还回来了,可是卡里的一百多块钱没了。
通过这件事我了解到,不是每个人的世界观——金钱观都健全,知道什么是自己的。
关键词:世界观;价值观;唯物辩证法正文:这件事本质上是由于时间观不同所引起的。
一、世界观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类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对于钱这种物质,大部分人对它的态度相同,在意外之财面前谁也不能免俗,做到视金钱如粪土。
对于从天而降的金钱没有多少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拾金不昧。
拾金不昧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正确认识物质认识世界的世界观——金钱观。
一个人对金钱观的认识如何决定了他在金钱面前的态度。
如果我能认识到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拾金不昧,如果那个捡到我卡的人拥有正确的金钱观,那么我就不会损失一百多块钱。
而那个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他的金钱观不完善,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
他的思维被金钱这种物质所决定,是唯物主义者,以至于他看到金钱只想据为己有,无论是不是自己的。
但是,为什么有得人能做到拾金不昧,而有的人却不能呢?二、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什么是联系?作为一个普通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亲情关系是人类固有的联系。
孩子的金钱观往往与父母相同。
马概论文
经过了半学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执政党,加强对执政党的建设对我过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
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涣然一新了。
”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
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马克思主义主体观:明确了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与发展归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更进一步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也就是说,历史活动不仅要以人为主体,同时还要以人为目的。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同时,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主体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
马概论文
学习体会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使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等发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使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等发面产生的影响。
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学习,是我认识到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认识世界应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我们正确践行一切活动的基础。
因此,在社会实践、工作、生活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
正确的人生观决定着我们实践的方法。
因此,我们应当尽早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实现自我价值与抱负做坚实的基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马概论文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关键词: 科学技术双刃剑造福人类资源再利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根据我国的发展背景,我们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既要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又要控制资源的使用情况。
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我国要发展,就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排放大量的污水,废气,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比如说克隆技术的诞生,如果用的正当的话,可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可是一旦管理不当,甚至会危害人类的生命。
比如说克隆技术的诞生,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危害呢?对此,美国广播公司(ABC)曾做过一次关于克隆人民意测验,结果表明:87%的人反对进行人的克隆,82%的人认为克隆人不符合人类的传统伦理道德,93%的人反对复制自己,53%的人认为如果将人的克隆仅限于医学目的还是可以的。
可见,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的诞生,不一定会造福人类,这要看用的人如何利用这项技术。
当然,科学技术大多数是造福人类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重复使用率。
另外,我们可以开发新型能源,比如,风能,潮汐能,等等。
除了开发新能源,我们也可以把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垃圾发电,提高资源的再利用,既能减少环境的污染。
再者,我们可以在工厂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把工业中排出的废气通过过滤,最后形成对环境影响不大的气体。
所以,我总结出了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1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结业论文
2017年春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结业论文论文题目:偶然与必然的论述学生姓名:张淇专业班级:工学08—IV类四班项目重复率观点论证论据实践价值语言论文得分得分%偶然与必然论述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实践。
以实践的观点看历史的必然和偶然,可以把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深入到历史深处。
从宏观的社会形态入手,在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中找出历史的必然和偶然;并着重论述了"人"的因素在历史中体现出必然和偶然,肯定其积极能动的意义;顺其自然导出诸如朝代更替、战争等历史事件,一步步阐释历史。
关键词:人偶然必然生活中总充斥着统一而对立的事物,就像必然与偶然这两个因素,它们总是互相牵扯,一同出现,它们的关系看似单纯,其实存在着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
而且世界上有很多名人,是由于一些十分巧合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而出名的,或许有些人对他们撇了撇嘴:不过是一些偶然的情况被他们碰到了,假如我也遇到那种情况,我也可以像他们同样成功的。
但是,当偶然出现时,有多少人可以抓住机会,又有多少人可以判辨其中包含的价值呢?放眼世界,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吧。
地理书中我记得有这么一则故事:地理学家魏格纳有一天由于生病住院,而且他的病床前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幅世界地图,某天早上,魏格纳起床后偶然间看了眼地图,突然发现,非洲大陆板块与美洲大陆板块的凹凸处看起来好像切合,这使他兴奋不已,然后通过这个偶然的发现,他猜测着这两块大陆在以前是否是连在一起的呢,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分裂成现在的两块大陆呢?事后,魏格纳通过长期的分析和推测,最终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虽然这一学说后被证实不完全对,可是”大陆漂移学说”发现了陆地板块挪动的事实,创造了人们从全球视角去探究地壳运动的先河。
魏格纳虽说是偶然发现,但是若不是通过他长期的钻研和努力,加上他过人的思维能力,又怎么会有如此的成就呢?难道不应该说他的发现正是必然因素所趋吗?萨克斯管的发明者是安东尼.萨克斯,他精心钻研发明的萨克斯管刚问世时,人们对其嗤之以鼻,后来终于争取到了演奏的机会,却意外将其摔成两半,他勉强上台表演,抱着铜管几欲掉落的萨克斯坚持演奏,又由于无法翻看乐谱而好多次重复吹几个长音,竟然收到了奇效,演出大获成功,萨克斯也一举风靡全球。
马概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学习论文:试问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专业班级:园林1502B姓名:李荣昌学号:1538110227试问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的认识是科学是“历史的强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
这个精辟论断也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并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最重要因素。
所谓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而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主体活动的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也有着利与弊两个方面。
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此即我们的众多学者常常所说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缘由或依据。
