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治疗的新进展
血脂领域进展2023
血脂领域进展20232023年已经过去,尽管心血管疾病在防治上取得很大进步,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拐点尚未出现,而血脂异常是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
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正式发布,世界范围内血脂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血脂管理的临床实践指明新方向。
对2023年度血脂领域的大事件进行梳理,可以和各位同仁互学互鉴。
01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1.危险分层更细化——"超高危ASCVD"正式写入中国指南ASCVD总体风险评估是血脂干预决策的基础。
新指南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及国内外指南/共识,对风险评估流程进行了更新(1 )按是否患有ASCVD 分为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两类情况;(2)在已患有ASCVD的二级预防人群中进一步划分出超(极)高危的危险分层。
推荐采用"中国成人ASCVD 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进行风险评估。
2.目标值更严格一一超高危ASCVD" 14且50靶标"正式写入中国指南新指南推荐的降脂目标值趋于更严格,与2016版指南相比,新增超高危患者的降脂目标值:对于超高危人群,LDL-C推荐目标值<1.4 mmol/L ,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 ( I , A )。
3.更重视长期——中国指南首次推崇〃长期达标理念〃新指南首次引入“长期"理念,推荐长期治疗(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降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有更佳的临床获益)、长期达标(降脂治疗应定期随访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并调整治疗方案,认真贯彻长期达标理念)。
4.更重视预防——新增"颈动脉粥样斑块"为靶器官损害因素新指南增加ASCVD风险增强因素推荐,颈动脉粥样斑块为靶器官损害因素。
对风险评估结果为中危的人群,可考虑结合ASCVD风险增强因素,患者合并有多个风险增强因素时更倾向按高危处理。
5.特殊人群——更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血脂管理新指南明确糖尿病是ASCVD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提示血脂异常对糖尿病患者ASCVD风险影响最大。
2021年血脂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血脂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全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ASCVD现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冠心病和脑卒中等ASCVD是危害人类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1]。
国内外众多研究均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降低对ASCVD的发生和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2-5],也证实了降胆固醇治疗在ASCVD的一、二级预防中的重要意义,因此,血脂控制达标已成为防治ASCVD的核心策略[6-8]。
近年来有众多研究发现血脂变异性与ASCVD发生及其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血脂变异性与ASCVD发生的关系及对其预后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血脂变异性概述及其影响因素1960年,Groover等[9]首次报道了人体血脂波动的现象,提出血脂变异是指同一个体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各次血脂测定值有所差异的现象。
目前用以计算血脂变异性而进行的血脂测量时间间隔不等,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有以月、也有以年为间隔至少连续测量三次血脂结果进行变异性分析。
评估变异性的参数主要有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均值独立变异(variability independent of the mean,VIM)和平均实际变异(average successive variability,ASV),其中VIM=100×SD/均数β,β=logSD/log均数[10]。
血压和血脂异常—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因素的研究新进展
中由上述疾病致死 的超过 5 5 , 0 0 0的患者 。其 研究 结果 揭示
进行综述 。
一
心理因素和其他一些不可预知 的因素等等 。并且有些看似 风
险因素 , 实则 只是 表面现象 , 只有实践证 明的才是金标准 。但
、
血 压 的风 险
是人和实验都不可能直接 在人体 暴露 在风险 因素下 , 或者通 过风险因素来诱导人体 发病 , 因此 只有通过 反 向的间接 实验 来获得证明 , 如: 将某些可 能 的危 险 因素移除或 者对抗 后 , 疾 病的发生率 明显下 降, 则可 以获得正 向的结论 。
【 关键词 】 概念证 明; 高血压 ; 脂蛋 白 ; 临床试验
典群组基础研究 发现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 的
和中风的风险因素提供 了比较有 力的证 据支持 , 但是 上述研
究 均为观察性试验 , 不 足 以提供概 念性 的证 据 。因为观察性 的实验 不可能控制所有潜在影响 因果关系 的偏见 因素 。若想 提供最为有说服力的证据 , 必须 建立 分层和统计实验的模型 . 然而很 多混淆的因素并不容易进行衡量 , 例如遗传因素 、 社会
中风的相应值分别为 4 1 %( 9 5 %可信区间为 3 3 — 4 8 %) , m e t a 分析 的风 险预测值为 3 6 %( 9 5 %可信 区间为
3 4~ 3 8 %) 。而相 同的数字并没有发生在脂质 异常的临床试验 中。只有他汀类药物 ,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 病率 , 新一代和老一代相 当有力 的脂类药物 的疗效 , 并不能产生相 同的防止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
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趋势与发现
