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震”不乱,日本为什么能

合集下载

地震前的“植物预报员”

地震前的“植物预报员”


地震 , 提供 了重要 的资料 和数 据。 ,,,,


地震 , 这 地震 发生前 , 许多植 物 就出现 是含羞草 。在强烈地 震发生 的几小时前 , 等 变化 会产生有违常规的生 长活动 、 r异 常现象 : 1 9 7 0年 夏西 吉发生 5 . 1 级 对外界触觉 敏感 的 含羞草 叶会 突然萎缩 ,
合 欢树也是 植物 界预测地震 的高手
在 各 种 地 震 的 前 兆 中.人们十分洼意某些动 物的异常观象 .比如牛羊 乱窜 、 蛇兔迁雒 、 蛤 蟆上路 等。 但人们也许不太知道 . 慕些格物 往地震的也会有 很明显的“ 异常反应” 。
2 O世 纪 7 0年 代 , 我 国曾发 生过多 次
据科学 家分析 , 地震前 最敏感 的植物 化 . 对突 发性 的反 季节性温 差 、 地磁、 地 电
震 ,震前附近的平 武县城 内出现桐树枝 条 多次 观察到含羞草叶子出现反 常的合 闭现 持续 r 1 0多天 , 合欢树的生物 电流随着余
枯萎 , 兰再次开花 ,箭竹 大面积开花枯 象 , 结 果随后 都发生 了地震 。含 羞草 不但 震的减弱而有规律地减弱 。
死, 使大熊猫遭到灭顶 之灾 能预 测地 震 ,还 可预测 灾 害性 的 天气 变 据文字 记载 , 会预测 地震 的植 物还有
地震 . 震前 一个 月 . 距震 中 6 0公里的隆德 然后枯萎 。 日本是个 地震多 发的 国家 。 日 从2 O 世纪 7 0 年 代末开 始 . 日本科学 家们
县在初 冬时蒲公 英提前 开花; 1 9 7 2年长江 本科学 家就 发现 , 在正 常情 况 下 。 含 羞草 从 合欢树细胞生物电的变化人手 . 研究它与

科普观后感(精选20篇)

科普观后感(精选20篇)

科普观后感(精选20篇)科普观后感第1篇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绍兴科技馆参观“地震及防震减灾”科普展览。

在那里,我学到的科学知识还真不少。

首先,我懂得了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固体外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它的平均厚度约33千米,在它以下2900米的深度范围被称为地幔,地幔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被称为地核。

当我了解了地球的构造后,心想:啊!原来地球有这么大呀!这时,我的心中立刻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当我看见下一段文字的时候,我心中的疑云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原来,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力量,当这股力量累积到岩层承受不了的时候,岩层便会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产生强烈振动,这就是地震。

其次,我又明白了地震的发生和种类。

地震分为两大类:天然和人工,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构造地震约占全世界地震总量90%以上;火山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总量7%左右;陷落地震次数很少,接着,我知道了什么是震级、烈度,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次就只有一个,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划分,用“级”表示;烈度指地震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

最后,我又懂得了人类要如何预防地震,减少灾难,为了防震减灾,我们人类在楼房里“造”上了抗震元素,就连中国古代都懂得如何抗震:如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巅峰之作:应县木塔,我想:要是我们住在像应县木塔那样结构的水泥楼房里该多好呀!原来该木塔经历过大震30余次,甚至被军阀用炮轰过还依旧巍然屹立着,假如你室外,可地震突然暴发,那你要马上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要避开人多的地方,高大的建筑物如楼房、水塔等,高耸支撑物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等。

参观了“防震减灾”科普展览,让我懂得了许多有关于地震和防震的知识,我真希望下次还能再参观这样的科普展览。

科普观后感第2篇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了,原本是个美丽的家园,就只有一瞬间的时间,使这里变为了废墟,震撼了全国的人民,这事给四川人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防震减灾心得体会(精选6篇)

防震减灾心得体会(精选6篇)

防震减灾心得体会防震减灾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防震减灾心得体会(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防震减灾心得体会篇1地震灾害是全世界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目前地震预报不能解决人员伤亡问题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预防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停的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巨大的力,当这股力累积倒一定程度时,岩层会变形、弯曲。

一旦承受不了这种变化时,岩层会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缠身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地震,另一类是人工地震。

其中天然地震包括:火山地震、陷涡地震等。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幸存的安全地点。

