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人口的变化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7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二部分世界史纲要专题17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考点42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知识点1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概况(1)西班牙: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
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经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2)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
2.完成: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3.殖民者的统治(1)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2)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3)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4)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发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
知识点2 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1.16世纪扩张的主角——西班牙和葡萄牙2.17世纪后扩张的主角——英、荷、法(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①方式A.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
B.挑动印度人打印度人,坐收渔利。
C.直接进行武力侵略。
②结果: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2)列强在东南亚的殖民扩张(3)列强在西亚的殖民扩张①对奥斯曼帝国的侵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等国纷纷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
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对伊朗的侵略:俄国和英国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还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
(4)列强在东亚的殖民扩张①侵略中国: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侵略朝鲜半岛: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
知识点3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15世纪—19世纪中叶的殖民侵略:欧洲殖民者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的港口和城镇,进行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
2.工业革命后的殖民侵略(1)英法在北非的殖民侵略①英法争夺埃及:英法重点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埃及,两国控制苏伊士运河与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
黑龙江省2021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16 人口统计图(1)A卷
黑龙江省2021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16 人口统计图(1)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1题;共82分)1. (6分) (2020高一下·枣庄期中) 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行政村不同年份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其中X、Y、Z分别表示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
甲、乙、丙分别为该村落1980年、2000年、2017年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甲相比,该行政村乙年龄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 出生率上升B . 死亡率下降C .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D . 社会经济的发展(2)导致该行政村年龄结构由乙向丙演变的主导因素是()A . 经济因素B . 气候因素C . 社会变革D . 交通和通信(3) 2016年该行政村的小学被撤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 . 该村落生育率低,学生少B . 学生辍学严重C . 全部进城求学D . 师资短缺严重2. (4分) (2018高一下·灌南月考)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B .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C . 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D . 人口数量增长较缓(2)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A . Ⅰ阶段B . Ⅱ阶段C . Ⅲ阶段D . Ⅳ阶段3. (4分) 80年代,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A . 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B . 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C .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D . 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4. (2分)图为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造成乙类型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有()①需要多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②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④人们受教育水平高A . ①②B . ①④C . ②③D . ③④5. (4分)(2017·江苏模拟)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高中地理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高中地理第二册练习册答案(共8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专题16 人口增长一、填空1、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2、3、增长稳定缩减4、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外来移民;积极的控制人口增长5、正常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二、选择题1、c2、c3、ac4、abc5、cd6、abd三、读图分析1、(1)略(2)50 下降高(3)50 60 很低(4)出生死亡上升(5)低低低计划生育3、(1)男大于女(2)35——40(3)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4)% 严重老龄化(5)四、简答1、引进人才、老有所学、医疗卫生养老保险旅游(开发银发市场)购物中心(开发适宜的物品)社区服务(义工国家出资请人照顾劳模)2、最浅:多发达国家,负增长最深: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从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保障、生育观念等方面分析3、婚姻失衡(对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冲击、传统婚姻家庭受到威胁)、社会治安问题等的影响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填空1、平原沿海城市2、人口密度3、劳务迁移智力迁移4、战争自然灾害5、发展中发达欠发达发达6、农民进城务工劳务输出二、选择1、d2、c3、b4、ad5、ab6、bcd7、acd三、读图分析略(3)高原山地气候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山下为热带雨林地区,湿热环境,自然条件恶劣不宜居住2、(1)大陆东部第2、3;季风;外流;东中(2)四川 400 开发早、长期繁衍、自然条件好、农业发达云贵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塔里木大于内部为沙漠盆地边缘为绿洲(3)沪经济发达、严重老龄化等,对劳动力需求较大河南省开发早、长期繁衍、自然条件好 d 地形地势经济发展水平(4)胡焕庸黑河腾冲 953、(1)(2)非洲 % 发展中(3)维持高出生率而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老龄化以及生育观念等问题鼓励生育推迟退休4、(1)c a b(2)市中心区郊区市中心城市结构调整上海旧城改造市区人口过密住房条件差交通拥挤绿化面积少……四、简答题1、从影响人口容量的四个方面分析,尤其是自然资源与环境2、人口容量具有时间性动态性,对资源的利用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容量具地区性不同地区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同专题18 人口素质一、读图分析(1)37 乡村低(2)93 5 78 