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浙江学考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达标检测必修2
浙江省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选考)复习(检测)课后限时训练19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答案
课后限时训练(十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B.多快好省的经济方针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材料信息“单干邀伴变互助"“大组变作合作社”等明显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2.下列是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1952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经济C.到1956年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B[1952年个体经济占71.8%,资本主义经济的比例到1956年已经接近于零,1956年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两种经济的比重已经占了主导地位,故A、C、D三项均符合表格信息。
合作社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故B项分析错误。
]3.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A.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B.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C.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统一A[“三大改造”旨在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仅与“三大改造”相关.]4.下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公私合营D[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图片中“公私合营"可以判断对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
]5.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浙江省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选考)复习(检测)选考专题检测卷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答案
选考专题检测卷(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B[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三大改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公私合营"可知,该历史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排除;计划经济刚刚出现,不存在改造的问题,故D项错误.]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D.“一五”计划的完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B项。
]3.(2016·宁波选考模拟)“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中的“大会"指的是()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二届三中全会B[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故B项正确。
]4.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都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图一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二人民公社好A.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B.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C.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D.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人民公社化”运动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指导,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村从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公有制,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过关检测(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这一描述反映出()A.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B.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C.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D.毛泽东有改革农村关系的意愿解析:选D 毛泽东对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项正确。
2.(2016·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解析:选B 从企业在空间的分布中不难看出,军用企业布局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3.(2017·银川质检)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B 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4.(2017·武汉调研)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 )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解析:选C “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表明中国打破对斯大林模式单一公有制的迷信,是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灵活务实的表现,故C项正确。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探究与演练名师课件
视角四 历史规律认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 [精要点拨] 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第一手 资料,但往往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与其他历史 资料的相互印证,也能成为研究历史的有力证据。 [演练4]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 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 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 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因为其不理解 ()
[方法突破] 理解“新词”代表的时代变迁是解答本题的 关键。 解析 材料中“中国梦……期货交易”等属于改革开放 以后出现的新事物,D项正确。 答案 D
对接学考31~32题 学法4 改革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例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 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 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 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 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Ⅱ》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制度创新方 面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过程。 答案 (1)表现:政治制度创新:分权与制衡,确立联邦制、 民主共和制;经济体制创新: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国 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影响:确立和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 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学法2 设置场景考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 【例2】 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
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证 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 读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化大革命”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题 精品
必修二专题三1.(2018·黄梅)下表为某一时期北京市建设成就统计资料(单位:亿元)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②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③人民生活显著改善④国民经济均衡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表信息,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关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图表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图表,不难判断出,①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②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表述均符合史实,正确;国民收入从“1.9”涨到“14.3”,能够体现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③项表述客观,③正确。
④国民经济均衡发展,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2.(2018·安徽江淮)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理解不正确的是( )②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③农业增长率下降与三年自然灾害有关④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答案]B[解析]由图表可知,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是农业负增长、轻工业增长快,重工业畸形发展,说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它不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是工业体系畸形况且一五计划只是基本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框架;同时当时工业化也尚未实现,排除①④。
故应选B。
3.(2018·浙江乐清)下表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各项数据,与表中整体趋势出现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1958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实施八字方针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各项产量可以看出,国家经济衰退严重。
结合题干的时间“1958年~1961年”可知,正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故②、③正确。
所以应选D。
4.(2018·临沂)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都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③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④都是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①、④符合题意。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含答案 精品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估检测(十)第十单元(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 )A.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解析】选B。
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满足即将开始的工业化的需要,因此要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故B正确。
2.(2017·江南十校模拟)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断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B.工业生产稳步增长C.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解析】选C。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同时从增长率也无法判断工业基础的雄厚,故A错误;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数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故B错误;从1953年到1957年工业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故C正确;从工业增长率也不能看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故D错误。
3.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
”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抵制计划经济体制B.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C.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D.主张推行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B。
材料主张用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没有反对计划经济体制,故A错误;“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故B正确;这一设想在于弥补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与“左”倾错误思潮的影响无关,故C错误;这一设想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故D错误。
2018年浙江高中历史学考复习:必修2 专题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土地改革运动 D.“文化大革命”
学考总复习
C
[“一切都在为钢而战。路边,土炉林立„„全民盖土炉”指的是“大
跃进”时期全民大炼钢铁,故 C 项正确。]
学考总复习
考点 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1)主要内容:“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 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 势和社会面貌。
学考总复习
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 (1)形成 ①1980 年,在广东的深圳 、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经济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② 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 海、宁波 、温州 、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 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学考总复习
