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_图文.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北魏 建立
统一 黄河 流域
推动 经济 发展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单元小结
改革 迫在 眉睫
推行 新制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推动 经济 发展
推动 封建 化
推动 民族 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商业、农业、手工业) 2.政治: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 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民族: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影响)。 (1)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族 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 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 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 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 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进程中,孝文帝表 现出了伟大的胆略和卓识.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 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改革家.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如青瓷与南方差别很大
3,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洛阳出现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铸造铜钱,实物交换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 及地中海沿岸诸国有商业往来

孝文帝改革之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之促进民族大融合

起源于北方游பைடு நூலகம்民族的裤褶服,
本是便于骑马打仗的紧袖上衣和窄腿
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
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
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
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
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
和汉族在生活上的互相影响。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LOGO
《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汉人胡食画像砖
北魏人出行图
少数民族的胡床(又称交椅) 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
材料反映了北方各民族出现什么现象?据材料你 LOGO 怎样认识民族融合的过程?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 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 史上的进步现象。
LOGO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LOGO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什么能成功呢?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LOGO
商业活动活跃
波 斯 银 币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LOGO
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 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 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 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 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 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 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 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 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 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 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精选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精选PPT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 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 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 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 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孝文帝政权封建化的措施?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认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 表现;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 。
▪ 过程与方法: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 情感态度价值观: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
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 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民族团 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 ▪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 史意义。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1.农牧业的发展。表现: 原因
▪ 2.手工业的成就。 表现:
原因 ▪ 3.商业活动的活跃。表现:
原因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3)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设立三长制,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
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 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
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提示:(1)社会经济的变化 ①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 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③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
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2)影响:经济的变化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 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
生产、生活的完善和进步也起了重大作用。
2.作用 (1)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 了北魏统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 促进了他们的进步。
(3)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
的了解和交流,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的队
伍,为结束长期动荡、分裂局面,重新实现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死后,继任者或是平庸无能,或是昏 聩暴虐,一代不如一代,在不到30年的时间
里,很快就将一个好端端的北魏给彻底葬送
了。
【综合探究】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说一说理由。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路引领】 选择一种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在论述时要

课件5: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5: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经济农耕化
促进民族 大融合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政权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 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 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 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 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2)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 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 吸取的教训。
(3)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 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议一议: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 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 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 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历史人物的 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判断的标准: 1.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北魏政府 采取了哪些政权封建化的措施? 北魏统治者为何如此推崇儒学和礼 乐呢?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1)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1)

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在洛阳出现了很多大的市场;政 府又重新开始铸造铜钱,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 步为货币交易取代。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与有长足的发展。 不仅与东亚,还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贸易关系。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 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具 体措施有:
推行新的租庸调制——农民的福音
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 庸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 定数量的租调。这就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 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 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 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 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 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20余年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 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实权分别落入高欢、 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 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 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 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 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 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对儒学非常推崇,他在洛 阳建立孔子庙,亲自前往祭拜,还下诏兴办太学等学校, 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 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 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 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 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法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农牧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2)重视兴修水利,荒地得到更多的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发展起来。

(4)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1)洛阳大市场的繁荣。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思考: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鲜卑族逐渐封建化。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化不只包括农业化过程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①鲜卑族经济生活的变化。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

③风俗习惯也发生变化。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经验的融入。

②服饰与风度的融入。

2.影响(1)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2)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1)根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答案提示】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4.启示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4)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对应训练 1.以下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改革的背景是北方战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 B.北魏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C.这次改革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这次改革就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解析:改革前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北方相对安定,A项与史实不符合;B项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因素之一;C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D项是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实质,都符合史实。 答案:A
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男子 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 其不足20亩的部分。
史料二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 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 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 礼乐制度
学校,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祭祀
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______礼仪,
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

九品
采纳汉族
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__封__建__化__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 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认知]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由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 革。 (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皇太后的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 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 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PPT)
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和前进的表现。 2.改革是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催生。 3.改革是新与旧势力的激烈较量。 4.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 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 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耕牛图 (魏晋墓
了怎样的改变?
葬壁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对鲜卑:生活习惯封建化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①经济生活: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 为中原的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 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②习俗:汉族的Leabharlann 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 习惯的主体。
农牧业的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 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手工业:
⑴丝织业达魏晋以来最 佛像高鼻深目,表情疑重,体现了西域人的特征
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而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 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1)
•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 豪右多有占夺”。
• (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②性质:都是封建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③重大历史意义:有利于结 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的 进程。
再见
第(2)问侧重于考查两次改革的形式和历史作用,注 意商鞅变法侧重从政治角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从文
化角度作答。
• 答案: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 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 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 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 答案: D
• 2.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 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 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 革( )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 奠定了基础
•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2)政权建设方面:从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 到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纳汉族封建统 治制度。还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 (3)社会风俗方面:迁都洛阳后,通过改汉姓、易汉 服、说汉话等措施使鲜卑人全面认识汉族风俗。提 倡鲜卑族与汉族尤其是汉族士族地主的政治联姻, 加强了民族的联系。通过设孔庙、祭孔子、推儒学 及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等措施,进 一步使鲜卑人从深层次认同和接受汉族文化。
•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决定改革 成功的原因很多,其根本点在于改革必须顺应历史 发展潮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