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摘要: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本文从公共图书馆的特点入手,就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面临问题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文代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并进一步明确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构建和谐文化,是我们党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实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有效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是各类型图书馆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公共图书馆不但是数量最多,服务面最广,藏书量最为丰富的图书馆,而且也是最受社会和公众关注的图书馆。无论是近代图书馆藏书公用、开启民智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还是现代图书馆提倡信息民主、知识公平的人

本主义社会理想都表明了图书馆对人类面临的知识困境,对知识价值和读者知识权利的关注。这一点我们通过解读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立场和公共图书馆精神是不难理解的。

中国的国情应该是中国的贫困人口更多,低文化程度、低信息能力的人口更多,因此中国比发达国家更加需要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制度与理念,以保障社会基本的信息公平。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在中国尚未真正形成。导致我国公共图书馆理念的落后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公共图书馆精神未能得到尊重和弘扬,就是原因之一;更严重的是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漠视与无知。

中国封建社会藏书楼历来是对典藏的孤芳自赏,秘不示人。在中国藏书史上就有“鬻及借人为不孝。”“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等戒律。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人文主义启蒙是在西学东渐下完成的。经蔡元培、李小缘先生等无数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中国近代图书馆的社会理想完成了由古代藏书楼的“独善其身”向“兼济天下”的艰难转变,开始主动承担起了改良社会的责任,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进入新世纪,现代图书馆的社会理想的基本特征就是由“以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形成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信息公平、知识自由的图书馆社会理想。图书馆研究开始关注“知识”、“权利”、“自由”、“公平”、“弱势群体”、“援助”、“制度”、“保障”、“公共图书馆精神”等主题,图书馆进入到了一个积极外向、多元开放的全新阶段。但遗憾的是,“图书馆社会理想之树可以常青,但图书馆事业的现实却是灰

色的”。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图书馆发展水平。“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水平低下和极不平衡,边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及经费的极度匮乏,虽有一批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豪华图书馆矗立起来,可是大楼里面缺乏资源,缺乏图书馆精神。由于图书陈旧,读者越来越少,许多图书馆只能靠订几份报刊勉强维持,少数图书馆大多时候干脆闭门谢客。图书馆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地位,“信息平等”、“知识自由”对于图书馆而言,实在是难以承受之重,有点勉为其难。

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一个公平和谐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或信息已经成为一种竞争性资源。知识与信息的积累能够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发展机会。公共图书馆不但是一种社会机构,它的社会意义在于使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具备自由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权利,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公共图书馆制度能够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与求知的权利,它所带来的信息公平是对社会机会不公的一种弥补,从而从知识、信息的角度维护了社会的公正。

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图书馆正着手解决由于数字鸿沟、信息空白的加剧而造成的信息不平衡问题。通过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网络,研究和创新的信息都可被用户利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世界人民的福利事业。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信息之门,应帮助人们

克服资源、技术等方面的种种障碍。图书馆将提供各种方式的信息、观念及创造性作品的检索,支持各年龄段人们的个人发展、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决策工作。支持所有人的终身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并通过丰富的馆藏和各种媒介,为读者提供指导和学习机会。图书馆要帮助人们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社会技能,要加强对公众阅读习惯、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些均是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应考虑文献的多元性、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及我们生存环境的丰富性,采集、保存各种文献,使这些文献为所有用户利用。

公共图书馆精神经历了平民化、社会教育和民主社会的保障精神的演进过程。现代图书馆的精神实质是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从信息知识角度维护社会公正。这种精神应当大力弘扬,图书馆事业应当得到社会的关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犇.电子图书的新趋势[J].中国出版,1992(4).

[2] 顾犇.多媒体和电子图书[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3(Z2).

[3] 杨鸥.出版业的新产品——电子图书[J].编辑学刊,1995(5).

[4] 马春波.电子图书的发展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J].图书馆建

设,1995(1).

[5] 孙文德.电子图书前途无量[J].科技与出版,1995(2).

[6] 王铨,李艳春.电子图书——粉墨登场[J].网络与信息,1995(3).

[7] 陈生明.电子图书在法兰克福书展[J].中国出版,1995(3).

[8] 白晓煌.日本出现自费出版的软盘电子图书[J].出版参考,1995(2).

[9] 怀国.德国开发为电子图书销售服务的演示软件[J].出版参考,1995(7).

[10] 毕吕贵.美国电子图书出版公司经营状况一瞥[J].出版参考,199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