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劲是什么:解析“四两拨千斤”的力学原理

合集下载

释疑“四两拨千斤”--- 顾新法

释疑“四两拨千斤”--- 顾新法

释疑“四两拨千斤”--- 顾新法“当一名大力士与一位武术家比试,会有什么结果?”答案毫无悬念,比力气的话,势必大力士胜,如若进行搏击比赛,大都会是武术家赢。

这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如果,双方都是习武者,那就要看谁的功夫好,谁的技法娴熟,用得巧妙,显然并非靠力气大小决定输赢。

那么在实战中是否存在“四两拨千斤”呢?以下笔者将进行详细论证。

一、古谱依据古拳谱《打手歌》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黏连随不丢顶。

”文中的“四两拨千斤”形容以智取胜,这作为以小博大的代名词已经被大家广泛认可。

但在武术实战中能否实际应用,却遭到不少武术名家的质疑,他们认为:“只有有了千斤以上的力量才能在适时之机化动四两拨千斤,如果没有千斤以上的本力,只用四两力去拨动千斤是不可能的。

”还有人补充:“比如小孩练武术很熟练了,若与大人比试,大人即使不会武术,凭力气也可以制服小孩。

这是‘一力降十会易,以巧破千斤难’。

”实际上,小孩习武,筋骨嫩,外形动作容易做到位,对于拳的内在精义还不能理解,一旦成熟了,便能胜任与力大于己者较量的任务。

这些判断在实证科学的范畴下是无可争议的。

物理实验证明,在水平桌面上,两组砝码用绳连接,在桌子两侧下坠,形成二力相抗,重量大的将重量小的拉动。

同理,二力相向对顶,力大者推动力小方。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古谱常常把推手也称为打手,综合《打手歌》全文的含意,古文非常准确地表明了当对方用巨大的力量打来时,我只需用很小的力即可拨动他。

对照实战我认为此论并非虚构,只要合乎文中要求,完全客观可行。

应该留意的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后面做了补充的句子:“引进落空合即出,沾黏连随不丢顶。

”看谱要联系全文,否则,会产生断章取义的错觉,给人们造成误解,以致会认为没有任何前提条件就可以“四两拨千斤”。

全文才是“打手”完整的写真,它形象地描述了“四两拨千斤”具体过程。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焦作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

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其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思想,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中,主张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素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

这些理论都是有很强的内在物理力学规律的。

下面我就力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力的叠加原理的应用:传统的拳法是对方出击时,从相反方向用力相击,结果显然是手快赢手慢、力大赢力小,但手快、力大者也未必能完全避免损伤。

而太极拳则是利用一种动作,迅速避开对方的击点,并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进击力的方向,在对方的动作上加上我的力,以产生更大的叠加力,使对方重心动摇,失重落空,身体失去平衡而陷入不利的地位。

太极拳总是习惯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一般不抢先出手,即使出手在先,也只是以招法诱发对方,引其出手,以便将对方引进。

如无机可乘,便立即变换手法,宁可一变再变,只化不打,而决不冒然进击。

在原则上总是以利用叠加力牵动对方重心为上,在实践上具体运用叠加力的时候,有时是化劲,目的在于引动对方重心;有时是发劲,须用在对方重心不稳的时候。

总之,都离不开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及时施加力这一原则。

这种技法是借人之力以供我用的技法,也就是太极拳能够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之一。

(2)惯性原理的应用:牛顿第一定理告诉我们,任何物体若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在太极推手中,双方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利用一种动作,与对方身体相接触后,意欲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对方如果用大力抵抗,我就很自然地立即松手,在对方的动作上减少或者撤销我的力,使对方落空,破坏对方的静止状态,对方身体受惯性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

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力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四两拨千斤”,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太极拳凭什么能做到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

欢迎阅读!太极拳凭什么“四两拨千斤”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是有科学依据的,力学上说的四两拨千斤在太极拳中却能实现,这是为什么呢?太极拳是神秘的,其中的“四两拨千斤”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原则,但这对很对人来说,几乎不可思议,“四两拨千斤”,凭什么?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很多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着重体验而导致的不可言说性,但武术作为人类的运动行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的原则,如果从力学的角度去解释太极拳运动,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练习太极拳要掌握用劲的技巧,太极拳的每个招式动作都是根据力学创编的,因此,在变化中要掌握力的方向和力的转化。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仰面朝天放置在地上的自行车,我们转动脚踏板,等到车轮子高速转动起来,这时候如果我们用手想去按住车轮子,让它停止转动,这不仅不可能,我们自己也有随着车轮的切线飞出去的感觉。

以弧线运动解除直线攻击,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原理,除此无他。

中国武术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外家的区别主要在,外家拳主张主搏于人,主动出击,内家拳则讲后发制人,舍己从人。

在力学上,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外家拳练习和实战中着重于力的大小,而太极拳则是力的方向和力的着重点。

因为力的大小对太极拳师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太极拳适合任何人群、尤其是身体素质比较弱的人练习。

前人谓太极拳最佳的搏击效果就是弱破强、女破男、老破壮。

“四两拨千斤”并不是说所有的弱均能破强,只是说有这种可能,而达到这种可能条件的就是小的力必须能够自如的变化。

因为自身的变化才能导致外来攻击力随之产生变化,就是说,太极拳师要练习到任何时候都能够像旋转的车轮一样,随时向任何方向化解外来打击,这就是拳谱上所说的“随屈就伸”、“以柔克刚”、“引进落空”。

深度解析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

深度解析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

深度解析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的观点。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以小力可以胜大力,弱可以胜强。

但其原理是什么,《拳论》并无解释。

后人对此作了不少见仁见智的研究和探讨。

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是“杠杆原理”。

诸如《八法秘诀》就提出:“采劲意何在,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牵动只四两,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明确提出了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原理是“杠杆作用”。

