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数图形中的学问-北师大版【小学学科网】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案例背景】《数图形的学问》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养成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案例分析】教材借用鼹鼠钻洞的故事,提出鼹鼠有几条路线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想法,并有序思考发现图形中存在的规律。
教材形象生动的故事设计,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图形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案例描述】1.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我这有两组数据,咱们分男女生进行比赛,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刚才的两组数据是什么呢?女生:987654321男生:1379…师:谁来说一说为什么女生记得快,而男生慢呢?谁知道其中的奥秘?师:同学们,为什么女生能快速记忆,而男生却不能呢?生1:因为女生的数字有规律,而男生的没有规律。
师小结:那就是说有规律的方便记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数图形的学问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并体会规律对学习的重要性,也为今天学习图形中的规律做好铺垫。
】2.出示情境图——鼹鼠钻洞,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图中的小动物吗?你们知道鼹鼠喜欢干什么吗?生:喜欢打地洞。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有几个洞口?生:有4个。
师:小鼹鼠要从4个洞口中任选一个洞口钻进去,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
谁能解释题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1:这4个洞口都可以当入口,也可以当出口。
生2:同一个洞口如果是入口,就不能同时当出口。
【设计意图:以创设故事情景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题意,为后面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新课程加强与改善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转换等内容中,经常遇到一个复合图形中有多个单一图形的问题,而这就需要用到“数图形”,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时,一看到课题便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决心从第一个教学环节——备课入手。
为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上课一开始先向学生说明在从前我们在做与之类似的题目时,同学们极易出现错误,这节课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并引用毛主席关于“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的名言,阐述了认真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体会有序思考,按一定顺序数的必要性,课堂上我滔滔不绝的按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讲解,比平时上课多说了一些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因受老师情绪的影响表现良好,满以为这堂课我讲的还行,感觉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相信收效肯定会不错,在离下课还有不到十分钟时,要求学生完成同步作业中的练习题,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结果把我惊得目瞪口呆,全班41个同学竟有18个同学出现了错误。
看完作业,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急躁、痛苦,甚至气愤,恨不得对做错题的同学揍一顿。
待情绪稳定以后我进入沉思之中,忽又想起一句名言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看来问题就出现在我自己的身上,一定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入手查找根源,堵塞漏洞。
下课后,我来到主控室,打开网络查看我曾经收藏的一些优秀论文。
阅读时,文中有一段文字使我茅塞顿开,我明白了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就教学方式而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机会导致了我这堂课走向失败。
知错就改,深思熟虑后,我打算给11班上这节课时严格按新课标、新思路、新方法去上课:首先创设“谁才是最公正的法官”这一情境,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并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展开比赛,看谁数得又快又准确;三是我借用多媒体设计了移动圆盘的数学游戏,教师只说明游戏规则,其他的都是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许多步骤,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数图形的学问》属于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这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体验到用图形或字母等数学语言来表示生活中的问题的简洁性,也已经形成了有序思考的思维意识。
在本册第二单元又认识了线段,以及渗透简单的线段图的方法,基于学习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经验的分析,就这节课进行自我剖析。
本节课教学容量较大,为了节省时间,选择直接导入新课,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材创设了“鼹鼠钻洞”的问题情境,目的就是想借助生动形象的动画形象,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静态的图片并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热情,特别是四年级的学生,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情境改成可以拖动的,学生可以在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拖动鼹鼠,亲自体验鼹鼠的钻洞路线,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加深了对情境图的理解,让学生尝试将具体的情境图表示为抽象的线段图,这些活动都为数线段买下了伏笔。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因为不可能兼顾每个同学,那么也就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我在这里要求具体的发言人和倾听人的任务,帮助小组活动更加有效的实施。
并且让四人小组尝试讨论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学生在讨论所有路线的过程中,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不仅解决了问题,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有序的重要性。
