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充分证据证明噻唑烷二酮类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患膀胱癌的风险

合集下载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进展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进展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皮肤病临床应用进展摘要】目的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药物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新降糖药物,其作用于患者脂肪、肝组织以及肌肉组织中的过氧化酶体增殖活化受体,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会刺激患者脂肪细胞的分化,并且能够有助于增强脂肪细胞以及肌肉的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从而促进皮肤角质层皮肤的分化逐渐正常,减少肿瘤坏死因子、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目前有许多的文献报道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临床上的皮肤病如银屑病、黑素瘤、多毛症以及血管肉瘤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噻唑烷二酮类皮肤病临床效果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138-01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药物如曲格列酮等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类药物,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在脂肪、肝组织以及肌肉组织等的过氧化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γ),以增强脂肪细胞以及肌肉的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且减少肝糖原的生成作用。

有些学者[1]应用曲格列酮对胰岛素依赖的银屑病的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他的不同的研究报道也表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治疗银屑病、黑色瘤以及多毛症等皮肤疾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的文献,对噻唑烷二酮类治疗皮肤病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

1 噻唑烷二酮类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罗格列酮、曲格列酮以及吡格列酮。

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是在曲格列酮之后进行开发的药物,可以通过激活PPARγ来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从而增加对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轻胰岛素的抵抗能力,抑制游离的脂肪酸升高,从而改善游离的脂肪酸所导致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损坏。

有些学者[2]对噻唑烷二酮药物进行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发现噻唑烷二酮类能够促进大鼠角质层细胞的分化的作用,并且抑制其过度的增殖。

TZD类糖尿病药物或将全面下架

TZD类糖尿病药物或将全面下架

TZD类糖尿病药物或将全面下架据了解,8月4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官网称,吡格列酮使用一年多以上可能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

而据道琼斯通讯社消息,法国与德国已于7月上旬暂停了这款药物的临床使用。

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还没有做出相关通知。

TZD类糖尿病药物或将“全军覆没”吡格列酮,是很多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的重要成分。

在罗格列酮(以文迪雅为代表)被严格限制使用之后,吡格列酮本有望取而代之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

但在FDA示警之后,吡格列酮有可能会步罗格列酮的后尘。

之前罗格列酮由于可能会显著提高心脏病发作和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FDA早在2007年5月21日对其提出警戒。

最终2010年10月罗格列酮在欧盟遭到退市,在美国和中国被严格限制使用。

今年5月FDA又决定,从11月起将罗格列酮全面下架。

吡格列酮会不会重蹈罗格列酮的覆辙?如果也遭此下场,加之曲格列酮和恩格列酮已遭退市,进而,整个TZD(噻唑烷二酮)类糖尿病药物未来有可能都将“全军覆没”。

口服降糖药更集中至跨国药企国内有多家药厂生产销售含有此成分的降糖药。

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查阅到,国产各种剂型的盐酸吡格列酮达到54种,生产企业多达33家;另外也有3家外资企业生产进口的盐酸吡格列酮片。

FDA这次对吡格列酮的致癌风险的示警,很有可能影响到我国药品监管相关部门的决策,进而对众多药厂的生产和销售产生负面的影响。

其中比较重头的企业有北京太洋药业、江苏恒瑞医药、杭州中美华东制药、天津武田药品和四川宝光制药,这5家企业生产的吡格列酮降糖药占据了98.27%的市场份额。

相关人士表示,在上市公司中,虽然涉及吡格列酮的企业很多,包括恒瑞医药、康恩贝、海王生物和华东医药等,但是由于吡格列酮的销售额在这些企业中占比并不大,因此不会对这些公司的业绩造成显著的影响。

此外,吡格列酮仅是口服降糖药中很小的一个品类。

据ims数据显示,未来3年内,中国口服糖尿病用药的市场销售额将超过6亿美元,到2018年将达到7亿美元。

慢性肾病患者如何选择降糖药

慢性肾病患者如何选择降糖药

慢性肾病:如何选择降糖药?2015-04-03 07:05 来源:丁香园作者:kidney1234567字体大小T+肾移植后新发的糖尿病(NODAT )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并发症,但是关于降糖药在肾移植后应用有效的证据还很有限。