其中,“衡”,就是衡器,或叫秤。

秤的确是“杠杆原理”,也能说明“四两拨千斤”。

但我认为,这个原理却不适用于太极拳。

下面试论之,与众拳友切磋。

一、“四两拨千斤”并非杠杆原理所谓“杠杆”,就是一个能围绕固定点作为轴来转动的杆。

杆转动时,作轴的一点叫支点,加力的一点叫动力点,产生力的一点叫阻力点。

改变三点两段距离的比率,可以改变力的大小。

支点至阻力点的长度叫阻力臂,力点到支点的长度叫动力臂。

支点在中间的如撬棍、秤,阻力点在中间的如铡刀,动力点在中间的如镊子,等等。

太极拳交手(推手或技击)时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应当是两人的臂长,阻力和动力应当是各人的力量。

做个比较:1、杠杆原理中的杠杆,就是一个棍子,中间不能弯曲,也不能断裂。

而两人的手臂中间是断开的。

也就是说,两人交手时不存在杠杆原理中的杠杆。

没有杠杆,何来杠杆原理。

2、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是一变俱变的,而且转动的角度是大小相同的。

而两人交手时不一定是一动俱动。

即便动,所动的角度也不一定相同。

3、杠杆原理中要想改变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方法就是改变杠杆三点两段的距离。

使用杠杆可以通过移动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来调整动力与阻力大小,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两人交手,中间是断开的,三点在何处是随时移动的,无法确定,加之两人手臂的长度是不变的,所以其比率是不变的。

因此,不可能像杠杆那样,通过改变比率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总之,杠杆原理,不适用于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

内家拳实战基础:四两拨千斤

内家拳实战基础:四两拨千斤

内家拳实战基础:四两拨千斤今天的这个话题,头条网友在留言中已经提到过了,感谢大家的分享与交流。

之前用了两篇讲述化劲的低配版“吃掉”,今天谈谈太极拳最重要的特点:四两拨千斤。

关于四两拨千斤的解释,坊间有许多版本。

有人认为是,对方直力过来,我攻击其侧面;还有人认为是我接住(控制住)对方的手,然后转动腰,将其带偏。

这些技巧在实战中都有用途,但是这绝对不是四两拨千斤。

经常有网友抬杠说,天天说四两拨千斤,咋不见你们去拨拨汽车?咱们不深入讨论这种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答案很明显,一个挂空挡,停止的汽车,许多人都能拉动,推动;但是一旦汽车开始加速,其牵引力与冲击力是远大于人体极限的,你只能被撞开。

有朋友会想到在一个绝对光滑的场地中,可以从侧面将汽车推出去。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有两点:一,那种环境在通常情况下不能遇到;二,假如遇到了,你也无法从侧面给汽车那个力量,因为地面同样也不会给你摩擦力,让你使出那个力量。

我的小架拳恩师说:四两拨千斤,必有千斤之力。

这个观点是说明,只“吃掉”以及“听劲”的功夫还不足以行走四方,还需要练习力量。

我的引路恩师教导“练好千斤力,时机不到,藏而不用。

”这是说,你练出了力量,但是不要上手就用千斤力,不要以力降人(有内劲的以劲降人也不对)。

“四两拨千斤”的原始出处:王宗岳《太极拳论》与《打手歌》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太极拳论》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打手歌》上面的诗句才是“四两拨千斤”的实操手法与证明。

《太极拳论》是说四两拨千斤,不是用力来取胜的(这里没有谈四两去对抗千斤,只是告诉你不是力气活)。

《打手歌》中绝对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操作指南,其重点在于:“牵动四两”。

下面是我的解答,供给大家验证与探讨。

重点在于“牵动”这个操作方式。

不是用四两劲侧面打击对手,更不是转腰落胯以后,就可以只用四两劲,对付别人千斤力。

浅析四两拨千斤0的力学原理及训练方法

浅析四两拨千斤0的力学原理及训练方法

48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06)04-0048-03&武术教学研究’第3卷第4期2006年4月搏击(武术科学作者简介:莫兰加)196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武术界有句名言:,一力降十会*四两拨千斤-+形象地概括了拳技的两个基本内涵*即力量与技术的辨证统一+但在当前的推手.散打.摔跤等竞赛中*不少运动员存在着打法单一*战术贫乏*全凭蛮力硬抵.硬拉或硬碰.硬进*不善于用技巧去充分发挥力量的作用*体现武术的神奇妙用+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之处*提高散手格斗水平*研究传统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0技术及其技巧训练的方法*对提高现代武术竞技水平和自卫防身能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四两拨千斤0的力学原理分析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四两拨千斤0并不夸大*也不神秘*因为当对方重心极度偏移支撑面边缘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拨就会使对方跌倒*并且人体是运动的*比不动的物体更容易失去重心+这里面都有力学的根据和动作的方法*可以证明小力制大力的可能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技击战术中*就必须以静御动*引进落空*后发制人*采用疏堵并用或顺势借力用力等技巧*使其失去重心的控制*随即乘机势.用巧力*使其向前或后.侧倒地而失败+实战格斗中*/四两拨千斤0这类方法和形式较多*下面举例分析其力学原理+1.1 /借力用力0的力学原理分析/借力用力0即将对方的发力与自己的反攻之力*顺其势形成合力.以加大对方的转动力矩*使其向前倾倒+例1*/撤步闪身抓腕后拉0动作*当甲上步向乙冲拳时*其受力情况)图1):F 是甲向乙冲拳的肌力,V 是身体前移的速度,G 是重力*N1和N2是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忽略不计)+稳定角!BOG 大于!AOG *身体容易在力F 方向失去平衡+此时重力作用线在支撑面内*可以保持身体平衡稳定+当乙闪化甲力F 并顺势抓腕后拉时)图2)*拉力f 与F 形成合力P )倾倒力)*产生倾倒力矩ph.,若ph.大于GL,就能使甲重心前移*右脚离地*重力产生的恢复力矩GL 不能使身体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随着倾倒的加剧*重力对支点的力臂>不断缩短*恢复力矩的重力作用不断减少1当倾倒使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时*恢复力矩变为零*重力力偶矩)G?)则起着加剧倾倒的作用*在两倾倒力矩)ph 和@A )的作用下*使甲快速绕支点A 向前倒下+合力P 的大小*决定于两分力的大小和分力间的夹角*夹角越小.合力越大+由于甲是主动快速进攻*自身有前移的惯性*如果机势掌握得好*f 的力只需一点小力就能将甲拉倒于地+当然f 力越大*甲倒地越快*效果越好+1.2 /疏堵并用0的力学原理分析/疏堵并用0是指对方进攻*同时上身向前倾时*我侧步闪身)疏)*并用腿踢或绊对方之腿)堵)*使对方身体形成倾倒力偶*向前倒下+例1:/下闪拦切0动作)图B )*甲乙在实战过程中*当乙快速上步*猛力用直拳向甲进攻时*甲立即下蹲闪躲*使F1发力落空+由于惯性作用*乙的肌力控制不了重心的前移1甲随势迅速再用右脚向乙支撑脚踝关节拦切CF2D *与N 形成合力P *产生旋转矩PE *使乙身体受力不平衡*身体前倾*重力线落在支点A 之外*产生倾倒力矩GA *从而加快乙向前翻倒+重力GFGH ,因此*在这种战势下重心在支撑面之外*体重越大*越容易倒下+如果甲改用前扫或后扫腿的方法反攻*/四两拨千斤0的效果则更好+浅析/四两拨千斤0的力学原理及训练方法莫兰加)南华大学体育教学部*湖南衡阳421001)摘要:文章通过对/借力用力0./疏堵并用0./化打并用0等具体拳技的力学原理分析*阐明了/四两拨千斤0技巧的原理*并尝试了提高/四两拨千斤0技能的一些有效训练方法+加强培养学员/四两拨千斤0的技能*在散手格斗或自卫防身中*应用价值较大*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拳技/四两拨千斤0力学原理训练方法图1 图21.3 "化打并用"的力学原理分析"化打并用"即当对方手或腿向我进攻时,我用相应的方法,化解对方的攻击力,随后立即采用各种反攻方法,进行有效的反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但是太极拳与其他武术不同,不仅有实战功能,还有养生功能。