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趋势与发现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的机制,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展。
本文将介绍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趋势与发现,包括基因调控、生态学因素以及新型治疗方法。
一、基因调控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基因调控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通过对心血管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水平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个体化治疗指导提供依据。
最新研究发现,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易感基因在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一项针对心血管疾病早发性家族性高血压的研究发现,某个特定基因的突变与该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这个基因调控着一系列心血管相关通路的活性,从而导致疾病的发展。
这一发现为该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也为心血管疾病研究带来了新机遇。
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改变特定基因的序列,以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
这种技术的引入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生态学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除了基因因素,生态学因素也被认为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最新的研究发现,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空气污染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污染物进入人体后,会引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功能异常,最终引发心血管疾病。
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
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和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缺乏运动和长时间的久坐也会导致代谢紊乱和心血管功能异常。
三、新型治疗方法的突破与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新型治疗方法的突破和应用也备受关注。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疾病症状,但存在着一些限制。
冠心病相关疾病的规范化治疗-407-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冠心病相关疾病的规范化治疗-407-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407-冠心病相关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一)临床中正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1、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产生的。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P2Y12受体,无需代谢活化,替格瑞洛为代表。
3、对于已知CYP2C19中间、慢代谢型的患者,或血小板功能检测提示有残留高反应者,如无出血高危因素,在与阿司匹林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应优先选择替格XXX。
4、血小板高反应性是左主干病变患者心脏死亡和支架血栓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
5、PCI术后常用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XXX。
二)识别缺血性心肌病1、缺血性心肌病病因不包括心肌炎。
2、缺血性心肌病属于冠心病的特殊类型。
3、心血管事件链中间环节不包括糖尿病。
4、有明确ASCVD者,立即启动他汀,LDL-C目标<1.8mmol/L。
5、改善心衰预后的药物不包括地高辛,螺内酯和缓释5-单硝酸异山梨酯。
6、1995年WHO/ISFC对缺血性心肌病的定义为: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是由于心肌长期缺血所致,发病与冠心病密不可分。
7、晚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血栓栓塞很常见。
以下哪种血栓不是由心室腔血栓脱落导致的?正确答案是D,肺栓塞。
8、心衰治疗标准“金三角”包括哪三种药物?正确答案是B,ACEI/ARB+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
三)一例冠状动脉扩张病变引发的思考1、冠状动脉扩张最常见于哪个部位?正确答案是C,右冠状动脉。
2、冠状动脉扩张最常见的病因是什么?正确答案是A,动脉粥样硬化。
3、单支冠脉弥漫性扩张属于冠状动脉扩张的哪一型?正确答案是C,III型。
4、冠状动脉扩张是指至少超过相邻正常段血管直径的多少倍?正确答案是B,1.5倍。
5、冠状动脉扩张可使用以下哪种药物进行治疗?除了哪种药物?正确答案是D,硝酸盐。
6、以下哪项不属于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正确答案是C,心外膜动脉。
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研究证 明 , 降低血 中 T c水平 , 预防 和逆转 动脉 粥样 硬化 病 能 变的发生 和发展 。冠状 动脉一 级 、 级预 防试 验研究证 实 , 二 降 低血脂水平使冠状 动脉 的发病率 和病死率 下降。但 目前 , 众多
的 调脂 药 作用 强 弱 不一 , 用 的靶 点 不 一 , 上 患 者 脂 质 代 谢 作 加
成 减 慢 。HM .o G C A还 原 酶 抑 制 剂化 学结 构 中 的 开 放 酸 部 分 与 H —o MG C A极 为 相 似 , 胆 固 醇 生 物 合 成 的 限 速 酶 一 G C A 对 HM —o 的还 原酶 有 特 异 的竞 争 性 抑 制 作 用 。理 论 上 , 能抑 制 所 有 的 它 甲基 二 羟戊 酸 代 谢 产 物 — — 胆 固 醇 、 萜 醇 及 辅 酶 Q 的 形 成 。 多
T 四大 类 。 G
11 降 T . C药 11 I 胆 酸 螯 合 剂 : 脂 机 制 是 阻 止 胆 酸 或 胆 固 醇从 肠 道 吸 .. 调
同时 , MG C A还原 酶抑 制剂还可以增加 肝细胞膜 上 L L受 H o D
