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之争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
万科股权之争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
万科股权之争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ACCOUNTING LEARNING163万科股权之争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文/徐才荷摘要:万科股权之争从2015年开始至2017年6月落下帷幕,期间宝能系多次举牌,后深圳地铁、安邦和恒大加入其中,情节错综复杂,万科管理层与股东开展了一系列博弈行为。
本文试图通过股权之争主要事件的回顾,对从争什么,为什么要争等核心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提出我们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旨在维持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保护中小股民利益。
关键词:股权;收购;公司治理一、万科简介万科地产创建于1984年,于1991年1月,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由此拉开了万科万亿市值的伟大征程,截至2016年末,万科地产已在全国布局,进入了大陆65个城市,主要分布以长江长三角为核心的上海浙江区域、以京、津、冀为核心的北方区域、以及以珠三角为核心区域,2016年,万科公司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56位;2017年再度入榜,排第307位。
在众多地产大腕的众多公司中,万科是最早完成股份化、完成上市的。
万科股权改革,王石及管理层放弃股权这事,仍属于国有背景,股权分散,为后来举牌埋下了伏笔,当然那时的王石肯定也没想到以后发生的这种事情。
事实上,这种改制在当时也有这样的案例,尽管算不上普遍。
二、万科股权之争始末2015年12月7日,万科发布了第一大股东变更提示性公告,至2015年12月4日,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管计划,在深交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了万科公司A 股股票549,091,001股,占了公司总股本的4.97%。
至此,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合计持有万科A 股股票2,211,038,918股,占公司现在总股本的20.008%,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2015年12月,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又化巨资两次买进万科H 股份,共涉及资金52.43亿元。
万科控制权之争比较分析及启示
万科控制权之争比较分析及启示首先,万科控股权争夺战显示了中国企业家权力下滑的趋势。
以往在中国企业家具有绝对控制权,但随着市场化和法治化进程的加快,股东权益保护得到加强,企业家的控制权不再是铁板一块。
在万科控权争夺战中,万科多位一致行动人之一的中国宝安集团为了增加其在该事件中的话语权,甚至将万科的控制权资金用上千亿赢得大股东地位,这显示企业家权力下滑的趋势。
其次,万科控权争夺战突显了中国资本市场治理的不完善。
万科是中国A股市场的一家想象,这次控权争夺战凸显了公司治理瑕疵。
相关利益方面的权益争夺和各方关联交易增加了对公司治理的质疑。
此事件也暴露了中国股市监管措施无法完全避免潜在矛盾的问题,公司治理需要更加规范和透明。
此外,万科控权争夺战也反映了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改善股权结构。
万科控股权争夺战中涉及的多个股东意见不一的情况,说明了万科的股权结构存在较大问题。
在中国,很多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复杂,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常常比公司发展更重要,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优化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压力和避免内部冲突。
最后,万科控股权争夺战提醒我们重视股东权益保护。
在这场争夺战中,万科小股东通过集体行动及申诉,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利益,反映出股东权益保护的进步。
保护股东权益,特别是小股东的权益,是资本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加强股东权益保护,建立更加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为股东提供更好的维权途径。
总之,万科控股权争夺战不仅引发了市场关注,也揭示了中国企业家权力下滑、公司治理不完善、股权结构问题以及股东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这场争夺战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和借鉴,同时也为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不仅要加强企业家和股东的权益保护,还要更加注重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引言股权之争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涉及到公司治理、股东权益等重要问题。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备受关注。
该案例涉及到恒大地产和深圳地铁两家企业之间的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较量。
本文以敌意收购和反收购视角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案例背景1.1 万科股权之争背景2016年12月,中国房地产企业恒大地产突然以高达320亿港元的价格购买万科约14.07%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交易完成后,恒大地产成为万科的实际控制人。
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其他股东的不满和抗议,并提交了一系列反对声明。
1.2 事件起因与发展该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15年11月,当时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深圳市交通运输集团与广东省深业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通过混改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然而,交通运输集团与深业集团之间的权益分配问题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导致了后来的股权之争。
在恒大地产购买万科股权之后,万科其他股东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了一个由数十家小股东组成的联盟,并于2017年1月向深圳地铁递交了收购申请,以削弱恒大地产的控制力。
随后,深圳地铁购买了万科约5%的股权,并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
二、敌意收购视角分析2.1 恒大地产敌意收购分析2.1.1 收购动机恒大地产之所以选择收购万科股权,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动机:①利用万科强大的品牌和渠道资源,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②通过控股万科,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③利用万科现金流和利润分红,为恒大地产未来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1.2 立场决策恒大地产选择以可预测、相对低风险的方式购买部分万科股权,以避免可能的监管审查和其他潜在风险。
此外,该举动也有助于维护万科现有的体制和管理层,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摩擦。
2.2 反收购视角分析2.2.1 联盟形成万科其他股东快速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抵制恒大地产收购的联盟。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一、万科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团队没有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万科是仅存最早的上市公司,深圳老五股之一。
