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地球概述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种类
根据用途和制作材料的不同,地球仪可分为教学用地球仪、装饰用地球仪、礼品 用地球仪等。
如何使用地球仪
01
02
03
04
确定地理位置
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可以确定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
了解地理现象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海洋、陆 地、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现 象,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 环境和地貌特征。
01
02
03
04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极昼极夜
在地球两极地区,由于地球公转 导致极昼和极夜现象交替出现。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昼夜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如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 冬至日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高度角也会发生 变化,如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而在冬季则较小。这种变化会影响地表获得太阳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 和地球仪

CONTENCT

• 地球概述 • 地球仪简介 • 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 地球的运动与产生的现象 • 地球的圈层结构
01
地球概述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 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 亿平方千米。
射能的多少,从而影响气温的高低。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节蚆羅芆芈蚅肇膈薇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V4XgP。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FKTrD。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sng7T。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V3Grs。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二、选择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A、大陆磁异常;B、区域磁异常;C、全球磁异常;D局部磁异常。

6 、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A、磁偏角;B、磁倾角;C、磁异常;D磁场强度。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框架第一章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一、地球表面形态1.地球表面形态概述o地球表面形态多样,主要有陆地和海洋。

o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o陆地和海洋的比例约为2:7。

2.陆地和海洋的分布o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o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o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3.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o陆地和海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o陆地上的河流将水流入海洋,海洋上的水汽蒸发到陆地上,形成降水。

o陆地上的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海洋上的洋流可以调节全球气候。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o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洲。

o非洲:世界上面积第二大洲,人口第二多洲。

o北美洲:世界上面积第三大洲,人口第三多洲。

o南美洲:世界上面积第四大洲,人口第四多洲。

o南极洲:世界上面积第五大洲,人口最少的洲。

o欧洲:世界上面积第六大洲,人口第五多洲。

o大洋洲:世界上面积第七大洲,人口第六多洲。

2.四大洋o太平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

o大西洋: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洋。

o印度洋: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洋。

o北冰洋: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洋。

三、陆地地形1.地形的概念o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起伏形态。

o地形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2.主要地形类型o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o山地:地势高耸,起伏很大。

o丘陵:地势起伏和缓,海拔较低。

o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是一个封闭的洼地。

3.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o地形影响气候、植被、水文等,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o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农业发展,山区地区适合林业发展。

四、世界主要地形区1.世界主要山脉o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o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

o落基山脉:北美洲西部的山脉,被称为“北美脊梁”。

o阿尔卑斯山脉:欧洲著名的山脉,拥有许多著名的滑雪胜地。

2.世界主要平原o亚马逊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第1章 地球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第1章 地球

通常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定的形状。
大地水准面----设想的平 均海平面作自然延伸穿 过大陆地区,构造出的 一个光滑连续的封闭曲 面。
大 洋
平均海平面
大 陆
大 洋
平均海平面
大地水准面
图1 大地水准面示意图
北极
10 0 -30 m
地球的实际形状是夸大的梨形(如 右图):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北极凸 出约10m,南极凹进约30m。地球 的外形是其内部特征的反映: 第一,地球接近于旋转椭球体, 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塑性,是地球 自转离心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地球的实际外形与旋转椭 球体并不完全重合,说明地球内部 物质是不均匀的。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地球表面高低不平,以平均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大陆两 大地理单元(其中65%的陆地分布在北半球——称陆半球;35% 分布于南半球——称水半球) 。 海洋:总面积3.61×108km2,占地表面积的70.8%,平均深度3729m,最深处是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m)。 大陆:总面积1.495×108km2,占地表面积29.2%;平均海拔 高度为875m,最高的是珠穆朗玛峰(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 拔 8844.43)。
2.大爆炸理论 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 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至少是在120~150亿年以前,宇宙及空间本身由 这个点爆炸形成。
二、太阳系的起源
1.灾变说 太阳系是在一次突然的巨大的剧变中产生的,太阳先于行星和卫星形成 。 2.星云说 整个太阳系包括太阳都是由同一块星云物质凝聚而成的。
2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的最大洼地,约占海底面积的一半,一般水深 为4000~5000m(平均3700m)。洋盆中平坦的部分称深海平原,坡度 一般只有万分之几,最大不超过千分之一。洋盆中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叫 深海丘陵,多为馒头状,相对高度仅数十至数百米。