体 的 活性 及 数 目表 达 , 加 极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 L L 、 间 密 增 V D )中 度脂 蛋 白(D )L L颗 粒 的分 解 代 谢 , 加 肝 细 胞 内 A o I L 、D 增 p B的 降解 , 致 A o 的 利 用 减 少 和 含 A o 的 脂 蛋 白 颗 粒 产 生 减 导 pB pC 少 , 而使 V D 从 L L产 生 减 少 , L L转 化 为 L L也 减 少 , 血 清 VD D 使
血 脂 异 常药 物治 疗 的新 进 展
周 有森
【 关键词 】 动 脉粥样硬 化 ; 调脂药 ; 血脂异 常 【 中图分类号 】 R 92 6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3 9 ( 00 1 0 5 0 64— 2 6 2 1 ) 8— 15— 3
女性血脂异常的调脂治疗进展
女性血脂异常的治疗
• 非药物 对于轻度血脂异常的女性患者,首先 考虑生活方式的治疗,即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 (TLC)。TCL适用于所有的血脂异常患者, 恰当的生活方式改变可以让多数患者受到和降 脂药相似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心血 管事件的发生。体重降低4.5kg可以有效降低 LDL-C水平达5%~8%,每天摄入植物固醇 2g可以有效降低LDL-C水平达6%~15%。总 的来说坚持膳食改变的TCL措施,可以有效降 低LDL-C水平达20%~30%。低危患者,如 果仍未达到理想血脂目标,可以考虑药物治疗; 而中、高危患者都要在TLC同时,尽早开始药 物调脂治疗。
• 他汀类药物是当前防治高TC和动脉粥样 硬化(AS)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但是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个药效应有所不同, 如罗苏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 降低LDL-C的作用显著;阿托伐他汀可 以兼降LDL-C与TG;氟伐他汀、普伐他 汀及血脂康较少发生横纹肌溶解等不良 反应;氟伐他汀、辛伐他汀升高HDL-C 的作用相对明显。
小结
• 对于混合性血脂异常的患者,除了要达到主要 目标降低LDL-C,同时也应注意达到次要目标 降低非HDL-C (CHD及其等危症者LDL-C< 3.37mmol/L;≥ 2个危险因素者LDL-C< 4.14mmol/L; 0~1个危险因素者LDL-C< 4.92mmol/L。如果单用他汀类药物无法达到 治疗目标,可以考虑联合贝特类、胆固醇吸收 抑制剂、离子交换树脂等。尽量达到“药效做 加法,剂量做减法”的效果,提高患者依从性,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临床试验
• EASE试验则提供了依折麦布和他汀类 药物联合用药对女性血脂异常患者的好 处,不但同时降低了TC和LDL-C,还提 高了HDL-C并且较少发生药物的不良反 应。
高密度脂蛋白——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新焦点
组 织 表 面 的游 离 胆 固 醇 . 着 颗 粒 胆 固 醇 酯 含 量 的增 多 . 随 扁 盘状的 H DL逐 渐 膨 大 成 为 圆球 状成 熟 的 HD 超 速 离 心 时 [. 称 HD 组 分 。HD HDL L亚 2 L和 可 以通 过 胆 固 醇 酯 转 运 蛋
大 规模 的 流 行 病 学 调查 已 经 表 明 . 浆 高 密度 脂 蛋 臼胆 血 固醇 ( L cj HD F降 是 缺 血 性 心 脏 病 的 主 要 危 险 因 素 。 近 年 来 , 内外 许 多学 者 对 HD , 的 作 用 机 理 和 与 冠心 病 的 关 国 IC 系 进 行 了 深 ^ 的临 床 和基础 研 究 , 成 为 心 血 管 疾病 血 脂 异 已 常 的新 焦 点 ;
维普资讯
'
.5 . 2
北京 医学 2 0 0 2年第 2 4卷 第 1期
・
综述 ・
高密 度 脂 蛋 白—— 心 血 管疾病 血脂 异常新 焦 点
刘佳梅
件 的 发 生率 . 能 延缓 A 并 S斑 块 的 进展 , 进 其 消 退 。 促 三 、 I与 冠 心 病 危 险 性 的 关 系 HD 许 多 研 究 已 证 明 . 水 平 HD c 能 增 加 冠 心 痛 和 心 低 I 一 肌 梗 死 的 危险 性 。 tm ir S a pe 等 收 集 了 1 1 份 血样 , 以 49 f i 用 检 测 血 中 HD — L c水 平 . 过 5年 的 随访 . 中 2 6 新 患 心 经 其 4例 肌 梗 死 测 结 果 显 示 . HD 【 术平 是 预 测 心 肌梗 死 的 主 检 总 L ’
增 加 心 脏 病 的 危险 性 呢 ?B rhi 观 察 了 16 6例 非 冠 心 uc f [ e 4 病 、 中风、 非 非肿 瘤 且 束 服 用 降 脂 药 的 男 性 , 随 访 的 1 脉 供 血 不 足 、 3 8 如 冠 主 动 脉瘤 、 定 的 冠心 病 或血 栓桂 塞 性 脑 卒 中 )1 0侧 发 展 确 ,7
血脂异常治疗的新趋向
糖 尿 病早 已被 视 为冠 心病 的等 危症 , 7 %的糖 尿 病 患 者均 死 于冠 心 病 。糖尿 病 患 0 者 血 脂 分 布 有 其 固有 的特 点 ,即 HD — L C降 低 和 甘 油三 酯 升 高 , 然 L — 虽 DL C升 高 不 明 显 或 正 常 , 质 量 差 , 而密 的 L L C和 氧 化 但 小 D— 型 L L C增 多 。那 么 , 尿病 患 者 是 否需 要 D— 糖
血 脂 异 常 的 治 疗 对 高 危 人 群 实 行 强 化 降 脂
血脂异 常的治 疗并不 是眉 毛胡 子一把 抓 , 要 结 合 具 体 的病 情 , 人 而 异 , 现个 它 因 实
较高 的非 糖尿 病 患 者 。 目前 , 、 及我 国 的 美 欧 指南 都 将 糖 尿病 的 L L C 目标 值 定 为 < 0 D- 10 毫 克 / 升 ,而 对合 并 心 血 管疾 病 的糖 尿 病 分 患 者 应 < 0毫 克 / 升 。 7 分
提供 的大 量 证 据 表 明 ,D — L L C才 是 冠心 病 强 有 力 的危 险 因素 ,也 是冠 心病 的独立 预 测 因
素 。 因研究 显示 , 传所致 的高 L L C血 基 在遗 D— 症 患者 中 ,即使 没有任何 其它 的危险 因素 , 冠 心病 的危 险仍 然 随着 L L C 的升高 而增 加 。 D—
那 么 ,应 如何进 一 步 了解 血脂 异常 及 其
危 害呢?
切 问题 。 但调 查表 明 , 民 中血脂 异 常的知 晓 居
率、 治疗率特别是控制率均处于低水平。 有鉴 于此 ,9 7年 , 国首 次制 定 了 《 19 我 中国血 脂 异 常防 治建议 》有 计划 地 开展 了防 治工作 。为 , 了吸 收 国内外 有关血 脂 防治 的经验 ,根 据 国 人 血脂 异 常的 特点 , 近期 又将推 出《 中国成人 血脂异 常 防治指 南》 进一 步规 范 和推 动 我 国 , 血脂异 常 的防治工作 。
心血管药物研究最新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心血管药物研究最新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其给人们的健康及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随着科技与医学的进步,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而药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心血管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1. 针对高血压的药物研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人体带来的神经、肾、大脑及心脏的损害非常严重。
