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后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
当前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当前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前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历史问题、*** 、领土争端问题、“中国*** ”问题等内部因素,还有美国因素这样的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1、历史问题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一直是中日间最敏感的话题。
中日建交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成为中日关系难以开拓新局面的主要症结。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在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与态度上。
二战以后,日本从未像德国那样对自己的战争罪行进行深刻反思,反而极力否认和美化侵华战争,尤其是20世纪80年初日本*** 制定了“政治总决算路线”后,历史问题更加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 对战争责任政策进行了调整、转换和再调整,总的趋势是推卸战争责任,拒绝反省和认罪;日本右翼团体和保守派结成右翼保守势力,推动日本*** 的战争责任政策向右调整;而日本大多数民众由于受*** 政策的影响以及右翼势力的鼓动,对日本侵华战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反省。
于是日本社会不断出现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突破《和平宪法》、拒绝对战争受害者赔偿等为侵华战争历史翻案的恶性事件。
日本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并且严重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2、 ****** 是当今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日本侵占台湾50年,培育了日本人斩不断的台湾情结。
许多日本人依旧怀念着强占台湾为殖民地的旧时代,对台湾的眷念之情难以释怀,对被迫归还台湾更是耿耿于怀。
这些人明里暗里与 *** 势力勾结,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
在 *** 上,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时,日本 *** 就承诺只与台湾保持民间层次的经贸关系。
然而近年来,日本不断突破与台湾的民间和经贸交往,发展与台湾的政治关系,并由低层次、隐蔽的接触转向较高层次、公开直接的接触。
此外,《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及相关法,强化日美安保体制,扩大防卫合作区域,其中所谓的“周边事态”范围明显包括中国台湾。
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
浅谈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 ——美日关系
• 中日关系是中美关系的一面镜子
二战后,美国实际上操纵扶持日本,将日本纳入其势力 范围,将日本作为其在东亚的桥头堡。美国在东亚地区能 全面控制的国家,只有日本。根据日美共同防务规定,二 者在军事上合作,在东亚遏制中国。对外策略上日美借台 湾问题遏制中国发展,利用日本与台湾的特殊地缘及历史 关系,打台湾牌。
浅谈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 ——美日关系
事实上中日两国均受到美国强权主义的欺压。然而,日 美和中美关系与矛盾的性质是不同的。美对日是战略性军 事同盟,对日虽然也施压,但主要是利用日本,日本也借 助于美国达到其政治目的与军事目的。相互在制约和遏制 中国方面,具有战略性的一致性。双方都以“中国威胁论” 为藉口,来遏制中国。日美双方均具有共同的价值观,而 向中国推行民主化,促使中国“西方化”,尽管在程度和 方法上略有不同,但总的倾向上是趋同的。美日也均强调 对华关系,相互对华政策有所不同,但均是在日美同盟 “基轴”基础上,来对待和处理对华关系的。
美国影响日本的对外政策实际上日本而外交政策一直追随美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在此影响下日本也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浅谈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 ——美日关系
前言:二战后,美日一直保持同盟国关系,中日关 系也一直受制于美日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在军事上 的制约。冷战结束后,日美从未从根本上转变对华 政策。一九九六年美日进行安保同盟“再定议”以 来,反而更加强了日美“跨世纪的战略性军事同盟 关系”,更加成为制约中国的障碍。美国通过这一 同盟关系不仅控制着日本,也严重制约着中日关系。 影响中日关系的最重要国际因素,主要来自美国!