在全班交流数法,体会有序时,我没有让学生的把自己作品直接展示交流,因为这只是展示学生的思维结果。
因此我采用借助希沃软件,让学生边画边说,其他学生边听边看,学生画的过程正是其思维过程和方法的体现,把抽象的思维,动态直观地展现,便于其他同学的理解。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些思想和理念一直存在于我的大脑中,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却不能把它落到实处,主要原因是我心存疑虑,不敢放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沿着我的轨道前进,不出轨。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第一篇: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篇一:《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陈志胜《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个专题。
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
“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教材编排相对简单,仅限于这种单一的线段的计数。
文中采用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两种方法进行有序的数,很少有同学能够想到第三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只注重学生会数而且数的不重复,不遗漏即可。
但是我们知道在三年级学过握手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
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注重图形的计数与方法的归纳,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求和的方法上。
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而将重点放在了计数图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决图形个数的问题上。
关于如何数线段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但是方法有些单一,不懂得拓展,变换下背景有些同学就不懂得去迁移,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
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方法的探寻。
背景材料一:提取方法一:从a出发数,从b出发数,从c出发数。
通过另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懂得知识迁移,进一步巩固新知识数图形中确实有很多学问,在教学中注意方法和规律,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
在教学数组合线段时,先计算出一层的线段,再数多层的线段,教学中紧紧围绕规律,逐层深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了个规律,同时数线段的知识得到了深化;再根据简单的图形提炼出计算这类图形个数的方法,并借助一个过渡练习,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方法,最后同学掌握了方法后,进行沟通整合,拓展迁移练习。
3+2+1=6 4+3+2+1=10 5+4+3+2+1=15 6+5+4+3+2+1=21四、适度拓展,开拓视野拓展题:数线段你会数了,那更难的图形你会吗?在一个大角里加一条射线,你能快速地数出这个图形中共有多少个角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就喜欢老师的课堂。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在讲授这节新课的时候,教师分别进行了课前测和课后测,跟据学生测试情况,了解到学生在画示意图存在问题。
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示意图,在画示意图的时候直接把路线数出来,针对这一点进行教学设计的修改,出示问题可以稍晚一些,先画出示意图,说清楚图上都表示的是什么,展示学生的方法,进行对比,不做评判,一句话概括用画数线的方法更为简便,提倡数线。
修改过后,本次授课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画出示意图,相较之前有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这点处理不够好,在学生展示完两种方法的时候,不应该刻意强调第二种方法,两种方法都可以,学生自己选择。
在进行第一环节鼹鼠钻洞的时候,在学生探讨有多少种路线时,应该强调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在学生讲的时候可以记录学生数的过程,呈现在黑板或者屏幕上。
可以多让学生说,小组说,同桌互想说,回到情境再说。
根据“洞口或点”数的方法,学生不能总结出按照什么规律数的,可以回到情境,结合情境从A口进可以从B口、C口、D口出,再让学生找规律,进行总结。
也可以通过对比两种数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另外板书需要呈现数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数的方法而不是凑数字。
第二环节菜地旅行,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再次感受可以通过数图形的方法来数出一共有多少种车票。
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不太理解“单程”票是什么意思,可以创设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例如坐地铁或者火车,更容易理解单程车票。
在数的过程中,可以呈现不同的书法,不要急于找规律,先说出数的方法,可以让同桌互相数,给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呈现多个车站的数法,再进行对比找出规律,验证规律,验证可以交给学生,放手学生,让学生进行验证。
在找规律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的方法很好,例如在数5个车站的时候,学生就已经找到规律,可以用5x4÷2的方法算出用多少种车票,学生很聪明,找到的方法也很多。
最后本节课整体偏快,需要再进行细微的处理,多次强调有序、不重复,把有序、不重复地数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找规律作为延伸。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陈志胜《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个专题。
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
“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教材编排相对简单,仅限于这种单一的线段的计数。
文中采用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两种方法进行有序的数,很少有同学能够想到第三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只注重学生会数而且数的不重复,不遗漏即可。
但是我们知道在三年级学过握手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
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注重图形的计数与方法的归纳,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求和的方法上。
