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四)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2019.41.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 “天人合一”思想B. “无为而治”主张C. “知足常乐”观念D. “以德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自然、清新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合一,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天人合一”思想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显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说明秦人的治国理念具有A. 极其鲜明的开放性B. 开拓创新精神C. 功利实用主义倾向D. 锐意进取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反映了秦人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鲜明的开放性的特征,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开拓创新的精神,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锐意进取意识,而是反映功利实用思想,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A. 农本商末B. 重农抑商C. 工商皆本D. 四民皆本【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反映了陈耆卿主张“士农工商”四民皆本,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本商末思想,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工商皆本,而是主张四民皆本,故C排除。
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大联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礼制的核心是确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相统一的秩序,并以此建立社会和国家的秩序。
这表明西周时期A. 实现了周王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 思想教化与集权政治相辅相成C.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产生D.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洽结构【答案】D 【解析】【详解】据材料“周代礼制的核心是确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相统一的秩序,并以此建立社会和国家的秩序”等信息可知,血缘在家族秩序和社会国家秩序中发挥了联系纽带作用,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洽结构,D 正确;先秦时期周王对地方尚未形成垂直管理,A错误;周朝时期没有形成集权政治,B错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产生于夏朝的“王位世袭制”,C错误。
2.汉武帝时期主持“盐铁官营”事务的桑弘羊说:“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人也,将以建本抑末。
”据此可知,“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A. 导致了工商业技术的落后B. 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C. 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D. 利于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答案】D【详解】据材料“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人也,将以建本抑末。
”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抑商以建本,发展农业;且“盐铁官营”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D正确;据材料没有看到工商业技术的落后,A错误;“盐铁官营”是国家垄断行业,不能说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B错误;据材料“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人也,将以建本抑末。
”信息可知,材料注重强调“将以建本抑末”,因此C片面。
3.《文献通考》在评价宋代商业政策时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
后人(宋代统治者)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
”由此可知,宋代统治者A. 放弃了抑商的政策B. 实行官商分利的经济政策C. 意欲规范商业活动D. 通过立法减少商人的利润【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宋代统治者)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可知,宋代实行官商分利的经济政策,B正确;据上分析,宋代实行官商分利的经济政策,没有放弃了抑商的政策,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规范商业活动的思想,C错误;据材料“(宋代统治者)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可知,宋代实行官商分利的经济政策,D理解片面。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 版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试题说明: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2.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该言论反映出宋代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
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里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清政府()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3.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角度进行透视。
这主要是看重他()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4.(2018·资阳二模)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5.(2018·菏泽一模)“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
”这体现了()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6.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
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出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B.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D.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2.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学观点是A.“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D.“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3.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4.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土地兼并的缓解B.消除地方割据基础C.自耕农队伍壮大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5.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
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6.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此举的目的是A.加强政府思想控制B.维护中央统治权威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抑制民间商业活动7.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即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四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专题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湖北武汉二调)下面的图片是1954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
该漫画表明( )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B.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C.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D.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加明显2.(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联考)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
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
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人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
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A.利于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3.(2018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二模)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4.(2018四川高三一联)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曾在天津等地同资本家谈话中提出:“现在剥削是救人,不准剥削是教条主义……”上述言论,在一定程度上( )A.体现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B.反映了强调阶级斗争的思想C.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D.削弱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5.(2018山西榆社中学高三模拟)1958年8月,中央召开会议,认为1958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将创历史新高,中国的农业和粮食问题已经过关,应把工作重点由农业转到工业上来,决定将钢产量计划增加到1957年的两倍。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当时中央( )A.积极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对经济形势的发展判断有误C.认为应根本上改革生产关系D.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合理调整6.(2018河北衡水高三模拟)1959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1 650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了2.2%,到1960年全国城镇人口达13 073万,城市化水平达到19.8%,三年净增31.4%。
最新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复习 第2单元 第2课《历史专项复习试题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含详解)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在17世纪的反专制斗争中,英国议会是重要的政治力量。
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始终是反对封建专制的地盘
B.一度是维护独裁统治的工具
C.随着议员成分的变化发挥不同的作用
D.多次被封建专制势力所解散
解析当时的英国议会确实始终是反对封建专制的地盘,也因此多次被封建专制势力所解散,克伦威尔掌权后,议会一度成为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工具,故A、B、D三项表述正确。
17世纪时,英国议会的成分基本没有变化,一直是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组成,故C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 C
2.17世纪70年代,英国议会制定并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对每个被捕的人,应该事先宣布其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即进行审讯。
该法案实际上是为了
()。
A.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特权
B.打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
C.限制复辟王朝封建专制的权力
D.体现英国新生社会制度的民主
解析17世纪70年代,正是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的时期,颁布《人身保护法》对封建专制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答案 C
3.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驱散议会,建立了护国政体。
克伦威尔解散议会的直接原因是
()。
A.议会提出了复辟王权的无理要求
B.议会中部分激进的议员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精品】2019届《三维设计》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四)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
专题跟踪检测(四)(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