万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它原来初创时期产值增长了大概40多倍。
创立了万科品牌,创立了万科文化。
万科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是以创业者王石、郁亮为主的团队对万科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发生收购万科事件?首先是万科企业做得很好,尤其是房地产业务做得非常好,成为了明星企业,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当然以王石为首的管理团队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们以创业者自居,对股东尊重不够,尤其是没处理好与大股东的关系,没有很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缺乏战略眼光,对万科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宏伟的蓝图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万科是有危机的,但是他们自己没看到危机,对危机的处理准备不足。
王石是优秀企业家,但不是现代企业家。
王石创立了万科,成为明星企业家,成为企业领袖。
但对万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否做到尽职尽责,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的确,这些年吸引人们眼球的是王石到处游学,讲学,做顾问,还有登山等等。
这和华为的任正非,格力的董明珠是不一样的。
王石是优秀企业家,但是他不是现代企业家,他也不是一个战略家。
为什么说不是现代企业家呢?他对股权不重视,在万科关键时候他放弃股权(不能完全用道德来解释,也与体制有关),但是后来他又搞管理层收购,被人指为叫做内部人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解决好管理团队和股东的关系,这是万科管理层存在的致命问题。
二、宝能对万科的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宝能为什么收购万科呢?这里面很复杂,我分析宝能收购万科是看到了万科的市场价值,看到了万科品牌,宝能收购万科是为了获取万科的控制权、管理权,按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万科,这可能是它的目的。
宝能收购万科合不合理?如果说它的举牌收购符合法律程序和市场规定,应该说是合理的,无可厚非。
收购万科股票资金,无论是自有资金(含保险资金)、资产管理计划所获资金,或来自银行的杠杆资金,只要从市场上收购可流通股票,在企业内部形成的股权就是有投票权的股权,这是不容质疑的。
万科控制权之争比较分析与启示
万科控制权之争比较分析与启示近年来,万科的控制权之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起争议不仅涉及企业内部冲突,也涉及了股东利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对万科控制权之争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首先,万科控制权之争引发了股东利益保护的重要性。
万科控制权争夺的背后,是各类股东对公司未来走向的不同意见和预期。
这一争夺揭示了股东利益保护的重要性,公司治理需要更加注重对各类股东权益的保护,不仅包括大股东,也包括小股东。
在公司治理中,应该设立有效的机制来保护股东权益,使得股东能够公平地参与公司的决策和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
其次,万科控制权之争凸显了公开和透明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在万科控制权之争中,相关信息的披露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成为争夺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公司治理中,公开和透明是保护股东利益的重要保障,公司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让股东能够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第三,万科控制权之争引起了对于独立董事的重视。
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保持公正、中立的立场,维护公司整体利益。
然而,在万科控制权之争中,独立董事成为了争夺的焦点,其公正性和独立性受到了质疑。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公司治理中的独立董事需要具备专业背景和职业操守,以确保能够客观地进行决策和履行监督责任。
最后,万科控制权之争对于规范资本市场和加强监管层面也提供了启示。
在这一事件中,相关监管机构对于争夺的审查和干预也受到了关注和争议。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监管机构需要更加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和市场交易监管,从而维护市场公平公正的环境,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万科控制权之争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事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公司治理需要更加注重股东权益的保护、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和独立董事的作用。
资本市场和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万科控制权之争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启示
研究与探讨万科检制权之爭及其对公司诒理的启示□南宁蒋成军本文拟通过回顾对中国公司治理变革史具有重要意义的“宝万之争”始末,浅析事件双方的争夺焦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公司治理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探讨该案例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些启示。
一、宝万股权之争始末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近年来,对于上市公司控股权的争夺这一现象层出不穷,股权之争在现代企业中可以算得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关于股权之争,美国著名作家布赖恩•伯勒所著的《门口的野蛮人》就是对著名的公司争夺战一一RJR纳贝斯克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再现,讲述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如何与大资本家斗智斗勇,最终赢得了公司的控制权的精彩故事。
宝能系对万科的股权争夺正是这一现象的翻版。
“宝万之争”毋庸置疑是中国公司治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
2015年7月起,被视为房地产界“险资”的“野蛮人”——宝能系,通过频繁对万科进行举牌,对觊觎已久的、极具市场价值和品牌效应的万科悍然发动了收购战役。
宝能系通过不断买入万科股票增持股份,对万科的持股比例一度猛涨至近25%,—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面对致命的冲击,万科的高管们不得不仓促应战。
2016年初,万科谋划联手深铁集团来应付危局。
此后,双方博弈日趋激烈,在公司大股东华润的干预阻止下,宝能系罢免万科全体管理层的图谋未果,其后恒大、安邦又加入混战,局中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局面更加扑朔迷离,跌宕起伏。
直到2017年被万科视为“白衣骑士”的深铁集团进场并逐渐主导了局势,先后将华润和恒大持有的万科股份收入囊中,历经两年多的“宝万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这场传奇精彩的现代商战剧终以深圳地铁集团的入驻与王石的“谢幕”为结局。
二、宝万股权之争的分析1.公司治理重要性凸显。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
宝万之争看似是万科管理层与宝能系这一资本力量的博弈,实质上是万科管理层与宝能关于万科控制权的争夺。