学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四两拨千斤”的说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

欢迎阅读!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太极拳是门武术,很多人对四两拨千斤都存在质疑,习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丹田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说法。

“四两拨千斤”实现的理论可行性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类似的例证,钢帽为什么要制成圆型的,不只因头是圆的缘故;试用脚踩水中的汽球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装载千斤的车轮如果不是制成圆型的,会跑得那么轻松、那么快吗;杠杆原理更是“四两拨千斤”的典范;到处可见的马达是靠什么带动大机器转动的等等。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圆的强大力量,太极拳是效法自然的拳术,效法自然中圆的力量是实现太极拳中四两拨千斤的基本含义。

“四两拨千斤”的力学原理而言,己之小力与彼之大力形成合力,再作用于彼方,小力能胜大力,是因为借用了别人的力量,并改变了对方力道的方向。

这一点是关键所在。

我之小力与彼之大力形成合力,再作用于对方使其失去平衡,以达到有效控制对方重心的目的。

先要把对方的力“化掉”才能形成合力,能否“化掉”决定于功力和技巧了。

要化掉对方大的来劲就不要犯顶,俩劲不要形成过大的夹角相抗;要掌握它就必须练习娴熟,形成本能。

四两拨千斤归根结底是借助技术和技巧,用很小的力量化解大力,一个拨字就像子弹在钢冒上被滑掉了。

当然有人要说打得太准就滑不掉,偏一下,才能拨掉,无非是劲走圆弧的作用。

但您也要看到无论是己方还是彼方,双方都处于力道的变化中,不可能有任何一方扮演“钢帽”这一不动的角色的。

撇开内功不谈,“四两拨千斤”在理论上如同物理学上的改变力的方向,类似于杠杆原理,加上一些个关节技巧就可以办到。

但真的这么容易就能实现吗?“四两拨千斤”的难度所在(1)杠杆原理很好理解,但做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彼方的力不是死的是活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太极的刚柔劲与四两拨千斤

太极的刚柔劲与四两拨千斤

太极的刚柔劲与四两拨千斤太极推手不仅是套路的简单,内家气功是基础,以意化气以气导力,方能展现这门武术的精髓。

太极拳推手的劲路刚柔:太极拳在劲路上以柔为主,柔中寓刚。

杨澄甫先生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

”所谓“以柔为主”,就是经常使肌筋骨节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所谓“柔中寓刚”,就是使骨骼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就像棉花里藏着一枚钢针。

加上推手的走化技巧,这样在不发劲时外感就柔韧如棉;在发劲时,由于发劲前的极度放松和发劲时短暂的极度收缩,其一瞬间的张弛差就相对地大于一般拳术,爆发力自然也相对增大。

然而放松训练、加大张弛差以及爆发力的训练,都不是一蹴即就的。

而且周身的张弛虚实全在用意,不在用力,即《太极拳说十要》所说的“用意不用力”。

这样经过长期的意识锻炼,才能形成条件反射。

若是一味用力,则张弛的速度就相对地变换较慢,且会出现迟滞的现象。

所以《拳法·精气篇》说:“意莫在气,在气必遏;亦不在力,在力则涩。

”这就是说,既不可尚气,也不可尚力。

因此,“用意不用力”之说,不只是指“不用拙力”而言。

清·杨福魁(1799—1872)从河南温县陈长兴(1771—1853)学会了老架太极拳,返回河北永年县原籍传习时,乡里的人就因太极拳能避制蛮力,称它为“沾绵拳”“软拳”或“化拳”。

由此说明,以柔克刚是太极拳技击的传统特点,所以今人也往往把太极拳称为“柔性拳术”。

四两拨千斤,顺势借力的方法——要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就必须懂得顺势借力的方法,顺势借力换一句拳谚来说,也就是“四两拨千斤”。

《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所记的《趋避歌诀》说:“势猛君休惧。

四两拨千斤。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这是我国古典拳论中有关“四两拨千斤”较早的记载。

其方法应用是,随着对方的来势,接定对方的劲路加以引导,引出对方实劲,或引到对方重心偏移的瞬间,再随机发放。

但还涉及机势并得、劲路虚实、落点正确等等问题。

太极推手的“化劲”

太极推手的“化劲”