1. 二甲双胍出于安全性考虑,从2003年开始制定的NODAT共识指南均未推荐二甲双胍作为移植后患者的一线降糖药物。

理论上讲,有许多优势应该将二甲双胍提升为移植后患者的用药选择,但是移植后的证据还仅限于单中心回顾性病例报道。

一项在24例NODAT或糖尿病前期的肾移植受者中比较了二甲双胍与噻唑烷二酮疗效的研究证实了二甲双胍安全性,但未证实其优越性。

证据的缺乏导致二甲双胍在移植后并发糖尿病、肾移植受者多重用药中使用的安全性持久争论。

(1)预防NODAT较治疗更重要。

不断涌现的证据提示胰岛B细胞功能失调是NODAT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原因,提示改善肾移植术后B细胞的应激可能有益。

(2 )在手术后即刻高血糖的情况下,从安全性和有效性角度讲,胰岛素是最合适的降糖治Hecking及其同事已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报道,肾移植术后早期基础胰岛素治疗与标准治疗相比,肾移植后1年NODAT的发生率降低了73%。

(3 )可以考虑将二甲双胍作为术后阶段早期发生NODAT的治疗。

但是,在急性移植物失功的情况下(如细胞和/或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由于移植物功能的动态变化和产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建议停用二甲双胍。

由于缺乏重要临床终点事件的头对头的随机对照试验,长期来讲哪种降糖药物更优还不清楚。

需要多中心合作进行大规模足够统计学效力的临床试验来克服这一不足。

2. 磺脲类这类药物通过结合腺苷三磷酸-依赖性钾通道上的磺脲类受体1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导致这些通道关闭,去极化B细胞膜,钙离子内流,促进胰岛素释放。

主要的风险就是低血糖。

因此小剂量起始,缓慢滴定至所需剂量。

(1)第一代磺脲类药物氯磺丙脲、醋磺环己脲、甲苯磺丁脲和妥拉磺脲几乎均从肾脏排泄,禁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病例。

八大类口服降糖药优缺点比较

八大类口服降糖药优缺点比较

八大类口服降糖药优缺点比较但是常吃的药有哪些好和不好的地方,相信就不是每个糖友都清楚的事情了。

我们就来聊聊八大类口服降糖药的优劣之处吧!一、磺脲类临床常用的有糖适平、达美康、瑞易宁、亚莫利等。

优点疗效突出、价格便宜,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对心血管没有不良影响,没有癌症风险。

缺点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个别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血细胞减少等。

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失效。

对老年人和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建议用短效磺脲类药物,糖适平更适合。

二、格列奈类主要有诺和龙、唐力,新一代促胰岛素分泌剂可与其他多种口服降糖药物及基础胰岛素联合使用。

优点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

餐时即服,方便灵活,患者依从性好,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

磺脲类药物失效时,改用格列奈类仍可有效。

缺点价格较高,需多次服药,使用不当会引起低血糖。

三、二甲双胍类优点二甲双胍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效降低血糖,此外,还可降低体重、血压及血脂,安全性好,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与降糖灵比较不易引起乳酸酸中毒,价格便宜,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缺点胃肠道反应多,可达20%;心衰缺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忌用,以免发生乳酸酸中毒。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拜唐苹、卡博平和倍欣,降低餐后血糖,非常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中国患者,可与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优点降糖效果肯定,肝肾等全身不良反应少,不增加体重或能减轻体重,单用本药不引起低血糖,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和伴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具有糖耐量减低治疗适应证的降糖药。

缺点主要为部分患者初用时有胃肠道不良反应(排气增多、胀气),胃肠功能紊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也应慎用。

注意与其他降糖药联用可引起低血糖,且一旦发生,应使用葡萄糖治疗,进食双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

比格列酮的注意事项

比格列酮的注意事项

比格列酮的注意事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比格列酮的注意事项》的内容,具体内容: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存在有关,下面我带你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1、对本品或制剂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

本品只有在胰岛素...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存在有关,下面我带你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1、对本品或制剂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

本品只有在胰岛素存在情况下才发挥抗高血糖的作用,因此,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患者。