万科作为地产业行业的翘楚,其品牌信誉和公司的实力在圈内都是屈指可数的,其坐拥优质资产、良好信用的上市公司套现潜力,当其股权结构暴露出致命弱点,被其他资本力量觊觎,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
万科控制权之争比较分析和启示
万科控制权之争比较分析和启示首先,万科控制权之争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精神和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业的龙头企业,其控制权争夺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无论是作为公司治理还是家族控股制度,万科的控制权争夺都显示了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家家族对企业控制权的高度重视和争夺。
这也表明,中国企业家精神正在从追求规模和盈利转向更加关注企业治理结构的理念,这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启示。
其次,万科控制权之争揭示了中国企业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的问题。
万科在控股比例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公司创始人家族持股比例低于20%,而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已超过家族持股比例。
这意味着公司创始人和家族面临失去对公司控制权的风险。
这种问题不仅在万科上存在,还在中国其他一些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提高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第三,万科控制权之争提醒我们应关注中国房地产业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中国房地产业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也存在着许多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龙头企业,其控制权争夺和公司治理问题引发了市场的恐慌和担忧,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提醒我们要警惕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加强监管,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万科控制权之争也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对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护有待加强。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在不断和完善,但在企业控制权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挑战。
在万科控制权争夺中,一些股东通过股权转让和股权质押来获取控制权,暴露了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
因此,中国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控制权的法律保护和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总之,万科控制权之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精神和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中国企业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的问题,提醒我们应关注中国房地产业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同时也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对企业控制权的保护有待加强。
万科股权之争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
万科股权之争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这一现象由来已久。
布赖恩?伯勒所著的《门口的野蛮人》就是对华尔街历史上著名的公司争夺战的再现,讲述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如何与大资本家斗志斗勇,最终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的精彩故事。
宝能系对万科的股权争夺正是这一现象的翻版。
万科作为地产业的龙头,无论是其品牌信誉还是公司的实力都是屈指可数,当其股权结构暴露出弱点,被资本盯上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这场万科股权的争夺战中,体现的正是以万科的缔造者王石为首的公司管理层与宝能系这一资本力量的博弈,暴露的正是我国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贯忽视的公司治理问题。
因此,这一事件的发展给所有人一个警醒,在越来越发达的商业社会中,公司治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公司治理问题关系到未来商业发展的水平。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一)公司治理的含义现代公司治理的概念十分广泛,具有多重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可理解为“委托―代理”关系。
[1] 狭义的公司治理指公司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目的是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防止控股股东和公司经理出于个人利益而做出背离公司全体股东和员工的行为。
在进行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都办理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股东大会,各个股东通过权力和话语权的分配能够制衡公司内部的职务和利益分配,保障公司的发展动向和股东的意愿不出现背离。
而广义的公司治理包含的额内容则更加的丰富化且广泛化,其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公司内部的员工的股东,更是需要辅以外界机制的协调,在整个社会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完善公司的机制和体制,一方面要考虑到公司经营中的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到公司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根据最一般的理解,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2] ,在公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股东拥有公司的法定控制权,但是由于相关的知识和精力所限,股东不一定是公司运营和管理的最适宜人才,也就不一定是公司运营的一手控制者,而公司的经理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事务“代理人”,而如何将代理人的工作成果进行量化评估和考核,以及如何防止其损害股东利益行为的出现,这都是股东对公司经营者监督所包含的内容。
从万科股权之争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从万科股权之争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一、主要事件回顾2015年7月10日,宝能系第一次举牌,购买约占万科总股本5%的股份,正式拉开了万科股权之争的序幕。
而后宝能系先后又触发了四次举牌,分别占万科总股本10%、15.254%、20.008%、25%。
中间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试图争夺第一股东的宝座,但未能赢过财大气粗的宝能系。
而后安邦加入混战,但也未能改变什么。
2016年上半年,万科拟引入深铁集团,却遭到了宝能系和华润两大股东的反对,此事就此作罢。
2016年8月4日恒大也加入了股权争夺战,经过几次增持万科股份,一跃成为万科第三大股东。
后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017年1月12日华润将其所持万科所有股份转让给了深铁集团,至此华润作为万科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式结束。
2017年3月16日恒大集团将其所持股份全部交由深铁行使,期限一年。
