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1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试题中图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章整合1课件中图版必修320180112286
4.河流界线 (1)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秦岭。 (2)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3)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4)汉水与渭河的分水岭:秦岭。
5.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 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2)降水量和干湿地区的界线。 ①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青藏高原东 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大兴安岭 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 ③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阴山—贺 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3)热量和温度带界线。 ①1月0 ℃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青藏高原区的分界线):青藏 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②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 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 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 然条件差异 农业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 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 工业 交通、政策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人口 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 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 城市 通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 交通 口等差异 具体表现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 产量等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 率等差异 工业类型、 规模等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 速度等差异 城市形态、 数量、 规模、 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方式、 通达度等差 异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认识区域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特征素材
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特征
(1)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离海洋较远,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基本特征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全年干燥;在这种干旱的气候环境下,沙漠广布,风力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在沙漠边缘有地下水的地区或高山山麓形成了块块绿洲。
(2)干旱环境下形成的人文景观。
①为了获得生产和生活用水,该区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主要交通线多沿绿洲分布。
②由于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所以该区瓜果特别甜;由于夏季气温高,光照强,该区的红色系列—西红柿、石榴、枸杞等特别有名;白色产品棉花十分优质。
③该区蒸发十分旺盛,为减少蒸发,便于灌溉,当地居民发明了坎儿井,并被誉为和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并举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④当地民居为适应气温的巨大变化及风沙的侵袭,多是墙壁厚、窗户小的碉房。
(3)结论:我国西北地区最典型的区域特征是干旱,首先应分析干旱自然环境特征的主要原因,以及与干旱环境相一致或相适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我国西北在干旱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和民居,有着独特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1。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节 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 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目标 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
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1)指标⎩⎪⎨⎪⎧ 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判断1.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 × )2.行政区是按自然要素划分的区域。
( × )3.流域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区域。
( √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3.区域的空间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特征含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开放性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思考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答案不是。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
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推荐学习]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3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3.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教材P24~P27,完成下列问题:1.人地关系(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时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
(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也具有反作用。
(3)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2.矿产资源开采(1)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开发⇒形成许多工业部门⇒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2)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①工业废渣占据了大量农田,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
②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③水、土地、大气不断被污染,环境污染加剧。
④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
(3)应对措施①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②同时大力治理矿山环境,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3.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影响①使缺水地区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调入区气候,缓解生态缺水,保护野生动植物。
②减少水源调入区地下水开采,有利于水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③对水源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主要调水工程①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等。
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
(3)注意问题处理好水源调出区与水源调入区的关系,解决好水源输送的保护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
4.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正误判断:(1)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
( ) (2)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关键是提高其产量。
( ) (3)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都会产生影响。
( ) (4)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禁止砍伐森林。
( ) 【提示】 (1)× 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第1节区域1的基本含义。
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
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分布形式,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关键)4。
了解中国三大产业的划分,掌握比较地区差异的一般方法(难度)[基础研究]教材整理1区主要特点阅读教材P2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 .区域的概念通常指某个区域空间2.主要特征边界线是划分区域和确定特定区域的基本依据有些是清晰的,有些在模糊区域内外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它们有一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关系。
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周边及相关地区对的是非判断:(1)地区的边界必须明确。
()(2)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明这两个地区是相似的。
(3)上海世博会展馆内,黑龙江馆展示冰雪世界的风光,内蒙古馆展示草原的风光,海南馆展示热带海岸的风光。
三省展馆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区域差异的特点。
()[提示] (1)×区域有自然区域,其他为分区。
一些地区有明确的边界,如行政区,而其他地区有模糊的边界,如干旱和潮湿地区(2)×区域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周围及相关区域1(3)ì反映了地区间的显著差异;这种设计可以展示每个省和地区的独特优势和特点。
教材整理了P4 ~ p7两个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阅读教材的图形数据,完成了以下问题:1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1):一个区域内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度和对外关系等。
(3)区域划分分类范围工业活动相互关系农村地区规模大,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而城市地区规模小,主要是非农业生产活动是城市区域发展的基础,并依赖于(4)区域空间分布形式(连接线)对农村地区有广泛而持续的驱动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 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点 城市群和工业区
5.区域空间结构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由区域核 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交通运输枢纽 外围空间
信息网络
活动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 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活动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 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交通方式单一 线路较少
交通交织成网
乡村地域广, 乡村地域减少 城市区域狭小。 城市区域扩大
活动