对有胰岛素抵抗的绝经前停止排卵的患者,用噻唑烷二酮类包括吡格列酮治疗,可导致重新排卵。

2、膀胱癌患者、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吡格列酮。

在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低剂量的吡格列酮。

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尤其是长期或高剂量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检查。

如患者在使用吡格列酮过程中如出现血尿、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吡格列酮为处方药,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医生应定期评估吡格列酮的治疗效益,权衡用药利弊,为患者制定合理、安全的糖尿病治疗方案。

吡格列酮的不良反应1.血液可出现贫血,在临床实验中,血红蛋白平均降低2%~4%(在开始治疗的4~12周更明显)。

单用本品时,贫血发生率为1%;联用二甲双胍时,贫血发生率为1.2%。

导致贫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血容量增加。

2.心血管系统可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可因心脏前负荷增加而致心脏肥大。

单用本品时,轻至中度水肿发生率为4.8%;联用胰岛素时,水肿的发生率(15.3%)高于联用磺脲类抗糖尿病药或二甲双胍。

3.神经精神系统有资料显示,单用本品时头痛发生率为9.1%。

此外,一个小规模对照实验研究发现,9%的患者出现了感觉异常。

4.代谢/内分泌系统本品联用磺脲类抗糖尿病药治疗时,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当胰岛素分别联用本品15mg和30mg治疗时,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8%、15%。

噻唑烷二酮一类新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噻唑烷二酮一类新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药物都具有噻唑烷-2,4-二酮的基本结构,其差别仅在于噻唑烷五元环上碳原子所连的侧链基团不同。噻唑烷-2,4-二酮骨架可能为此类药物具有抗胰岛素抵抗作用所必需。侧链基团对药物活性也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其规律尚不很清楚。
二、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动物实验表明,TZD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抵抗动物(如ob/ob小鼠、db/db小鼠、fa/fa大鼠、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鼠等)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用血糖钳技术发现,给予TZD能明显增加胰岛素抵抗动物外周组织清除葡萄糖的能力,这些动物离体的脂肪和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亦明显增加。TZD还能降低实验动物的肝糖异生〔6~8〕。葡萄糖在外周清除增加,肝糖输出减少,故血糖下降。最近的研究还显示,投以TZD的动物在糖负荷时肝糖摄取也显著增加〔9〕,这可能是它们降低餐后血糖的另一个原因。TZD对实验动物的胰岛素分泌没有直接影响,但由于外周胰岛素效应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减少,故血胰岛素水平下降。TZD由于能降低β细胞的负荷而对其有“保护”作用,从而使β细胞储备功能增强,表现为β细胞分泌颗粒的增多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的增加〔1,2〕。TZD对糖代谢的影响是通过增强胰岛素的效能而实现的,在胰岛素缺乏的糖尿病动物则没有明显的降糖作用〔1〕。
虽然动物实验提示某些TZD类如曲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有治疗作用〔10〕,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临床资料,其对人类糖尿病肾病的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糖耐量减退(IGT)是一种轻度糖代谢异常,每年约有7%的IGT转变为临床期糖尿病。IGT作为糖尿病前状态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受到广泛重视。Olefsky等报道,曲格列酮能增加IGT患者的葡萄糖移去率及胰岛素敏感指数,并降低其空腹及餐后血胰岛素水平〔1,4〕。据认为,曲格列酮可使约80%的患者糖耐量恢复正常,这一4〕。目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已组织了一个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判明曲格列酮在预防2型糖尿病中的价值。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及其机制金菊英;余叶蓉
【期刊名称】《中国糖尿病杂志》
【年(卷),期】2003(011)004
【摘要】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它的主要危害来自于各种慢性并发症。

其中大血管并发症即动脉粥样硬化(AS)引起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最具威胁性。

据统计,T2I)M患者的死因中,该类疾病占80%。

所以早期预防AS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285-287)
【作者】金菊英;余叶蓉
【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
【相关文献】
1.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的影响 [J], 万芳;李梅;张颖
2.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 [J], 谢树桂
3.血清亲环素A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J], 向莎;吕肖锋;曹怡;张星光
4.他汀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NO及EET水平影响的
研究 [J], 王彩云;彭荔薰;袁刚;杨仕林;汪道文
5.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机制 [J], 谢英;段珊瑚;胡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Laurent Azoulay assistant professor;Hui Yin statistician;Kristian B Filion assistant professor;Jonathan Assayag graduate student【期刊名称】《中国处方药》【年(卷),期】2012(10)5【摘要】背景吡格列酮是一种有争议的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且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但同时也与体重增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风险的增加有关。

