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应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

合集下载

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7月29日,中国股市放量重挫。

当日10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通过央行网站发布文章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

分析人士猜测,这是央行针对股市暴跌和市场传言将调整货币政策而作出的回应。

这是央行在6天内第三次做出此番表态。

不过,央行同时指出,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而不是规模控制的方法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如何深层次地理解这一番言论?如何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货币政策对于芙蓉区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试图为您作一粗浅解析。

一、几个基本概念什么叫货币政策?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央行为实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等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

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央行和有关部门在货币方面颁布的规定和采取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

货币政策有几种类型?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率会降低。

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

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我们认为,两种类型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本文讨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介于二者之间、但偏向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什么叫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实行较低的利率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释放居民储蓄,鼓励和扩大消费;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适度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使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二、国家最近几次货币政策调整1998年以前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的几乎都是紧缩型的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

如何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新变化

如何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新变化

如何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出现了新的变化。

中央相应地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调整。

深刻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的新变化,对于在新形势下保持经济平稳较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由“回升向好”转为“稳定增长”近两年多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已由增速大幅下滑转向总体回升向好,又进一步转向新一轮的稳定增长阶段。

所谓稳定增长阶段,是指经济运行处于既不偏热也不偏冷的适度增长区间。

当前,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增长”不是自动实现的。

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不是自动实现的;进入这一阶段之后,其延续也不是自动实现的。

这些都与正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有关。

为了尽可能长地延续经济稳定增长阶段,保持经济更长时间的平稳较快发展,在宏观调控中就要确定和把握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不宜定得太高,以利于引导各方面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放到促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上来。

如果经济增速过高,将会产生“四高”的压力,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通胀的压力,将会破坏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各种均衡关系,不利于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同时,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也不宜定得太低,以利于保证社会就业、有效利用现有产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不断改善民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维护社会稳定,并有利于应对目前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

如果经济增速过低,将会给人民生活、企业经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困难。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看,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8%左右是比较适宜的,这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且留有一定余地的预期目标。

第二,“稳定增长”并不意味着没有波动。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由于会受到国内外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会有波动。

货币政策的宽松与收紧

货币政策的宽松与收紧

货币政策的宽松与收紧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货币政策是指由央行制定并执行的一系列措施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宏观经济平衡的目标。

其中,宽松政策和紧缩政策是调控手段的两种不同取向。

本文将就货币政策的宽松与收紧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宽松是指央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流动性的充裕。

宽松政策可以通过降息、减税、财政政策扩张等手段实施。

首先,降息是宽松政策的常见手段之一。

当央行决策者认为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率低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通过降息,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借款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成本也随之下降,从而激发经济活动。

其次,减税也是宽松政策的一种方式。

减税可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活动。

通过减税的措施,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提高投资水平,并帮助个人提高消费能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最后,财政政策扩张也是宽松政策的手段之一。

财政政策扩张一般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实现,例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社会福利和教育支出等。

这将提高经济总需求,刺激企业生产和就业增长。

二、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政策收紧是指央行通过限制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等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稳定金融市场和防止经济过热。

紧缩政策可以通过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等手段实施。

首先,加息是实施收紧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时,央行可能会采取加息措施,提高借款成本,减少企业和个人的借贷需求,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

其次,提高准备金率也是一种收紧政策。

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储备金。

央行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可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款额度,抑制货币供应,限制经济过热。

最后,回收流动性也是收紧政策的手段之一。

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出售国债并回收现金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这将导致市场上的资金紧缺,增加资金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10年:宏观调控彰显中国智慧

10年:宏观调控彰显中国智慧

10年:宏观调控彰显中国智慧编者按:10年间,国内外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宏观调控相机抉择、与时偕行,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在复杂形势中稳健前行。

这是宏观调控手段不断走向成熟的10年。

针对中国经济形势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松紧有度,彰显高超的艺术和技巧,这成为十年来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10年来,面对从“双防”到“保增长”、“控物价”、“稳增长”等调控目标的变化,调控手段更趋灵活和科学。