抗日战 争胜利对中日关系的长远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日关系的长远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对中日关系的长远影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血与泪的篇章。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日关系的演变奠定了基础,其影响深远且复杂。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武力征服中国,掠夺资源,奴役人民。
然而,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英勇斗争,最终让他们的野心破灭。
这场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
这一结果,为中国在战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也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尊重和地位。
在民族精神层面,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面对强大而残暴的敌人,中国人民没有退缩,没有屈服,而是团结一心,浴血奋战。
这种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同时,这种民族精神的崛起,也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在战后,中国人民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日本,但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从经济角度来看,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得以摆脱战争的破坏,逐步走上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道路。
而日本在战后也经历了经济的重建和崛起。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紧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日本则是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发达国家。
双方在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然而,历史问题始终是影响中日经济关系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日本企业和个人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不足,以及部分日本政客对历史的错误态度,都曾给中日经济合作带来过一定的困扰。
政治方面,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提升。
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而日本在战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约束和监督,其政治地位和军事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继续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对我们两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中日关系在各自对外关系中显然居于重要地位,但进入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状况。
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日两国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
我认为,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至今的摩擦,两国问题在和平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下还是能够和平解决的。
一、中日历史关系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
40年前,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俗话说“四十不惑”,两国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由于日本的购岛行为而急剧恶化。
中日关系正除以一个关键阶段,是进是退,关键取决于双方能否把握机遇,进行积极的政策互动,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规律、把握大局,抓好关键、用好机遇、实现局部利益与总体有好的再平衡。
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随着两国的发展,摩擦和矛盾不断发生,我认为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历史问题,二是钓鱼岛问题,三是能源问题。
1.历史问题。
满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的颓废,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震惊了全世界,历史上的强国竟沦落至此。
相反,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蓄谋已久的侵略——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结果是中国惨败。
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日两国的摩擦一直没有消灭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国大扫荡——三光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问题,造成中日关系的不断恶化。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给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严重恶化的后果。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谋求中日友好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在中日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中日关系仍很敏感和脆弱。
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才能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在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问题、“慰安妇”、“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
除此之外,中日关系还受到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因素的制约。
第一、历史问题“历史问题”是中日两国间最敏感的问题。
因为自明治维新以来,直到1945年,日本始终作为一个侵略者,多次发动侵华战争。
特别是八年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第二、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当今和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成为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开端。
从那时起,历经变化发展至今,台湾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控扩张的道路,它的对外侵略扩张理论——“大陆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武力向亚洲大陆乃至世界扩张。
随着19世纪末日本对外的扩张,台湾以成为其急不可待的目标。
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战争使中国大败,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使得日本如愿以偿。
影响当代中日关系的因素分析
姓名:洪流学号:2010202056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影响当代中日关系的因素众所周知,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是简简单单的过家家式的关系,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关系,是一个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差无几的关系。
