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感情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清作者的心里轨迹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4、在泛舟词海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二教学重点难点:1、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清作者的心里轨迹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提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的,尤其是古代文人更是对它情有独钟。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色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与月亮解下不解之缘的苏轼,在他的词作《水调歌头》中去聆听沐浴着娟娟月华的词人向我们娓娓倾诉!二、走进作者: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此词之时,他41岁,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相左而屡遭贬谪,宦途失意,心情抑郁。

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为了能与胞弟相聚,他主动外放密州(今天的山东诸城),但这愿望依然无法实现,到了宋神宗熙宁九年,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

在这皓月当空,银辉遍地的中秋夜晚,他喝得酩酊大醉,醉意朦胧中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三、视频朗读:自古以来,写中秋节的词浩如烟海,但我国的词评家胡仔却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评论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意思是说,它就像一朵奇葩,当它绽放时,其它的花都黯然失色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高在哪里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词,先来欣赏这首词的视频朗读。

——播放视频朗读四、美读词文:要求:1、字正腔圆地读(字音如:胜绮)2、有板有眼地读(停顿、节奏)3、有情有味地读(情感、韵味)——个别朗读、老师领读、齐读五、整体感知:1、了解词意2、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3、词的上阙和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联系?——示例:1、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词,掌握重音节奏、语速语调等技巧,能有感情的朗读。

2.品读词,领会词的意境,能说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3.结合作者经历、创作背景,体会词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难重点: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品悟法、小组讨论法、引导点拨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作为背景音乐】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

同时她也承载着迁客骚人复杂而又欲说还休的情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旷世奇才苏轼在词中寄托的那些复杂的情感。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唱词和旋律感染学生,营造本词学习的氛围】二、星河一道指前方——出示目标三、未成沉醉意先融——检查预习四、明月千里寄相思——走进诗词(一)多种形式朗读词文※1.自由朗读,初识词文。

朗读提示:展想象,读出意境美;知韵律,读出节奏感;解文意,读出真感情。

※2.展读词文,交流斧正。

(1)他生指正存在问题的字词读音。

(2)师纠正强调节奏、情感。

※3.指导朗读,范读引领。

【过渡】苏轼曾经说过,三分文章,七分读,并是十分。

这告诉我们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浮现出来。

同时要划分节奏,注意停顿,韵脚要拖一下,读出延长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时的情景: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面对清冷的一轮圆月,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手持一杯清酒,仰天长叹道:明月啊明月,你是何时就有的呢?说罢,一饮而尽。

这两句,要读出苍凉感,重音放在“几时”和“问”上,“几时”拖长音阶,读出疑问和无奈;“问”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

请听老师的范读。

【教师范读】※4.模仿或依自己的感悟再朗读【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和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掌握读的技巧,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在读中初步感知诗词,在读中进入词境。

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赏析

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赏析

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赏析第一篇: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代表作。

2、诵读诗词。

3、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过程与方法: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难点: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一)制作课件,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画面感受诗词的境界。

教师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二)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四、课前准备(一)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

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以便向学生介绍。

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的朗读本文中的诗词,标画出不理解地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用语的考究。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了解词中的意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了解词中的意境。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国古代的诗人一直对月亮情有独钟。

有人说,随手拿起一本诗集,抖一抖,便会滴滴答答落下许多“月”字来。

里面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春花秋月;有“何人恁爱今宵月,也上楼头弄玉箫”的风花雪月;也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边关冷月。

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轼笔下的那一轮明月。

(二)作家及背景介绍学生已比较熟悉,可自己交流补充。

(三)朗读感悟——赏月1、学生自由读,说说该怎样读。

2、教师范读3、学生自读,同学点评4、教师引导赏析词中的画面“起舞弄清影”“转朱阁,低绮户”,品析里面的画面美,引导学生概括美感。

女生齐读,体会画面美。

(四)朗读感悟——品月学生读词,找出词里渗透词人感情的字眼,引导品味。

教师以小序为例分析“欢”“怀”里面的情感。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选定关键字眼“恐”“恨”“愿”逐一解读。

“恐”,结合背景理解,理解“叹人生,失意矛盾”“恨”结合故事、仿写,理解“怀子由,离愁别恨”“愿”结合同义诗词,理解豁达乐观的情绪。

学生唱词,体会情感美。

(五)朗读感悟——悟月找出词中富含哲理的句子,思考阐释了怎样的哲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点评。

