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音乐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学号110022537 姓名刘博雍

2012-12-26

提纲

绪论

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

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

(一)第一部分(1到第15小节)

(二)第二部分(16到第40小节)

(三)第三部分(40到第70小节)

三、总结

内容摘要

筝曲《渔舟唱晚》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古筝演奏者和广大群众的喜爱。笔者通过文献和音响资料的梳理,针对乐曲的音乐形象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首先,参考各文献对于乐曲曲式段落的不同划分,对乐曲的曲式段落重新划分;然后对乐曲的每个部分和每个乐句作具体的形象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对整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进行概述。

关键词:渔舟唱晚曲式段落音乐形象

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形象分析

绪论

筝曲《渔舟唱晚》由娄树华编曲,曹正编订弹奏指法,其乐曲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由山东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而成;二是说由山东聊城地区金灼南根据古曲《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三环套日》改编,娄树华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①虽然乐曲的由来和作者任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筝曲《渔舟唱晚》的艺术价值和流传程度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筝的代表性曲目之一。本文以笔者所看到的几本著作和掌握的音响资料为基础。选曲教材《音乐分析》中形象分析的参数,结合古筝所特有的演奏手法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进行分析并结合谱例说明原因,有依据地阐述筝曲《渔舟唱晚》所描绘的中国民间渔人愉快地劳动的画面,以帮助欣赏者对它有深一层的了解。

一、《渔舟唱晚》曲式段落的划分

筝曲《渔舟唱晚》,曲名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乐曲描写夜色中渔人载歌而归的情景。②关于乐曲曲式段落的划分,各参考资料都不一样,笔者在这里将其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1小节到第15小节,慢板,4/4拍,旋律优美,节奏舒缓。

第二部分从第16小节到第40小节,节奏由4/4拍变为2/4拍,此段除了出现清角音,使乐曲短暂离调之外,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试递降”和“回式复降”两种旋律发展手法对旋律进行发展,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第三部分从第40小节到第70小节,此段落递升和递降的旋律不断反复,速度的

①李明雄著《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二版,P268

②江明惇著《中国民族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P107

不断加快将整首乐曲推向了高潮。

二、《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分析

(一)第一部分(1到第15小节)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a(1到5小节) a1(6到10小节) b(10到13小节) c(13到15小节)

a乐句是是一个歌唱性的主题,其旋律优美且流动频繁,节奏型也是不断变化的;从旋律的外形上看,它的线条如波浪般起伏。

旋律以角音开始向下递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前两个小节节奏舒缓,配合左手的揉、吟、按、颤的手法技巧,意图描绘一幅夕阳西下时,宁静、安逸的湖滨画面。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频繁地出现十六分音符,最后一小节旋律又回归到角音上。如果说前两小节描写的是晚间整个湖滨的画面,那么后三个小节描写的就是落日余晖下轻轻荡漾的湖水,较多的十六分音符使旋律变得活泼,而较低的音域又让这份活泼变得并不是特别明显,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渐变原则;最后一小节的两个四分音符和结尾处的二分音符又让乐曲的气氛从稍稍的活泼又变回之前的舒展、平和,左手颤音的装饰处理似在模仿水中的涟漪,由强渐弱,由近及远,渐渐平息,这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给听者带来的是更加强烈的安逸、恬静之感以及无限的回味。

短暂的平息之后进入了第二个乐句a1,a1是a的变化重复,它们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是相同的,但是a1把原本a乐句开头的两个小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小节里了,而且结尾音也落在了徴音上,

使乐句结束的同时为接下来要引进的新的音乐材料做好准备;加之中间的两个小节在弹奏手法上较a乐句做了略微的改动,这使得它在对主题进行重复、强化的同时又不乏新鲜感。

b乐句的开始一小节使用了主题第四小节的音乐材料,音域提高了一个八度;接下来是新音乐材料的一个向下纯四度的模进;乐句结尾的材料也与a乐句主题的结尾材料一样,除了音域移高了八度之外,节奏也变得比较活泼,

而且加入了古筝的“花指”技巧。 b乐句对a和a1乐句所陈述的乐思进行了展开,其旋律流动的音域移高了,节奏也变得比之前活泼、跳动,结尾落在羽音上;与之前的写景相比,这一乐句更像是在描写人:夕阳西下,渔人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迎着晚霞画着渔船,唱着渔歌;形象地表现出了渔人们愉悦的心情和湖光山色的傍晚景象。

第一部分最后的c乐句是过度乐句,两个相同的音乐材料做了节奏上和弹奏手法上的变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第二部分(16到第40小节)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第16小节开始到第40小节结束,分为四个乐句,d(16到20小节) e(21到27小节) f(27到34小节) f1(34到40小节)

整个乐曲从d乐句开始由之前的4/4拍变成了2/4拍,标志着乐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乐句开始的两个四分音符让乐曲的气氛到这里变得宽弛下来,紧接着的后两个小节旋律和节奏完全一样,旋律为8度和4度的跳跃,节奏型也是较活泼的前八后十六和八分音符,这种“对仗”写法一强一弱,一问一答给人以轻松、诙谐之

感,描写的画面也从抽象的湖滨美景到了具体的人或物的细节描写;

这两小节的音乐形象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嬉闹对话亦或者是渔船的船桨交替划水的声音,这种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的结构创作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写意,写意中写实的特点。乐句的最后两小节是对之前的变尾重复,结束音落在徴音上,标志着下个乐句的开始。

e乐句开始的一小节用音乐材料的是对d乐句开始的音乐材料的缩减,起到了

强调的作用。接下来进入新的材料,出现了长音清角。清角的出现使得乐曲的调性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短暂的离调,转入下属调性,与之前形成了对比和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之后的三个小节的旋律不断地对下属调性进行重复,加上节奏的由宽松到紧凑和“花指”技巧的运用更是在强调和加剧暂时的下属调性。e乐句的最后一小节调性回归,而且节奏也一下松弛下来,并开始为下一个乐句的进入做准备,这样的处理让人紧张的心情也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此乐句因转到了下属调上,所以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然后又不断地重复和加剧这种阻力,到最后突然间放松,给人带来愉悦之感;从音乐形象上来看,仿佛是在描绘渔夫们荡漾渔舟,乘风破浪,最终克服困难的这么一个情绪。

F乐句以一个短小的音型作为材料,根据一连串的“骨架音”,运用加花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进行下行模进,这种下行模进在中国传统旋律发展手法中叫做“复试递降”,从第27小节开始到34小节的徴音上结束,旋律的“骨

架音”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