58推手化劲,即化解对方的劲力。

在推手时,当对方的手接触我身发劲的一刹那,我依靠自身的极小活动把攻来的劲消耗掉,其原理是使对方发出之力作用在一个圆活松柔的物体上而耗去失掉。

化劲的技巧是走法,使对方的劲力从自己身体边走开。

即通过全身的内收旋转,使对方的来力突然扑空,并从我身边滑落,其状态犹如缩小并旋转的气球。

化劲在推手中有三种。

一、掤化掤化首先要将对方的劲掤住,小劲来小劲掤,大劲来大劲掤,掤住对方的来劲,弄清对方的劲路,当左则左,当右则右,当上则上,当下则下,当打则打。

掤劲绝不是顶抗。

掤是多方向劲,是富于变化而易于变化的,顶抗则是单方向的劲。

练习掤化有小劲掤化和大劲掤化两个阶段。

1.小劲掤化小劲掤化就是以小于对方的劲掤住对方,但不能被对方冲垮,劲小只是相对地小于对方的劲,这样比较能听准对方的劲路。

听准了,想打则打,想化则化,化打结合。

如果是赛场竞技则可抓住时机打击对方,而在训练中可打可不打,或可小发一下点到为止,反复训练。

用小劲掤化的优点是太极推手的“化劲”文/安在峰我能知人而人不知我,我在暗处,敌在明处,让对方摸不准我的劲路。

这就是小劲掤化的主要方法。

2.大劲掤化通过以上小劲掤化的训练,能基本上掌握推手中的听、化、发的要求,但是如果要快速打败对方,必须进行大劲掤化的训练。

大劲掤化是与人交手时,搭手就用自身六七成的力量掤住对方,如对方的劲小于自己,即可发打。

此时对方再组织劲已来不及了,所以叫作劲前劲。

如果对方的劲大于自己,可以瞬间改变力的方向发之。

平时练功可以不发,而是松而化之,松化之后再掤上,不断地让对方露出破绽,导致其背势,进而发之。

无论哪种掤劲都要思想放松,但手上的掤劲时时都有,然后再去调节上下肢或全身的虚实松紧。

二、揉化通过一段时间的修炼,自身已有了较大的掤化劲,不论对方的来力有多大,都能掤得住、化得开、发得出。

但掤化阶段自身须耗费很大的劲力,才能战胜对方。

怎样做到不用劲或用小劲战胜对方呢?有揉化劲才能达到此目的。

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功能是怎样实现的?

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功能是怎样实现的?

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功能是怎样实现的?
关于四两拨干斤,练的层次不同就有不同的体悟,不同的用法。

我刚开始,理解四两拔干斤,是用很小的力,使对方失去重心。

当然必须身具千均力而不是只有四两劲。

使用时必须得到机会,在我顺人被时,同时听劲优于对方,劲又能走到对方前面,才能借力用力。

这是双方在运动中的借力。

运动中的借力,还可以化打合一,在来力的基础上,加一点力,叫顺手牵羊。

力去加力,叫顺水推舟,
遇危则发,当自己重心要被破坏时,己化到极点,这时在对称点向对方发劲,因为,此时对方进的太深,也到了极点。

所以只多出一点劲,对方即失重。

原地化打。

对方劲刚触我,我对准彼劲,直线弹向对方,也就借上了力。

就如乒乓球与球拍相碰,来力大弹回力大。

以上,都是后发制人,其实质还是对方先动。

我虽后动,但是先至。

当对方不动,如何四两拔干运化良,这时“牵动四两拨千斤”又有了新的认识。

牵动四两,不是自己用四两劲了。

而变成创造机会,造势制人。

你不动,我牵动你,只要你动了四两的劲(形容词动一点之意),我即可以顺势借力,顺逆改变方向借力。

借力打力,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

有人说,凡是借力打力者才是太极拳的用法,我赞同。

借力,只有功夫高者才能借上功夫低者的力,这是硬道理。

舍己从人,用意不用力,是练出借力的根本。

练本不练标,就是最大的理。

化劲的介绍

化劲的介绍

化劲的介绍在推手运动中,化劲是一种基本的技法。

化劲就是化解对方的作用力,其实质和功能有两点:第一,以小化大,以我方的小力取胜对方之大力;第二,改变对方力的方向,本来对方力的方向向我而来,改变为离我而去。

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化劲实质的具体表现。

武术界对化劲的实质和威力一致认同,但对化劲的原理,对形成化劲的条件,对四两拨千斤的原因,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在有些武术专著中,经常看到有关化劲问题的论述,有的认为化劲的原理是使对方发出的作用力作用在一个圆活松柔的物体上而耗失掉,有的认为四两拨千斤的原因是双方的作用力相互合成的结果。

我认为以这些论点为根据很难说明化劲的实质,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且其“正确性”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证实。

化劲问题既是一个武术问题,又是一个力学问题,在化劲的实质中存在很多力学的内涵,只有从这些力学的内涵出发,才能说明化劲的实质,才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原因。

一、化劲的力学原理化劲之所以是力学问题,是因为化劲的形成和物体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

所谓平衡,就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继续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

在静力学范围内,物体的平衡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小球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平衡;另一种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时,只有把它放在圆弧形表面顶部正中的位置上才能保持平衡。

这种不稳定的平衡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平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方向位置上才能实现平衡;二、平衡极不稳定,只要对小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小球就会失去平衡,或者说,要想拨动小球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这两个特点很有用处,化劲的形成就是它们的实际应用。

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把一个很重的圆球相当于千斤之力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使重球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只要对重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即把重球拨动一下,重球就失去平衡,偏离原来的方位。

探奥“四两拨千斤”

探奥“四两拨千斤”

探奥“四两拨千斤”作者:耿向林来源:《少林与太极》2021年第09期“四两拨千斤”是各门派习武之人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尤其太极拳主张以静制动、以弱胜强,更应修炼出“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当然,“四两”和“千斤”都是比喻用词,其内涵就是对方用强大的力(“千斤”)进攻,或者说对方具有可以发挥的强大的进攻优势,我只用很小的一点力(“四两”)就可以把来力拨开化掉令其击不中我,使对方之力无用武之地。