作用于两国之间的关系的因素多种多样,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大生活,从历史问题到现在的国家局势等等。
影响中日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的,谈到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首先我们得谈谈中日关系的发展史。
中日关系从古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
一、古代阶段:中日关系的开端是由秦朝时期开始的,当时秦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然而日本却仍处于绳纹社会1后、晚期阶段。
两国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汉族移民的动迁,经过辽东半岛进入朝鲜半岛进入日本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开辟的。
随着中国海上交通工具的发展,逐渐形成另一条道路,即从山东半岛沿海中小岛至辽东半岛,再沿海岸经朝鲜半岛北1绳文时代,约始于16,500年前(公元前145世纪),到3,000年前(公元前10世纪)为止部南下,进入日本群岛。
到了汉朝时,设立四郡,打通了汉与东方四国间的通路,倭人与汉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受阻。
当时汉与倭人交往频繁,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国的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传入日本群岛。
到了东汉时期更是与倭人奴国2以及伊都国3建交。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由于受中国的影响日益发展壮大,中日之间的交往越发的频繁,魏朝时期与邪马台国4建立册封交聘5关系。
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汉族“归化人”,即由于两晋时期的内乱而流亡到日本的汉人。
他们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关系进入历史的高潮阶段,是最为巅峰的时代,过了唐朝中日关系便走上了下滑的道路。
当时唐朝与倭国建立贸易以及文化上的交流,倭国向唐朝派遣遣唐使,极大的促进了两国的交流与发展,更是在唐朝时期,倭国正式改名为日本。
当时鉴真完成了东渡,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浅谈中日关系发展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发展问题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日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导致其矛盾激化,历史问题再次出现并且形式更加严峻,就此,我们探讨了他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点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历史发展中日关系现状矛盾症结解决策略中日关系的历史: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惨无人道的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发动九一八事变等,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以至于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擦。
中日关系的现状: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中日战争的历史因素和战争影响
中日战争的历史因素和战争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日两国因为南京事件爆发了全面战争,为期8年的中日战争使中国遭受了沉重的损失。
战争中出现了大量恶行,包括南京大屠杀等,中日两国的关系也持续恶化。
本文将从历史因素、战争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中日战争的问题。
历史因素中日战争是历史的产物,它的爆发不是突然的。
20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是因为两国之间存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1.民族情绪民族情绪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初年,中日之间存在着种种纷争。
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败北让日本人有所鄙视;而甲午战争后,又让中国人内心抱怨和愤怒。
这种情绪在日本国内也有类似情况。
2.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两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两国之间的互动性。
日本在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实施了殖民扩张政策,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促进本国的发展和扩大影响力。
而中国在这种扩张中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地理位置也成为了中日之间激烈竞争的原因之一。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封建制度加上后期的战乱,给日本人的侵略提供了扩张的机会,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而日本政府往往采取军事手段来对抗中国,这也加剧了中日之间的争端。
此外,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恐吓下开始了模仿世界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在十九世纪末开始了新政治制度的改革,但因故事复杂、时间短暂等种种因素,改革未能成功。
战争影响1.经济影响中日战争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不仅许多公共设施被毁,农业、工业生产陷入困境,大量的人员和物资也被日军掠夺。
此外,由于国家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中国经济的发展难以持续,引导了中国此后很长时间内的落后。
2.政治影响中日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生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中国民众认识到自己与日本的民族大义,深刻地认识到要抵制任何一种外界侵略的诱惑,团结一致,动员全体国民共同抵御外敌。
中日战争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为中国政治体系的调整和坚定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与今日反思
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与今日反思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爆发之后全世界抗击侵略最充分、时间最长的战场之一。
这场战争对于中日两国及其后续的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并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
一、中国抗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1. 历史记忆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一部英勇史诗,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强大的民族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坚决抵抗外敌入侵,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段历史使中华民族对侵略的仇恨和坚决抵抗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国民心中,成为中日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2. 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对地缘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争中,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主要的抗日力量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地位以及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所展示的军事实力,在战后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民间情绪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中,广大的农民、工人及其他民众积极投身于战斗、筹款和献血等国家战争努力之中。
