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黎平三省区域中心城市与侗族国际旅游专业城市的建构思路与支撑条件

合集下载

黎平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黎平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自侗族文 化的根基 。侗族 村寨多依 山傍 水, 负阴 抱阳 , 藏风 聚气 , 循 “ 人合 遵 天

族人 认为 “ 饭养身 、 歌养 心 ” 在生活 中 , 许多场合都 唱歌 ,从而形成 了多种形 式
的歌种 , 如大歌 、 情歌 、 酒歌 、 山歌 、 嫁 伴
的宇宙观 , 力图体现人与 自然协 调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独特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 化 ,为文 化旅 游开发提供 了深厚的基础 。黎平侗族文 化底蕴深厚 , 民风 古朴浓郁 , 国 民俗 是中 侗族文化的 中心 , 着 “ 有 侗都黎平 美 之 誉 。 里是 侗族女神 “ ” 这 萨 的诞生和取义 成仁之地 , 是侗族大歌 的主要发祥地 、 侗 戏的原生地和侗 族建筑的集 聚地 ,民族 节庆活动众多 , 各种神话 、 传说 、 故事 、 寓 言、 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 1 . 民俗风 情文化。 民俗风情是人们在 长 期历 史发展 过程 中形 成的 生活方 式 、 文 化风 貌和心理 素质 的积淀 ,也是民族
维普资讯
G V R M N 关注政府 ■■■I O E N E T・


文 / 守红 谢 余 建喜
琢 希羰 谢
侗族 是我国南方一个特色鲜明 的少
县 和侗 族文化 中心 ,也是全 国重 点风景 名胜区和贵州省 3个优先发展重 点旅游 区之一 , 面积 4 4 4 1平方公里 ,0 0年共 20 有 侗族 人 口 3 4万人 ,占全县 总人 口的 7 .% , 08 占全国侗族总人 口的 1 .%。 5 本 1 文 以贵 州黎平县 为例 ,对侗族文 化旅游
后的开发思路和对策进行探讨。

民族 , 人口约 2 0 9 多万 , 主要分布在桂

论黎平三省区域中心城市与侗族国际旅游专业城市的建构思路与支撑条件

论黎平三省区域中心城市与侗族国际旅游专业城市的建构思路与支撑条件

大黎平观念是打造黎平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思想保障论黎平三省区域中心城市与侗族国际旅游专业城市的建构思路与支撑条件榕江县兴华乡中心校:吴胜贤贵州黎平既是一座装满了历文化的古城,又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之中崛起的新兴旅游城市。

黎平在宋代即有建制,元、明开始规模化修建城池。

时至今日,黎平的东门古翘街,迄今还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贵州黎平古城恰好兴建在贵州高原东陲与湖南、广西丘陵北缘的衔接处,地质称为古陆海浸‚黎明海峡‛地带,这是一条狭长的喀什特溶岩谷地,谷地有如一条巨龙,由东南向西北曲曲延展,黎平县城就象一条金项链系在这条巨龙的颈项中,亦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高原与丘陵之间。

黎平的东、西两面是起伏的山脉,峰峦虽不太高,但浓郁葱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黎平山城的两道绿色屏障。

数百年来,黎平的山城建筑相当注重自然和谐、因势利导,因此,黎平山城一直是一座美丽的城。

黎平是全国唯一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风景秀丽的群山环抱之中,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县辖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55万,其中侗族人口3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是侗族文化发祥地,也是侗族文化原生态保留地。

黎平物资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原始生态神奇和谐,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圣地,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黎平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现代楼林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近年来黎平在中央、省、州的正确指引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53万各族群众,紧紧围绕县委各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精诚团结,奋发图强,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9.51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超过全州3.6个百分点,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的18亿元目标。

贵州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空间格局及旅游发展构想

贵州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空间格局及旅游发展构想

贵州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空间格局及旅游发展构想申雯清【摘要】贵州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位于贵州清水江流域,地处汉儒文化与苗侗文化的交融之地,有内涵丰富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通过实地调研期望能构建起以锦屏为中心,以天柱为东翼,以剑河、三穗为西翼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圈.在这个以侗族文化为主,汉族、苗族等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并存的文化核心区域里,文化中心点锦屏的清水江文书源远流长,文化圈西翼的剑河、三穗的九寨侗乡古朴秀丽,东翼的天柱以家祠文化闻名于世,整个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在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旅游发展措施可着重从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调动民族地区人民积极性、发展民族教育几个方面努力.【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圈;空间格局;旅游发展【作者】申雯清【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3侗族,又称“干”,属于古“骆越”的后裔,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的毗邻地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

而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使得南北方言侗族的语言、文化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

通常以贵州省锦屏县的启蒙一带为分界线,把天柱、锦屏、剑河、三穗、镇远、玉屏、新晃、芷江、靖州等以北的地区称为侗族北部方言区,而把黎平、榕江、从江、融水、三江、龙胜、通道等以南的地区称为侗族南部方言区[1]。

贵州地区的北部方言侗族主要分布于清水江流域一带,这里既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侗族文化,又深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家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感极强。

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区地处汉儒文化与苗侗文化的交融之所。

明清时期繁盛一时的木材贸易,不仅把清水江流域周边丰富的木材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还给流域内的苗侗文化注入了汉儒文化的血液,从而形成了以苗侗文化为主体、汉儒文化交融并存的文化形态。

浅析黎平县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黎平县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黎平县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杨启东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对黎平县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一、实施生态建设的必要性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隅的黔、桂、湘三省交界处,东连湖南靖州、通道两县,南临广西三江县,西北两面与本省从江、榕江、剑河、锦屏县接壤。