因此,疾病的治疗变得越来越迫切。
针对高血压的药物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如 ACE 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的研究。
除此之外,针对高血压的药物研究还注重在寻找特异性更加强的药物,在不造成严重副作用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2. 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研究心脏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种类很多,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针对心脏疾病的药物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
诸如 ACE 抑制剂、β 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已经成为了治疗心脏疾病的主流手段。
除此之外,心血管药物研究成果中还包括心脏再生领域的研究,这对于治疗那些心脏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受到损害的患者而言非常重要。
3. 针对心律失常的药物研究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会导致心跳过快或过慢,甚至停止心跳。
针对心律失常的药物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果,如抗心律失常药、钙通道阻滞剂等。
此外,针对心律失常的药物研究还注重在寻找特异性更加强的药物,以减少患者的副作用和增加治疗的效果。
4. 针对血脂异常的药物研究血脂异常及高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血脂异常的药物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人员提出,通过改变脂质代谢改善血脂异常,并控制一系列炎症因子水平可以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起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针对血脂异常的药物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药物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手段,如合理的饮食及运动。
心血管领域十大进展
⼼⾎管领域⼗⼤进展2011年是⼼⾎管医学持续丰收和充满活⼒的⼀年。
全世界今年累计发表了约50000篇相关论⽂,约较2010年增长了6%。
这⼀年,在⼼⾎管研究领域虽然缺乏⼗分耀眼的明星分⼦和重⼤突破性的进展,但在⼼⾎管细胞⽣物学、分⼦⽣物学、⽣理病理学、转化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药学等⽅⾯,都在持续地深⼊和扩展,并且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这⾥我们将着重介绍其中的⼗项主要进展和100项研究成果。
其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个⽅⾯:⼼⾎管⼲细胞和再⽣医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脏内在⾃⾝⼲细胞研究(Cell Stem Cell 9:527);⼼⾎管残存的前体细胞(JMCC 50:269;50:304);脂肪、系膜细胞和⽪肤细胞可诱导的⼼脏多能⼲细胞(Nature 2⽉;Circ Res 109:923),并成功地应⽤⼲细胞⼈⼯培养出⼼肌细胞、⾎⼩板、红细胞、起搏细胞、⾎管和⼼脏(Nature Cell Biol 13:215;Science TM 2⽉;Acta Biomaterial 1⽉,PLoS One 3⽉、Blood 11⽉);证明损伤⼼肌可以⾃我修复(Nature,6⽉;PNAS 5⽉;Cir Res 109:1415);现已将⼲细胞成功应⽤于临床治疗⼼梗(Lancet 378:1847)等等。
⼼⾎管全基因组相关联研究(GWAS)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房纤颤、脑卒中、⾼⾎压、糖尿病、⾎管硬化、⾎脂异常等多数⼼脑⾎管病均⼴泛地开展了GWAS的研究,发现了⼀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和遗传变异,包括⼼肌⽼化基因(JBC 2⽉、6⽉);肥胖基因(Nature Genet 5⽉);衰⽼基因(PLoS Gent 4⽉);ACD相关基因(Nat.Gent 6⽉);⾼⾎压相关基因(Nat.Gent. 6⽉)等等,为⼼⾎管病发病的遗传背景、表型差异、诊断和个体治疗提供了研究基础(Nature Genetics 3⽉、9⽉;Nature Doi :10.1038, Nature 12⽉等等)。
2024血脂异常药物治疗新进展
2024血脂异常药物治疗新进展血脂异常可以是血浆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入甘油三酷(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或上述异常指标的混合物。
换句话说,它们构成了与脂质谱相关的代谢紊乱。
血脂异常患病率在过去几年中有所增加,而且往往是心血管疾病的起点。
高脂血症极大地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需要适当关注。
然而,由千特定药物和营养药物的应用,饮食方式的改变和锻炼,我们有能力纠正血脂异常,从而降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常规降脂疗法面临的困境和研发新降脂药物迫切性常规降脂疗法(LLT)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基础。
LLT包括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P S K9)抑制剂。
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选择性抑制经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来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从而限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对62项试验进行的荼萃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如肌肉问题(肌痛、肌病或横纹肌溶解入肝肾功能障碍等或限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1]。
在进行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治疗后,如果LDL-C仍未达标,则可与依折麦布联合使用。