即 时 训 练
达 标 检 测 学 考 专 题 检 测 卷
考 点 一 考 点 二
考 点 三
学考总复习
考点 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1)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 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
A [1953—1956 年,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所有制经济比重发生变化,故 选 A 项。]
学考总复习
2.(2015· 浙江学考)一位北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我 们到了长沙。一切都在为钢而战。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 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 数不清。 ”这主要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大跃进”运动 )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综合测试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江西)吉安土布业,素为县属妇女的主要手工业,亦为当地最重要之土产也。
往昔原料,均自种自纺……自海禁洞开,洋纱充溢国内,业是者,均转采购舶来品,农家棉产,几告绝种。
”材料中的现象( )A.反映了崇洋风气日益盛行B.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剧C.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D.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解析:材料中的“自种自纺”“几告绝种”等信息说明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项正确;采取外来原料进行纺织,不能说是崇洋,A项错误;材料虽然反映了洋纱充溢国内,但并不能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也可能是正常的中外贸易的结果,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C项错误。
答案:D2.1872年5月《申报》上刊登的某首竹枝词中写道:“银刀锋利割鲜来,脯脍纷罗盛宴排。
传语新厨添大菜,当筵一割已推开。
”竹枝词所描写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北京B.天津C.广州 D.南京解析:材料中的“银刀”“割鲜”等信息说明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西餐,这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北京不是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天津、南京作为通商口岸晚于广州,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1872年《申报》记载:“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固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
”材料表明( ) A.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势B.商业风气渐开,从业观念渐变C.知识逐步贬值,士人社会地位下降D.科举仕途不畅,士人追逐名利解析:洋务思想是指“中体西用”思想,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商战在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晚清重商思潮兴起,人们的经商观念开始转变,故B项正确;C 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仕途不畅,故D项错误。
【配套K12】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
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60年初,毛泽东在比较中苏两国发展工业化的道路时说道:“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
”这表明毛泽东( )A.希望工业和农业均衡发展B.主张有计划扩大农业生产规模C.肯定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D.不否认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D[材料不能表明毛泽东希望工业和农业均衡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没有提到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故B项错误;中苏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具有“共同规律”,没有肯定哪一方,故C项错误;重工业一般生产的是生产资料,材料表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即毛泽东肯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要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 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B[国营经济在改造之前就已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私人资本的消亡”的信息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资本私人所有到国家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与改造无关,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进行的,故D项错误。
]3.(2017·永州一模)下面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B[表格反映了1952年到1965年的变化趋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A项错误;网点从47.6锐减至9.5,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折射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不会必然导致网点从47.6锐减至9.5,故C项错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与表格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学考(浙江专用):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返回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 (1)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 轻 率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返回
3.影响 (1)“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1959~1961 年,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 经济困难。 4.“八字方针” (1)1960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962 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调整任务 基本完成。
返回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初见成效。 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浙江选考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1.(2018·8浙江“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指出,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新中国在过渡时期的实践有( )①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②实施“一五”计划③办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④普及人民公社提高公有化的程度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49年至1956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故①正确;实施“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故②正确;办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是在1953年到1956年,故③正确;普及人民公社提高公有化的程度是在1958年,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2.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
……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
”此会议(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根据社会主,中共八大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台州高三上学期期末卷)1978年3月,在四川大邑县委书记常光南的带领下,金鱼公社进行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
同年10月,金鱼公社2万多亩土地,增产503万斤,一亩地平均增加了200多斤。
当时,大邑县委的做法( )①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②使土地集体所有制转变为个体所有制③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④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B.②③C.①④D.②④,可知该做法改变了之前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故①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该地区实行生产责任制,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化,故②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③错误;从材料“‘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可知该做法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2018-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强化提升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阅读下表: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上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
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我国农业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是( )A.土地改革B.农业生产合作社C.公私合营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本次会议取得的初步成果有( )①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③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④强调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宣传画是党和国家宣传其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
如图所示宣传画反映出( )①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②严重泛滥的“左”倾错误③国人超英赶美的迫切愿望④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胡忠茂在《慈中情结》里面回忆了他们那时候的暑假生活,“我们也加入了全民大炼钢铁的洪流,去龙山装来白泥,在学校西北角近河处筑起小高炉,还从实验室拿来酒精引火,日日夜夜拼命炼,一天深夜终于炼出了一点铁块,连夜敲锣打鼓去县委报喜。
”胡忠茂回忆的事情可能发生在哪一年( )A.1953年B.1956年C.1959年D.1967年6.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其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7·某某会考)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大跃进”运动的兴起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2.下图是一X1955年发行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某某的股票,据图文信息判断其印发的目的是( )A.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B.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下表是“三大改造”前后所有制结构对比,据图表信息可知我国( )年份国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前三项合计私营经济个体经济1952年 1 1.5 0.7 3 6.9 71.8 1956年32.2 53.4 7.3 92.9 0.1 7.0A.私营经济已不存在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4.(2018·某某学考)195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形势下,对当时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的会议是( )A.一届人大B.中共八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5.(2017·某某学考)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召开。
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把我国尽快地由新某某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B.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实现全面对外开放6.(2018·某某学考)如图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
其折射的历史是( )A.土地革命的开展B.国民经济的恢复C.三大改造的完成D.工业建设的起步7.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
这说明该时期( )A.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8.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138棉布11 163.4万匹16 372.1万匹147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9.有民谣唱到:挖粮队,真厉害,进了家门找布袋;翻了箱,倒了柜,粒粒粮食装起来;哪个敢吭一声气,揪着脖子捆起来;先来一场大辩论,不服再游一回街。
浙江学考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考专题检测卷必修2
专题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考专题检测卷必修2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B[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三大改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公私合营”可知,该历史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
A、C 两项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排除;计划经济刚刚出现,不存在改造的问题,故D项错误。
] 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D.“一五”计划的完成B[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的识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年底,我国的三大改造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B项。