目前万科董事会延期换届,深铁因持股时间不足没有董事提名权,而宝能系又因违规遭到处罚,所以万科董事会超期服役实属正常现象。
万科股权之争已经接近尾声,此次争夺战暴露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和金融监管制度的许多缺陷。
二、万科陷入股权之争原因分析万科之所以陷入股权争夺战,归根结底是因为其股权过度分散的公司治理结构。
此前作为万科最大的股东华润集团,持股比例保持在15%左右,一直以财务投资者自居,从不插手万科经验管理方面的事务。
而其经营团队包括王石、郁亮在内的高管层的持股总数,仅达1%左右,这一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创始人的股权极易被稀释,着实给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以可乘之机。
虽然在此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股权争夺,万科意识到了其在股权结构方面的缺陷,于是万科实行了事业合伙人制度,企图使管理层能更好地控制公司,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让万科躲过公司控制权之争的命运。
另外,华润一直以来的“大股不控股,支持不干预”的态度,让万科管理层安于现状,自主经营决策,缺乏危机意识,有时会恶化管理层效用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冲突。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万科股权之争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中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牵动了万科股东和投资者的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起案例涉及到了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万科股权之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万科股权之争的起因。
这起股权之争的导火索是由于深圳地铁集团与恒大地产联合对万科发起了一系列资本市场动作,试图改变万科的股权结构。
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的不满,他认为这是一场非法收购,并对此进行了公开反击。
随后,恒大地产又以“投资者保护”的名义向证监会举报了万科董事会的不当行为,使得此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万科股权之争对公司治理和市场稳定的影响。
股权之争的发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万科的股价,也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这起事件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挑战,引发了投资者对市场监管的质疑。
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万科股权之争,对于公司、市场和监管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解决万科股权之争的可能途径。
在这起事件中,各方的利益纠葛复杂,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然而,通过对话协商、法律程序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或许可以找到一个对各方都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
同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市场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也是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万科股权之争案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案例。
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或许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希望各方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态度,共同努力,为解决万科股权之争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万科股权之争与股权结构的联系
万科股权之争与股权结构的联系文章标题:万科股权之争:探究股权结构的重要性一、引言近年来,万科股权之争一直备受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万科的股权结构对其治理、发展乃至未来走向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万科股权之争展开讨论,并探究股权结构与公司发展的联系。
二、万科股权之争的背景万科股权之争始于2015年,当时万科的两大股东华润和深圳市地铁集团对万科提出了对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提议。
这一提议引发了万科股东大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一场激烈的股权之争。
这场争夺不仅对万科公司本身、股东、员工和投资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大事件。
三、股权结构对企业的影响1. 股权结构的定义和作用股权结构是指公司内外部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和控制关系。
一个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控制权、决策权和财务权益分配都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实现公司治理的有效运作,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
2. 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决策和运营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对公司的治理和经营产生不同的影响。
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可能导致公司治理不力,决策效率低下;而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则可能导致公司管理层的权力过大,产生代理成本和利益冲突。
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联研究表明,良好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的经营绩效和长期发展密切相关。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激励公司管理层积极推动公司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公司价值。
四、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1. 股权之争反映了万科的股权结构问题万科股权之争的发生,凸显了万科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过于复杂的股权关系、控制权争夺等问题一度使万科陷入僵局,其背后也揭示了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2. 良好的股权结构是公司稳定和发展的基石通过万科股权之争,我们意识到公司需要建立一个稳定、透明、良好的股权结构,以确保公司能够长期稳健发展。
一个符合公司实际情况,能够有效保护各方权益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和感悟
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和感悟引言在商业世界中,股权之争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现象。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无疑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案例之一。
