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音乐分析
渔舟唱晚乐曲简介
![渔舟唱晚乐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5f5a12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2.png)
渔舟唱晚乐曲简介《渔舟唱晚》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首著名乐曲,也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乐曲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广受欢迎,被视为中国音乐的瑰宝之一。
《渔舟唱晚》的创作时间和作者已无从考证,但它流传至今的版本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成为明代山东地区的民间音乐。
后来,这首乐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奏,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乐曲的乐曲形式为小调。
它的音乐旋律悠扬,节奏流畅,充满了深情和浪漫的意境。
乐曲的开头是一段柔和的琵琶独奏,音色幽雅,犹如一条小舟在宁静的湖面上行驶。
接着,其他乐器逐渐加入,如古筝、笛子、二胡等,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层次。
《渔舟唱晚》的乐曲情感表达了渔民在湖上垂钓的宁静与平和。
它描绘了一个渔舟在夕阳下悠然漂浮的景象,给人以舒适、放松的感觉。
整首乐曲旋律流畅,节奏宽松,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远离尘嚣。
这首乐曲的演奏需要乐手具备较高的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乐曲中各种乐器的协奏和对话,要求乐手在演奏中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同时,乐手还需注重音乐的细节处理和表现力,以展现出乐曲的韵味和魅力。
《渔舟唱晚》这首乐曲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都会将它作为学习和演奏的经典乐曲之一。
通过学习和演奏这首乐曲,学生们可以锻炼乐感、音乐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总的来说,《渔舟唱晚》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听众,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欣赏还是演奏,这首乐曲都能给人带来宁静、放松的感受,让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
它的经典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花朵,永远闪耀着光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629734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d.png)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渔舟唱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欣赏曲:渔舟唱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曲目。
这首曲目以我国著名的山水画《渔舟唱晚》为创作灵感,描绘了夕阳余晖下江面上渔舟唱晚的美景。
通过对这首曲目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但同时,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专注于音乐欣赏。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渔舟唱晚》,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奥秘,激发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渔舟唱晚》的音乐内涵,感受音乐的美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中的情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渔舟唱晚》音频、视频资料,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渔舟唱晚》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曲目的创作背景。
2.欣赏:播放《渔舟唱晚》音频,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
3.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分析:教师详细讲解《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如旋律线条、和声效果等。
5.实践: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渔舟唱晚》,体会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渔舟唱晚》1.创作背景2.音乐特点3.情感体验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的掌握程度。
《渔舟唱晚》赏析
![《渔舟唱晚》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c84b3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1.png)
《渔⾈唱晚》赏析《渔⾈唱晚》赏析 《渔⾈唱晚》是⼀⾸古曲,在古筝曲⽬中占有⾮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筝弹奏者必修曲⽬之⼀。
这⾸乐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是⼀部五声⾳阶作品。
这⾸乐曲的⼴泛流传,对中国筝乐的发展产⽣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编收集整理了《渔⾈唱晚》赏析,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唱晚》赏析篇1 《渔⾈唱晚》是⼀⾸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
乐曲描绘了⼣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这⾸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影响最⼤的⼀⾸筝独奏曲。
⽐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成。
另⼀种说法是,⼭东古琴家⾦灼南根据流传于⼭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乐曲《三环套⽇》和《流⽔激⽯》改编⽽成,20世纪30年代,⾦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了筝的“花指”技巧,使⾳乐意境更为鲜明、⽣动,从⽽使这⾸筝曲得以⼴泛流传。
⼀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成。
标题取⾃唐代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渔⾈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近来⼜有研究表明,此曲⾮娄树华⾸创,⽽是⾦灼南根据流传于⼭东聊城地区临清⼀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流⽔激⽯》改编⽽成。
本世纪三⼗年代⾦灼南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以⾦谱为蓝本,作了较⼤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渔⾈唱晚》赏析篇2 《渔⾈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的赞美和热爱。
乐曲的前半部分(第⼀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三段),则运⽤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度变化,表现了百⾈竞归的热烈情景。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渔舟唱晚》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渔舟唱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1d259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07.png)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渔舟唱晚》说课稿一、教材内容简介《渔舟唱晚》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的一首音乐作品,属于古代民歌。