煤矿地质学第1章 地球

煤矿地质学第1章 地球

深海底部。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密度:地球内部密度总趋势是随深
度增加而增大。
二、压力: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随深度
而增大。
三、重力:它是由地心引力和地球
自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四、古地磁
古地磁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磁场。
五、地电
地球具有电性,局部的地电异常反 映出可能存在的矿体或地质构造。
六、地热
一、内力地质作用
(一)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地
壳组成物质变形变位的机械运移过程称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可分为升降运动和
水平运动。
(二)地震作用:地震是岩石圈内积聚 的能量骤然释放而引起的大地震颤。陷 落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三大类。 1.地震的有关术语: 震源和震中、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2.地震地质作用 ( 1) 孕震阶段
线状隆起地带,中央部位常有一条巨大
的裂谷。
3.海沟:海沟紧靠大陆海岸山脉组成海沟山 弧系;若海沟靠近大陆一侧为海时,组成
海沟——岛弧系。
4.深海盆地(大洋盆地):介于大陆边缘及
洋中脊之间的平坦地带。有深海丘陵、深
海平原、海山。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内圈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一)地球内圈的划分
由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与围岩发生
交代,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
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4)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是岩石在构造应力作
用下发生破裂变形及一定程度重结晶的
(2) 临震阶段
(3) 发震阶段
( 4) 余震阶段
3.地震的地理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3)大洋中脊地震带 (4)大陆裂谷系地震带

《认识生命之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认识生命之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认识生命之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地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大小、形状、位置等。

使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层、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等。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地球的位置和运动地球的自然环境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地球图片,使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外观。

视频播放:播放地球的运动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自然环境,分享各自的见解。

第二章:地球仪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定义、作用和种类。

使学生能够操作地球仪,了解其基本功能。

2.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地球仪的种类和构造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3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展示地球仪,使学生直观了解地球仪的外观和构造。

操作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学生实践: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第三章:地球仪的运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使学生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

3.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查找功能地球仪上的地理分布和自然环境3.3 教学方法操作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观察地理分布和自然环境。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在使用地球仪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

第四章:地球环境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技能。

4.2 教学内容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环保知识和技能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了解问题的严重性。

小组讨论:讨论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有更全面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2 教学内容地球和地球仪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的探究精神5.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地球和地球仪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第一章:地球概述1.1 地球的位置与大小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直径、体积和质量1.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地质时期和生物演化1.3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与特点地球的板块构造第二章:地球大气层2.1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成分、分布与作用大气层的垂直结构2.2 气象现象与气候系统气压、风、湿度等气象现象气候系统的组成与作用2.3 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大气污染问题及其影响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第三章:地球水资源3.1 地表水与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表水体地下水的分布、流动与利用3.2 水循环与水资源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全球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3.3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技术措施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地球生态系统4.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特点4.2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与问题4.3 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途径第五章: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5.1 地球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5.2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技术与方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内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挑战第六章:地球上的生命6.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理论生物进化历程6.2 生物的分类与生态系统生物分类学基础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角色与相互关系6.3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人类活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第七章:地球上的自然灾害7.1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成因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分类与影响7.2 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范自然灾害预测的方法防灾减灾的措施与实践7.3 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行动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应对责任国际合作与援助第八章:地球科学与探索8.1 地球科学的基本分支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的主要内容地球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8.2 地球探索的历史与现状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历史进程地球科学探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8.3 地球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地球科学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地球科学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贡献第九章:地球环境保护与治理9.1 地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9.2 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国际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实践9.3 环境保护的行动与实践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第十章:地球的未来展望10.1 地球人口与资源挑战全球人口增长的影响资源供需矛盾与解决方案10.2 地球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行动10.3 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愿景人类共同家园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解析: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理解地球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通常会涉及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及其运动等内容。

以下是该章节的知识点概述:一、地理学科概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分布规律、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它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旨在探究人地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由于自转造成的赤道膨胀和两极扁平,形成了扁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

三、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1.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旋转,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地理现象。

2. 公转: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公转的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

四、地球的坐标系统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人们建立了地理坐标系统。

1.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向西各分为180度。

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

2. 纬度:以赤道为起点,向北向南各分为90度。

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五、地球的大气层结构地球的大气层由外向内主要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

对流层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区域,而平流层则包含了臭氧层,对地球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六、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这些技术在地理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展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它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元素,将地理信息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习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技能之一。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地理学科的基本认识,为后续更深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质学笔记