不仅牵动了众多投资者的心,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万科股权之争的深入分析和反思,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对股权关系和公司治理的更为清晰的认识,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和感悟,为我们的商业决策和投资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股权之争的背景和经过万科股权之争始于2016年,当时两大股东之一的恒大地产以不同声响宣布要抛售他们在万科的股份。
而接下来的数月里,这场股权之争愈演愈烈,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
双方意见的分歧万科股权之争的核心争议在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其中,恒大地产主张采取高分红政策,将企业价值向股东迅速回报;而另一方则主张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将企业的利润以一定比例进行再投资。
两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与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这场激烈的股权之争。
外界的关注和干预随着股权之争逐渐升级,外界开始密切关注并插手其中。
不仅有各大机构和投资者积极表态,还有政府监管部门介入其中,试图通过协调和调解来解决争议。
然而,由于股权之争的复杂性和各方利益的错综复杂,最终无果而终。
股权之争的启示万科股权之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
1.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万科股权之争暴露出公司治理的问题,揭示了公司内部规范和决策机制的薄弱之处。
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潜在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
2.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的平衡万科股权之争凸显了股东权益与公司利益之间的矛盾。
在商业活动中,投资者和股东期望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公司则要考虑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商业战略和分配利润时,充分平衡各方利益,确保股东权益与公司利益的良性互动。
3.对外界干预的警醒万科股权之争过程中,外界各方的干预虽然出于善意,但最终未能解决问题。
_浅析万科股权之争
2016年2月刊第5期当代经济一、万科股权之争事件回放目前我国地产股股价长期低迷,对于一些股权地位不牢固的上市地产股,容易遭到外来资本的觊觎。
万科现在就遇到了登堂入室的“野蛮人”。
万科目前股本1200亿,现金近420亿,贷款400亿左右,相当于零负债的企业。
这种公司极易成为恶意收购的对象,试想万科市值两千多亿,流通股本占总股本88%,收购50%的流通股只需要一千亿,利用杠杆收购80%的话,只需要自有资金两百亿即可获得公司40%的股权。
2015年7月6日,A股大幅下挫,万科董事会推出了拟以不超过100亿元的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票,回购价格不超过13.7元/股,若全额回购,预计可回购股份不少于七亿股,占万科已发行总股本的6%。
2015年7月10日,前海人寿通过竞价方式买入万科A约5.5亿股,占万科A股总股本约5%。
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为前海人寿的绝对控股股东,占股比例为51%,而钜盛华的绝对控股方,则为姚振华100%掌控的深圳宝能投资集团。
7月24日,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钜盛华合力完成了对万科A的二度举牌。
至此,宝能系通过不断的增持,将其手中持有的万科股份扩展到15.04%,超过了当时的大股东华润,成为万科最大股东。
2015年9月4日,据港交所透露,华润耗资4.97亿元,通过在8月31日和9月1日的两次增持,以平均每股13.34元的代价,又重新夺回了万科的大股东之位。
截至11月20日,华润共持有万科A股股票16.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29%。
11月27日至12月4日,钜盛华通过旗下安盛1号等产品买入万科5.49亿股,占公司比例为4.97%,合计耗资约87.84亿元。
2015年10月27日至11月17日期间,钜盛华回购其以收益互换的形式享有收益权的公司A股股票55698.63万股,所涉及股票数占公司总股本的5.04%,该部分股票转由钜盛华直接持有。
截至11月17日,宝能系合计持有公司股份约16.6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04%,而万科A第一大股东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数为16.82759亿股,占总股本的15.23%。
万科控制权之争给我们的启示2
万科控制权之争给我们的启示2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王睿田国际贸易学2015年年末,万科股权之争备受瞩目,2016年以后更是高潮迭起——从宝能开战到安邦插足,再到恒大突袭,“万科门口的野蛮人”多方博弈,万科迷局也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
追根究底,其折射出的是A股市场中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之争,以及A股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缺陷,同时对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万科之争事件回顾万科于1984年在深圳成立,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1992年将房地产作为核心业务。
经过不断发展,万科成为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房地产行业的龙头老大。
1991年万科成为深交所第二家上市的公司,其持续增长的业绩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时至今日,万科作为一家千亿级的优质公司,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口碑,在公众心中声誉较高,成为人们争相持股的对象。
但万科自1993上市起至今,创始人团队为了股改上市而放弃了控股股东地位,股权结构一直保持着高度分散的形态。
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意味着需要警惕高度分散的危险。
万科曾有心向华润定向增发股份,也曾试图提出事业合伙人制度和百亿回购计划。
但创始之初大众持股的典型形象,让中小股东和诸多散户无法接受这种股权利益被定向增发而分散控股股东出现的局面,加之其他部分原因,万科的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一直延续,导致了被动局面。
宝能系是指以宝能集团为中心的资本集团,下辖宝能地产、前海人寿、钜盛华等多家子公司。
2015年7月10日,隶属宝能系的前海人寿耗资逾80亿,购入万科A股5.52亿股份,之后又和一致行动人耗巨资连续举牌,将持有的万科股份猛增至15.04%,超过了20年来始终位于第一大股东位置的华润。
2015年8月底9月初,华润通过两次增股,使其持有的万科A股份额达到15.29%,以其微小的份额保住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仅仅几个月后,2015年12月4日,同样隶属于宝能系的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投入近100亿持续增持万科A股,累计份额达到近20%。
万科控制权之争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4 - 2 6 作者 简介 : 武敏纯( 1 9 9 7 一) , 女, 江西抚州人 , 科 , 就读于江西 财经大学, 研究方向: CI MA。
3 . 1 构建合理 的动态股权结构 在万科进入 房地产业 的 2 O年 中 , 以王石 为首
性 发 展 。如 果 监 督 力 度 过小 ,股 东 的 权 益 则 很 有
予深圳地铁 , 虽然还没有方案 出台 , 但 这不管对精 疲力尽 的恒大还是 万科 都是双赢 的局 面。不堪重 负的宝能也将会在确保 回报的前提下逐渐将 手 中
股权 转 让 。
3 万 科 控 制 权 之 争 对上 市 公 司治 理 的 启 示
的 万 科 创 始 人 所 持 股 权 在 股 价 上 升 散 户 挤 压 的 过
程中不断减少 , 其控制权也逐渐 消散 , 这为未来 的
现 代 工 业 经 济 和 信 息 化
x d g y j j x x h x @1 6 3 . c o n r
第 7卷
收购 行 为或 “ 毒丸” 计划 , 意 思是 以低 价 大 量增 发 新 股, 摊 薄股权 。导 致公 司进 入不 利 的局 面 。
经济研究- 一
D O I : 1 0 1 6 5 2 5 / j . c n k i . 1 4 — 1 3 6 2 / n . 2 0 1 7 . 1 0 . 0 8
.