这种全民动员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同时,中国民众对于日本的仇恨情绪也在抗战中被进一步激发和强化。
这种仇恨情绪对于中日关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二、中国抗日战争对今日中日关系的影响1. 历史问题的阴影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暴行引起了广泛的国际谴责。
战后,战争中的历史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军队犯下的战争罪行以及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侵略行为,导致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
这种历史问题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拦路虎,限制了两国间的互信和合作。
2. 地区安全的争议中国抗日战争使得中日之间的地区安全问题加剧。
战后,中国大陆的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
而日本则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
这种地缘政治的分野导致中日关系复杂化,特别是在冷战时期,这种争议更加尖锐。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作为东亚两个大国,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友好的。
自古以来,中日两个民族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双方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友好的关系慢慢转变为敌对的状态。
一、列强侵略亚洲在19世纪后期,列强开始侵略亚洲,这也是中日关系一开始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列强的争夺中,日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日本希望能够和其他列强一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这也促使日本开始向邻近的亚洲国家扩张。
1894年,日本与中国发生了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轻松击败了落后于时代的中国军队,从而开始控制中国的主权领土。
在此之后,爆发了数次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封锁和敌对的状态中。
二、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二战后,中日关系的状况和全球政治的状况一样,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时间不长,历史记忆深刻,加上形势多变,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1.美国的干预在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两国之间又因为美国的干预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盟友。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进行经济的重建和快速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时期却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
例如,在1969年的日本驻华大使村上信夫应邀访问中国之时,日本的自卫队公然进入了钓鱼岛的领空,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降温。
2. 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合作自19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开始进行了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日本正在将自己的钱和技术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冯昭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内容提要]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因素十分复杂。
本文认为最主要的有三大因素,即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美国因素。
前两大因素与日本经济状况、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直接相关。
对于后一个因素,既要看到日美相互呼应的一面,也应看到日本追随美国有一定的限度。
[关键词]中日关系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美国影响2001年,日本更换了领导人,强硬的右派上台。
中日关系随之出现了教科书、李登辉访日、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更加严峻的局面。
分析中日关系的走向,首先需要弄清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应该说当前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美国因素。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萧条,每况愈下。
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对中日关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在经济频临危机的情况下右派乘势上台。
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使日本国民产生了忍无可忍的情绪。
一位日本作家甚至这样写道: 如今日本这样的状况如果发生在别的国家,早该爆发革命了。
这类议论典型地反映了当今日本民怨沸腾、广大国民迫切要求变革的心声。
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无能和失策,又导致国民对出现 政治强人 的强烈期待,甚至到了 饥不择食 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被一些善于表演、却并没有什么真知灼见的政治家所迷惑。
在这一背景下,自民党内的小泉纯一郎以其 怪人 的行事风格和 改革 高调脱颖而出,先后登上了总裁和首相的宝座;而后还赢得了高达80~90%的支持率。
其实,日本国民对小泉的 情绪型 的支持就是对改革、变革的支持,同时也反映出日本缺乏真正有远见、有魄力的大政治家。
然而,在国内问题上极力主张改革的小泉首相,在外交问题却堪称是个 右派 ,无论是在教科书问题上,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还是在贸易摩擦问题上,都表现得又臭又硬,根本不把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批评放在眼里,从而大大恶化了日本同中国、韩国的关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这场战争对中日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期间,日本在八国联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应地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以下就是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的详细阐述:一、离弃帮助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中国在战争年代为日本提供了相对较大的帮助,但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却对中国失去了襟怀。
这种失去友好关系的举动和情况导致了中日关系的隔阂。
当时,日本收回了勘探铁路的权利,这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二、缺乏协约国的支持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协约国并没有如何支持中国。
这是由于协约国的利益并不在于这种方式。
然而,日本却选择采取军事行动并在中国境内发起进攻活动。
这种种不同的利益导致了中日之间的“不合”,这种不合在后续的时间内产生了令人震惊的结果。
