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高二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1.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
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A. 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B. 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C. 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D. 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夏朝的王位继承大部分属于父死子继,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可知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故A项正确。
材料显示夏朝没有具体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B项的表述既与史实不相符,也不符合题意,排除。
我国封建社会自战国开端,故C项不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夏朝的王位继承是有秩序的,混乱是偶然的。
故D项不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夏朝的王位继承大部分属于父死子继,从王位继承与宗法制的关系入手,联系所学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2.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
这反映了孔子A. 主张政治改良B. 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 主张复古倒退D. 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
依据材料“但有所损益”、“也有所损益”可知,孔子强调的是政治改良,故A项正确,BC项不符合材料意思;D与题意不符。
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思想•孔子的思想3.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A.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答案】A【解析】孔子“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明显体现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别,孟子从华夏族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说明民族融合趋势导致该变化发生,故A项正确;B中放弃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势,故C项错误;D中背离说法错误,是发展。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高二历史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48分)1.顾颉刚在《国史讲话·春秋》中说“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贵族阶级的人数一天天的增加,发生相互冲突、互相排挤的情形;它的结果使得贵族阶级的人许多急剧地降入下层社会。
”这表明A. 分封制的崩溃是由其自身的弊端所造成的B.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必然崩溃C. 分封制走向崩溃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贵族阶级的人数一天天的增加,发生相互冲突、互相排挤的情形”可知顾颉刚表达的观点是分封制本身的弊端导致分封制最终走向崩溃,故A 正确;材料未体现“必然崩溃”,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内部的弊端导致其瓦解,不是生产力进步导致的,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瓦解的原因。
由材料“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即可得出分封制本身的弊端导致分封制最终走向崩溃。
2.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 消除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详解】两宋时期平民出身的进士占到50%以上,明清时期贫寒家庭出身的进士占到43%,这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科举制的实质,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科举制有利于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点睛】高度关注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明朝时,将元朝的行中书省改称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为省。
明代的省,辖区范围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当于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围内,明朝分为了十五省,也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元朝时一些范围过大的省被一分为二,或者是一分为三;还有一些行省被各划出一部分而组建了新的行省;元朝犬牙交错之区只留下陕西一省。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开学考试试题高二历史答题要求: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终了只交答题卡。
5.考试时长8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1.“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
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
其目的是A. 巩固专制统治B. 和谐人际关系C. 维护社会秩序D. 确立儒学独尊【答案】C【解析】材料“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结合课本知识,孔子思想核心强调“克己复礼和仁者爱人”可知,目的为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B项错误,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源,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学独尊,故D项错误。
2.中国先秦某位思想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A. 法家B. 墨家C. 道家D. 儒家【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反映了清静寡欲,无为而治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法家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国;墨家主张节俭、尚贤;儒家强调仁、德、礼。
故答案选C。
点睛: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杜绝和抛弃聪明巧智,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杜绝和抛弃仁义,百姓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杜绝和抛弃巧诈私利,盗贼就不会存在。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历史答题要求: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终了只交答题卡。
5.考试时长8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1.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
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
2.《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对“四年建侯卫”“六年制作礼乐”解读正确的A.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B. 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C. 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D.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故首先排除A、D;“建侯卫”,侯即诸侯国,应是指分封制。
礼乐是维护等级制度工具,故B正确。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2019032201162
2018~2019学年度开学考试试题高一历史试卷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2.单项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书写规范;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指定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4.考试时间为8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
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殷商尊神,祭祀是头等大事,巫师也就是职业的音乐家、舞蹈家。
西周对参加祭祀乐舞人数有明确规定,如“天子八佾,诸候六佾,卿大夫四佾”。
据此对乐舞理解正确的是A.强化了当时等级秩序 B.推动了中国舞蹈发展C.是当时贵族生活需要 D.与当时的政治相通2.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
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