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里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A题干中“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应该是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参战,美俄支持英法联军,故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双方是清政府与日本,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法、美、俄都是侵略者,故D项错误。
2.《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清政府()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解析:选D《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标志着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故A项错误;“完全放弃”说法绝对,此时清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华夷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以夷夏传统观念处理对外交往的体制,故D项正确。
3.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角度进行透视。
这主要是看重他()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解析:选D抗击西方列强侵略仍属于“太平天国的圈子”,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洪仁玕并未提出学习西方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未能实施,最早进行“师夷”实践的是洋务派,故C项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
【重点推荐】2019高中历史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4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专题检测(四)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有关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B.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C.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D.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 A解析B项是民权主义的内容,C项是民生主义的内容,D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
2.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中,宣言审查委员会将宣言中收回租界、收回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那么大会就毫无意义。
这件事表明孙中山( )①把反帝主张视为国民党一大的一个重要内容②把反帝主张同反帝斗争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强烈愿望④完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这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一致的地方,但并不是完全相同。
3.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得以实现的有利条件有(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①②③④分别从中共、国民党、共产国际和社会四个角度进行论述。
4.1922年,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走向低潮,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B.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自相矛盾C.国民大会党孤军奋战D.国大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答案 D解析1922年,印度人民的斗争已超出了甘地所规定的非暴力的范围,甘地宣布停止运动,从而使印度反英斗争走向低潮。
5.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次影响巨大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运动涉及的范围有( )①政治②教育③经济④宗教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包括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和抵制英货,而不包含宗教。
2019-202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历史试题word版.doc
2019-202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历史试题word版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
据此判断“宋”姓源于A.君主封地B.帝王赐姓C.居住村落D.生活部族2.《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同。
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C.法律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D.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3.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C.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D.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4.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⑨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5.1887年,黄遵究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
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他说这番话应该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A.中法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维新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201 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中国深圳胜利举办,这为中国南京成功举办2014年世界青奥会提供了经验。
为迎接青奥会,某中学准备在校园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网页。
请你阅读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A.图1: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图2:《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图3:中华民国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图4:渡江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7.《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2019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四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
专题四|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统筹理主干]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日本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如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如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抗战。
线索(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高度析高考]考点一近代中国的沉沦与抗争[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 转换思维的角度1.(2018·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命题者说]解析:选C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C项正确。
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A项错误。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14天 含解析
倒计时14天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1.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乘机加紧侵略,提出“二十一条”。
(2)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镇压革命运动。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队伍迅速壮大。
(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3.意义:(1)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2)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也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共成立1.中共一大:(1)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2)意义: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2.中共二大:(1)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作用: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深感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中共三大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3.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讨论改组国民党问题;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四、北伐战争和大革命失败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
2.进程:1926年7月北伐开始,北伐战争得到工农群众大力支持,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高涨;武汉、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
3.结果:1927年蒋、汪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2、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
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3、《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4.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A. 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
刻意表现奔放情感C。
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 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5. 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
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6.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
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B.1787年宪法得到修正C。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6 求索——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课件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1.原因 (1)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社会经济发展,新兴阶级产生;近代民族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 (3)传统民族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西学东渐,西方民族观的影响。 (4)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的探索。
2.表现 (1)传统天下观改变,近代国家意识形成;(2)世界意识逐渐形成,近 代外交思想萌发;(3)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主张民族一律平等;(4)反对列 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争取民族独立。
4. (2022·南京市高三三模)口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旋律。19世
纪70—90年代,社会上的口号多以习商战、维新图强、实业救国为主。
20世纪初,流行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愿做国民之公仆、知识阶级与劳
工阶级打成一片等;20世纪30—40年代,充斥报刊的口号是中国人不打
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上述口号共同折射
维新变法: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康有为、梁 启超等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
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维新派自
