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一、引言中国新闻传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主要成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起源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媒体发展成为推动新闻传播学兴起的重要因素。
191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系,这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发展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19年-1949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关注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践问题。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的规范、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等方面。
此时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还受到西方传媒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
2. 建国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服务大众的功能。
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媒体的组织管理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研究国际传媒理论,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开始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效果的评估。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传媒产业、新闻媒体经营等方面。
此外,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关注公共传播、网络传播和国际传播等新兴领域。
4. 当代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开始关注全球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问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全球传媒治理、跨文化传播和媒介素养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学界共同研究全球传媒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 向
二、商业性报刊的空前发展
(2)史量才与《申报》
《申报》在1912年时销量仅7千多份, 至1922年平均日销5万份。
《申报》在企业化方面主要采取了以 下措施: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二是加强报纸发行。三是加强基础 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三节 新闻报道业务的加强与 名记者的出现
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
(1)黄远生:“报界之奇才”
黄远生(1885—1915),原名基,字远庸,远 生是他的笔名,江西九江人。辛亥革命后从 事新闻工作,创办《少年中国》、编辑《庸 言》、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 方日报》驻京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 》的撰述等。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第二编 从民族报业的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 全面发展-概述
第二编:从民族报业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 (1895-1927)
第五讲 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
向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
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职业 化走向
一、政治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癸丑报灾”:
1913 年 下 半 年 , 袁 世 凯 乘 镇压二次革命之余威, 大肆迫害与查封革命派 及其他异己报纸。据统 计 , 到 1913 年 底 , 全 国 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 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 500 家 锐 减 300 多 家 , 北 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 下20余家。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20世纪中国的新闻事业,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旧中国办报活动的时期。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即1900年至1911年的清朝政府统治时期,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其中,清朝政府统治时期约11年,是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冲破封建统治者的网罗,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的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16年,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报纸和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全面发展的时期。
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也诞生在这一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时期约22年,其中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8年,是国民党各级党报大发展的时期。
后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办报活动的时期。
这一阶段也可以分成四个小阶段,即1950年至1957年建国初期的阶段,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阶段和1978年至今的阶段。
建国初期的阶段共7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1957至1966年的阶段共9年,是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有较大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和广播电台大量增加,同时开办了电视事业。
1966年至1978年的阶段共12年,其间,属于“文化大革命”的那10年,新闻事业特别是其中的报刊出版事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通讯社广播电视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也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1978年至今的这一阶段,近22年,则是中国新闻事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