三、中日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的日本扩张,中日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的领土争端。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1945年的二战的爆发。
这场战争使得中日关系进入了非常困难的阶段。
四、对亲日派的压制在战争结束之后,由于对日本的仇恨,中国政府开始对亲日派采取严厉的措施,并以残忍的手段压制这个群体。
这种行为使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关系处于困境之中,对于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难以逾越的影响。
五、中日两国之间的敌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敌意逐渐加深。
战后,日本成为中国最强大的敌人之一,两国之间永远失去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日本的行为让中国人民和政府相信,日本是一个不可信和值得警惕的国家。
总体来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导致中日之间出现了很多难以逾越的分歧,而这些分歧直接影响了之后数十年的中日关系。
虽然两国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变得更加友好,但这种平静的状态需要通过大量的尽力维护才能得到保障并延续下去。
抗日胜利后的中日关系与和平发展
抗日胜利后的中日关系与和平发展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斗争,也是中日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节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紧张与冷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逐渐走向和解与合作,实现了和平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两国的关系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时期。
日本战败后,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中国则面临着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两国的关系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历史问题成为了中日关系中的一大难题。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些历史伤痛仍然深深地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而在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试图否认或淡化日本侵略的历史事实,这使得两国之间的历史认知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其次,领土争端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
在二战结束后,中国收回了台湾和南海诸岛的主权,而日本则对钓鱼岛等东海诸岛提出了主权要求。
这使得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长期未能得到解决,成为了中日关系中的一大症结。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中日两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加。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契机,日本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同时,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人民之间的友谊逐渐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缓和。
在21世纪初,两国领导人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互访,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北京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双方一致同意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当前,中日两国关系正朝着和平发展的方向迈进。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同时,中日两国也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推动地区合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日关系的和平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依然存在,需要双方以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态度加以解决。
同时,两国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竞争也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化解。
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深层原因解析
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深层原因解析黄大慧2012-11-21 15:02:23 来源:《日本学论坛》(长春)2005年04期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趋于强硬,对华政策中的消极面逐渐凸现。
由此,造成了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局面。
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完全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署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逼中国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等,致使中日关系出现了复杂局面。
此外,日本企图在未解决历史问题之前急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做法,也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人民的强烈不满。
一句话,中日关系出现今天这样的困难局面,责任主要在日本方面。
日本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和做法,违背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必然引起中国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应。
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深思考。
中日关系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困难局面,除了上面所列诸原因外,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中国的崛起,使中日实力对比和中日关系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日之间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史。
近代以前,中日关系的格局始终是中国强日本弱,日本向中国学习文化和各种先进的技术,中国是日本非常尊崇和敬畏的国家。
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到了近代以后,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分水岭,中日关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从这场战争开始,日本认识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已经超过了中国。
从此,日本开始蔑视中国,把目光进一步投向西方,并加入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
在近代日强中弱的两国关系格局下,中国备受欺凌。
中国的崛起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使中国的崛起有了可能,而改革开放正在使这种可能性变为一种现实,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之间的国家关系。