地质学笔记

第一章地球概述第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球内圈的划分依据地震波:1849年英国科学家斯托克斯(Stokes)证实地震时产生出两种弹性波,一种是纵波,也称为P波(primary wave),一种是横波,也称为S波(secondary wave)。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同一固体介质中,纵波的传播速度为横波的1.73倍。

2.地壳和地幔的界面,1909年南斯拉夫(Yugoslav)地震学家莫霍诺维奇(Mohorovici) 在萨格勒布(Zagreb)气象台研究克罗地亚(Croatia)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时发现,也被称为莫霍诺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3. 地幔和地核的界面,1913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Gutenberg)发现,也被称为古登堡不连续面。

4. 地核外核和内核的界面,1936年瑞典地震学家莱曼(Lehmann)发现内核由固态的铁镍组成,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核爆相关研究证实。

5. 地壳厚度非常薄,大陆地区平均厚度30km,大洋地区平均厚度5km。

地幔厚度约为2900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一半。

主要由暗色致密的超镁铁岩石组成(橄榄岩),分为上地幔(含软流圈)和下地幔。

地核的外核厚度约为2300km,由液态的铁(90%)镍(10%)混合物组成。

地核的内核厚度约为2300km,位于地球的中心,由固态的铁(90%)和镍(10%)组成。

第二节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1. 地壳的化学组成2. 地壳的结构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第二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第一节地质作用1.基本概念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促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2.地质营力的来源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撞击能3.地质作用的分类第二节地质年代1.基本概念地层(strutum,复数stuata)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可以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部分变质岩。

世界地理百科精要笔记

世界地理百科精要笔记

世界地理百科精要笔记1. 地球概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有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地球上有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也称南极洋)和北冰洋。

2. 主要地理分区与特点:亚洲:面积最大,拥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以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和印度。

非洲:撒哈拉沙漠位于其北部,赤道横贯中部,有许多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和尼罗河、刚果河等重要河流。

北美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以及最长的河流密西西比河,最高峰为丹佛山。

南美洲:亚马逊雨林覆盖广袤,安第斯山脉贯穿南北,伊瓜苏瀑布和亚马逊河等地标性自然景观丰富。

南极洲:唯一无人定居的大陆,气候极其严寒,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欧洲:地形多样,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其中,地中海沿岸国家众多,气候温和湿润。

大洋洲:主要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周边岛屿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大堡礁最为著名。

3. 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砍伐和湿地退化严重。

资源分布不均,引发能源和水源争端。

4. 自然资源分布:石油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俄罗斯、北美、拉丁美洲等地。

煤炭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国、美国、印度等国。

金属矿产如铁矿、铜矿、铝土矿等在全球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5. 重要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连接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亚洲到欧洲的航程。

巴拿马运河则连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对全球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全名词解释

全名词解释
8、变质岩:它是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在诸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一系列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经受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变质而成。
9、岩浆: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组分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
10、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8、河流:大陆表面常年有定向流动水体的槽形谷地。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1、洋流:指海洋中在较大范围内沿一定方向流动的海水。
12、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3、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
20、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
21、斜坡:指盆地的基底向边缘升起,向中心下倾的区域性大单斜。
22、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褶皱,构成山脉,两板块接触线出露地表时,称为地缝合线。
17、喀斯特:地下水溶蚀作用为主,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特殊地形及这一过程称喀斯特。
1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9、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
2、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3、圆度:系指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4、球度:是指颗粒接近于球体的程度。
5、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完整版)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完整版)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吉余主编黎文清主审石油工业第一章、地球概述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水圈的循环作用:(1)净化空气和大自然;(2)源源不断的制造淡水供给陆地;(3)通过河流将陆地表面的松散泥沙及溶解物送入海洋。

2.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分解面试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

3.地球的物理性质:重力、密度、压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4.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热层中,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

一般为0.98~5.2℃,平均为2.5℃。

5.地温深度(地热增温级):在热层中,温度每升高1℃所需加深的深度,以米表示。

6.地磁场由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来表示。

7.固体潮:日月引力可以摄引地壳升降7~15cm,叫固体潮。

第二章、地质作用8.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分为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9.力地质作用:由地球部能力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

10.力地质作用11.地壳运动:由地球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或者构造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系指地壳或岩石圈沿地球半径方向或者垂直于水准面的方向发生的大规模的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可以引起海陆变迁、地势高低的改变、岩石的垂直位移以及层状岩石形成大型平缓弯曲。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沿着水准面的切线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水平位移,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大洋中脊的扩)、挤压(板块的消减、碰撞)、平移甚至旋转,从而使岩层发生弯曲和断裂,地形上则形成山脉和盆地。

