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结课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变革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发展过程,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动引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则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的统一和斗争所推动,事物的发展是不断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
会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
1. 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初级阶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他们通过对资本主
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2. 形成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是在第二国际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
3. 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在苏联的建立和中国的革命胜利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调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当
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世界
中的应用和启示。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重
要性和价值,并对其研究进行一定的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关注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通过分析资本主
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揭示出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其中,剥削
和压迫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
的剥削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而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斗争是解决
这些问题的关键。
二、马克思主义与经济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对资本主
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
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结构问题。此外,马克思主义也关注着贫富差距
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来解决这些问
题的思路。
三、马克思主义与政治问题的研究
政治问题是当代社会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通过对阶级斗争和政治权力的分析,可以更
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的政治问题。此外,马克思主义也关注着民主、
权利和公平等政治价值观的实现,提倡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人民的政治解放。
四、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问题的研究
文化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通过对当代社会中的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文化自由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提倡通过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解决文化问题。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期末课程论文
博士生课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期末论文
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的综述与思考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号:15110689姓名:王壬
摘要:为理清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综述与思考了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并立足于水文水资源方向做更细致的探讨。本文将自然地理学基础研究方法划分为数学方法、物理实验方法、化学实验方法和3S技术4个方面,并从气候、土壤、水文、地貌、生态环境等不同研究方向做应用举例。作者认为,一名地理学者很难完全掌握各方面研究方法,擅长某一方法领域而对其他领域有所涉猎也是合理的;在地球系统科学的背景下,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耗散结构等理论方法在自然地理系统的研究中将发挥作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及新领域的应用,自然地理学将更有建树;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手段引入到地理科学中,完善研究的不足和扩宽研究领域。
关键词:研究方法;自然地理学;水文水资源
地理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它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包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时空分布、组成结构、变化运动和规律的学科,被认为是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1]。当前,地理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学科专业,即自然地理学(水文、土壤、气象、地貌和生态环境等方向)、人文地理学(经济、人口、文化、交通、旅游和城市等方向)及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工程、GIS应用和遥感应用等方向)[2-4]。地理科学在长期发展后,地理学不同的学科专业下延伸和交叉融合了众多研究方向,甚至部分方向脱胎换骨,独立成更细的科学方向,如水文及水资源学专业、气象与气候学专业、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等。因此在当今时代,再也不能出现古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然而,学科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要,不同的专业方向也存在共同的科学研究思维、研究方法[5]。其中,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以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学科体系从整体到局部来构建,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和部门自然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气象气候学、地貌学和生物地理学等),其共同特点是强调空间概念,呈现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重视机理、格局和过程的研究,其中涉及到空间异质性、距离影响和尺度效应等地理科学独有的问题[6-7]。同时,不同的研究方向下各有其独特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本文综述和思考了自然地理学基础的研究方法,并立足于水文水资源方向,进一步探讨和例举自然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以及简要对比地理学不同学科间研究方法的异同。1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论文,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一:《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始终不渝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的重要手段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马克思主义理论
l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邓小平曾经说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结课论文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如何既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妥善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和解决办法,并合理地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唯有这样经济发展才能与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循环,我们才能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福利。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以及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但生态环境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无法保证人类可以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限制,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对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因此,清楚地认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合理地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一、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我们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取得显著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题目: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_
作者: 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 _____________
研究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_ 专业: ___ _ ________ _
学院: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摘要:要正确处理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的关系,就要牢固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分析、批判、借鉴中理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
一、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存在,特别是在社会大变动、大变革年代,各种社会思潮尤为突出和活跃。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也同样是思潮万千、思潮起伏、思潮澎湃。因此,认真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所谓社会思潮一般是指以一定时代的思想精神状况和有广泛影响的学说为主导和依据,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的思想倾向。它是一种重要的、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从一个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信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潮与思想不同,思潮是一社会在某一时期中所共有的思想蔚为风气,个人被其影响而不自觉,所以被称为思潮的思想,便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能支配各个人的行为。思潮不是少数人的思想,而是社会的共有的思想。而在这思想的大潮流中,往往有少数人为其代言人。社会思潮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社会矛盾的“指示器”。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