依折麦布通过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而起作用,其有效性取决于尼曼-匹克1(Niemann-Pick1-like)样蛋白的存在[2]。
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可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改善心血管预后[3]。
然而,GOUD研究显示,仅21%(基线LDL-C> 2.6 mmol/L)和33.9%(基线LDL-C: 1.8~2.56 mmol/L)的常规LLTs患者在2年时LDL-C < 1.8 mmol/L.更重要的是,仅10%(基线LDL-C:2.6 mmol/L) 和11.9%(基线LDL-C1.8~2.56 mmol/L)的患者在2年时达到LDL-C 水平<1.4mmol/L [4]。
除传统LLT的副作用外,遗传因素和LDL受体产生减少[5-7]等也是阻碍应用LLT患者胆固醇水平达标的重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
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居首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手段增多,疗法成熟,治疗效果提升,给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有哪些突破性进展?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方向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现状;发展趋势引言据卫生部公布的医学统计资料报告,我国心血管疾病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发病率仅为5.1%,到90年代初就增至13.6%,到2002年时18岁以上人群已达18.8%,而50-70岁的中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状态人群”竟高达70%以上。
一项关于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调查分析资料显示,近年国人死亡人员中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占到40%,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死亡人员中,就有1个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死因,成为危害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
1我国脑心血管共患疾病健康体检中无创影像检查的普及,使脑心血管狭窄和脑动脉瘤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动脉瘤合并动脉狭窄占25%,复杂动脉瘤占15.0%,未破裂动脉瘤检出率10.0%。
这些病该不该治,由哪个专科治疗,哪种病先治,哪种病后治?对无症状脑心血管共患疾病人群,由于缺乏卒中风险联合评估和患者指导,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
脑心血管共患疾病均与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遗传因素及肥胖症等高危因素相关,属于同源性疾病。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等摄入不足。
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近年呈上升趋势。
估计目前中国大陆成人糖尿病患者达1.298亿。
全国每3个成人中就有1人为腹型肥胖。
吸烟人群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脑卒中死亡的风险增加。
由于脂肪、血栓、结缔组织和碳酸钙在血管沉积所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一旦发展到阻塞动脉管腔,将造成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缺血或坏死。
最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
最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一.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病(CVD,如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
2019年,CVD导致的死亡在农村和城市死亡原因中占比分别为46.74%和44.26%o近年来,我国居民血脂水平明显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面对我国ASCVD疾病负担不断上升的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
2018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C)平均为4.8mmo1/1z1D1-C为2.9mmo1/1,甘油三酯(TG)为1.7mmo1/1,与2002、2010、2015年进行的全国性调查获得的数据相比,各项血脂成分的平均水平均明显升高。
同时,>18岁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35.6%,与2015年全国调查的血脂异常患病率相比依然有所上升,其中高TC血症(TC≥6.2mmo1/1)患病率的增加最为明显。
与2015年的数据相比,2018年高TC血症年龄标化患病率增高近1停从4.9%增至8.2%)。
高1D1-C血症患病率也持续上升,2018年>18岁成人1D1-C>4.1mmo1/1的比例为8.0%,而2010年和2015年18岁成人1D1-C>4.1mmo1/1的比例分别为5.6%和7.2%β对于ASCVD高危人群和ASCVD患者,防治重点应为提高降脂治疗率和1D1C 达标率。
在一级预防的ASCVD高危人群中,降脂药物的治疗率仅为5.5%;在已患ASCVD人群中,治疗率为14.5%,1D1-C达标率仅为6.8%o在全国246家医院的1045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中,采用《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标准进行分析显示,75.1%患者为超高危患者,入院时1D1-C达标率(1D1-C<1.4mmo1/1)仅为6.6%o最新一项纳入9944例包括慢性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在内的ASCVD患者随访研究提示,中国ASeVD患者中26%为超高危患者,1D1-C达标率仅为13%o二.四大亮点,助力从儿童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血脂管理2016年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心血管领域十大进展
研究创新的药物剂型,如生物可降解微球、脂质体等,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 副作用。
联合治疗方案
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采用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 低的副作用。