尽管目前数据有限,但还是有证据显示它可能还与膀胱癌患病风险的增加有关。

【总页数】4页(P40-43)【作者】Laurent Azoulay assistant professor;Hui Yin statistician;Kristian B Filion assistant professor;Jonathan Assayag graduate student【作者单位】蒙特利尔犹太总医院戴维斯夫人研究所临床流行病学中心,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肿瘤学院,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市;蒙特利尔犹太总医院戴维斯夫人研究所临床流行病学中心,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市;蒙特利尔犹太总医院戴维斯夫人研究所临床流行病学中心,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临床流行病学部,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市;蒙特利尔犹太总医院戴维斯夫人研究所临床流行病学中心,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市【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关注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 [J], 晓文2.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低剂量的雷米普利并不能降低心血管和肾疾病的风险 [J],3.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吡格列酮可能增加膀胱癌的发病风险 [J],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关注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 [J],5.美国FDA警告吡格列酮具有增加膀胱癌风险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的影响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的影响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的影响万芳;李梅;张颖【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6(011)035【摘要】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的影响。

方法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方案有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口服药物降糖方案不含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骨折、骨痛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发生严重摔伤后骨折患者2例(均为女性),发生率为3.39%;既往无骨痛现出现骨痛患者12例(其中女7例,男5例),发生率为20.34%;无明显骨骼系统症状不适患者45例(76.27%)。

对照组无骨折发生情况,仅有1例骨痛患者,发生率为2.78%。

研究组骨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绝经后女性、老年人等存在骨折高危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时应全面评估其骨代谢情况,关注骨密度,预防骨折和骨质疏松的发生。

%Objective To observe influence of thiazolidinedione hypoglycemic agent on skeleton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59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ith pioglitazone (thiazolidinedionehypoglycemic agent) in discharge solution as research group, and concurrent 36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ithout pioglitazone (thiazolidinedione hypoglycemic agent) in discharge solution of reducing blood glucose as control group. Fracture and bone pain rate were surveyed in two groups.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2 fracture cases (both were female) caused by serious fall, accounted for3.39%, 12 bone pain cases (7 female cases and 5 male cases) without bone pain history, accounted for 20.34%, and 45 cases without clear skeletal system discomfort (accounted for 76.27%). The control group had 0 fracture case and 1 bone pain case, accounted for 2.78%.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incidence of bone pai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For diabetic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f fracture such as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the elderly, bone metabolism should be thoroughly evaluated when it comes to thiazolidinedione hypoglycemic agent,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yed to bone mineral density to prevention fracture and osteoporosis.【总页数】3页(P104-105,106)【作者】万芳;李梅;张颖【作者单位】332000 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332000 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体脂分布、血浆脂联素、水肿及心功能的影响 [J], 胡茂清;田浩明2.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水肿及心功能的影响 [J], 胡茂清;田浩明3.胰岛素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J], 刘惠双;王红旭;王俊红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 [J], 金绍礼;王怡5.胰岛素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J], 刘惠双; 王红旭; 王俊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体脂分布、血浆脂联素、水肿及心功能的影响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体脂分布、血浆脂联素、水肿及心功能的影响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体脂分布、血浆
脂联素、水肿及心功能的影响
胡茂清;田浩明
【期刊名称】《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5)004
【摘要】随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匹格列酮和罗格列酮的大量应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增加、体脂重分布、水肿及心功能不全,同时血浆脂联素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匹格列酮和罗格列酮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体重增加,可通过低热量、低盐饮食,适量体力锻炼而避免.出现水肿,轻者停用后消失,重者需加用利尿剂治疗.至于心衰,认为NYHA心功I级和II级的心衰患者,在严密监测下仍可慎用,III级和IV级心衰患者不用.
【总页数】3页(P278-280)
【作者】胡茂清;田浩明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水肿及心功能的影响 [J], 胡茂清;田浩明
2.胰岛素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J], 刘惠双;王红旭;王俊红
3.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的影响 [J], 万芳;李梅;张颖
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 [J], 金绍礼;王怡
5.达格列净对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水平和体脂分布及骨矿含量的影响研究[J], 梁宇;焦秀敏;张星光;郝平;吕肖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百科】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介绍

