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月塘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诵读欣赏(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词三首,体会诗词中精美句子的妙处。

学习诗词运用想像表达情感世界的手法。

2、运用诵读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及审美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热爱我国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诗中感情。

2、经典诗句鉴赏,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一、初读,通诗意。

1、导入: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典诗词无疑又是光前裕后的璀璨明珠。

熟读这些古诗,可以增知识、冶性情、养神气、净心灵,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同学们背了不少古诗词,谁能给我们背几首?鼓励学生各显神通,积极背诵自己掌握的古诗词。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请同学们分别读一下这几首诗。

(2)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次北固山下”中的“次”:万籁:钟磬:唱黄鸡:3、自由读: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并分别说说诗的大意。

二、熟读,会意境。

1、引导学生再读诗词,深入领会诗词的意境。

2、意境,就是通过读诗所领悟到的“眼前有画,心中生情”的一种境界。

同学们分别说说你都领悟了哪些境界?三、诵读,赏妙句。

1、充分肯定学生的领悟以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说明理由。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配乐诵读教师先示范读,学生用心听,再跟读。

四、小结吟诵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

这几首诗都是故事中的名篇,“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饱含哲理;“曲径通幽”让人浮想联翩;“铜雀春深”充满思辨;“流水能西”令人乐观向上。

请同学们尽情吟诵这几首诗,进一步领会是个所描写的境界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至背诵。

第二课时泰戈尔诗三首一、情境导入1、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诵读欣赏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朗诵技巧,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感情。

2.欣赏诗歌巧妙的构思,体会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点。

3.学习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丰功伟绩。

•重点:学习诗歌的巧妙构思。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柯岩,女,满族,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女诗人。

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原名冯恺。

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被誉为屮国的“教育诗”。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籁(lai)钟磬(qing)圻(chP)涕泗(si)• • • •谷sui (穗)gOu(篝)火lido(辽)阔qidn(乾)坤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自然界的各种声音C籁,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声音。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指战乱。

4.整体感知。

《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作者深情地反复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不仅表现了在那种特殊的年代里亿万人民的心声,更体现了人们面对时代转折复杂的思考。

周总理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遍布祖国的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以至每个地方。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更直接地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真挚感情。

5.课文结构分析。

《周总理,你在哪里》全诗共九节,根据每节的内容,我们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_部分(第1节):呼唤周总理,倾诉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Z情。

第二部分(第2~8节):写寻找周总理,展现周总理的不朽业绩和光辉形象。

第三部分(第9节):倾诉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深情。

合作探究问题一: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完成下列问题。

1. 诗歌的题目“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你”为什么不用“您” ?因为是呼唤寻找,用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显得人民怀念与总理亲密无间。

如果用“您” 只能表达对周总理的尊敬,达不到现在的艺术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学会联想想像,赏析诗歌的佳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一、填充①《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代诗人;《登某某楼》作者,字,是代大诗人著有《》。

②曲径通幽处,。

③,乾坤日夜浮。

【目标展示】l.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运用联想,想像进入诗歌的意境。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对总理的崇敬之情。

【新知研习】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1.作者简介。

2.解题:破山在今某某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某某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3.反复诵读。

指名朗读,教师X读。

4.讨论问题:(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诗人在清晨登破山,游兴福寺,旭日初升。

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这两句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最后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七子之歌一》教案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七子之歌一》教案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目标设定: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七子之歌》。

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先生深挚的爱国情怀。

2、借助对《七子之歌》的诵读欣赏,学习诵读欣赏的一些方法: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尽量地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融为一体;可以感受诗歌的形象,寻找适合这个形象的朗读;可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求得能创造情境的朗读;可以品位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求得呈现诗歌深层美的朗读!步骤安排:一、布置预习:1、查工具书认清生、难字词。

2、提出在自读中产生的问题。

3、搜集《七子之歌》中“七子”的资料。

二、课前入境:上课的正式铃响前几分钟,循环播放年仅七岁半的澳门小姑娘容韵琳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领唱的《七子之歌•澳门》。

三、课堂进程:(一)知人论事:同学们听到的歌声,曾经牵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也打动了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

这歌的名字叫——《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诵读欣赏《七子之歌》!同学们知道吗?《七子之歌》的曲子是作曲家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着歌词,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的。

使作曲者如此动容的歌词,它的作者叫——闻一多。

闻一多是谁?同学们能不能一下子就说出他在插图上的位置?——对!左下方!在面容狰狞的侵略者和阴森森的刀枪的左下方,这一位面容憔悴而目光坚定的,就是我们的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为什么会写下《七子之歌》呢?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不需要评论,我们需要自己来认识!同学们,让我们试着走近闻一多——幻灯片:师介绍:1899年10月22日,在湖北省浠水县一个富有的闻姓家中,诞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家人给他取名叫闻一多。

在这个书香门第,闻一多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1913年,闻一多14岁那年,以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但当时的高等教育仍然充满了封建主义和奴化教育。