经过老师言传身教和多年的推手悟练,要修炼出“四两拨千斤”的功夫,我的体会有如下四点。

一、切实贯彻“舍己从人”这一太极推手的战略思想,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前提。

“舍己从人”是太极推手的战略思想,是道家清静无为、与世无争世界观的体现。

舍己从人,才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做到静观其变、乘虚而入、以弱胜强。

推手时舍己从人的做法是“不想动、不主动、不妄动、随人而动”,否则就会给人以可乘之机。

从思想到动作,内外相合,要时时处处舍己从人。

推手时不是想我如何进攻,而是时时盯着对方,看、听对方如何动,我要做到“逆来顺受”,来者欢迎让位,走者欢送跟进,在没有找到我顺人背可以順势而发的时机时,自己的运转都是在对方的推动和带动下随同而动,并通过阴阳变换自求平衡和稳定。

二、切实采用“引进落空”这一太极推手的战术思想,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必由之路。

“引进落空”就是对方进攻哪里,我哪里就让位出来,引其进入,毫不费力使其扑空;或者稍加旋转,而且是借对方之力被推而旋转,使其力沿切线滑掉。

“引进落空”是最省力又不挨打的战术,是以柔克刚的打法。

当然要具有既能闪让旋化又不失中定的功夫。

否则,不是采用“引进落空”的战术,而是顶着打、进行“阵地战”、硬碰硬,必然是拼消耗,费大力,绝不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只有采取“引进落空”“游击战”的战术,才能保存实力,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才能伺机寻找对方弱点,在对方落空之时集中兵力、合力反击。

只有树立了先放进来的思想,才有取胜的余地,“引进落空”就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必由之路。

“四两拨千斤”的关键

“四两拨千斤”的关键

“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李文江【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1页(P57)【作者】李文江【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如何理解太极拳推手的“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推手中的比喻,即以小力破大力,是借劲使劲,即借对方进攻之力,自己只须使用较小的力量去改变对方力量的方向,破坏对方身体重心,使对方发出之力与我之力变成一个合力去战胜对方。

人们称道“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却往往容易忽视了“牵动”两字。

逻辑上讲,“牵动”是“拨千斤”的前提,“四两”是前提向结果的过渡。

“牵动四两拨千斤”是形容,而并不是技术的客观再现的效果。

“牵动四两拨千斤”从字面上容易使人产生“四两”的力则可“拨千斤”之感,结果许多人把“牵动”两字给忽略了,这是问题的根结所在。

“四两”太极之力就能“拨千斤”,关键在“牵动”。

从力学原理来说,“牵动”“千斤”须有千斤以上的力,则千斤方可动。

然太极拳是武术,不是物理学的机械做功,它是人的行为。

人是能动的,具有思维性的创造。

“千斤”要“拨”,则要有上乘功夫“借力”,借力打力,“牵”字由此而来。

推起手来,你来我往,意在“拨”对方,施力于“拨”。

对方之力刚出,我顺其力略一“牵”,对方因“牵”而动,我稍事一“拨”(此力可能会远远超过“四两”),百十余斤的人则失其根基而动。

笔者以为“四两拨千斤”的根本是“牵”字,一“牵”字表现太极推手之精华。

“牵”字里含防、击、推、拉、带、拽、拨、抹……含对太极拳推手两种矛盾共存、共克的唯物、客观、主动把握的主观意识和技巧。

如果我们在“牵”字内意识到如此之多的技术内容和观点,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也就不会简单地理解成“四两”之力便可“拨千斤”了。

“牵动四两拨千斤”只是形象地说明“牵动”的前提,而并不能理解成一种必然的结果,也不适合把这种形象的说法作为技击技术的规律,更不能主观上认为这是一种太极拳的精华,它只是说明了一种太极推手的现象。

四两拨千斤机械原理

四两拨千斤机械原理

四两拨千斤机械原理四两拨千斤是一种机械原理,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杠杆原理和力的平衡来实现小力量拨动大物体的目的。

这种原理在机械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各种机械装置的设计和制造。

杠杆原理是四两拨千斤的基础,它是指在一个杠杆上,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力臂的长度和方向成反比例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杠杆的一端施加了一个力,那么在杠杆的另一端就会产生一个大小和方向相反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和施力点与杠杆支点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例关系。

在四两拨千斤中,我们可以把杠杆看成一个平衡器,用来平衡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如果我们想要用一个小力量来拨动一个大物体,我们可以把小力量作为施力点,大物体作为受力点,然后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个杠杆,通过调整杠杆的长度和位置,使得小力量和大物体之间的力的平衡点在小力量的一侧,这样就可以用小力量来拨动大物体了。

四两拨千斤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各种机械装置的设计和制造。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它来设计一个起重机,通过调整杠杆的长度和位置,使得小力量可以轻松地抬起重物。

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设计一个机械臂,通过调整杠杆的长度和位置,使得机械臂可以轻松地抓取和移动重物。

除了杠杆原理,四两拨千斤还涉及到力的平衡和力的分解等概念。

在四两拨千斤中,我们需要保证施力点和受力点之间的力的平衡,这样才能保证小力量可以拨动大物体。

同时,我们还需要将力分解成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量,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杠杆的长度和位置,从而实现力的平衡。

总之,四两拨千斤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机械原理,它可以用于各种机械装置的设计和制造。

通过杠杆原理和力的平衡,我们可以用小力量来拨动大物体,从而实现各种机械操作。

在机械设计中,四两拨千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各种机械装置。

阿福说内家拳之化劲与发劲

阿福说内家拳之化劲与发劲

阿福说内家拳之化劲与发劲--手脚瞬换定乾坤有了松沉的感觉就是有了根劲吗?阿福在上篇文章中谈到了根劲的重要性。

有的拳家称之为松沉劲。

不过那些以放松理论来指导练拳的朋友们通常只能在对手也放松,慢慢推,又不用力的情况下,自己才能作到松沉。

如果对方用大力,快速进攻的话,这些朋友就不会松了,就只有顶牛了。

这样的松沉其实是没有根劲的假松,假沉,只能当作游戏来玩玩的。

对手如果不按你的规则来,要跟你硬拼,那你的这些东东就不灵了,不管用了。

所以把根劲称之为松沉劲是不太准确的。

有了根劲必然可以作到松沉,但有了松沉却不一定有根劲。

我想大家学武练功,没有几个想学到只能玩玩的假功夫,都还是想练出点真东西来健身防身的。

但真功夫不好练,要流汗,要吃苦,要酸痛。

而放松派们认为只要放松了,不用力了,这样练下去,哪一天松透了就出真功夫了,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了。