该歌曲通过描绘渔民劳作的情景,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渔民的辛勤劳动精神。
在音乐中,融入了船在海上摇摆的声音,形象地刻画出了海上渔民的艰辛生活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唱唱《渔舟唱晚》这首歌曲; 掌握分解和合成三度音程的方法;理解古代民歌的表演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歌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努力工作的敬佩之情。
个性发展: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正确地唱唱《渔舟唱晚》这首歌。
难点:学生分解和合成三度音程的方法;理解古代民歌的表演要求。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具,音乐CD,鱼网、桨、渔船等教学道具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渔舟唱晚》的来源,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二)学唱歌曲:1. 用音乐播放器播放《渔舟唱晚》的音乐。
2. 引导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一起跟唱这首歌曲。
3. 教师适时停下音乐,进行单独唱练习,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三)学习乐器伴奏1. 引导学生回忆《渔舟唱晚》的乐器伴奏音响(如:海浪声、船摇动声、鱼网声等),与学生一起模仿这些声音。
2. 鼓励学生利用教室中的器材制作乐器效果,如用桌子、椅子等模拟渔船,用手或棍子模拟划桨声。
3. 分别指导学生利用声音效果器等乐器制作海浪声、船摇动声、鱼网声等,自行创作并沿着乐谱进行伴奏。
(四)理解乐曲形象1. 引导学生观察乐曲形象(如:渔船破浪前行、渔民奋力划桨、船在海上摇摆等)。
2.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表演,如小组同学扮演渔民和船,模拟歌曲中的情景,利用音乐伴奏和舞蹈动作,表现出渔民辛勤劳作的精神。
(五)总结巩固1.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并进行口头表达。
2. 学生回忆课堂中表演的内容,并进行反思。
声乐曲《渔舟唱晚》的创作特色及评析
![声乐曲《渔舟唱晚》的创作特色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722acd0912a2161579290c.png)
声乐曲《渔舟唱晚》的创作特色及评析歌曲《渔舟唱晚》是由著名曲作家王志信老师根据同名器乐曲《渔舟唱晚》改编而成的民族声乐作品。
刘麟老师根据音乐创作歌词。
歌曲旋律优美、曲风清新,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是近年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
歌曲描绘了“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场景。
依曲填词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丰满,音乐情感表达更加直观具体。
古筝曲《渔舟唱晚》可以说是近年来是我国民族器乐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著名古筝演奏家娄树华老师根据古曲改编而成,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的画面。
而且器乐曲《渔舟唱晚》被评为十三亿人最熟悉的音乐之一,作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二十年没有改变过,给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族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在保留原曲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词曲的二度创作,将音乐形象语言化、具体化、立体化,使人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所要传递的景象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感情。
二、《渔舟唱晚》的简介词作者刘麟为山东济南人,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担任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等职务。
多年来,刘麟曾参与许多中国国家级大型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创作, 在•文华奖”、。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多次担任评委和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
曲作者王志信为河北乐亭人。
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2958年入中央歌舞团工作、曾担任中央民族乐团研究副主任,合唱队常任指挥;曾在第三、四、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担任评委,并经常为海外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以及讲座。
《渔舟唱晚》原曲是一首古筝曲,作曲家王志信在古筝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对音乐进行了新的诠释,成为了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
三、器乐曲与声乐曲《渔舟唱晚》对比分析(一)器乐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分析著名的古筝曲《渔舟唱晚》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老师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琴歌《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说课稿(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7fc1b7a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1.png)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渔舟唱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描绘夕阳下渔舟唱晚的美丽景色为主题,歌词优美,旋律悠扬。
歌曲采用中国五声音阶,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他们喜欢音乐,愿意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舟唱晚》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学习《渔舟唱晚》,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原因:歌曲的节奏变化丰富,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感;歌曲的音准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准确地演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夕阳下渔舟唱晚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分组练习,相互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3.采用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纠正学生的错误。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歌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夕阳下渔舟唱晚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歌曲: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3.练习:学生分组练习,相互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4.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纠正学生的错误。
