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白“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5页,启发其自己找出地形图中各成图要素的构成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钓鱼岛是我们国家的神圣领土,有位爱国人士要出海保卫钓鱼岛,把五星红旗插到岛的最高处,出发前搜集了一幅钓鱼岛的地形图,这下他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帮助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二、课前复习1 地图的三要素是那些2 1:40000和1:600000谁的比例尺大?谁表示的范围大?谁表示的范围更详细?三、教授新课首先请大家先自己阅读课本24——26页文字,并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1、海拔和相对高度(1) 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1)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做,把海洋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

(2)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

(3)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形部位是。

过渡:不错,刚才大家预习的效果很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再更加详细的探讨一下,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板书:一、会读图上的高度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电脑出示动画:地面高度的测量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地形图的判读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2.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学准备】山体模型、实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1.海拔和相对高度。

生: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展示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请同学们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个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2.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学会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海拔的高低。

师:展示等高线的绘制。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个地点的高低。

师: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分布疏密的关系,教师展示结论。

4.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5.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读。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能够正确把握地形图上的地形特征和地貌结构;3.学会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性质和地貌演化过程;4.提高掌握地形图的解析能力和测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既是地形学的重点,又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能够准确识别并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2.认识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3.提高测量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是用国际符号制图法,按照规定比例绘制的地面形态图。

2.地形图的结构在地形图上,按照规定比例绘制了地面形态、河流网络、山地、边坡和地质构造等不同地形特征,这些特征都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

3.识别和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图案、颜色、及地势等信息,来确定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如河流网、河流、湖泊、丘陵、山地、平原等。

4.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地形图上的地貌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

5.提高测量能力地形图上的距离和高度都是以比例的形式表示的。

因此,为了能够测量地形图上的距离和高度,我们需要掌握比例尺和高程图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示范讲解、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解析和测量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学生的测试表现在本节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表现评判其识别和描述地图上地质要素的能力、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测量能力等方面。

2.学生的评分学生在完成测试后,老师将针对其测试分数进行评分。

同时,老师也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解析和测量能力等因素,来评估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素材1.地形图(包括区域地形图和详图)2.比例尺和高程图3.测量工具(包括尺子、放大镜等)4.相关教材(地理学、地质学和地形学等教材)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导论》2. 《地貌学简史》3. 《地质学基础》4. 《地形学:从过去到现在与变化》5. 《地形学教程》八、教学总结本节课程主要是介绍了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同时,还介绍了识别和描述地图上的各种地质要素、认识与掌握地貌结构和地貌演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测量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技巧,培养学生从地形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从而提高学生对地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从地形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地形图中获取地理信息。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形图的判读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用于课堂展示和练习。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地理知识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地形图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地形图?”让学生分享对地形图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讲解这些符号的含义,让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地形图案例,让学生尝试判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之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分析判读的正确与否。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坡度等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的认知也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判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存在一些疑惑,需要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知道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地形图的能力,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坡度等特征。

3.培养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

2.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坡度等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形图的判读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展示。

2.准备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3.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幅图展示了什么地形?你能通过这幅图判断出哪些地形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形图的判读。

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介绍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坡度等特征。

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指出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和解题经验。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方位的判断、比例尺的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地形图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尺、方位等,但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应用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形图、比例尺、方位指示器等。

2.教学资源:相关案例、视频等。

3.学生准备:预习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入本节内容,指出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特点,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

同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如通过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地形符号等判断地形的高低、险峻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判读,如判断某一地点的方位、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等。

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案标题:地形图的判读教案目标:1. 使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 地形图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地形图中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形图样本(包含不同地理特征的地形图)。

2. 投影仪和屏幕。

3. 白板和彩色笔。

4. 学生用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理学习中的地形概念,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地形图,并让他们谈谈对地形图的认识和了解。

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10分钟):1. 使用投影仪将地形图样本展示给学生,并解释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河流、湖泊等。

2. 逐个解释地形图中常见的符号表示,并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记录。

示范地形图的判读方法(15分钟):1. 选择一个地形图样本,向学生展示如何判读地形图。

2. 从地图上选择一个地理特征,如山脉,解释如何通过等高线判断山脉的高低和陡峭程度。

3. 继续选择其他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等,解释判读方法。

学生练习地形图的判读(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份地形图样本和一张空白地图。

2.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地形图样本,将地理特征标注在空白地图上,并写下自己的判读过程。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帮助理解和纠正错误。

地形图的应用和意义(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图的应用和意义,如军事作战、城市规划等。

2. 讨论学生对地形图应用的案例,并引导他们思考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到一份地形图样本,并尝试进行判读。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地理实地,观察和判读真实的地形。

1.4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1.4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第四节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自学互研生成能力活动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自主探究】1学生观察书本P25页图1.36,思考图上有什么方向标闭合的曲线线上标有数值等2课件展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生注意观察并读课本P24内容及图1.34,图1.35,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什么意思2想一想相对高度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什么是等深线等深线上的数值有什么特征表示什么意思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3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