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
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马克思结课大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
学院:
班级:
组别: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
摘要: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否在中国经久不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直接取决于能不能培养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关于《现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问卷调查》的分析与结论。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价值观。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形势下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随着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从高校教育的层面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首要方面,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大学校园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活跃的场所,大学生一直是各种思想和思潮争夺的对象。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才能有效地引导人们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则对整个社会具有相当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确保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1.简述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2.根据当代中国的基本实践说明如何认识和利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创新成果。
1.简述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在20世纪,人类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但是依然举得了巨大进步,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一种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劳动阶级为革命对象、以社会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思想体系。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兴起、苏联的建立以及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的思潮。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和一个后进的工业国家,也在20世纪初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概括成三个阶段:初步的接受和转化,毛泽东思想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最初,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通过翻译和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进而开始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社会实践中。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核心思想,并试图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抗日战争后,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代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逐渐从毛泽东思想走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赋予其新的含义和价值。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它不仅促进了中国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且推动了全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然而,在当代中国,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摘要: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自从我们有生命以来就是如此。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多方面的表现。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推动着科学理论的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也是我国促进人民群众学习、掌握和运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表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创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以19世纪工人运动为实践基础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19世纪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科学真理,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现在社会,不能仅仅是用“宏观”“微观”和“中观”来界定每件事情,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已经不同于过去,越来越广泛的人类实践活动已经突破了过去那种仅限的地域[1]。比如,一个实验课题,可以让多国的科学家们参与这个全球性的活动。一个震撼人心的事件,可以使全球人类的目光聚焦在这里。谁也不能否认,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方方面面有联系的社会,而且变化发展的也非常快。人们观念的更新,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这些变化的速度之快,已经让人们越想都想不到。越来越多讲述未来的电影,都讲述了人类对于这个社会发展的幻想,莱昂纳多先生的《盗梦空间》,曾经在电影院中看得时候真的是心情澎湃,曾经看到许多报道,讲述了对这部电影中技术可能性进行估测和肯定。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帮助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且让人类学会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许多过去被认为千古不变的真理,在现在社会的发展中,已经被证实为谬论。当代社会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战争、自然灾害、经济问题等,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一直会发展下去的原因。世界和平,人民合作,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这就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根据当代发展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也在创新中寻求着理论领域的突破。在各国之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中,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已经全然成为了新时代的新理论和新观点。贸易全球化和世界各种组织的建立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所以马克思主义也在实践领域寻求着在世界主题的情况下开拓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报告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报告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心得体会
作为中山大学一名2012级博士一年级学生,本学期有幸能够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收获良多。从上课之前课表上“必修”二字所引发的淡淡抵触愁绪,到如今课程接近结束之时发自内心隐约的不舍之情,“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10个字所代表的内涵在我的脑海中已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在大多数中国年青人的眼中,马克思主义已同中学政治对等起来,在死记硬背的一大串字符背后也许我们根本不懂得共产主义的真谛所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十二字所提炼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仅是政治考试中万能的得分利器。
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如果理论无法解释实际情况或与实际情况的表现背离时,人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遗忘了理论的科学指导性。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更倾向于教会我们用一种批判、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正因为其局限性的存在,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伴随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众多教授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孙洛平教授在“利已”假设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建议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上的艰难与进步;张仁铎教授以反问我们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的最大困难来教会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王志康教授通过讲述进化论、理性、道德与人类社会发展来引发我们从何处来、该往何处去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体现于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就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它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关于生产力的最终决定的原理至今依然有效、合理,揭示了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创新体系是支撑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力量,而科技人员又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方法解析科技创新的意义、特点,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步骤,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创新之路的探索等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把握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经济的持久、稳步增长,同时也为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提髙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髙点。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拉动国家、地区和企业经济增长的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和简单劳动的大量投入,而要依靠科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己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各国科技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将这些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以生命科技和信息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技,不仅快速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结课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