5.音乐欣赏: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的曲谱、歌词、重点节奏和音准提示。
渔舟唱晚的教案设计及反思
![渔舟唱晚的教案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7a48d8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c.png)
《渔舟唱晚》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渔舟唱晚》这首古曲的美妙之处。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通过学习《渔舟唱晚》,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乐曲背景介绍:《渔舟唱晚》是一首古曲,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后来演变成为一首著名的古琴曲,乐曲描绘了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的美丽景象。
2. 乐曲结构分析: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节奏明快,旋律悠扬;第二部分节奏缓慢,旋律深情;第三部分节奏欢快,旋律活泼。
3. 乐曲演奏技巧:讲解并示范如何正确演奏《渔舟唱晚》,包括指法、弦法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夕阳下渔舟唱晚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这首乐曲的兴趣。
2. 乐曲欣赏:播放《渔舟唱晚》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3. 乐曲解析:讲解乐曲的背景、结构和演奏技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
4. 演奏练习: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进行《渔舟唱晚》的演奏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渔舟唱晚》的理解程度,包括乐曲背景、结构和演奏技巧的掌握。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课堂讨论、演奏练习等。
3. 学生对乐曲的欣赏能力,通过课堂问答、作文等方式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掌握得较好,但在乐曲理解和欣赏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乐曲背景和结构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美妙的古曲。
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让他们在掌握乐曲的也能演奏得更加优美动听。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渔舟唱晚》的背景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乐曲的结构和演奏技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渔舟唱晚音乐分析
![渔舟唱晚音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e9b6273169a4517723a3c6.png)
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学号110022537 姓名刘博雍2012-12-26提纲绪论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一)第一部分(1到第15小节)(二)第二部分(16到第40小节)(三)第三部分(40到第70小节)三、总结内容摘要筝曲《渔舟唱晚》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古筝演奏者和广大群众的喜爱。
笔者通过文献和音响资料的梳理,针对乐曲的音乐形象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参考各文献对于乐曲曲式段落的不同划分,对乐曲的曲式段落重新划分;然后对乐曲的每个部分和每个乐句作具体的形象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对整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进行概述。
关键词:渔舟唱晚曲式段落音乐形象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绪论筝曲《渔舟唱晚》由娄树华编曲,曹正编订弹奏指法,其乐曲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由山东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而成;二是说由山东聊城地区金灼南根据古曲《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三环套日》改编,娄树华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
①虽然乐曲的由来和作者任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筝曲《渔舟唱晚》的艺术价值和流传程度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筝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本文以笔者所看到的几本著作和掌握的音响资料为基础。
选曲教材《音乐分析》中形象分析的参数,结合古筝所特有的演奏手法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进行分析并结合谱例说明原因,有依据地阐述筝曲《渔舟唱晚》所描绘的中国民间渔人愉快地劳动的画面,以帮助欣赏者对它有深一层的了解。
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筝曲《渔舟唱晚》,曲名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乐曲描写夜色中渔人载歌而归的情景。
②关于乐曲曲式段落的划分,各参考资料都不一样,笔者在这里将其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小节到第15小节,慢板,4/4拍,旋律优美,节奏舒缓。
第二部分从第16小节到第40小节,节奏由4/4拍变为2/4拍,此段除了出现清角音,使乐曲短暂离调之外,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试递降”和“回式复降”两种旋律发展手法对旋律进行发展,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渔舟唱晚》的结构特征及艺术处理
![《渔舟唱晚》的结构特征及艺术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9fca7d2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f.png)
三、演奏技巧
《渔舟唱晚》要求演奏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音乐表现力。在演奏过程中,需 要注意音色、节奏和强弱的控制。通过灵活运用指法、弹弦力度和指甲触弦位 置等技巧来表现乐曲的韵律和情感。此外,还需要与古筝特有的音色相结合, 使整首曲子听起来更加醇厚、优美。
四、艺术效果
《渔舟唱晚》以其优美的旋律、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音乐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乐曲不仅能够展示中国古筝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够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主题。通过音乐与情感的交融,使人们在欣赏古筝演奏的过程中感受到傍 晚宁静、美丽的景象以及渔民们朴实的生活情感。
此外,《渔舟唱晚》还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力。这首曲 子的节奏变化丰富,需要演奏者根据曲子的情感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演奏方式, 使音乐更加生动、形象。