是云贵高原东南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低山丘陵过渡区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县境内群山起伏,沟谷交错、溪流纵横,为典型的低山、低中山地貌,一般海拔600—800米。

黎平东受太平洋湿润季风的影响,西受印度洋温暖季风的影响,北受苗岭山区气候的影响,气候复杂多变。

县内森林资源经过受破坏、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以前是一个以砍伐木材生产为主要财政收入的县城,。

目前,对林业地位、作用、性质有了新的认识。

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即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同时,人们对森林资源作为生活和生产原料的单一经济需求,逐步发展为提供林产品,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森林文化等多样化需求。

二、黎平县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黎平县在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没能从他们从事的林业活动中获得主要经济来源。

一是没有增强人民群众发展社会林业的愿望,没调动好全社会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

二是对林业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深入宣传不够,生产经营者的观念没得到转变。

2.生态建设与其它相关产业没有有效对接。

对生态治理相对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段以及旅游重点开发乡镇,没有选择作为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单位。

项目投资没有向这些乡镇倾斜。

三、黎平县生态建设对策及建议1.大力抓好生态建设,促进资源稳步增长(1)狠抓森林资源的培育。

以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为契机,着力抓好森林资源的培育。

(2)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

全县区划界定公益林,逐片落实公益林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确保了公益林的有效管护。

黎平:因地制宜探索旅游扶贫

黎平:因地制宜探索旅游扶贫
目前,地 扪所在 的茅 贡镇 完成 了 自然村落 圈内十余处 重要 历史 建筑和 传统 公共 建 筑的修 缮 ,并 规划 建 设了 一 批 诸如 侗 歌侗 戏传 习展演 中心 、古 法手 浇纸传 习演示 坊 、侗 族 靛染 传 习 演示 坊 、旅 游 接 待中心 、村民 产 品寄 卖店 、公 共垃圾 桶等一批公共设施 。资 金来 自 “传 统 村落 文化 保育和 社 区发 展公共基金”.由政府引资、社会捐助、 社 区产业发展提留款等形式注入 。
22岁的吴 文成在 广卅I郊 区一家 印 刷工厂工作三年了'今 年他想在家 过完 正 月十五再去上班 。春节 ,他从 广州给 父 亲 带 了一瓶 红 酒 ,他 计 划 着 回广州 时带上 妈妈 做 的 “腌 肉”和 “腌 鱼”。 贵 广高 铁 开通 后 ,吴文 成 的返 乡路 程 从24小 时缩减 至6小 时左右 。“从前都 不敢带太 多家 乡特产去广州,路 程远 ,
到 的 春 此 场 江
~一一一一 ~一一
解 触
侗 乡黎平 因地 制宜探索传统 村落的保护与 发展模 式 ,通过对旅 游资源的 合理 保护 与开 发 ,与村 民共 享发 展成 果 ,让传 统村 落 “美起 来 、强起 来 、 富 起 来 ” 。
春节 假期 刚 刚结 束 ,黎 平 县百里 侗 寨 、卉城 翘街 和 八 舟河景 的34个项 日紧锣 密鼓 开 工 “百里侗 寨 ”精 品 旅游路 线 是一 条以肇 兴景 区为 门户, 串联 黄岗 、铜 关 、地 扪 、滚 正 、高 近等 32个传 统 村落 的百公里 长的侗 族 文化 体验长 廊 。
水 口镇党 委 书记 赵 永安 认 为.改 造后 的乡居田园生 活可吸 引健 康人 群 中长 期养老 、养生 、休 闲度假者到 乡村 居住 ,旅 居者 可 以为 乡村 农户带 来 营 业收 入 。2017年,滚正村 计划 接待 100 户左右旅居者,预计 乡居项 目使每户平 均年增收 i0000元以 上。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三省坡”侗族文化旅游为例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三省坡”侗族文化旅游为例
民间 原生态文化的 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 研究
文化 与 文化 建 设
民间 原 生 态 文 化 的传 承保 护 与 开发 利 用 研 究
以“ 三省 坡 ” 族 文化 旅 游 为例 侗
龚 璇 湖北武汉 407) 30 4
(中南 民族 大 学经 济 学 院
【 摘
要 】 本文分析 了湘黔桂“ 三省坡” 侗族原生 态文化的资源优势 , 认为进行旅 游开发是 对原生 态文化 传承保护 的合理有效 办法, 并
【 关键词 】 原生态文化 ; 传承保护 ; f 用 开发i , 1 加大对民族民间原生态文 化的保护 , 我国保护 少数 民族 非物质 是 文化遗产 的一项重大举措。国 家《 十一五 ” “ 时期文化 发展规 划纲要 》
指出 , 我国将建立 1 国家级民族 民间文化 生态保 护区 , 非物质文 0个 对 化遗产内容丰富、 较为集 中的区域 , 实施整体性保护 。位 于湘黔桂三省
表 1 湘 黔桂 三省 坡 侗 族 原 生 态 文 化 被 列 入 国 家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名 录 的保 护 项 目
序 l 2 3 4