【糖百科】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介绍

【糖百科】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介绍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1作用特点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临床试验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0%-1.5%。

2不良反应与禁忌症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的危险。

体重增加和水肿是此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还可能增加骨折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如果患者有心力衰竭、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及严重骨质疏松和有骨折病史,应禁用本类药物。

3适用人群l 经饮食治疗、体育锻炼后血糖仍不能有效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单用本类药,或与其他药物或胰岛素合用。

l 单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加用本类药物。

l 单用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加用本类药物。

l 可用于代谢综合征的治疗l 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选用本类药物。

4代表药物及特点目前我国上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罗格列酮:商品名文迪雅、太罗等,片剂有1毫克、2毫克和4毫克3种规格。

单药治疗开始用量为每天4毫克,每天1次,经2周治疗后,若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量,最大推荐剂量为每天8毫克,每天1次或分2次口服。

该药也可与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用。

吡格列酮:商品名艾汀、瑞彤、艾可拓等,每片剂量为15毫克。

单药治疗,开始剂量为每次15毫克,每天1次,经2周治疗后,若降糖效果不满意,剂量可加至每次15毫克,每天2~3次。

吡格列酮剂量大于每天45毫克时,降糖效果并不会进一步增加。

如果患者对单药治疗反应不佳,应考虑联合用药。

本药可与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药或胰岛素合用。

以上内容摘自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陈伟教授主编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一本通》。

本书作者已授权本平台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

使 用 标 准 表 格 记 录 医 疗 信 息 , 其 中包 括 人 口统 计 学 数 据 、 医 学 诊 断 、 手 术 以 及 死 亡 。 医 生 使
用 综 合 医 疗 研 究 数 据 库 开 具 的 处 方 会 自动 转 为
电脑 记 录 。 此 外 , 该 数 据 库 还 采 集 了 有 关 患 者 生 活 习惯 变 量 的信 息 ,例 如 :B I M ,关 于 吸 烟 和 饮 酒 的定 量 以及 定 性 数 据 。 数 据 中 记 录 的 关 于
患 者使 用该 药 。
在 对吡格列 酮的安 全性进行 回顾性 分析后 ,欧洲 药品 管理局 决定维持 对该 药的销 售授 权 ,而美 国F 和 DA 加 拿大卫生署则在该 药的说明书 中增加 了该药可能会增加 膀胱癌患病风 险的警告。而随后发表 的2 来 自中国 篇 台湾地 区的研 究发现吡格 列酮和膀胱 癌之 间没有显著性 关联 。 上述的所有研 究只是 包括 了主流 的降糖 药使 用者 ,这 可能会低估 了吡格列酮与膀胱 癌的相关度 。由于报 告 中有 关吡格 列酮和膀胱癌相 关度 的可用数据有 限,我们 需要 更 多的研 究来提 醒监 管机 构 、医生和 患者注意
40 {
诊 断 和 药 物 使 用 的信 息 真 实 且 高质 量 。
11 研究人群 .
I 国处 中 方药 21年第1卷第5 0 2 0 期
通 过 该 数 据 库 , 筛 选 在 1 8 1 1日至 8 年 月 9 2 9 l 月 3 0 年 0 2 问 所 有 首 次 使 用 口 服 降 糖 药 1日 物 , 且 在 被 处 方 该 类 药 物 前 在 这 一 数 据 库 中 至
在进行 中的队列研 究的期 中分析 中,总体并没有发现 吡格列酮与膀胱癌之 间存在 关联 ,但 是在使 用该药超过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骨折危险性的新证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骨折危险性的新证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骨折危险性的新证据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类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的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TZDs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近年来TZDs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在美国,服用匹格列酮和罗格列酮者占口服降糖药患者的21%。