12.岩浆作用: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称为岩浆。

当地下平衡破坏或者局部压力降低时,岩浆就会向着压力低的方向流动,侵入地壳上部或者喷出。

在这个过程中岩浆与周围的岩石相互作用,改变着围岩和自身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

(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八年级地理第一张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第一张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第一张章知识点八年级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环境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物质和自然环境。

八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主要涵盖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球上的生命体系与生存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一探讨。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而其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2.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钟4秒。

3. 地球的公转: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公转运动,周期为365.24天。

4. 地球的倾角: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轴之间的夹角为23.5度。

5. 地球上的气候带:气候带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太阳辐射等因素造成的,主要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二、地球上的生命体系与生存环境1. 生物圈:由于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形式构成的生物圈,也称为生物群系。

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空气中的生命。

2. 环境问题:地球上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域污染等。

这些问题严重危害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飓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会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影响,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应对和预防措施。

4. 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代表着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交往。

全球化对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总之,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在八年级地理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并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增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讲解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讲解

地质复习纲要第一篇地球概述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1、海洋地形单元的划分(名称)三大单元:大路边缘,大陆盆地,洋中脊2、地球物理性质:地内温度的分层:外热层(变温层)——来自太阳辐射,向下递减,日、夜、四季、有变化。

常温层——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不变,其深度一般为20—40m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

3.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的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4.将今论古: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地温梯度——每深度增加100米,增加的地温值;地温级——每地温增加1摄氏度增加的深度。

地球内圈:划分原则--地震波在地内传播速度的变化★具体划分——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外核、过渡带、内核莫霍面——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波速突然增加。

地壳——由富铝镁的硅酸盐矿物的固体岩石组成地幔——由超基性岩类的岩石组成的。

地核——由铁和少量镍、硫混合物所组成。

古登堡面:横波变为零,纵波明显降低。

3、★岩石圈——地内软流圈以上、由地壳及上地幔上部的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即固态的上地幔上部+地壳=“岩石圈”★矿物——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体.★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丰度,是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岩石概念——岩石是矿物集合体,是按一定的结构构造组成的固体物质。

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得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

大气圈分层(具体特点不要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4、矿物的鉴定:形态——矿物的形状是指矿物的外貌特征,是矿物成分、晶体构造和生成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力学性质(解理、断口、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摩擦或刻划的强度,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分布与活动的学科。

地理知识点包含了许多方面,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地球表面的特征、气候及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内容。

本文将按照有关地理学的不同主题逐一介绍地理第一章的知识点。

1. 地球的形态与结构1.1 地球的形状:地球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略扁球状,两极稍扁。

1.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这些层次按照密度和物质组成有所不同。

1.3 地壳的特征: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洋壳,大洲地壳高原和山脉较多,洋壳则是海底的覆盖物。

2. 地球表面的特征2.1 大洲和海洋: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分布较突出的有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2.2 地球的地形:地球上存在各种地形,如高原、山脉、盆地、平原、河谷、海岸线等。

2.3 内海和湖泊:内海通常与大洋相连或是被大洋所包围,湖泊是指天然形成的在陆地上蓄水的水体。

3. 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统计值。

气候与天气有所不同,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平均值,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变化。

气候的形成与纬度、海陆分布、海流等因素有关。

3.1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多出现在副热带和赤道附近,特点是温暖或高温、多降水、湿度大。

3.2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主要出现在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区分为海洋性温带气候和大陆性温带气候,温度和降水较为适宜。

3.3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凉爽,降水较少。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间尺度上气候的变化趋势,其中包括气温升高、降水模式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现象。