侗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定位来对这 些文化遗 产进行旅游 开发 , 样既促 这 进 了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 又使这些 原生态文化 遗产保 护的投 入有 了保障 , 可谓一举两得。
二 、 理 开 发 利 用是 对原 生态 文 化 遗 产 传 承 保 护 的最 好 方 式 合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 断加快和 工业 化的逐 步推进 , 侗族独 特的民
族文化 , 有的精神物质 以及民族气质 , 独 正受各种外来文化特别 是汉文 侗族人民在 其历史 长河 中创造 了辉 煌灿烂 的 民族传统 文 化。目 化的强烈; 击与影响 , 三省坡原 生态文化遗产 的保护 迫在眉 睫。但 中 对 前, 三省坡区域 内被列入 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的文化遗 产包 括侗 是该如何实施更加有 效地保护措施 呢?笔者认 为最好 的方式就 是 : 开 族大歌、 侗族 鼓楼 、 侗族风雨桥 、 侗戏 、 侗锦、 侗族 芦笙 等。震惊法 国巴 发利用。旅游产业化是较 为有效 的开发利用方 式。旅游业作 为“ 烟 无 黎和维也纳音乐大厅的多声 部侗族大 歌在贵州 黎平 、 江、 从 榕江 、 广西 工业 、 朝阳工业 ” 在国民经济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 , 尤其对许多 三江和湖南通道等地厂为流 行 , 歌中央 电视台的 侗族假声 高腔 琵琶 放 民族 地区而言, 往往起着经济支柱的作 用。 歌、 哆也等歌舞也都发源和盛行 于这一带 ; 西三江 程阳风 雨桥、 团 广 芭 1旅 游 开发 带 来 的资 金 是 对 原 生 态 文化 保 护 的保 障 、

黄金分割点上的黎平旅游

黄金分割点上的黎平旅游

黄金分割点上的黎平旅游2011-04-11 17:12 黄沙 (点击次数:235)一、旅游发展机遇已经来临“厦溶高速公路”贵阳至榕江段开通之际,黎平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厦蓉高速公路”、“三黎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建成后,从广州至黎平约6个多小时,从贵阳至黎平近4个小时,黎平正处在一个黄金分割点上。

高速公路和铁路建成后,将极大缩短该县南下两广、西上省城贵阳的客货运输距离,形成最短的出海通道。

通向“珠三角”快捷通道的建立,将使交通这个制约黎平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打破,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带县”发展战略,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业和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经济发展,快速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为促进县域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黎平旅游具备了快速旅游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所有因素,“厦溶高速公路”的贯通和贵广快速铁路建设提速,更加坚定了黎平发展旅游的信心。

二、打好民族、自然、红色旅游牌未来五年,黎平县委、县政府将按照:以“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革命老区为品牌,以侗族文化为灵魂,以肇兴侗寨、古城翘街、八舟河景区为重点,围绕“游、购、娱、吃、住、行”旅游六要素要求,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平,加强资源保护,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完善和丰富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精心开发休闲度假为方向的旅游精品,逐步形成以原生态侗族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系列;在打造民族文化方面,则以侗族大歌艺术团为重点,以旅游经营企业为主体,培育壮大民族文化表演队伍,形成政府、企业、民间三位一体的多层次民族文化展示体系。

同时,围绕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黔东南州“三个旅游经济圈”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建设以肇兴为核心的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区,以岩洞、双江为核心的侗族大歌体验区,以地扪为代表的侗族文化研究、体验基地,以县城为核心、八舟河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黎平的调研报告

黎平的调研报告

黎平的调研报告黎平调研报告2021年11月一、背景介绍黎平是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于乌蒙山脉的主峰之一,地形复杂多山,气候湿润,资源丰富。

黎平市下辖11个镇,总人口约为90万人。

黎平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著称,是贵州省的旅游热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黎平市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我们进行了一次市场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黎平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探索市场发展机会,并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黎平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当地居民和企业代表,目的是了解他们对黎平市发展现状和需求的看法。

实地访谈主要是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经营者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黎平市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1.经济现状黎平市的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同时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农业方面,黎平市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主要种植水稻、油茶、茶叶等农作物。

旅游业方面,黎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市场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但由于市场渠道有限,很多优质农产品无法销售出去。

同时,旅游业发展提升了需求,但目前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3.市场机会根据调研结果,黎平市的农产品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可以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和加强品牌建设,将优质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和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

五、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向黎平市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开拓线上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资金扶持,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对旅游业的扶持和引导,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品质。

4.加强旅游宣传,提高黎平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旅游开发探讨——以贵州黎平县为例

旅游开发探讨——以贵州黎平县为例

自己的文字,但他们通过习俗。传承了自己的歌、舞、乐、祭 祀、庆典等民俗风情,保存了自己的文化特色[2]。
(二)侗族建筑文化
侗族建筑多以青色为基本色,以石头、木材为主要材料, 屋顶多覆青瓦或涂青色。侗族村寨从选址、布局、造型、尺 寸、构造、装饰等,无不出自侗族文化的根基。侗族村寨多依 山傍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力 图体现人与自然协调、互补、和谐的关系。每个村寨都有风 雨桥、鼓楼、戏台等公共建筑,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 晶,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风雨桥(也叫花桥)是侗寨 的第一标志,既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又是侗家的文化纽带,是 侗族人迎宾接客、迎来送往的重要场所。风雨桥除桥墩用青 条石外,其余全为木结构,坚同耐用,可延续二三百年不坏。 桥身不用粉饰,显露材料本色,淡雅大方,与侗族淳朴民风浑
然一体。鼓楼是侗民聚众集会和娱乐的场所,它以挺拔的身 姿、轻灵的飞檐、严整的结构、精美的雕饰。展示了侗族建筑 艺术的特有风格。鼓楼结构独特,榫孔层叠交错,不用一钉 一铆,且衔面无隙,多以五至十一层为序,重檐为四方形或八 方形,呈宝塔状直耸于空,雄伟壮观。侗民爱看戏,每寨中必 有戏台,戏台与鼓楼多按轴线布置于鼓楼广场两端.成对称 布局。周围是侗族群众居住的吊脚楼,它们交相辉映,形成 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群。黎平作为我圜侗族文化之乡。保留 着许多古朴纯正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们遍布全县 各地。如全国630座鼓楼中,有320座分布在黎平;全国500 座风雨桥中,有290座位于黎平。其中,肇兴是全国最大最 古老的侗寨,有“侗乡第一寨”和“鼓楼艺术之乡”的美誉,居 住着4 ooO多人,已有近2 ooo年历史,共有5座鼓楼、5座花 桥、5.座戏台和数百座民居,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族风 情于一体,蜚声海内外。