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而将重点放在了计数图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决图形个数的问题上。
关于如何数线段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但是方法有些单一,不懂得拓展,变换下背景有些同学就不懂得去迁移,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
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方法的探寻。
背景材料一:提取方法一:从a出发数,从b出发数,从c出发数。
通过另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懂得知识迁移,进一步巩固新知识数图形中确实有很多学问,在教学中注意方法和规律,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
在教学数组合线段时,先计算出一层的线段,再数多层的线段,教学中紧紧围绕规律,逐层深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了个规律,同时数线段的知识得到了深化;再根据简单的图形提炼出计算这类图形个数的方法,并借助一个过渡练习,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方法,最后同学掌握了方法后,进行沟通整合,拓展迁移练习。
3+2+1=64+3+2+1=105+4+3+2+1=156+5+4+3+2+1=21四、适度拓展,开拓视野拓展题:数线段你会数了,那更难的图形你会吗?在一个大角里加一条射线,你能快速地数出这个图形中共有多少个角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就喜欢老师的课堂。
北师大数学四下《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专业文档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如何在复杂的图形中数出指定图形,这对学生来说,就象是一次游戏,也是一种挑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有序思维。
因为在本学期一开始,我就组织学习奥数中的内容,而本课的内容恰恰是奥数的第一单元内容,所以我只将奥数的第一单元复习一遍,就可以将本课内容掌握了。
因奥数教材中很有系统性:从数线段--数角个数--数三角形个数--数长方形(平形四边形)等个数一条线下来的。
而其中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结到数线段中来,所以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另外,我设计了一系列从数线段到数长方形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好的巩固。
通过教学,让学生总结出了:数线段数、角的个数及三角形个数时只要用公式n*(n-1)/2(其中n分别可以代表线段中的端点数、角中的总边数、三角形底边线段端点数)来求,而长方形个数则是用长的线段数乘宽的线段数就可以了。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数清。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有待在课后加强指导。
珍贵文档。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觉得做的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关于如何数线段,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对于复杂图形,学生很容易漏数,无法做到有序思考,这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整节课我都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教学中,我合理、科学安排独学、对学、群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基础让学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最终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数线段的方法,发现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引入设计要简洁有效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现实原型问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从现实情境中引出数学概念,让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从中感受数学的现实背景,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而数图形的原型之一就是课本情境中“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路线”和现实生活中的“有几种不同的车票”,为了更好的理解如何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图形的问题,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弄清楚、看明白路线数和单程票的生活问题是如何转化为数线段的数学问题。
三、建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凸显到位这一节的内容是通过数线段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数线段,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汇报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亲历发现、研究、探索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有序”数学思想产生的过程,尽可能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自己的认知形成的过程中。
在活动一“数出4个点是的线段数”后,我又运用此模型来学生探索5个点时的线段数,并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来解释6、7、8个站点时单程票的计算方法,最终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充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缺点,值得自己反思:1、时间分配不合理,在解决单程票的问题时,学生的简单示意图展示和如何转化为数线段的问题可以时间分配的少一些,因为学生已经有数路线数的活动经验。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李永清【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9页的内容。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找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找规律的过程。
2、通过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教给学生有需观察、寻找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数一数、议一议、说一说,从而归纳出数图形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图形计数是研究一个图形中包含基本图形个数的问题。
怎样数图形的个数才能做得到不重不漏呢?其实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有序数。