目前已上市的TZDs(尤其罗格列酮)可能存在肝毒性、体重增加、液体潴留、骨质丢失等不良反应。

自从Nissen医生就有关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指出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服用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后,此类药物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

就在TZDs增加心血管风险风波未平之时,ADOPT研究在长达6年的随访后证实罗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二甲双胍及格列本脲组比较,罗格列酮组女性骨折发生率有所升高,骨折部位主要是前臂、手腕部、踝骨、足部、胫/腓骨;而男性的骨折发生率3组间无显著差别。

另外有关吡格列酮的大量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这些研究均提示TZDs对骨骼的破坏作用可能仅限于女性。

这些研究结果的公布无疑为TZDs的处境雪上加霜。

2008年4月28日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一项研究结果,为这类药物对骨骼系统的影响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这项病例对照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TZDs(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或其他口服降糖药是否增加骨折(髋骨、腕骨)的发生风险。

该研究入选了来自于英国UK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中1020例、年龄30-89岁(大于60岁者占60%)、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曾发生轻微创伤性骨折的男性或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及3728例在年龄、性别、参与日期、基本医疗情况等方面与其相匹配的对照受试者。

在调整了年龄、体重指数、其他降糖药物的应用以及伴随疾病的影响等因素后,被随机分为马来酸罗格列酮、盐酸匹格列酮、口服其他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组,比较了不应用、应用8个月或更长时间TZDs(大约12-18个月)后骨折发生的风险比(OR)。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会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水肿的风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会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水肿的风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会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水肿的风险(Arch Intern Med. 2012 Jul 9;172(13):1005-1011.)题目: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发生黄斑水肿风险的关系(Association Between Thiazolidinedione Treatment and Risk of Macular Edema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背景:之前的研究对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对视觉的影响还没有定论。

我们对2型糖尿病患者(T2D)使用或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发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短期和长期风险进行评估。

方法:通过THIN数据库(The Health Improvement Network)对103368名患有T2M而无DME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获取2000年1月1日~2009年11月30日间的临床、生物化学以及人口统计学信息。

结果:1年时,使用(n = 3227)与不使用(n = 10014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患者,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3%(n = 41)和0.2%(n = 227)。

多元回归分析后(通过对年龄、收缩压、脂质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服用阿司匹林、贝特类降脂药、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等因素进行调整),多元权责分析对遗失值进行调整,以及倾向性评分分析排除选择性偏倚,在1年的随访期中,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会增加糖尿病黄斑水肿的风险(OR,2.3;95%置信区间1.5-3.6),10年随访期中(OR,2.3;95%置信区间1.7-3.0)。

与使用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的影响效果相似。

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使用胰岛素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用,DME的风险更高(HR,3.0 ;95%置信区间1.5-5.9),然而联合使用阿司匹林(HR,0.6 ;95% 置信区间0.4-0.9;)和ACEI(HR,0.4;95% 置信区间0.2-0.7)时,DME的风险降低。