综上所述,《渔舟唱晚》是一首充满中国古典韵味的古筝名曲。通过深入了解 其音乐结构和演奏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曲子所表达的美和意 境。
3、培养音乐感知能力:表象训练是一种基于感知和想象的训练方式,可以培 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其音乐素养。
三、以《渔舟唱晚》教学为例的 滑音技巧表象训练
《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的小提琴曲,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滑音技巧。以下是以 《渔舟唱晚》教学为例的滑音技巧表象训练方法:
1、曲目分析:在开始训练之前,需要对《渔舟唱晚》这首曲目进行深入的分 析,包括曲目的背景、情感表达、技巧要求等方面。
《渔舟唱晚》的结构特征及艺 术处理
01 一、创作背景
目录
02 二、曲式结构
03 三、演奏技巧
04 四、艺术效果
05 参考内容
《渔舟唱晚》是中国传统古筝名曲,其结构特征及艺术处理极具代表性。本次 演示将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和艺术效果等方面展开探讨。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7课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教案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7课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670d7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5.png)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7课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教案一. 教材分析《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名曲,描绘了夕阳余晖下渔舟在湖面上荡漾的美景。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欣赏《渔舟唱晚》,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筝曲目,对古筝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渔舟唱晚》这首曲子,学生可能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演奏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曲子,感受其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舟唱晚》的曲调、节奏和演奏技巧。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通过欣赏《渔舟唱晚》,培养学生宁静、优雅的气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演奏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2.对曲子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通过反复播放《渔舟唱晚》,让学生感受曲子的美。
2.讲解法:教师对曲子的演奏技巧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
3.互动教学法:学生分享对曲子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曲子的介绍、演奏技巧的分析等。
2.古筝曲《渔舟唱晚》音频文件。
3.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初步感受曲子的美。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曲子的第一印象,以及曲子所描绘的场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渔舟唱晚》的曲调、节奏和演奏技巧。
通过课件展示曲子的结构,分析曲子中的重点音符和旋律。
同时,教师讲解古筝的演奏技巧,如指甲的运用、指法的熟练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学习古筝曲《渔舟唱晚》。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演奏技巧的运用,如音量的控制、音色的变化等。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交流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拓展(5分钟)教师介绍《渔舟唱晚》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作者生平、曲子的创作背景等。
《渔舟唱晚》精讲+陪练1-8句
![《渔舟唱晚》精讲+陪练1-8句](https://img.taocdn.com/s3/m/05bf1c9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9.png)
《渔舟唱晚》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中国传统乐曲,其精讲和陪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曲目背景:首先,需要了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
这首曲目描绘的是夕阳西下时,渔船满载而归的情景,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通过对曲目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曲式分析:《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目,其曲式结构为“慢板—快板—慢板”。
第一段慢板以优美婉转的旋律描绘出夕阳映照下湖面的宁静与美丽。
第二段快板则表现了渔船快速划过水面的动态感,以及渔民欢乐歌唱的场景。
第三段慢板再次回归宁静,整首曲目在悠扬的旋律中结束。
3. 技巧要求:在陪练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演奏技巧的指导。
对于初学者,可以从基本指法、音准和节奏等方面进行练习。
在演奏慢板时,要注重音色的柔和与优美;而在快板部分,则需要注意指法的灵活性和力度的控制。
此外,陪练时还可以通过练习难点片段,提高演奏者的技巧水平。
4. 情感表达:在精讲和陪练过程中,还需引导演奏者体会曲目所表达的情感。
《渔舟唱晚》描绘的是夕阳西下时渔船满载而归的情景,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尽可能地表现出曲目所蕴含的宁静、优美与喜悦的情感。
在演奏慢板时,要尽量放松心情,进入曲目的意境;而在快板部分,则要表现出欢快和活泼的情绪。
5. 文化内涵:《渔舟唱晚》作为中国传统乐曲的代表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精讲和陪练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引导演奏者深入了解曲目的文化背景和意蕴。
通过了解曲目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乐曲的精髓,提高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渔舟唱晚》作为一首经典的中国传统乐曲,其精讲和陪练需要从曲目背景、曲式分析、技巧要求、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
通过深入了解曲目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以及不断提高演奏技巧水平,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演绎这首优美的乐曲。
大班音乐教案反思《渔舟唱晚》
![大班音乐教案反思《渔舟唱晚》](https://img.taocdn.com/s3/m/38ec4f8e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2.png)
大班音乐教案反思《渔舟唱晚》背景本教案针对3-5岁大班幼儿,主要教授歌曲《渔舟唱晚》,旨在通过歌曲的欣赏和演唱,培养幼儿感受自然、欣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自然和音乐的感受力2.学习歌曲《渔舟唱晚》的歌词、旋律及节奏3.练习歌曲演唱,培养幼儿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背景音乐:播放《渔舟唱晚》(另外安排老师或班主任做简单介绍)2.引导幼儿谈谈自己对晚上的感受,是否喜欢出去看看?3.导入歌谣《听音乐》(可引导幼儿听、说、拍、划等),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参与度。