对此,血气方刚的青年闻一多十分愤慨。

他向往革命,盼望着祖国一天天地强盛起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教案苏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准确、全面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审美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3.表达运用:通过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锻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我发现学生在讨论春天植物生长过程时,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理解不够到位,这说明我在讲解时还没有讲得足够清楚。下次我在讲解时,要尽量用更生动、更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此外,在春天的户外活动建议这部分,我原本打算让学生分享他们参与的户外活动经验,但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并没有很好地展开。我认为这是一个遗憾,因为春天的户外活动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下次我应该更加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布置。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还可以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5.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4.题型四:请简述课文《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济南冬天景色的喜爱的。
答案:作者通过使用生动的描绘方法,如“温暖的阳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山林”等,以及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表达对济南冬天景色的喜爱。
5.题型五: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例子,说明春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课文中提到春天是人们外出游玩的好时节,人们可以欣赏春天的美景,参加户外活动。此外,春天也是人们开始新生活、迎接新希望的季节。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2)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2)
3、说说《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描述一下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归园田居
平静、充实,质朴、
自然、和谐、幽美。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
闲适的心情。
教学反思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使至塞上》中“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使至塞上》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重难点
1.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检查《使至塞上》、《黄鹤楼》背诵、默写。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2、理解诗歌的内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诵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4、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一)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1、学生看图片。
2、了解作者情况。
3、自读写作背景。
自学
展示
解疑合探
5–10分钟
1、依据时间、字句数、内容这三个标准对本首诗分类。
2、读一读:
①听读:听清字音,听准节奏
②自己练读。
③齐读。
3、译一译。
①指名学生分联翻译。
②出示参考译文。
4、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4、给古诗分类,并复习律诗的特点。
1、背诵、默写古诗。
2、填空。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___。
②诗中写环境幽静(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③写美丽的山水使人心灵愈加沉静的句子是___,____。
④表达诗人追求清净隐逸思想的诗句是,。
14、背诵、默写古诗。
15、指名学生填空。
教学心得
④尾联: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2、依据格式总结本诗的中心。
9、分联赏析诗句。
10、掌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2、掌握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13、填空,小结中心。
归纳小结学用延展
8–10分钟
看图片引入课题。
2、了解作者: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3、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一、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感受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

5、掌握采访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童年的朋友》(1课时)《一面》(2课时)《我的老师》(2课时)《展示华夏文化魅力》(1课时)《赵普》(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三、课文教学设想:《童年的朋友》是高尔基以孩童的眼光和内心世界去观察外祖母的形象的。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外祖母变得和大猫一样的可爱,外祖母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地打在了孩子幼小、纯真的内心世界里。

外祖母亲切的语调,慈善的面容,对孩子平等、尊重的眼光,在作者的眼里,平凡的外祖母因此而变得伟大,从而对幼小的“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自学的方式,老师做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感受到外祖母的形象。

文中几处肖像、神态描写教师都要做深刻的分析。

《一面》是以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工人的角度,描写了“中国文学的脊梁”----鲁迅的平易近人的形象。

在教学中,首先要点出环境的衬托作用,而环境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学生把握不住社会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这一点老师应该给以适当的指导。

其次,重点在于三次集中笔力对鲁迅肖像的刻画,而且写作的顺序的安排是由远到近的。

最后,引导学生要学会提出疑问,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的老师》也是以孩子的角度观察老师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教学。

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糖葫芦串”式文学,因此在学习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口头讲述发生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事,或者以扮演角色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表演中体会教师的形象,把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线索。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导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导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第一标设置目标【课堂目标】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堂准备】作者常建、杜甫的生平资料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第二标我的任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当,意境幽邃。

以动显静首联虚实交错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第三标反馈目标【自我检测】(时间10分钟 )1.背默《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感悟总结】(时间2分钟)课题: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第1课时编制人:李芳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学成情况:第一标设置目标【课堂目标】1.学习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2.虚实结合的写法。

3.大量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抒写感情。

【课堂准备】周总理的生平资料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第二标我的任务。

冶美的情操。

指导朗诵全诗。

第三标反馈目标【自我检测】(时间10分钟 )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轰鸣()谷穗()沉甸甸()篝火()松涛()心脏()2.选词填空。

(1)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__。

(停息、休息、停留)(2)你可知道,我们_______你,——你的人民______你!(想念、思念)(3)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_______(呼喊、呼唤)3.阅读理解。

(一)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呵,总理|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1)“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诗中列举了哪些地方?(2)全诗如何描述周总理“深深的足迹”的?(二)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广场回音:|“呵,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3)文中的破折号有何作用?(4)诗中在整个世界逡巡一遍,对周总理的寻觅追问回到了哪里?为什么要写这个地方?【感悟总结】(时间2分钟)。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感受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

5、掌握采访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童年的朋友》(1课时)《一面》(2课时)《我的老师》(2课时)《展示华夏文化魅力》(1课时)《赵普》(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三、课文教学设想:《童年的朋友》是高尔基以孩童的眼光和内心世界去观察外祖母的形象的。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外祖母变得和大猫一样的可爱,外祖母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地打在了孩子幼小、纯真的内心世界里。