高于(3)从经济水平、人才、教育投入等方面分析、解释原因二、简答题1、从大城市与贫困地区儿童死亡率的比较、城镇与乡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文盲率等得比较入手分析;从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的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2、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人口素质包括人口总体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特征等讨论3、在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基于上海的实际情况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讨论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一、填空题1、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2、高于越高越高3、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二、选择题1、b2、b3、b4、bcd5、c6、ab7、ad三、读图分析1、(1)商业居住工业农业(2)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土地价格是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影响低价的最主要因素是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是否便捷有关(3)d 距市中心越近,商业用地产生的效益越大 a 农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最低,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最外围2、(1)扩大扩大中央商务区(2)中心城区区域中心多(3)c3、(1)大于 a处于城市建成区大于 b位于道路两侧而c则远离道路大于 a 处于城市建成区且位于道路两侧(2)cbado(3)略(4)高于高于越高4、(1)(2)hgf 十字路口改善交通条件四、简答题鞍山:多个面积巨大的工业区、工业用地面积大;保定: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十堰:城市向山谷绵延扩展;宜昌:沿江沿铁路线.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一、填空1、高多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二、选择题1、a2、c3、ad4、ac5、ad6、ab三、读图分析1、(1)dfeacb(2)c b a c(3)北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沿海(4)南亚城市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城市2、(1)略(2)上海杭州南京沪杭沪宁(3)农业基础好(鱼米之乡);上海中心地位快速发展;市场广阔;发达的交通网络(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4)指导学生上网找问题(例如:城镇与工业布局零乱,土地利用率不高、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较大、核心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层次仍然不够突出,影响辐射能力的增强、部分局部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不合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障碍还很多),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黑龙江省鹤岗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7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黑龙江省鹤岗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7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1题;共40分)1. (4分)关于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认为正确的是()A . 现今世界人口已超过了全球的环境人口容量B . 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C . 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可稳定在100亿或略多一些D .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全球人口不能再增长2. (2分) (2017高一下·九江月考) 读下列材料,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了解,目前中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9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2.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0%,到2050年将达到31%。
材料二: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出生率为12.13‰,死亡率为7.08‰;自然增长率为5.0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如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存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下列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叙述正确的是()①速度快,规模大②城乡差异较小③自我养老意识强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A . ①②B . ③④C . ①④D . ②③(2)下列措施与控制出生性别比关系不大的是()A .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B . 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C . 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D . 健全孕产妇跟踪服务和B超使用登记制度3. (2分)中国科学院发布报告,主张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这主要反映出环境人口容量的A . 临界性B . 相对性C . 警戒性D . 均衡性4. (4分) (2018高一下·连云港期末)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
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
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3.(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
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专题17 中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梯级进阶练)-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
专题17 中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目录Part01 考点过关练 (2)考点01 中国的疆域【高频考点】 (3)考点02 中国的行政区划 (3)考点03 中国的人口【高频考点】 (4)考点04 中国的民族 (5)Part02 真题实战练 (6)Part03 重难创新练 (14)【新课标.跨学科.历史】 (14)【新情境.影片《我本是高山》】 (15)【新情境.生活中的地理】 (15)【新素材.海洋牧场】 (16)【热点情境.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17)【新课标.跨学科.历史】 (18)【热点情境.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18)【新考法.项目式学习】 (19)【新考法.区域对比】 (20)【新考法.地理实验】 (21)【新考法.开放性设问】 (22)【跨学科.跨历史史实】 (23)考点01 中国的疆域【高频考点】1.2023年8月29日是第20个全国测绘法宣传日,今年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仍以“规范使用地图,一点都不能错”为主题。
读图,我国领土()A.跨寒、温、热带B.最东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C.陆上国界线长,邻国众多D.与韩国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2.我国东西方的景观差异如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造成这种地理现象的原因()A.我国南北跨纬度广,产生气候差异B.我国东西跨经度广,产生时间差异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D.我国东西距海远近差异大考点02 中国的行政区划3.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民俗。
下列春联反映的省区分别是()①“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②“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③“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④“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A.内蒙古、黑、滇、琼B.辽、藏、贵、琼C.内蒙古、冀、粤、云D.陇、新、台、贵4.下图中,山脉两侧的省级行政区完全正确的是()A.B.C.D.考点03 中国的人口【高频考点】5.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达到80亿,截至此时中国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教材分析本专题是第五篇人口的第二个专题,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和人口迁移的机制,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展开的。