第二步:欣赏与学唱1.播放《渔舟唱晚》(老师可边播放边让幼儿观察参照教案的图片)2.教师带唱,幼儿跟唱,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如果幼儿人数较多,可分小组唱,感受其中的协调和融洽。
)第三步:附加1.加上动作:演唱歌曲的同时模拟一下船、水、鱼、路等动作(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动作的复杂度)。
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收获1.通过导入环节的交流引导,感受到大部分幼儿都喜欢晚上出去看看、欣赏好风景。
2.在欣赏与学唱环节,通过简单的敲击鼓、拍打伴奏等方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节奏感,培养对音乐的感受。
这同时也让教学氛围更活泼,更生动。
3.通过动作的加入,让幼儿在演唱中切身参与,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
教学案例改进1.教师应该尽量深入地去探讨幼儿对于晚上、自然和音乐的认知,因为做好基础培养是所有教学的起点。
2.在欣赏与学唱的环节中,应该让孩子地道地吟唱歌曲,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
另外,在伴奏方面也应该做到更贴近幼儿的认知,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
3.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主动体验、创造空间,通过实践让孩子更有亲自参与的感受和成功体验。
这也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力的重要实践。
总结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了解到,音乐教育并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欣赏和演唱,更应该是对自然、对人文、对情感的感受和表达。
浅谈扬琴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改编与创作
![浅谈扬琴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改编与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a09144e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b.png)
浅谈扬琴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改编与创作1. 引言1.1 扬琴独奏曲《渔舟唱晚》的历史背景《渔舟唱晚》是一首扬琴独奏曲,具有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该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由著名的扬琴演奏家叶挺所创作。
在那个时代,扬琴独奏曲在宫廷和文人士大夫中备受推崇,成为了一种高雅的音乐形式。
《渔舟唱晚》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刻的表达而广受欢迎,被誉为扬琴独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扬琴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特点。
扬琴独奏曲在中国音乐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扬琴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也体现了中国音乐的丰富多彩。
《渔舟唱晚》正是这一丰富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通过优美的曲调和深情的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音乐的发展,扬琴独奏曲《渔舟唱晚》在现代音乐界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受到音乐人和听众的喜爱和追捧。
1.2 扬琴独奏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扬琴独奏曲也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演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扬琴独奏曲通常注重乐曲的曲调和旋律,以展现扬琴的音色和表现力。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扬琴独奏曲常常受到人们的喜爱,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扬琴独奏曲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扬琴独奏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扬琴独奏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其灿烂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符号和象征。
2. 正文2.1 《渔舟唱晚》的曲调和特点《渔舟唱晚》是一首古典的扬琴独奏曲,曲调优美婉转,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风情。
这首曲子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渔村,取材于渔人垂钓、山水相依的生活场景,因此充满了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感。
曲子的节奏轻快流畅,表现了渔夫在傍晚归船时的欢快心情。
《渔舟唱晚》乐曲解析
![《渔舟唱晚》乐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c2926b7fd5360cba1adb78.png)
《渔舟唱晚》乐曲解析
1.乐曲音乐情境引导
(1)音乐情境感知
《渔舟唱晚》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筝经典名曲,也是古筝学习者必学的一首乐曲。
这首乐曲的曲名是取自于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
教师完整示范乐曲,边示范边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夕阳西下,在美景如画的湖面上,渔民欢娱歌唱、满载而归的情境。
(2)音乐情境音色引导
这首乐曲旋律优美、抒情,古朴典雅。
因此在弹奏时右手的音色要饱满、醇厚,左手的按滑音以及颤音的弹奏要注意按松琴弦速度的控制,体现乐曲古朴的韵味。
2.乐段划分
这首乐曲分为慢板(第1—39小节)、快板(第40—106小节)、尾声(第107—112小节)三个部分。
3.教学顺序
快板(第40—106小节)→尾声(第107—112小节)→慢板(第1—39小节)
注:由于快板部分对演奏速度有一定的要求,初学的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从快板部分进行教学,学生基本能够慢速连贯弹奏快板部分的弹奏速度逐步提出要求,循序渐进地进
行练习,这样在慢板基本掌握的同时,快板也达到了一定的速度要求。
4.课时建议
10——12节课,如学生年龄偏小,可延长至13——14课时。
渔舟唱晚赏析
![渔舟唱晚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1a45c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8.png)
渔舟唱晚赏析乐曲开头舒缓高雅,描绘夕阳斜照碧波的画面;接着音调逐层递降,反复改变,采纳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表现渔翁唱晚的情趣。
接下来的是此曲最大的特色,就是用递升递降的的'旋律多次反复演奏,并且渐渐加快,音乐跌宕起伏,表现了流水的层涌回荡,渔船随波渐远的情景,是一首蕴含诗情画意的优秀筝曲。
《渔舟唱晚》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练、意境鲜亮的优秀传统古筝曲,关于它的产生状况以及他的、改编者到底是谁,却一贯没有一个定论。
有人认为它是近代闻名古筝演奏家娄树华于30时代中期以古曲《归去来》的片段为素材加以改编而成的; 也有人认为该曲是由山东聊城地区金灼南依据古典《双板》以及变体《流水击石》、《三环套日》改编。
该曲的曲名取自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诗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蟊之滨。
”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下时刻,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场面。
饱蘸着水波的音符悄悄的流淌,雾湿了心绪,一点一滴的浸向深深而无奈的夜。