红方:长期临床研究支持提高噻唑烷二酮类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红方:长期临床研究支持提高噻唑烷二酮类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U DS与 DCC 的影 响 KP T
UKPDS推动 了当前流行 的糖尿病治疗 方法 。
这个 长期的研 究在 1 9 8年结 束 ,它告诉 我们 ,改 9 善 血糖 控 制能够 降 低微 血 管 并发症 发 生 风险 。 然
作者 单 位: vs no e b l m, d cioo y adNurt n Diio f t oi En o r lg ,n t i , i M a s n io
维普资讯
糖尿 病天地 ‘ 学术 刊 2 0 0 8年 3月 第 2卷 第 3期 D a e e W r d a 2 0 .o 2 o 3 ib t s o l ,M r 08 V l ,N .
AD T 结 果如 何 ? 它 告诉 了我 们 什 么 ? OP
类 在 2型 糖 尿 病 治 疗 中 的地 位
Ka n ta h e l
长期 以来 ,2型糖 尿病的治疗药 物选择都局 限
而 ,它还提示我们 ,研究 中的任何一种治疗 ( 脲 磺 类 、二 甲双胍 、胰 岛素 )都无法延缓 2型糖 尿病 的
自然进程 。 因此 ,在 1 0年 或更多年之 后 ,无论 采 用何 种药 物 ,血糖 控 制 的恶 化速 度都 与 采用 传统
曲格 列酮对妊 娠期糖尿 病史妇 女和 I 患者具有 T G 益 处 ,然 而 ,这 些试 验都 因为 曲格列 酮 的肝毒 性 ( 致使其退出市场 )而被过早终止。最近 ,D AM RE 结 果证 实罗 格列 酮 也具有 延 缓糖 尿病 进程 的作 用 ( 险降低 6 %) 风 0 ,这 与在 D P和 芬兰糖尿病研究 P
于磺脲类 、二 甲双胍 和胰 岛素 。然 而 ,在 过去 1 0
多年中 ,众多新型 口服和注射 药物出现 了,这其 中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国证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国证据
述 ,与读者 共享。 关键 词 糖 尿病 .胰 岛素抵抗 ;噻 唑烷二酮类 药物
2 型糖 尿病 的发生 主要 由于 胰岛 配体 。 过 氧化 物 酶 体 增 殖 物 激 活 受
索分 泌减 少或胰 岛素抵抗 , 可以表 现 体( p e r o x i s o me p r o l i f e r a t o r a c t i v a t e d e c e p t o r , P P AR ) 为非 甾体 类 核受 体 为 以胰 岛素 抵 抗 为 主伴 胰 岛索 相 对 r 是 一类 由配 体 激 活 的 缺乏 , 或胰 岛素分 泌缺 陷为主伴 或不 超 家 族 成 员 , 伴胰岛素抵抗。 抗 高 血 糖 药 物 治 疗 核转 录 凶子 , 参 与调 节 脂肪生 成 、 脂
高血 压 病 、 动 脉 粥样 硬 化 制肝脏 的糖异生 , 从而显 著 改善 糖尿 血脂 异常 、
病 患 者 的胰 岛素抵 抗 以 及 继 发 于胰 等 均 与P P AR有 关 , P P AR已成 为 当
岛素 抵抗 的各种代谢 紊 乱 。 I I 每 床上 ,
前 人类 代 谢 相关 疾 病 药 物研 发 的重
岛素敏 感性 中扮演 着重要 的角 色, 受
志》 、 《 药 品 评 价 》 内 分 泌
代谢 杂志 、 《中 国 医 学前 沿 杂志 》 、 《临 床 荟 革 》 、
《糖 尿 病 之 友 》 、 《 河 北 医
噻唑 烷二酮 类药物 的作用机 制及 代 表药物
P P AR — y 调 节 的基 因大都 与脂 质和糖
师 。 享 受 国 务 院政 府 特 殊 津
贴 专 家 。现 任 中 国 内 分 泌 代
谢 医 师 分会 委 员, 河 北 省 内

新证据表明吡格列酮不增加膀胱癌风险

新证据表明吡格列酮不增加膀胱癌风险

新证据表明吡格列酮不增加膀胱癌风险武田制药公司最新声明称,一项针对吡格列酮(艾可拓)治疗 2 型糖尿病的10 年分析发现,不论吡格列酮剂量多少,或者疗程长短,患者膀胱癌风险无明显增加。

这个研究结果与早先的 5 年中期分析结果相反。

5 年中期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膀胱癌发生率显著增加。

但是,10 年最终分析结果未显示长期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可增加患者膀胱癌风险,吡格列酮治疗剂量和治疗周期与膀胱癌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虽然其他详情尚未公布,但是,武田制药公司称,他们将发布完整的结果,并将此结果递交给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监管当局。

5 年研究发现,接受吡格列酮治疗超过 2 年的患者,膀胱癌发生风险增加,HR 为 1.4。

这项研究发表在Diabetes Care 杂志上,共有超过193000 例2 型糖尿病入选,其中30173 例患者接受吡格列酮治疗。

研究期间,吡格列酮使用者中有90 例发生膀胱癌,而非吡格列酮使用者中有791 例发生膀胱癌,与非吡格列酮使用者相比,吡格列酮使用者发生膀胱癌的HR 为 1.2,但无统计学意义。