3. 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产业结构为 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4)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5)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城市地域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分散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农业区域 大片农田 分散
农业生产 (第一产业)
工业区域 厂房林立 相对密集 工业生产 (第二产业)
城市区域
高楼大厦
非常密集
第二、三产业 (非农业产业)
• A.寒潮 B.干旱 C.沙尘暴 D地震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重点)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与发展趋势阅读教材P8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正误判断:(1)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
( )(2)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 )【提示】(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
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2)√能源资源利用合理则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协调发展。
利用不合理则区域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教材整理2区域发展阶段阅读教材P8~P11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1)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1)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经济特点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章末小结教案(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专题一中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我国资源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问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具体原因如下:2.主要工程举例(1)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西线、中线、东线三条调水方案:(2)西气东输:①西气东输工程图示:②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概况:北线:由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区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
(4)晋煤外运:我国能源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出现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现象。
交通运力不足是山西能源基地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运煤通道如下表所示。
(1)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
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得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
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3)生态效益: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例]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 重心变化轨迹。
据此完成(1)~(2)题。
(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 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 .a 、b 、cB .c 、b 、aC .c 、a 、bD .b 、c 、a(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 .西电东送B .西气东输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答案] (1)B (2)D[对点演练]一、选择题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1~3题。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区域差异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2.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及其差异。
3.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一、区域差异1.区域差异的成因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表现(1)自然环境: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出现差异。
(2)人类活动: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差异。
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1.自然环境的比较(1)相似性: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2)差异性:(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渔业资源丰富。
(2)差异性:1.划分依据及成因(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两大要素。
(2)成因:①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②气候⎩⎪⎨⎪⎧ 气温:受太阳辐射影响,由南向北递减降水: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具体划分(如下图)(1)三大自然区名称:a 东部季风区,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 青藏高寒区。
(2)界线:①a 与b 界线Ⅰ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②a与c界线Ⅱ大致与横断山脉吻合。
③b与c界线Ⅲ大致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吻合。
[问题探究]1.对比教材P10图1-2-3,图1-2-4,探究下面问题。
探究1 日本和英国气候差异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提示: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西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明显的季风气候。
其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终年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影响,并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了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探究2 在农业生产上,为什么日本以种植业为主,而英国以畜牧业为主?提示:日本属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因而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一】: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
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件鲁教版3180112273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பைடு நூலகம்活动
课
标 阐 释
激
趣 诱 思
1.认识区域发展各阶段 的发展背景和主要特点 2.以某区域为例,从资源 和环境两方面概括说明, 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 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 式的影响
匹兹堡从“钢铁之都”迅速转变到“宜居 城市”,成为工商业城市,实现了华丽转 身,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 区域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 的特点及人地关系如何?
探究一
探究二
答案:(1)附近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水资源;有五大湖和大西洋 便利的水运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深厚肥沃;这里是欧洲殖 民者最早的落脚点,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2)在湖区平原地形发展起来的农业,是这里人口生活的保障和部 分工业原料的来源;湖区水资源是这里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湖区 可以提供廉价便捷的交通。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了 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空间结构上也渐趋复杂,呈现由点 到面的发展局面。原因: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 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与外部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解析:第3题,区域发展经历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 阶段四个阶段。第4题,在区域发展初期,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 比较简单;在成长阶段,产业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 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转型阶段,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 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 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地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经济及企业需 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 工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答案:3.B 4.C
解析:第1题,在17世纪后期还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的匹兹堡,附近有 优质大煤田,19世纪中叶,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建成和铁路的通达,可 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逐渐成了钢铁中 心。第2题,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 工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使区域 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答案:1.C 2.D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整合1课件鲁教版必修3
编后语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一、释疑难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2019/6/8
率等差异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 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 会条件差异
人类 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发展水平等差异
【典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新疆阿拉尔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阿拉尔在维吾 尔语里是“绿色岛屿”的意思。阿拉尔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 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细绒棉和最大的长绒棉 生产基地。