一片由浅而深的夕霞,一片漫漠而细碎的水波,一叶划向心海深处载满了时间的扁舟,一个精致绝伦的夕阳,在音符流淌之时淡淡隐现。
一切在夕阳的辉映下显现出温馨和恬淡。
淤积在心中那怅然的忧闷,叹息的无奈……在音乐带着一江春水静静流过的同时受到洗涤而随水东去。
一颗疲乏的心,一颗承受过太多伤痛太多感慨的心,在音符的荡漾中慢慢空旷,究竟一碧如洗。
沉重的头从支撑着的双手中抬起,凝视,目光所触及的地方,月光奔泻。
渔舟唱晚,唱一首渔歌,一首千古绝唱。
温情的橹划醉了点点班驳的金色水波,伴一船风月流向那遥远无际的幽静。
润泽的渔火,摇弋在一片轻快的旋律中。
水草在水下拓展思想的长势。
清静,流畅。
音符溢过指缝,爬上额头。
一江清水就这样流过我,流过时空;浪花激溅在凝视的双眸里,把守侯成缄默之岸的博宏精深抛给我。
音符回荡的时刻,月光掩盖着伤口,不再痛苦。
褪去憔悴,走出阴影。
上心去倾听,倾听这充溢了美好旋律的夜;用生命中最敏柔的部分去感受,感受这流泻的夜之音所辉映出的温顺溢彩的光影。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教案 (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教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bd64f45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5.png)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渔舟唱晚》教案 (3)一. 教材分析《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代表性的古筝曲,描绘了夕阳西下,渔民驾驶着小舟在湖面上捕鱼,并用动听的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曲旋律优美,富有诗意,展示了我国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本册教材中,这首歌曲旨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民族音乐对他们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外,学生可能对渔舟唱晚这一场景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这首歌曲的初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民族音乐《渔舟唱晚》,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歌曲的美感,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感受并理解《渔舟唱晚》的旋律特点及节奏韵律。
2.学会歌曲,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歌曲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通过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及图片等。
2.教学乐器:古筝或其他民族乐器。
3.教学用具:乐谱、歌词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播放《渔舟唱晚》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b.展示歌曲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歌曲描绘的场景。
2.呈现(5分钟)a.介绍歌曲的背景及作者。
b.展示乐谱,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节奏有所了解。
3.操练(10分钟)a.教师弹奏古筝,学生跟随演唱歌曲。
b.分组进行歌曲演唱,互相交流学习。
4.巩固(5分钟)a.播放歌曲,学生边听边跟唱。
b.教师挑选学生进行演唱,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
幼儿园大班教案《渔舟唱晚》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渔舟唱晚》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39707e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a.png)
幼儿园大班教案《渔舟唱晚》含反思《大班教案《渔舟唱晚》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音乐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目标:1、通过多种途径,感受音乐的美。
2、感受和理解速度变化与乐曲性质的关系,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美。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渔舟唱晚》。
2、古筝一架,老师熟练弹奏乐曲。
3、各种小乐器及纱巾、彩带等。
活动过程:一、整体感受部分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古筝音色悦耳动听,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完整欣赏乐曲《渔舟唱晚》。
提问: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二、分段理解部分1、老师完整弹奏乐曲,幼儿进一步完整欣赏,为乐曲分段。
2、分段欣赏,跟着乐曲打节拍,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
分辨乐曲三部分特点:先缓慢优美,然后逐渐加速,最后回到缓慢优美。
3、结合多媒体课件,再次完整欣赏乐曲,充分感受乐曲的美。
三、艺术同构活动1、借助多媒体课件听第一段音乐,找找哪张图给人的感觉和第一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2、听第二段音乐(同上)。
四、创造表现部分:1、简单介绍小乐器和舞蹈道具,请每人选一件自己喜欢的道具。
2、自由讨论。
请拿相同道具的小朋友围在一起,试一试怎样使手里的道具随音乐发出优美好听的声音?有几种方法?拿丝巾类材料的小朋友试一试优美缓慢的音乐怎么表现?逐渐加快的音乐怎么表现?3、幼儿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美。
活动反思:整节课层次清楚,教学效果明显,我从幼儿的摇头晃脑中就看出已经他们读懂了音乐,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意境.特别是欣赏视频上演员的现场演奏,响起了幼儿的阵阵掌声,透过掌声我深深感觉到幼儿被民族音乐的魅力所震撼。
但由于这首乐曲比较优美抒情,所以一节课还是显得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对于这种乐曲的欣赏教学怎么样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呢?我想只有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导,深挖教材、合理设计,反复实践,总结方法,欣赏教学一定会有更大的飞跃,这既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7课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7课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f37509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e.png)
(花城版)音乐六上第7课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渔舟唱晚》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古筝曲,花城版音乐教材六上第7课选择了这首曲子作为欣赏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感受古筝的音乐魅力,理解古筝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材中还提供了关于《渔舟唱晚》的简介、古筝的基本知识以及演奏技巧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对古筝的了解可能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筝曲《渔舟唱晚》的艺术特点,以及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古筝曲《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
2.能够欣赏并分析《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兴趣。
4.通过对《渔舟唱晚》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
