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初中化学课程内容为基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分布、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以及元素的周期性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如元素、化合物等,但对原子的结构了解较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教师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知识点。
(2)掌握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了解电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性规律,并能运用周期表查找相关信息。
(4)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类比、归纳等方法,自主发现原子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2《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2《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是什么?
-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系?
-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对化学研究有何意义?
6.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解释某个现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上的偏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方法、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讨论和练习过程中的感悟。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
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掌握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对不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3.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能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应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提问,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并介绍它们在原子中的作用。
2.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通过公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解释其计算方法。
3.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化学之原子的结构》:提供关于原子结构的详细介绍,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模型》:通过3D模型和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的结构实验》:介绍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电子散射实验和原子光谱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原子的结构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原子的结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和原子的结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提出疑问,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需要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原子模型等,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可以参与科学讨论和学术竞赛,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如制作原子模型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5.互动性和参与性:邀请学生上台用粉笔圈出重点和关键词,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设计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填写答案,增强互动性;通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导入新课,如“消失的硬币”。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充满气体的透明玻璃瓶中,密封后,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消失,硬币也随之“消失”。引导学生思考硬币去哪了,从而引出原子结构的学习。
2.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种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但在微观层面的原子结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原子核、电子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之间的关系可能感到困惑。此外,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有待提高,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理解还不够充分。
教学活动: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环保意识。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结合环保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研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原子序数、原子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滁州市南谯区常山初级中学唐奎斌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构成有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2.知道这些微观粒子在层次、电性、电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构建微观模型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方法;2.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探究,初步学习归纳和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以及原子不带电的原因,培养微观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介绍各位科学家的成就,培养科学严谨、勤奋笃实的研究精神;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的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3.通过观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培养爱国主义精神;4.通过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5.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归纳结论,培养合作精神;6.通过学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培养唯物主义思想。
2学情分析1. 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在前面两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节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知识,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难以理解;2.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原子的构成已经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3.学生学习这节课存在的困难:学生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大多数学生对原子的理解是实心球体,对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带电量和电性的知识主要靠记忆,对这些粒子的层次关系缺乏认识;4.本节课要解决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原子中各粒子的曾次关系。
本节课就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5.学生的情感态度: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感兴趣的未知领域有渴求探索的欲望,本节课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三单元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能解释原子不带电的原因,知道原子内部各粒子间的关系。
2. 知识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微观的讨论,归纳出原子的结构。
(2)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交流,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 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 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2. 教学难点:原子各粒子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1.利用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物质表面结构,进而推断原子的排列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运用数学工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原子结构的理论。
2.运用模型和比喻,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指导学生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运动。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和示意图,解释原子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并能从中获取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信息。
3.撰写科学小论文: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原子结构相关话题,如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4.家庭小实验:
-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实验要求安全、环保,鼓励家长参与,共同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
-教师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的神奇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意识到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参与环保活动,提倡绿色化学。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原子的概念、电子结构和原子核结构等基础知识。
通过研究本单元,学生可以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其性质,为进一步研究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掌握电子的分布规律和电子层结构-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能够用简单的模型表示原子结构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结构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如铜、银、水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引入原子的概念:通过图片和简单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原子的组成和性质,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4.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明确原子的定义和基本结构。
第二课:电子的分布规律和电子层结构1. 复:通过复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引入电子的概念:向学生介绍电子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强调电子在原子中的重要性。
3. 演示实验: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展示电子的分布规律和电子层结构。
4. 学生实践: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电子的分布规律,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讨论和总结: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电子层结构的规律。
第三课: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1. 复:通过复前两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概念和电子结构的理解。
2. 引入原子核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原子核的概念,以及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重要性。
3. 组织实验:教师组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4. 学生实践: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加深对原子核的理解,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讨论和总结: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第四课:用模型表示原子结构1. 复:通过复前三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和原子结构的理解。
2. 引入原子模型: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原子模型,并讲解其特点和局限性。
3. 学生实践:学生使用模型工具,自行制作简单的原子模型,用以表示原子结构。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原子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无限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原子内粒子关系:教师通过模型和多媒体,讲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
师: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维持原子的稳定。而中子则起到调节质子之间斥力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表示?
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难以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原子的组成及粒子关系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指导。
3.课堂交流: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强调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原子的构成》教案《原子的构成》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对于原子结构的学习,设想采用以下策略:
a.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模型等,直观地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b.结合生活实例,如半导体材料、原子能等,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定义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中原子行为的解释。
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尤其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运用原子模型解释化学反应。
2.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b.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c.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模型代表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学生回答,引出原子结构的概念。
2.分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3.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讲解周期性规律及其应用。
4.结合实例,解释化学反应中原子行为,引导学生运用原子模型进行思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b.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有哪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 教案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从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中学习原子的基本构成;2.通过对几种原子内含各粒子数量的观察,总结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前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运用对比、归纳、总结规律以及适当的比喻等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学生学习观察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四数相等原则、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画三、教学方法科学史辅助、问题启发式教学四、课前准备PPT辅助课件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割的,但原子是不是真的不能分割呢?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研究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们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让我们重走一遍科学家们走过的路。
投影:原子理论的产生1.古代原子学说创立——古希腊德谟克利特2.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意义发现原子量,原子具有了可用数量来表达的特征(2)局限视原子为绝对不可分割、没有内部结构的终极粒子。
3、原于结构的发现英国的约瑟夫·约翰·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西瓜原子模型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及质子——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核式原子模型德威克(卢瑟福的学生)发现中子思考:为什么有大部分α粒子直接通过?为什么小部分发生了偏转?为什么极小的一部分被反弹回去?让我们自己阅读53页第二段寻找答案。
投影: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讲解】从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就想这幅图,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核外电子在直径约为10-10m的空间做高速无规则运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得到的信息是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原子核核外电子-1质子+1中子0荷,中子不带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6.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拓宽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内粒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
2.强调重点和难点: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提醒学生注意理解。
3.感悟与收获: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化学知识的感悟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电子排布规律。
3.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3.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加强对原子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一道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能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3.查阅资料,了解一位在原子结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简介,介绍该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