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生用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原理: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探究原理: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

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闻、pH、温度等因素有关。

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以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探究步骤:
(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

(3)将试管放在25℃条件下培养。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如图的视野。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B.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两个计数室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C.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D.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mL-12、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3、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①~⑤ 步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步骤共有(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③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④用滤纸吸除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A.2步B.3步C.4步D.5步5、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计数时,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不计数C.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内,盖上盖玻片D.制片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否则实验数据一定会偏大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高考生物中频考点55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高考生物中频考点55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高考生物中频考点5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设计并制作生态缸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试管中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答案 A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规格为16中方格(400小格,0.1 mm3)的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加样液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如有污物必须清洗B.滴加样液后应将盖玻片先斜靠再盖好,防止气泡产生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4×108个/mL,该实验无对照实验D.取样时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晃动菌液答案 A3.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的存活,实现“零换水”。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协调适当B.微水景生态缸要定期通气,以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呼吸C.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D.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答案 D解析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并不一定均能达到K值,D错误。

4.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土壤中小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②土壤中小动物身体微小,适合用样方法来调查③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也会发生变化④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生态系统,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也高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③④答案 D解析土壤中小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或者分解者,①错误;土壤中小动物身体微小,适合用取样器取样法来调查,不适合用样方法,②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它们的类群也会发生变化,③正确;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生态系统,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也高,④正确,故D正确。

2020年高考生物创新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0年高考生物创新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本实验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其中的一个探究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动态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酵母菌种群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我校显微镜教学系统的优势,充分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践行新课标理念。

我主要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说明对本节实验课的设计和开展过程。

一、实验器材(一)实验仪器: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振荡培养箱、冰箱、光学数码显微镜试管(二)实验用具:培养皿、锥形瓶、量筒、玻璃棒、载玻片、盖玻片、微量移液器、血细胞计数板(三)实验材料及药品:酵母菌、马铃薯、葡萄糖、美蓝染色剂、氢氧化钠、乙醇二、实验方案的改进与创新一节成功的实验教学课程离不开完备的实验设计方案,我们首先对传统的实验方案作了改进与创新,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教材中酵母菌培养时间不合理,将酵母菌培养时间缩短为15h首先,教材上给出的实验方案是:对酵母菌连续培养7天,每天取样计数。

这是按照教材要求绘制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1),没有体现出典型的“S ”型变化规律。

通过分析结果以及查阅文献,我们确定将酵母菌连续培养的时间缩短为15小时,每隔2小时取样计数。

这是改进之后我们再次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图 2),呈现出了s 型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二)实验全过程耗时长,不符合教学实际。

通过低温保存样品,统一时间对所有样品计数,解决了与实际课程安排的矛盾本节实验课共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抽样检测、显微计数和模型构建等多项内容,实验的全过程在一节课很难完成。

酵母菌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隔2个小时就要取样,并完成计数,这显然与学生上课时间产生很大的冲突。

根据“低温条件下,微生物暂不增殖但仍旧保持生命力”的原理,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每次取样后置于4℃低温冷藏,可以暂时抑制酵母菌的增殖。

最后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所有样品统一进行计数,这样不仅将实验最核心的部分集中一节课呈现给学生,同时也解决了实验方案与课程安排冲突的问题。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如图的视野。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B.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两个计数室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C.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D.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mL-12、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3、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①~⑤ 步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步骤共有(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③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④用滤纸吸除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A.2步B.3步C.4步D.5步5、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计数时,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不计数C.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内,盖上盖玻片D.制片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否则实验数据一定会偏大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2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2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必备知识·夯实基础知|识|巩|固1.实验原理2.实验流程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

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剖析难点·考点突破重|难|精|讲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

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

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

另外,每个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图B 所示)。

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

(2)计算公式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

已知1 mL=1 cm3=1 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 000×B =50 000A·B。

2.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精|准|命|题考向结合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考查科学探究能力例(2020·江苏卷)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解析: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目标导航 1.通过细菌数量增长的分析,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J ”型和“S ”型曲线分析,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3.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阅读P 65-66)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建构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某细菌每20 min 分裂一次,细菌分裂增殖公式为N n =2n ,N 代表细菌数量,n 表示第几代。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阅读P 66) 1.模型假设(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 =N 0λt 。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阅读P 67)1.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 ”型曲线。

2.“S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形成原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密度增长达到平衡,数量趋于稳定,呈“S ”型增长。

(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环境容纳量(K 值)后,将停止增长。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 ”值。

同一种群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阅读P 67-68) 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步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资料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步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资料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步训练(含答案)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

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

以下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步训练,请大家参考。

判断正误(1)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通过多次计数取平均值可减少实验误差(福建卷,4A)()。

(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请判断①~④各项的正误①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④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1) (2)① ② ③ ④[典例透析]【典例】(江苏高考题改编)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连续观察7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检测题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检测题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解析:选A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不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D 种群数量可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附近上下波动;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会迅速降低;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会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3.下列与种群数量模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B.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C.“J”型曲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D.N t=N0λt中λ的含义是种群增长率解析:选D 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J”型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增长;N t=N0λt中λ的含义是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4.关于“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A.“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B.“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D.“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解析:选D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竞争导致种内斗争必将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高中生物每日一题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每日一题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如图中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

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如图乙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D.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比较甲、乙两图中中央两格酵母菌数,乙大约是甲的两倍,乙是稀释100倍后的镜检结果,故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体型较大的动物,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计数不能用标志重捕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菌体;培养5 h后,无法确定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已经达到K值。