精准医疗理念
根据患者的基因、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精准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3
手术治疗与介入
肥胖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与其所含有的脂肪含量有关,肥胖可导致血脂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病 理生理改变。
控制体重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优化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 等方法来减轻体重。
05
心血管疾病的社会影响
医疗负担与政策建议
医疗负担
心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资源 负担,包括住院费用、药物费用、护理费用等。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和心肌病变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其病理生理 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和优化药物 治疗也是关键。
吸烟与心血管疾病
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之一,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炎症反应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风险评估模型
总结词
更加准确、高效的风险评估模型
VS
详细描述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是预防和治疗的关 键环节。近年来,风险评估模型得到了不 断的改进和完善,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准确 和可靠。例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 风险评估模型,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的各项 生理指标、生活习惯和家族病史等因素, 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一站式诊疗是指将多种诊疗程序和步骤集中在一个平 台上,以实现快速、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对于心 脑血管疾病而言,一站式诊疗能够缩短患者的等待时 间,提高诊断和治疗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降低医疗成 本和减少患者的负担。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 步和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一站式诊疗有望成为心脑 血管疾病治疗的主流模式。
血脂异常治疗的热点与展望
·述评·血脂异常治疗的热点与展望叶平,边素艳摘要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他汀类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药物。
进一步研发针对脂代谢的不同作用靶点、更为安全、有效的新型降脂药物是目前血脂领域的热点之一。
针对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研发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已进入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apoB抑制剂和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抑制剂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虽然在他汀基础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药物治疗未获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预期结果,但全球仍未放弃针对胆固醇逆向转运的新药研发。
在他汀类药物时代,研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降脂药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血脂异常的最佳干预策略仍在不断探索中。
关键词 血脂异常;治疗;靶点血脂异常,特别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他汀类药物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肝功异常及新发糖尿病等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寻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调脂药物一直是血脂异常治疗领域长期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不断开发针对脂代谢不同作用靶点的药物,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新靶点的探索1.1 他汀的基石地位无可动摇,但仍存在“盲区”:血清LDL-C水平是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血脂管理,各类指南推荐首要目标是降低LDL-C水平,并且其目标值趋于更低。
他汀类药物作为目前降低LDL-C的最有效,循证医学证据最为充分的药物,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然而,他汀类药物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并非所有患者使用足量的他汀均能达到指南推荐的LDL-C的目标水平[1];一些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单用他汀很难控制LDL-C在理想范围,而可以联用的其他降脂药物作用也十分有限[2];大剂量他汀的肝损害、肌肉症状等不良反应让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或被迫停用他汀治疗[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治疗的新进展目前血脂分析不仅已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的防治,而且已经应用于其他诸多临床相关专业疾病的研究,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以及绝经期后妇女内分泌代谢改变等。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用他汀类药物等进行调脂治疗,可使急性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