4. 环境问题4.1 水资源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水污染等问题。

4.2 土地资源问题:包括土壤质量恶化、土地退化等问题。

4.3 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威胁。

4.4 自然灾害: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可能导致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5. 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地球各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特征和变化,为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层: 外热层(变温带) 常温层(恒温带) 内热层(增温带)
地温梯度(℃/100m)
——平均地温梯度约3℃/hm ;
4
地球的磁性:
N
地磁北极 磁北极 11-1/2度 磁赤道 赤道 最佳偶极子 地磁赤道 地极
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 倾角、磁场强度; 磁异常:正、负磁异常; ——磁法勘探
磁南极
地极
S
地磁南极
以地表为界分为内圈和外圈,它们又各自可以再分 为几个圈层;
一、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 大气圈:其厚度可达数万公里以上; 0-17km:对流层,占大气圈总质量75%;
50km 左右:平流层,特别重要的 O3 ;还有中间层、 热层、散逸层
2 水圈
3
生物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二、 地球的内圈层: 地球物理方法— —地球内部的性 态,证明地球不 是均质体,而是 具同心状的圈层 构造。 地球物理方法 ——地球内部的性态,证明地球不是均质体,而 是具同心状的圈层构造。
1 地球的密度:地球平均密度为5.517g/cm3。地表岩石平均密 度为2.7~2.8g/cm3,而复盖着地表面积达3/4的水的平均密度为 1g/cm3,都比地球的平均密度小得多,故推测地球内部物质应 当具有更大的密度。 随深度增加而加大,呈不均匀的接替状变化,例如在2900 , 5100km作跳跃式的增加;
部分。
二、 地球的内圈层:地壳、地幔及地核;
1 地壳: 地壳是固体地球最外一圈。地壳在陆地上直接 暴露出来,在有水体的地方特别是海洋区则被水 圈所覆盖。地球由岩石组成,占地球总体积的 1.55%,总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0.8%。密度2.6- 2.9g/cm3 。地壳下界为莫霍面,平均厚度 33km , 最厚的地方是我国的青藏高原,达73km;而海洋 部分较薄,约6-8km,平均约6km; 分: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内部是怎样?? 为找矿产资源,打钻、开掘各种井巷 工程,但一般只能达到几百米至几千米。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深的钻孔,是布置 在前苏联的北冰洋滨的科拉半岛上的超 深钻,也仅深入地下12000多米。对整个 地球说来这只涉及它外壳上极薄的一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内部的性态,证明地球不是均质 体,而是具同心状的圈层构造;
2、地球形状大小参数
近日点日距
远日点日距 平均日距 赤道半径
147,100,000千米(每年1月3日左右)
152,100,000千米(每年7月4日前后) 1个天文单位(pc) 6378.14千米 6356.78千米 40075.24千米 5.1亿平方千米 5.97*1024千克 5.52克/立方厘米 1 G(9.8米/秒) 365.2422 平均太阳日 9.4亿千米 23小时56分1.09秒(平均太阳时)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大小 及其表面形态
1、地球的形状——“球”还是“梨”
由于物质密度分布上的差异、弹、塑性变形及自转的影 响,地球更为准确的表面形态略似于一个“梨形”(严格地 说高度应大于宽度):
据人造卫星轨道参数分 析,地球北极比标淮的旋转 椭球体要凸出约10m,南极 则凹进约30m;北半球的中 纬度区稍稍凹进,在南半球 则稍稍凸出。据此可有两点 推论: 1)地球非严格的旋转椭球 体;2)这一不规则的形态表 明地球内部物质在分布上具 有显著不均匀性。
美 国 火 星 探 测 器 成 果 登 陆 火 星
第一节 宇宙、银河系、 太阳系
一、宇宙的形成 • 宇宙的起源 • 太阳的形成 • 地球的诞生
1、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 (big-bang cosmology) 是盖莫夫(G.Gamow)1946年创建的。直到 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 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大爆炸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 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 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 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 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 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 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⑩ 彗 星 与 流 星
彗 星 的 结 构
流 星 雨
⑾ 地球的卫星——月球
月 球