自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
但近年来,中日关系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一、历史遗留问题中日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包括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钓鱼岛争端。
二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中国钓鱼岛,战后归还中国。
但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没有及时向中国道歉,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不满。
此外,中日之间还有历史问题,比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的迫害。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
二、经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日贸易额已达数千亿美元,双方在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中日两国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这将有助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三、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
比如中国的京剧、武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传到了日本,日本的动漫、音乐、茶道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这些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安全合作中日安全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区安全方面,中日两国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应对跨国安全问题。
比如在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两国可以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五、政治对话政治对话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上,中日两国应加强对话和磋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
同时,两国应在文化和安全领域开展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总之,中日关系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两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进步。
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关系,也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产生重要影响。
浅谈中日关系
浅析当今中日关系摘要:当今中日关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系。
它既包含了历史问题的影响,还攘括着现实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追求所带来的合作与冲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地处东亚地区。
两国的经济总量分别居世界第二、三位。
两国关系不仅是两国在内政和外交上需要考虑的重点,更是事关整个东亚乃至亚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走向。
关键词:中日关系影响因素展望当今中日关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系。
它既包含了历史问题的影响,还攘括着现实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追求所带来的合作与冲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地处东亚地区。
两国的经济总量分别居世界第二、三位。
两国关系不仅是两国在内政和外交上需要考虑的重点,更是事关整个东亚乃至亚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走向。
一、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在当今中日关系中,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和平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历史问题。
中日建交以来,两国围绕着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召开了激烈的交锋。
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等因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没有像彻底清除德国法西斯势力那样,对日本法西斯势力进行清算,导致日本右翼势力一直活跃在日本政坛,并妄想着能够死灰复燃。
这一直影响着今日日本与东北亚在历史问题上形成一致的历史价值观,严重地影响了二战中受日本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战后初期,美国占领日本后,为了节约时间、人力物力和出于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政策。
在日本的统治阶层中保留了大量的旧军人和军政府中的工作人员。
所以在追究日本战犯的工作上流于形式。
很多出狱后的日本战犯们甚至包括犯下滔天大罪的甲级战犯都在政府部门中居于要职。
日本政坛中的麻生、安倍、福田、小泉家族等政治显贵家族都与日本二战中日本决策层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二战关系者长期把持日本政权。
日本当局在历史问题上避重就轻、不断粉饰日本在二战中的各种做法。
浅谈影响冷战后中日关系的积极因素
浅谈影响冷战后中日关系的积极因素冷战后,中日关系就像一对恋人一样冷冷热热,但政治经济流域的友好合作一直占主流。
本文就其原因做以简要分析和探讨。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演变的结果。
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进入新的重组期。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这一地区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是,美国的国力在长期的军备竞赛中消耗甚大,背上了外贸和财政双赤字的沉重包袱。
美国同日本、亚洲“四小”之间的经济矛盾日益尖锐化,再加上人权与贸易挂钩问题以及军售等问题,美国和包括中国、东盟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和各国之间的摩擦取代过去的美苏对立,成为左右亚太地区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尽管亚洲没有出现象原南斯拉夫那样的大规模物质冲突和动乱,但一些热点地区局势如朝鲜半岛仍然紧张,需要有关的国家共同作出努力以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日本在安全保障问题上不仅仍然需要依靠美国,而且希望中国也能发挥自己的影响。
从宫泽喜一首相开始,日本历任首相一再强调日中关系和日美关系同等重要,有必要在日、美、中之间形成“经济互利”三角关系等等,反映了日本在冷战后国际格局变化后的一种战略思考。
另外,联合国外交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外交的支柱之一。
冷战结束后,在建立国际新秩序过程中,日本的联合国外交进一步加强。
其目标是旨在取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位。
中国是5个常任理事国成员,是亚洲地区的唯一代表,日本要实现其目标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
而冷战后,在国际关系急剧变动的背景下,中国更加重视同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江泽民主席说“同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是我们对外政策的有限方向。