几十年前阿福自己也是天真地相信大师们的'金玉良言'。

虽然自己不怕吃苦,不怕流汗,但既然要练出以柔克刚的高深功夫,就要抛弃自己又傻又笨的想法。

时刻提醒自己要放松,不用力。

但练了几十年后的结果却是即没有练出柔劲,刚劲也丢了。

传说中的'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四两拨千斤'呢?如此练太极拳者千千万万,成功者有几个呢。

阿福承认自己不够聪明,悟性不够。

但那些无数比我聪明得多的拳友们呢?怎么也是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呢?阿福在此又诉苦了,不过是为了提醒大家,告诉大家如何少走弯路,如何尽快练出真功夫。

既然大家相信我,支持我,关注我的微信原创文章,阿福就不会辜负朋友们的期待。

一定给大家指明方向,告诉你们怎样做才能不再走我走过的弯路,同时尽快步入内家拳的大门,练出真功夫。

我们不求上擂台去争第一第二,只求养生强身和防身自卫,最起码也要有打败一两个地痞流氓的功夫。

但练成这样的功夫也不是太容易的,主要原因是如今假理论假大师太多,一不小心就会把你带到沟里去,拉到井里去。

凭什么四两拨千斤

凭什么四两拨千斤

凭什么四两拨千斤凭什么四两拨千斤太极拳是神秘的,其中的“四两拨千斤”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原则,但这对很对人来说,几乎不可思议,“四两拨千斤”,凭什么?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很多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着重体验而导致的不可言说性,但武术作为人类的运动行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的原则,如果从力学的角度去解释太极拳运动,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仰面朝天放置在地上的自行车,我们转动脚踏板,等到车轮子高速转动起来,这时候如果我们用手想去按住车轮子,让它停止转动,这不仅不可能,我们自己也有随着车轮的切线飞出去的感觉。

以弧线运动破解直线攻击,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原理,除此无他。

中国武术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外家的区别主要在,外家拳主张主搏于人,主动出击,内家拳则讲后发制人,舍己从人。

力学上,力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外家拳在练习和实战中着重于力的大小,就是练的越刚、越猛越好,而内家拳则着眼于力的另一个要素——力的方向,通过改变外来攻击力的方向达到搏击中取胜的目的。

两者均符合力学原理,而着重点不同。

因为力的大小对太极拳师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太极拳适合任何人群、尤其是身体素质比较弱的人练习。

前人谓太极拳最佳的搏击效果就是弱破强、女破男、老破壮。

“四两拨千斤”并不是说所有的弱均能破强,只是说有这种可能,而达到这种可能条件的就是:小的力必须能够自如的变化,因为自身的变化才能导致外来攻击力随之产生变化,就是说,太极拳师要练习到任何时候都能够像旋转的车轮一样,随时向任何方向化解外来打击,这就是拳谱上所说的“随屈就伸”、“以柔克刚”、“引进落空”。

道理是简单的,但要是练到这种境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仍有众多玄机。

古人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这就是看上去简单的太极拳难练之所在了。

四两拨千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以柔对刚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生物力学机制分析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生物力学机制分析
释 和依据.
力 臂. 如果 用 的力小 , 又想 使物 体发 生转 动 , 么就 那
得加 长 力 臂 , 能 达 到 一 定 的 力 矩 , 物 体 发 生 才 使 转 动. 物理 学领 域 中的力 矩 , 运 动生 物 力学 领 域 , 在
1 太 极 拳 “ 两 拨 千斤 ”的生 物 力 学 机 制 四
李 辉
( 州学 院 体 育系 , 滨 山东 滨 州 2 6 0 5 6 3)
摘 要: 通过 力 矩转 动原理 、 惯性 定律 、 力原理 以及反 作 用力原理 分析 了太极 拳 的“ 合 四两拨
千 斤”借 以充 实太极 拳理论 . ,
关 键词 : 太极 拳 ;四 两拨 千斤 ;生物 力 学
臂 的乘 积 , 多用 M 表示 , 矩 ( 力 M)一 力 ( ) F ×力臂 ( ) 力 矩 是 描述 物体 转 动 效 果 的物 理量 , 体 转 L. 物 动 状态 发生 变化 , 定受 力 矩 的 作用 . 过公 式 可 肯 通
极拳 “ 四两 拨 千 斤 ” Ⅲ 要 想 深 层 次 的研 究 太 极 拳 .】 劲 力 的产生 、 传递及 作用 效果 就必 须从 运动生 物力
还表 现在对 太极 拳 技击 原理 分 析 时 只是 简 单 的 说 明 了一些力 学原 理 , 有结合 实 际 的运 用来 分析 太 没
力是 使 物 体 改变 运 动 状 态 的原 因 , 多用 F表 示. 力臂是 在垂 直转 动 轴 的平 面 内 , 转 动 轴 到力 从
的作 用线 的垂直 距离 , 用 L表 示. 矩是 力 和力 多 力
力是使 物 体 改变 运 动状 态 的 原 因. 的大 小 、 力 方 向、 用点 是力 的 三要 素 , 作 直接 影 响力 的作 用 效 果. 通过 不 同方 向力 的合 成 与分 解 , 以改变 合 力 可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破解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破解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破解其实,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完全可以用现代力学的科学原理,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破解太极拳中许许多多的、之乎者也、模棱两可、是是非是的译意。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破解。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破解例如: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难道真的用四两之力,就可以拨千斤吗?不!这仅仅是一种形象、夸张的比喻而已。

但是,通过用现代力学的科学原理,完全可以剖析,并且,实实在在的证实,太极拳的现实运行中,是完完全全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的实际效果。

不过,要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真正作用,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前因后果: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破解一.根据现代力学的科学原理:物质不灭定律。

人体产生的能量——力,永远不会消失的,仅仅是形态、方式、呈现的方法变异而言。

所以,当对方使出相当分量的力量,接触到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时,这股力量有增无减。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破解二.此时此刻,自己必须用等于、甚至大于、对方使出的相当分量的力量,才能抗衡、转移、化解、以致、反击对方的力量。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破解三.此时,个人完全遵照物质不灭定律,可以通过自身一系列内在气息、意念、以致自身体内正能量的、恰如其分的转换,聚集周身一体的正能量,从而达到自身总能量等于、甚至大于、对方使出的相当分量的力量。