“之 阿后 波, 罗在 ”返 17 回 号地 成球 功途 地中 完拍 成摄 登的 月 陆球 月全 球景 任 务
“阿波罗”15号的月球车
大的 1 陨月 坑球 9 的布 6 直满 径陨 9 为石年 80 坑 “ 千的阿 米地波 区罗 。” 其 11 中号 ,拍 摄
3、地球的诞生 ——圈层构造形成
原始地球内的“星子”受万有引力作用,向中心聚集,体积缩小密度变 大。当星子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与所受到的引力,达到平衡不再收缩,即形 成今天的地球。
尘埃的聚集、放射性元素的蜕变、陨石的撞击,地球曾经历了一个高 温时期,或局部熔融状态,使重者下沉,轻者上浮,出现大规模的物质分 异。Fe、Ni密度大,含量多,逐渐向中心聚集,成为地核。
3、地球的诞生 ——初期
太阳系是由炽热的气体冷却而成,星云物质冷却过程是地球的形成过程。 形成地球的冷却星云里,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物质微粒相互吸引形成星子。 星子再相互吸引,不断碰撞,直到成为地球和其它行星的前身。 原始地球是个比现 在地球大得多的尘埃 集合体,并沿现今地 球轨道自转和公转。 由于原始地球接受 太阳辐射多温度高, 水气散失,尘埃中固 体物质成为建造地球 的主体。
3、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形式和它的轨道(据阿瑟.拜塞尔,1985)
地 球 的 四 季 变 化
4、地球的表面特征
大陆与海洋的分布
地球的表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占70.8%,陆地占29.2%
4、地球的表面特征
大陆与海洋的分布
4、地球的表面特征
大陆形态按高程和起伏变化可分为:山地、丘陵、 高原、平原、盆地、洼地。 海底地形按其特征可划分为海岸带、大陆架、大陆 坡、大洋盆地、海岭或大洋中脊。
1909年莫霍罗维奇 :33km;第一个地震波不连续面:莫霍面;
1914年古腾堡:2898km;第二个地震波不连续面;古腾堡面 地壳、地幔及地核。
莫霍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分别以莫霍面和古 登堡面为界划分为 地壳、地幔和地核。
其中地幔包括
上地幔、过渡层和 下地幔,地核分外 地核和内地核两
金星上的峡谷
② 金 星
③ 地 球
地 球 的 卫 星 照 片
火 星 全 貌
④ 火 星
地球!!!
火星:一无所有的荒漠….? ? ? ? ?
⑤ 木星
清一 晰九 地九 显一 示年 了“ 在哈 木勃 星” 大望 气远 层镜 中拍 云摄 的的 结木 构星 ,
⑤ 木 星
依 图 次 中 为 木 木 星 木的卫 星大一 、 红 左 木 斑 和清卫 它晰二 的可、 卫 木 星见卫 们,三 从 和 上 木 到 卫 下 四
海岭:或称大洋中脊。在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中都发现有 海岭,它是一种线状分布的海底隆起地区。
海沟:在大的边缓,往往分布着深沟,海水深度一般在8000m 至10000m左右。马里亚纳海沟:11033m 。
大洋剖面示意图
滨岸带
地表及海底地形
4 地球的表面特征
东海大陆架剖面示意图
第三节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5
地球的重力 : 重力系指在地表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所产 生的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勘探
6
地球的放射性: 地球所含放射性元素种类很多,如铀、镭、氡、钋、锕、 钍、钾、铷、铼等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物探
7 8
地球的电性:——电法勘探; 地球的弹性: 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能传播地震波,因为地震波是弹性 波;——地震勘探;
盆地:是中间比较低平、四周是高原或者山地的地区,因外 形似盆而得名。 洼地:是陆地上某些低洼的地区,其高程在海平面以下。如 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湖水面在海平面以下150m, 称克鲁沁洼地。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海底地形主要类型 海岸带:海边水深在20m以内的地带。其特点是落潮时可露出 水面,涨潮时又被海水所淹,因此该带又可称为潮汐带; 大陆架:海水深度不超过200m的浅海地带。地势平坦,坡度 缓,一般小于0.1°,它是大陆边缘的延伸部分; 大陆坡:由大陆架再向外海延伸,海底坡度突然加大,水深由 200m至2500m,这一带的海称为半深海; 大洋盆地:海水深度自2500m至6000m,这部分海称为深海或大 洋。在大洋盆地的中部常分布着海下山脊,称为海岭;
2 地球内部的压力(地压): 静压力:这是由上复地球物质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地球的静压力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
地应力:来自地壳运动的应力,以水平力为主;
地压对煤矿区巷道的维护、煤及瓦斯突出的预测有着 特别重要的意义!
3
地球的温度—地热: 太阳的辐射热、放射性元素 蜕变 、重力能,化学反应 能,结晶能和地球自转热能 等。
4、河外星系
蝴 蝶 星 云
蝴 蝶 星 云
蟹 状 星 云
二、银河系
类银河系星云
二、银河系
3.2万光年
10万光年
银 河 系 的 结 构
二、银河系
与银河年有关的周期
太阳绕银心旋转 速度250km/s , 完成一周约250300Ma。 穿越旋臂每次约 75Ma。 穿越银道面太阳 在银道面上下往 复波动,每次约 35Ma。
( )
⑥ 土星
土星全貌
⑥ 土星
艳丽多彩、结构复杂的土星环
⑦ 天 王 星
“哈勃”望远镜拍到的 天王星与它的环和两个卫星
⑦ 天 王 星
“ 旅 行 者 ” 拍 到 的 天 王 星 环
天王星的光环。由 20条细环组成,宽 度约10万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