”且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不再以意识形态因素为前提;另中國正在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也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愿意和日本等过共同为促进亚太地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2、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产生的巨大吸引力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国际关系中的经济科技因素明显上升等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日关系的发展障碍 好了
浅析中日关系的发展障碍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从两千多年前就和中国有着往来历史。
从近代开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国力超过中国,为了进一步发展而发动了侵华战争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便充满了曲曲折折。
就如同周恩来总理的概括“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二战结束之后,中日两国本来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恢复正常的邦交关系。
但是,由于美国的介入,当时的日本当权者采取了敌视中国的立场,使得中日两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互相隔绝的不正常状态。
直到1972年,在中美关系改善的前提下,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结束了两国邦交的不正常状态,实现了两国邦交的正常化。
在那之后,两国的关系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还远远没有达到实现真正的和解的地步,两国间不时出现各种大小摩擦。
影响并阻碍了中日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战争遗留问题。
虽然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但是战后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地解决好,从而导致了两国间就这个问题引起了无数的纷争。
日本的政要们对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缺乏深刻反省。
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正视那段不光彩的历史,甚至公然为军国主义歌功颂德,美化侵略战争,歪曲侵华历史。
他们的这些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及亚洲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主要有以下问题。
1.如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民,而对于这铁一般的事实,一些身居要位的日本政治家竟然否定这一罪行。
2.从军“慰安妇”问题。
在日军战争期间,为了满足官兵的性欲,在其占领区域内设立了许多“慰安所”,绝大部分都是被强抢来的亚洲国家的妇女。
仅仅中国大陆就至少20万的中国妇女被逼做慰安妇,大多数人在战争期间被迫害致死。
3.日本右翼教科书问题。
日本右翼势力借着修改教科书的名义,肆意的颠倒黑白,篡改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影响中日关系发展因素之浅析摘要:战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其中既有现实的矛盾,又有深层次的原因。
本文试图解析影响两国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希望为建立中日互惠关系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日关系矛盾文化差异国民性发展近来,自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后,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了冰点。
自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始终处于曲折发展的过程中,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着这两个亚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大国,使其始终无法走向和谐共赢的局面?两国之间又应当如何应对,才能够重新建构符合新形势的稳定的中日关系?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是中日矛盾产生的根源从日本方面来看,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日本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妒忌和防范心理。
在对华问题上,日本政府产生了矛盾心理:既想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保持中国的稳定,又担心中国强大;既希望大陆与台湾加强两岸对话与合作,又怕中国实现统一;既加强与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合作,又要防止中国成为主导;既想将中国拉入国际社会以多边合作制约中国,又担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以扩大。
因而日本在对华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变双边关系为“亚太中”和“世界中”的日中关系,防止中国动荡或对外采取强硬政策而将中国拉入国际协调轨道;变中日特殊关系为“普通关系”以形成对华说“不”的态势。
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不顾中国的反对,我行我素,极力牵制中国的发展。
中日合作内容从侧重经济转向经济、政治、安全并重,以改变政治上的被动局面,经济上对华援助的重点从基础建设转向环保合作,并对经济援助附加政治条件,以防止中国经济发展过快。
从中国方面来看,日本不满足于经济大国的地位,想方设法寻求政治大国的言行让中国产生了警惕。
近年来,日本歪曲过去的侵略历史,积极地为其实现“政治、军事大国”目标,重新称霸亚太卸去历史包袱和扫清障碍;散布“中国威胁论”,通过片面夸大和诬陷中国军事威胁,引开别人的视线,掩饰自己军事扩张的行径,同时,千方百计地通过酝酿修宪、自卫队走向海外、日美军事日益一体化等一系列政治、军事举措来寻求和确立其政治大国的身份。
此外,日本政府纵容和支持“台独”分裂分子,同意李登辉访日;单方面侵占钓鱼岛,对登岛的中国民间人士实施扣留;强行到东海勘探资源等等一系列行径,公然破坏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大业,损害中国领土权、海洋权以及公民人权等多项国家利益,因而也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谴责,并激起了中国国内年轻一代的反日、甚至仇日情绪。
此外,两国在经济领域方面的竞争,特别是近年来两国的能源争端,也是加深中日矛盾的一大重要因素,如俄罗斯石油管线问题、东海石油资源开发问题、专属经济区划分问题等。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对外依赖性很强,90%以上能源都依靠外部供应;中国过去虽然对外资源依赖比较小,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现在也积极参与到了国际能源市场上的竞争中,而且竞争势头迅猛,已成为世界能源的主要消费国,这更使日本感到了强烈的不安全。
尽管现在这种竞争与传统的争夺有区别,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
这种竞争不仅对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产生影响,而且容易引起两国国民的激动情绪,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的矛盾。
二、文化认同差异是影响中日民间认知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文明浸润和滋养日本近两千年的历史。
且不说古代日本“衣冠唐制度,诗书汉文章”,即使在今天,日本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文同种”成为我们形容中日文化交融的常用词语。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中日文化间存在差异,必须正视和了解中日文化间的差异。
首先,应当认识到日本存在自己的原初文化,日本近代以前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引进是有选择的,并不是盲目的。
到目前为止,在不少中国人的认知里,日本的古代文化只不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已,日本只是一个在快速引进欧洲制度及文化遗产、顺利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上值得注意的国家,从而,日本被看成是一个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根基的国家。