报纸的种类和期发行量成倍增长,新闻媒体的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多功能,能够满足各种受众需求的新闻媒体体系。
这就是过去100年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简单的历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9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是这次新闻工作改革976
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3
大兴研 究之风
在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之时,毛泽东于1961年前后 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联系实际、联系 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得到恢复与发扬,新闻工作者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采写了雷锋、大 庆和焦裕禄等一大批有血有肉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人 物与集体的典型报道。同时,新闻媒体还积极发挥传 承文化、传递知识和提供娱乐等多种功能。1960年底, 《人民日报》决定部分改版,增强报纸的知识性、艺 术性和趣味性。《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 杂志的“三家村札记”、《人民日报》的“长短录”等一批 高质量的杂文专栏应运而生。
2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史
小 结
唐代官报很重要, 报状状报官文书, 还有一个进奏院, 相互依存整情报。
二、朝廷报纸发展于宋代
唐代的中央朝廷官报和藩镇情报到了宋代基本 上合二为一。
1.进奏院在宋代的质变
进奏院由唐代地方官员的派出机关变成直隶朝廷的 行政机关。 “邸报”或“进奏院状” ≠ “藩镇情报” 朝廷官 报 宋代朝廷官报名“进奏院状报”、“邸报”、“朝 报”等 特点:由中央政府统一编辑和直接发行。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五个时期
19世纪20年代初 到90年代初: 在华外报的垄断时期
唐朝开元年间到19世纪20年代: 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19世纪90年代中期 1915年到1927年: 到20世纪10年代中期: 中国新闻事业 国人自办近代报刊高潮期 发展的黄金时期
1927年到1949年: 两极对立新闻事业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小结
官报小报已分离, 政事信息好传递。 无论是否定本制, 必然连续来发行。
三、朝廷报纸延伸于明清
1.明代的官报 (1)明代朝廷官报“邸报”,别名“邸 抄”“阁抄”。 (2)明代官报形式上重大变革:活字印刷。 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和世界新闻史上的 大事件。 (3)明朝中叶以后出现京报:我国最早的 合法非官方报纸。
《京报》的特点:
1、固定刊期(日报)、报名,形式已较完备; 2、有报房为其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事务,自主 经营; 3、开始出现少量自己采写的新闻,但内容大抵 翻抄自同期邸报; 4、公开向社会发售,已成为商品。
《京报》的没落
主观原因:官方对这类新闻控制过严,很少有自 己采写的新闻,更没有评论,新闻面太窄,量少, 时效性慢。 客观原因:近代化新式报纸的出现。
清末活字印刷的新式官报如: 戊戌变法“官书局” 《官书局报》《官书局译报》 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 上海《时务报》 正式出版新式官报 《北洋官报》 发行广,影响大
中国新闻传播史(最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学分析(即人类为什么产生传播行为,为什么需要进行传播活动?)(一)本能的需求1、领土意识2、求偶意识(化学信息、姿体语言、对山歌等)(二)生存、生产的需要人类群体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集体劳作、协作,因而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传播,以便于群体的组织与协调。
(三)文化生活的需要1、情感、信息的交流强化群体认知与认同(如:“井边会议”、河边聚谈、“大树会议”、茶馆等)。
2、民族历史的传唱与认同。
如传唱各民族史诗的行吟诗人。
《荷马史诗》、《格萨尔王传》等。
3、原始(远古)的宗教冲动。
巫士在人、神之际进行信息传递。
二、古代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一)前语言时期:体语传播(二)语言的产生及其在传播史上的意义1、语言的产生(1)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类大概在几十万年前产生了音节语言。
(2)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与百里之外的沿海居民交往,交换海贝壳,必须以语言为中介。
(3)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喇叭筒(青海民和县)。
(4)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动物:简单的本能发声;人类:后天学习传承的复杂的语音系统。
(如印度“狼孩”)2、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不再只通过本能的嚎叫来交流,而开始通过语言和逻辑的规则来交流。
(2)语言的产生促进人类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
(3)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的经验得以“口口相授”,代代相传;(4)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提高了人类活动的效率。
反例:《圣经》中“巴比伦人造通天塔”的故事。
(三)古代口语传播的诸种形式1、个人交谈2、聚众交流3、民谣4、行吟诗人的说唱(四)古代口语传播阶段的辅助传播手段1、标记传播(结绳记事、草标等)2、声光传播(烽火、号角、战鼓、货郎鼓及各种响器、非洲的“大鼓电报”——现代的霓虹灯、灯光工程等)3、图式传播(中国古代的行业标识、巴西土人的“鱼图案”、古埃及金字塔上的动物图案等)三、古代传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字传播(一)文字的产生1、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埃及、印度和两河流域,分别出现了早期的象形文字。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中国新闻史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五四”空前的群众运动, 冲破了“二次革命”以来 新闻界万马齐喑的沉闷空 气,发挥了报刊巨大的宣 传鼓动作用,同时也促进 了报刊的大发展。
爱国学生在北京街头向群众演说, 并散发传单
1919年5月4日,北京 学生群众大会现场
31
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
32
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散发的 《北京市民宣言》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24
叫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33