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口变动的约束和限制,也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前一专题人口增长是人口过程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变化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全面理解地理环境对人口的影响,这些影响都可以运用人口容量理论分析评价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学完本专题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及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更深刻理解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的影响,理解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学生之前学习人口增长中已具备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从学生的心理上来看: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敏感度。
从生活实际入手设计问题,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生们受到多种传媒的影响,有着较广的知识面,对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所以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再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例如课堂上人口迁移结合从总理到市民都关心的“农工问题”和由“留学热”、“海归热”到“海带”等社会问题的讨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及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⑵.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⑶.理解影响人口迁移与分布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学习运用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⑷.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⑸.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
(6)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并且归纳总结;(2).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资料中获取所需的知识,最后启发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3).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讨论得出结论(4).以问题提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5).利用案例,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专题17: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助推民族伟大复兴(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
6.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热点解读】 【政治解读】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 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由之路;
8.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中国式现代化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 奋斗基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我国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 上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与贡献者,有利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 经济全球化朝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理论,为推进和拓 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
6.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的优势,在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探索中确立了一系列的科学制 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7.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推进 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契合时代要求与历史潮流,有利 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国式现代化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奋斗基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 标识。我国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与贡献者,有利于建设开 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 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力他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有利于促进世界共 同发展、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其识,增强了信心和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推进现代化发展中高度重视与其他国家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现代化发展中,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我国的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为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贡献 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 式现代化将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机会,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 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力。
2023年中考地理必背专题17 中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
2023年中考地理必背内容专题17 中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考点一中国的疆域1、中国的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2)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主要位于中纬度)(3)海陆位置: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是一个性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海陆兼备。
我国跨纬度广,南北气候差异大,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的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②海陆位置:我国东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我国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口,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便于从海上与海外各国交往。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便于从陆地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2、我国领土四至点:(1)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约53°N)(2)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3)南北纬度相差约50度,距离约5 500千米,因而产生了气候(季节)差异(4)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5)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73°E)(6)东西经度相差约62度,距离约5 200千米,因而产生了时间差异。
3、疆界与海域(1)中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千米2,差不多与欧洲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领海宽度为12海里。
(3)从北向南,我国濒临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我国两大内海为:渤海和琼州海峡。
(5)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其次为海南岛,第三大岛屿为崇明岛。
(6)钓鱼岛属东海,黄岩岛属南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7)我国的三个半岛:山东半岛(最大)、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专题17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解析版)
专题17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知识梳理1.我们把人类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的类型。
2.乡村聚落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3.我国南方,村落多沿江河湖泊分布。