结课论文
——航天事业对我国国家经济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中国的实际国情,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坚持走的高效型发展道路,深入分析了航天事业对我国的工业、农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应该极力弘扬航天精神,推动相关体制和制度的完善,保证我国的航天事业乃至高新技术快速稳定的进步,推动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航天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航天精神
引言
作为一名博士生,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国民经济发展中都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航天事业的发展到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当下和今后,我国又会以什么样的政策来发展航天事业乃至整个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坚持走高效型的航天事业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要发展航天事业,巨大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就算是一个火箭,一个卫星对于一个实力较弱的小国来说都是无法承担的。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整个工程花费了约200亿元人民币,从2005年载人航天第二步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工程花费约150亿元人民币。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夕说,中国载人航天20年的花费“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1]。这种节约成本发展航天事业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国情分不开的,相比传统的欧美强国来说,虽然我国的经济在近几年有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中国的人均经济水平还有待提高,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又要求我国迅速提高自己的国防水平、科技水平以及综合国力,我国在这个阶段面临了既要快速发展航天事业,又要保证经济发展投入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
——浅谈人类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哲学思考
摘要:科技迅速发展的结果,就是对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包括环境的恶化,生物群落数的减少,南水北调的虽然解决了北方缺水的大问题,但毫无疑问,人类这一浩大的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修复的危害,本文以此为例,谈谈南水北调与生态环境的哲学思考。关键词:生态环境;哲学
一、前言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科技革命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严重化,哲学也逐渐进入生态环境领域,指导着应用科学技术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二、科学技术生态化
面向21世纪,人类也正在对刚刚过去的20世纪种种活动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作为这反思的重大结论之一,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于战胜这场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技术生态化的背景
科学技术生态化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时代要求。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最具活力,成为起决定性作用的首要因素,它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由初期的加法、乘法效应,变化为指数效应。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日益显著,科技进步带来人类对环境改造能力的增强,却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音、电磁、放射性、光污染,基因与信息污染等。科技进步使人类加强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带来资源危机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如: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面积扩大,以及频繁发生的水资源危机、石油危机等。
【推荐下载】马克思主义2500字: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2500字:当代价值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内涵
1.历史角度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理论前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实践观本身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劳动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关于生产劳动的思想本身就是对实践的一种阐释。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也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实践,也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获得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了我们的活动。因此,马克思实践观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出发,提出了一种历史主义的哲学视野。
2.价值角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以人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蕴含着人的超越性和生存论维度,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问题。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就必须探寻一种更为理想的生产实践方式。正是在人的理想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个层面,马克思实践观为解决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为人的生存方式不断超越现实提供了自由自觉的活动,并为人们指出了在实践活动实现超越人的现实性维度这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
结课论文
——航天事业对我国国家经济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中国的实际国情,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坚持走的高效型发展道路,深入分析了航天事业对我国的工业、农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应该极力弘扬航天精神,推动相关体制和制度的完善,保证我国的航天事业乃至高新技术快速稳定的进步,推动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航天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航天精神
引言
作为一名博士生,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国民经济发展中都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航天事业的发展到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当下和今后,我国又会以什么样的政策来发展航天事业乃至整个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坚持走高效型的航天事业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要发展航天事业,巨大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就算是一个火箭,一个卫星对于一个实力较弱的小国来说都是无法承担的。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整个工程花费了约200亿元人民币,从2005年载人航天第二步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工程花费约150亿元人民币。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夕说,中国载人航天20年的花费“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1]。这种节约成本发展航天事业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国情分不开的,相比传统的欧美强国来说,虽然我国的经济在近几年有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中国的人均经济水平还有待提高,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又要求我国迅速提高自己的国防水平、科技水平以及综合国力,我国在这个阶段面临了既要快速发展航天事业,又要保证经济发展投入的问题。
所以秉承中国人的艰苦朴素、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时借鉴了国外的许多成功或失败的例子,中国的航天人精简了航天任务的开发过程,并尽可能在一次任务中完成多项子任务,实现高效。比如“神舟”系列,“神舟”飞船研发起点高,跨越式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航天事业既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经济负担。而且做到的一船多用,飞船的轨道舱兼备了生活和留轨实验舱的功能。这种高效率的设计理念渗透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大节约了航天事业发展的成本,让国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方面的建设中去,特别是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裨益。
航天事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中农业、工业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航天领域每投入一元,可能会得到7-12元的回报。就拿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为例,美国耗资240亿元实现了该计划,但是相应也得到非常丰硕的科技成果和经济推动,带动了500多项高科技专利技术的发明,衍生出3000多种技术成果,市场价值高达上千亿元。美国的航天事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见一斑。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有类似的影响效果[2]。
1 引自:邵宗杰.值不值——给航天事业算一算经济账.科学24小时[J].2012(5):51.