其他三项显然与题意不符。
]3.(2016·宁波选考模拟)“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大会做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中的“大会”指的是(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二届三中全会B[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故B项正确。
] 4.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都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 ) 图一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二人民公社好A.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B.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C.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D.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人民公社化”运动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指导,故A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达标检测【17】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答案)
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后达标检测17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1.(2018·江西南昌模拟)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
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邓子恢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已经成功;……已经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但又还没有达到。
这就是( )A.农业合作化时期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C.过渡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3.(2018·开封模拟)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4.(2018·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表,分析引起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苏联的支援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5.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约为38%和187%。
”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6.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
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7.(2018·新乡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
精选浙江学考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即时训练必修2
专题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即时训练必修2一、选择题1.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前完成全部内容②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④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A.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②④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不仅包括三大改造,还包括“一五”计划,故①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时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并未实现,故③错误。
]2.下列关于中共八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④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C[中国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但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7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故②不选,①③④均符合题意。
]3.19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一年。
下列事件中不是发生在1956年的是(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②“一五”计划完成③中共八大召开④“大跃进”运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D[“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故选D项。
]4.根据下面图片,判断它反映了我国哪一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 )A.改革开放初期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C.“文革”十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B[改革开放初期国营经济应该是主体,故A项错误;饼状图显示合作社经济是主体,说明时间是三大改造完成前,故B项正确;“文革”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营经济为主体,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达标检测必修2一、选择题1.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完成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A[图片反映的是私有经济的基本消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是三大改造完成带来的结果。
]2.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联欢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材料所呈现的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1949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D[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3.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农民加入合作社B.“大跃进”战鼓C.人民公社好D.领取承包合同A[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公有制),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
]4.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B[三幅图片分别是“公私合营”“农业实现合作化”和“大跃进”运动,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选B项。
A项不能全面体现三幅图片;C、D两项与题干图片无关。
] 5.某人找到一段描述:“(1959年)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
”你认为“□□□”应该是( ) A.人民公社B.大跃进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一五”计划A[从题干材料“1959年”“生产关系”“不成熟”可知是人民公社,故选A项。
B、D 两项不属于生产关系角度;C项在1956年已基本完成,故排除。
]6.造成下表中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957—1960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A.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C.“文化大革命”的爆发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三大改造发生于1953年到1956年,故A项不符合题意;农产品产量迅速下跌,是从1958年到1959年,并且在1960年持续急剧下跌,这是因为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是从1966年开始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8年,故D项不符合题意。
] 7.邓小平曾多次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
其中,时间最长、后果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王明的“左”倾错误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D[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排除A项;根据“时间最长”排除“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持续时间最长。
]8.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其中1962—1965年的变化是由于( )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B.中共八大的召开C.铁路交通秩序的整顿D.八字方针的实施D[A、B两项是在1956年,C项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与题干时间不符。
1959—1961年出现三年经济困难,针对这一局面,党和政府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故选D项。
]9.邓小平主导下的改革开放被称为“摸着石头过河”,必要的试点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中国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最早的试点分别是在( ) A.小岗村、深圳B.四川广汉、深圳C.小岗村、上海D.四川广汉、上海A[农村改革最早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对外开放最早在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展,故选A 项。
]10.下列哪座城市与以下的描述最吻合(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②出现最早的民族企业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④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冠上了它的名字A.上海B.广州C.南京D.厦门A[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东南沿海,最早的民族企业主要出现于东部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冠上了它的名字只有上海合作组织符合条件,故选A项。
]11.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个按手印成员之一的原村长严俊昌说:“承包制只能解决温饱,并不能带来富裕。
”它表明的深层次问题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中国国情B.小岗村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吃饭问题C.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政治改革相互配合D.生产关系应该适时进行调整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施的,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开始提上日程,故选D项。
]12.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多种所有制经济开始共同发展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D.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D[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未涉及所有制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故B、C两项错误;“1978—2008年”市场调节价比例不断上升,政府定价比例不断下降,这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故D项正确。
]13.“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有外电评论,这是一次加速与国际接轨的会议。
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 )A.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B.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C.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加速与国际接轨”主要是因为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①建立经济特区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③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④开辟经济开放区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②③④D[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等,都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排除含①的选项。
]15.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B[本题考查中共十五大的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决的,排除①。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解决的,排除②。
中共十五大在③④等问题上提出的论断,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
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二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2)“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解析】第(1)问,注意把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
第(2)问,注意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回答问题,要紧扣题意。
【答案】(1)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材料二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召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1956年”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主要任务”“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计划生产……按照市场变化……补充”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由表格中内容可知是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小问,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第(3)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成果: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
(2)制度:现代企业制度。
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影响: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