中期分析结果发布后不久,FDA 要求吡格列酮说明书中添加可能会增加膀胱癌风险的警告,而德国和法国直接禁止使用该药。

2012 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中,也是对吡格列酮使用者进行为期 5 年的随访,证实吡格列酮使用者膀胱癌发生风险增加,此外,一个对四项随机试验进行的meta 分析也发现吡格列酮可导致膀胱癌发生风险增加。

武田制药公司全球监管事务部主席Tom Harris 在这份声明中指出,这项最新的研究由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北加州凯撒医疗机构进行。

研究结果提示吡格列酮使用与膀胱癌风险无关。

吡格列酮是一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活化受体γ发挥降血糖作用。

但是,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的患者应禁忌使用此药。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
谢树桂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4(006)003
【摘要】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一组胰岛素增敏剂,其家庭成员目前有:曲格列酮、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恩格列酮、希格列酮等。

它通过增加靶组织(肝、肌肉、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增加胰岛素的作用。

这些化合物在胰岛素抵抗的遗传和非遗传的模型中明显地降低血浆葡萄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

胰岛素抵抗与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谢树桂
【作者单位】610100,成都航天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及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J], 朱凤平;唐
友云;黄婷婷
2.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J], 金菊英;余叶蓉
3.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及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J], 孙丹丹
4.血清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 [J], 王然;崔国利;李雅江
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P CRP Cys-C水平变化及对大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 [J], 邢宇;宋晓彬;施克新;杨梅;冯畅;鄢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评价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评价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评价彭阳;王战建【摘要】Thiazolidinediones(TZDs)are synthetic PPAR-γselective ligands, insulin-sensitizing agent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They were once restricted to use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TZDs drugs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 while then was released for insufficient evidences.In recent years, there were large clinical studies and Meta analysis pointed out TZDs drugs did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 but has potential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人工合成的PPARγ的高选择性配体,TZDs与PPARγ结合可以启动下游的基因转录,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作为经典的胰岛素增敏剂,TZDs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此类药物曾因增加心血管事件及膀胱癌风险被禁用或限用,后又因证据不足被解禁,近年来有大型临床研究及Meta分析指出,TZDs类药物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且有潜在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糖尿病,2型;心血管不良事件;安全性评估【作者】彭阳;王战建【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7.1+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y,PPAR-γ)的高选择性激活剂,是经典的胰岛素增敏剂,具有抗炎、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止β细胞功能衰退、纠正糖脂代谢紊乱等作用[1],目前临床常用的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充分证据证明噻唑烷二酮类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患膀胱癌的风险(CMAJ. 2012 Sep 4;184(12):E675-683.)
题目: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膀胱癌风险的关系:荟萃分析(Use of thiazolidinediones and the risk of bladder cancer among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背景:2型糖尿病患者患膀胱癌的风险会增加40%。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尤其是吡格列酮可能会增加这个风险。

我们进行了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目的是为了评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膀胱癌风险的影响。

方法:我们对主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Embase和Scopus)进行检索,从创刊到2012年3月对已发表和未发表研究的灰色文献进行检索,且没有语言限制。

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s)、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这些研究包括曾经使用(或未使用)过吡格列酮(主要结果)、罗格列酮或任何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人膀胱癌的发生情况。

结果:从1787个研究中选择4项随机对照试验,5项队列研究以及1项案例对照试验。

患者的总人数是2657365,其中3643名为新诊断的膀胱癌患者,其总发病率为53.1/ 100000患者-年。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报道,使用吡格列酮与膀胱癌的发生无明显联系(危险比[RR]2.36;95%置信区间[CI]0.91-6.13)。

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合并危险比1.15;95% CI 1.04-1.26;I(2)= 0%),尤其是吡格列酮(合并危险比1.22;95% CI 1.07–1.39;I(2)= 0%)的队列
研究表明与膀胱癌的发病显著相关。

两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使用罗格列酮与膀胱癌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合并危险比0.87;95%置信区间0.34-2.23;I(2)= 0%)。

阐释:有限的证据支持这一假说: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尤其是吡格列酮会增加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患膀胱癌的风险。

(选题审校:徐悠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本文由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编辑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