通过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经历从简单图形的计数方法到复杂图形的计数方法的探究,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的思维品质。
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中,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程序】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图形王国有一些老朋友要和我们一起上课,欢迎吗?快来看看他们是谁吧?(课件出示,学生说出名称)数一数我们有多少个兄弟姐妹?原来是让我们数他们兄弟姐妹的个数,也就是数图形个数。
同学们,你们会数吗?今天这节课我就一起来研究一一数图形中的学问。
(板书课题)咱们先从简单的图形数起吧,你觉得谁的兄弟姐妹最好数呀?今天他们不仅来到了课堂,还带来了各自的兄弟姐妹, 快来看看他们的兄弟姐妹们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估计大部分学生会说:角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图形入手,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弓I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方法,寻找规律1、数角的个数。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1)你能快速准确地数出这个图形中共有多少个角吗?(2)先在草稿本上画一画,数一数,再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数的?(3)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并说明数角的方法。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在讲授这节新课的时候,教师分别进行了课前测和课后测,跟据学生测试情况,了解到学生在画示意图存在问题。
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示意图,在画示意图的时候直接把路线数出来,针对这一点进行教学设计的修改,出示问题可以稍晚一些,先画出示意图,说清楚图上都表示的是什么,展示学生的方法,进行对比,不做评判,一句话概括用画数线的方法更为简便,提倡数线。
修改过后,本次授课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画出示意图,相较之前有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这点处理不够好,在学生展示完两种方法的时候,不应该刻意强调第二种方法,两种方法都可以,学生自己选择。
在进行第一环节鼹鼠钻洞的时候,在学生探讨有多少种路线时,应该强调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在学生讲的时候可以记录学生数的过程,呈现在黑板或者屏幕上。
可以多让学生说,小组说,同桌互想说,回到情境再说。
根据“洞口或点”数的方法,学生不能总结出按照什么规律数的,可以回到情境,结合情境从A口进可以从B口、C口、D口出,再让学生找规律,进行总结。
也可以通过对比两种数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另外板书需要呈现数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数的方法而不是凑数字。
第二环节菜地旅行,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再次感受可以通过数图形的方法来数出一共有多少种车票。
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不太理解“单程”票是什么意思,可以创设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例如坐地铁或者火车,更容易理解单程车票。
在数的过程中,可以呈现不同的书法,不要急于找规律,先说出数的方法,可以让同桌互相数,给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呈现多个车站的数法,再进行对比找出规律,验证规律,验证可以交给学生,放手学生,让学生进行验证。
在找规律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的方法很好,例如在数5个车站的时候,学生就已经找到规律,可以用5x4÷2的方法算出用多少种车票,学生很聪明,找到的方法也很多。
最后本节课整体偏快,需要再进行细微的处理,多次强调有序、不重复,把有序、不重复地数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找规律作为延伸。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条理,并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中,数图形不是“数”而是图形的计数问题,图形计数是研究一个图形中包含基本图形个数,数出某种图形的个数是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不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
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的活动,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图形计数方法的过程,体验到数图形的不同方法:随意数、按一定顺序数、分类数、利用总结的方法计算等策略,从中感受按照一定方法计数图形的优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和学会归纳总结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体会:一、目标定位要准确,注重计数图形与归纳方法相结合。
“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教材编排相对简单,仅限于这种单一的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的计数。
而数学老师都知道,与本课相关的辅导内容却是很多的,如组合的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等等。
另外,这种简单的图形计数隐含了一个背景知识“等差数列的求和”这一知识点,四年级除了个别学习奥数的学生知道以外,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
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注重图形的计数与方法的归纳,没有把重点放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上。
而将重点放在了计数图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决图形个数的问题上。
二、认知起点要把握准确,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数学的认知紧密结合。
关于如何数角、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对于稍复杂的图形就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
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方法的探寻。
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和“你是怎么算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有序地数图形大部分学生都会,因此我在上课开始时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出简单图形的个数,当学生说出数线段的两种不同方法后,就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图形个数的方法,并立刻加以运用。
《数图形的学问》教案反思