2002年以来,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到新形势下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我们看到,宏观调控的政策“搭配”彰显智慧和艺术。

与此同时,调控政策的内涵更趋丰富,手段运用更趋合理。

与货币和财政手段配合,适当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也为熨平经济波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并提出要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

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从政策到体系,“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相互配合、有力有效。

我们看到,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更加注重把握经济规律,在实践和探索中走向科学。

这是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坚实保证,而这必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调控更重协调:“多目标”中求平衡核心提示:10年来,针对不同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呈现不同特点。

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宏观调控的目标各有不同,很多时候要同时面对多重目标。

10年间,我国经济曾经历了2003年开始的上升周期出现的过热苗头,也正经历着始于2008年末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宏观调控既要不时面对“抑通胀”的压力,也要适时加大对“保增长”的支持。

【稳健】正确认识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稳健】正确认识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关键字】稳健正确认识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摘要: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挑战更加严峻。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恢复的过程必将缓慢、动荡而曲折。

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流动性泛滥;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本身的问题,但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从国内看,微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特别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来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以及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性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使得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只有着眼于长期发展来解决短期问题,通过解决短期问题来化解长期矛盾,才能为“十二五”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世界经济正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等,既对我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

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努力培育发展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总体判断,2010年我国微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正在逐步转入正常增长的轨道。

2011年,虽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只要牢牢把握积极稳妥、审慎灵活的微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微观调控政策,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2011年中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
[ 新观察 ]
货币政策转向 “ 适度宽松’ ’
文/ 陈道富
然短期 内,美国、欧洲、 日本 以及一些发展 中国 家 ,通过 中央银行 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并通 过财政部 注入大量 的资本 ,但这些行为是对金融 市场功能在短时间内极度萎缩,市场流 动性枯竭 的反应 ,注入 的大量流 动性也停 留在金 融机构手 中,并没有最终进入实体 经济,不会构成对商品 的现 实购 买力。推动市场物价上涨 的最终需求 , 来源于企业和个人 手中拥有 的现实购买力。仅有 央行基础货 币的创造 ,缺乏金融机构 的运作 ,这
仍然存在 ,
部 分 甚至还
从 出口看,出口增长下 降几成定局。美 国金 融危机 不断恶化 ,并开始波及实体经济,还影响
到了欧洲、 日本 ,甚至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国际 机构几乎一致大幅调低明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
在 恶化 ,明 年 的 经济 增
历 史上,我国的 出口与世界经济形势高度相 关。 世界经济的疲软 , 将严重影响我国明年 出 口增长 ,
近期 ,国务院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将 我国的
从 目前 看 , 引起 经济 增 长速 度 下降
货币政策调整为 “ 适度宽松 ” 。货币政策基 调的调 整,主要是基于 国内外的经济形 势急剧恶化 ,通 货膨胀 的压力迅速缓解 ,明年面 临的风险主要是
经 济下 行 风 险。
的诸 多 因素
物价进一步上涨。
从投资看 ,情况也不容乐观。首先 ,我国制 造 业的固定资产 投资 ( 滞后 3 个季度)与出 口增 长高度相关 。今 年我国出 口增长大幅下 降,这将 影响我国明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其次 , 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 2 % 以上的房地产投资 , 0 明 年也面临巨大压力。 今年 已经出现大量土地流拍 、 开发商退地 等事件 ,新开工投资和 计划 投资大幅 下降,加 上明年房地产市场将继续调整 ,影响房 地产投资的意愿和 能力。房地产投 资不容乐观。 从消费看, 面临下降趋 势。 虽然 当前 的消费水 平仍保持高位 , 明年的消费增长较难保持现有水 但 平。 一是居 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 已开始减缓 , 股票

08年以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08年以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7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末,在经受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双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着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