2.原因:学生对古筝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讲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
2.示范法:教师演奏《渔舟唱晚》,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筝的音乐魅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渔舟唱晚》的理解和感受。
4.视听结合法:播放《渔舟唱晚》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感受古筝曲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古筝,激发学生对古筝的兴趣。
2.讲解:讲解《渔舟唱晚》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
3.示范:教师演奏《渔舟唱晚》,让学生感受古筝的音乐魅力。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渔舟唱晚》的理解和感受。
5.欣赏:播放《渔舟唱晚》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感受古筝曲的美。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渔舟唱晚写作手法
![渔舟唱晚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4872e5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2.png)
渔舟唱晚写作手法《渔舟唱晚》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乐曲,其写作手法独特,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以下是对其写作手法的分析:1. 情景交融:这首乐曲通过音乐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时,渔船满载而归的美景。
在曲调的起伏变化中,听众仿佛可以看到渔船在湖面上摇曳,落日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
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得乐曲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运用比喻:在乐曲中,通过音调的变化和节奏的转换,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
比如,用小船的摇曳来比喻人生中的起伏和波折,用夕阳的余晖来比喻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这些比喻手法使得乐曲更加生动形象,让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3. 节奏感强:这首乐曲的节奏感非常强,通过运用大量的切分音和附点音符,使得乐曲的节奏充满了活力和动力。
这种节奏感使得乐曲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旋律优美:这首乐曲的旋律非常优美,通过运用大量的升降2度旋律音程,使得乐曲的旋律充满了流动性和变化性。
这种优美的旋律使得乐曲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5. 结构严谨:这首乐曲的结构非常严谨,通过运用大量的重复乐句和乐段,使得乐曲的整体结构非常紧凑和完整。
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乐曲更加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让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通过情景交融、比喻、节奏感强、旋律优美和结构严谨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使得乐曲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学号110022537 姓名刘博雍2012-12-26提纲绪论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一)第一部分(1到第15小节)(二)第二部分(16到第40小节)(三)第三部分(40到第70小节)三、总结内容摘要筝曲《渔舟唱晚》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古筝演奏者和广大群众的喜爱。
笔者通过文献和音响资料的梳理,针对乐曲的音乐形象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参考各文献对于乐曲曲式段落的不同划分,对乐曲的曲式段落重新划分;然后对乐曲的每个部分和每个乐句作具体的形象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对整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进行概述。
关键词:渔舟唱晚曲式段落音乐形象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绪论筝曲《渔舟唱晚》由娄树华编曲,曹正编订弹奏指法,其乐曲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由山东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而成;二是说由山东聊城地区金灼南根据古曲《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三环套日》改编,娄树华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
①虽然乐曲的由来和作者任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筝曲《渔舟唱晚》的艺术价值和流传程度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筝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本文以笔者所看到的几本著作和掌握的音响资料为基础。
选曲教材《音乐分析》中形象分析的参数,结合古筝所特有的演奏手法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进行分析并结合谱例说明原因,有依据地阐述筝曲《渔舟唱晚》所描绘的中国民间渔人愉快地劳动的画面,以帮助欣赏者对它有深一层的了解。
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筝曲《渔舟唱晚》,曲名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乐曲描写夜色中渔人载歌而归的情景。
②关于乐曲曲式段落的划分,各参考资料都不一样,笔者在这里将其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小节到第15小节,慢板,4/4拍,旋律优美,节奏舒缓。
第二部分从第16小节到第40小节,节奏由4/4拍变为2/4拍,此段除了出现清角音,使乐曲短暂离调之外,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试递降”和“回式复降”两种旋律发展手法对旋律进行发展,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第三部分从第40小节到第70小节,此段落递升和递降的旋律不断反复,速度的①李明雄著《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二版,P268②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P107不断加快将整首乐曲推向了高潮。
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一)第一部分(1到第15小节)乐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a(1到5小节) a1(6到10小节) b(10到13小节) c(13到15小节)a乐句是是一个歌唱性的主题,其旋律优美且流动频繁,节奏型也是不断变化的;从旋律的外形上看,它的线条如波浪般起伏。
旋律以角音开始向下递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前两个小节节奏舒缓,配合左手的揉、吟、按、颤的手法技巧,意图描绘一幅夕阳西下时,宁静、安逸的湖滨画面。
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频繁地出现十六分音符,最后一小节旋律又回归到角音上。
如果说前两小节描写的是晚间整个湖滨的画面,那么后三个小节描写的就是落日余晖下轻轻荡漾的湖水,较多的十六分音符使旋律变得活泼,而较低的音域又让这份活泼变得并不是特别明显,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渐变原则;最后一小节的两个四分音符和结尾处的二分音符又让乐曲的气氛从稍稍的活泼又变回之前的舒展、平和,左手颤音的装饰处理似在模仿水中的涟漪,由强渐弱,由近及远,渐渐平息,这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给听者带来的是更加强烈的安逸、恬静之感以及无限的回味。