试讲反思总结“数图形的学问”是四年级“数学好玩”中的其他内容一数学趣题,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它是学习统计概率的基础,是继“搭配中的学问”学生初步感受有序搭配后进一步体验有序思考的知识,又为学生后续探索学习“比赛场次”等积累活动经验和感悟思想方法做好准备。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时已经历了有序数的过程,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也接触过此类题目,能够数出简单图形的个数。
但大部分同学还不能把数的过程与算式建立对应关系,更未能发现出其中的规律。
本节课学生将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由简单到复杂地经历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图形的过程,形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感受问题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体会几何图形可以把数学问题变得简明与形象,发展初步的几何直观能力。
教材中“鼹鼠钻洞”重在让学生学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数线段的方法,感受到有序思考的价值;“菜地旅行”是让学生迁移有序思考的方法,探索有5个点、6个点的线段条数,并在点数从3增加到6的过程中,逐步把握线段条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画图直观和数形结合策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注重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活动从头到尾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通过画图、数数、观察、推理、归纳、表达等自主探究过程。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适时渗透归纳思想,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由简单到复杂地经历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图形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鼹鼠钻洞游戏。
听《数图形中的学问》反思
听《数图形中的学问》反思
周二听了刘老师的一节课《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节课让自己受益匪浅,也让自己对这节课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是一节四年级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刘老师将自己的课与课前交流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孩子们介绍自己时便有意识的与孩子们握手,一开课很自然的就引出了“如果老师要和每一个同学握手,一共需要握几次?”进而引出“如果每两个人之间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当孩子们脱口而出20次时,老师并没有着急纠正,而是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接下来就是探索的过程,刘老师非常注重从学生中找课堂生成点,也非常乐意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毫不吝啬对孩子们的夸奖,但是整节课下来还是显得非常沉闷,学生不愿意或者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比如老师经常会问“你还有不同的数法吗?”、“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我理解这些问题的背后老师希望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能将“数”与“形”结合起来,但学生似乎不太明白老师到底想干什
么,这从最后的小结中体现的更清晰,孩子们最后的总结都在谈怎样解决“握手”的问题。
我在想,如果是我来上这节课,我将怎样来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呢?在第一次交流“3个人之间两两握手,需要握几次”时就已经有孩子提出了算式:“2+1=3(次)”,我们是不是可以就此请写算式的孩子讲一讲算式是怎么来的呢?后面再探究4个人,5个人的时候不强调必须用线段的方式,孩子们是不是还会出现列算式的方式呢?最后归纳总结方法时或许孩子们就能想到算式及其中蕴含的道理了。
第二个我比较困惑的是这节课的重点只是找出列式的方法吗?如果不考虑计算的方法,当人数较多或者节点较多时这样的计算还有意义吗?算式与算式之间可以建立怎样的联系或许也需要考虑?。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含试卷)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新课程加强与改善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转换等内容中,经常遇到一个复合图形中有多个单一图形的问题,而这就需要用到“数图形”,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时,一看到课题便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决心从第一个教学环节——备课入手。
为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上课一开始先向学生说明在从前我们在做与之类似的题目时,同学们极易出现错误,这节课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并引用毛主席关于“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的名言,阐述了认真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体会有序思考,按一定顺序数的必要性,课堂上我滔滔不绝的按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讲解,比平时上课多说了一些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因受老师情绪的影响表现良好,满以为这堂课我讲的还行,感觉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相信收效肯定会不错,在离下课还有不到十分钟时,要求学生完成同步作业中的练习题,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结果把我惊得目瞪口呆,全班41个同学竟有18个同学出现了错误。
看完作业,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急躁、痛苦,甚至气愤,恨不得对做错题的同学揍一顿。
待情绪稳定以后我进入沉思之中,忽又想起一句名言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看来问题就出现在我自己的身上,一定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入手查找根源,堵塞漏洞。
下课后,我来到主控室,打开网络查看我曾经收藏的一些优秀论文。
阅读时,文中有一段文字使我茅塞顿开,我明白了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就教学方式而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机会导致了我这堂课走向失败。