4等高线上的数值是海拔高度数值。

5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等深线。

等深线上的数值一般是负数,表示在平面以下深多少米。

4学生仔细读课本P25页图1.36,归纳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填入下面表格中。

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示意图等高线图表示方法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等高线弯曲部分凸向低处等高线弯曲凸向高处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起地形特征四周低,中间高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凸出处,称悬崖或陡崖【合作探究】1同桌合作,利用书桌上的书本叠起来,模拟山体的不同部位及等高线的制作原理。

2观察书本P25页地形实体图与等高线图,讨论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坡陡,等高线密集;坡缓,等高线稀疏。

3观察等高线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思考它们有什么规律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都是相等的该数值叫等高距。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案名称:地形图的判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地形图的解读方法。

3.能够根据地形图判断出对应的地貌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入活动(5分钟)1.展示一幅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询问学生对地形图的了解程度。

2.引导讨论,让学生说出地形图中可能包含的信息和特点。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地形图的定义和特点:地形图是以等高线、阴影和颜色渐变等方式表示地表地貌的地图,可以反映出山脉、平原、河流等地貌特征。

2.讲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等高线、阴影和颜色渐变。

3.示范解读地形图的方法:观察等高线的距离、形状、分布情况,以及阴影和颜色的变化,来推断地貌特征。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发放地形图的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查看地形图,并根据地形图回答问题。

2.指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理解等高线之间的间距代表的高度变化;观察阴影和颜色的变化,推测出地形的起伏和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图上的特征,比如山脉、河流、平原等,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对地形图的解读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2.梳理出地形图解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总结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形图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让学生尝试使用其他地形图解读工具,如地形图软件、地形模型等,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和应用。

2.组织学生前往户外进行地形图实地解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地形图解读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地形图,写出地貌特征的判断和解读,并提供相关理由。

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听讲和接受知识。

2.可以通过展示多个不同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对地貌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3.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实地解读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地形图的判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标志物;2.掌握地形图的常见符号及其含义;3.通过练习判断地形图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标志物;2.地形图的常见符号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通过练习判断地形图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出示一幅地形图,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图,以及地形图和其他地图的区别。

引导学生探讨地形图的特点。

2.讲授(1)教师向学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地形图是描绘地球表面地势高低,地貌特征及水系等地理实体分布的地图。

它是通过使用一系列标志物和符号来表示自然地理要素。

(2)教师向学生展示地形图上常见的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如:山、河、湖、洞穴等。

(3)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讲解如何判断地形图上的要素。

比如:通过颜色判断地势高低,通过线的形状判断河流的宽窄等。

3.示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形图,并向学生示范如何判断地势高低、河流宽窄等要素。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学习如何通过符号判断地形特征。

4.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地形图题目。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和符号,判断地势高低、河流宽窄等要素。

(2)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进行纠错和指导。

(3)随机抽查学生回答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5.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地形图的特点和判断方法,重点强调地形图的使用场景和应用价值。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地形图的判断方法和常见符号,写一份小结。

五、教学反思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通过判断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地形特征和地理要素的分布。

本节课通过导入、讲授、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然而,实践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和符号,帮助他们建立起准确判断的直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一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地形图的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地形图,向学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峰、山谷、高原、平原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种类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地形图判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地形符号的理解、地形名称的记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种类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和应用,地形名称的记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地形图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形图,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

2.准备地形图的绘制材料,如纸张、画笔等。

3.设计地形图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地、平原、高原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种类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形图,判断地形名称。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3.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4.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2.举例说明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组织调查本地区地形特点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2.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生活、经济的关系。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教材,查找相关资料;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课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但是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最近,近郊旅游升温,小A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涪陵北山坪游玩。

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涪陵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一)读地图上的高度教师: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电脑出示动画:地面高度的测量。

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闯关题(第一关):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二)绘制等高线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基本概念。

(2)学会从地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的高低起伏。

(3)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
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一)自学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1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8844.13米”指的是什么高度?(海拔高度)。

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穆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三)等高线地形图
1、什么叫等高线?
2、理解等高线: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

师问:大家知道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3、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小组共同探讨,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四个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等深线什么是等深线?等深线的高度值一般为负值。

(五)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

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上准确指出山地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

2、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分层设色地形图
(课件展示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

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各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特征。

(七)地形剖面图: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三、知识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是哪种地形。

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1、时下流行的蹦极运动在()部位进行。

A、山脊B、山谷C、鞍部D、陡崖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3、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是,选择的高度是()
A 、海拔B、相对高度C、两地间的高度差D、相对高差
4、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并求出A、G两地的相对高度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与不足
六、教学反思
地形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地形模型,化难为易。

本节课教学中,地理概念、地形名称和地形空间分布等知识较多,教师通过采用读图指导、模型演示、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并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