2008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初至2008年11月,这一阶段是07年双稳健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为了控制国内经济过快过热增长,国家采用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受到波及,遭受重大的挫折,为了保增长,国家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阶段:2010年初至2010年12月,中国基本走出来经济危机的困境,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国家继续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四阶段:2011年初至今,由于经济危机时采取的适度宽松政策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8年初,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政策目标为“两防”,即在继续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同时,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08年中,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

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又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尊敬的领导,各位代表:我国货币政策在过去的一年中持续实施,在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和加强金融稳定的态势下,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整体保持稳健,适度宽松。

一.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整体发展呈现韧性。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增长,GDP增长率达到6.5%,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万亿人民币。

消费升级持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至63.2%。

劳动力市场依然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8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

同时,虽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4.6万亿人民币,增幅为11.3%,逐渐逆转贸易顺差向赤字的走势。

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1.货币政策立足于稳定。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强劲上行,国内外环境扰动增多,货币政策始终以稳健为主要导向。

央行控制M2的增速在10%左右,保持适度增长。

此外,对于各行业和地区出现的风险问题,央行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监管措施,并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2.货币政策体现了适度宽松。

尽管货币政策维持了稳健性,但也适度宽松,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的压力。

央行降低了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促进货币供应的加速增长,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

同时,央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小微企业融资政策,帮助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货币政策保持灵活性。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央行与市场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深入了解市场的变化,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央行实施了相应的关键政策部署,包括房委会和税务部门的调控举措,有效分流了投资资金和市场需求。

三.对未来的展望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将以稳健为主导,保持适度宽松,加强监管与金融创新。

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防范金融风险扰动。

货币政策转变后基层银行经营特点及应对策略

货币政策转变后基层银行经营特点及应对策略
( ) 握 实施 稳健 货 币政 策 的宏观 政 策取 向 。 一 把

策背景下的信贷规模适度控制 、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 加息和通胀预期 ,使银行面临信贷规模下降和利润 空间收缩 的压力 , 不得不调整业务结构 , 寻求新的收 入和资金来源 。 0 0 1月以来 , 2 1 ̄ 0 央行五次提高存款 准备金率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调高, 主要银行
四是管理面临压力, 潜在风险滋生。 随着货币政 策从适度宽松转 向稳健 , 银行信贷规模收缩 , 使银行 经营管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对风 险管理提出了新 的挑战。 面对 目 国际国内复杂多变 的形势 , 前 在各类 风险交织 的情况下 , 任何应对 、 处置风险不力 , 都可 能影响银行形象和声誉 , 引发声誉风波。此外 , 在难 以正常融资的情况下 ,由于借款人的资金需求难以 适时得到持续满足 ,在信贷宽松条件下长期依靠借 新还 旧和滚动贷款维持经营资金链 正常运转的个人 和公 司客户可能面临资金断链的风险。部分资金链 紧张的企业很可能铤而走险 ,利用银行漏洞获取资 金。而一旦发生案件极易使公众对银行管理能力产 生怀疑 , 动摇市场信心, 引发声誉风险。 二、 货币政策转变后基层银行应对策略

应求 , 贷款定价中的额度溢价飙升迅猛 。 信贷市场转 向卖方 , 一方面给银行带来了超额收益 , 另一方面也 为银行调整客户机构 , 筛选优质客户 , 特别是发现有 增长潜力 的中小企业客户创造了条件 ,对促进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 , 优化以有效利用信贷资源配置 , 弥补 因规模受控可能带来的收益减少产生重要影响。
孳凄 肾2 " 03 01 0
率、 三次加息 , 反映出货币政策进入频繁调整期。货 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 ,不仅对商业银行经 营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也将改变中小企业的融资 环境 。 重新认识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 对于基 层银行转变经营方式, 适应新的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转变后基层银行经营的主要特点 央行货币政策的频繁调整加快了货币政策回归 稳健步伐 。 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逐步加大 , 银行经营 及风险管理政策出现调整 ,引发基层行经营呈现 出 新的特点 : 是营运资金较 紧, 揽存压力加 大。 稳健货币政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被确定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按照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已释放出了适当控制货币投放的信号。