知错就改,深思熟虑后,我打算给11班上这节课时严格按新课标、新思路、新方法去上课:首先创设“谁才是最公正的法官”这一情境,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并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展开比赛,看谁数得又快又准确;三是我借用多媒体设计了移动圆盘的数学游戏,教师只说明游戏规则,其他的都是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许多步骤,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新课程加强与改善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转换等内容中,经常遇到一个复合图形中有多个单一图形的问题,而这就需要用到“数图形”,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时,一看到课题便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决心从第一个教学环节——备课入手。
为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上课一开始先向学生说明在从前我们在做与之类似的题目时,同学们极易出现错误,这节课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并引用毛主席关于“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的名言,阐述了认真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一定要体会有序思考,按一定顺序数的必要性,课堂上我滔滔不绝的按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讲解,比平时上课多说了一些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因受老师情绪的影响表现良好,满以为这堂课我讲的还行,感觉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相信收效肯定会不错,在离下课还有不到十分钟时,要求学生完成同步作业中的练习题,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结果把我惊得目瞪口呆,全班41个同学竟有18个同学出现了错误。
看完作业,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急躁、痛苦,甚至气愤,恨不得对做错题的同学揍一顿。
待情绪稳定以后我进入沉思之中,忽又想起一句名言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看来问题就出现在我自己的身上,一定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入手查找根源,堵塞漏洞。
下课后,我来到主控室,打开网络查看我曾经收藏的一些优秀论文。
阅读时,文中有一段文字使我茅塞顿开,我明白了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就教学方式而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机会导致了我这堂课走向失败。
知错就改,深思熟虑后,我打算给11班上这节课时严格按新课标、新思路、新方法去上课:首先创设“谁才是最公正的法官”这一情境,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并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展开比赛,看谁数得又快又准确;三是我借用多媒体设计了移动圆盘的数学游戏,教师只说明游戏规则,其他的都是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许多步骤,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图形中的学问
2.体会到在数图形中有许多规律可寻,有些可以与数列相对应。
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境
1.出示小猫图案和人脸图案
你看出这两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人脸图案中有几个正方形。
你觉得哪个更容易数清楚?为什么?
2.对于错综复杂的情况,你有办法可以数得不重复、不遗漏吗?
3.我们可以用分类的办法。基本图形
4.练习:第38页练一练。
三、总结
1.第38页第4题。发现什么规律?
四、拓展
数学游戏:层层叠
教学反思:
小猫图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容易,但是人像图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数,这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样发展了学生的有序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36页的内容。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找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我们班学生课外知识比较丰富,有的学生早已会套用公式来计算图形个数,但对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不是很清楚,而且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用数的方法来计算。
因此教学中我利用班班通资源,制作课件,让学生充分体会数的过程及方法,自主参与找规律的过程,最终达到能列式计算出答案为目的。
讲完后回到办公室,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课堂引入生活化:
关于如何数角、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
我以4人打电话作为导入,先是出现问题,导致无法统计打电话的次数,出现矛盾,再让孩子开始想办法有顺序的打电话。
二、注重知识迁移:
在数线段和角时,我是由打电话迁移到“数线段”“数角”。
整节课我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尤其是对数角的设计尤为突出,先借助数的方法数4条射线组成的角,再数6条射线组成的角,教学中紧紧围绕规律,逐层深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了个规律,同时数角的知识得到了深化。
三、凸现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本节课我在教学的时,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了数角、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数平行四边形的规律,并且在数的过程中注重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能将算式与图形一一对应从无序到有序,是一种思维的渐进过程。
这节课上,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发现、研究、探索问题的全过程,进而发现有序数图形的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有序”数学思想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一次次思维火花的碰撞之后,学生们想出各种办法数出图形中的个数,不仅增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
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在有情境图插入图形中时要注意引导题意的要求。
在小结时,我并不是让学生总结出数角的公式,而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整个学习和实践数角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发现,让学生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和顺序,实际上是让学生总结归纳的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数角过程中的顺序,角个数的变化体会得比较深入。
收效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