这反映了A.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 B.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C.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 D.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3.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表明“小康”之世A.阶级矛盾变尖锐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C.开始出现分封制 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4.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即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这一变化发生于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C.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D.开创皇帝制度6.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突显个人功绩。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历史答题要求: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终了只交答题卡。
5. 考试时长8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1.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对“四年建侯卫”“六年制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3.西周时,福建首见于中原文献的记载。
《周礼·夏官》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这说明A.福建地区成为周初重要的分封国B.周朝的统治和地理认知范围扩大C.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财政物资D.周期统治夷夏之防色彩特别浓重4.下面是史籍对秦汉历史的记载。
2018-2019学年度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第二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试卷与答案
{正文}2018-2019学年度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第二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48分)1.顾颉刚在《国史讲话·春秋》中说“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贵族阶级的人数一天天的增加,发生相互冲突、互相排挤的情形;它的结果使得贵族阶级的人许多急剧地降入下层社会。
”这表明A.分封制的崩溃是由其自身的弊端所造成的B.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必然崩溃C.分封制走向崩溃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2.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3.明朝时,将元朝的行中书省改称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为省。
明代的省,辖区范围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当于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围内,明朝分为了十五省,也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元朝时一些范围过大的省被一分为二,或者是一分为三;还有一些行省被各划出一部分而组建了新的行省;元朝犬牙交错之区只留下陕西一省。
明朝地方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主要反映了A.地方官员行政管理能力得到加强B.放弃了元朝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C.力图规避元朝行省制遗留的弊端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4.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时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分工日益细化B.结构日趋合理C.注重精耕细作D.技术领先世界5.汉武帝时期,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商业繁荣推动了农业商品化C.统治者重视商业管控D.官营商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文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文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
这些义利观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 B.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C.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D.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2.《申报》于1876年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
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
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社会各阶层认同工业文明的优势C.社会变化推动观念更新 D.兴起实业救国思潮3.1861—1895年,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法学教科书仅18部,均为美、德、法、英、瑞士、荷兰等欧美国家的法学著作。
清末翻译日本政法书籍渐成潮流,翻译量达200多种。
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 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C.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4.鸦片战争后,许多来华传教士通过著书、办报等方式向中国介绍古希腊罗马。
在他们笔下,欧洲的古典世界不但文治昌明、战功显赫,而且长盛不衰,是近世欧洲文明的源头,足以与中华文明相媲美。
这些活动A.表明传教并非其来华真正目的 B.摧毁了中国士大夫的文化自信C.旨在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偏见 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6.夏曾佑在1903年写给严复的信中说:“《原富》(《国富论》)前日全书出版,昨已卖罄,然解者绝少,不过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也。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开学考试试题高一历史试卷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2.单项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书写规范;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指定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4.考试时间为8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
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殷商尊神,祭祀是头等大事,巫师也就是职业的音乐家、舞蹈家。
西周对参加祭祀乐舞人数有明确规定,如“天子八佾,诸候六佾,卿大夫四佾”。
据此对乐舞理解正确的是A. 强化了当时等级秩序B. 推动了中国舞蹈发展C. 是当时贵族生活需要D. 与当时的政治相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祭祀是国家大事,因而商周统治者对祭祀乐舞的专业化、制度化有严格要求,表明对祭祀的重视和礼乐制度的特点,体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故D 项符合题意。
题干不在于阐述等级关系,故排除A。
B项题干未体现,故排除。
祭祀乐舞服从政治需要,故C项表述错误。
2.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
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
这反映了A. 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B. 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C. 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D. 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反映了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故C正确;周代治国理念的变化,并未触及材料反映的本质,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礼的破坏,无法体现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故B错误;“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结合所学分封制逐渐瓦解的史实分析解答。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鄂尔多斯一中高二年级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高二文科历史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
这些义利观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 B.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C.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D.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2.《申报》于1876年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
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
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社会各阶层认同工业文明的优势C.社会变化推动观念更新 D.兴起实业救国思潮3.1861—1895年,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法学教科书仅18部,均为美、德、法、英、瑞士、荷兰等欧美国家的法学著作。
清末翻译日本政法书籍渐成潮流,翻译量达200多种。