而恰恰在自己与对方接触的部位,真正使用的力量是微无其微的。

通过,接触点微乎其微的正能量——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四两之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化解、拨动对方的千斤之力。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破解四.用太极拳运行的常规来讲:1.当自己一接触到对方使出的千斤之力时,意念,瞬时间迎上去,全神贯注地渺视千里之外。

此时此刻,自身与对方的接触点马上,无限地扩展、舒展,形成无极的接触面,立时三刻,对方冲击我接触点的平均压强,迅速减弱,对方的千斤之力,顿时大大减弱。

2.同时,接触点丝毫不退让,整个人体从头到脚飞速松沉到地,并且,入地三尺。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懂劲与化劲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懂劲与化劲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懂劲与化劲学习陈氏太极拳小架首先要懂得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懂劲与化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懂劲与化劲。

欢迎阅读!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懂劲与化劲要彼使劲来打吾,引动四两拨千斤。

起始于足尖的缠丝劲,顺下肢向上传导,经裆胯才可传向躯干,走背缠丝,沿肩部传入上肢并导入指尖。

然后再顺流而下,回到足尖。

阴阳之变,必须完成这样的过程。

足尖与手尖,永远是相通的,而中枢就在裆胯。

这个过程是绵绵不断的,如果裆胯走不好,体内的缠丝劲就找不到,劲路自然就会断掉。

“行拳十指连,转关背丝扣”。

就是最佳的描述,懂劲后才能化劲,懂劲必须没有双重,所谓的平衡就是没有双重,双重的意思广泛,不单单是重心重腿。

在推手中,最致命的是意念上的双重。

当对方由上而下压来时,把意念放在脚心上,只想脚掌、脚心着地,这样对方上边来的力便能化解了,他再动也没有什么感觉了。

如果棚劲接着时,你开始就想着接触点,这就犯了双重。

意到,力到,气到。

你的意是在手上的接触点,被对方听出。

自然去顶。

没有明白双重的毛病,这化劲如何了得。

两手用力或两脚用力与对方对抗,也算双重。

双重都有其位置、时间和方向。

再往细说,就是思想意识,如与对方相对而行,也是双重。

把接触点,忘了,才能松空,化劲才能进行,才能把对方的劲引到脚下。

对方已经失去平衡,就不是太极。

懂劲,须知阴阳。

阴阳的配合,讲究时间,还有方向。

时间就是火候,什么时间它配合。

非得它这个阴阳相合。

故练拳用意不用力的道理。

没有在推手中检验拳架,喂劲。

你如何去明白体会,去做到防身。

那功夫从何而来,如何检验你拳架是否正确,你的自信从何而来。

所以小架起式的无极桩,就是基本的桩。

只是你没太注意而已,老师会说,起式多站一会儿。

意思就是这个很重要,那推手是一个过渡阶段,更不用说。

还有拆架用法,很多人拳打得很好,功力很深。

就是不会用,就像在陆地上游泳,动作规范标准。

下水就沉下去,旱地游泳永远比不上水里游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寸劲!!!——令洋人趋之若鹜的中华绝技“寸劲”“咏春拳”“中国功夫”“搏击”
图.文\李志河(咏春智者)
咏春拳之短劲、寸劲自李小龙的公开表演及有关阐述后,已家喻户晓、世人皆知。洋人,特别是讲究科学的欧美的洋人纷纷为之折服,数十个国家将咏春拳视为特种部队、警察的必修课。
能不太依赖距离(即短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发出强大的爆发劲,这对增加打击频率与速度、提高攻防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为快不破’,此乃每一个习武者所追求的目标。
据公式:时间T=距离S/速度V:
即距离越短、时间越少;距离越短、速度越快; 可见,缩短距离是以快制慢的关键因素;
距离缩短了,那劲力从何而来?
我们再看另一公式:F(合力)=F1+F2+……+Fn(分力);
这是同向力叠加原理;即将多个分力叠加引至同向,所产生的合力理论上等于它们的总和。
图是:李志河(咏春智者)在《广州武术协会咏春拳会》14、15、16周年连续三届大会上演示的寸劲、零距离发劲及寸劲跌四人的节目;该节目获得与会的广东省、广州市武协主要负责人、广州市各大门派会长或代表,及逾千名咏春拳爱好者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化劲是什么:解析“四两拨千斤”的力学原理
在推手运动中,化劲是一种基本的技法。化劲就是化解对方的作用力,其实质和功能有两点:第一,以小化大,以我方的小力取胜对方之大力;第二,改变对方力的方向,本来对方力的方向向我而来,改变为离我而去。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化劲实质的具体表现。武术界对化劲的实质和威力一致认同,但对化劲的原理,对形成化劲的条件,对四两拨千斤的原因,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在有些武术专著中,经常看到有关化劲问题的论述,有的认为化劲的原理是使对方发出的作用力作用在一个圆活松柔的物体上而耗失掉,有的认为四两拨千斤的原因是双方的作用力相互合成的结果。我认为以这些论点为根据很难说明化劲的实质,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且其“正确性”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证实。化劲问题既是一个武术问题,又是一个力学问题,在化劲的实质中存在很多力学的内涵,只有从这些力学的内涵出发,才能说明化劲的实质,才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原因。
化劲的第二步,双方手掌相互作用,就是前面所说的外力推轮子,反过来轮子又推外力,最后的结果是:我方的手掌作为“轮子”不断地转动,而对方的手掌作为外力就不断地改变方向。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轮子启动后,化走的动力完全来自对方,我方手掌的作用只在于提供掤劲,充当“轮子”,扮演借力还力的角色,其它的动作都是多余的。
作为咏春拳的爱好者,无不希望能在短距离内发出强大的爆发劲,但其中不少人因拳理不清、目标不明、不得其法,主要利用的是手上的力及借助一定距离的冲击力。而其他力量源远未被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大大地了削弱咏春拳应有的威力。只要我们朝着本门“同向力叠加”的科学发劲原理去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间会涌现出多个李小龙。
三、化劲的操作和形成
现以轮轴结构为载体,再做一个模拟实验。化劲在这个载体上的操作和形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化劲的蓄势阶段,目的在于建立不稳定的平衡。用一个很大的外部作用力(千斤之力),紧紧压在轮子的边缘上,并使外力的方向通过轮子的中心,由此,外力对轮子的力矩等于零,外力再大,也不能使轮子转动,于是外力和轮子组成一个不稳定的平衡系统,外力和轮子都具有平衡的不稳定性。