为什么会出现“异化”呢?科技中的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或基础科学) 本质上是非功利的,它不仅揭示了事物具有的确定的属性、规律,要将其变成现实,须经主体能动的选择,科技之所以会产生双刃性社会效应,是由人类自身和一系列社会因素造成的:第一,价值观的偏差:作为合目的性的科技活动,是同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利益相联系的,对科技的极端效益至上的功利主义利用,导致科技的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失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日益分离,使人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但这决不是科技的罪过;第二,认识上的局限性:在一定条件下,受实践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整体性联系的认识不足,往往陶醉于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欣喜之中,忘却它给自然带来的不良后果;第三,社会因素的制约:受特定社会关系制约的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它对社会起到的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关键在于谁在使用它,做对谁有利的事情。
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精品文档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小编整理了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欢迎阅读!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一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女性的解放思想,通过探寻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及解放途径,以实现两性的平等即女性真正意义的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女性解放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被誉为女权主义流派三大家之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其阶级分析法审视和研究妇女问题。
将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兼收并蓄的汲取其它女权主义流派的进步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中异军突起。
其世界性的影响延续至今,堪称一股名副其实的国际化思潮。
一、概念与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 年代。
其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是一种女权主义思潮,也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对女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世界女权运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为一个女权流派,泛指带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女性思想中1 / 18精品文档汲取营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学说进行关于女权话题的文化建构。
作为一种女权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及所受的压迫,借鉴马克思的阶级、异化等概念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形成了带有明显的马克思话语的女权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把女权主义的人文关怀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结合起来。
其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依据,考察、分析、解释女性问题,阐述女权主义的观点,进而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妇女的丑恶现实进行抨击。
它强调消除妇女压迫必须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只能通过共产主义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伊莱? 扎莱茨基、海蒂? 哈特曼和英国的朱丽叶? 米切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内容摘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应该做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实践认识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经过长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认识到马克思思想对于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乃至这个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们的思想收获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也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洗礼与沉淀。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且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首先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王明所犯的教条错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仿佛还在昨天。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国外其他国家行的通,但却并没有把中国真正走上那独立之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且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理
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产生于实践中,也在实践的过程中过渡到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论只有回归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而实践也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在了解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实践能顺利进行。
中国无产阶级的在中国实现无产阶级的正确思想带领中国人赶走了列强,把中国带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天地。
错误的认识指导,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由于中国领导者的错误认识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
从时间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得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也普遍体现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
单就我们学习来说,我们通过我们自身从社会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系统科学的教育,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由我们将其应用至工作中,实现认识的再次飞跃。
认识源自实践,我们对一个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必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的。
而实践也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目的无非就是能更好的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观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也就是说,处理一切事情,都要从事实出发,都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都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实际行动,而不是从理论、想象出发,来决定我们的实际行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是我们作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根本立足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在真理中不断实践发展而来的。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在探索前进,这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想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也普遍体现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
单就我们学习来说,我们通过我们自身从社会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系统科学的教育,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由我们将其应用至工作中,实现认识的再次飞跃。
认识源自实践,我们对一个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必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的。
而实践也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目的无非就是能更好的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因此,在校时间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磨练了我们的意志,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让我们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通过实践中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实践中展现当代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