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发行 的关于“五四运动”的号外
1919年5月20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34
北京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散发的传单
五四时期的爱国传单
35
1919年6月12日《新闻报》的漫画
1919年6月初,上海、江苏政府和上海学联 36 劝告商界坚持罢市的两个广告
五四时期的歌谣和传单(一)
19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20
陈独秀
21
李大钊
胡适
22
鲁迅
23
五四时期现代诗欣赏: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 青天, 十分鲜丽!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六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一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战士,由民主主义迅速转向社会主义。
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
1920年8月,陈独秀等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相继成立。
这一切,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
为此,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报刊、通讯社,宜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在组织领导方面,中共发起组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的工作,在印刷发行上也解除了原来与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
在宣传内容方面,《新青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称该刊已抛弃了先前崇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治思想,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自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增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出至第9卷第3号止,共发表36篇文章,绝大部分译自美、英,法、日等报刊所载有关苏俄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政策,关于列宁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其中注明译自纽约进步刊物《苏俄》周报的最多。
这一专栏的设置,为中国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提供了丰富材料。
在言论上,《新青年》刷新论说、通信、随感录等栏目,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方向来引导读者。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的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的新闻主要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传播。
在古代,官方新闻是由司马如官府负责传播,而民间新闻则是通过报纸、书籍、文学作品等方式传播。
比如,《汉书》就是关于古代中国历史的主要文献,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闻。
此外,在古代,人们还有社会性的新闻传播方式,比如宗教活动和庙会,以及把新闻传播给更广泛的民众,比如驿站、知音和商人等。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新闻传播在中国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随着发行量不断增长,新闻期刊和报纸在中国逐渐取代传统形式。
到清朝末期,新闻报纸已成为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之一,其中随着西方新闻报纸的兴起,报纸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20世纪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新闻传播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新闻机构也在迅速发展。
新闻业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之一,它不仅满足了中国人民的需求,还使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文化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新闻文化水平。
今天,中国的新闻传播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现代的新闻传播技术如电视、广播、印刷品和互联网等逐渐普及,中国的新闻传播也不断更新换代,新闻已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之一,传播的效率和信息量也在不断上升。
20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受到了西方新闻传播的深刻影响,其新闻媒体越来越国际化,政府和社会对新闻的态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鼓励新闻界健康、积极、公正的传播精神,推动新闻传播更加民主、健康、公正地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使中国新闻在国际间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新闻传播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中国新闻传播得以更进一步发展,为人民提供了全面、有效的新闻传播。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形式1.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1)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口语、标识这两种新闻信息传播形式。
这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概莫能外。
(2)在口语传播工具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木铎等音响传播工具。
木铎是一种木舌金铃的发声器具,为中国古代所特有。
(3)先民们不仅使用口语传播形式,同时还使用标识传播形式。
标识传播的具体手段,有结绳、画图、雕刻、烽烟、旌旗等等。
2.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1)文字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问世,是古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趋于成熟的标志。
(2)殷商时代,文字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并成为当时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订出一套全国统一的新文字——小篆,基本消除了以文字形式向全国发布新闻信息的障碍,文字传播开始真正成为一项面向黎民百姓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而皇帝发布的诏书开始成为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