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空间矮小的房间、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

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户外的场合遭遇地震时,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

当大地剧烈摇晃,使人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身边的建筑物。

但是你完全想错了,这些看上去结结实实、安安全全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很危险的。

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

因此,要注意用手或厚毛巾等物保护好头部。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

但是,要逃生,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

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不该有的损失。

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不能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

国家了解日本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

国家了解日本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

国家了解日本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日本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岛国,由四大岛(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以及众多小岛组成。

它坐落在太平洋火山带上,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同时也让日本成为了一个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国家。

地理环境日本地理环境特点鲜明,地势起伏,地形复杂。

岛国的地理特点使得日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首先,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

这是因为日本位于四个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和北美板块),地壳活动频繁。

历史上,日本多次发生了严重的地震,如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

其次,由于大部分日本岛屿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日本是世界上活跃火山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最闻名的是富士山,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日本的象征之一。

此外,別府、箱根等地也是受欢迎的温泉和火山景点。

再者,日本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日本境内有诸多山脉和高地,如日本阿尔卑斯山脉、奥秩父山地和奥羽山脉等。

这些山脉地势陡峭,给日本的交通和城市规划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为山区地区提供了壮丽的自然风光。

自然灾害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日本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这些自然灾害对日本的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地震是日本最为频繁和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日本的地震带活动频繁,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地震,其中大多数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破坏。

然而,偶尔也会发生破坏性的强震,给日本的基础设施、建筑物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其次,台风是日本夏季的常见自然灾害。

每年夏季,由于台风的袭击,日本常常经历强降雨和强风的影响,造成洪水、滑坡和村庄的被淹等问题。

台风对农业、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此外,日本还经常受到海啸和火山喷发的影响。

由于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带和太平洋地震带上,海啸和火山喷发成为日本常见的自然灾害。

例如,2011年的东北地区大地震引发了严重的海啸,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日本地理位置与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

日本地理位置与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

日本地理位置与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区之一。

同时,其位置还使其容易受到台风、火山喷发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地理位置和其频繁自然灾害的原因。

1. 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东京位于北纬35°,东经139°。

在这个位置上,日本周围被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夹击。

这种板块边界的位置使得地震成为日本最常见的自然灾害。

2. 地震日本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一个岛国。

这个地震带附近聚集了一系列地壳板块,如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欧亚板块等。

这些板块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和擦过,造成大量地震。

日本所处位置,处于多个板块交界带的交汇点上,因此成为了地震频发的地区。

3. 海啸由于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多发的特点,地震往往引发海底地震,导致海啸的发生。

日本周围的海域通常较深,当地震发生后,海底的能量将水体推向海面,形成巨大的海啸。

这些海啸往往会对日本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并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

4. 火山喷发日本是一个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拥有近百个活跃火山。

这些火山喷发不仅释放出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还会造成山体崩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还可能引发空气污染、影响交通运输和农作物生长等问题。

5. 台风由于日本位于太平洋上,受到季风和台风的影响,每年夏季和秋季都会经历多次台风袭击。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往往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日本的城市和农田带来严重破坏。

6. 面临的挑战和防灾措施日本作为一个地震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日本政府和民众都意识到了灾害预防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建设抗震建筑、制定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计划、实施地震预警系统和加强公众教育等。

总结:日本地理位置使其容易受到地震、火山喷发、台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然而,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防灾措施也在不断加强,为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日本战国时期的军事和政治逐渐稳定过程

日本战国时期的军事和政治逐渐稳定过程

日本战国时期的军事和政治逐渐稳定过程在日本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全国各地都在爆发着战争和斗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战争和政治逐渐稳定了下来,成为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家。

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背后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因素和人物。

一、武士团体的崛起战国时期初期,日本的武士团体开始兴盛起来。

各地的武士们开始组成自己的武士团体,通过武力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这些武士团体之间互相勾结或者互相对抗,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势力格局。

这种局面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武士团体倒下了,只有少数几个能够坚持下来,逐渐崛起为日本的强势势力。

二、军阀的出现在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就是军阀的出现。

由于各地武士团体之间的对抗和勾结,很多武士成为了军阀,通过掌握武力和土地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这些军阀互相对抗和勾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局面。