一、的形成和物体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所谓平衡,就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继续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在静力学范围内,物体的平衡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小球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平衡;另一种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时,只有把它放在圆弧形表面顶部正中的位置上才能保持平衡。这种不稳定的平衡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平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方向位置上才能实现平衡;二、平衡极不稳定,只要对小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小球就会失去平衡,或者说,要想拨动小球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这两个特点很有用处,化劲的形成就是它们的实际应用。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把一个很重的圆球(相当于千斤之力)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使重球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只要对重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即把重球拨动一下,重球就失去平衡,偏离原来的方位。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形式,其奥秘不在于四两的干扰力有什么“特异功能”,而在于千斤之力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于是四两的干扰力就获得了“拨动千斤”的本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形成化劲的力学原理,在于首先要使化劲的化解对象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如要四两拨千斤,首先就要设法使千斤之力处于不堪一击的态势。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就是形成化劲的力学条件。
咏春拳的发劲,要求——颈-双肩-双肘-双手腕-腰-双股-双膝-双脚腕;共十四个关节均为力量之源。其站桩:膝前钳-肛上提-腹下收-胸微含-背后拔-头居中-手前问;整个形格如待发之弓箭,〈身如弓(侧看S形)`手如箭〉。在发劲的瞬间,全身十四关节同时旋转,连同身型向前弹射,借助地面强大的反作用力,劲往一处使。如此强大的螺旋爆发力与弹射力叠加,就是咏春拳不依赖距离击人于一丈开外的原理!
化劲的操作和形成分为两个阶段,同前面基本相同,但也有所区别。
第一,引进即蓄势阶段,目的同前。用我方手掌将对方手掌向我方胸前部位诱导,停留在胸前,并和胸口保持一定距离。引进要有主动意识,特别是要使对方手掌上的作用力对正我方身体的中轴线,双方的手掌要相互作用,使我方手掌上的掤劲同对方手掌上的按劲相互平衡;如对方继续发力,我方抢先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化走即爆发阶段,目的同前,分两步。
化走的第一步,对“轮子”施加干扰力,但施力的方式有所不同,这个干扰力不是一般的作用力,而是一个人体内部的作用力,通过人体的肌肉和骨骼系统,使腰部突然转动一下,从而形成一个干扰作用。推手时所谓的“转腰”就是施加干扰力。在这个干扰力的作用下,对方手掌上的作用力受到“轮子”即我方手掌的拨动。这是一种以小化大、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形式。
第二步,改变外力方向的操作。使外力改变方向的动力,不是其它而是外力本身。在轮子转动的过程中,外力和轮子相互作用,外力给轮子一个作用力,而轮子则给外力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的具体作用,就是促使外力改变方向。然而这个反作用又是来自作用力,即来自外力本身,因此可以认为外力的改变方向是外力自我作用的结果。同时,外力改变方向也离不开轮子的参与,轮子是中介物,是产生反作用的载体,可以认为外力改变方向是轮子对外力借力还力的结果。总之,外力是动力,轮子是中介,化劲的第二个功能就是这样实现的。当轮子转过一定角度后,外力的方向位置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原来对正轮子的中心,后来则沿着轮子边缘擦边而过。
第二阶段——化劲的爆发阶段,目的在于具体地实现化劲的两个功能,操作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以小化大的操作。用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施加在轮子上,作用点为轮子上任意点。由于此时轮子和外力都已进入不稳定状态,于是干扰力就能有效地拨动轮子,然后轮子就能有效地拨动外力。这个过程就是以小化大具体实现的过程,施加干扰力就是以小化大的爆发和开始,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一种表现形式——四两拨轮子,轮子拨千斤。化劲的第一个功能至此操作实现。这里还要对干扰力的作用和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在施加干扰力以前,虽然外力早就作用在轮子上,但因外力通过轮子中心,不能推动轮子转动,而干扰力则可推动轮子开始转动,是启动轮子转动的动力。在轮子启动后,外力偏离轮子中心,就能推动轮子转动,成为轮子继续转动的动力。在轮子启动后,干扰力的作用宣告完成,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退出现场。干扰力是一个瞬时的作用力。它不拘形式,敲打一下、振动一下都可以,关键在于形成干扰作用,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
上述的化劲主要是通过人体的腰部形成的,称为腰化。人体的肩部也能形成化劲,称为肩化。肩部有关节,按其力学性能,相当于球形铰链结构,它作为化劲的载体,能形成空间方向的旋转运动,化解空间方向的作用力。此外还有肘化和腕化,大同小异

可见,对“四两拨千斤”不能停留于字面上的理解,应该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四两确实能够拨千斤,条件在轮轴;从蓄势到爆发,轮轴和千斤是主要的作用者,四两只是一个瞬时的启动者。
四、化劲在人体上的形成
现以平圆单推手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把人体的相关部分看成是一个轮轴结构,作为形成化劲的载体。圆轴由脊柱连同腰部和胸部组成,能灵活转动;轮子由手掌和手臂组成,手掌相当于轮缘的一小段,手臂相当于轮子的辐条,手掌和手臂要保持足够的掤劲,像轮子那样富有刚性,能承受压力。
二、化劲的物质结构
要形成化劲,首先要建立不稳定的平衡,这种平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这个载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例如图一中圆弧形的表面就是这种性质的物质结构(也可称为载体)。在工程技术界,为了建立不稳定的平衡而使用的载体种类很多,轮轴结构最为常用。它由圆轴和轮子组成,圆轴安装在轴承内,可以灵活转动,轮子固定在圆轴上,要有良好的刚性,能承受压力而不变形。在推手运动中,类似这种具有一定物质结构的载体,就是形成化劲的物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