新闻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4)文字的出现,还提高了标识传播水平,出现了露布等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大约出现在秦汉时代,东汉末年时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
露布这种手段因其时效迅速、影响立竿见影而被沿用了1000多年。
二、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报纸的诞生(1)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是现存最早的一份述及朝政公报的历史文献。
据这篇短文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规模都远远超过中文报刊。
这些报刊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
新闻业务水平较高,达到近代报刊的水平。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1815,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内容以宣传教义为主,也涉及科学文化、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等。
由于条件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
·宣传上采取“附会儒学”的策略,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
·发行地区逐步扩大到广州澳门,影响也逐渐扩大。
1821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停刊。
(前后6年)●《蜜蜂华报》AAbelhadaChina 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
1822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主编安东尼奥,葡文周刊,附数种增刊。
一年后因执政党被推翻而停刊。
葡出版的各种葡文报纸出版时间都不长,影响不大。
●《广州纪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Register ·外文报纸中第一份英文报纸。
1827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在广州创办。
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
·商业性报纸,内容主要有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
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后辗转迁往香港,改名《香港纪录报》,1863年停刊。
(前后36年)●《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立。
由于在清朝统治的领地上创办,该报标志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1。
中国新闻事业传播史1-4章
第二章 列强入侵与在华外报
外报在华的出现
背景: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 国)开拓市场、殖民扩张,一些传教士和商人 来到中国,带来了鸦片、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鸦片战争前(1840年前)在华外报:《察世俗 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万国公报》、《字 林西报》、《上海新报》、《申报》等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评价
在性质上已完全脱离宗教刊物范畴,成 为替外人打开中国大门摇旗呐喊的舆论 工具 在报刊业务方面,在先前传教士所办刊 物的基础上有重大改进 在新闻报道、言论撰述以及编排技巧诸 方面,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 基本特征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创办人——郭士立
明代报纸
明朝邸报材料提供者:通政司和六科 提塘官:各省巡抚、总兵委派的在京师处 理文书的官员,他们将在京城抄录的邸 报,按其所需,加工复制。 邸报内容:宫廷消息、官员动态、军事 活动,农事、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P22 女性变男性、牲畜产怪胎
清代报纸
民间报房的发展和京报的刊行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P34 京报有各自的名号(聚兴、周文等) 公开发行,满足需求 最初手抄,很快有了刻印 京报有人专送(山东人) 清朝的文字狱 新闻传播发展举步维艰
《察世俗》着重介绍西方近代科技的实用知识,如蒸 汽机、农业技术、急救方法等等。这类知识既为中国社 会所需要,又可反映西方科技水平,改变中国人对西方 文化的看法,显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友好感情。 《东西洋考》却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 目的是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另外《东西洋考》每期都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 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 一些“京报”的材料;此外《东西洋考》比较重视贸易 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进出口的物价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追溯至古代,从这一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一次跨文化和跨时代的发展,也是一次国家发展与新闻传播之间相互尊重、互相促进的过程。
我国古代新闻传播,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其历史文献从汉唐以及先秦诸子演义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公元前7世纪,洛阳西城的天文台修建了报晓鼓,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开始。
公元前7世纪,齐国发明了特殊的信息传播系统,即“书信使”,它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通讯方式之一。
《淮南子》曾经提到,古代中国有“统一行政俱乐部书状”,每个人给另一个人派送书信,用以传播信息。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也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第一批新闻报纸,以“阳光报”为代表,主要向人们传播朝廷、政府的令牌信息和公告,它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新闻报纸,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开启了新闻传播的新纪元。
随后,宋朝出现了《竹书纪年》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著名的记录集。
它将所有重要的国家事件、神话传说、故事和社会现象等编纂成一部有记载价值的史料。
元朝时期,新闻传播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推出了“报刊”和“书记”,报刊是由官方或各地文人编辑打印的新闻传播产物,而书记则是一种以歌词或诗歌性格的新闻。