外祖母亲切的语调,慈善的面容,对孩子平等、尊重的眼光,在作者的眼里,平凡的外祖母因此而变得伟大,从而对幼小的“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自学的方式,老师做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感受到外祖母的形象。

文中几处肖像、神态描写教师都要做深刻的分析。

《一面》是以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工人的角度,描写了“中国文学的脊梁”----鲁迅的平易近人的形象。

在教学中,首先要点出环境的衬托作用,而环境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学生把握不住社会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这一点老师应该给以适当的指导。

其次,重点在于三次集中笔力对鲁迅肖像的刻画,而且写作的顺序的安排是由远到近的。

最后,引导学生要学会提出疑问,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的老师》也是以孩子的角度观察老师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教学。

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糖葫芦串”式文学,因此在学习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口头讲述发生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事,或者以扮演角色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表演中体会教师的形象,把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线索。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教学目的1.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2.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句名教学重难点1.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学计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授《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授《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过程:初备统复备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去过不少寺院,想想看都去过哪些寺院,(学生回答)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描写寺院的古诗,想想看学习了哪些在关寺院的古诗(学生回答)有哪些感受呢?(生答)。

今天再学习一首描写寺院的古诗二、解题1.《题破山寺后禅院》。

(投影)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诵读欣赏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2.自由朗读(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3.配乐竞读学生评议,教师点结4.师生品读(1).品读意境:(投影)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讨论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

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2)品读情感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作者寄情山水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苏教版七下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学案)

苏教版七下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学案)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顾坚审核人:杨晓红学习目标: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阅读探究:1.重点: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2.方法:以多种样式的诵读为主,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自测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籁()钟磬( ) 禅房()⒉填空。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题目中的“题”是的意思,破山寺在现在江苏。

②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四个字成了后来中国园林艺术、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蕴含这一美学追求的两句诗是:“,。

”③《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的诗句是:④诗中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诗句是:巩固提升1、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3、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6、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7、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8、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9、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10、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教案全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教案全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制定学习目标1、预习,解读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佳段。

课前准备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柯岩的文字资料。

2、查阅周恩来生平资料,收集周恩来故事一则。

教学制定一导入新课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

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者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

让我们用朗诵的方式来捕捉三首小诗的音律及其深蕴其中的情感变化。

二自读小诗,把握韵律与节奏1、自由朗诵古诗二首,划分意义节奏,再反复朗诵。

参照: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教师范读,同学打出韵脚。

《题破山寺后禅院》:林、深、心、音。

《登岳阳楼》,浮、流。

3、与同桌对读两诗,感受两首诗歌的音韵美!三、美读两诗,体悟意蕴与情感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诗。

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掩映,又浓又深。

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岛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馨之音。

2、质疑:①为什么“万簌此俱寂,但余种馨音〞?参照:表面看来,“万簌此俱寂〞与“但余种馨音〞似手是矛盾,其实不然。

假如四周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馨的袅袅余音。

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结合常建的生平经历,他高才而无位,后来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本诗正是他向径佛门清静的心理的写照。

在此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山水,万事皆空,萦绕耳际的品有那静寂之外的袅袅钟馨音。

这样的写法更好地展示了作者幽隐的追求,情、韵、味十足。

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怎么回事?此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2)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2)
成语“竹(曲)径通幽”源于此诗,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
3.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2.这首诗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课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型
欣赏
课时
1学习ຫໍສະໝຸດ 目标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1.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美育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而七年级的学生们也应该进行诗词的学习。

本次的“诵读欣赏”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基础,以“理解古典文化,培养综合素养”为主线,通过模仿创作、背诵朗读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了解中国古典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背诵、模仿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操和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从而塑造“人文”育人主旨。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初秋》(一)讲解课文:《初秋》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描写初秋景象的诗歌。

其表现了作者对于秋天的赞美之情,描绘了秋天的独特之美。

(二)欣赏诗词:课堂上播放诗词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反复欣赏《初秋》这首诗歌。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背诵、朗读、填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秋》这首古典诗歌。

(三)讲解用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用词的方法,具体表现《初秋》中的精彩词汇,比如“清辉”、“萧瑟”、“桂花”等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

(四)创作秋天诗句:以《初秋》为参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秋天的景象,再以个人的语言方式来演绎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四、教学方法1、引入法:通过影像、音乐、环境、话题等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
2.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句名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计划
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授《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授《周总理,你在哪里》
教学过程:
园景色的描绘,表

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尽,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这首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作者寄情山水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

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

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

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鸟声潭影,正写其幽静。

鸟性之悦,人心之空,都出于人之主观感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静中之动,愈见其静。

不过,声静还是表象,心静才是意境,故万籁俱寂之中又有万念俱寂的意思在;闻钟磬之声亦仿佛听佛法而有所警觉。

5.配乐齐读
6.比较阅读
与本诗意境及感情相同或相近的古代诗还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