然而,随着一些强势军阀的崛起,日本的政治局面和军事势力逐渐稳定了下来。

三、島津氏和松田氏的崛起在战国时期,島津氏和松田氏是日本最有名的武士家族之一,他们的崛起和成功标志着日本的政治和军事逐渐稳定。

島津氏的崛起始于战国时期初期,他们经过恶战磨砺自己的实力,最终掌握了九州的大部分领土。

島津氏通过手段和武力,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成为了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

松田氏的崛起也始于战国初期,他们以极高的军事实力和强大的势力范围,成为了日本最为成功的家族之一。

四、势力平衡和和平的达成随着日本的武士团体和军阀的崛起,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局面变得复杂和动荡。

然而,由于各个团体之间的相互对抗和勾结,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

在这个局面下,战争逐渐减少,各地政府逐渐达成和平共存的协议,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总结:日本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变迁过程,充满了血汗和波折。

通过武士团体和军阀的崛起,島津氏和松田氏的成功,以及势力平衡和和平的达成,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局面最终逐渐稳定下来。

临“震”不乱,日本为什么能?

临“震”不乱,日本为什么能?

本开始着手从各方面制定灾害应对体系。
发生的 自 然灾害都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可以 基状 况 、人 口、建 筑物 、防灾设 施等情 报
DS I系统,即 “ 地震防灾情报系统 ( i se Ds tr a
Ifr t n S s ms no mai y t )”。19 年 5 o e 96 月又 组
完备 起 来 。 强 化 大 规 模 灾害 发生 时 的 第 一 次 情 报 收 集
根据 日本 专业的 “ 气象灾 害年表”统 体制 ,并配置与 内阁首相等联络 的情 报联
国 本 灾 害”。为了减少 自然 灾害造成 的损失 ,日 计数据,自16 年至19 年的3 年间,日本 络 体 制 。同时 , 土 厅 则 把 日 的 地 形 地 90 95 5
口 本刊记者 董彦
日本之和地国 为交,太 有 山火整 平 洋正于板土 6好 处和 板间亚块中 列地山 2的欧 % 界个 块处 区 岛

防灾会议。灾害发生时, 受灾地 方设立的灾 控 区域 。但偏 偏就在这个 人们认为最安全 害对 策本部, 统一进行防灾救灾工作。中央 的地 区, 却发生了仅次于此次 “ ・ 3 n”地震 错 误接二 连三。当防灾体 系失灵 的同
宪 与 电 脑 上 的 电 子 地 图 联 系 起 来 管 理 设 置 了 日本于 16 年颁布 了 ( 91 ( 灾害对 策基本 说 ,以 灾 害 对 策 基 本法 为 “ 法 ”的 日 法 》, 可 以被 视 为 日本 应对 所 有 灾 害 的根 本灾害对策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
在 灾 害 对 策 基 本 法 )颁 布 后 ,日本 说,日 ) 本的首相在灾难的危机关头竟然成 了
根据 日 本政府发布的 ( ( 防灾白皮书》的 体 系 。

日本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特征

日本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特征

日本地震活动的地理分布特征日本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位于太平洋火山带上。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日本一直处于地震活动的高风险区域。

本文将以地理分布特征为主题,深入探讨日本地震活动的原因和影响。

1. 地震带的分布日本被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所包围,这些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板块运动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

从北海道到九州,沿岛链分布着众多地震断裂带,这些地震断裂带串联成为了日本的地震带。

2. 日本的地震特点日本地震带上经常发生地震,其地震活动性非常活跃,每年发生数千次地震。

地震带上的地震主要分为三类:沉积型地震、板岩型地震和界瑞型地震。

沉积型地震是一类浅源浅层地震,其震源深度主要在10千米至20千米之间,主要发生在海岸线以近海为主的地区。

这类地震一般规模较小,对人类造成的破坏相对较低。

板岩型地震是一类中深度地震,震源深度一般在20千米至60千米之间。

这类地震发生在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处,能够造成较大的破坏力。

界瑞型地震是一类深源地震,其震源深度超过60千米。

这类地震发生在欧亚板块下的软流层中,具有较大的震源能量,但由于震源深度深远,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对人类造成的破坏较小。

3. 日本地震的影响地震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严重,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还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地震给日本的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由于日本是一个位于板块边界的岛国,地震引发的海啸、火山喷发等现象频繁发生。

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土地破坏给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

其次,地震对日本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每次地震发生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被打乱,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且,由于地震频繁,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心理也会在长期的压力下逐渐累积,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