为此,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是防治AS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血脂异常的防治方案非常必要。
我国已于1997年制定了“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方案,目前正在修订中。
1 高脂血症1.1 概念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
由于血脂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运输,实际上高脂血症也可认为是高脂蛋白血症(HLP)。
近年来,已逐渐认识到血浆中HDL-C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
因而,有人建议采用异常脂蛋白血症(dyslipoproteinemia)全面准确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
由于高脂血症使用时间长且简明通俗,所以仍然广泛沿用。
高脂血症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以及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AS等。
1.2 分型1.2.1 基于是否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分型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两种。
前者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后天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其他自然环境因素所引起,后者是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所引起。
引起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有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病和肾病综合征、肥胖等。
另有一些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口服避孕药等也可引起高脂血症。
1.2.2 WHO分型1967年Fredrickson等用改进的纸电泳法分离血浆脂蛋白,将高脂血症分为5型,即Ⅰ、Ⅱ、Ⅲ、Ⅳ和Ⅴ型。
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以临床表型为基础分为6型,将原来的Ⅱ型又分为Ⅱa和Ⅱb两型,如表1所示。
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只是描述异常脂蛋白表现的一种简称,并不提示特定疾病,但分型有助于选择治疗对策。
1.2.3 简易分型WHO的分型方法对指导临床上诊断和治疗高脂血症有很大的帮助,但其所需检测的项目较多、分型过于繁杂。
目前许多学者建议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采用简易分型法,即将异常脂蛋白血症简单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2 血脂异常的临床诊断2.1 原发性高脂血症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遗传倾向。
目前已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单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缺陷,如参与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如脂肪酶(LPL)、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及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载脂蛋白(apo)如apoAⅠ、B、CⅡ、E以及脂蛋白受体如LDL受体等基因缺陷。
2.1.1 家族性多基因性高胆固醇血症也称普通型高胆固醇血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
目前认为其由多个基因异常引起,遗传方式较为复杂,反映了基因、饮食及其他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诊断有赖于排除其他各种脂代谢紊乱而确定。
血清TC水平一般轻至中度升高,患者可无黄色瘤2.1.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由于细胞膜表面LDL受体缺如或异常,导致体内LDL代谢异常,造成血清TC和LDL-C水平明显升高,TC可达9.1~11.9mmol/L。
若成人血清TC水平>7.8mmol/L,或16岁前青少年血清TC水平>6.7mmol/L,或血清LDL-C水平>4.9mmol/L,都应考虑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诊断。
血清TG水平可正常或稍高。
患者有肌腱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男性患者早发冠心病的危险为正常男性的8~10倍。
根据血清TC 或LDL-C水平、肌腱黄色瘤,结合患者高胆固醇血症的家族史则大体上可以诊断。
2.1.3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即为WHO分型中的Ⅲ型高脂血症,也称宽β病(broad-beta disease)。
Ⅲ型高脂血症并不多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apoE基因变异是其发病的必备条件之一。
纯合子apoEe2/2基因型,加之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肥胖等,诱发Ⅲ型高脂血症。
e2等位基因介导CM残粒、VLDL残粒与肝脏中的脂蛋白受体结合能力缺陷,导致这些颗粒堆积在血中。
患者的血清TC和TG水平明显升高,一般TC在8~16mmol/L,TG6~12mmol/L。
出现早发角膜弓,皮肤黄色瘤,尤其是掌纹和肘上部黄色瘤可推测本病。
早发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常见。
实验室诊断依据:一是应用超速离心法测定VLDL的组分,TC/TG 比值相对较高;二是基因分析证实是否为纯合子型apoe2/2基因型。
2.1.4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病。
由于LPL缺乏或apoCⅡ缺乏,血中CM清除受阻,血清CM及TG水平明显增高,TG甚至可高达22mmol/L,血清TC水平轻度增高。
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不明原因的腹痛,反复发作胰腺炎,肝脾肿大和暴发性黄色瘤。
血清脂蛋白电泳显示CM明显增多。
进行简便的脂肪清除试验,即每天食用仅含5g脂肪的等热量膳食,3d内CM消失,血清TG水平下降80%为阳性。
测定静脉注射肝素后的LPL降解活性,以判断有无LPL的严重不足;还可测定血清apoCⅡ水平,以判定有无apoCⅡ分泌不足。