男生齐读,体会哲理思考。

(六)学生背诵,检查四、拓展游戏“飞花令”——月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兴趣。

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勤积累,热爱中华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

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关于水调歌头教案(精选5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四)教具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五)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趣味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分析古词情感表达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分析古词情感表达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分析古词情感表达2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针对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故事。

2、深入分析古词情感表达的手法及其意义,领悟上古诗词的美妙与思辨精神。

3、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咀嚼分析古词,丰富自身文学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领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感表达的方法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词中意象与抒情的融合关系。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为学生呈现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让学生思考一下,对于这幅画的美,有哪些情感会在心中涌动?2、讲解1)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故事,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古词的意境和艺术表现。

2)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感表达的方法及其意义。

引导学生意识到这首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是相互融合的,正因为情感往往表达得易于察觉和明晰,才使意象能够被更好地塑造和表现出来。

3、练习与拓展1)欣赏各种版本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认识这首古词。

2)集思广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交流对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思路开阔、思维灵活的展示,教师能够判断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古词表达意象和情感的融合。

同时,对学生基础水平、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总体评价。

五、拓展延伸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其他名家古诗相对比,通过横向研究,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领悟上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融汇的艺术表现方式。

同时,老师还可以发掘学生自身的文学潜质,鼓励其从词中寻找创作灵感,并组织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古词,体验古人创作的艰辛与诗文之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6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6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一、赏月导入: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1.听读——听配乐朗诵要求: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3.译读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4.点读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活动一: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通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例如:“通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通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相关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引导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下文是这首词的原文教案与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篇1:教学设想: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一、读词文谈印象,整体感知;二、设情形懂意绪,走进词境;三、读资料解疑惑,读懂词情;四、展想象问作者,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以故事形式叙述苏轼生平,引出词作《水调歌头》。

(说明:故事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可让远古的伟大词人生活化,也更能打动学生,较快走近作者、走近词作。

)二、诵读中对话读词1、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①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与“无眠”的细读;③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④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说明: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

让《水调歌头》在诵读中流淌,在对话中显旨。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诵读课型问题,这是对诗词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尊重和理解。

)三、品析词格,感受词美人大写师: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

九上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文分析

九上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文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主题理解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2.突破重难(1)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2)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密州。

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因此,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我欲乘风归去”可以体现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那诗人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他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2021年】【教学教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材分析- 康金娜

【2021年】【教学教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材分析- 康金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是传统经典诵读篇目之一。

课文写作背景是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作者自述)。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作者与弟弟分别长达七年未相见,中秋夜不免望月怀人,思亲之情溢于词中。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首词的特点是一:想象丰富,艺术特点非常突出。

二:情感转变。

这首词的感情有两次大起大落,从苦闷抑郁到豁达乐观、从思念到祝福,文字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不仅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感情转变,同时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驾驶形象和感情的高超能力。

本课的学习是使学生品读感悟诗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另外,积累一定的诗句,为理解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础,提升文化素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解析古词音韵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解析古词音韵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解析古词音韵2。

一、知识渗透1、结构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五言绝句词,共四句,每句七个字。

整首词呈倒插锥形,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第一、二句写月出现的情境与时间,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第三、四句写作者思念乡国的情感,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特殊的词序,让读者对词的情感和境界产生强烈的共鸣。

2、韵律体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古典词,语言华丽,意境深远。

采用的是五言绝句体裁,每句皆为七字,每句使用相同的韵母“清”,绝句末句另添“年”字作另一押韵,整体的音乐性质量优美,形成了独特的句式和韵律。

3、意境表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思念之情,以月为载体,通过描述月亮与天、与人之间的幻化变化,抒发了诗人经久不变的情意。

第一、二句写明月出现的情境和时间,由此联想到诗人久做异乡,思乡之情渐生,把这份思念之情具体化为向天空把酒问候的形式。

第三、四句则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念,同时也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苦恼。

二、教学过程1、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先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配乐和朗诵录音,引入学生进入情境,体验作者的思维情感和韵律音乐。

学生可以在听完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或者给出自己喜欢的地方,让其他同学跟进探讨。

2、探究韵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五言绝句体裁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包括韵律规则、长度等方面。

学生可以重点探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韵律特色,寻找押韵的方法和规律,以及表现韵律美的整体性和节奏感。

3、品味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带领学生深度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境表达,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环境描写和情感表达。