短暂的平息之后进入了第二个乐句a1,a1是a的变化重复,它们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是相同的,但是a1把原本a乐句开头的两个小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小节里了,而且结尾音也落在了徴音上,使乐句结束的同时为接下来要引进的新的音乐材料做好准备;加之中间的两个小节在弹奏手法上较a乐句做了略微的改动,这使得它在对主题进行重复、强化的同时又不乏新鲜感。
b乐句的开始一小节使用了主题第四小节的音乐材料,音域提高了一个八度;接下来是新音乐材料的一个向下纯四度的模进;乐句结尾的材料也与a乐句主题的结尾材料一样,除了音域移高了八度之外,节奏也变得比较活泼,而且加入了古筝的“花指”技巧。
b乐句对a和a1乐句所陈述的乐思进行了展开,其旋律流动的音域移高了,节奏也变得比之前活泼、跳动,结尾落在羽音上;与之前的写景相比,这一乐句更像是在描写人:夕阳西下,渔人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迎着晚霞画着渔船,唱着渔歌;形象地表现出了渔人们愉悦的心情和湖光山色的傍晚景象。
第一部分最后的c乐句是过度乐句,两个相同的音乐材料做了节奏上和弹奏手法上的变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第二部分(16到第40小节)乐曲的第二部分由第16小节开始到第40小节结束,分为四个乐句,d(16到20小节) e(21到27小节) f(27到34小节) f1(34到40小节)整个乐曲从d乐句开始由之前的4/4拍变成了2/4拍,标志着乐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乐句开始的两个四分音符让乐曲的气氛到这里变得宽弛下来,紧接着的后两个小节旋律和节奏完全一样,旋律为8度和4度的跳跃,节奏型也是较活泼的前八后十六和八分音符,这种“对仗”写法一强一弱,一问一答给人以轻松、诙谐之感,描写的画面也从抽象的湖滨美景到了具体的人或物的细节描写;这两小节的音乐形象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嬉闹对话亦或者是渔船的船桨交替划水的声音,这种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的结构创作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写意,写意中写实的特点。
乐句的最后两小节是对之前的变尾重复,结束音落在徴音上,标志着下个乐句的开始。
e乐句开始的一小节用音乐材料的是对d乐句开始的音乐材料的缩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接下来进入新的材料,出现了长音清角。
清角的出现使得乐曲的调性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短暂的离调,转入下属调性,与之前形成了对比和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之后的三个小节的旋律不断地对下属调性进行重复,加上节奏的由宽松到紧凑和“花指”技巧的运用更是在强调和加剧暂时的下属调性。
e乐句的最后一小节调性回归,而且节奏也一下松弛下来,并开始为下一个乐句的进入做准备,这样的处理让人紧张的心情也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此乐句因转到了下属调上,所以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然后又不断地重复和加剧这种阻力,到最后突然间放松,给人带来愉悦之感;从音乐形象上来看,仿佛是在描绘渔夫们荡漾渔舟,乘风破浪,最终克服困难的这么一个情绪。
F乐句以一个短小的音型作为材料,根据一连串的“骨架音”,运用加花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进行下行模进,这种下行模进在中国传统旋律发展手法中叫做“复试递降”,从第27小节开始到34小节的徴音上结束,旋律的“骨架音”为。
紧接着的f1乐句采用了五声音阶回旋环绕的方法对f乐句的旋律进行变奏,在李民雄的《民族器乐概率论》中把这种回旋环绕的下行模进叫做“回式复降”,书中说道“这句‘回式复降’的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并且十分优美动听,使得‘唱晚’的乐意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现。
”这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条规律且富有律动性,节奏速度也非常稳定,准确地描绘了渔夫们在克服困难之后的愉悦心情,他们为自己捕鱼和驾驶渔船的技术而感到自豪,他们此时胸有成竹,心情大好,将船只不紧不慢地行驶在湖面上,原本到f乐句结束的第34小节就可以结束,但作者又以f乐句的变奏,f1作为补充,更进一步地强调了渔者们愉快的心情和每天悠闲但并不无聊的渔民生活。
最后的渐慢处理标志着乐曲第二部分的结束和第三部分高潮的到来。
(三)第三部分(40到第70小节)乐曲第三部分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它由一个长乐句g,和最后的尾声组成,共30个小节(41小节到70小节)。
g乐段也是以一个短小的音型作为材料,对其进行“复式递升”和“复试递降”的旋律发展。
从第41小节开始递增到第52小节为旋律最高点,往后开始递降,到了尾声之前的第63小节,再从第四十二小节反复一次,旋律的递增递降通过反复形成了一个循环圈。
其旋律“骨架音”为···速度也由一开始的缓慢逐渐加快,然而随着速度的加快,音乐的整体情绪也随之高涨,最后达到了整首乐曲的最高潮。
g乐句除了旋律的递增递降和速度的变化之外,在演奏手法上还大量地运用了“花指”的手法,极为形象地模仿了水流浪花的音响效果;“花指”的使用和旋律的跌宕起伏这使得整个这一段旋律都充满着动力和冲击力。
这个乐句的音乐形象不用多说,百舟竞归、浪花飞溅。
听着这段音乐,我们可以生切地感受到渔者们争先恐后、乘风破浪的姿态,我们可以联想到晚归的渔船上渔歌四起、互相唱闹的喧嚣场面;随着乐曲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似乎片片白帆越来越近,歌声、橹声、水声、晚唱声、叫闹声都交织在一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嘈杂,越来越浓烈,一直到渔舟靠岸,歌声四起的欢腾场面。
乐曲的尾声g1是由g乐句的后半段下行时的旋律的“骨架音”变化发展而来的。
尾声首先由一长串渐慢的琶音来结束之前快速、激烈的乐曲高潮,然后用截然不同的节奏和演奏手法将高潮部分的旋律主干音演奏出来,除了对主干音的强调之外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乐曲高潮时突然切住,并用慢速演奏,生动地描绘了,喧嚣场面结束之后,入夜的场景,画面开始放大,渐行渐远,又回到了一开始的夜晚中,整个湖滨的画面;而人们的心情也回到刚开始的那种安逸、宁静之中。
最后结束音落在宫音上,使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调式主音,给人以曲虽终,然意韵无穷之感。
三、总结筝曲《渔舟唱晚》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画面。
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入夜,经历了开始的安静到短暂的喧嚣再到安静,画面也是先由远远看去的一个宁静的湖滨傍晚慢慢拉近,从一问一答的嬉闹到后来的百舟竞技,最后随着乐曲的结束又将画面拉远,将远和近融为一体,和乐曲一开始相呼应,对全曲进行总结,整首乐曲深刻地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朴实而又富于情趣的生活。
所以不论对于演奏者还是欣赏者来说,了解和把握乐曲的音乐形象都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能使演奏者更好地表达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欣赏者们更好地了解乐曲,聆听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画面感。
参考文献1.彭志敏著《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2.李民雄著《民族器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二版3.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4.周青青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5.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8月第11次印刷6.谱例引自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张景霞.“浅谈筝曲《渔舟唱晚》”[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