不可否认,这种对日本文化不全面的认识在中国的知识界和民间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这种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们对日本文化的全面认识。
日本存在自己的原初文化,并与吸收的外来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就日本积极向外学习而言,日本对外国文化都是有选择地吸收并加以消化,而非盲目地引进。
而且,在向外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日本往往都伴随产生一种悖论现象,即日本每次向外学习的结果,最后都将转向对抗。
在政治、军事领域如此,在思想文化领域亦如此。
早在日本中世时期,日本在引进中国儒家思想的同时,在思想领域就创办了自己的所谓“国学”,意欲对抗中华思想。
随着国学兴起,日本思想界的“模仿方向”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在后来呈现出两个极端现象,即全盘日本化和全盘西化。
然而,无论是日本化还是西化,持有以上两种思想观点的日本人,其目光都是从一个模仿方向上移开的,那就是被称为“汉意”的儒教思维。
因此,从日本文化的深层角度来看,日本民族心理的底流一直在刻意与中华文明保持一定的距离。
直至今日,中日两国分属不同文明的观点在日本思想界、学术界始终存续着。
其次,应当正确理解和认识中日文化上的“同文同种”和“大同小异”。
中日两国文化的渊源不可避免地造成中日之间在相互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中日两国通常都认为,两国“同文同种”,所以彼此有着深切的了解。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虚幻的想法。
日本学者山室信一曾说过,“回顾1972年日中恢复邦交以来,虽都高唱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友好,但发展却未必顺利,其原因就在于先验地设定了相互认识中的‘正确答案’,结果只是高唱了理想。
”“当今,在国际性的交流场合,假定他国(他人)和本国(自己)的同一性,先验性地想象相互理解的实现,是蕴含着极大危险的,这本身就会成为阻塞交流的因素。
”①长期以来,中日两国的相互意识中,“同文同种”以及随之衍生的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仍在阻碍着双方的交流。
坦率地说,这种中日文化认同的差异和误区极大地影响着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认知,因此在两国发生争端后,极容易使两国民众对另一国产生成见。
如2008年9月8日,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四次中日联合舆论调查就显示,尽管在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取得成功之后,中国官民对中日关系普遍持乐观态度,但中国受访者中对日本持负面印象的人仍占40.6%,而日本受访者中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人高达75.6%。
另据日本内阁府2008年12月6日发表的外交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为31.8%,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2.2个百分点,创下了1978年此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最低点。
这也说明,这种在文化人之上的差异,已经极大地阻碍了两国人民的正常交往。
三、民族心理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孕育了日本民族心理的多重性与复杂性。
日本哲学家、文化史学家和辻哲郎把日本民族的性格归结为具有双重性的“台风性格”:“这种性格表现为时而彬彬有礼、温文儒雅,时而残暴凶狠、暴虐成性”②。
这种性格也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1、岛国根性。
日本索尼公司懂事长盛田昭夫曾指出:“我们脚下的地差不多每天都要震动……除了水,我们岛上几乎什么原料都没有。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的日本国民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性:强烈的危机感、富有团队精神、向外扩张的侵略本性及狭隘的民族心理,即岛国根性。
自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通过殖民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等受害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的扩张意识仍然阴魂未散,日本屡屡突破和平宪法,并向海外派兵就是例证。
过度的危机意识使得日本人对周围的环境过度敏感,对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采取一种猜忌、疑虑、对抗的态度和政策。
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势必会导致极端的利己主义,由于对周围世界孤傲冷漠、自私狭隘,使日本在国际社会异常孤立,故有“国际孤儿”之称。
从根本上讲,这种民族性格可视为一种不愿对世界负责的狭隘的集团心态。
2、实用主义原则和功利主义态度。
日本人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很重视与本国的实用联系起来,这种功利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日本民族是以文明对自身实用的需求来决定的,也就形成了日本人崇拜强者、蔑视弱者的特点。
在对外侵略中,日本这种嗜杀的血腥特质表现地淋漓尽致,因为他们骨子里浸透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也是日本否认侵略罪行的根源所在。
在历史上,喜欢与强者结盟几乎成了日本的一种外交传统,它先后三次与当时世界最强国结盟,即英日同盟、德意日同盟和美日同盟。
二战战败后,日本对美国俯首称臣,对驻日美军服服帖帖,这令起初不了解日本国民性的美军大出意外。
同时,日本人对于比自己弱的、不如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则会从心底瞧不起,所以,日本在二战后只向美国、苏联服输,而从不承认是输给中国、韩国及东南亚各国,也不认为是输给正义。
3、“耻感文化”。
美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的文化是“耻感文化”。
“耻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一是缺乏恒定的是非标准,反复无常,行为方式易变。
日本人的道德感、是非观是比较淡漠、模糊的,就像本尼迪克特所指出的,“通观日本历史,日本人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辨认恶的能力,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想解决这个恶的问题。
”③二是他律性的道德,名誉胜于正义。
日本人以知耻为道德之根本,但这种耻辱并非来自内心的反省、自责,不是靠“内心良知”的约束,而是靠外部的强制加以保障。
所以,日本对亚洲各受害国在历史问题上态度强硬,根本不予理会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就是因为这种“外部”的强制力不够,不能对它形成制衡作用。
三是极其看重名誉、面子。
日本人把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重要,他们认为承认侵略中国和亚洲的历史,对亚洲各受害国谢罪道歉,就是民族自虐,就是日本民族的耻辱,就会在国际社会抬不起头来,非常有失面子,难以树立“大国形象”。
所以,日本人对侵略战争不仅不愿从内心深刻反省,反而是试图要国际社会尽快将这段历史忘记。
由以上对日本的国民性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对华的态度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在曾经作为战败国的自卑感与国家深层次的优越感之间不断徘徊,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立场。
特别是在中国人民非常看重的历史问题上,由于日本的国民性的作用,使得历届日本政府从未发表过正式的令人满意的道歉与答复,这也使得两国关系的修复愈加艰难。
四、日美同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牵制性因素中日两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第三国,特别是美国的影响。
一般而言,中美关系发展良好,中日关系改善的空间就比较大;而中美关系趋于紧张,中日关系也不会太顺畅。
日本在对华关系上之所以要看美国的眼色行事,根本原因是它总是走不出对美追随外交的阴影。
当前美日关系是一个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在内的双边关系整体,其中安全同盟是决定日美双边关系基本性质的核心因素,也是中日关系难有较大作为的一个重要牵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