此外,元朝也开展了大量的教育性活动,如《书目精要》、《旧史补遗补》以及《太平御览》等,在新闻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时期,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
它推出了《学易通鉴》《续新闻》《外汇报》《内务府报》等一系列新闻刊物,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事新闻和文化发展。
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陆续问世,如《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等。
20世纪30年代,还出现了“民族传播”的概念,即给予社会底层群体更多的新闻传播权利。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香港,中国新闻传播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6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概述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
《新青年》打破军阀黑暗统治,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风行一时,以《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报刊大量涌现。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改组、《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创办,标志着一种新型报刊-―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引起社会的重视。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笔名三爱、只眼等,安徽怀宁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1918年冬,为了提供新闻时效,他和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事宜。
同年8月,他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武汉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控制区,按言论出版自由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公安之必要,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鉴于《大清报律》废除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由此制定《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是: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1日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则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武昌起义后半年,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
1912年2月至10月的8个月期间,在北京注册的新报纸就有89家之多。
1912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创立的通讯社甚至还超过了二十家!而这些新创立的报刊中,其绝大部分为党报性质。
政权机构机关报:四川都督府《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云南政治公报》政党机关报:国民党《湖南民报》、共和党《群报》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为自己鼓吹:尹昌衡成都《西方报》、谭延闿武汉《国民日报》知识分子:章士钊上海《独立周报》黄晦闻广州《天民日报》争取妇女参政商业报纸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国民新闻》等;天津《民意报》、《国风报》等。
共和党——进步党系统报刊: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北京《国民公报》天津《庸言》小政党、政治团体报刊自由党上海《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铭主编“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横三民”民国成立后,“政党政治”风起云涌,短时间内全国出现大小政党达惊人的300多个!为宣扬各自政治主张,他们纷纷创立新报刊。
其中最著名的算当时“激进派”报纸——“横三民”。
是指1912年戴季陶创办的《民权报》、吕志伊创办的《民国新闻》和邓家彦创办的《中华民报》三张报纸。
《民权报》属于当时自由党报刊,后两者为“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纸。
因三者名称中都有“民”字,而在创立时间上又同创立于1912年,所以被人们称作“横三民”。
第二节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一、袁世凯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与“癸丑报灾”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成果。
经历前期的短暂伪装后,袁世凯开始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进行控制。
袁世凯控制新闻事业采取的手段: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
(《亚细亚日报》、《神州日报》)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报纸条例》和《出版法》等。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
据统计,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内,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被封,49家受到传讯,9家被反动军警捣毁。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约2/3。
仅北京原来的百余家报纸并就剩下二十几家。
同时,袁世凯还对大批的报人进行迫害:当时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二、军阀专制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加上皖、直、奉系军阀轮番执政,各种政治势力明争暗斗,于是从属于各种政治势力的报人、报纸和整个报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怪现象:首先是报人、报纸品格低下;其次是报纸言论退化。
第三是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报刊。
“有报无馆”的“马路小报”、鬼报;第三节著名记者和新闻业务一、黄远生——“报界之奇才”黄远生(1885-1915)1.江西九江人,原名为基,字远庸,远生是笔名。
2.少年就读南浔公学。
“恭贺南洋公学同学全体脱离专制学校之苦。
”3.“为家人所促迫,而陷于科举”,两年内连中秀才、举人、进士,——清末最后一批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但他无意仕进,以新进士之资格赴日本留学,190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
4.1909年回国后清政府任命他为邮传部员外郎兼参议院行走和编译局撰修官。
“以极可爱之青年之光阴,而潦倒于京曹”5.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