4.传统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皖南宏村、云南丽江古城、布达拉宫、故宫、平遥古城、长城等共48处之多。
6、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是意大利。
7、聚落的分布和形态:平原地区多为团块状山地、丘陵多分布在山谷地带,多为条带状河流地区多为条带状湖泊地区多为环状沙漠地区多分布在绿洲,多为点状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关于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差异B.乡村和城市的功能不同,影响不同C.人口、规模、密度差异很大D.人们从事的职业、性别有很大差异【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解答】解:乡村和城市都是聚落,两者的区别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乡村和城市的功能不同,影响不同,人口、规模、密度也有很大差异,但与人们的性别无关。
故选:D。
2.东南亚的达雅克人住在长屋里,过着群居生活,那里的自然环境的特点是()A.寒冷干燥B.炎热干燥C.冬暖夏凉D.高温多雨【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解答】解:生活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过着群居生活,居住的高脚屋长达200米,通风散热。
当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
故选:D。
3.关于保护传统民居的说法,错误的是()A.保护传统民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B.传统民居又旧又小,不能满足人们住房的需要,都应拆掉盖成楼房C.保护传统民居是保护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D.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分析】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方法是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解答】解:选项A、C、D的做法都有利于保护传统民居,选项B不利于保护传统民居。
全国通用2020-2022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022年】无【2021年】1.(2021·辽宁·高考真题)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
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1·海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
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
中考历史热点易错点汇编【专题17】PRED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七:PRED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1.人口问题解决途径
①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②发展教育,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资源问题解决途径
①“开源”与“节流”,开发新能源
②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③加强立法工作。
④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3.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解决途径
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②加强立法
③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能源结构
④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⑤加强监督和管理
⑥发展清洁能源
4.发展问题解决途径
①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②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④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
【考题探究】
1.地沟油变废为宝解决资源问题启示: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运用科技,扩大资源二次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在开源节流中,科技具有重要作用
2.深圳发展循环经济意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高新产业发展,有利于构造和谐深圳
3.深圳空气污染治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淘汰污染企业,汽车尾气达标排放,加强立法监督,提倡绿色出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控制汽车拥有量
4.避免发生油田溢油事件方法:加强资源开发的监督和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和处罚力度
5.设立全国土地日的意义:①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②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6.从中亚进口天然气对改善深圳空气质量的意义:优化能源结构,改善深圳空气质量
7.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模 扩 大 ; 迁 入 人 口 中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促 进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的 进 一 步 创 新 升 级 。
【 答 案 】
提 供 了 更 多 的 劳 动 力 资 源 , 有 利 于 扩 大 产 业 规 模 ,
提 供 了 高 素 质 人 才 , 有 利 于 促 进 技 术 创 新 。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 ·地理
进入导航
第二部分·微专题17·考点二
系列丛书
一 、 知 识 判 断 1. 一 个 地 区 人 口 数 量 的 变 化 是 自 然 增 长 和 机 械 增 长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果 。 (√)
2. 地 区 间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的 差 异 是 造 成 人 口 迁 移 的 最 主 要 原因。 (√ ) 3.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我 国 形 成 的 民 工 流 , 提 高 了 流 出 地 区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
进入导航
第二部分·微专题17·考点二
系列丛书
知识速读
讲基础· 整合知识 01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 ·地理
进入导航
第二部分·微专题17·考点二
系列丛书
1.影 响 人 口 迁 移 的 因 素 ( 1 ) 自 然 环 境 因 素 :
因 素 气 候 水 源 土 壤 矿 产 资 源 自 然 灾 害 对 人 口 迁 移 的 影 响 直 接 影 响 人 的 身 体 健 康 , 并 通 过 人 类 生 产 生 活 影 响 人 口 迁 移 很 大 程 度 上 决 定 了 人 类 生 产 生 活 格 局 , 从 而 决 定 着 人 口 迁 移 的 方 向 和 规 模 通 过 影 响 农 业 生 产 而 影 响 人 口 迁 移 矿 产 资 源 的 开 发 和 制 造 业 的 发 展 影 响 人 口 迁 移
太原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7: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I)卷
太原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7: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9题;共70分)1. (2分) (2018高一下·台州开学考) “两孩”人口新政给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是()①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②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④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A . ①②B . ②③C . ③④D . ①④2. (2分)最近某国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状况已持续43年。
2014年出现明显转机,出生人口较2013年增长4.8%,死亡人数则较前一年减少2.8%,但人口增长趋势没有根本改观。
读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上面人口增长示意图中,能表示该国人口负增长的是()A . 甲B . 乙C . 丙D . 丁(2)该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可能带来的人口问题是()A . 迁移人口减少B . 性别比例失调C . 城市化水平降低D . 老龄化严重(3)在国际贸易中,该国家从我国进口较多的商品最可能是()A . 天然气B . 铁矿石C . 家电D . 小麦3. (2分)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左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右图),回答4~5题。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 . 总量呈下降态势B . 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 . 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 . 增长模式没有变化(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个地区≥6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A . 1990年以前B . 1990-2000年之间C . 2000-2004年之间D . 2004年以后4. (2分) (2017高一下·成都期中) 读我国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到2004年为止,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A . 总量仍呈增长态势B . 总量呈下降态势C . 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 .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2023年中考地理训练专题17 中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含答案及解析)