繁荣三省坡旅游圈侗乡旅游产业

繁荣三省坡旅游圈侗乡旅游产业

繁荣三省坡旅游圈侗乡旅游产业[摘要]三省坡旅游圈七个县的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各有千秋,但旅游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与新形势的要求相差较远。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三省坡建设成为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全面提升民族旅游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实现量和质的转变。

[关键词]龙胜旅游;三省坡旅游圈;侗乡旅游产业三省坡旅游圈是以侗族文化为核心,以侗族文化特征为内容,以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之地的三省坡为中心,横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集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七县为区域的侗族文化旅游圈。

这里的侗族人口有118.8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54%,占全国侗族人口的41%,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

由于此区域的地貌多属于小盆地,自然状态较为封闭,发展三省坡侗族旅游产业,就得依托周边客源市场,特别是依靠旅游城市的带动,很好地整合旅游圈内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精心打造旅游品牌,走资源节约型、效益型的可持续和谐发展道路。

一、三省坡旅游圈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特征明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而三省坡是侗族文化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和地带。

它涵盖了侗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保存得最多、最完整和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也是人类学家、生物学家、民族学家和文化人考察研究侗族的必选区域。

这里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原生态环境,其稻作文化历史悠久;鼓楼、风雨桥建筑宏伟壮观,多声部侗族大歌享誉中外;服饰文化艳丽多姿。

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侗戏、侗锦、侗族琵琶歌、侗族芦笙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巳列入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江程阳风雨桥、芭团风雨桥、黎平地坪风雨桥、通道坪坦河风雨桥和马田鼓楼、从江增冲鼓楼、通道芋头侗寨建筑群等跻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俗旅游的升温,侗族地区的风雨桥、鼓楼、戏台和侗族大歌等侗族文化精髓已逐步推向市场,成为侗族群众走旅游脱贫之路的主要载体,有力地促进侗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开发侗族文化旅游促黎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开发侗族文化旅游促黎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开发侗族文化旅游促黎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摘要:贵州省黎平县是一座历经千百年锤炼积淀的侗族文化核心保留地,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地,自古以来便是侗疆腹地、侗文化中心,全县53万人,侗族人口占了71%的比重,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是侗族祖源地、侗戏发祥之所。

侗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形成独特的生活习俗。

至今保存着神奇古朴、原汁原味的侗族民风民俗。

被命名为国家级侗乡风景名胜区,肇兴侗寨被称为“侗乡第一寨”,黎平被称为“侗乡之都”。

关键词:侗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065-01一、黎平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据文史记载,黎平自古以来都是侗族文化的中心,作为侗族的祖源地,这里侗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灿烂独特。

现在侗族文化保存完好,十分浓郁,其节日文化、歌舞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戏剧文化等被世界人类文化学界誉为“隐藏着的文明”,现已成为当代旅游的新热点。

黎平的侗族文化艺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走进黎平侗乡,就走进了侗族文化艺术的殿堂。

1.侗歌。

侗家人在历史发展中没有形成文字,但侗家人用歌来表情达意,传承文化和历史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侗家人无处不歌,以歌传情,以歌表意,以歌会友,以歌记事。

体现在传统的民风民俗上,处处唱歌,事事用歌。

谈情说爱歌表心声,恩爱夫妻以歌为媒,别有一番风味。

侗乡人人能歌善唱,“饭养身,歌养心”是侗家人的音乐观和生活写照。

2.戏剧文化。

侗戏是中国戏剧的一个独立品种,黎平是侗戏的发源地。

侗戏鼻祖吴文彩是黎平县茅贡乡腊洞村人,他最早编写的《李旦凤姣》《梅良玉》两部连台侗戏脚本,他还将《珠砂记》、《二度梅》改编成用侗语演唱的《李旦凤姣》、《梅良玉》等剧目,这些侗戏至今仍在茅贡、岩洞、榕江、从江仍至三江、通道等侗乡上演,经久不衰。

3.建筑艺术。

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但又以鼓楼和风雨桥最为引人注目,它的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

黎平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对策.doc

黎平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对策.doc

黎平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对策[ffl 伴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重视生活质量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田园式的旅游方式,这使乡村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壮大。

近20多年来,我国乃至国际的生态旅游发展都很迅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阵阵巨大的“生态旅游”潮流。

乡村生态旅游拥冇着关联度高、可持续发展与市场需求高的特点优势,是黎平这样的贫困山区发展经济建设理想的选择,但现今生态旅游的开发盲目无目的、过度开发、建造雷同、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遏制了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今黎平的生态旅游以它昭彰独特的侗族民族风情和徇咖多彩的侗族活动,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有效的推动了黎平的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更好的应用生态旅游资源的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资源与黎平的健康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己然成了现今一种风潮时尚的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

本论文将对黎平乡村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优势条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宄,来分析并作出有效地对策。