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 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C.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4.鸦片战争后,许多来华传教士通过著书、办报等方式向中国介绍古希腊罗马。
在他们笔下,欧洲的古典世界不但文治昌明、战功显赫,而且长盛不衰,是近世欧洲文明的源头,足以与中华文明相媲美。
这些活动A.表明传教并非其来华真正目的 B.摧毁了中国士大夫的文化自信C.旨在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偏见 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6.夏曾佑在1903年写给严复的信中说:“《原富》(《国富论》)前日全书出版,昨已卖罄,然解者绝少,不过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也。
”这反映了A.救亡图存推动出版业迅速发展 B.清末新政推动科举制度变革C.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D.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时尚7.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开学考试试题高二历史答题要求: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终了只交答题卡。
5. 考试时长8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1.“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
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
其目的是A.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 C.维护社会秩序 D.确立儒学独尊2.中国先秦某位思想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儒家3.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A.为政以德 B.人性本善 C.推行“仁政” D.克己复礼4.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
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5.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6.“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李贽7.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8.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
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
这从侧面反映出A.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 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C.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 D.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9.宋明理学思想包含了“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
这说明宋明理学A.以提高个人修养为根本目的 B.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C.使儒学逐渐完整并走向成熟 D.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10.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危机 B.王阳明主张“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阳明心学对后世影响巨大11.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
”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
”据此推论,他们都主张A.改革科举制度 B.“经世致用,学以济世”C.加强理学文学的研究 D.抨击封建君主专制12.“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
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传入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在中国,破布制成的优质纸约从公元100年就有了,并很快取代了书写用的笨重的木片和竹条。
但是由于纸不像木片那样经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认为,某些书的散失应归咎于纸。
”材料反映了造纸术的发明A.领先于欧美国家而且简洁实用 B.对后世具有无可估价的重要性C.造成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外流 D.一度使部分中国文化典籍散失14.西方学者认为自然现象应该是统一的,如法拉弟认为既然电能生磁,磁就极可能生电,沿着这一思路探索,他终于为人类找到了新的能源。
而明清时期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妨碍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这说明妨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原因是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C.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15.宋人徐兢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进,若晦冥,则用指南针,以揆南北。
”对这段文献解读正确的是A.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首次记录B.宋代人利用磁石指南特性发明了指南针C.可印证在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D.可证实中国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16.清代的画作《太平欢乐图》其大致内容有市井万花筒、市井娱乐和浙江名特产三大部分,依次展现杭嘉湖地区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
该类绘画在清代大量出现主要是由于A.文人山水画的兴盛 B.绘画理论的成熟C.城市经济的繁荣 D.绘画题材的广泛17.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皇权源于宗教祭祀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汉字是文明的载体18.“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这主要说明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19.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的繁荣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20.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A.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 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 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21.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22.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
”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变法之本,在育人才”23.1873年,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判,双方辩论往返持续三个月之久,最终达成协议:五国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之礼,公使们将觐见本国君主的三鞠躬之礼改为五鞠躬。
据此可知中国A.外交主动融入世界 B.外交艰难向近代转型C.近代外交的屈辱性 D.奉行传统外交理念24.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C.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2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列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这主要是指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C.激进民族主义者宣传民主科学 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26.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
”吴虞强调:“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
”由此可见两人的真实目的是A.否定传统文化 B.遏制复辟逆流 C.传播西方文明 D.追求民主政治27.张太雷在其《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
”“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A.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 B.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28.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同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29.胡适说:“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的态度。
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
……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一面是用科学的方法做整理的功夫。
”据此,你认为胡适宣扬新思潮的目的是A.学习西方文化,抵制外来侵略 B.打倒孔家店C.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D.师夷长技以自强30.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