万科控制权之争对 上市公 司治理 的启示
武敏 纯
(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昌 3 3 0 0 1 3 )
摘
要: 在 公 司治 理 内涵的基 础之 上 , 论 述 了万科 控 制权 争 端始 末 , 并 最终得 出启 示。 旨在 改善 公 司治理
万科控制权之争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启示
万科控制权之争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启示作者:蒋成军来源:《现代企业》2019年第12期本文拟通过回顾对中国公司治理变革史具有重要意义的“宝万之争”始末,浅析事件双方的争夺焦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公司治理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探讨该案例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些启示。
一、宝万股权之争始末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近年来,对于上市公司控股权的争夺这一现象层出不穷,股权之争在现代企业中可以算得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关于股权之争,美国著名作家布赖恩·伯勒所著的《门口的野蛮人》就是对著名的公司争夺战——RJR 纳贝斯克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再现,讲述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如何与大资本家斗智斗勇,最终赢得了公司的控制权的精彩故事。
宝能系对万科的股权争夺正是这一现象的翻版。
“宝万之争”毋庸置疑是中国公司治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
2015年7月起,被视为房地产界“险资”的“野蛮人”——宝能系,通过频繁对万科进行举牌,对觊觎已久的、极具市场价值和品牌效应的万科悍然发动了收购战役。
宝能系通过不断买入万科股票增持股份,对万科的持股比例一度猛涨至近25%,一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面对致命的冲击,万科的高管们不得不仓促应战。
2016年初,万科谋划联手深铁集团来应付危局。
此后,双方博弈日趋激烈,在公司大股东华润的干预阻止下,宝能系罢免万科全体管理层的图谋未果,其后恒大、安邦又加入混战,局中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局面更加扑朔迷离,跌宕起伏。
直到2017年被万科视为“白衣骑士”的深铁集团进场并逐渐主导了局势,先后将华润和恒大持有的万科股份收入囊中,历经两年多的“宝万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这场传奇精彩的现代商战剧终以深圳地铁集团的入驻与王石的“谢幕”为结局。
二、宝万股权之争的分析1.公司治理重要性凸显。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
宝万之争看似是万科管理层与宝能系这一资本力量的博弈,实质上是万科管理层与宝能关于万科控制权的争夺。
万科控制权之争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
万科控制权之争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为了使资本市场更加活跃,国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进行企业资产重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放宽了对并购重组活动的法律监管,我国证券市场上并购行为随之活跃起来。
无独有偶,保监会通过降低保险行业准入门槛,放宽保险公司资金的投资渠道,意在激发市场活力,但部分趋利者选择用险资和杠杆突然大量举牌买股的敌意收购、进而争夺控制权的行为在资本市场上出现却越来越多了。
在这之中,要数发生在2015年、历时两年的宝能系企图通过敌意收购万科集团股权并篡夺其控制权事件影响最为突出,此事件堪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敌意并购的典型案例。
本文以万科控制权之争为例,分析研究上市公司如何通过改善公司治理防止敌意收购的发生,以保持公司的健康发展。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明确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对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术语进行了阐释,并点明文章主旨和结构框架。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从控制权与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敌意并购与制度防范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通过回顾控制权争夺事件的发展进程,从万科集团控制权确立制度、公司股权结构、特殊事项设定和独立董事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机制等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在争夺公司控制权的过程中万科集团在公司治理方面显露出的问题。
第四部分,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对策,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为上市公司在反敌意收购方面提供参考。
论文最后得出研究结
论,点明论文存在的缺陷,同时展望了后续的研究方向。
万宝之争对国资控股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启示 崔兰伟
40Mar. 2016市场观察〉 〉1 万宝之争究竟争什么2015年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钜盛华接连举牌万科,超过央企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万科方面公开发表了对包括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在内的宝能系的不欢迎言论,并于2015年12月18日下午一点紧急停牌。
停牌公告称,公司正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宜。