[关键字]生态旅游黎平发展对策目录引言1黎平生态旅游的现状及优势条件1.1现状 1.2必要性 1.2优势条件2黎平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2.1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2.2乡村旅游产品层次低,结构单一2. 3旅游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旅游设施滞后2. 4管理体制很差,很难健全,缺乏规范3黎平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3.1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强化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3.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念,突出侗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3. 3加强交通、食宿等设施的建设,重视人才,提高服务水平3. 4优化乡村旅游的整合性资源,县内统一规划,联合开发 3. 5加强有用的广告宣传,开拓旅游市场结论感谢引言生态旅游活动开始于1960年左右,生态旅游一词是谢贝罗斯•拉斯格瑞在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人类应该到相对没有受干扰或未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的旅行,体验或欣赏它的野生动楨物景观与区内文化特色,摆脱tl常的工作与都市生活的压力,然后慢慢变成一个关心环境保护、自然保育的人[1]。

基于SWOT分析的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例

基于SWOT分析的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例

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更愿意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因此,文化资 源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推动力。据国庆中秋等旅游大数 据分析,省外客源地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湖南、广东、浙江、重 庆、云南,占贵州省外客流总量的一半以上,省内客源方面,贵 阳、遵义、铜仁客源最多。因此,省内和周边地区生活、收入水 平的提高,为旅游市场提供了更多潜在的旅游客户。
一、黎平县文化资源概况
(二)黎平县整体侗族文化资源简介 黎平县的侗族文化原始古朴、绚丽多彩,极具典型性,因 此被称为“隐藏着的文明”。侗族大歌蜚声中外,被誉为“清泉 闪光的音乐”;侗族服饰,有高贵华丽的盛装,有风姿绰约的简 装,展示了侗族服饰的多姿多彩;侗族人民擅长建筑,高手辈 出,鼓楼、花桥、吊脚楼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被誉 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民间收藏的国宝”。 (二)黎平县肇兴侗寨文化资源概况 黎平县侗族文化资源类型及主要内容见表1。
基金项目:大连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G201712026004)。 指导老师:盖玉妍。Fra bibliotek14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年5月下半月刊
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劣势分析 1.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 黎平县肇兴侗寨整体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存较为完好,资源
三、黎平县肇兴侗寨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化,加上旅游业的介入,肇兴侗寨的民族传 统文化也会随之变化,但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一定要注意利益与 文化保护相结合。例如,对于侗族的优秀文化,如侗族的服饰文 化、精湛的建筑文化(鼓楼等)、宝贵的音乐文化(侗族大歌) 等各方面的精华文化,必须给予及时、严格的保护,并且把这些 先进的民族文化进行发扬光大,保持其原有的民族特色,这才是 吸引游客的关键点。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专业服务 肇兴侗寨整体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存较为完好,但基础设施 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因而也引发了部分游客的不满,该地区接 待管理机制还有待提高。在区域整体规划及道路建设上,多考虑 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如在私家车停车位规划上,不仅要考虑生态 环境,也要进一步符合当下人们出行的需要。 (三)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避免同质化 肇兴侗寨拥有许多侗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虽然游客 通过旅游了解了这些传统的文化技艺与活动,但其远远没有发挥 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从众多的民族旅游中脱颖而出,就要深 入挖掘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例如,在肇兴有许多传统的手工技

黎平县洪州镇发展战略构想

黎平县洪州镇发展战略构想

黎平县洪州镇发展战略构想一.概况:洪州镇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距黎平县城 68 公里,209 国道40 公里,枝柳铁道线42 公里,是边境贸易的“黄金口岸”,全镇面积301 平方公里,耕18099 亩,辖22 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总人口26764 人。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 1222.8mm ,无霜期273 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6 ℃,是农、林、牧的适宜区域。

主产稻米、脐橙、柑桔、西瓜、中药材等,其中脐橙、小香桔初步形成品牌,畅销省内外。

洪州镇系贵州省20 个“双百”小城镇建设和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2002 年又被列为黎平县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工业重镇。

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先后建成了35 千伏和110 千伏变电站,通过招商引进7 家企业投资办厂,目前已建成6300KVA 硅冶炉7 台,在建22 台,2003 年工业产值近亿元。

境内侗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以平架为中心,加上三省坡自然保护区和具有“天湖”美称的大塘水库等景观,构成了“返濮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

平架琵琶歌独具特色,被誉为侗族大歌中的精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得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多次前来采风,深受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蜚声海内外。

二.资源现状:一、矿产资源洪州镇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以硅矿和高岭土最具代表性,目前已探明硅矿储量590余万吨(不含河矿),可供20台6300KVA的硅冶炉同时正常生产20年,且品位极高,含硅量达99.8%以上。

高岭土达蕴藏量在百万吨以上,可供年生产40万件的陶瓷厂生产150年。

二、森林资源洪州镇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松、楠竹等,珍稀树种主要有红心松、油杉、榉木、五角枫等,全镇森林面积达31.7万亩(其中楠竹4766亩),森林覆盖率达65%,森林总蓄积量为105万立方米,活立楠竹4380万根,年产竹笋45000公斤。

三、旅游资源1、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洪州镇侗族文化积淀深厚,原生民风、民俗及生态保持完好,且独具特色。

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修改)

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修改)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了加强对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黎平侗乡风景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第二条编制依据1、《风景名胜区条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8、《国务院关于发布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9、《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10、《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1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12、《关于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13、《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14、《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15、《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16、《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17、《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管理办法(试行)》18、《黎平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19、《黎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黎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1、《黎平侗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纲要》22、《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第三条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建立和谐黎平侗乡风景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四条规划原则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风景资源,维护景观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2、统筹协调原则:依据自身条件,适应发展趋势,科学统筹规划。