2023年中考地理专题训练专题17 中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一、选择题“此刻,我正飞越北极上空,向着家的方向前行,马上就要投入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阔别三年的祖国已在天涯咫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昌盛,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
”这是孟晚舟在田国航班上发出的感叹。
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孟晚舟的“家”把的是“伟大祖国”,关于这个“家”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跨低、中、高纬度B.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C.跨热、温、寒三带D.有赤道、北回归线穿过国土的南部2.关于我们伟大祖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叙述,正确的是()①海岸线漫长,优良港口多,利于发展海洋运输事业;②陆地边界漫长,邻国众多,利于发展边境贸易;③东部濒临海洋,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形成降水;④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通过中亚可达西亚、南亚、欧洲及北美洲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①D.①③④3.孟晚舟乘坐的包机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机场着陆,该机场所在的省级单位是()A.B.C.D.【答案】1.B 2.A 3.D【解析】1.孟晚舟的“家”是中国。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B正确;跨低纬度、中纬度;跨热带、北温带;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国土的南部,地跨中低纬度,没有高纬度,赤道没有穿过我国,AD错误;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C错误。
故选B。
2.我国海岸线漫长,优良港口多,利于发展海洋运输事业;陆地边界漫长,邻国众多,利于发展边境贸易;东部濒临海洋,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形成降水;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通过中亚可达西亚、欧洲等地区,但不能到达北美洲。
故①②③正确。
故选A。
3.孟晚舟乘坐的包机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机场着陆,以上四个省区中,A表示的是云南省,B表示的是山东省,C表示的是黑龙江省,D表示的是广东省,故选D。
【点睛】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_8
2008年度区级一般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结题报告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王玲第一部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的,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案例教学运用于普通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运用虽远不如法学界、医学界、管理学界等领域那么普遍和成熟,但在教师职业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日渐增多。
我国基础教育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才刚起步,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已进入全面推广、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在2007年版的《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正式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第107页指出要“注重地理案例分析的情境教学”,并且阐述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说明案例教学开始作为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被官方认定。
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课本,采用地理知识专题的形式编写。
专题作为基本的教学单元,由导言、课文正文、专栏、思考与实践四部分组成,其中的课文正文中的一些内容和部分专栏就是教学案例,可供教学中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待进行,本课题在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而现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是: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层面较丰富,实践层面较薄弱;文献型案例较多,实践型案例少。
课本所提供的教学案例,往往只是针对某一点地理知识,案例资源的开发不足,案例教学开展得不够普遍,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部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本课题组认真学习了市教委2007年版的《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试验本)》和2010年版的《上海市高级中学地理学科基本要求》,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出台,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关注”的课程理念: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
《专题17 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高中三年级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专题17 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近年来,我国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比例B、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C、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发展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某地工业部门决定由单一的煤炭开采转变为煤炭精深加工。
以下哪项不是由此转变带来的好处?()A、增加产业链环节B、提高产品附加值C、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D、增加碳排放量,提升短期经济效益3、题干:近年来,我国某沿海地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下措施中,不属于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是:A. 发展高端制造业B. 培育生态旅游产业C. 加强传统农业发展D. 发展现代物流业4、题干:阅读以下关于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该地区位于我国中部,近年来,为应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该地区政府提出以下产业结构调整措施:(1)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人才;(2)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3)加大对外合作,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
问题:根据资料,下列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 产业结构调整侧重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B. 产业结构调整旨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C. 产业结构调整将极大地依赖外部投资和技术D. 产业结构调整将主要依靠人力和自然资源优势5、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A. 提高产业附加值B. 优化资源配置C. 保持产业均衡发展D. 提高能源利用率6、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下哪种措施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A. 大量投资于新技术研发B. 减少对传统产业的资金投入C. 保持传统产业的原有规模和结构D. 完全淘汰传统产业7、近年来,某沿海省份通过鼓励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人口的变化【考点1】人口的自然增长(2012大纲全国卷1-2)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答案】B【解析】按照中国人口约13亿、美国约3亿、印度约12亿、日本人口约1亿,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得出人均煤炭的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