万科的停牌终止了宝能系在二级市场对其股票的增持,也给了大家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对重组方案的猜测。
这一案例从一开始就受到包括监管层在内的多方关注,虽然万科仍处于连续停牌阶段,市场人士仍能够断言这一股权争夺战势必成为资本市场一大经典案例。
万科争夺战的下半场会如何演绎我们不得而知,但让我们再看一个有关下半场的案例,2015年5月28日,深康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选举,7名董事局成员中,由中小股东提名的2名董事、2名独立董事入选,打破了大股东华侨城集团一家独占7个席位的格局,央企华侨城痛失深康佳控制权,这是中国证券史上首次出现由中小股东成功运用累计投票制选举出过半数董事,而使央企大股东失去董事局控制权的案例。
所以万宝之争究竟争的是什么呢?很明显就是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对国资控股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启示◎崔兰伟(天津松江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Exploration〉 〉探 索PROPERTY RIGHTS GUIDE2 万宝之争的警示——上市公司控制权需重点维护目前国企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整体上市”;“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推动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实现保值增值。
”可以设想未来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持有的将大部分是上市公司的股份,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取财务投资收益作为中小股东存在,那么国有资本对被持股上市公司的监管仅通过其派出董事或股东代表在权限范围内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进行投票表决即可;如果是国有资本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上市公司所从事产业是国有资本的重要布局,那么除了对相关事项的表决以外,如何维持其第一大股东身份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COUNTING LEARNING
163
万科股权之争
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
文/徐才荷
摘要:万科股权之争从2015年开始至2017年6月落下帷幕,期间宝能系多次举牌,后深圳地铁、安邦和恒大加入其中,情节错综复杂,万科管理层与股东开展了一系列博弈行为。
本文试图通过股权之争主要事件的回顾,对从争什么,为什么要争等核心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提出我们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旨在维持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保护中小股民利益。
关键词:股权;收购;公司治理
一、万科简介
万科地产创建于1984年,于1991年1月,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由此拉开了万科万亿市值的伟大征程,截至2016年末,万科地产已在全国布局,进入了大陆65个城市,主要分布以长江长三角为核心的上海浙江区域、以京、津、冀为核心的北方区域、以及以珠三角为核心区域,2016年,万科公司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56位;2017年再度入榜,排第307位。
在众多地产大腕的众多公司中,万科是最早完成股份化、完成上市的。
万科股权改革,王石及管理层放弃股权这事,仍属于国有背景,股权分散,为后来举牌埋下了伏笔,当然那时的王石肯定也没想到以后发生的这种事情。
事实上,这种改制在当时也有这样的案例,尽管算不上普遍。
二、万科股权之争始末
2015年12月7日,万科发布了第一大股东变更提示性公告,至2015年12月4日,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管计划,在深交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了万科公司A 股股票549,091,001股,占了公司总股本的4.97%。
至此,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合计持有万科A 股股票2,211,038,918股,占公司现在总股本的20.008%,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2015年12月,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又化巨资两次买进万科H 股份,共涉及资金52.43亿元。
其中,12月10日,出资36.92亿元买入万科H 股1.91亿股; 12月11日,
第二次在场内买入万科H 股7864万股,每股均价19.73元,涉及资金15.51亿元。
通过这两次大额购买,钜盛华对万科H 股的持股比升达22.45%。
而当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之时,半途中却加入了同样是保险资金代表的安邦保险公司。
据万科公告,至2015年12月7日,安邦保险公司通过了旗下公司动用上百亿元资金,合计持有万科5%的股权。
不久,万科公司又主动引入深圳地铁集团公司对其投资,但事件出现了戏剧性一幕,即华润股份对万科公司董事会直接绕过股东会的深铁S 合作程序提出了不同意见,历来是万科的坚定伙伴华润公司却与宝能联合了起来,在2016年6月共同发布声明反对万科重组方案。
2017年6月9日,恒大地产发布公告,恒大地产及其附属公司将持有万科的15.53亿股A 股份,以292亿元转让给深圳地铁公司。
加至之前从华润公司受让的股份,深圳地铁公司持有的万科A 股份达到了29.38%,一跃超过宝能系25.4%的持股份额,成为万科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至此,喧嚣尘上近两年的万科股权之争终于落幕。
恒大集团以亏损70亿元的代价化解了万科股权僵局。
深圳地铁在各方支持下,如愿成为了万科第一大股东,战略转型升级开启;此前锋芒显现的宝能系,或许逐步退出是可以预料的结局;而恒大地产虽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至于经历重大风波的万科公司,必将从此步入发展正轨。
三、对万科股权之争的分析
证券投资SECURITIES INVESTMENT
164
(一)股权之争到底争什么?