2007年12月0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2007年的“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9年最突出的政策主线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成为2009年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展中小城镇和转变发展方式等调整措施,被各界广泛认同。

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十大财经新闻

十大财经新闻

1.月度CPI破五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创下我国28个月来的最高涨幅,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2.货币政策转向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正式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3.楼市调控“三步走”1月,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40%;4月,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9月,取消三套房贷、提高首付比例。

连续重拳之下,房地产调控走向“深水区”。

4.人民币汇改重启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汇改重启半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和双向波动态势明显,幅度加大。

5.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6.外企“超国民待遇”终结12月1日起,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在华外企的“超国民待遇”宣告结束。

7.汽车产销预计超1800万辆12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预测,今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将超过1800万辆,继2009年后,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

8.股指期货推出4月16日,股指期货正式挂牌交易。

虽然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但股指期货的推出,彻底宣告A股告别“单边市”。

9.资本市场走过二十周年12月19日,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二十周年庆。

截至本年底,资本市场已有2062家上市公司、1.3亿户投资者,股票总市值全球第二,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居世界第一。

10.国美电器争夺战8月,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陈晓与大股东黄光裕正式翻脸。

9月,投资者选择折中妥协的方案。

12月,特别股东大会再度召开,控制权之争暂时平息。

(新华)。

2017年国家对金融业的政策内容

2017年国家对金融业的政策内容

2017年国家对金融业的政策内容金融行业的政策有哪些,关于金融行业有哪些政策值得关注。

国家对金融行业新出台哪些政策。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国家对金融业的政策,希望你们喜欢!2017年国家对金融业的政策一、货币政策“从稳健略宽松转向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是金融工作的总抓手,调控经济的总开关,做好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经济工作,必须首先理解当前中央的货币政策定位。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性;今年3月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有五大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从紧。

表现为货币在扩张与紧缩之间的运行轨迹。

从2011开始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到目前,稳健政策已经实施六年。

2016年经济下滑,实际上我们执行的是稳健略偏宽松。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26日博鳌论坛上终于明白的表示,货币政策在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后,目前全球已经走到了这场宽松的尾部,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再是宽松政策了。

稳健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状态。

“稳健性”就是不紧不松。

为防止通货膨胀、资产泡沫,货币政策不能宽松;为助力经济发展,深入供给侧改革,货币政策又不能太紧。

实际上从今年起,货币政策与前五年比,进入了偏紧的时期,可能企业感到贷款更难了。

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是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总需求不足,靠货币放水难以解决。

我国货币池子里的水并不少,总杠杆率水平也处于较高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过度宽松会产生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

保持稳健中性,就是要保持货币信贷松紧适度,稳定总杠杆率,为杠杆结构改善和总杠杆率降低打下基础。

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是其中的关键,应多策并举,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企业资产证券化,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债转股,扩大企业股权融资规模。

央行一再解释,掌握"偏紧"的尺度不是简单的关闸和”一刀切”减量,而是要找到稳健中性的均衡点.这需要融入新的调控理念和艺术,也需要各方面的共识和协调。

2010年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

2010年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

1.农行成功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股改顺利收官2010年7月15日、16日,中国农业银行(2.72,0.02,0.74%)分别在上海和香港两地成功实现公开同步上市,成为A股第三大上市公司、全球第七大上市银行,实现了向境内外大型公众持股银行的重大转变。

A股及H股全额行使“绿鞋”后,农行A+H股发行的总筹资额达到221亿美元,折桂全球最大IPO。

至此,长达7年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圆满收官。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在危局之中拉开序幕的。

股改之前的2002年底,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25%,平均资本充足率仅4.25%,被西方有关机构视为在“技术上已经破产”。

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如果不能及时改变,不仅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速度,还将危及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首选中行、建行实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向两家银行注资450亿美元用以补充资本金。

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中行、建行股改试点的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在成功进行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后,2005年10月,建行在香港挂牌上市。