最后,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也非常大。

由于地震的破坏力和频繁性,重建和维修成为了日本经济支出的重要一部分。

每次地震后,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重建,同时,由于地震对产业链的打击,很多企业也需要停产、修复,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

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

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采取紧急防御措施,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1503年1月9日,江苏松江地震,有震前“有风如火”的记载。

1668年9月2日,山东莒县地震,有震前“酷暑方挥汗”、“日色正赤如血”的记载。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地震,有“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变黄如火焰,睛空干燥,人均感觉焦灼干燥”的记载。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地震,震前“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见露”。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之前,虽已是严冬季节,天气却特别暖和,有时能听到雷声;个别阴坡没有冻土,长青草,有的地方还发现蝴蝶和昆虫。

1月31日出现高温低压,从2月2日起气温连续上升,气压急剧下降,到2月4日,日平均气温出现顶峰,比常年高8度。

另外,2月3日上午3时至10时,震区气温突然上升,形成一个以海城为中心的急剧升温区,两个小时内海城增温12度,而离海城较远的大连市增温2度。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9级地震,“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上下乱窜”。

1966年2月5日,云南东川发生6.5级地震的前三日连续有霾,震前一日霾的浓度最大。

1971年3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6.3级地震前几天,雾气腾腾,灰尘满天。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震前不久,星空突然昏黑,地上伸手不见五指,大震过去后,很快又亮了起来。

1980年—2012年。

1、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

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为什么日本总会发生地震与海啸

为什么日本总会发生地震与海啸

日本频繁发生地震和海啸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震带上,这是一个地壳板块交界处,板块间的相互运动导致地震频繁发生。

在这个地区,亚欧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等多个地壳构造板块汇聚,常常发生地震活动。

2.日本沿海是一个长达3万公里的复杂岩浆构造体系。

因为塌陷断层、崖壁以及裂隙两边的水流速度不同,在潮汐涌进和退去时候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水流冲击波,从而产生了所谓“石卵”的现象。

这些现象可能也会引起海啸。

3.日本还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涉及有许多火山和岛屿,部分火山喷发或岛屿滑坡可引起海啸。

4.日本地处板块碰撞带,地壳摩擦产生巨大能量,导致地震频繁发生。

日本频繁遭受地震和海啸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地震、火山、沿海地形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日本是一个地震和海啸频繁发生的国家,这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震带上。

因此,日本发生海啸的频率相对较高。

虽然具体的海啸频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日本政府和气象机构对海啸的监测和预警系统非常先进,能够在海啸发生时及时发布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由于日本人口稠密,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因此即使海啸频率不高,其影响也可能非常大,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日本海啸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海啸波速快:由于日本位于地震活跃的区域,海啸往往由海底地震引发。

因此,海啸波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横跨太平洋,并在短短数小时内到达其他海岸。

2.海啸波长和振幅大:日本海啸的波长通常很长,这意味着海啸的能量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

同时,振幅也很大,意味着海啸的高度和影响范围都非常大。

3.海啸影响范围广:由于日本列岛海岸线漫长,且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海啸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

在海啸发生时,大量的海水被卷起并冲向内陆,摧毁沿岸的建筑物、道路和农田等。

4.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由于日本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沿海地区有许多城市和工厂。

因此,每次海啸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日本应急防灾救灾体系窥探

日本应急防灾救灾体系窥探

日本应急防灾救灾体系窥探日本地处北太平洋,是强地震、强台风、暴雪、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岛屿国家。

加之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人为突发性事件,给日本的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为了把“天灾人祸”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每年都会组织各种防灾救灾演习,以提高对各类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日本已经建立起了健全的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防灾救灾体系。

一、得力的防灾救灾组织指挥体系日本的防灾组织指挥体系主要是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领导的中央防灾会议和指定的行政机关。

中央防灾会议的主席是首相,委员由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有关大臣和专家组成。

负责制订防灾基本计划,决定防灾基本方针。

指定的行政机关包括指定的公共机关以及都、道、府、县知事和市、町、村长领导的地方防灾会议。

各都、道、府、县分别设有地方防灾会议,由知事任主席,负责制订地方防灾计划,此外,还有市、町、村防灾会议,负责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防灾计划。