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为了追求各方的各种利益。
对于华润原第一大股东,长年来与万科经营层达成了默契,万科在赚钱,华润来收钱;后来的宝能系的增持,频频举牌,想在董事会参与进去,发挥重大影响,也无非是经营决策中带来利好;再后来的恒大和深铁,且不说恒大的高风亮节,持有股份净亏70多亿的转让,不看重眼前的利益,实则是有长远和战略的布局;深圳地铁肩负深圳地方的使命,接手万科,也是顾全大局,为了全局利益。
(二)股权之争为什么发生在万科?
我们来分析,一方面,万科之股份化改革以来,股权分散,即便是原大股东华润也只有20%多些,对万科没有控制权。
另一方面,万科是世界上最大的居住开发商,具有充足的现金流,是一家名副其实的优质企业,万科作为中国发展最为成熟的开发商,受到险资青睐并不为奇。
当然也不排除王石为代表的经营团队对原投资方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这样,任何觊觎万科控制权的公司,都可以通过场内市场增加筹码,进而控制公司,达其目的。
四、万科股权之争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启示
(一)处理好委托代理的关系
收购历来都是曲折坚苦的,期间涉及了太多的纷纷争争里面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在中国这个体制下,也绝不能忽视政府在幕后的推动力,总结而言,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遥想王石一手创立万科帝国,对企业感情无人能及,作为万科帝国的绝对帝王,这种优越感自是不容侵犯,更别说是来之民营经济体的宝能系所谓“野蛮侵入”。
但万科股权之分散,绝对是一道不可修复的硬伤,虽然目前随着恒大转让给深圳地铁告一段落,但相信在不久的若干年还会有类似的“宝能”介入。
(二)政府需要加强收购资本的监管力度
历史告诉我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就是次级房贷被华尔街“野蛮人集团”——财务投资们不断加杠杆,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了连环爆炸,所以,市场配置资本的改革方向要坚持,对资本进行有效约束的监管也决不能荒废,更不能对资本放任自流。
从证监会表态中看出,一是相信市场的力量,二是要切实保护中小的利益股民。
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来讲,最终关注的肯定是企业经营业绩,股权花落谁家倒不是最关心的,值得庆幸的是,在最近股权纷争激烈之际,万科股价相对平稳,这不得不肯定万科规范的治理机制。
人性和逐利往往决定走势,此时就需要监管部门推出一系列并购重组相关的法规制度,营造出相对公平的商业环境。
(三)必须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必须依法依章程办事,必须符合法律程序,进一步完善股东会、董事会制度,实行企业家股权激励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体系,尤其是经营管理者持股,更是企业内部股权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使得经营管理层与企业所有权有一定的关联度,增加对企业的关切度,是股权激励的重要举措。
包括经营者直接持股、管理层收购、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等,都是资本与投资的关系。
万科公司于2014年搞了合伙人制度,管理层都买了股票,然后委托出去由中介机构进行操作。
宝能说这是“内部能控制”,这种万科合伙人计划,类似管理层收购。
万科合伙人制度也许是管理层收购的一种尝试。
这种制度在国有控股的公司中推行难度很大。
就因为其中有一部分是国有股,这是体制问题,混合所有制企业搞股权激励是改革的一个难点。
而阿里巴巴合伙人制是无疑最成功的,以马云为首的管理层牢牢控制了公司的经营与财务决策,这一点上,万科都应该好好参考与借鉴。
企业若自身不进行有效的变革,那么外部环境和力量就会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形成很大的冲击,公司治理将持续存在潜在的隐患。
五、结束语
持续两年的万科股权之争,是我国乃至世界资本市场收购与反收购的一个经典案例。
万科股权之争实质上就是公司经营层与资本投资者之间的控制之争,属于公司治理的应用范畴。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上市企业股权分散化必将是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如何做好委托代理机制,如何发挥企业家创造价值以及资本市场效率,将是以后公司治理的一个重点。
只有充分相信市场,尊重规律、规则,才能有效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的真正市场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等问题。
财
参考文献:
[1]张子昂,
何彦雨.股权结构对公司控制权的影响——基于万科股权之争案例的研究[J].江苏商论,2016(17).
[2]阴晓江.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散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7(7).
[3]陈翠芳.探讨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问题[J].中国市场,2013(9).
[4]李晓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1(4).
(作者单位:加西亚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