此后,编辑过《庸言》杂志,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特约记者。
为《国民公报》、《论衡》、《东方杂志》撰稿。
6.1915年9月3日逃到上海。
12月25日被人刺杀,年仅31岁。
袁的纠缠7.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为“报界之奇才”。
8.友人将其文章收集整理,《远生遗著》。
1985年9月1日——5日,九江“黄远生学术讨论会”黄流沙、孙文铄《关于黄远生之死》证实1915年12月25日在旧金山被害林森指使刺客刘北海杀害。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极富特色,一直为报界后人称道学习。
具体有以下几点:一、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二、忧国忧民、痛下针砭。
三、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四、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新闻记者的“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二、“铁肩辣手”邵飘萍1、原名新成,又名振青、镜清,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祖籍浙江东阳,生于金华。
父亲是私塾先生。
是继黄远生之后民初最活跃且具传奇色彩的报坛名人。
2.13岁中秀才。
3.19岁考入浙江高等学堂。
崇拜梁启超及其报刊政论,萌发“新闻救国”思想。
课余向《申报》投寄地方通讯。
毕业后在金华教书,继续为《申报》撰写金华通讯。
思想上从崇梁到佩孙。
4.1912年应《汉民日报》杭辛斋的聘任,担任该报主笔,正式投身新闻界,并被推荐为浙江报业公会干事长,二次革命失败后,被反动当局构陷入狱,报纸被查封。
“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5.1914年春,邵飘萍东渡日本留学,与潘公弼、马文车创办东京通讯社,为京沪著名报纸提供东京通讯。
5.1916年春回国,受聘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写时事短评。
抨击袁世凯。
袁死后,被《申报》聘为驻京特派记者。
1916-1918两年间,为《申报》写251篇,122万余字“北京特别通讯”,风靡全国。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
7.1916年8月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8.1918年10月在北京独立创办大型日报《京报》。
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1919年8月《京报》被封,他逃往日本,供职《朝日新闻》。
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并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
9.1925年由李大钊、罗章龙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0.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飘萍连夜写下了题为《世界空前大惨案》的讨段檄文。
据统计,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京报》刊出各种有关惨案的文章就多达200余篇。
张作霖、吴佩孚携手攻打北京,入京后首先就要处决邵飘萍。
11.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名被奉系军阀逮捕,凌晨1时许提审,“严刑讯问,胫骨为断”秘密判处死刑,4时20分左右,在天桥刑场救义。
12.1928年6月汤修慧再次复活《京报》13.“七七事变”后,关闭。
1915年底袁项城称帝时,邵飘萍为《申报》《时报》写下了一系列辛辣的时评,著名的《预吊登极》轰动一时。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1、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2、邵飘萍认为,新闻业是超然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第三种社会因素,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
3、邵飘萍认为应该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4、邵飘萍认为,“报纸第一要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国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重要原料厥新闻“。
邵飘萍的采访艺术:1、随时处于角色中;2、广泛交游,不惜小费;3、千方百计,随机应变;4、掌握心理,把握战机;邵飘萍的新闻教育思想1.强调新闻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新闻教育是革除报业流弊的重要途径,新闻业的发达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新闻教育能使报纸更好地承担社会职责。
2.培育理想的新闻记者须靠新闻教育。
邵飘萍认为,高级的新闻记者需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掌握专门的学科,并能具备一两门外语。
但要达到这种程度必须接受新闻教育才能实现。
3.新闻知识应普及到普通国民。
4.新闻之学期于应用。
邵飘萍新闻教育思想中强调理论要联系实践,其自身的理论渊源也来自于其新闻实践。
他认为:“新闻之学,期于应用,尤贵在多所经验。
”5、新闻教育要重视新闻道德和记者素质的培养。
三、其它著名记者刘少少(1870-1929)字少珊,湖南善化人。
1.青年时代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曾协助扬独创办《中国新报》。
2.1909年回国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开始用“少少”笔名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崭露头角。
“少年中国之少年”“京国咸知刘少少其人”3.武昌起义后,任《湖南新报》、《公言》杂志编辑。
4.北京《亚细亚日报》初创时被聘为主笔,1915年上海《亚细亚日报》聘被拒遭通缉。
5.1918年后受聘为北京大学讲师,研究老庄哲学。
报界“怪杰”徐彬彬(1888-1961)名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江苏宜兴人。
1.1916年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北京通讯。
2.30年代起担任《大公报》副刊主编,《凌霄随笔》、《凌霄汉笔记》连载文史短文,介绍我国文物、典章制度、历史掌故,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林白水:“愿以身殉所办之报”林白水(1876-192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原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笔名白水、白话道人等。
40岁时,他将“少泉”中的泉字身首分割,便成了“白水”二字,这里有“愿以身殉所办之报”的含义。
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1902年赴上海,加入中国教育会,参与创办《童子世界》、并为《苏报》撰稿。
“苏报案”后,走避日本,旋回沪创办《中国白话报》。
1906年再度赴日留学,专攻法律和新闻,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
辛亥革命后,投身共和党,入京后,受聘为袁世凯总统府秘书。
1915年参与筹安会活动,发表过鼓吹帝制的文章。
袁垮台后,创办《公言报》,充当安福系的喉舌。
1921年,又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面向市民群众,注重社会新闻,反映民众疾苦,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