【名师点睛】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1)根据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适当稀释,以每小格的菌数可数为准。

(2)取洁净的血细胞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室上盖上一块盖玻片。

(3)将菌悬液摇匀,用滴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的下边缘滴入一小滴(不宜过多),让菌悬液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充满计数室,勿使气泡产生,并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

(4)静置片刻,使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5)计数时若计数室是由16个中方格组成,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个中方格(即100 个小格)的菌数。

如果是25个中方格组成的计数室,除数上述四个中方格外,还需要数中央1个中方格的菌数(即80个小格).为避免重复计数和漏计,在计数时,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6)计数完毕,取下盖玻片,用水将血细胞计数板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擦拭,以免损坏网格刻度,洗净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放入盒内保存.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接种后,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B.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C.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2.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黑点代表酵母菌)。

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2.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

下列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4.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 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5.如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哪段表示受到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A. CD段B. DE段C. EF段D. FG段6.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7.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甲、乙、丙和丁共4组实验,用1 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
种群数量变化习题
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
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
法是( B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2.(广东广西河南2002)在一个 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 小球藻生活的管养液,接种少量 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 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 如右图所示。下列四图中能正确 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 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D )
3.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F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温度条件适宜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E、环境中天敌增多 F、寄生生物减少
4.右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 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 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
是(
C)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 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A , 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过度繁殖 的特征。如果将该种群置于 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是 B , 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 示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 种 A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群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 有 数 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气候、 量 食物、天敌、种群数量的变化
a
b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含答案

- 1 - 第4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班级: 姓名: 成绩:学习目标:1. 概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说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类型。

3.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重点: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学习过程:预习﹒交流﹒评价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思考 生物学中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时,除用数学模型外,还有哪些模型?提示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

提出合理的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1)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2)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 条件下的种群,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a .条件: 和 条件充裕、 、 。

b .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 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②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 。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有限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的增长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 和种内斗争 降低 有限,种群密度增长→ 天敌 →升高→种群密度增长达到平衡数量趋于稳定(3)环境容纳量在 的情况下,一定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又称“ ”。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 、 、 、传染病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 甚 。

(3)研究意义对有害动物的 、野生生物资源的 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 。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 培养基( )来培养。

(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有关。

酵母菌在培养液中是如何分布的

酵母菌在培养液中是如何分布的

酵母菌在培养液中是如何分布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其中有这样的思考题:“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防止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不均匀。

但是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究竟是怎样分布的呢?上层多还是下层多?这个问题产生于学生,在教师之中也讨论过,始终存在2种看法:第1种看法认为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

培养液上层的氧气应该多一些,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对能源物质的利用更彻底,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来看,应该主要分布在上层;第2种看法认为由于酵母菌的密度比培养液的密度稍大,按照重力作用的原理,酵母菌应该主要分布在下层。

事实到底怎样呢?笔者就该问题进行了实验探究,在解决该疑问的同时,还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更加增强了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现介绍如下。

一、实验过程
1.实验材料。

血球计数板(1 mm×1 mm,25×16=400)、显微镜、吸管、载玻片、盖玻片、烧杯、量筒、天平、干酵母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十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人教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十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人教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训练(十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题组】1.搁置一段时间的洗碗水,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碗内微生物数量变化在开始一段时间内最可能的是呈(..)A.“J”型曲线增长B.“S”型曲线增长C.“J”型或“S”型曲线增长D.无规律增长2.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模型中表示不出来3.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可知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存在差别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4.(2016·汕头高二期末)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A.a......B.bC.c.......D.d5.[双选]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6.在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7.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在d~e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8.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练习题
1. 酿酒和做面包时所需的酵母菌可用培养液来培养,计数一试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振荡试管→盖盖玻片→滴培养液→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B.振荡试管→滴培养液→盖盖玻片→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C.盖盖玻片→滴培养液→振荡试管→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D.滴培养液→盖盖玻片→振荡试管→稍待片刻→显微计数
2. 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成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3.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B.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C.培养用具须严格灭菌,培养液不需灭菌,但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4.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用滴管吸取的营养液不能直接滴加在计数室内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为了保证估算准确,应将计数室内大方格中的全部酵母菌进行计数
D.只有营养条件和p H值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5.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
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
观察到如下图所示视野。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
B.实验结束后需要用试管刷将血细胞计数板清洗干净
C.滴加培养液后不能立即计数,要等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D.依据图示结果,可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为3.5×109个·m L-1
6. 以下是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问题。

请回答:
(1)利用(仪器)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

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属于检测。

(2)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取样时,应先将放在计数室上,再从边缘滴加培养液。

静置后,将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4)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将1m L 酵母菌样品加99m 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500个,则上述1m L酵母菌样品有个菌体。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5)对于压在小格边缘的酵母菌,只计数及夹角的菌体。

上述如果(4)步观察到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采取措施。

7.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1)该实验探究的是对酵母菌的影响。

(2)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将A、B、C三支试管放置在表中相应的温度、其它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②;③。

(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这是因为。

(4)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
为,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 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一般的计数结果应该是酵母菌
有个。

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 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个。

【答案】
1.A
2.C
3.A
4.A
5.B
6. (1)血细胞计数板抽样(2)(轻轻)
振荡(3)盖玻片(4)2.5×109(5)相邻
两边(上边和左边)增加稀释倍数7. (1)
营养、温度(缺一不可)种群数量变化(2)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②取样前振荡试管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3)稀释酵母菌样液中酵母菌密度太大,若不稀释影响计数结果(4)抽样检测法15 2.88×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