随后,2006年6月和7月,中行先海外、后境内上市,10月工行同步登陆沪港资本市场,2007年9月建行回归A股市场。

国有独资银行的股改上市,开启了中国金融业一次全新的改革实践。

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探索出一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金融改革之路。

入选理由:在农行以全球最大IPO的上市记录登陆资本市场后,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已全部进行股改,“国有独资银行”成为历史,这也标志着中国银行(3.04,0.02,0.66%)业和金融体系更艰难的深层次改革由此启幕。

专家点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上市是中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改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03年以来,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财务重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内外发行上市的步骤,不断推进改革与上市工作。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我国的经济形势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走势良好一、2009、2010年的中国经济全球经济运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和加强,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率先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的困难程度不如2009年,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是最复杂的一年。

现在回头看,这些问题还是很好地应对过来: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中,中国积极作出努力,维持了欧元区的经济稳定,虽然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的脆弱状态,但是二次探底没有出现。

在房地产问题上,遏制了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2010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稳步回升,正在恢复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

可以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战胜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经济较快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

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投资的适度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我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熊鹏君(国航112 201110621056)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家依据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对货币政策先后进行了由“稳健——从紧——适度宽松”的重大调整,国家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对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支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认为必须坚定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地措施,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全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平稳、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调整;作用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与经济运行状况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经济运行的状况决定着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货币政策又反作用于经济体以及经济运行的结果。

近年来,国家依据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对货币政策先后进行了由“稳健——从紧——适度宽松”的重大调整,国家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对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支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有效的需要坚定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进行了慎重第一季度第三季度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按照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进行了积极、有效调整。

依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国家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总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上半年。

这一时期,我国执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然而依据社会经济情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子阶段为2003年初至2005年初。

在这一时期,全球经济整体上来说有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我国经济在前几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开始逐步显现,从而逐渐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进而进入新一轮上升的周期。

虽经2003年近半年“SARS”病毒的短期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但没有放缓,反而经济快速增长整体的趋势得到确立,GDP、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迅速,物价水平止跌回升。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

[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

[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4]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光明大街与望岭路交叉口西行20米路南(老光明影院)乘车路线:乘坐57、38路公交车至光明大街与望岭路交叉口站下车即是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服务的。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拉动内需,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服务的。

在一国的国民经济运行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及其日益国际化、一体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充的过程。

它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利率、汇率、信贷、货币发行、外汇管理等工具,调节有关变量,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手段。

2002年以后,我国经济运行的宏观及微观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已经逐渐由稳健转向宽松;随着我国经济出现的新一轮回升,人民银行不宜采用紧缩货币进行打压,相反,为摆脱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应坚持推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以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其判断依据主要有:第一,狭义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均远远超过预测控制水平。

200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M2增幅比同期GDP增速和消费物价涨幅之和高9.6个百分点,比“八五”和“九五”时期平均差率高约3个百分点。

第二,信贷规模和增幅不断扩大。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今年全部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额预计为2万亿元左右,但目前实际额已经达到2.8万亿元。

仅今年上半年信贷增长率已经达到23%,至2003年9月末贷款增长率更是达到23.7%.第三,物价水平出现持续上涨。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去年下半年不断升温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增长。

第四,货币政策的目标仍是保证经济增长。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报告提出要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2.调控措施 2003-2006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的是稳中从紧 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强调“渐进式”,防止经济增长由 偏快转为过热和刚开始显现的物价上升现象。 实施的主要政策有: 第一:2004年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 上限; 第二:八次提高了金融机构存款(一年期提高至 4.14%)和贷款(一年期提高至7.47%)的基准利率; 第三: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发行央行票据),保持 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第四:十五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从6%到14.5%), 实行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二、1987-1991年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硬着陆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此阶段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通货膨 胀。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在84-85年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 全产生效果,86年又转向放松信贷的政策,开始全面松动, 进一步导致了需求量的严重膨胀,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 健康发展。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 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 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 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 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 年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
面对此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政府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处理好管理通胀预期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回归常态水平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不断起伏(见图1-1),政 府为此采取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干预和调节。从总 体来说,经济波动呈现谷位升高、峰位降低、波动幅度缩 小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政府的政策调控水平在不 断提高。 在1984年之前,我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没有 分开。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实践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 济是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而建立起正式 的二级银行体制开始的。从此之后,可以把我国货币政策 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历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应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
作者:陈彦斌《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8日15版)
经济放缓需要货币政策发挥逆向调节作用
虽然我国的GDP增速仍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但不能忽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是根据笔者测算,中国经济已步入周期性放缓阶段。