2 引自:刘昊.国家经济里的航天.卫星与网络[J].2012(3):04.
对于航天这种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相关配件生产和制造产业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对火箭、返回设备、地面测控设备的生产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例如我们北理这样的军工背景的学校以及相关的研究所,都会参与到航天工程的研发中去。在农业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太空的特有环境则十分适合农业方面的太空育种,进行一些生物及化学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航天发展中曾多次搭载农业作物,我们日常生活中吃到的一些食品可能就是太空育种的成果。这些太空作物优良的品质也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生产难度。航天事业对高新技术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为航天事业本身就是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我们需要在机械、电子、通讯、算法以及材料等多个方面有完整而全面的技术保证,这些方面的发展又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技术的提高更会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航天事业另外一个毋庸置疑的作用就是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我国的内部发展提供了稳定而良好的环境,也让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国际合作,拓宽了经济发展的市场。
由此可以看出,迄今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其成果也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分。我国的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同时已经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被应用于通信、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对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3]。
航天精神与航天文化
虽然说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各个方面来说都有着快速的发展,但是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目前的中国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传统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一个将要投身于科研的博士生来说,国家的科研环境则与我们息息相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科研环境是十分浮躁的,计算机、通讯、机械、材料、化工等等方面虽说是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外已有技术的引进、仿造甚至抄袭,为了追求快速的发展,我们往往忽视了踏实研究的重要性。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中国的航天人从基础做起,跟随者像钱学森这样的老前辈做属于我
3 引自:董现珠,毛泽龙.中国航天产业的经济带动效应分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J].2011,6(28):17-21.
们自己的航天事业,虽然困难重重,虽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航天人依然坚持科学研究,正是这种绝不放弃的追求,才有了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这就是航天精神。
在我看来,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的各个行业早晚都会遇到自己的技术瓶颈,走模仿的发展路线是行不通的,必须有一部分人来开展基础的科学研究,才能保证我国真正的繁荣。航天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坚持并弘扬的,将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可以踏实做学问,一心为研究,保证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整体国民经济深入稳定的发展。
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展望
近年,国家对航天产业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对全国的科技体制建设也在不断地反思、实践并加以改革。对于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政府在之后的发展中,会更加强调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虽说航天事业本身并不大可能直接走向市场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的作用会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一是市场的竞争作用使得航天的科技研发投入会大大增强,科技力量的投入会更好地促进航天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二是市场的竞争会对工农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工农业的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太空实验则有了更多的需求,航天事业进行更好的太空实验可以再次促进国家工业、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外的少数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太空旅游的这样的消费项目,虽然价格高昂,但是人们对宇宙的向往和好奇还是促使他们希望可以搭载载人飞船到浩瀚的宇宙中去遨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我相信我国也会发展自己的太空旅游业,当然这需要我们为载人航天的稳定性的提高和飞行成本的降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整合科技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可以肯定的是,航天事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的技术研究工作,是国家最先进的技术和综合国力的体现。相关制度的改革也会使得航天事业的发展更加透明化,评价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