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答案】D【解析】图中仅显示出了煤炭的消费量,所以无法推知单位GDP能耗,选项A 错;由于各国能源利用率不同,所以煤炭排放量也无法计算,所以选项B错;能源除了煤炭以外,还有石油、天然气等,所以无法推算出能源出口量,所以选项C错;根据图中给出的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量的比较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国的煤炭自给率,因此选项D对。
【考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012山东卷文综7、8)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2题。
3.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答案】B【解析】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选项A错;1982年的4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比2009年低,选项C错;图中显示出是人口的比重,无法判定20—24岁年龄组的人口数量大小,选项D 错;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围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人口的0——1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所以1982年人口老龄化比2009年低,选项为B。
【考点定位】人口金字塔图判读及分析。
4.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答案】B【解析】人口增长速度降低,选项A错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选择B正确;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选项C错误;无法看出25—59的劳动力资源数量,选项D错误。
【考点定位】人口金字塔图判读及分析。
5.(2012广东卷文综3)老少比=×100.表1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表1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答案】B【解析】此题关键是对老少比的理解,根据题干老少比的公式,可知老少比的值越大,人口老龄化越严重。
再结合表1的数据西班牙最大,即选B【考点定位】考题考查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现象。
(2012大纲全国卷8—9)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
读图3,完成2题。
6.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甲城市是成都,乙城市是重庆。
题中提高甲乙有特大城市,可判断该地区一定不是在青藏高原。
长江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故纬度因素排除;长江流经地区除了青藏高原都是湿润地区,故降水排除!再看图中的人口密集区,基本都与河流靠近。
7.甲.乙两地都行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D.水陆交通枢纽【答案】D【解析】题中乙地在两江交汇处,与甲地相比,两个都有充足的水源,故B 错;据图判断乙城市是重庆,故A错;重庆是两江交汇处,故C错,答案只能选择D美国(2012浙江卷文综9~10)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
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完成2题。
8.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答案】:A【解析】考查图文转换、提取信息能力并作相关分析;波士华城市带逆城市化现象的考查。
选A.9.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答案】:B【解析】:考查逆城市化现象社会经济原因,主导因素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
选B.(2012天津卷文综10—11)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回答2题。
10.下列叙述,符合图7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答案】B【考点透析】本题以人口(与土地、特大城市、动物相关)地理背景知识,主要考查南北半球界线、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高、中、低纬的范围。
【思路点拨】由图是信息易知,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少于北半球;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为中心),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30°为中心)之间,由图知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故B正确;低纬地区(0°—30°)的种群数量多于中纬地区(30°—60°);南北纬10°之间为热带雨林,纬度更高一些为热带草原,如图可知热带雨林的种群数量多于热带草原。
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答案】A【考点透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人口)分布的因素。
【思路点拨】由图示信息知北纬30°—60°纬度范围内世界特大城市数量多,因为该区域气候以温和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为主,土地面积较广阔。
图中没有矿产资源这一信息,所以不选C和D。
生物的多少并不能决定城市数量纬度差异,反倒是城市数量会对生物资源产生影响。
12.(20.(2012上海卷地理十四)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
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
“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4分)(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
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4分)【解析】本题组综合考查对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评价,其实是对人地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的考查。
(1)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注意仅归纳流动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2)考查城市化过程其实就是产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和地区城市化的三大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过程,具体就“就地式”语言组织要具体化一点即可。
(3)考查其具体意义,可调动相关城市化意义并结合我国特色来回答。
【答案】(1). 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2). 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
(任答三点即可)(3)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任答两点即可)(二)人口的空间变化【考点一】人口的迁移【考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12江苏卷地理23-24)图12是2000v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2题。
13.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答案】BD【解析】从题目所给的图形资料可以看出,直辖市重庆的人口数量没有增加,大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均出现增加,西部人就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1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答案】BD【解析】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人口增加的地区也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移;人口减少地区除了因为人口迁移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加的地区也不一定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都高,总之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两个方面的原因。
(2012上海卷地理(十一)) 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
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
15. 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变化可以显示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B【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伴随“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向郊区,③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居住地是城市主要功能区)。
选B.16.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A.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B.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C. 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D. 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答案】D【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现象:制造业、人口空间集聚,有城区→郊区,近郊区区位优越于远郊,所以“近郊区人口聚集应比远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