中央防灾会议是日本内阁制定防灾应急基本计划和审议有关防灾应急等重要事项的会议之一。

成员由总理大臣以及全体阁僚、指定公共机关代表和学界专家组成。

其作用主要是:推进防灾基本计划以及地震防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在发生非常灾害时的紧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接受内阁总理大臣和防灾担当大臣的咨询,审议有关防灾的重要事项。

重大灾害发生时,日本政府会在30分钟内成立紧急灾害对策总部,其部长由首相担任,副部长、部长助理由首相任命,迅速确定灾害对策,指挥有关机构立即投入救援工作。

地方政府在灾害发生或有可能发生时会成立灾害对策总部,由知事任部长,立即向首相报告情况,并有权要求出动自卫队,向周边地区求援。

为使运送救援物资的车辆畅通无阻,知享有权决定受灾地区道路禁止一般车辆通行。

此夕L,气象厅、警察署、电力公司、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话公司、铁路公司和公路运输公司都有自己的防灾应急组织领导体系,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既可统一行动,也可各自为战,全面投入救援和重建工作。

带你了解日本建筑中的耐震·制震·免震!

带你了解日本建筑中的耐震·制震·免震!

带你了解⽇本建筑中的耐震·制震·免震!在⽇华⼈这⼏天热烈讨论的,应该就是地震了吧。

东京时间13⽇晚23时07分,⽇本福岛东部海域发⽣了震级为7.3级,震度6强,震源深度55公⾥的地震。

震感波及了⽇本绝⼤多数地区。

这次地震造成了福岛县、宫城县和关东地区100多万户家庭停电,⽬前⼤多数已经恢复了供电。

地震已造成包括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等9县⾄少150⼈受伤。

据东京⼤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古村孝志表⽰,本次地震发⽣在板块交界处,因震源较深不会引发海啸。

但由于地震发⽣区域地震活动频发,“3·11”⼤地震影响尚存,他认为今后⼀周有可能还会发⽣强震,呼吁民众注意安全。

在熟睡的夜间发⽣地震,⼤家的警备性难免不⾜。

那么针对余震的夜间防御,⼜应该注意哪些事宜呢?今天⼩编为⼤家盘点⼀下~1. 尽量避免睡觉的周围有重物。

⾐柜、电视、书架、餐具柜等可能会因为⼤地震⽽倒塌。

尽量避免床周围有这些重的家具。

2. 把⼿机、⼿电筒等放在床边。

为了在⿊暗中寻找必要的东西,把握周围的状况,必须要点灯。

即使枕边有照明器具,停电了也没有意义。

所以需要准备能⽤电池或充电式照明设备,⼿机虽然也可以照明但两⼿准备有备⽆患。

3.把拖鞋等保护脚掌的东西放在附近。

遇到⼤地震,脚下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会散乱,到处⾛动是⾮常危险的。

脚受伤的话,避难时的速度也会变慢。

所以,拖鞋和鞋⼦⼀定要在⾝旁,穿之前也确认鞋内没有玻璃渣等,安全状态。

了解地震震级,知⼰知彼有备⽆患。

了解电视台或者⼿机报警的地震信息,对于我们做出相应等级的应急防护也⾮常有必要。

地震保护正确应对⽅式✔ 钻进结实的桌⼦下⾯,保护头部。

✔ 防⽌家具等书架物品坠落被砸伤。

✔ 最好是把柜锁好或者固定住。

✔ 晃动停⽌后⽴刻打开门确保出⼝。

✔ 必要时带上救援包。

说完了夜间对地震的防御,⼩编再带⼤家了解⼀下,为什么⽇本的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吧。

⽇本的地震是⾮常多的,每年有感觉的地震超过2000次,因此防灾也被⽇本国民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一、本文概述日本,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国家,长期面临着地震带来的严重威胁。

因此,日本的抗震设计研究与实践具有全球领先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日本基于性能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与贡献,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回顾了日本抗震设计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基于力的设计方法到现代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步骤,包括性能目标的设定、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抗震措施的制定等。

然后,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并评估了其抗震效果。

文章总结了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对日本抗震设计方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我国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二、日本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回顾日本,作为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对抗震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日本的抗震设计方法经历了从基于力的设计到基于性能的设计的转变。

传统的日本抗震设计方法主要依赖于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通过增加结构的冗余度和延性来抵抗地震的作用。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这种方法往往忽视了结构在地震中的实际性能表现,如舒适度、震后修复性等方面的需求。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通常采用的是一种“一刀切”的策略,即对所有建筑采用相同的抗震设计标准。