3、发挥特色原则:发挥景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展现自然美景。

4、综合效益原则:权衡综合效益,合理有序开发,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条规划期限黎平侗乡风景区总体规划期限为14年,其中近期4年:2007—2010年,远期10年:2011—2020年。

乡村旅游毕业论文

乡村旅游毕业论文

乡村旅游毕业论文浅谈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摘要]通过分析黎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构建了黎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为黎平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黎平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战略分析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我县的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

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黎平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

根据黎平县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黎平县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

2亿元。

在此期间~全县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带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1入28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2000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0000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1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黎平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一、黎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黎平县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面~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及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东南面与湖南靖州、通道县及广西三江县交界~西南面与榕江、从江县毗邻~东北与剑河、锦屏县接壤.全县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3086个村民小组~是贵州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之一。

黎平声望国际设计说明

黎平声望国际设计说明

中国.黎平生望国际建筑设计说明第一章总说明一、概况黎平县地处湘,桂三省交界及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度的地区。

东南面与湖南靖州通道县及广西三江县交界。

西南面与榕江县邻,东北与剑河县锦屏县接壤。

是一个以侗族人口为主,侗,汗,苗,瑶,水,等民族杂居的县份,也是贵州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份之一。

而且黎平县不仅有1300年的悠久文化历史,更是我国28个重点林区县和国家个退耕还林的示范县之一,也是国家商品粮食基地。

2.经济条件黎平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至今已发现的主要矿产有,金. 磷. 锰. 煤. 等其中大型的矿有8处,属中型的有16处、主要开发为金. 硅石等。

3.自然人文黎平古城,是东下湖广,西上云贵的交通要塞,也是清水江,都柳江两大河流的分水岭。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这是古代文人对黎平古邑文化的赞叹,市场相当繁荣,有小南京的雅称。

建治以来,黎平地境人才济济,清明时期,黎平出进士30名,举人236名。

不愧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

黎平还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第一城,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重要会议黎平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作为侗族的聚集地,黎平拥有特有的民俗文化。

4.旅游资源黎平的旅游资源有自然山水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组成。

旅游景观,有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跨度最长的天然石拱桥——高屯天生桥和风光旖蔙的八舟河名胜风景区;有被誉为原始林海和竹海的弄相山森林和太平山楠竹等。

人文景观有肇兴鼓楼群,黎平会议会址,堂安生态博物馆等。

还有被誉为东方艺术其怕的侗族大歌,琵琶歌等。

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名族风情和文物古迹于一体,是贵州东线旅游精品线的重点地区。

整个总占地面积23277㎡,故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理想的休闲、娱乐、养身、居家场所。

二、设计依据1、黎平县住建局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2、建设方提供的基地地形图。

3、建设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要求。

4、国家有关居住区的设计规范及规定。

黎平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构建城市体系]

黎平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构建城市体系]

黎平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构建城市体系吴胜贤编者按:2009年12月3日,黎平城市发展大会在黎平大酒店会议中心举行。

这次大会是继去年全县工业发展大会之后,召开的又一个加快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城市三大体系建设的大会。

会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全省县级中尚属首次,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加快构建城市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坚定信心。

本版将分两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城市发展进行回眸与展望,解读城市发展大会有关精神,敬请读者关注!有人说,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也有人说,城市的发展最怕的是没有“目录”的引领,就如一个人出门之后不知要去哪里。

回首黎平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发展,都把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县域城市和中心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2月3日,黎平城市发展大会隆重召开,描绘了黎平这座美丽山城发展的新蓝图,用加快发展的最强音吹响了黎平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号角。

让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城市发展进行回眸与展望,解读城市发展大会,使我们奋进的步履更加坚定与执着,共同书写黎平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回眸: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市发展的成效与问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盛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家可持续发展生态实验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和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城镇化进程加快。

2009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5%,比2000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

中心城市常住人口12万人,比1997年增加了6万人;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比1997年扩大了8.5平方公里。

城区常住人口15万人,比1997年增加了10万人;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比1997年扩大了18.4平方公里。

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09年,全县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是1997年的10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72.4%提高到79.2%。

《黎平县城城北控制性详细规划》C单元C-01到C-07图则

《黎平县城城北控制性详细规划》C单元C-01到C-07图则

《黎平县城城北控制性详细规划》C单元C-01到C-07图则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说明书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修改原因及范围 (1)第二章规划依据与原则 (2)第三章基地概况 (4)第四章原规划评估 (5)第五章规划修改内容 (8)第六章调整前后控制指标对照 (10)附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县,处于东经108o 36′05″~109o 30′40″,北纬25o 43′44″~26o 30′31″。

东、南面与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及从江县相接,西靠榕江县,北与剑河县、锦屏县接壤。

辖11个镇,14个乡,19个居委会,403个行政村。

县境东西最宽处94公里,南北最长处112公里,幅员面积4441平方公里,占黔东南全州面积的14.64%。

黎平历史上曾是两湖湖两广四省进入云贵地区的最早通道,随着贵广高铁、厦(门)蓉(成都)高速、黎(平)洛(香)—黎(平)三(穗)高速的开通以及黎平机场改扩建,如今黎平是贵州省东进两湖、南下两广,实现开放带动战略的前沿阵地,是贵州省与湖广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金三角”,是黔东南区域面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桥头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进一步提高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法律地位,将控规作为建设用地的法定依据。

因此为了落实2011年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至今的《黎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善规划管理,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依据,保证城市协调发展,依据《黎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结合本片区实际,黎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托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3年进行《黎平县城城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作者:汪月钟滨柔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8年第05期在旅游大发展的环境下,本文将眼光投向民族旅游板块。