君主立宪制 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顽固势力的镇压,维新变法运
的设想 动很快失败
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改革学制。“新政”没有达到清政府维护统治的目的,反而
3.阶段划分 (1)鸦片战争后——萌发 ①原因:鸦片战争刺激;传统经世致用思想;有识之士推动;中西 联系加强。 ②表现:破除“夷夏之辩”的传统观念;民族危机和民族自强意识 出现。 ③特点:外来侵略刺激;挽救民族危亡;封建士大夫主导;维护专 制统治。 ④影响:增强民族意识;推动学习西方。
(2)甲午战争后——觉醒 ①原因:民族危机加剧;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 运动影响;有识之士推动;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影响。 ②特点: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相糅合;争取中华民族独立 与国内各族平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结合;资产阶级为主要推 动力量。 ③影响:增强民族意识;促进近代政治运动;推动近代工商业发 展。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第三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专项练习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第三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专项练习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①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③都反对宗教信仰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以下主张与马丁·路德无关的是A、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那么B、提出简化宗教仪式C、教会而非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D、主张建立民族教会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A、控制着各国的教职任命权和教会司法权B、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C、由教士布道,举行圣餐礼D、征收什一税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5、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
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
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
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
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6、〔2017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3题〕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新教各派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得斗争C、早期资产阶级得反封建斗争D、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得斗争7、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征不包括A、政治权力是分散的B、教会拥有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C、国王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D、教皇受到国王权力的制约8、〔2017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9题〕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为〔〕A、教会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B、加强对“异端”思想的打击C、肯定人的努力和现世成功D、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9、以下对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天主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比较大B、“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C、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们思想的唯一途径D、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反封建斗争需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10、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检测(四)(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
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里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A题干中“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应该是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参战,美俄支持英法联军,故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双方是清政府与日本,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法、美、俄都是侵略者,故D项错误。
2.《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清政府()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解析:选D《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标志着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故A项错误;“完全放弃”说法绝对,此时清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华夷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以夷夏传统观念处理对外交往的体制,故D项正确。
3.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角度进行透视。
这主要是看重他()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解析:选D抗击西方列强侵略仍属于“太平天国的圈子”,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洪仁玕并未提出学习西方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未能实施,最早进行“师夷”实践的是洋务派,故C项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
4.(2018·资阳二模)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解析:选D手绘场景图与现场影像资料不同,不能当作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报刊与日本报刊的手绘场景图存在明显的不同,故B项错误;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手绘场景图,虽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但可以部分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报刊上的图片……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人”,反映了两国作者强烈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
5.(2018·菏泽一模)“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
”这体现了()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解析:选B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等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B项正确。
6.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
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
此战争后()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解析:选D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故A项错误;B、C两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英法联合发动的,与材料中“德国、日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革命开始成为主流,故D项正确。
7.(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
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
由此可推知()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派、立宪派等数个阵营相互合作促成的,故A项正确。
8.(2019届高三·江南十校联考)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D.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解析:选D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不意味着自此中华民族就走向伟大复兴,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指导思想并不是民主与科学,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
9.(2018·邯郸摸底)下面是中国早期的铁路工人斗争情况。
这种变化可以用来表明()A.工人斗争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D.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解析:选A材料中“一部分人参加的斗争,大都是在被逼无奈”表明是自发,“牵涉方面广、斗争复杂、组织严密、斗争策略娴熟和胜利成果(经济、政治诉求)全面”表明是自觉阶段,故A项正确;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1921~1923年”包含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大罢工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非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政治诉求”,但没有涉及民主意识迅速提高,故D 项错误。
10.开国上将李天佑在《把敌人挡在湘江岸边》中记载:“两个团的团长、政治委员都已牺牲或负伤了,营连指导员也剩的不多了。
……在脚山铺阻击时战士们喊出了‘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与敌人进行数次白刃格斗。
”以上叙述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B.中国共产党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D.工农红军主力摆脱了围追堵截解析:选B从材料“《把敌人挡在湘江岸边》”“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
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指挥,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故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在红军长征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场景是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此时红军还没有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故D项错误。
11.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
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
该主张意在()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解析:选B题干未提及地区是否为沦陷区,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电影人将制作对象由都会市民转移到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希望激发小城市市民、农民士兵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电影人的主张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且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电影制作对象,而非制作内容,故D项错误。
12.(2019届高三·乌鲁木齐统考)美国“企图协助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势力的临时办法”,以便“将共产党人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
与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D.国共两党的北平和谈解析:选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故B项错误;重庆谈判是为推动抗战胜利后中国实行民主宪政和避免内战,故C项正确;北平和谈是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为缓解败局的假和平阴谋,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重庆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建立历代帝王庙”得出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从材料“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得出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从材料“雍正帝驳斥……”体现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