然而,由于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建筑物类型和用途的多样性,这种策略往往难以满足不同建筑在地震中的具体需求。

因此,随着对地震工程和结构性能的深入研究,日本开始逐渐探索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功能性需求。

回顾日本的传统抗震设计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日本开始逐步发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地震带来的挑战。

日本防地震措施

日本防地震措施

日本防地震措施引言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日本在防地震措施方面经验丰富。

本文将介绍日本在防地震措施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效果。

政府法规和建筑要求日本政府在防地震措施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建筑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其中一些重要的法规和要求包括:•建筑物法:建筑物法规定了建筑物的强度、耐震性和逃生通道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该法规,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满足一定的抗震等级,而老旧建筑物也需要进行定期的结构检查和维修。

•耐震设计技术指南:日本建筑学会制定了一系列耐震设计技术指南,包括建筑物的基础设计、结构设计、抗震措施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指南具有权威性,建筑师和工程师必须按照这些指南进行设计和施工。

•地震对策基本法:该法律规定了政府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减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和策略。

根据该法律,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地震对策计划,包括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速度、加强公众教育、培训和演习等。

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除了政府法规和建筑要求,日本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基础设计:地震时,建筑物的地基是最先受到振动冲击的部分。

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力量,日本的建筑师通常会在建筑物的地基上采用混凝土桩基或悬挂式地基等抗震设计。

•结构设计:日本的建筑师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来设计建筑物。

这些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时提供足够的抵抗力。

•防震减震技术:日本广泛采用了多种防震减震技术,例如隔震结构、补偿系统和防震设备等。

这些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冲击,减少结构的破坏程度。

地震预警系统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准确的之一。

该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提前发出警报,使公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避险和逃生。

日本的地理特征与文化活动介绍

日本的地理特征与文化活动介绍

日本的地理特征与文化活动介绍日本爆发地震与火山的原因日本列岛位于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由于太平洋板块(主要由镁的硅酸盐组成),密度比较大,位置较低。

当太平洋板块向西水平运动遇到亚欧板块时,就会俯冲至亚欧板块的下面,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之下,板块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产生火山爆发现象与地震。

全国约有大小火山270座,以富士山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出八条火山带,其中九州岛附近的阿苏火山是世界上火山口最大的火山,火山口方圆80多千米。

日本的火山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地震也很多,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3次到4次。

地震主要发生在日本列岛的太平洋沿岸。

日本的气候特征日本地处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

北海道与本州的东北地区、高原地带属温带,本土大部地区及冲绳等南方诸岛则为亚热带。

此外,日本所处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多的地区。

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侧地区冬季的降雪;6、7月(冲绳、奄美为5、6月)间连绵不断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陆或接近日本的台风。

日本有记载的最高温度纪录是40.9度,于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县熊谷市和岐阜县多治见市测得;有记载的最低温度纪录是-41度,于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测得。

日本的水文特点河流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

海洋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

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

日本人是如何防震

日本人是如何防震

日本人是如何防震去日本留学的学生肯定需要学习如何防震,那么日本本地人是如何预防地震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日本人如何防震在日本传统里,有四个让日本人恐惧的东西。

分别是:地震、かみなり、火事、オヤジ。

(地震,闪电,火灾和家里的老爷子)。

当然在传统社会中,特别是像日本这样的男尊女卑还比较明显的社会,男性被推崇是一个现实问题。

可是,大家看看这其中的排序,不难看到地震被列为日本人“最害怕的4个东西”之首。

说起这次地震仅在20世纪,日本就遭遇过10次死亡人数超1千人的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更曾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

正因如此,日本也拥有了世界领先的防灾救灾机制。

虽然日本的经验未必能被简单借鉴,但在面对地震之时,日本人表现出的对科学的严谨与对生命的尊重,却对我们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下面看看日本人是如何防震的首先我们来看看日本的住宅。

据调查表明,地震受害的百分之九十是在屋内,日本政府在1981年曾对建筑防震基准做过一次强化修改,以后在2000年又一次大规模修改相关基准。

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建筑物的防震防灾性能。

此外,室内的一些防震防灾用品也孕育而生。

图中的这款用品,主要是用来固定房间内的大型家具,一般家庭都安装在寝室内的大型家具上。

还有比如停电时能够自动点亮的手电筒、防止玻璃和荧光灯飞散的保护薄等。

手电筒备有电源插头,一直可以充电,万一遇到地震,就会自动点灯。

地震时房屋摇晃,屋内一片漆黑,家人可以根据自动点亮的手电筒寻找光源,可以减少混乱和外逃的时间。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生存的概率。