黔东南地区拥有17个少数民族,其中黎平侗族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独放异彩。

本文通过对黎平县旅游发展的现场调查,深入分析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黔东南少数民族较丰富,选择极具特色的侗族进行研究开发,主要是看中了侗族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在了解黎平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问题的前提下,本文对其深度开发模式进行了思考研究。

近3年来,我国旅游业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给广大游客以及旅游从业者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如今,民族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民族旅游是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合理开发黎平县侗族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民俗文化的真实性,是实现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黎平县旅游依托该地区丰富的侗族文化旅游资源,成为黔东南旅游的亮点,特别是侗族大歌登上国际舞台,带动了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促进该地区侗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旅游者在旅游期间进行历史、文化或自然科学的考察与交流、学习等活动。

黎平生态资源好、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侗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生态文化独树一帜,交相辉映。

拥有1项世界级、6项国家级、21项省级文化遗产,是“中国聚宝盆·大美黔东南”的一颗璀璨明珠。

伴随贵广高铁,厦蓉、黎洛、三黎高速的相继开通,以及黎平机场航线的加密,黎平跻身于“泛珠三角四小时经济圈”和“黔中三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黎平旅游发展更是聚齐天时地利人和。

(一)建筑文化类侗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黎平观念是打造黎平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思想保障论黎平三省区域中心城市与侗族国际旅游专业城市的建构思路与支撑条件吴胜贤贵州黎平既是一座装满了历文化的古城,又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之中崛起的新兴旅游城市。

黎平在宋代即有建制,元、明开始规模化修建城池。

时至今日,黎平的东门古翘街,迄今还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贵州黎平古城恰好兴建在贵州高原东陲与湖南、广西丘陵北缘的衔接处,地质称为古陆海浸‚黎明海峡‛地带,这是一条狭长的喀什特溶岩谷地,谷地有如一条巨龙,由东南向西北曲曲延展,黎平县城就象一条金项链系在这条巨龙的颈项中,亦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高原与丘陵之间。

黎平的东、西两面是起伏的山脉,峰峦虽不太高,但浓郁葱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黎平山城的两道绿色屏障。

数百年来,黎平的山城建筑相当注重自然和谐、因势利导,因此,黎平山城一直是一座美丽的城。

黎平是全国唯一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风景秀丽的群山环抱之中,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县辖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55万,其中侗族人口3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是侗族文化发祥地,也是侗族文化原生态保留地。

黎平物资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原始生态神奇和谐,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圣地,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黎平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现代楼林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近年来黎平在中央、省、州的正确指引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53万各族群众,紧紧围绕县委各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精诚团结,奋发图强,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9.51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超过全州3.6个百分点,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的18亿元目标。

农业总产值完成10.27亿元,同比增长7%,粮食总产量16.92万吨,同比增长1.14%。

工业总产值完成12.87亿元,同比增长17%。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9.01亿元,同比增长21.8%。

争取到新增中央投资项目275个,总投资3亿元,当年下达中央资金1.53亿元,占全州中央新增投资下达资金的10.69%,排名全州第一。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含‚两高‛建设)完成30.5亿元,同比增长102.4%(其中,县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22亿元,同比增长37.1%),增长额度、增长速度均创历史新高,增速超过全省30.8%和全州39.8%的水平。

财政总收入完成1.5亿元,同比增长28.56%,增速排名全州第5位,大幅超过‚十一五‛1亿元目标。

金融存款余额27.32亿元,同比增长14.76%;各项贷款余额13.25亿元,同比增长22.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5亿元,超过了‚十一五‛7亿元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35元,增长7.6%,比‚十一五‛目标增加9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98元,增长10.7%,比‚十一五‛目标增加398元。

近5年来黎平城市建设高速发展,黎平通过各种方式共投入县城建设资金8.3亿元。

城区面积从3.5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净增4.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从4.8万人增长至10多万人,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今,黎平城区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全县各级干部职工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黎平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美丽。

黎平县城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在进行,黎平正朝着新的目标——贵州东南部二十万人口中心城市、具有侗族特色的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而不懈努力。

随着‚一高一快‛工程的开工建设,黎平的城市建设也在快马加鞭,飞速向前。

不久的将来,一座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欣欣向荣的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将展示在世人面前,喜迎八方贵客。

盱衡时局,环视湘黔桂三省边区,黎平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的挑战榕江依托区域性经济合作步入发展快车道,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4.68亿元,同比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4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39.7%;财政总收入完成10298.7万元,同比增长37.66%,创历史最高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4亿元,同比增长37.9%。

‚两高‛建设给榕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两高‛大通道从县城南北经过,两条大通道建成后,榕江距广州不到800公里,行车时间将从原来的20几个小时缩短到4个小时以内,榕江成为西南地区最靠近粤港澳地区的前沿,成为贵州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桥梁‛、‚纽带‛和‚桥头堡‛。

为此,榕江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背靠贵州,面向广州‛,提出了‚抢抓‘两高’机遇,搞好生态建设,发展通道经济,建好一座城市‛的发展思路,明确‚珠三角‛和省内外周边地区为主打市场,并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

近年来,该县强力打造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加大城市基础建设。

分别投资2.3亿元和5926万元,大手笔建设东滨江大道和榕江大桥。

旧城改造着力于完善城市功能,保护好历史文化街,保护、抢救、维修好现存的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恢复一批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街道,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在新区建设中,严格执行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城北新区建成一个集休闲、旅游、办公、居家、文教、交通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新城市。