二是PPI连续43个月同比下降、GDP平减指数2015年以来由正转负、扣除猪肉价格上涨因素后的CPI涨幅也处于1%左右的低位,都表明当前经济处于总需求不足的局面。

三是相比于实际GDP增速的波动幅度,名义GDP增速的下滑幅度要大得多,已由2011年的18.4%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6.5%。

四是如果剔除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7.4%的非常态增长,GDP增速其实仅有6%。

因此,中国经济已步入总需求不足的周期性放缓阶段,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发挥更大的逆向调节作用。

在财政政策已是“积极”的定位且财力有限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应承担更多的宏观调控责任。

货币政策的稳健定位限制了其逆向调节作用的发挥
虽然今年以来央行进行了五次降息与降准,但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定位下,货币政策的力度仍显不足:
降息幅度小于价格水平的降幅,导致真实利率的上升态势难以得到遏制。

货币主义兴起之后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已认识到,影响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并非名义利率,而是剔除通胀率后的真实利率。

通常谈及通胀率时大家只关注CPI的变化,但对于企业生产而言,PPI也是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关键指标。

今年以来我国PPI下降幅度已高达2.6个百分点,但央行的五次降息却只降低名义利率1个百分点。

因此,降息力度不及价格水平下降幅度,使得企业所感知的真实利率水平持续上升并达到了10%以上,小微企业所面临的真实利率还要高得多。

降准并未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来配合降息操作,难以推动市场利率下行。

相比于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调节基准利率,中国的基准利率直接由央行决定。

这就意味着央行需要同时进行降息与降准操作才等价于美联储降息政策达到的效果。

今年以来的五次降准操作,央行注重了货币的量价配合,但真正流入到实体经济配合降息操作的资金却明显不足,尤其6月份与8月份的两次降准更多是为金融救市提供资金。

“稳健货币政策”的模糊定位与面具化操作导致公众预期混乱,使得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预期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指出,明确公众预期可以大幅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反之则会使货币政策效果明显下降。

正因如此,预期管理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性已逐步得到认可。

金融危机以来,以前瞻性指引为代表的预期管理手段在美国等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定位
下,央行既进行过加息与提高准备金率,也进行过降息与降准,这就使得公众对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难以形成一致的预期,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应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
首先,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定位下,央行可加大降息降准力度,促进真实利率水平下行。

今年以来央行每次降息幅度都是0.25个百分点,降准幅度只有一次为1个百分点,其余均是0.5个百分点。

在常规时期,这样的操作是可行的。

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央行适当加大单次降息或降准的幅度,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真实利率水平,释放提振经济的信号。

其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与积极财政政策相配合,有助于稳增长。

在目前融资成本过高与政府债务高企的背景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通过推高价格水平(尤其是PPI),会显著降低政府借款和还债的真实成本,从而为其腾出额外的财政空间用于稳增长。

最后,不同于稳健货币政策的模糊定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使得公众预期到未来真实利率水平下降与流动性充裕的经济环境,从而增加投资与消费需求。

诚然,任何宏观政策都有代价,都需要进行利弊权衡。

比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目前就在潜在通胀风险和长期停滞风险共存的矛盾下,对是否加息艰难地进行最优选择。

中国在已处于高位的M2/GDP的大背景下,放松货币政策的潜在通胀风险确实不容忽视,但在控风险和稳增长作为最重要目标的形势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利大于弊。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