每家每户的柜子和橱子上一定安装着很多玻璃,玻璃美观优雅,但遇到地震时却很伤脑筋。

平时贴上防飞散保护薄,既不伤美观也可以在地震时有效防止玻璃破碎和飞散。

所以在日本的家庭中,不论是门窗玻璃还是家居玻璃,都会贴上这样的保护薄。

其次,在日本,大部分家庭都备有防灾包,包内的物品真可谓是用意周到:手电筒、收音机、报警器等电器用品、床垫、铝膜被子等睡眠用品,长期不变质生活饮用水、米饭、加水就可以变热的食品等餐饮物品,还有建议马桶、手套、万能刀具、雨衣、哨子、绳子、创可贴,纱布…….这种床垫可以调节软硬度,防寒保暖,而且可以反复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震”不乱,日本为什么能?
作者:董彦
来源:《中国报道》2011年第04期
震后4分钟宣布成立紧急救灾司令部;震后不到半小时内急救灾司令部第一次会议召开;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09个小时不眠不休,每两小时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高效、完善的救灾应急体系成为了灾难中日本民众临“震”不乱的重要安定剂之一。

日本列岛正好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整个国土中有62%为山地和火山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日本自古就是一个容易受到地震、台风、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国家。

根据日本政府发布的《防灾白皮书》的记录,日本发生的灾害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是: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次数占20.8%,活火山数量占7.0%,死亡人数占0.4%,经济损失占18.3%,而国土面积仅占世界的0.25%。

防灾体系中的宪法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整个社会逐渐恢复正常运转。

但当时还处于一片狼藉的国土经常遭到地震等灾害的侵袭,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

据资料记载,“昭和20年代到30年代前半期(1945年至1960年前后),几乎每年都频频发生数百人上千人死亡的灾害”。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日本开始着手从各方面制定灾害应对体系。

日本于1961年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可以被视为日本应对所有灾害的根本大法。

它同时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和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政府于1963年设置了中央防灾会议,全国的防灾工作都统一到了中央防灾会议的领导下。

由会议按照《灾害对策基本法》的要求,制定国家“防灾基本规划”,作为防灾领域最高层次的行政规划。

各个指定行政机关和公共机构再根据基本规划中的要求制定防灾业务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也成立地方政府防灾会议。

灾害发生时,受灾地方设立的灾害对策本部,统一进行防灾救灾工作。

中央政府则根据灾害的规模决定是否成立非常灾害对策本部或紧急灾害对策本部,负责整个防灾救灾工作的统一指挥。

据此,日本人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一整套防灾指挥体系。

在《灾害对策基本法》颁布后,日本的防灾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先后制定了《应对重大灾害特别财政援助法》(1962年)、《防灾基本计划》(1963年)、《地震
保险法》(1966年)、《关于支付灾害抚恤金的法律》(1973年)、《活动火山对策特别措置法》(1973年)、《石油等灾害防止法》(1975年)、《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1978年)等法律。

日本的防灾法律体系也在几十年间逐步建立并完备起来。

根据日本专业的“气象灾害年表”统计数据,自1960年至1995年的35年间,日本发生的自然灾害都没有造成重大损失。

可以说,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宪法”的日本灾害对策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地震防灾情报系统
但危险往往都在人们认为安全的时候发生。

作为当局者,日本人似乎觉得地震等自然灾害已经被自己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所驯服,防灾意识逐渐淡弱了。

就在此时,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就险些震塌日本:作为日本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全国第二大港所在地的阪神地区,未被列入日本防震网络的重点监控区域。

但偏偏就在这个人们认为最安全的地区,却发生了仅次于此次“3·11”地震的日本近现代史上最惨重的灾难性地震。

错误接二连三。

当防灾体系失灵的同时,日本的救灾体系也未能像过去那样高效运转。

受灾情况的具体报告在地震发生的5个小时后才被送到日本首相手中,也就是说,日本的首相在灾难的危机关头竟然成了信息空白地带,也就根本谈不上如何指挥抢险救灾工作了。

一向以救灾应急高效著称的日本政府为何在阪神大地震中反应如此迟缓?据后来的《阪神大地震震灾对策国际综合检讨报告》披露,其中主要原因是“灾害情报信息的收集工作和传递工作做得不好”。