该县按照‚以老城为中心,向南北两翼延伸‛的总体布局规划下,榕江县城城市规划面积将达80平方公里。

届时一个‚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侗苗风格、功能完善‛的新榕江将呈现眼前。

网友认为:黎平除了旅游外不知有没有别的优势产业,一心靠上级拨款,救济的县能成为经济中心?黎平的人均JTP在全州排第几约?以锦屏为例,二十万人口,JTP12亿,还不算三板溪,挂治电站近10亿的产值,黎平要成经济中心,起码JTP50亿以上,人再多,如果贫穷,又有什么用,如果现谈什么中心,是不是太早了。

莫叫化子夸婆娘-香嘴黎平成为黔东南的经济中心?那是不可能的事,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对自己的短处避而不谈。

好大喜功、杀鸡取卵的一群人,好意思夸夸其谈黎平是一心只希望上级拨款的县。

雪尘慧网友认为:说空话是没有用的,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各乡镇根本没有一定规模的发展产业!今日之星—黎平网友认为:黎平目前的出路就是争取成立黎平地区或者黎平侗族自治州,只有成为地区中心,黎平的各项设施才能得到有效改善,从目前来讲,黎平的物流真的还很差,假如黎平到从江、榕江、靖州、锦屏都是高速公路,市区和乡镇之间都有2级路相连,谁敢说黎平的乡镇没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黎平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开发,关键在于什么?我们只有改变思想,改变束缚,改变自己的地位,才能做好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工作,黎平—离开黔东南是我们发展的最好方式!wtd4529100网友认为:黎平人多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人多,经济发展水平却低,吸附力不强,当地人就是死鱼拜拜!"两路"通了,也不表示黎平马上就好到哪里去,更不要一天奢望什么广东珠三角沿海的产业会到黎平来发展,那只是大家一厢情愿的想法,广东都还有一大堆穷地方需要发展,中间还隔着个广西都需要产业转移,哪里会转移到千里之外贵州黎平这个偏远的穷地方来发展喽?要等珠三角沿海的产业转移,可能50年或者100年以后,都不知道会不会转移到黎平这个地方来.大家还是要现实点,交通条件改善了,主要靠自己发展.再说黎平由于地理比较偏,辐射范围也就是本县而已,比经济不如镇远,施秉;比县城场地宽大不如榕江\天柱;比交通不如三穗\麻江\榕江\镇远;比资源不如天柱;比社会发展度不如镇远\三穗\,比人文文化积蕴不如天柱,黄平.黎平----就像一个藏在深山的姑娘,原始而古扑,脚踏实地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老老实实做功课,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去争什么经济中心,黎平----就是一个侗民族原生态聚居地,经济中心实在不靠谱.做下梦还是可以的,有人称洛贯(从江)或黎平有望成为5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中(大)型城市,愚认为这不太可能。

因为与之相邻的广西三江更具优势——两条铁路、三条高速在县城交汇形成通向四面八方的快捷出入通道而有望成为‚怀化第二‛,它的崛起必将影响洛香(从江)、黎平甚至榕江的壮大。

再者洛、黎、榕三城相距太近也会相互影响和竞争。

黎平虽然县域面积最大,人口也最多,但洛贯就处在其南部边境不足5公里外,届时其南部的肇兴、双江、水口、龙额、地坪、雷洞、口江、永从等乡镇受洛贯的辐射远比黎平县城大,黎平实际辐射县域面积就大大缩小。

黔东由于受镇远县城的分流,周边三穗、玉屏以及怀化、铜仁、天柱、凯里等地的影响,州里早已把其定在20万人口规模。

此外,受贵州高原山区地形的制约,这些‚次中心城市‛也不便建成50万人口规模的大(中)型城市——建设成本太高。

若把某地规划为地级城市,但要重新划分行政区且经过国务院批准,一般都很难办,结果可知谁也不易成人口规模50万左右的大(中)型城市。

因此,黔东南的次中心城市近期(10年左右)规划为约20万人口规模是合适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为此,鉴于天柱的种种优势,建议州里应把天柱作为区域次中心城市来考虑并加大对天柱的城市建设,从而在黔东南区域内形成中西部有大凯里,东北部有黔东、天柱,东南部有黎平、洛贯、榕江,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

连洞村网友认为:大战略意义,三江目前看来交通方面处在上峰,但三江地形决定了它的规模。

其实话说回来,要是三江地势再好点他的城市功能及他的结构将会发生重大转变。

作为贵州,无论从城市城市化还是经济战略方面看目前都处在低水平状态,我想省里拟在洛贯建新兴工业成也是明智的。

如若建成这个新城不仅对当地的发展有意义更会是全省的新经济增长极。

理由有:一,黎平是贵州省出海口最近的通道也是离珠三角最近的地区,总不能把企业都引进深山老林中,就算我们能引进几个但一些好的企业不一定就会选择。

二,贵州东南角之前是经济死角,无论从战略上还是其它规划上此地都该有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来引领当地百姓脱贫。

这不仅是当地的需要更是全省的需要。

总之:我认为省里的规划是合理的,应该还快些,抢占先机。

这是不仅是战略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耍要,也是贵州城市化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到过黔东南16县(市),除首府凯里以外,感觉有个共同点就是因为都是农业县,工业基础太弱,经济总量很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小。

在黎平大多数人们都有一个共同愿望:都希望黎平能超过周边的县、成为省的东南部又一个经济中心,有这样的愿望固然是好事,但这种愿望的实现不是‚等‛来的,有优势也要靠决策者和广大百姓共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