(1)说明图示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2)阿拉尔地区的农民在播种棉花后,会在原有土地上铺一层禾草, 这一做法使棉花的产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试说明禾草对棉花 自然生长条件的改善作用。 (3)有人提出要在阿拉尔地区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你认为是否合 理?试简述理由。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补给水源、水位的季节变化、 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等方面分析。第(2)题,铺设禾草既能 遮阴保墒,又能提高土壤肥力。第(3)题,为开放性设问,要先说明观 点,然后结合观点进行理由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课后篇巩固探究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第1~2题。
1.区域是(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C.经济活动类型分布区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2.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1题,A项是区域的内涵,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
第2题,有的区域界线具有过渡的特性;区域的划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区域内部特性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但不是绝对一致。
2.C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A.有界性B.差异性C.整体性D.层次性4.有关图中三大区域划分,叙述正确的是( )A.是按照自然要素差异划分的空间单位B.其区域界线是模糊的C.三大区域之间存在人员、物资、信息等的交流D.三大区域是独立存在、发展、变化的3题,三大区域间的面积、人口比重与城市化水平不同,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与区域划分的指标。
第4题,区域面积、人口数值为确定值,说明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是以行政区为基础的区域划分。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4.C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
据此完成第5~7题。
5.表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地形、热量B.热量、水分C.水分、热量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6.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C.热带气旋的形成D.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7.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①降水丰富②热量充足③光照充足④气温日较差大⑤土壤肥沃⑥灌溉水源充足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⑥D.③④5题,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纬度跨度大,主要差异为南北差异,主导因素是热量条件的变化;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跨度大,主要差异为东西差异,主导因素为水分条件的变化。
第6题,我国东部季风气候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的。
第7题,东部季风区主要为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多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但是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较大。
6.D7.D读针阔叶混交林在3个不同地点的山地上海拔分布表,完成第8~9题。
8.①②两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叶混交林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光照C.坡向D.降水量9.②③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叶混交林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降水量C.光照D.坡向,但纬度差别大,热量差异造成了针阔叶混交林海拔的差异。
②③两点纬度相近,但经度差别大,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的差异造成了针阔叶混交林海拔的差异。
9.B导学号66994003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
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11.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D.⑤区土壤盐碱化普遍10题,①地大致为黄土高原区,主要粮食作物不是水稻;②地仍是黄土高原区,不是草原;③地大致为华北平原区,不是竹子分布区;④地为四川盆地,其丘陵地区多适宜种植茶树。
A、B、C三项都不正确,选D项。
第11题,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11.B导学号66994004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沿g—h穿过我国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B.进入6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沙尘肆虐—阴雨连绵C.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上江南”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D.a—b附近,自北向南依次为沙漠广布,驼铃叮当—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峡谷众多,水能丰富13.对太行山两侧区域特征或发展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主要是流水侵蚀区,华北平原主要是流水沉积区B.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旱涝、盐碱、风沙C.山西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发展能源工业的资源优势,但不具备区位优势;京津唐工业区是以出口为主的轻工业基地D.水资源缺乏是该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12题,沿g—h未穿过我国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进入6月,c—d线附近不会出现大雪天气;从e—f漫步不会经过“塞上江南”。
第13题,京津唐工业区是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均较发达。
13.C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受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状况影响,其空间分布不断变化。
下图为1980—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及总产量重心迁移轨迹。
读图,完成第14~15题。
14.1980—2010年我国水稻产量重心( )A.迁移距离和幅度小于面积重心B.主要迁移方向表现为“北进东移”C.总体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D.与种植重心空间变化规律不一致15.我国水稻重心迁移轨迹表明( )A.西北地区的水稻总产量增加B.南方地区的商品粮地位上升C.北方地区水稻生产效率上升D.西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14题,读图可知,1980—2010年我国水稻产量重心迁移距离和幅度大于面积重心;二者主要迁移方向都表现为“北进东移”,所以产量重心与种植重心空间变化规律一致;从空间上看,我国水稻产量重心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故产量重心总体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第15题,1980—2010年我国水稻产量重心与面积重心主要迁移方向都表现为“北进东移”,说明南方地区的商品粮地位下降,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量与种植面积增加,生产效率上升;“西北地区的水稻总产量增加”与“西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明显与图中信息不符。
15.C16.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甲、乙两图,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世博会西藏馆的外立面是一幅高7米、长 63米的三面整体的拉萨城市画卷。
展馆中的主体影片《天上西藏》紧扣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紧贴鲜明的西藏特点。
甲世博会西藏馆展馆外观乙西藏交通简图(1)(多选)西藏馆的主体影片为“天上西藏”,下列对西藏的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反映“天上西藏”特征的是( )A.位于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上B.地势高,空气稀薄C.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D.气候高寒,气温日较差较大(2)西藏的人口及城市的分布特征是什么?原因是什么?(3)拉萨号称“日光城”,说明太阳能资源丰富,试分析其原因。
(4)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如何促进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的相关内容,解答此题应准确理解青藏高原对西藏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形成高寒气候,对西藏的植被、土壤、农业活动、人口与城市分布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西藏的人口及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高寒,而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温、降水相对适宜。
(3)因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太阳能资源丰富。
(4)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交通不便,科教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首先发展科教事业,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加强与我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特色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7.(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是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案例材料30°N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
比较目的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分析方法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是比较法。
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
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为要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但对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出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
(1)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在位置上的共同之处是,在形成原因上的共同之处是,在人地比例上的相似之处是。
(2)乙、丙两三角洲与甲三角洲的距离相对较近的是,原因是。
(3)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均是本国重要的农业区,试列表分析说明它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条件和主要不同特点。
,图乙所示三角洲为长江三角洲,图丙所示三角洲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它们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所以都具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等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同时人口稠密对发展农业有利。
气候方面有一定差异,尼罗河三角洲为地中海气候,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都位于30°N附近的大河入海口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都是地狭人稠的地区(2)乙三地纬度相差不大,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90°,而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120°(3)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