学生要能了解词作者的情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4、选材巧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文学素养,设计一定的策略,先从简单的文学作品入手,逐步提高难度和阅读深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诗意,领会诗境,并积累咏月的名句。

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美,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哲理,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景教学法3、讨论点拨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名句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描写月光的空灵皎洁,衬托作者的开朗豁达)在月亮身上,文人墨客们寄托了几多憧憬,几多情感。

同学们,你们能吟诵几句古人描写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写月的诗句,希望今后多加积累!)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课题)二、学习新课1、走近苏轼(对苏轼,相信大家不陌生,让同学起来简要介绍一下)(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2、了解背景(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3、掌握重点、难点(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4、检查预习: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下面检查一下字词读音(课件出示,指名让学生拼读):宫阙(què)琼楼玉宇(q ióng yŭ)朱阁(gé)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 古时读shēng)5、聆听范读(听配乐朗诵)要求: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6、学生朗读要求: ①指名让男女各1名学生读。

(学生在读的时候教师板书“阙”què,组词:宫阙;上阙、下阙:是指词的结构,又叫上片、下片,不能叫上段、下段)②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说课稿(9篇)

水调歌头说课稿(9篇)

水调歌头说课稿水调歌头说课稿(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说课稿1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一首咏月词--《水调歌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水调歌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可谓脍炙人口,前人评论说:自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

同样给予这首词很高的评价,《水调歌头》是苏轼政治失意。

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对于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和这首词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词的大意,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其中我将第1、2点确立为教学重点,第3点确立为教学难点。

依据是诵读品味体悟是新课标关于诗词教学的要求,其次,初一学生人生经历和感知特点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相对困难。

二、说教法古语有云:教学相长也,可见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采用引读法和点拨法作为本课的教法指导。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本课我采用诵读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读说结合法作为本课的学法指导。

1、诵读体悟法这首词语言优美。

感情真挚,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细细品味。

2、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志性的学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前学习任务单《水调歌头》学情分析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改革更突出“诵读”和“欣赏”。

对于这首词作,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便已接触并能熟练背诵,所以学生对这首词便缺少了陌生感。

但是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平时的生活积累比较少,人生体验也比较平顺,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和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会是一个难点,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

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本首词,我带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词人生平经历,以读促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感悟,重点体会词作中所蕴含的作者乐观豁达、淡然宁静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效果分析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词作的音韵美、意境美;通过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语言再现词作,加深对词作的理解与品读;通过补充人物生平及其在密州的经历,让学生体悟词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借助想象,再现词作,感悟词作的意境之美与作者传达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是结合该词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乐观豁达、淡然宁静、波澜不惊的情怀。

一、“教”的效果分析:1、在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们在八年级上册学过的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和《浣溪沙》为导入,拉近学生与苏轼的距离,而由于其间相隔数月之久,所以有部分孩子对于这两篇作品已有些生疏,于是我进而引出本节课所学的《水调歌头》,提出希冀——让学生能够通过今天这首词的学习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2、在朗读环节,我将读分为大声自由地读、字正腔圆地读、抑扬顿挫地读、有情有味地读四个环节,每一环节的读都有方法的指导。

大声自由地读,让学生在背景音乐创设的安宁情景中大声地自由地读;字正腔圆地读,需要教师强调该词作中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抑扬顿挫地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停顿与节奏,这个停顿不是戛然而止的停顿,而是要有延续之感的停顿,旨在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而要做到有情有味地读,需要把握整首词作的内容与情感,因此顺势导入学生对于词作的改写,加深学生对词作的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等,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首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中秋词作中的佳品。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这一时期,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政见相左,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当时是其在密州的第二年,这年,苏轼与其弟苏辙已有七年未得相见。

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面对一轮圆月,不禁心潮起伏,于是借酒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举杯问月,通过营造天上宫阙的高寒,写出了内心的徘徊与矛盾,而最终却以乐观豁达的情怀作结。

整首词向我们展现了词人由失意、矛盾、伤感到释怀、豁达的胸襟,他由自己的悲苦和别离,想到世上所有的人都会经历悲欢离合,正如月亮有着阴晴圆缺一样,而这正是自古以来都难以周全之事,于是苏轼排解了他的郁郁寡欢,转而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寄寓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更是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该词文笔清丽,意境悠远,具有节奏美与音韵感,易于诵读,其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和充沛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身处逆境却保持乐观豁达的苏轼,这是一个大写的苏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