对此,日本在震后首先整顿了情报收集体系和联络体系。

1995年2月,内阁会议决定强化大规模灾害发生时的第一次情报收集体制,并配置与内阁首相等联络的情报联络体制。

同时,国土厅则把日本的地形、地基状况、人口、建筑物、防灾设施等情报与电脑上的电子地图联系起来管理设置了DIS系统,即“地震防灾情报系统(Disaster Information Systems)”。

1996年5月又组建了24小时全日制的内阁情报汇集中心,目的是一旦发生大规模灾害,可以及时将紧急情报报送到相关的政府部门处理。

同年底,日本又建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紧急联络通讯网,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防灾无线通讯系统。

另外,日本气象局在全国设置了3000多个监测点,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网络。

这个新建成的网络不仅能够自动监测4级以上的地震,而且还能够在地震后30分钟以内测算出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数目。

这不仅大大增强了日本对地震的预测能力,而且还能使政府在震后最短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掌握震源地、震级和灾情大小,为震后的救灾应急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对地震随时严阵以待
阪神大地震让日本人意识到从各方面系统地补充和修改灾害对策体系已经变得极为迫切。

阪神大地震发生的当年,日本就开始着手完善灾害应对的法律机制。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日本防灾救灾的“宪法”《灾害对策基本法》进行了修订。

其针对地震中与灾害应急息息相关的车辆通行等问题作了完善;明确了内阁首相有权不经过内阁会议而直接设置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受命参加灾害派遣的自卫队官员授予必要的权限等。

此后五年中,日本还陆续出台了《城市公园实施令》、《地震防灾特别措施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灾民生活重建支援法》、《核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等。

这些法律在原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非常细致地完善了日本灾害对策体系。

如日本根据《地震防灾特别措施法》,于1995年新成立了地震调查委员会。

该组织设在文部科学省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内,成员由15名学者和相关官员构成,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机构针对地震活动的调查。

他们每月都要召开一次例会,用以评估上月的地震活动现状。

另一方面,2001年日本进行中央行政机构改革重组时,又将一直以来承担防灾事务处理的国土厅防灾局直接置于内阁之下,并在内阁成员中新设了一名防灾担当大臣,其职责除了掌管防灾事务,在灾时还兼任国家非常灾害对策本部的本部长和紧急灾害对策本部的副本部长(本部长由内阁首相担任)。

由此,首相成了日本防灾救灾的第一责任人,官房长官则一般出任防灾担当大臣。

本次日本9级特大地震发生于东京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14时50分,日本首相菅直人于地震后4分钟宣布成立紧急救灾司令部;15时14分,地震后不到半小时内紧急救灾司令部第一次会议召开;截至11日晚间,位于首相办公室的紧急救灾司令部总计召开不同级别、不同主题会议十余次;12日凌晨,紧急救灾司令部已向东北部灾区调派8000名自卫队成员、300架飞机、40艘舰船;菅直人要求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每两小时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让公众知晓最高灾害对策机构针对灾情的应对信息……
可以说,高效、完善的救灾应急体系成为了灾难中日本民众临“震”不乱的重要安定剂之一。

(感谢姜演对本文的大力帮助。


阪神大地震
1995年1月17日凌晨5:46分,兵库县南部城市淡路市爆发的7.3级大地震持续了20秒。

瞬间,震源附近10万余座房屋倒塌,另外约有185000座房屋被严重损害,6343人被倒塌
的房屋压死,其中,离震源最近的神户地区共死亡4600人。

另外,地震还造成415000多人受伤。

阪神大地震造成日本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约占当时日本GDP的2.5%。

上 2005年9月1日是日本全国“防灾日”。

日本全国超过一百万人参加了各种防灾训练。

其中当局首次组织了“设想东京遭到垂直下陷型地震”的防灾训练。

日本全国的学生,公司职员以及警察等均参加了防灾训练,内容包括如何在海啸来袭时安全逃离,以及如何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安全逃离
左 2004年9月1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防震演习中,日本自卫队队员正在救助地震“伤员”。

当天是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81周年纪念日,也是日本一年一度的防灾日,日本全国各地纷纷举行了大规模防震救灾演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