2.1.5 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患,临床上与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很相似。
血清VLDL增高,TG增高一般为中至重度,6~12mmol/L,并且一个家族其他成员有相似的高脂血症。
患者并不易患冠心病,严重者常并存有糖尿病、肥胖、过量饮酒和妇女口服避孕药等。
与CM血症不同的是,此型不能用脂肪清除试验来改善,LPL活性也可属正常,常有LPL基因异常。
2.1.6 其他家族性高脂血症除了上述各种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家族性高脂血症。
如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族性apoB100缺陷症、家族性CETP缺陷症、家族性LCAT缺陷症、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Lp(a)血症等。
2.2 继发性高脂血症指由于某些全身性疾病或药物所致脂质代谢紊乱,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有糖尿病、某些内分泌紊乱和肾脏疾病等。
2.2.1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的代谢性疾病,体内胰岛素缺乏或功能下降时,肝脏合成VLDL亢进,LPL活性降低,CM、VLDL的分解量减少,出现高TG血症和低HDL血症的特征。
另外,1型糖尿病因为胰岛素的严重缺乏,可引起显著的高TG血症(11.3mmol/L以上)。
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发表的关于成人检测、评价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指导原则第3次报告(ATPⅢ)中提出了冠心病等危症(equivalent)的概念,包括糖尿病及外周血管病,由于其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与已确诊的冠心病相同(即10年的危险性大于20%),在调脂治疗中应采取最积极的态度。
2.2.2甲状腺功能减退此病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HDL血症等。
TG和HDL水平升高与病情轻重程度不同有关。
其特征为甲状腺激素不足时,肝脏LDL受体减少出现高胆固醇血症,LPL和肝脂酶(HL)活性降低,使VLDL 和IDL降解减少,致血清LDL水平增高,主要表现为IIa型。
2.2.3 肾脏疾患肾病综合征时高脂血症发生率在70%左右,主要由脂蛋白降解障碍和合成过多所致。
当尿蛋白量少时,以降解障碍为主,而当尿蛋白量超过10g/天时,则脂蛋白合成增多为主要机制。
一般认为肾症综合征的脂质代谢紊乱多表现为IIb型,也可为Ⅳ或Ⅴ型高脂血症。
尿毒症时由于LPL活性降低,VLDL降解减少致血清VLDL水平增高,表现为IV型高脂蛋白血症。
此外,肾移植术后、持续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也可发生高脂血症。
2.2.4 肥胖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形成的一种病态,也称肥胖症。
病因包括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外伤等。
肥胖时,游离脂肪酸(FFA)增加与胰岛素抵抗促使胰岛素分泌亢进,而引起TG水平升高,导致VLDL、TG和小而密LDL(sLDL)增加。
肥胖程度越高,其脂质代谢紊乱程度越高,尤其是那些有内脏脂肪堆积的肥胖者更易合并明显的脂质代谢异常及高血压、糖尿病。
肥胖指标为体重指数(BMI),单位为体重kg/(身高m2)。
BMI 20~24kg/m2为正常、24~25 kg/m2属超体重,25 kg/m2以上为肥胖。
2.2.5 酗酒每日大量饮酒可产生轻至中度VLDL增高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严重者可伴疹状黄色瘤,脂血性视网膜病,甚至胰腺炎。
2.2.6药物由药物引起的继发性高脂血症称为药源性高脂血症。
能导致药源性高脂血症的药物有数十种,其机制因药而异。
研究提示,大部分抗高血压药均可影响脂蛋白代谢,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血浆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
此外,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可增加肝脏分泌VLDL,大多数妇女因同时也伴有VLDL降解增加,一般血脂变化不大。
少数妇女可出现血清TG水平明显增高,停药后增高的TG可恢复。
3 血脂水平的划分血脂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性别、年龄、遗传或生活方式等,因而不适合确立一个规定的正常值。
因各地血脂水平不同,如果以统计学方法制定参考值范围,则各地有各自的高血脂标准。
近20年以来国内外主张以显著增高冠心病危险的水平作为血脂水平异常划分标准,同时也根据危险水平进行干预及制定治疗目标。
美国NCEP于1988年发表的第一个成人治疗计划(ATPⅠ),概括地提出了一整套治疗成人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措施,经过5年的临床实践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于1993年发布了ATPⅡ,2001年又发布了ATP Ⅲ,更为强调理想的血脂水平、HDL的作用和纠正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组织国内专家于1997年制订了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建议采用其中的血脂水平异常的划分标准。
表3示目前国内外血脂水平的划分标准。
4 血脂异常的治疗国内外目前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更加强调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重要性,特别是控制体重和加强锻炼。
4.1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早期发现血脂异常,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和绝经期的妇女等还没有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特别有益,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疗法分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如保持合适的体重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限制食盐,戒烟限酒,进行有规律的运动,增加钙的摄入量、改善膳食结构等。
一级预防的基础是改变生活方式,即所谓TLC,降低TC水平,减少冠心病危险,而药物降LDL-C是备用方法。
TLC被誉为是最经济有效的降低LDL-C的方法,内容包括:①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②增加植物固醇和可溶性纤维的摄入;③降低体重;④增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